外业数字测图规程(GBT14912-2018).pdf

外业数字测图规程(GBT14912-2018).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8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41935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外业数字测图规程(GBT14912-2018).pdf

况、自然地理、水文气象、通信和交通运输等与生产、生活有关的各方面情况。并掌握测区已有平面及高 程控制网(点)的位置、标志类型及保存情况 测区踏勘完成后宜编写踏勘报告,也可以在技术设计中说明踏勘情况

技术设计主要要求如下: a 技术设计应根据项目总体要求并结合资料分析结果、踏勘情况等制定经济合理的技术路线; D 技术设计应满足本标准规定的各项技术要求,特殊情况不能满足时应明确说明原因,采取相应 的保障措施,并通过项目委托单位的审核批准; 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时,应明确说明相关要求和规定; d)技术设计的编写要求及主要内容应符合CH/T1004的规定

项目策划主要进行以下工作: a)人力准备: 1)根据测区任务量、工程工期要求等组织项目的技术人员和作业人员: 2)对项目参与人员应进行必要的技术培训,完成技术交底工作。技术交底应向作业人员提 供作业技术指标要求、方法、需要注意的问题、特殊情况处理等。 装备准备:根据技术设计书中的技术要求、作业方法及任务情况配备仪器装备。 软硬件准备:根据作业要求配备相应的软、硬件

6.1.1图根控制测量应在各等级控制点下进行,各等级平面控制测量的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点位中误 差不应大于5cm。各等级高程控制测量的最弱点相对于起算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2cm。 6.1.2在各等级控制点下加密图根点时宜采用附合导线,附合导线不宜超过二次附合。在难以布设附 合导线的地区,可布设成支导线。当测区范围较小时,图根导线可作为首级控制。 6.1.3图根平面控制测量可采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测量、导线测量、极坐标法(引点法)和交会法等方 法。图根高程测量可采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测量、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等方法。图根平面控制测量 和高程控制测量可同时进行。 6.1.4图根点相对于图根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按测图比例尺1:500不应大于5cm;1:1000 1:2000不应大于10cm。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测图基本等高距的1/10。 6.1.5图根点可采用临时标志,临时标志应在地面上设置明显并且固定的标志。当测区内高级控制点 稀少时,应视需要埋设标石,埋石点应选在第一次附合的图根点上,并应做到能与其他埋石点或已测坐

DB32/T 1510-2015标准下载GB/T 14912—2017

标的地物点通视。城镇建设区和工业建设区标石的埋设,应考虑满足数字地图修测的需要。 6.1.6图根点(包括高级控制点)密度应以满足测图需要为原则,一般不宜低于表3的规定,采用全球 卫星导航系统实时动态测量法(RTK)测图时可适当放宽、

6.2图根平面控制测量

6.2.1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平面控制测量

全球星导瓶系统图根平面控制测 量时可采用网络RTK和单基准站 RTK测量的方式,在已建立全球卫星导舟 的地区,宜采用网络RTK测量方式, 采用RTK方法进行图根测量控制时 测量宜同时进行,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RTK CH/T 2009的规定执行

6.2.2图根导线测量

6.2.2.1图根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

根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的规定

表4图根导线测量技术指标

6.2.3极坐标法测量(引点法)

采用电磁波测距极坐标法测量时,应在等级控制点或一次附合图根点上进行,且应联测两个已知 其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的规定。其最大边长按测图比例尺分别加以控制,1:500应不大

采用电磁波测距极坐标法所测的图根点.不应再次发展。

GB/T149122017

极坐标法测量技术指标

6.3图根高程控制测量

6.3.1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图根高程控制测量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图根高程控制测量宜采用RTK的方法测定,图根点高程用流动站所测得该点 大地高减去该点高程异常获取。流动站高程异常可采用数学拟合或区域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内插的 方法获取,也可在测区现场用点校正的方法获取。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RTK图根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按CH/T2009的规定执行

6.3.2图根水准测量

图根水准可沿图根点布设为附合路线、闭合路线或结点网,按中丝读数法单程观测。图根水准测量 应起迄于不低于四等精度的高程控制点上,其技术要求按照表6规定执行。 当水准路线布设成支线时,应采用往返观测,前后视距宜相等,其路线长度不应大于2.5km。当水 准路线组成单结点时.各段路线的长度不应大于3.7km

表6图根水准测量技术要求

6.3.3三角高程测量

三角高程测量路线应起闭于高等级高程控制点上,其边数不宜超过12条,边数超过规定时,应布设 成结点网。三角高程路线垂直角应对向观测;电磁波测距极坐标法图根点垂直角可单向观测一测回,变 动棱镜高度后再测一次;独立交会点亦可用不少于三个方向(对向为两个方向)单向观测的三角高程推 算,其中测距要求与图根导线测距要求相同。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表7的规定。仪器高和 棱镜高应量至毫米,高差较差或高程较差在限差内时,取其中数。当边长大于400m时,应考虑地球曲

GB/T149122017

率和折光差的影响。计算三角高程时,角度应取至秒,高差应取至厘米。

表7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指标

.1.1外业数字测图一般以所测区域(测区)为单位统一组织作业和组织数据。当测区较或有条件 时,亦可在测区内按自然带状地物(如街道线、河沿线等)为边界线构成分区界线,分成若干相对独立的 分区。 7.1.2各分区的数据组织、数据处理和作业应相互协调,分区内及各分区之间在数据采集和处理时不 应存在矛盾,应避免造成数据重叠或漏测。 7.1.3当有地物跨越不同分区时,该地物应完整在某一分区内采集完成

7.2.1测区开始施测前,应做好测区内标准分幅图图幅号的编制,并建立测区分幅信息,如图幅号、图 郭点坐标范围、测图比例尺等 7.2.2每日施测前,应对控制点数据进行检校。并对全站仪与电子手薄的连接、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RTK基准站与流动站的通讯、测图软件或数据采集软件及其全部的通讯连接进行试运行检查,确保运 行无误后方可使用

GB/T149122017

要素的采集可采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RTK测量、极坐标法、支距法,以及交会法等测量方法。在 街坊内部设站困难时,也可采用几何作图等综合方法进行。要素高程值可采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RTK 则量、三角高程测量和水准测量等方法进行

7.3.2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RTK 测图

7.3.3.1测图方法

全站仪测图可采用编码法、草图法或内外业一体化实时成图法等方法

[2全站仪设置及测站定

7.3.3.3碎部点记录要求

碎部点观测记录格式可自行规定,记录内容应包括观测点号、编码、连接类型、坐标信息(、y、h)等 内容,其他水平测站点号、仪器高、标高、斜距、垂直角、水平角、连接点等可根据实际要求记录

7.3.3.4测图要求

测图应满足以下要求: 当采用草图法作业时,宜按测站绘制草图; b) 当采用编码法作业时,宜采用通用的编码方法,也可使用软件自定义功能和扩展功能建立的编 码系统进行作业; ) 当采用内外业一体化实时成图法作业时,应实时建立测点的属性、连接关系和逻辑关系等; d) 施测时应测出区域界线外图上10mm; e 对采集的数据应进行检查处理,删除或标注作废数据,重测误差超限的数据,补测错漏数据 对检查修改后的数据,应及目 原始数据文件并作备份

.1数据采集时采用的要素分类与编码可自行规定,但数据处理完成后,所采用的要素分类与编 符合GB/T13923的要求。 .2外业数据记录文件应是一个文本文件,其格式可自行规定,在上交成果时,应附加格式说明

GB/T149122017

.5.1要素采集应不失真、不移位、无错漏。 .5.2点状要素(独立地物)能按比例表示时,应按实际形状采集,不能按比例表示时应精确测定其定 点或定线点。有方间的点状要素应先采集其定位点,再采集其方问点(线)。 .5.3具有多种属性的线状要素(线状地物、面状地物公共边、线状地物与面状地物边界线的重合部 分)应只采集一次,但应处理好要素之间的关系。 .5.4线状要素采集时,应视其变化情况进行测量,较复杂时可适当增加地物点密度,以保证曲线的准 确拟合。 .5.5碎部点采集与控制测量同时进行时,碎部点坐标应以平差后的控制点坐标计算得到,当控制测 量成果检核超限时,测量控制点应重测,并重新计算碎部点坐标。 5.6数据采集时,除按7.3规定外,非符号化成果应根据GB/T20258.1和技术设计书的要求采集所 的属性数据,且不应遗漏。属性项、属性数据类型、代码和记录格式应符合GB/T20258.1和相应技 术设计书以及相关技术文件的规定。 .5.7数据成果包含数字高程模型时还应采集特征点、特征线、边界线、水域线面和高程推测区等信 息。具体内容与采集要求如下: 特征点包括山头、洼地、鞍部、沟心、谷底、道路交叉点等地形特征点和地貌突变点等。所采集 特征点高程精度应与高程注记点的精度一致。 b) 特征线包括山脊线、山谷线、断裂线以及堤坝、沟渠、采右场、大的陡坎等人工地貌上沿、下沿等 地形变换处。所采集特征线的高程精度应与等高线精度一致。 c)边界线指构筑物和道路的边界线。构筑物应采集其散水线作为边界线,道路按变坡点采集边 界,井测量相应高程值,不同边界线之间可邻接,但不应重叠或相交 d) 水域线面包括双线河、面状静止水域等。双线河应根据实际情况采集河岸上下沿线,双线河水 涯线的高程以实测值为准,必要时,用依据上、下游水位点高程分段内插的高程值进行合理性 检查,其高程值应梯度下降,关系合理。面状静止水域应采集水涯线,赋统一高程值。所赋高 程应与周边高程相协调且符合等高线高程精度要求。 高程推测区应按照推测区区域采集范围线

各类地物、地貌要素内容的表示方法和取舍原则除符合GB/T20257.1的有关规定外,还应遵守下 列规定: 水系及其附属物应按实际形状采集。河流应测记水流方向;水渠宜测记渠顶边和渠底高程 堤、坝应测记顶部及坡脚高程;泉、井应测记泉的出水口及井台高程,并标记井台至水面深度。 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主要附属设施均应采集。房屋以墙基为准采集。居民区可视测图比 例尺大小或需要适当综合。建筑物、构筑物轮廓凸凹在图上小于0.5mm时,可予以综合。 C 公路与其他双线道路应按实际宽度依比例尺采集。采集时,应同时采集范围内的绿地或隔离 带,并正确表示各级道路之间的通过关系。 地上管线的转角点应实测,管线直线部分的支架线杆和附属设施密集时,可适当取舍。 e) 地貌一般以等高线表示,特征明显的地貌不能用等高线表示时,应以符号表示。高程点一般选 择明显地物点或地形特征点,山顶、鞍部、回地、山脊、谷底及倾斜变换处,应测记高程点,所采 集高程点密度应符合7.7规定。 斜坡、陡坎比高小于1/2基本等高距或在图上长度小于5mm时可舍去。当斜坡、陡坎较密 时,可适当取舍

GB/T149122017

S 一年分儿季种植不同作物的耕地,以夏季主要作物为准;地类界与线状地物重合时,接线状地 物采集。 h) 居民地、机关、学校、山岭、河流等有名称的应标注名称

高程点间距一般应按照表8的规定执行。地性线和断裂线处应按地形变化情况增大采点密度。 地区高程点可适当放宽,但最低不应少于每100cm内5个点

碎部点测距长度一般应按照表9的规定执行。如遇特殊情况,在保证碎部点精度的前提下,碎部 矩长度可按表9的规定放宽1倍。

数据采集时,水平角、垂直角读记至度盘最小分划,规标高量至厘来,测距读数读记至毫来,归零 和垂直角指标差应不大于1

2.10.1采用数字测记模式绘制章图时,采集的地物、地貌原则上遵照GB/T20257.1的规定绘制,对于 复杂的图式符号可以简化或自行定义。但数据采集时所使用的地形码,应与草图上绘制的符号 对应。 7.10.2 草图应标注所测点的测点编号,且所标注的测点编号应与数据采集记录中的测点编号一致, 7.10.3草图上要素的位置、属性和相互关系应清楚正确。 7.10.4地形图上需要注记的各种名称、地物属性等,在草图上应标注清楚

8.1修测前的准备工作

数字地图修测前应进行实地踏勘,了解地形要素的变化情况和各类控制点的分布、等级及完 然后根据踏勘结果确定修测范围,制定修测方案

GB/T149122017

9.1数据的整理和检查

9.1.1外业数据(包括采用外业记录手薄记录的数据)应及时处理,形成图块。整理和检查属性数据, 并对照实地进行检查与核对。 9.1.2当对照检查发现有矛盾时,如草图绘制有错误,应按照实地情况修改草图;如数据记录有错误, 可修改测点编号、地形码和信息码,对于记录中的水平角、垂直角、距离、规标高等观测数据不得修改,观 测数据如有错误应返工重测。 9.1.3删除或标记作废记录。 9.1.4检查修改后的数据应及时存盘,并做备份

9.2非符号化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一般应满足以下要求: a)外业原始测量数据不得修改; b)汉字信息的编码应按GB/T2312一1980的规定; 图形、属性数据处理应以测区或分区为单位统一进行: 数据按标准图幅或特殊要求分幅时,应保证地形要素在本图和相邻图幅中几何图形、要素属性 和拓扑关系的一致; e 线划应光滑、自然、清晰、无挤压和重复现象

图形数据处理应满足以下要求: a)点状要素应定位准确: b 面状要素应封闭,无悬挂节点或过头现象;一个面状要素应能唯一标识; 线状要素应连续,线划相交处不应有悬挂,线划不应有被错误打断、重复或折回的现象,需连通 的要素应保持连通; d) 有方向的要素,其方向应正确

GB/T149122017

属性数据应满足以下要求: a)要素代码应符合GB/T13923的要求; b)描述每个地形要素特征的属性应完备,要素属性应符合GB/T20258.1和技术设计文件的要 求,不应有遗漏: c)点、线、面状要素属性表中字段名、字段类型、字段长、字段顺序、属性与属性值均应正确无误。

数据分层应在GB/T13923所划分要素大类基础上,按技术设计的规定进行分层。当技术设计无 明确规定时,分层和层名代码可参照附录A。数据分层应正确,无重复或漏层

要素几何图形的接边误差不应大于4.2.1中h)和i)规定的相应比例尺地形图平面、高程中误差的 22倍.且应保持要素的属性一致和拓扑关系正确

等高线处理应满足以下要求: a) 一幅图上所采用等高距不应超过两种; b) 等高线应以测区或分区为单位处理;非符号化成果的等高线应连续无缝,不应因分幅而造成 变形; C) 生成等高线时,应确定好地性线的走向,并使断裂线封闭,然后采用严密的数学模型进行计算; d) 如果采用基本等高距不能显示地貌特征时,应加绘半距等高线; 等高线生成后应对照实地进行检查,发现错误应及时改正。

符号化数据的数据处理、符号表示和规格应符合GB/T20257.1的规定。数据处理除符合 GB/T20257.1的规定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各种要素符号宜按实体化表达; b 建筑在陡坎或斜坡上的建筑物,按实际位置绘出,陡坎无法准确绘出时,可移位表示,并留 0.3mm的间隔; C) 悬空于水上的建筑物(如房屋)与水涯线重合时,建筑物照常绘出,间断水涯线; d) 点状地物与房屋、道路、水系等其他地物重合时,可间断其他地物符号,并与点状地物间隔 0.3mm,以保持独立符号的完整性; e) 铁路与公路(或其他道路)水平相交时,铁路符号不中断,公路(或其他道路)符号中断; f 同一杆架上架有多种线路时,表示其中主要的线路,且各种线路走向应连贯,线类应分明;城镇 建成区内的电力线、通讯线可不连线,但应在杆架处绘出连线方向; g) 水涯线与陡坎重合时,可用陡坎边线代替水涯线;水涯线与斜坡脚重合时,仍应在坡脚将水涯 线绘出; h) 高程点注记一般注于点的右方,与点间隔0.5mm

9.4数字高程模型生成

数字高程模型的生成按以下要求进行

GB/T149122017

数字高程模型宜以测区或分区制作。对分区内特征数据、边界线、水域线面、高程推测区、等高 线应进行接边,接边后的数据应位置正确、形态合理、连接完整、属性一致,并用接边后的数据 构TIN(不规则三角网)。 b) 构TIN后将TIN图形与底图数据登合时应无异常三角形,对不合理的三角形,应内部加点后 重新构TIN;生成TIN的线网透视图应无因高程异常而显现的粗差点、线或区域, C 数学高程模型应接照CH/T9008.2规定格网间距由TIN内插生成。由数学高程模型生成的 等高线与原图等高线的偏移应不大于1/2基本等高距。 d 按照CH/T9008.2规定对数字高程模型进行分幅裁切。 ) 不同分区相邻数学高程模型应进行接边处理。接边处理时比较接边处同名格网点高程,当高 程中误差小于2倍高程中误差时,取平均值作为同名格网点高程值,大于2倍高程中误差时, 应进行检查和修改使高程中误差符合不大于2倍高程中误差的要求后取平均值,使接边处同 名格网高程值一致,且高程变化符合地形连续的特征

9.5数据文件的组织和格式

.1数据处理完成后,数据文件应以测区为单位组织,以图幅为单位进行存贮和管理。文件的组 命名按照CH/T9012的有关规定执行 .2各测图软件可采用自已规定的数据格式进行内部数据信息的交换和管理。不同系统之间的 信息交换格式应满足GB/T17798的要求

制作各成果的元数据、填写图历薄。元数据的填写内容应符合CH/T1007的规定。图历薄内容包 括图幅数字产品概况、资料利用情况、采集过程中主要工序的完成情况、出现的问题、处理方法、过程质 量检查、产品质量评价等。元数据、图历薄内容应完整正确。 按CH/T1001的要求编写技术总结

11.1.1技术设计应符合本标准的相关技术要求。 11.1.2作业中每道工序、每个工作阶段完成后应及时自检。 11.1.3成果的质量应依次通过测绘单位作业部门的过程检查、测绘单位质量管理部门的最终检查和 生产委托方的验收。各级检查验收工作应独立进行,不应省略或代替 11.1.4 图根控制测量成果、外业数据采集成果质量检查及验收的内容及要求按GB/T24356的规定 执行。 11.1.5 数字线划图、数字高程模型成果的质量检查和验收的内容及要求按GB/T18316的规定执行。 11.1.6 根据需要按比例抽取各类成果进行检查验收。检查比例由技术设计确定,验收的样本量按 GB/T18316的规定执行

11.2.1平面和高程精度检验

数据成果精度检验应符合以下要求: 14

GB/T149122017

布,并且为随机选取的明显地物点(特征点)。平面和高程检测点数量视地物复杂程度等具体 情况确定,一般情况下每幅图选取不少于50个点,中误差的计算按GB/T24356的规定执行。 b) 邻近地物点间距精度检测用钢尺或测距仪量测相邻地物点距离,量测边数量每幅图一般不少 于20处,中误差的计算按GB/T24356的规定执行。 检测中如发现被检测的地物点和高程点有粗差时,应视情况进行重测。当一幅图内检测所算 的中误差结果超过4.2.1中h)、i)的有关规定时,应分析误差分布的情况,然后对邻近图幅进 行抽查,中误差超限的图幅应重测。 d)检测结果应建立统计表格和编写野外检测报告

11.2.2接边精度的检验

接边精度检验方法及要求如下: 接边精度的检测通过量取两相邻图幅接边处要素端点的距离来检查接边精度,未连接的要素 应记录其偏离值; b 检查接边要素儿何上的自然连接情况,避免接边处线划生硬,不自然的连续

图根控制测量成果质量评定按GB/T24356的有关规定执行。数字线划图、数学高程模型成果 评定应按GB/T18316的有关规定执行

通过验收的成果按以下内容登记整理,并上交: a) 成果清单; b) 水准路线图、图根控制成果; c) 外业观测记录; d) 内业计算资料,如数据加工处理中生成的文件、资料; e) 数字线划图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元数据、图历筹; f) 分幅结合表; g) 技术设计书; h) 技术总结报告; i) 检查报告; 验收报告; 根据实际需要补充的其他数据文件、图件和文档等资料

GB/T 14912—2017

A.1数据分层按GB/T13923规定的八大类要素基础上补充地名和注记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按点、线、 面三种几何类型及从属关系进行分层。 A.2数据层采用四个字符命名,前三个字符是数据内容的缩写,其中第一个字符代表要素分类CHT1004-1999 测绘技术设计规定.pdf,第四个 字符代表数据的几何类型,其中点用字母P表示,线用字母L表示,面用字母A表示。 A.3数据分层及层名代码参见表A.1。

分层按GB/T13923规定的八大类要素基础上补充地名和注记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按点、线、 何类型及从属关系进行分层。 层采用四个字符命名,前三个字符是数据内容的缩写,其中第一个字符代表要素分类,第四个 数据的几何类型,其中点用字母P表示,线用字母L表示,面用字母A表示。 分层及层名代码参见表A.1。

表A.1数据分层及层名代码

GB/T149122017

GB/T149122017

DL/T 5549-2018 输电工程(架空线路)技术经济指标编制导则[1]]GB50026—2007工程测量规范 [2]CJJ8—2011城市测量规范 「3]CJ/T73—2010卫星定位城市测量技术规范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