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沟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pdf

氧化沟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9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249437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氧化沟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pdf

式中:Vp一一庆厌氧区(池)容积,m; p一厌氧区(池)停留时间,h; Q一一设计污水流量,m/d。 6.4.3.3生物脱氮除磷氧化沟处理城镇污水或水质类似城镇污水的工业废水时主要设计参数,可按表5 的规定取值。工业废水的水质与城镇污水水质差距较大时,设计参数应通过试验或参照类似工程确定。

三物脱氮除磷主要设计参

CJT406-2012标准下载6.4.4延时曝气氧化沟

延时曝气氧化沟处理城镇污水或水质类似城镇污水的工业废水时,主要设计参数可按表6的规定 工业废水的水质与城镇污水水质差距较大时,设计参数应通过试验或参照类似工程确定

表6延时曝气氧化沟主要设计参数

6.5.1氧化沟的直线长度不宜小于12m或水面宽度的2倍(不包括同心圆向心流氧化沟)。氧化沟的 宽度应根据场地要求、曝气设备种类和规格确定。 6.5.2氧化沟的超高应根据曝气设备确定,当选用曝气转刷、曝气转盘时,超高宜为0.5m;当采用垂 直轴表面曝气机时,在放置曝气机的弯道附近,超高宜为0.6~0.8m,其设备平台宜高出设计水面1.0~ 1.7m 6.5.3氧化沟内宜设置导流墙与挡流板。导流墙与挡流板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1)导流墙宜设置成偏心导流墙,导流墙的圆心一般设在水流进弯道一侧。导流墙(一道)的设置 参考数据见表7

导流墙(一道)的设置

2)导流墙的数量一般根据沟宽确定,沟宽小于7.0m时,可只设一道导流墙,沟宽大于7.0m时, 宜设两道或多道导流墙,设两道导流墙时外侧渠道宽为沟宽的1/2。 3)导流墙在下游方向宜延伸一个沟宽的长度。 4)导流墙宜高出设计水位0.3m。 5)曝气转刷上游和下游宜设置挡流板,挡流板宜设在水面下。上游挡流板高1.0~2.0m,垂直安 装于曝气转刷上游2~5m处。下游挡流板通常设置于曝气转刷下游2.0~3.0m处,与水平成60°角倾 斜放置,顶部在水面下150mm,挡板下部宜超过1.8m水深。 6)竖轴式机械表曝机设在氧化沟转弯处时,该转弯处不应设导流墙。 7)椭圆形氧化沟不宜设置挡流板

6.6.1氧化沟好氧区(池)的污水需氧量,根据BODs去除率、氨氮的硝化及除氮等要求确定,宜按 下式计算。

式中:O2—设计污水需氧量,kg/d; a一一碳的氧当量,当含碳物质以BODs计时,取1.47; Q一一生物反应池的设计流量,m"/d; S。生物反应池进水BODs,mg/L S一生物反应池出水BODs,mg/L; AX一生物反应池排出系统的微生物量,kg/d; b一一常数,氧化每千克氨氮所需氧量,kg/kg,取4.57 Nk一生物反应池进水总凯氏氮质量浓度,mg/L; N生物反应池出水总凯氏氮质量浓度,mg/L:

N一一生物反应池进水总氮质量浓度,mg/L; Noe一一生物反应池出水硝态氮质量浓度,mg/L。 6.6.2去除碳源污染物时,每千克BODs的需氧量可取0.7~1.2kg。缺氧除氮时,每千克BOI 量可取1.1~1.8kg。延时曝气时,每千克BODs的需氧量可取1.5~2.0kg。

6.6.3标准状态下污水需氧量的计算

1)选用曝气装置和设备时,应根据不同的设备的特征、位于水面下的深度、水温、污水 移特性,当地的海拨高度以及预期生物反应池中溶解氧浓度等因素,将计算的污水需氧量换算 态下污水需氧量,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O一一标准状态下污水需氧量,kg/d; K。一需氧量修正系数; O2一污水需氧量,kg/d。 2)采用表曝机时的需氧量修正系数按式(17)计算,采用鼓风曝气装置时的需氧量修正系数按式 (18)、(19)、(20)计算

式中:K。一一需氧修正系数; Cs一一标准条件下清水中饱和溶解氧质量浓度,mg/L,取9.17; α一一混合液中总传氧系数与清水中总传氧系数之比,一般取0.80~0.85; β一一混合液的饱和溶解氧值与清水中的饱和溶解氧值之比,一般取0.90~0.97; Csw一一T℃、实际计算压力时,清水表面饱和溶解氧,mg/L; C。一一混合液剩余溶解氧,mg/L,一般取2; T一一混合液温度,℃,一般取5~30: Csm一一T℃、实际计算压力时,曝气装置所在水下深处至池面的清水中平均溶解仁 O一一曝气池逸出气体中含氧,%; Pb一一曝气装置所处的绝对压力,MPa; EA一一曝气设备氧的利用率,%。 6.6.4采用鼓风曝气时,应按下列公式将标准状态下污水需氧量换算为标准状态下的供

式中:Gs—一标准状态下的供气量,m"/h; Os——标准状态下污水需氧量,kg/h; E——曝气设备氧的利用率,%。

消毒系统的设计应符合GB50014的规定。

6.8.1当出水总磷不能达到排放标准要求时,宜采用化学除磷作为辅助手段。 6.8.2最佳药剂种类、剂量和投加点宜通过试验确定。 6.8.3化学除磷的药剂可采用铝盐、铁盐,也可采用石灰。用铝盐或铁盐作混凝剂时,宜投加离子型 聚合电解质作为助凝剂。 6.8.4采用铝盐或铁盐作混凝剂时,其投加混凝剂与污水中总磷的摩尔比宜为1.5~3。 6.8.5化学药剂储存罐容量应为理论加药量的4~7d投加量,加药系统不宜少于2个,宜采用计量泵 投加。 6.8.6接触铝盐和铁盐等腐蚀性物质的设备和管道应采取防腐蚀措施,

6.9.1混合液回流可通过设置内回流设施使氧化沟好氧区(池)混合液回流至缺氧区(池)。 6.9.2污泥回流设施可采用离心泵、混流泵、潜水泵、螺旋泵或空气提升器。当生物处理系统中带有 厌氧区(池)、缺氧区(池)时,应选用不易复氧的污泥回流设施。 6.9.3污泥回流设施宜分别按生物处理系统中的最大污泥回流比计算确定。 6.9.4污泥回流设备应不少于2台,并设置备用设备,空气提升器可不设备用。 6.9.5混合液回流和污泥回流设备宜有调节流量的措施,

6.10.1污泥量设计应考虑剩余污泥和化学除磷污泥。 6.10.2剩余污泥量可按下式计算。

6.10.1污泥量设计应考虑剩余污泥和化学除磷污泥。

1)按污泥泥龄计算:

HL578=2010

6.10.3化学除磷污泥量应根据药剂投加量计算。 6.10.4污泥系统宜设置计量装置,可采用湿污泥计量和干污泥计量两种方式。 6.10.5大型污水处理厂宜采用污泥消化等方式实现污泥稳定,中小型污水处理厂(站)可采用延时曝 气方式实现污泥稳定。 6.10.6污泥脱水系统设计时宜考虑污泥处置的要求。 6.10.7污泥处理和处置应符合GB50014的规定

7.1.1氧化沟应根据污水特性、去除效率及运行条件等计算标准状态下污水需氧量,再根据曝气设备 的充氧能力、动力效率选择满足充氧要求的曝气设备。 7.1.2曝气设备宜兼有供氧、推流、混合等功能,可选用竖轴式机械表面曝气、转刷曝气、转盘曝气、 鼓风式潜水曝气等。 7.1.3竖轴式机械表面曝气装置、转刷曝气器、转盘曝气器、鼓风式潜水曝气器应分别符合HJ/T247、 HJ/T259、HJ/T280、HJ/T260的规定。 7.1.4竖轴式机械表面曝气机可按不小于需氧量的20%备用,并有不少于1台采用变频调速控制。转 刮和转盘曝气机宣备用1~2台。鼓风机房应设置备用鼓风机,工作鼓风机台数在4台以下时,应设1 台备用鼓风机;工作鼓风机台数在4台或4台以上时,应设2台备用鼓风机。备用鼓风机应按设计配置 的最大机组考虑。 7.1.5转刷应布置在进弯道前一定长度(氧化沟的沟宽加1.6m)的直线段上。出弯道时,转刷应位于 弯道下游直线段5.0m处。在直线段上的曝气转刷最小间距不宜小于15m。转刷的淹没深度一般为 0.15~0.30m。转刷或转盘应在整个沟宽上满布,并有足够安装轴承的位置。曝气转碟也可安装在沟渠 的弯道上;转盘的浸深一般为0.40~0.55m。 7.1.6竖轴式机械表面曝气机应设在弯道处,安装时设备应向出水端偏移。叶轮升降行程为土100mm, 叶轮线速度采用3.5~5m/s。 7.1.7曝气设备应易于维修,易于排除故障,

台备用鼓风机;工作鼓风机台数在4台或4台以上时,应设2台备用鼓风机。备用鼓风机应按设计配置 的最大机组考虑。 7.1.5转刷应布置在进弯道前一定长度(氧化沟的沟宽加1.6m)的直线段上。出弯道时,转刷应位于 弯道下游直线段5.0m处。在直线段上的曝气转刷最小间距不宜小于15m。转刷的淹没深度一般为 0.15~0.30m。转刷或转盘应在整个沟宽上满布,并有足够安装轴承的位置。曝气转碟也可安装在沟渠 的弯道上;转盘的浸深一般为0.40~0.55m。 7.1.6竖轴式机械表面曝气机应设在弯道处,安装时设备应向出水端偏移。叶轮升降行程为土100mm 叶轮线速度采用3.5~5m/s。 7.1.7曝气设备应易于维修,易于排除故障。 7.1.8氧化沟宜有调节叶轮、转刷或转盘速度的控制设备,

7.2.1氧化沟的进水和回流污泥进入点一般宜设在曝气器的下游。有脱氮要求时,进水和回流污泥宜 没在氧化沟的缺氧区(池),与曝气设备保持一定的距离。氧化沟的出水点应设在进水点的另一侧,并 与进水点和回流污泥进入点足够远,以避免短流。有除磷要求时,从二沉池引出的回流污泥可通至厌氧 区(池)或缺氧区(池),并可根据运行情况调整污泥回流量。 7.2.2氧化沟宜在进水管上设置闸板或闸阀

.3氧化沟宜设置放空管和清液排放管。

7.2.4氧化沟的出水口宜设置溢流堰。双沟式、三槽氧化沟应设可调溢流堰,并设自动控制,与进水 阀门的自动启闭相互呼应。当作为沉淀池出水堰时,堰上水深不宜大于50mm。微孔曝气氧化沟可设 固定溢流堰,其它氧化沟反应池出水宜采用可调溢流堰

氧化沟应确保沟底不产生沉泥。池内介质距池底0.3m,水平平均流速宜控制在0.25~0.30m/

7.3.2氧化沟选择的曝气设备不能满足推动和混合要求时,宜增设搅拌、推流装置。为使介质混合均 匀宜设搅拌机,为使介质循环流动、产生层面推流作用宜设推流器。 7.3.3搅拌机选型时应考虑池型,搅拌机设置的容积功率宜控制在3~10W/m²。 7.3.4推流器选型时的推力选择应考虑池型、导流墙设置、曝气机设置、曝气量等因素,推流器设置 的容积功率宜控制在1~3W/m。 7.3.5推流器的设置宜符合HJ/T279的规定

竖轴表曦机氧化沟利用其流速将混合液回流至缺氧区(池)时,可设置内回流门。内回流门的设计 应根据混合液回流量计算确定

污泥脱水设备可选用厢式压滤机和板框压滤机、污泥脱水用带式压榨过滤机、污泥浓缩带式脱水 体机等,所选用的设备应符合HJ/T283、HJ/T242、HJ/T335的规定。

8.1.2全 氧化沟污水处理厂(站)设计应根据工程规模、工艺流程、运行管理要求确定检测和控制的 内容。 8.1.3 自动化仪表和控制系统应保证氧化沟污水处理厂(站)的安全和可靠,方便运行管理。 8.1.4计算机控制管理系统宜兼顾现有、新建和规划要求。 8.1.5木 根据沟型的需要,可采用时间程序自动控制方式,也可采用溶解氧和氧化还原电位控制方式。 8.1.6参与控制和管理的机电设备应设置工作和事故状态的检测装置。

8.2.1.1预处理宜设酸碱度计、水位计、水位差计,大型污水处理厂宜增设化学需氧量检测仪、悬浮 物检测仪、流量计。 8.2.1.2pH值应控制在6.09.0。 8.2.1.3水位计、水位差计用于水位监测控制。 8.2.1.4化学需氧量、悬浮物、流量等检测数据宜参与后续工艺控制

8.2.2.1氧化沟宜设溶解氧检测仪和水位计,大型污水处理厂宜增设污泥浓度计。污泥浓度计宜设于 好氧区(池)平稳段。 8.2.2.2厌氧区(池)的溶解氧浓度应控制在0.2mg/L以下,缺氧区(池)的溶解氧浓度应控制在0.2~ 0.5mg/L,好氧区(池)的浓度不宜小于2.0mg/L。 8.2.2.3好氧区(池)污泥浓度宜根据处理要求控制在表3、表4、表5和表6的设计参数范围内,超 过表中参数值时,宜加大排泥量。

2.2.1氧化沟宜设溶解氧检测仪和水位计,天型污水处理厂宜增设污泥浓度计。污泥浓度计宜 氧区(池)平稳段。 2.2.2厌氧区(池)的溶解氧浓度应控制在0.2mg/L以下,缺氧区(池)的溶解氧浓度应控制在 5mg/L,好氧区(池)的浓度不宜小于2.0mg/L。 2.2.3好氧区(池)污泥浓度宜根据处理要求控制在表3、表4、表5和表6的设计参数范围内 表中参数值时,宜加大排泥量。

8.2.3回流污泥及剩余污泥检测

8.2.3.1回流污泥宜设流量计,并采取能满足污泥回流量调节要求的措施。 8.2.3.2剩余污泥宜设流量计,条件允许时可增设污泥浓度计,用于监测、统计污泥排出量

8.2.4加药系统检测

8.2.4.1总磷监测可采用实验室检测方式,药剂根据检测设定值自动投加。 8.2.4.2大型污水处理厂条件允许时可设总磷在线监测仪,检测值用于自动控制药剂投加系

8.3.1氧化沟污水处理厂(站)应根据其处理规模,在满足工艺控制条件的基础上合理选择 控制系统(DCS)或可编程序控制(PLC)自动控制系统。 8.3.2采用成套设备时,成套设备自身的控制宜与氧化沟污水处理厂(站)设置的控制系统

8.4.1自动控制系统应具有信息收集、处理、控制、管理和安全保护功能。 8.4.2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8.4.1自动控制系统应具有信息收集、处理、控制、管理和安全保护功能。

1)置对控制系统的监测层、控制层和管理层做出合理配置: 2)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经技术经济比较后选择网络结构和通信速率; 3)对操作系统和开发工具要从运行稳定、易于开发、操作界面方便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4)根据企业需求和相关基础设施,宣对企业信息化系统做出功能设计: 5)厂(站)级中央控制室宜设专用配电箱,并由变配电系统引专用回路供电; 6)厂(站)级控制室面积应视其使用功能设定,并应考虑今后的发展; 7)防雷和接地保护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要求,

9.1.1工艺装置的用电负荷应为二级负荷。

变电所及低压配电室的变配电设备布置,应符合国家标准GB50053的规定。

9.3.1电气设备宜在中心控制室控制,并纳入所选择的控制系统。

9.3.1电气设备宜在中心控制室控制, 开纳人所选择的控制系统 9.3.2电气系统的控制水平应与工艺水平相一致,宜纳入计算机控制系统,也可采用强电控制。

10.1.1工程施工单位应具有国家相应的工程施工资质;工程项目宜通过招投标确定施工单位和监理单 位。 10.1.2应按工程设计图纸、技术文件、设备图纸等组织工程施工,工程的变更应取得设计单位的设计 变更文件后再实施。 10.1.3施工前,应进行施工组织设计或编制施工方案,明确施工质量负责人和施工安全负责人,经批 准后方可实施。 10.1.4施工过程中,应做好设备、材料、隐蔽工程和分项工程等中间环节的质量验收;隐蔽工程应经 过中间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10.1.5管道工程的施工和验收应符合GB50268的规定;混凝土结构工程的施工和验收应符合GB50204 的规定;构筑物的施工和验收应符合GB50141的规定。 10.1.6施工使用的设备、材料、半成品、部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和设计要求,并取得供货商的合格 正书,不得使用不合格产品。设备安装应符合GB50231的规定。 10.1.7工程工验收后,建设单位应将有关设计、施工和验收的文件立卷归档,

10.2.1.1在进行土建施工前应认真阅读设计图纸,了解结构型式、基础(或地基处理)方案、池体抗 措施以及设备安装对土建的要求,土建施工应事先预留预理,设备基础应严格控制在设备要求的误差 范围内。 10.2.1.2土建施工应重点控制池体的抗浮处理、地基处理、池体抗渗处理,满足设备安装对土建施工 的要求。 10.2.1.3对于软弱地基上的工程,需对地基进行处理时,应确保地基处理的可靠性,严防池体因不均 匀沉降而导致开裂。 10.2.1.4模板、钢筋、混凝土分项工程应严格执行GB50204规定,并符合以下要求: 1)模板架设应有足够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表面平整无缝隙,尺寸正确; 2)钢筋规格、数量准确,绑扎牢固应满足搭接长度要求,无锈蚀; 3)混凝土配合比、施工缝预留、伸缩缝设置、设备基础预留孔及预埋螺栓位置均应符合规范和设 计要求,冬季施工应注意防冻。 10.2.1.5现浇钢筋混凝土水池施工允许偏差应符合表8的规定

表8现浇钢筋混凝土水池施工允许偏差

1.6处理构筑物应根据当地气温和环境条件,采取防冻措施。 1.7污水处理厂(站)构筑物应设置必要的防护栏杆并采取适当的防滑措施,应符合GB503 定。

10.2.2.1设备基础应按照设计要求和图纸规定浇筑,混凝土强度等级、基面位置高程应符合说明书和 支术文件规定。 10.2.2.2混凝土基础应平整坚实,并有隔振措施。 0.2.2.3子 预理件水平度及平整度应符合GB50231的规定。 10.2.2.4地脚螺栓应按照原机出厂说明书的要求预埋,位置应准确,安装应稳固。 10.2.2.5 安装好的机械应严格符合外形尺寸的公称允许偏差,不允许超差。 0.2.2.6机电设备安装后试车应满足下列要求: 1)启动时应按照标注箭头方向旋转,启动运转应平稳,运转中无振动和异常声响; 2)运转啮合与差动机构运转应按产品说明书的规定同步运行,没有阻塞、碰撞现象; 3)运转中各部件应保持动态所应有的间隙,无抖动晃摆现象; 4)试运转用手动或自动操作,设备全程完整动作5次以上,整体设备应运行灵活; 5)各限位开关运转中动作及时,安全可靠; 6)电机运转中温升在正常值内;

10.2.2.1设备基础应按照设计要求和图纸规定浇筑,混凝土强度等级、基面位置高程应符合说明书和 技术文件规定。 10.2.2.2混凝土基础应平整坚实,并有隔振措施。 10.2.2.3预埋件水平度及平整度应符合GB50231的规定。 10.2.2.4地脚螺栓应按照原机出厂说明书的要求预埋,位置应准确,安装应稳固。

0.2.2.5安装好的机械应严格符合外形尺寸的公称允许偏差,不允许超差。

10.2.2.6机电设备安装后试车应满足下列要求

1)启动时应按照标注箭头方向旋转,启动运转应平稳,运转中无振动和异常声响; 2)运转啮合与差动机构运转应按产品说明书的规定同步运行,没有阻塞、碰撞现象 3)运转中各部件应保持动态所应有的间隙,无抖动晃摆现象; 4)试运转用手动或自动操作,设备全程完整动作5次以上,整体设备应运行灵活; 5)各限位开关运转中动作及时,安全可靠; 6)电机运转中温升在正常值内; 7)各部轴承注加规定润滑油,应不漏、不发热,温升小于60℃

0.3.1工程验收包括中间验收和峻工验收;中间验收应由施工单位会同建设单位、设计单位、质量监 督部门共同进行;竣工验收应由建设单位组织施工、设计、管理、质量监督及有关单位联合进行。 0.3.2中间验收包括验槽、验筋、主体验收、安装验收、联动试车。中间验收时应按相应的标准进行 检验,并填写中间验收记录。 0.3.3工验收应至少提供以下资料:

检验,并填写中间验收记录。

1)施工图及设计变更文件; 2)主要材料和设备的合格证或试验记录; 3)施工测量记录; 4)混凝土、砂浆、焊接及水密性、气密性等试验、检验记录; 5)施工记录; 6)中间验收记录; 7)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记录:

8)工程质量事故处理记录。 10.3.4峻工验收时应核实峻工验收资料,进行必要的复查和外观检查,并对下列项目做出鉴定,填写 俊工验收鉴定书。竣工验收鉴定书应包括以下项目: 1)构筑物的位置、高程、坡度、平面尺寸,设备、管道及附件等安装的位置和数量: 2)结构强度、抗渗、抗冻的等级; 3)构筑物的水密性; 4)外观,包括构筑物的裂缝、蜂窝、麻面、露筋、空鼓、缺边、掉角以及设备、外露的管道安装 等是否影响工程质量。 10.3.5构筑物土建施工完成后应按照GB50141的规定进行满水试验,地面以下渗水量应符合设计规 定,最大不得超过2L/(md)。 10.3.6泵房和风机房等都应按设计的最多开启台数进行48h运转试验,测定水泵和污泥泵的流量和机 组功率,有条件的应测定其特性曲线。 10.3.7机械曝气设备应进行运行性能和机械性能的测试,叶轮或盘片的转速、浸没深度、充氧能力、 动力效率满足设计要求,运转时间应达到72h。 10.3.8鼓风曝气系统安装应平整牢固,布置均匀,曝气头无漏水现象,曝气管内无杂质,曝气量满足 设计要求,曝气稳定均匀。 10.3.9导流板的安装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得有振动现象。 10.3.10闸门、闸阀和溢流堰不得有漏水现象。 10.3.11排水管道应做闭水试验,上游充水管保持在管顶以上2m,外观检查应24h无漏水现象。 10.3.12空气管道应做气密性试验,24h压力降不超过允许值为合格。 0.3.13 进口设备除参照国内标准外,必要时应参照国外标准和其他相关标准进行验收,调试时应有 外商指定人员现场参加指导。 10.3.14仪表、化验设备应有计量部门的确认。 10.3.15变电站高压配电系统应由供电局组织电检、验收。

工程质量事故处理记录

8)工程质量事故处理记录

11.1.1氧化沟工艺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维护及安全管理应参照CJJ60执行

11.1.1氧化沟工艺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维护及安全管理应参照CJJ60执

HL578=2010

11.1.2污水处理厂(站)的运行管理应配备专业人员和设备。 11.1.3污水处理厂(站)在运行前应制定设备台账、运行记录、定期巡视、交接班、安全检查等管理 制度,以及各岗位的工艺系统图、操作和维护规程等技术文件。 1.1.4操作人员应熟悉本厂(站)处理工艺技术指标和设施、设备的运行要求:经过技术培训和生产 实践,并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11.1.5各岗位的工艺系统图、操作和维护规程等应示于明显部位,运行人员应按规程进行系统操作, 并定期检查设备检查构筑物、设备、电器和仪表的运行情况。 11.1.6工艺设施和主要设备应编入台账,定期对各类设备、电气、自控仪表及建(构)筑物进行检修 维护,确保设施稳定可靠运行。 11.1.7运行人员应遵守岗位职责,坚持做好交接班和巡视。 11.1.8 应定期检测进出水水质,并对检测仪器、仪表进行校验。 1.1.9 运行中应严格执行经常性的和定期的安全检查,及时消除事故隐患,防止事故发生。 11.1.10各岗位人员在运行、巡视、交接班、检修等生产活动中,应做好相关记录,

11.2.1污水处理厂(站)应设水质检验室,配备检验人员和仪器。 11.2.2水质检验室内部应建立健全水质分析质量保证体系。 11.2.3检验人员应经培训后持证上岗,并应定期进行考核和抽检 11.2.4检验方法应符合CJ/T51的规定。

11.3.1应根据系统所需氧量和氧化沟供氧设备的性能,确定曝气设备运行的数量和时间。 11.3.2运行过程中应定期检测各区(池)的溶解氧浓度和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当浓度值超出8.2.2.2 和8.2.2.3规定的范围时,应及时调节曝气量。 11.3.3机械曝气设备可通过调节曝气转刷、转碟、叶轮转速或淹没深度来调节供氧量;当采用射流曦 气、微孔曝气等鼓风曝气系统时,可通过鼓风机加以调节。 11.3.4有机负荷(F/M)宜根据处理要求控制在表3、表4、表5和表6的设计参数范围内,运行人员 应结合本厂(站)的运行实践,选择最佳的F/M。 11.3.5应根据实际运行的进水水量和水质,调节系统的污泥回流比。 11.3.6剩余污泥排放量应根据污泥沉降比、混合液污泥浓度和泥龄及时调整。 11.3.7出水氨氮不能达到排放标准时,应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调整 1)减少剩余污泥排放量,提高好氧污泥龄; 2)提高好氧段溶解氧水平; 3)系统碱度不够时宜适当补充碱度。 11.3.8出水总氮不能达到排放标准时,应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调整: 1)使缺氧区(池)出水硝态氮小于1mg/L; 2)增大好氧混合液回流; 3)投加甲醛或食物酿造厂等排放的高浓度有机废水GB/T 18916.51-2020 取水定额 第51部分:对二甲苯.pdf,维持污水的碳氮比,满足反硝化细菌对碳源

1)控制系统的溶解氧,好氧区(池)溶解氧应大于2mg/L,厌氧区(池)应小于0.2mg 2)控制二沉池的泥层,一般为1m左右; 3)增大剩余污泥的排放:

4)增加化学除磷设施。

11.4污泥观察与调节

11.4.1应经常观察活性污泥的颜色、状态、气味、生物相以及上清液的透明度。 11.4.2定时测试、计算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污泥沉降比、污泥指数、 污泥龄等技术指标。 11.4.3发现污泥有异常膨胀、上浮和产生泡沫等现象应及时查明原因,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尽快恢 复正常运行。

11.5.1应将生物反应池的维护保养作为全厂(站)维护的重点。 1.5.2操作人员应严格执行设备操作规程,定时巡视设备运转是否正常,包括温升、响声、振动、电 压、电流等,发现问题应尽快检查排除。 11.5.3应保持设备各运转部位和可调堰门良好的润滑状态,及时添加润滑油、除锈;发现漏油、渗油 情况,应及时解决。 11.5.4应定期检查可调堰门溢流口、叶轮、转碟或转刷勾带污物情况,及时清理。 11.5.5鼓风曝气系统曝气开始时应排放管路中的存水,并经常检查自动排水阀的可靠性。 11.5.6应及时检查曝气器堵塞和损坏情况,保持曝气系统状态良好。 11.5.7推流式潜水搅拌机无水工作时间不宜超过3min。 11.5.8运行中应防止由于推流式潜水搅拌机叶轮损坏或堵塞、表面空气吸入形成涡流、不均匀水流等 起的振动。 11.5.9定期检查及更换不合格的零部件和易损件,必要时更换叶轮、导流罩和提升机构。 1证学本

HJ578—2010附录A(规范性附录)氧化沟活性污泥法的主要工艺类型A.1单槽氧化沟系统A.1.1单槽氧化沟系统由一座氧化沟和独立的二沉池组成。沉淀污泥一部分通过回流污泥设施提升至氧化沟进水处与污水混合,剩余污泥通过剩余污泥设施提升至剩余污泥处理系统处理。典型工艺流程见图A.1。进水出水回流污泥二沉池剩余污泥图A.1单槽氧化沟工艺流程A.1.22单槽氧化沟系统适用于以去除碳源污染物为主,对脱氮、除磷要求不高和小规模污水处理系统。A.2双槽氧化沟系统A.2.1双槽氧化沟系统由厌氧池、两座串联的氧化沟和独立的二沉池组成。沉淀污泥一部分通过回流污泥设施提升至厌氧池进水处与污水混合,剩余污泥通过剩余污泥设施提升至剩余污泥处理系统处理。典型工艺流程见图A.2。进水A池出水二沉池回流污泥+剩余污泥图A.2双槽氧化沟工艺流程A.2.2双槽氧化沟系统可实现生物脱氮除磷,当除磷要求不高时,可不设厌氧池。A.2.3污水和回流污泥混合液进入氧化沟之前应设切换设备,氧化沟出水井处应设可调堰门。A.2.4双槽氧化沟一个周期的运行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一阶段:A池进水、缺氧运行,B池好氧运行、出水;2)二阶段:进水井切换进水,出水井延时切换出水堰门;3)三阶段:B池进水、缺氧运行,A池好氧运行、出水。22

HJ5782010A.3三槽氧化沟系统A.3.1三槽氧化沟系统由厌氧池和三座串联的氧化沟组成。沉淀污泥一部分通过回流污泥设施提升至厌氧池进水处与污水混合,剩余污泥通过剩余污泥设施提升至剩余污泥处理系统处理。典型工艺流程见图A.3。7出水进水回流污泥口出水剩余污泥图A.3三槽氧化沟工艺流程A.3.2当系统不设厌氧池时,可不设污泥回流系统。A.3.3三槽氧化沟系统可实现生物脱氮除磷,当除磷要求不高时,可不设厌氧池和污泥回流系统。A.3.4污水或污水和回流污泥混合液进入氧化沟之前应设切换设备,A池和C池出水处应设可调堰门。A.3.55三槽氧化沟一个周期的运行过程包括六阶段,每个周期可设为8h:1)一阶段(1.5h):A池进水、缺氧运行,B池好氧运行,C池沉淀出水;2)二阶段(1.5h):A池好氧运行,B池进水、好氧运行,C池沉淀出水;3)三阶段(1.0h):A池静沉,B池进水、好氧运行,C池沉淀出水;4)四阶段(1.5h):A池沉淀出水,B池好氧运行,C池进水、缺氧运行;5)五阶段(1.5h):A池沉淀出水,B池进水、好氧运行,C池好氧运行;6)六阶段(1.0h):A池沉淀出水,B池进水、好氧运行,C池静沉。A.3.6三槽氧化沟宜采用曝气转刷充氧。仅采用转盘的氧化沟工作水深宜为3.0~3.5m。A.3.7三槽氧化沟容积计算应考虑沉淀所需容积。A.4竖轴表曝机氧化沟系统A.4.1竖轴表曝机氧化沟系统由厌氧池、缺氧池和多沟串联的氧化沟(即好氧池)和独立的二沉池组成。好氧池混合液宜通过内回流门回流至缺氧池。沉淀污泥一部分通过回流污泥设施提升至厌氧池进水处与污水混合,剩余污泥通过剩余污泥设施提升至剩余污泥处理系统处理。典型工艺流程见图A.4。23

HJ578—2010附录B(资料性附录)氧化沟活性污泥法的其它变形工艺类型B.1一体化氧化沟体化氧化沟指将二沉池设置在氧化沟内,用于进行泥水分离,出水由上部排出,污泥则由沉淀区底部的排泥管直接排入氧化沟内。体化氧化沟不设污泥回流系统。典型工艺流程见图B.1。好氧区进水厌缺剩余污泥氧氧池区沉淀区出水a.无泵污泥自动回流:b.水力内回流图B.1一体化氧化沟工艺流程B.2微孔曝气氧化沟微孔曝气氧化沟系统由采用微孔曝气的氧化沟和分建的沉淀池组成。氧化沟内采用水下推流的方式,水深宜为6m。供氧设备宜为鼓风机。典型工艺流程见图B.2。出水二沉池进水DBJ46-043-2017标准下载,回流污泥剩余污泥图B.2微孔曝气氧化沟工艺流程25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