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pdf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5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318009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6.pdf

a)建设项目各个不同阶段,除场界内小范围以外地区,均能满足GB/T14848或国家( 业、地方)相关标准要求的; b)在建设项目实施的某个阶段,有个别评价因子出现较大范围超标,但采取环保措施 后,可满足GB/T14848或国家(行业、地方)相关标准要求的

10.4.2以下情况应得出不能满足标准要求的

a)新建项目排放的主要污染物,改、扩建项目已经排放的及将要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在 评价范围内地下水中已经超标的; b)环保措施在技术上不可行2-3建筑云与数字孪生城市--中设数字技术(原中国院).pdf,或在经济上明显不合理的

11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

1.1.1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 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相关规定,按照“源头控制、分区防控、污染监控、应急响应” 重点突出饮用水水质安全的原则确定。

1.1.2地下水环境坏保对策措施建议应根据建设项目特点、调查评价区和场地坏境水文地 质条件,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提出的污染防控对策的基础上,根据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 果,提出需要增加或完善的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和对策。

11.1.3改、扩建项目应针对现有工程引起的地下水污染问题,提出“以新带老”的对策和 措施,有效减轻污染程度或控制污染范围,防止地下水污染加剧。 1.1.4给出各项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的实施效果,列表给出初步估算各措施的投资 概算,并分析其技术、经济可行性。 11.1.5提出合理、可行、操作性强的地下水污染防控的环境管理体系,包括地下水环境跟 踪监测方案和定期信息公开等。

11.2建设项目污染防控对策

[11. 2.1源头控制措施

主要包括提出各类废物循环利用的具体方案,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提出工艺、管道、 设备、污水储存及处理构筑物应采取的污染控制措施,将污染物跑、冒、滴、漏降到最低限 。

11.2.2分区防控措施

11.2.2.1结合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对工程设计或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的 防控方案提出优化调整的建议,给出不同分区的具体防渗技术要求

2.2.1结合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对工程设计或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的地下水污染 方案提出优化调整的建议,给出不同分区的具体防渗技术要求。 一般情况下,应以水平防渗为主,防控措施应满足以下要求: a)已颁布污染控制国家标准或防渗技术规范的行业,水平防渗技术要求按照相应标准 或规范执行,如GB16889、GB18597、GB18598、GB18599、GB/T50934等; b)未颁布相关标准的行业,根据预测结果和场地包气带特征及其防污性能,提出防渗 技术要求:或根据建设项自场地天然包气带防污性能、污染控制难易程度和污染物 特性,参照表7提出防渗技术要求。其中污染控制难易程度分级和天然包气带防污 性能分级分别参照表5和表6进行相关等级的确定,

表5污染控制难易程度分级参照表

表6天然包气带防污性能分级参照表

表7地下水污染防渗分区参照表

1.2.2.2对难以采取水平防渗的场地,可采用垂向防渗为主,局部水平防渗为辅的防控措 拖。 1.2.2.3根据非正常状况下的预测评价结果,在建设项目服务年限内个别评价因子超标范 围超出厂界时,应提出优化总图布置的建议或地基处理方案,

11.3地下水环境监测与管理

11.3.1建立地下水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包括制定地下水坏境影响跟踪监测计划、建立地下 水环境影响跟踪监测制度、配备先进的监测仪器和设备,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 11.3.2跟踪监测计划应根据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和建设项目特点设置跟踪监测点,跟踪监测 点应明确与建设项目的位置关系,给出点位、坐标、井深、井结构、监测层位、监测因子及 监测频率等相关参数。

11.3.2.1跟踪监测点数量要求:

一、二级评价的建设项目,一般不少于3个,应至少在建设项目场地,上、下游各 布设1个。一级评价的建设项目,应在建设项目总图布置基础之上,结合预测评价 结果和应急响应时间要求,在重点污染风险源处增设监测点。 b)三级评价的建设项目,一般不少于1个,应至少在建设项目场地下游布置1个。 1.3.2.2明确跟踪监测点的基本功能,如背景值监测点、地下水环境影响跟踪监测点、污 染扩散监测点等,必要时,明确跟踪监测点兼具的污染控制功能。 1.3.2.3根据环境管理对监测工作的需要,提出有关监测机构、人员及装备的建议

11.3.3制定地下水环境跟踪监测与信息公开计

.3.3.1落实跟踪监测报告编制的责任主体,明确地下水环境跟踪监测报告的内容,一般 包括: a)建设项目所在场地及其影响区地下水环境跟踪监测数据,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 浓度。 b)生产设备、管廊或管线、贮存与运输装置、污染物贮存与处理装置、事故应急装置 等设施的运行状况、跑冒滴漏记录、维护记录

11.3.3.2信息公开计划应至少包括建设项目特征因子的地下水环境监测值

制定地下水污染应急响应预案,明确污染状况下应采取的控制污染源、切断污染途径等 普施。

12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2.1环境水文地质现

概述调查评价区及场地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环境现状。

概述调查评价区及场地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环境现状

12.2地下水环境影响

12.3地下水环境污染防控措施

根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提出建设项目地下水污染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建议或方 深。

12.4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结合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环境影响、地下水环境污染防控措施、建设项目总平面 布置的合理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明确给出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是否可接受的结论。

(规范性附录)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分类表

未提及的行业,或《建设项目环境影明评价分类管理名求》 订后较本表行业类别发生变化的行业,应根据对地下水环境影明程度,:

行业分类,对地下水环域影响评价项目类别进行分类

表B.1渗透系数经验值表

(资料性附录) 水文地质参数经验值表

表B.2松散岩石给水度参考值

不境水文地质试验方法简

不境水文地质试验方法简

抽水试验:目的是确定含水层的导水系数、渗透系数、给水度、影响半径等水文地质参 数,也可以通过抽水试验查明某些水文地质条件,如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及含水层之间的水 力联系,以及边界性质和强径流带位置等。 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可以进行不同规模和方式的抽水试验。单孔抽水试验只用一个井抽 水,不另设置观测孔,取得的资料精度较差;多孔抽水试验是用一个主孔抽水,同时配置者 干个监测水位变化的观测孔,以取得比较准确的水文地质参数;群井开采试验是在某一范围 内用大量生产井同时长期抽水,以查明群井采水量与区域水位下降的关系,求得可靠的水文 地质参数。 为确定水文地质参数而进行的抽水试验,有稳定流抽水和非稳定流抽水两类。前者要求 试验终了以前抽水流量及抽水影响范围内的地下水位达到稳定不变。后者则只要求抽水流量 保持定值而水位不一定到达稳定,或保持一定的水位降深而充许流量变化。具体的试验方法 可参见GB50027

注水试验:目的与抽水试验相同。当钻孔中地下水位埋藏很深或试验层透水不含水时, 可用注水试验代替抽水试验,近似地测定该岩层的渗透系数。在研究地下水人工补给或废水 也下处置时,常需进行钻孔注水试验。注水试验时可向并内定流量注水,抬高并中水位,待 水位稳定并延续到一定时间后,可停止注水,观测恢复水位。 由于注水试验常常是在不具备抽水试验条件下进行的,故注水井在钻进结束后,一般都 难以进行洗井(孔内无水或未准备洗井设备)。因此,用注水试验方法求得的岩层渗透系数 主往比抽水试验求得的值小得多

渗水试验:目的是测定包气带渗透性能及防污性能。渗水试验是一种在野外现场测定 带土层垂向渗透系数的简易方法,在研究大气降水、灌溉水、渠水等对地下水的补给时, 常需要进行此种试验。 试验时在试验层中开挖一个截面积约0.3~0.5m²的方形或圆形试坑,不断将水注入坑 中,并使坑底的水层厚度保持一定(一般为10cm厚),当单位时间注入水量(即包气带岩 层的渗透流量)保持稳定时,可根据达西渗透定律计 算出包气带土层的渗透系数。

浸溶试验:目的是为了查明固体废弃物受雨水淋滤或在水中浸泡时,其中的有害成分转 移到水中,对水体环境直接形成的污染或通过地层渗漏对地下水造成的间接影响。 有关固体废弃物的采样、处理和分析方法,可参照执行关于固体废弃物的国家环境保护 标准或技术文件。

土柱淋滤试验:目的是模拟污水的渗入过程,研究污染物在包气带中的吸附、转化、自 净机制,确定包气带的防护能力,为评价污水渗漏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提供依据。 试验土柱应在评价场地有代表性的包气带地层中采取。通过滤出水水质的测试,分析淋 滤试验过程中污染物的迁移、累积等引起地下水水质变化的环境化学效应的机理。 试剂的选取或配制,宜采取评价工程排放的污水做试剂。对于取不到污水的拟建项目, 可取生产工艺相同的同类工程污水替代,也可按设计提供的污水成分和浓度配制试剂。如果 试验目的是为了确定污水排放控制要求,需要配制几种浓度的试剂分别进行试验。

D.1地下水溶质运移解析法

D. 1.1 应用条件

求解复杂的水动力弥散方程定解问题非常困难,实际问题中多靠数值方法求解。但可以 用解析解对照数值解法进行检验和比较,并用解析解去拟合观测资料以求得水动力弥散系 数。

D. 1. 2 预测模型

D.1.2.1一维稳定流动一维水动力弥散问题

(xut)2 C(x,t) = m/w 4D,t 2n.元D,t

式中: X一距注入点的距离,m; t一时间,d; C(x,t)一t时刻x处的示踪剂浓度,g/L; m一注入的示踪剂质量,kg; W一横截面面积,m; u一水流速度,m/d; n。一有效孔隙度,无量纲; D,一纵向弥散系数,m²/d; 元一圆周率。

D.1.2.1.2一维半无限长多孔介质柱体,一端为定浓度边界

D.1.2.1.2一维半无限长多孔介质柱体,一端为定浓度边界

式中: X一距注入点的距离;m; t一时间,d; C(x,t)t时刻x处的示踪剂浓度,g/L; Co一注入的示踪剂浓度,g/L; u一水流速度,m/d; D,一纵向弥散系数,m²/d; erfc()一余误差函数。

D.1.2. 2一维稳定流动二维水动力弥散问题

D.1.2.2.1瞬时注入示踪剂一平面瞬时点温

(xur)2 mu/M 4D,t +4Drt C(x, y,t) = 4元nt/D,D,

式中: X,J一计算点处的位置坐标; t一时间,d; C(x,y,t)一t时刻点x,y处的示踪剂浓度,g/L: M一承压含水层的厚度,m; mm一长度为M的线源瞬时注入的示踪剂质量,kg; u一水流速度,m/d; n。一有效孔隙度,无量纲; D,一纵向弥散系数,m²/d; D,一横向y方向的弥散系数,m²/d; 元一圆周率。

: X,一计算点处的位置坐标; t一时间,d; C(x,,t)t时刻点x,y处的示踪剂浓度,g/L; M一承压含水层的厚度,m; mt一单位时间注入示踪剂的质量,kg/d; u一水流速度,m/d; n。一有效孔隙度,无量纲; D,一纵向弥散系数,m²/d; D,一横向y方向的弥散系数,m²/d; 元一圆周率。 K(B)一第二类零阶修正贝塞尔函数:

u't ,β)一第一类越流系统井函数 4D

D. 2. 1应用条件

数值法可以解决许多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开发利用条件下的地下水资源评价问 题,并可以预测各种开采方案条件下地下水位的变化,即预报各种条件下的地下水状态。但 不适用于管道流(如岩溶暗河系统等)的模拟评价

D. 2. 2 预测模型

D.2.2.1地下水水流模型

对于非均质、各向异性、空间三维结构、非稳定地下水流系统: a)控制方程

a ah 0 ah K K Oy Oz.

式中: 从一贮水率,1/m; h水位,m; K,K,K。一分别为x,y,z方向上的渗透系数,m/d; t一时间,d; W一源汇项,m/d。 b)初始条件 h(x,y,Z,t) =h(x,y,z) (x, y,z) E 2,t = O....... (D.7) 式中: h(x,y,z)一已知水位分布; Q模型模拟区。 c)边界条件 1)第一类边界 h(x, , z, t)= h(x, y, z, t) (x, y, z) E Ii, t ≥ O.... (D..) 式中: I一一类边界; h(x,y,z,t)一一类边界上的已知水位函数。 2)第二类边界

ah =q(x,y,z,t)

式中: F2—二类边界; k一三维空间上的渗透系数张量; n一边界2的外法线方向; q(x,y,z,t)一二类边界上已知流量函数 3)第三类边界

式中: α一已知函数; I3一三类边界; k一三维空间上的渗透系数张量; 一边界^3的外法线方向; g(x,y,z)一三类边界上已知流量函数。

D.2.2.2地下水水质模型

水是溶质运移的载体,地下水溶质运移数值模拟应在地下水流场模拟基础上进行。因此, 地下水溶质运移数值模型包括水流模型(见F.4.2.1)和溶质运移模型两部分。 a)控制方程

X,J,z一空间位置坐标深圳市坪山新区体育二路沿街建筑立面整饰工程外墙脚手架施工方案,m; Dit一水动力弥散系数张量,m²/d; V;一地下水渗流速度张量,m/d; W一水流的源和汇,1/d; 2一溶解相一级反应速率,1/d; b)初始条件 C(x,y, z,t) = C.(x,y,z) (x, y, z) E Q., t = O......... (D.12) 式中: c(x,y,z)一已知浓度分布; Q一模型模拟区域。 c)定解条件 1)第一类边界一给定浓度边界 C(x,y,z,t) =c(x,y,z,t) (x, y, z)eIi, t ≥0....... (D.13) 式中: I一表示给定浓度边界; c(x,y,z,t) 定浓度边界上的浓度分布。 2)第二类边界一给定弥散通量边界 OD;xil ac = f,(x, y, z,t) (x,y,z) e I,,t ≥ 0 ..... (D.14) 式中: I,一通量边界; I2上已知的弥散通量函数。 3)第三类边界一给定溶质通量边界 ac (D Oxj qC) =g;(x,y,z,t) (x,y,z)eI,,t≥0 ..... (D.15)

OD j dC = f,(x,y, z,t) (x, y, z) I2, t ≥ 0 .... (D.14)

= f,(x, y,z,t) (x, y, z) e I,, t ≥ 0 ..... (D.14)

12通量边界; f:(x,y,z,t)边界I2上已知的弥散通量函数 3)第三类边界一给定溶质通量边界

ac D oxj q,C) =g;(x,y,z,t)

JB/T 13671-2019 双辊刀盘式剪切破碎机.pdf式中: I一混合边界; g(x, y,z,t)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