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GHP-023-2018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监测预警技术指南(试行).pdf

T/CAGHP-023-2018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监测预警技术指南(试行).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T/CAGHP-023-201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6.9 M
标准类别:其他标准
资源ID:370653
下载资源

T/CAGHP-023-2018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AGHP-023-2018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监测预警技术指南(试行).pdf

6.5.1.1以突发滑坡灾害重点防治部位 兼顾整体稳定性监测,控制网基准点。 少于3个。 6.5.1.2在威胁保护对象的滑坡体、局部强变形区以及整体滑坡的滑动主轴线等重要部位应布设 监测剖面,必要时可组网监测。 6.5.1.3应急监测布设应满足滑坡后续监测需要。 6.5.1.4监测点位宜避开突发滑坡灾害抢险施工干扰。 6.5.1.5监测剖面应按滑动方向布置,主剖面上的监测点不应少于3个,范围较大且机理较复杂的 突发滑坡宜布置监测网。 6.5.1.6前期已开展监测的滑坡,应根据突发变形特征完善监测手段,加密监测频率,调整监测 范围。

6.5.2.1在威胁保护对象的滑坡体、局部强变形区以及整体滑坡的滑动主轴线等重要部位同一监 测点宜监测多种内容,便于监测数据综合分析。 6.5.2.2.监测点应布设在监测剖面上。受通视条件或其他原因限制,可单独布点。 6.5.2.3监测点不宜平均分布,重点部位应增加监测点数量。突发牵引式滑坡,监测重点应放在前 部强变形区;突发推移式滑坡,监测重点应放在后部强变形区。 6.5.2.4裂缝位移监测点应布设在重要裂缝关键部位,如裂缝中点、两端、转折部位等,每条裂缝的 监测点不宜少于2个。当裂缝变形增大或出现新裂缝时,应视具体情况增设监测点。 6.5.2.5降水量监测点宜布设于突发滑坡灾害体范围内,特大滑坡宜在不同高程段布设。 6.5.2.6地表水和地下水监测点视其对滑坡体稳定性影响程度确定布设位置、数量及类型

T/CAGHP 0232018

6.5.3.1监测剖面应布设在对保护对象有威胁的突发滑坡灾害体主轴线以及其他能反映变形特征 的关键位置。 6.5.3.2监测剖面应纵横布设,数量不应少于2条。 6.5.3.3监测剖面应以变形监测为主体,必要时可建立多手段、多参数、多层次的综合性监测剖面 达到互相验证、校核、补充、分析的目的。 6.5.3.4监测剖面布设时,应充分考虑监测方法的适宜性

6.5.4.1对于窄长的突发滑坡灾害体应沿其主轴方向布设一条监测剖面,垂直于主轴方向布设 条或几条监测剖面,呈“十”字形或“丰”字形展布。 6.5.4.2对于地形条件复杂、范围较大及多级滑动的突发滑坡灾害体,应沿各个滑块滑动主轴方向 和垂直于主轴方向布设多条监测剖面木料表面施涂丙烯酸清漆磨退施工工艺安全技术交底.doc,纵横交叉成网。 6.5.4.3除在地表布设监测点(剖面)外,还宜利用钻孔、平碉、竖井等布设地下监测点,形成立体监 测网。

6.6监测资料整理分析

6.6.1监测资料整编内容

6.6.1.1地表位移监测

6. 6. 1.2 裂缝监测

6.6.1.3气象、水文监测

6.6.1.4人工巡视

)突发地质灾害人工巡视检查记录表,详见附录

/CAGHP0232018

)对巡视检查发现的异常问题应分析其原因并做出完整编录,必要时可附素描图和照片。

6. 6. 2监测资料分析

6.6.2.1分析方法

1)比较多次巡视检查资料,分析宏观变形迹象的特征、产生部位、变化规律、发展趋势。 2) 监测物理量的相互对比,即将相同部位(或相同条件)的监测量作相互对比,以查明其 变化量大小、变化规律和趋势之间是否具有一致性和合理性, 3) 监测成果与理论或模型试验成果相比较,比较其规律是否具有一致性和合理性;监测 值与警戒值相比较。 b)作图法 1)通过绘制各监测物理量的变化过程曲线图、绘制特征影响因素量(如降雨量)与各监测 物理量相关的过程曲线图,考察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和趋势 2) 通过绘制各效应量的平面或剖面分布图,考察效应量随空间的分布情况和特点(必要 时加绘相关物理量,如地下水位、库水位等)。 3) 通过绘制各效应量与原因量的相关图,考察效应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相关程度和变 化规律。 c)特征值统计法 对各监测物理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变化趋势和变幅,以及出现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工况、部位和 等进行统计分析,考察各监测物理量之间在数量变化方面是否具有一致性、合理性

6.6.2.2分析内容

地表位移监测手段可控制范围应较大,监测点的布置范围应比应急调查确定突发滑坡灾害变形 围略大,通过一段时间的监测来确定周边岩(土)体是否受到影响。 b)变形分区 通过对突发滑坡灾害地表变形的统计分析,结合突发滑坡灾害空间位移关量大小,对突发滑坡 害进行变形分区。综合突发滑坡灾害工程地质条件、失稳模式,分析各分区之间差异的原因,根据 观变形迹象的变化与发展趋势,复核分区的可靠性与合理性,必要时应予以调整。分析不同突发 坡灾害分区的变形方向、变形时间顺序、变形速率差,并结合宏观变形特征来判断各区之间的力学 系。 ) 变形机理分析 1 根据突发滑坡灾害相同时段内不同区域空间位移矢量大小、方向的差异初步判断滑坡 的变形机理。 2) 将变形监测资料结合降雨、开挖、堆载、地下水位、库(河)水位变化、渠(塘)渗漏、冰雪 冻融等影响因素监测资料比较分析,提取其中对突发滑坡灾害变形影响最大的因素: 给突发滑坡灾害防治提供依据。 d)变形发展阶段判断 突发滑坡灾害变形演化阶段的判据分为定量判据、定性判据,参考附录F。 准确判断突发滑坡灾害的变形演化阶段的前提是要将斜坡的时间演化规律和空间演化规律结 起来综合判定,即要掌握突发滑坡灾害不同变形演化阶段的裂缝结构,将突发滑坡灾害的宏观变

形迹象与监测资料对照分析。

T/CAGHP0232018

6.7.1应急监测预警工作应结合突发滑坡灾害地质特征、影响因素及变形趋势,在综合分析的基础 上进行。 6.7.2应合理选择预测参数。一般情况下,多维位移监测数据是突发滑坡灾害预测的最基本参数; 地下水动态、降水量等监测数据,均是突发滑坡灾害预测的表征参数。

6.7.1应急监测预警工作应结合突发滑坡灾害地质特征、影响因素及变形趋势,在综合分析的基础 二进行。 6.7.2应合理选择预测参数。一般情况下,多维位移监测数据是突发滑坡灾害预测的最基本参数; 地下水动态、降水量等监测数据,均是突发滑坡灾害预测的表征参数。 6.7.3预测应充分重视宏观前兆现象, .7.4子 预测预警模型的建立和预警判据的确定,应遵循如下原则和方法: a 在建立地质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等,建立适宜、有效的预测预警模型。 b 宜建立类比分析、因果分析、统计分析等数学模型,进行多参数、多模型的综合评判,提高预 测预警的准确性。 c 预测预警模型建立后,应利用已经发生过的相似滑坡的监测资料,进行反演分析,检验模型 的有效性,并初步确定相应的预测预警判据。 6.7.5突发滑坡灾害应急监测预警按变形破坏发展阶段、变形速度、发生概率和可能发生的时间分 为三级:警示级(黄色预警)、警戒级(橙色预警)、警报级(红色预警)。具体应急监测预警响应详见附 录D图D.1。 a)警示级(黄色预警):匀速变形阶段,发生缓慢、匀速、持续的微量变形,并伴有局部拉张成剪 切破坏,地表可见后缘出现拉裂缝并加宽加深,两侧翼出现断续剪切裂缝,在数月或一年内 发生破坏的概率较大。 b) 警戒级(橙色预警):初加速变形阶段,变形速率不断加大,后缘拉裂面不断加深和展宽,前 缘隆起,有时伴有鼓胀裂缝,变形量也急剧加大,在几日内或数周内发生破坏的概率大。 c 警报级(红色预警):临界变形阶段,滑动面完全贯通,阻滑力显著降低,滑动面以上的岩 (土)体即沿滑动面滑出,在数小时或数日内发生破坏的概率很大。 6.7.6应急监测预警级别发布应在会商的基础上,按照相关工作程序进行。 6.7.7在突发险情即将发生来不及上报、会商的情况下,现场监测人员应立即启动红色预警,并立 即通知防灾责任主体单位及有关部门,然后按程序进行上报 6.7.8经过专家组技术会商确认后,下列情况可解除预警和停止应急监测: a 自然条件下或经应急抢险处置,突发滑坡灾害体变形速率逐渐减小,突发滑坡灾害体趋于 稳定,可解除预警,转为常规监测。 b) 突发滑坡灾害主体已下滑,经进一步监测判断后突发滑坡灾害堆积体、残体、滑坡周边影响 区不会再有危害性,可解除预警。 突发滑坡灾害危险区和影响区内威胁对象已撤离,可停止应急监测。

6.7.3预测应充分重视宏观前兆现象

,1应针对不同突发崩塌类型的破环机理而进 .2对已出现险情的突发崩塌灾害应采用激光测距仪、三维激光扫描仪等高精度仪器进行 监测,以确保监测人员的安全。

则,以确保监测人员的安

T/CAGHP0232018

7.1.3监测主要针对可能威胁保护对象的崩塌体或危岩块体,以及崩塌发生后堆落在坡脚的崩塌 堆积体。 7.1.4对崩塌体进行接触式或者激 时监测预警,阅值不可设置过大

1监测对象应以突发崩塌灾害体为主,必要时可对崩塌堆积体开展监测。 2监测内容包括突发崩塌灾害体(堆积体)形变、相关影响因素、宏观前兆。具体指标参见6.2。 3根据突发崩塌灾害自身特征,应该特别注意卸荷裂隙中水位和水压力变化,以及地下水的 排导条件。

7.3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7.3.1简易监测方法

由于监测对象的特殊性、时效性,除采用常规监测手段外,应在保证监测人员安全及不影响监测 对象稳定性的前提下,采取简易的监测手段迅速开展监测工作。 7.3.1.1在崩塌体上的裂缝两侧或崩塌体边界插筋(木筋、钢筋等)、埋桩(混凝土桩、石桩等)或标 记,用钢卷尺量测其变形情况。 7.3.1.2在崩塌表面或地形适合部位吊设垂锤,监测其角度及距离标志物变形情况。 7.3.1.3对危岩块体进行编号,并用油漆标记,人工观察其位移情况。对于已掉落的危岩块体,查 找编号,并详细记录掉落位置。 7.3.1.4简易监测方法可结合电路接触器实现自动报警,即按预测的预警临界值、预警警戒值,沿 情面、裂缝安装电路接触点,当位移超过该点时,电路接通,立即发出预警和警报

7.3.2专业监测方法

7.3.2.1崩塌体变形

a)在崩塌体表面设置监测点,采用经纬仪或全站仪等观测其相对的或绝对的变形情况。 b) 可将近景摄影仪安装在稳定区两个不同位置的测站上,同时对崩塌体的图像进行周期性拍 摄,构成立体图像。用立体坐标仪量测图像上各监测点的三维(X、Y、Z)位移量。 C 有条件时,可利用激光测距仪,开展三维激光扫描,快速复建出被测目标的三维模型及线, 面、体等各种几何数据,通过多次扫描比对分析,获取变形量值。扫描距离应保证在仪器正 常工作条件范围内。分辨率不低于1mm

.3.2.2相关因素监测

a)利用地声仪采集岩体变形微破裂或破坏时释放出的应力波强度、频度等信号资料,分析、判 断崩塌体变形情况。仪器一般应设置在崩塌体应力集中部位,地表、地下均可,灵敏度较 高,可连续监测和分析预警。 利用常规气象监测仪器如温度计、雨量计等,进行以气温、降水量为主的气象监测。 利用水位标尺、水位和流量自动记录仪、测流堰、量杆等,监测崩塌体内及其周围天然沟河 和截排水沟地表水位、流量动态变化情况。 d) 利用孔隙水压计、渗压计等,分析静水压力、动水压力、裂隙水补给排导以及冻胀力等,采集 有关水文地质参数

7.3.2.3宏观前兆监测

T/CAGHP0232018

崩塌体变形破坏宏观前兆监测内容包括地形、地下水、地表水及大气降水等变化情况,以及动 常等,应安排专人进行实地监测

7.3.3监测方法选用

7.3.3.1监测项目的选用参见表4

仓库厂房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突发崩塌灾害监测精度要求与突发滑坡灾害相

7.4.1应根据突发崩塌灾害体危险等级确定突发崩塌灾害应急监测频率。如有相关任务书的应严 格按照任务书要求执行。 7.4.2对于尚未出现险情的突发崩塌灾害体,应采用多种监测方法,自动化监测仪器应具备随时测 报的功能,仪器采样频率不低于4次/日,人工巡视不少于1次/日。 7.4.3对于已出现险情的突发崩塌灾害体,宜采用非接触式自动化监测设备,采样频率不低于 1次/小时,人工巡视不少于4次/日。

7.5.1监测点布设应注重时效性,应选择一些可快速、稳定获取监测数据的方法,有重点、分批次地 布设监测点。 7.5.2监测点应根据其崩塌类型、破坏机理,布设在崩塌体变形破坏的重点部位。 7.5.3监测点可构成多种监测方法综合使用的立体监测网,崩塌体内部倾斜监测、地表变形全球定 位系统监测、地声及地下水等监测宜同步进行,进行地表变形相关分析,为预警判断提供全面的监测 数据。 7.5.4每个监测点应有其独立的监测功能和预警功能,布设时应事先进行该点的功能分析及多点 组合分析,力求达到最好的监测效果。 7.5.5监测点不宜平均分布,对地表变形明显地段和对整个崩塌体稳定性起关键作用的块体,应重 点控制。

7.6监测资料整理分析

7.6.1监测资料整理

207现浇混凝土结构墙柱钢筋绑扎工程施工工艺标准7.6.2监测资料分析与预测

一般情况下,客类监测信息发生明显变化时,均应发出预警。此外,下列情况可作分析预测: a)对稳定性主要受裂隙充水程度控制的崩塌体,降雨期间应实时分析水位上升速率,预测到 达预警水位的时间。 b) 对倾倒型崩塌体应着重分析预测崩塌岩(土)体的外倾程度与速度,预测其重心偏移至坡面 外的时间。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