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16)--扫描版.pdf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16)--扫描版.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9.7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323244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16)--扫描版.pdf

达孔底设计平面以下0.2m~0.3m。孔口与孔底中心 偏差不宜大于3/1000,并应将孔底清除干净;应将回 弹标套在保护管下端顺孔口放入孔底(图29a);不得 有孔壁土或地面杂物掉入,应保证观测时辅助杆与标 头严密接触(图29b)。 观测时,应先将保护管提起约0.1m,在地面临时固 定,然后将辅助杆立于回弹标头即行观测。测毕,应 将辅助杆与保护管拔出地面,先用白灰回填厚0.5m: 再填素土至填满全孔(图29c)。 占杆送入式标志(图30)应采用下列要求埋设:

1)标志的直径应与钻杆外径木

应。标头可加工成直径20mm 的半球体;连接圆盘用直径 100mm钢板制成;标身由断面 角钢制成;标头、连接钻杆反 丝扣、连接圆盘和标身等四部 分应焊接成整体。 2)钻孔要求应与埋设辅助杆压人 式标志的要求相同。 3)当用磁锤观测时,孔内应下套 管至基坑设计标高以下。观测 前,应先提出钻杆卸下钻头, 换上标志打入土中,使标头进 至低于坑底面0.2m~0.3m,

某建筑工程安全施工组织设计图30钻杆送入式标志 1一标头;2一连接钻 杆反丝扣;3一连接圆 盘;4一标身

防止开挖基坑时被铲坏。然后,拧动钻杆使与标志自 然脱开,提出钻杆后即可进行观测。 4)当用电磁探头观测时,在上述理标过程中可免除下套 管工序,直接将电磁探头放入钻杆内进行观测。 3直理埋式标志可用于深度不大于10m的浅基坑配合探并成 使用。标志可用直径20mm~24mm、长0.4m的圆钢或螺纹

钢制成,其一端应加工成半球状,另一端应锻尖。探井口直径不 应大于1m,挖深应至基坑底部设计标高以下0.1m处,标志可 直接打人至其顶部低于坑底设计标高30mm~50mm为止。 4采用电磁式沉降仪观测时,亦可采用以上方法理设电磁 环标志,电磁环标志的理设可参照安装使用说明书。 6.4.10地基回弹观测不应少于3次是进行地基回弹观测数据 分析的最低要求,有条件的时候尽量在基坑开挖阶段,根据基 坑分层支护,分层开挖的原则,每层进行基坑回弹观测。以取 得较为详尽的回弹资料,供建筑结构设计人员使用。同时,也 能避免由于个别监测点破坏,基坑回弹数据几平不能使用的情 况发生。基坑开挖前的回弹观测结束后,为了防止点位被破坏 和便于寻找点位,应在观测孔底充填厚度约为1m左右的白 灰。基坑开挖后的回弹观测应在每个监测点挖出后即时进行观 则,是为保证基坑回弹标志挖出后能够即时测量到该点的基坑 回弹数值,而不会因为基坑其他地方的开挖破坏基坑回弹 标志。

6.4.11回弹监测点位布置图及回弹纵、横断面图示例(图31)。

亢回弹监测点位布置图及回弹纵、横断

6.5周边环境变形观测

.5.1建筑周边环境指的是建筑周围可能受其施工或运营影响 其他建筑、道路、管线、地面等。周边环境是相对于待测建筑 而言的。该建筑的施工或运营,将对其周边的其他建筑、道路, 管线和地面等产生影响,导致他们发生变形,因而需要对周边环 竟进行必要的变形测量。

6.5.2建筑周边环境变形测量的基本方法与建筑本身白

量方法基本一致。具体应视变形对象和变形类型,按本规范第6 章、第7章的相应规定执行。

7基础及上部结构变形观测

7.1.1沉降观测是最常见的建筑变形测量内容。沉降观测一般 贯穿于建筑的整个施工阶段并延续至运营使用阶段。沉降观测数 据的积累,对一个地区建筑基础的设计具有重要的作用。 7.1.2沉降监测点位布设对获取和分析建筑的沉降特征有重要 影响。对具体的建筑变形测量项目,布设监测点时,要与基础设 计、结构设计及岩土工程勘察等专业人员进行必要的沟通。 7.1.3沉降监测点标志可采用墙或柱标志、基础标志或隐蔽式 标志等形式。标志埋设前,要与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单位进 行沟通,了解建筑外墙装饰方式和使用的材料,并提前考虑建筑 外墙装饰后要能够继续观测,使沉降观测资料的连续性不被破 坏。图32图34为儿种常用的沉降监测点标志及其理设示意 图,作业中可以选用

(适用于建筑内部理设,单位:mm)

图33盒式标志 (适用于设备基础上埋设,单位:mm)

图34螺栓式标志 (适用于墙体上埋设,单位:mm)

7.1.4通常情况下,沉降观测的精度可根据建筑基础设计等级 直接选用本规范第3.2.2条给出的精度等级。有特殊要求时,可 按本规范第3.2.3条的规定确定精度等级。由于四等沉降观测的 精度较低,不应用来进行建筑基础和上部结构的沉降观测。 7.1.5本条关于建筑沉降

7.1.5本条关于建筑沉降观测周期与观测时间的规定,是在综

7.1.5本条关于建筑沉降观测周期与观测时间的规定

合有关标准规定和工程实践经验基础上给出的。由于观测目的不 司,荷载和地基类型各异,执行中还应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对于从施工开始直至沉降达到稳定状态为止的长期观测项目,应 统一考虑施工期间及竣工后的观测周期、次数与观测时间。对于 已建建筑或从基础浇灌后才开始观测的项目,在分析最终沉降量 时,要注意所漏测的基础沉降问题。 当出现异常需要采取安全预案时,预案内容可参照本规范第 3.1.6条的条文说明。 对沉降是否达到稳定状态,本规范采用最后100d的最大沉 降速率是否小于0.01mm/d~0.04mm/d作为判断标准。该取值 来源于对儿个城市有关设计、勘测单位的调查。实际生产中,最 大沉降速率的具体取值尚需结合不同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能来综 合确定,并在项目技术设计中予以规定

1.7沉降观测有关图表示例如

2 等沉降曲线见图36

2 等沉降曲线见图36。

7.2.5水平位移图示例见图37.

7.3.1倾斜包括基础倾斜和上部结构倾斜。基础倾斜可利用沉 降观测成果计算,具体规定见本规范第7.1节。本节主要规定上 部结构倾斜观测的技术要求。上部结构倾斜观测可通过测定相互 垂直的两个方向上的倾斜分量来获得倾斜值、倾斜方向和倾斜速 率。倾斜观测可以测定整体倾斜或局部倾斜,前者测的是顶部监 测点相对于底部对应点间的倾斜,后者测的是局部范围内上部监 测点相对于下部监测点间的倾斜。 建筑运营过程中,有可能导致建筑发生倾斜的情形包括:建 筑基础外围荷载发生重大变化,如大量堆土;建筑自身基础发生 较大变化,如基础浸水;遭遇强大外力冲撞致使建筑承重结构发 生改变或破坏;遭遇自然灾害,如发生地震、滑坡、洪水或泥石 流等。

垂直度测量的目的主要是检查工程施工的质量。垂直度测量的方 法与倾斜观测方法基本一致,垂直度可由倾斜值和建筑的相对高 度方便地计算出

7.4.1、7.4.2裂缝观测主要针对已发生裂缝的建筑。观测时, 要对裂缝进行统一编号,绘制位置分布图,并拍摄相应的照片。 7.4.6传统的采用比例尺、小钢尺或游标卡尺观测裂缝方法简 单。随着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增加,传统方法已难以使用,因此 可采用测缝计或传感器等进行自动观测。单片摄影就是采用数码 相机对裂缝进行摄影,借助水平线、垂直线及某些已知构件长度 等相对关系,对影像进行纠正,进而量取裂缝的长度和宽度。

7.5.1挠度指的是建筑的基础、构件或上部结构等在否

7.5.1挠度指的是建筑的基础、构件或上部结构等在弯矩作用

下因挠曲引起的变形,包括竖向挠度(对基础、桥梁、大跨度构 件等)和横向挠度(对建筑上部结构、墙、柱等)。由于挠度发 生的方向不同,测定方法有所不同。 7.5.3桥梁的桥面度变化是反映桥面线形变化的重要指标。 桥面挠度点沿桥面两侧路沿顶布设,根据桥跨长度选择在1/2、 1/4、1/8等桥跨距处及跨端墩顶处设置监测点位。挠度曲线图 以点位分布为横轴,挠度值为纵轴,将各挠度点的挠度值依次连 接为平滑曲线。 7.5.4测定横向的挠度时需要注意,不同高度上所测位移分量

应为同一坐标方向上的值。实际作业中,可测定其在相互垂直的 两个方向上的位移分量,分别计算相应的挠度。

7.5.5度曲线示例见图38。

工 收敛变形观测主要用于结构净空变化的测量,在地下工

程矿山法施工的隧道围岩和衬砌结构稳定性监测、盾构法施工的 遂道拼装环管片安全监测以及其他地下坑道、结构、支撑物净空 尺寸的变化测量中有广泛应用。该项测量有其特殊性,本次规范 修订时将其纳入。本节对其作业方法及要求作出规定。

7.6.2收敛变形观测的实施方法主要有固定测线法、全断

1固定测线法适合测定特定位置的净空对向相对变形。作 业时,应根据采用的具体观测方法(主要有收敛尺法、全站仪对 边测量法、手持测距仪法等),在待监测的空间布置两个对应的 观测标志,构成固定测线。 2全断面扫描法一般采用全站仪按预定间距对监测断面进 行扫描,评价测量断面与结构设计断面及前期扫描断面的儿何尺 寸的变化。自前在上海、杭州、宁波等软土地区运营期的轨道交 通长期健康监测工作中有广泛应用。 3激光扫描法采用地面激光扫描仪对空间表面进行高密度 扫描,快速自动连续获取海量点云数据,通过解算获得结构变形 情况。 全断面扫描法、激光扫描法获得的收敛变形观测成果能表达 断面内或测量空间范围内多方位的净空变形,解析数据能导出多 个监测点相对于基准点(线)的距离及其变化或多组对应监测点 间失量长度及其净空变形。

7.6.3本条规定收敛变形观测精度等级时,以测线长度测量中

误差为精度衡量指标,其值对应于本规范表3.2.2中位移观测监 测点坐标中误差。该值应为监测点相对于基准线(点)的距离或 多组对应监测点间矢量长度的最弱精度,

7.6.4钢尺量距有尺长改正、温度改正、倾斜改正、悬曲改正 等改正项目。本条要求固定测线上的收敛变形观测时施加标定时

7.6.4钢尺量距有尺长改正、温度改正、

等改正项目。本条要求固定测线上的收敛变形观测时施加标定时 的拉力,要求尺面平直,历次观测两端点间的高差、悬曲等状态 一致,不需进行倾斜改正、悬曲改正。因此,收敛变形观测主要 考虑尺长改正、温度改正。

银据表8数据: 1)对于同一条基线,试验用的10台全站仪观测量平均值 从7.2047m~7.2129m,较差达8.2mm,说明若不进 行无合作目标的加常数改正,精度难以满足二等收敛 变形观测3mm的精度要求。 2)同仪器40个观测值比较,标准偏差均未大于 0.76mm。若进行加常数修正,基于无合作自标测距 的方法能满足二等收敛变形观测3mm的精度要求。 3)仪器年度检校时一般不进行无合作自标加常数的检校 因此本规范要求作业单位使用前应进行自检校。 4)各台仪器40个观测值内部比较,最大、最小值的较差 也有1.4mm~3.7mm不等,说明单次测量的偶然误 差对长期收敛变形观测3mm的精度影响较大,本规 范规定收敛变形观测应观测1测回。 5)基于以上分析,本规范认为二等及以下精度的收敛变 形观测可采用基于无合作自标测距技术的收敛变形观 测方法,此时观测标志可采用“士”字形刻画标志。

关于正倒镜观测的限差要求,考虑了同期观测时采用同台 仪器、观测条件相同,正倒镜观测数据的较差视为内符合精 度。参考《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11第4.4.14条的条文 说明,内符合精度取外符合精度的1/3。一等观测时,全站仪 的测距精度1mm,内符合精度约为m内=0.33mm,固定测线 两个端点观测的空间长度误差概算(未考虑夹角影响)为㎡内 一0.47mm,正倒镜观测较差取中误差2倍,因此本规范要求 1mm。 二等以下采用无合作自标观测时,经对地铁15个区间的盾 构法隧道2316个收敛测线正倒镜的观测数据进行统计,正、倒 镜最大较差为4.1mm、标准差为0.7mm,各区间较差分布见 表9。

表9收敛测线正倒镜观测较差统计

根据表9,基于无合作目标测距技术的正倒镜较差在2mm 以内的监测点数量占99%,正倒镜观测较差的限差取2mm是合 理的,

根据表9,基于元合作个 到说授左 Z 以内的监测点数量占99%,正倒镜观测较差的限差取2mm是合 理的。 7.6.6手持测距仪通常用于房产测量、地形测量等场合,对其 没有强制对中要求。手持测距仪用于收敛变形观测,需采取以下 借施:1)使用标称精度不低于1.5mm的激光测距仪;2)测距 仪尾部需设置锥形对中装置,观测时尾部对中装置与固定测线的 端标志对中、可见的激光点瞄准固定测线的另一端点,以保证 历次测距轴线与固定测线重合;3)加上尾部对中标志后,对中 标志顶部的对中点与测距中心的偏差应实测确定,并对测距仪显 示的长度进行归算。

7.6.7断面扫描收敛变形观测常用于盾构法隧道的收敛变形双

39所示,封顶块向下移动,隧道管片将绕着A点、B点、C点 转动。在A点处,隧道接缝外部张开,B点处,隧道接缝内部 张开,C点处,隧道接缝内部张开。由于管片刚度相对接口部位 强度较大,同一管片的形态变形较小。

139典型的收敛变形示意图

断面扫描收敛变形观测成果除应反映剖面的水平、竖向变形 外,还能反映管片的旋转、相邻管片的错台等变形信息。以铅垂 方向为展开起始方向、顺时针展开的变形曲线见图40

图40基于多弧段拟合法的断面变形月

区X项目固定测线法收敛监测报表

图41固定测线法收敛监测报表和变化曲线图

7.7.1超高层建筑指的是高度大于100m的建筑,高箕结构则 指高度较大、横断面相对较小的构筑物。在温度变化作用下,这 些建筑、结构容易产生变形,从而影响其安全性。日照变形测量 的主要内容是获取建筑或结构变形与时间、温度变化的关系,其 主要成果形式为日照变形曲线图。 7.7.2激光垂准仪的观测方法见本规范第4.7节。采用正垂仪 时,垂线可选用直径为0.6mm~1.2mm的不锈钢丝或因瓦丝 并使用无缝钢管保护。垂线上端可锚固在通道顶部或待测处设置 的支点上。用于稳定重锤的油箱中应装有阻尼液。观测时,可利 用安置的坐标仪测出水平位移。 7.7.6日照变形曲线示例见图42。该图为某超高层建筑第70 层相对于第50层的观测结果。观测时间从2008年11月13日 3:00~11月14日13:00,总时长34h。观测仪器为数字正垂 仪,观测数据经过小波滤波处理

7.7.1超高层建筑指的是高度大于100m的建筑,高算结构则 指高度较大、横断面相对较小的构筑物。在温度变化作用下,这 些建筑、结构容易产生变形,从而影响其安全性。日照变形测量 的主要内容是获取建筑或结构变形与时间、温度变化的关系,其 主要成果形式为日照变形曲线图

7.7.2激光垂准仪的观测方法见本规范第4.7节。采用正垂仪 时,垂线可选用直径为0.6mm~1.2mm的不锈钢丝或因瓦丝 并使用无缝钢管保护。垂线上端可锚固在通道顶部或待测处设置 的支点上。用于稳定重锤的油箱中应装有阻尼液。观测时,可利 用安置的坐标仪测出水平位移。

图42某超高层建筑日照变形曲线

:81振观测的的是获得超高层建巩或高耳结构项邮任闪 荷载作用下的位置振动特征。测定水平位移、风速和风向,可以 为风振影响分析和计算风振参数等提供基础资料。选在受强风影 响的时间段内进行观测,可以获得更有价值的成果。具体测定的 时间段长度取决于观测的具体目的和要求,规定不宜少于1h主 要是考虑要获得足够长的坐标和风速观测时间序列

位置振动,卫星导航定位动态测量模式可以实时地测定监测点的 座标时间序列,是目前风振观测最合适的方法。选择监测点位置 时,既要考虑监测成果的代表性,也要考虑能安置接收机天线 满足卫星导航定位测量作业要求。观测数据经处理,将获得监测 点在两个方向上的平面坐标时间序列。以最初观测时点的平面坐 标为起始值,可由平面坐标时间序列方便地计算出水平位移分量 时间序列,

7.9.1结构健康监测系统一般由传感器系统、数据采集与传输 系统、数据处理与控制系统、数据库系统、安全评估系统等儿部 分组成。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设计时要综合考虑监测对象结构形 式、受力特点、关键部位、使用功能及所处的环境,充分考虑工 程结构各阶段的健康监测需求,既要保证监测效果,又要经济 可行。

7.9.2各类结构健康监测内容选择可参考表10

表10结构健康监测内容选择表

注: V应测, O选测。

8.1.1电子方式记录的数据应注意存储介质的可靠性。为了保 证变形测量成果的质量和可靠性,有关观测记录、计算资料和技 术成果应有责任人签学,技术成果应加盖成果章。这里的技术成 果包括本规范第8.1.2条和第8.1.3条中的阶段性成果和综合成 果。建筑变形测量的各项记录、计算资料以及阶段性成果和综合 成果应按照档案管理的规定及时进行完整的归档。 8.1.2、8.1.3本规范将建筑变形测量技术成果分为阶段性成果 和综合成果。这是因为变形测量是按期进行,且观测时间一般延 续较长,观测过程中需要及时向项目委托方提交阶段性成果。变 形测量任务全部完成后,或项目委托方需要时,则应提交技术报 告。技术报告是一个变形测量项目的重要综合成果,其要求及应 包括的主要内容见本规范第8.1.4条。需要说明的是,变形测量 过程中提交的阶段性成果实际上是综合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 切实保证阶段性成果的质量及其与综合成果之间的一致性。 8.1.4建筑变形测量技术报告是变形测量的主要成果,编写时 可参考现行行业标准《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T1001的 相关要求。报告书的内容应涵盖本条所列的各个方面。其中,项 自成果清单应列出该项目已提交和将要提交的各项成果名称,如 技术设计或施测方案、各阶段性成果资料名称、技术报告等;附 图宜包括变形测量工程平面位置图、基准点、工作基点和监测点 点位分布图、标石标志规格图、基准点埋设过程照片以及各种成 果图等;附表应包括各种成果表和统计表;附件应包括所用仪器 的检定资料和变形测量过程出现特殊情况记录(观测内容变 更变形显堂及预警报告等)

8.1.1电子方式记录的数据应注意存储介质的可靠

可参考现行行业标准《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T1001的 相关要求。报告书的内容应涵盖本条所列的各个方面。其中,项 自成果清单应列出该项目已提交和将要提交的各项成果名称,如 技术设计或施测方案、各阶段性成果资料名称、技术报告等;附 图宜包括变形测量工程平面位置图、基准点、工作基点和监测点 点位分布图、标石标志规格图、基准点埋设过程照片以及各种成 果图等:附表应包括各种成果表和统计表;附件应包括所用仪器 的检定资料和变形测量过程出现特殊情况记录(如观测内容变 更、变形异常及预警报告等)。

8.1.5建筑变形测量手段和处理方法的自动化程度止在不断提 高。在条件充许的情况下,建立变形测量数据处理和信息管理系 统,对实现变形观测数据记录、处理、分析和管理的一体化,方 更信息资源共享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开发出许多系 统,本条给出这些系统具有的主要功能

8.2.1建筑变形测量数据的平差计算和分析处理是变形测量作 业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高度重视。 8.2.2变形测量平差计算应利用稳定的基准点作为起算点。某 期平差计算和分析中,如果发现有基准点变动,不得使用该点作 为起算点。

8.2.1建筑变形测量数据的平差计算和分析处理是变形测量 业的一个重要环节,应该高度重视。

8.2.1建筑变形测量数据的平差计算和分析处理是变形测量作

变形观测数据平差计算和处理的方法很多,自前已有许多成 熟的平差计算软件系统。这些软件一般都具有粗差探测、系统误 差补偿和精度评定等功能。平差计算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确 保输人的原始观测数据和起算数据正确无误

8.3.1、8.3.2监测点的变动分析一般可直接通过比较监测点相 邻两期的变形量与测量极限误差(取两倍中误差)来进行。对特 等及有特殊要求的一等变形测量,可通过比较变形量与该变形测 量的测定精度来进行。公式(8.3.2)中的uVQ实际上就是该变 形量的测定精度。 8.3.3对多期变形观测成果,需要综合分析多期的累积变形特 征。某监测点,相邻两期间的变形量可能较小,按本规范第 8.3.1条~第8.3.2条判断未产生变形或变形不显著、但多期间 变形量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时,应认为该监测点产生了变形

通过分析变形量与变形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建立变形量与变形因 子之间的数学模型,并根据需要对变形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报。这 是建筑变形测量的任务之一,但也是一个较困难的环节。目前变 形分析与预报的研究成果较多,但许多方法尚处在探索中。本规 范主要吸收和采纳了其中一些相对成熟和便于使用的方法。 8.4.2由于一个变形体上各监测点的变形状况不可能完全一致 因此对一个变形观测项目,可能需要建立多个反映变形量与变形 因子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具体应根据实际变形状况及应用的要 求来确定。一般可利用平均变形量对整个变形体建立一个数学模 型。如果需要,可选择几个变形量较大的或特殊的点建立相应于 单个点或一组点的模型。当有多个变形数学模型时,则可以利用 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技术实现整体变形的空间分析和可 视化。 8.4.3回归分析是建立变形量与变形因子关系数学模型最常用 的方法。该方法简单,使用也较方便。在使用中需要注意: 1回归模型应尽可能简单,包含的变形因子数不宜过多, 对于建筑变形而言,一般没有必要超过2个。 2常用的回归模型是线性回归模型、指数回归模型和多项 式回归模型。后两种非线性回归模型可以通过变量变换的方法转 化成线性回归模型来处理。变量变换方法在各种回归分析教材中 均有详细介绍。 3当有多个变形因子时,有必要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 确定影响最显著的儿个关键因子。 8.4.4灰色建模方法已经成为变形观测(主要是沉降观测)建 模的一种较常用的方法。该方法要求有4期以上的观测数据即可 建模,建模过程也比较简单。灰色建模方法认为,变形体的变形 可看成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每一时刻的变形量可以 现为变形体内部状态的过去变化与外部所有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 果。基于这一思想,可以通过关联分析提取建模所需变量,对离 散数据建立微分方程的动态模型,即灰色模型。灰色模型有多 155

通过分析变形量与变形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建立变形量与变形因 子之间的数学模型,并根据需要对变形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报。这 是建筑变形测量的任务之一,但也是一个较困难的环节。自前变 形分析与预报的研究成果较多,但许多方法尚处在探索中。本规 范主要吸收和采纳了其中一些相对成熟和便于使用的方法。

因此对一个变形观测项自,可能需要建立多个反映变形量与变形 因子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具体应根据实际变形状况及应用的要 求来确定。一般可利用平均变形量对整个变形体建立一个数学模 型。如果需要,可选择几个变形量较大的或特殊的点建立相应于 单个点或一组点的模型。当有多个变形数学模型时,则可以利用 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技术实现整体变形的空间分析和可 视化。

8.4.3回归分析是建立变形量与变形因子关系数学模型最常用 的方法。该方法简单,使用也较方便。在使用中需要注意: 1回归模型应尽可能简单,包含的变形因子数不宜过多 对于建筑变形而言,一般没有必要超过2个。 2常用的回归模型是线性回归模型、指数回归模型和多项 式回归模型。后两种非线性回归模型可以通过变量变换的方法转 化成线性回归模型来处理。变量变换方法在各种回归分析教材中 均有详细介绍。 3当有多个变形因子时,有必要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 确定影响最显著的儿个关键因子。 8.4.4灰色建模方法已经成为变形观测(主要是沉降观测)建 模的一种较常用的方法。该方法要求有4期以上的观测数据即可 建模,建模过程也比较简单。灰色建模方法认为,变形体的变形 可看成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每一一时刻的变形量可以 视为变形体内部状态的过去变化与外部所有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 果。基于这一思想,可以通过关联分析提取建模所需变量,对离

8.4.3回归分析是建立变形量与变形因子关系数学模型最

1回归模型应尽可能简单,包含的变形因子数不宜过多, 对于建筑变形而言,一般没有必要超过2个。 2常用的回归模型是线性回归模型、指数回归模型和多项 式回归模型。后两种非线性回归模型可以通过变量变换的方法转 化成线性回归模型来处理。变量变换方法在各种回归分析教材中 均有详细介绍。 3当有多个变形因子时,有必要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 确定影响最显著的几个关键因子。

模的一种较常用的方法。该方法要求有4期以上的观测数据即可 建模,建模过程也比较简单。灰色建模方法认为,变形体的变形 可看成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每一一时刻的变形量可以 视为变形体内部状态的过去变化与外部所有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 果。基于这一思想,可以通过关联分析提取建模所需变量,对离 散数据建立微分方程的动态模型,即灰色模型。灰色模型有多

种,变形分析中最常用的为GM(1,1)模型,只包括一个变量 (时间)。应用灰色建模方法的前提是,变形量的取得应呈等时间 间隔,即应为时间序列数据。实际中,当不完全满足这一要求 时,可通过插值的方式进行插补。 日照、风振等变形观测获得的是大量的时间序列数据,对这 些数据可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建模并做分析。变形分析通常以 变形的频率和变形的幅度为主要参数进行,可采用时域法和频域 法两种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当变形周期很长时,变形值常皇现出 密切的相关性,对于这类序列宜采用时域法分析。该方法是以时 间序列的自相关函数作为拟合的基础。当变形周期较短时,宜采 用频域法。该方法是对时间序列的谱分布进行统计分析作为主要 的诊断工具。当预报精度要求高时,还应对拟合后的残差序列进 行分析计算或进一步拟合,

对于一元线性回归,主要是通过计算相关系数来判定;对于灰色 模型GM(1,1),则是通过计算后验差比值和小误差概率来判 定。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只有有效的数学模型,才能用于进一步 分析和预报,

8.4.6利用变形量与变形因子模型进行变形趋势预报是

型外推行为,肯定存在一定的误差和不确定性。为合理利用预报 结果,防止不必要的误判,变形预报时除给出某一时刻变形量的 预报值外,还应同时给出该预报值的误差范围及有效的边界 条件,

9.1.1建筑变形测量成果资料的正确无误,要依靠完善的质量 管理体系来实现,两级检查一级验收是多年来形成的行之有效的 质量保证制度。本条对两级检查一级验收的实施作了明确规定 其中验收可由项目委托方自行进行或组织专家进行。需要说明的 是,在建筑变形测量项目实施过程中,一般已向项目委托方提交 了每期或阶段性观测成果,这些成果已被项目委托方接受和采 用。因此,项目完成后,有的委托方不再组织专门的质量验收 此种情况下,可视为该项目成果已验收。 9.1.2质量检验主要依据项目委托书、合同书、技术设计及技 术标准等进行。由于变形测量观测延续时间较长,对成果时效性 要求高,当项自现场实际观测条件发生变化时,可能导致对成果 要求的变化,因此变形测量过程中项自委托方与承担方之间达成 的其他文件也应作为成果检验的依据。 9.1.3从实用性和方便操作角度出发,本规范规定建筑变形测 量成果质量分为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本条给出了变形测量成 果质量不合格的儿种情况,凡发生其中之一时,应将相应成果的 质量判定为不合格。 9.1.4变形测量延续的时间一般较长,实施过程中需要及时提 交阶段性成果。考虑到实施的可行性,阶段性成果难以进行验 收,因此本规范规定对外提交的阶段性成果应进行两级检查,而 项目完成后提交的综合成果除应进行两级检查外,宜进行验收。

9.1.1建筑变形测量成果资料的正确无误,要依靠完善的质量 管理体系来实现,两级检查一级验收是多年来形成的行之有效的 质量保证制度。本条对两级检查一级验收的实施作了明确规定 其中验收可由项目委托方自行进行或组织专家进行。需要说明的 是,在建筑变形测量项目实施过程中,一般已向项自委托方提交 了每期或阶段性观测成果,这些成果已被项自委托方接受和采 用。因此,项目完成后,有的委托方不再组织专门的质量验收 此种情况下,可视为该项目成果已验收。

术标准等进行。由于变形测量观测延续时间较长,对成果时效性 要求高,当项自现场实际观测条件发生变化时,可能导致对成果 要求的变化,因此变形测量过程中项目委托方与承担方之间达成 的其他文件也应作为成果检验的依据

9.1.3从实用性和方便操作角度出发,本规范规定建筑变形测

9.1.3从实用性和方便操作角度出发,本规范规定建

量成果质量分为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本条给出了变形测量成 果质量不合格的几种情况,凡发生其中之一时,应将相应成果的 质量判定为不合格。

交阶段性成果。考虑到实施的可行性,阶段性成果难以进行验 收,因此本规范规定对外提交的阶段性成果应进行两级检查,而 项目完成后提交的综合成果除应进行两级检查外,宜进行验收。

成果,每期或多期成果都可以视为阶段性成果。内业全数检查、 外业针对性检查就是对成果首先应进行100%的内业检查,如内 业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需要实地查看判定,则应到现场对其进行针 对性检查。

业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需要实地查看判定,则应到现场对其进行针 对性检查。 9.2.2变形测量的首期观测成果非常重要,基准点和监测点的 布设以及仪器设备、测量方法、平差软件的选择,都将影响整个 变形测量项目的质量,此阶段发现问题后可及时返工纠正,从而 避免给后续观测带来更大问题,

9.2.2变形测量的首期观测成果非常重要,基准点和

布设以及仪器设备、测量方法、平差软件的选择,都将影响整个 变形测量项目的质量,此阶段发现问题后可及时返工纠正,从而 避免给后续观测带来更大问题,

9.2.3各期观测成果观测完后立即送检,以便发现问题能及时 进行返工。

9.2.3各期观测成果观测完后立即送检CECS28:2012《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pdf,以便发现问题能及时

5变形测量的时效性决定了测量过程的不可完全重复,因

9.2.5变形测量的时效性决定了测量过程的不可完全重复

此一级检查二级检查都应及时进行。当质量检查出现不合格项 时,应分析原因,立即通过现场复测、重测措施进行纠正。纠正 后的成果应重新进行质量检查,直至符合要求

9.3.1抽样核查是指从成果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核查。 考虑到首期成果的特殊性,本规范规定其为必查样本,其他各期 抽取不少于期数的10%作为样本。例如,某项目沉降观测进行 了16次、倾斜观测进行了6次,验收时沉降观测应抽取3次 (含首期)的观测成果、倾斜观测应抽取2次(含首期)的观测 成果作为核查样本。内业全数核查、外业针对性核查指的是对抽 样成果首先应进行100%的内业核查,如内业核查中发现的问题 需要实地查看判定JJG (交通) 124-2015 公路断面探伤及结构层厚度探地雷达,则应到现场对其进行针对性核查

9.3.1抽样核查是指从成果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选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