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DHA506-2022 区域供冷系统设计标准及条文说明.pdf

T/CDHA506-2022 区域供冷系统设计标准及条文说明.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T/CDHA506-2022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7.6 M
标准类别:城镇建设标准
资源ID:199369
下载资源

T/CDHA506-2022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DHA506-2022 区域供冷系统设计标准及条文说明.pdf

身是增加能耗的系统(蓄冷与释冷存在效率及能量损失), 于低温蓄冷导致系统运行能效一般也低于常规空调系统,若 分利用分时电价,难以保障经济性,因而需根据分时电价及 率以降低运行费为目标制定经济运行策略,确保系统运行效

5.2.8释冷速率是指释冷工况时,蓄冷装置瞬时的单

冷量(kW)的大小。最大释冷速率应结合逐时计算根据需求确 定。速率太小无法满足负荷需求,太大则会导致释冷设备容量增 加CY/T 232-2020 单册图书唯一标识,产生不必要浪费。有备用或应急用冷等特殊使用需求时,可 结合考虑设置加大释冷速率。

的输出与输入能量之比。

小而均匀的冰晶,并进入蓄冷槽内蓄存冷量的蓄冷系统,蓄冷 内无设备,因而对蓄冷槽形状无要求,适用于蓄冷槽形状及结

受限的场所。动态制冰机是指利用低温载冷剂冷却蓄冷槽内冷水 并产生冰晶溶液的设备,大型供冷站单台容量不宜过小,以提升 空间利用率并减少故障点。 冰晶式冰蓄冷系统蓄冷温度高于静态冰蓄冷系统,对制冰主 机能效及制冷量变化率要求均高于静态制冰主机。冰晶式冰蓄冷 系统双工况制冷机组标准空调与制冰工况对比见表12

表12冰晶式冰蓄冷系统双工况制冷机组标准空调与制冰工况

5.2. 13 冷热同源系统由于冷、热负荷特性,一般以供冷为主T

5.2.13冷热同源系统由于冷、热负荷特性,一般以供冷为主工 况,供热为副工况,因此需根据主工况选型、副工况校核。 郑州龙湖金融中心区域供冷供热项目,供冷装机容量为 66000RT(232MW),供热装机容量为101MW,供冷装机容量 远大于供热装机容量。项目采用再生水水源热泵系统,部分热泵 设备兼具夏季供冷冬季供热,且以供冷工况为主工况,因而需根 据供冷工况选型,根据供热工况校核

5.3 冷水供回水温差

5.3.1冰蓄冷供水温度范围1℃~5℃,水蓄冷供水温度范围 1℃~6℃,共晶盐蓄冷供水温度范围4℃~7℃。冰蓄冷中,静 态冰蓄冷与动态冰蓄冷系统、外融冰与内融冰系统出水温度均有 差别,不同蓄冷方式出水温度不同,冷水供回水温差应结合蓄冷 方式确定。

5.3.2吸收式机组或电制冷机组制冷时时,供水温度范

7℃。夜间负荷较低,提高供水温度有利于提高系统效率,建议 采用基载冷机的出水温度直接供冷,夜间基载机组供水温度宜调 高2℃~3℃。 低温送风空调系统的冷水供水温度一般高于5℃,区域供冷 空调系统的冷水供回水温差不小于9℃。 区域供冷系统中在制冷设备合理选择的情况下,应加大供回 水温差,减少水泵能耗,但不同供冷方式宜采用不同的冷水供回 水温差。冰蓄冷系统,用户侧采用间接连接时,供回水温差一般 低于9℃,采用直接连接时,供回水温差应根据用户末端设备要 求综合确定。 随着厂家大温差盘管技术逐步成熟,造价也逐步降低,区域 供冷鼓励用户侧大温差,建议供回水温差不小于8℃,回水温度 不低于13℃。末端采用梯级利用技术时,回水温度可达15℃。

5.4.1《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 2012第8.6节主要规定了冷却水系统水温、水质,冷却 和设置,冷却水补水系统设置及多组冷却塔平衡措施

相设直,传 5.4.2由于补水的水质和系统内的机械杂质等因素,不能保证 冷却水系统水质符合要求,尤其是开式冷却水系统与空气大量接 触,造成水质不稳定,会产生和积累大量水垢、污垢、微生物 等,使冷却塔和冷凝器的传热效率降低,水流阻力增加,卫生环 境恶化,对设备造成腐蚀。因此,为保证水质,规定应采取相应 措施,包括传统的化学加药处理以及其他物理方式。 经蒸发浓缩以及化学加药后的冷却塔循环水,排水水质需经 过处理满足排放标准后排放。

5.4.2由于补水的水质和系统内的机械杂质等因素

5.4.3冷却塔群多排布置时,中间区域塔组极易因进风及排风

5.4.3冷却塔群多排布置时,中间区域塔组极易因进风及排 通道不畅导致进风量不足及热气回流,极大影响散热效果,因 需采用试验测试或CFD模拟等手段校核实际散热能力。 冷却塔连续布置时,冷却水循环水量较大,停机时仅靠平

管难以平衡因惯性溢流至塔盘水量,因此需加深塔盘或将多组塔 塔盘做成整体式。 双工况主机制冰工况下冷却水温度及环境空气温度均与常规 工况不同,且双工况主机主要以夜间蓄冰工况为主,冷却塔散热 能力因而需按蓄冰工况校核。 5.4.4《机械通风冷却塔第1部分:中小型开式冷却塔》 GB/T7190.1和《机械通风冷却塔第2部分:大型开式冷却 塔》GB/T7190.2对冷却塔噪声都有明确的规定。 深圳前海2号冷站位于商业核心区,采用超静音冷却塔并布 置消声百叶对冷却塔噪声进行控制,效果较好。 5.4.5冷却水温度过高或过低均易导致化锂吸收式机组结晶, 需采取措施保证冷却水温度稳定。可采取冷却水供回水管加旁通 阀方式,根据冷却水供水温度设置旁通阀开度,控制回水往供水 旁通量,从而稳定供水温度。

管难以平衡因惯性溢流至塔盘水量,因此需加深塔盘或将多组塔 塔盘做成整体式。 双工况主机制冰工况下冷却水温度及环境空气温度均与常规 工况不同,且双工况主机主要以夜间蓄冰工况为主,冷却塔散热 能力因而需按蓄冰工况校核。

5.4.4《机械通风冷却塔

6.1.1本条是关于供冷站房设备、设施布置的规定。 1蓄冷池占地面积大、荷载重,宜布置在供冷站最底层。 2、3蓄冷池周围环境温度较低空气易结露,与变配电室 控制室贴邻布置时电气设备有一定结露风险。同理,空调设备房 内有大量管道,与变配电及控制室同层布置时应设置挡水设施, 预防事故状态或检修情况下泄水问题 6尽管蓄冰池池体有绝热防水措施,但进出冰池的乙二醇 管道、冷冻水管道等接管管径大、支管数量多,因而有一定冷量 泄漏至冰池所在层,导致同层内温度较低,低温空气遇热表面以 及低温表面遇外界热空气均极易结露,因而同层要设置绝热及防 结露措施。冰池上下层因为楼板传热问题,仍有一定可能结露: 也要考虑相应措施

2、3蓄冷池周围环境温度较低空气易结露,与变配电室 控制室贴邻布置时电气设备有一定结露风险。同理,空调设备房 内有大量管道,与变配电及控制室同层布置时应设置挡水设施, 预防事故状态或检修情况下泄水问题 6尽管蓄冰池池体有绝热防水措施,但进出冰池的乙二醇 管道、冷冻水管道等接管管径大、支管数量多,因而有一定冷量 泄漏至冰池所在层,导致同层内温度较低,低温空气遇热表面以 及低温表面遇外界热空气均极易结露,因而同层要设置绝热及防 结露措施。冰池上下层因为楼板传热问题,仍有一定可能结露, 也要考虑相应措施。 6.1.2本条是关于运输及吊装孔设置的规定。 1考虑大型设备的运输通道及吊装路径,包括吊点,吊装 孔,特别是采用附建式的供冷站。考虑运输大型设备活荷载对运 输通道影响,已有项目中出现原运输通道只考虑了静荷载,其他运 输方式时,受结构梁限制,需将主机现场切割后运输再焊接的 情况。 2大型设备的吊装,站房设备时要考虑预留吊点及荷载, 不能采用膨胀螺栓的方式增加吊点。 3安装供冷站大型管道支吊架所在的结构梁、柱,要充分 考虑启停时流体冲击影响。另外,供冷站内大口径管道居多,埋 板采用预埋件的方式以确保安全,一般情况下,管径大于

及低温表面遇外界热空气均极易结露,因而同层要设置绝热及防 结露措施。冰池上下层因为楼板传热问题,仍有一定可能结露: 也要考虑相应措施。 6.1.2本条是关于运输及吊装孔设置的规定。 1考虑大型设备的运输通道及吊装路径,包括吊点,吊装 孔,特别是采用附建式的供冷站。考虑运输大型设备活荷载对运 输通道影响,已有项目中出现原运输通道只考虑了静荷载,其他运 输方式时,受结构梁限制,需将主机现场切割后运输再焊接的

6.1.2本条是关于运输及吊装孔设置的规定

1考虑大型设备的运输通道及吊装路径,包括吊点,吊装 孔,特别是采用附建式的供冷站。考虑运输大型设备活荷载对运 输通道影响,已有项目中出现原运输通道只考虑了静荷载,其他运 输方式时,受结构梁限制,需将主机现场切割后运输再焊接的 情况。 2大型设备的吊装,站房设备时要考虑预留吊点及荷载, 不能采用膨胀螺栓的方式增加吊点。 3安装供冷站大型管道支吊架所在的结构梁、柱,要充分 考虑启停时流体冲击影响。另外,供冷站内大口径管道居多,埋 板采用预埋件的方式以确保安全,一般情况下,管径大于 DN3O0的管道支吊架都要采用预理件的方式

6.1.4现行国家标准《燃气冷热电联供工程技术规范》 51131对站房建筑与结构设置、燃烧设备间及辅机间布置等 明确的规定。

6.1.4现行国家标准《燃气冷热电联供工程技术规

.5设备布局要结合分期情况,为分期建设后期安装的设备 出运输通道及接口,同时不影响先期安装设备的检修

6.1.5设备布局要结合分期情况,为分期建设后期安装

6.2.1附建、贴邻其他建筑时供冷站可与周边区域的公共服务 设施、市政基础设施、公共交通设施等集约化建设和共享。例如 深圳前海四号站为附建式建筑,建设于商业综合体地下四层;珠 海横琴十号冷站为单体式独立建筑,其地下室仍可与市政交通地 下通道合建。

6.2.2由于供冷站内无可燃物,人员极少且平时巡视人

操作人员在设有完善消防措施的控制室,因而可按厂房考虑扩大 防火分区的设计。如现已建成的深圳前海二号冷站为附建式,地 下四层为冷站主机房和冰槽,面积约8610m²、层高9.8m,局部 位于控制室下方区域,层高4.2m,主机房面积约5000m²,按两 个防火分区,其一防火分区面积2796m²,另一防火分区面积 1888.40m?,获得了当地消防部门批准。 6.2.3工艺布置除要满足设备安装外,还要考虑预留基础、吊 装运输通道、管道支路预留等分期建设的措施。 6.2.4供冷站楼面均布活荷载的确定应考虑因设备安装和维修 过程中的位置变化,可能出现的最不利效应,当缺乏资料时,一 般供冷站各功能区域的楼面活荷载取值不小于本标准表6.2.4的

操作人员在设有完善消防措施的控制室,因而可按厂房考虑 防火分区的设计。如现已建成的深圳前海二号冷站为附建式 下四层为冷站主机房和冰槽,面积约8610m²、层高9.8m, 位于控制室下方区域,层高4.2m,主机房面积约5000m²,折 个防火分区,其一防火分区面积2796m²,另一防火分区可 1888.40m²,获得了当地消防部门批准。

过程中的位置变化,可能出现的最不利效应,当缺乏资料时 般供冷站各功能区域的楼面活荷载取值不小于本标准表6.2 规定值

6.2.5本条荷载取值参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

2012第6.3.2条的规定。冷站内人流密度一般不大,楼梯活荷 载取3.5kN/m²主要是考虑有些设备可能要通过楼梯进行运输。

2012第6.3.2条的规定。冷站内人流密度一般不天,楼梯活何 载取3.5kN/m主要是考虑有些设备可能要通过楼梯进行运输。 6.2.6本条参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第 6.3.3条。与一般民用建筑使用活荷载相比,主要体现在频遇值 系数及准永久值系数取值较高。

6.2.9因对管道开启及关团时的水锤现象考虑不足,曾1

道支架在试运行时即被水平力推坏的案例。建议有条件时应对 道中的水锤现象进行专项分析,支架按照实际所受水锤荷载进 土算。

6.2.10冷站运行时温度一般比较恒定,但在设备于

停运检修可能会带来较大的温度变化,因此要对结构进行温度 应力分析,加强抗裂钢筋的配置。采用绝热隔冷构造,是为了 减少低温区域对其他区域的影响。绝热隔冷采用抗冻混凝土

加强混凝土浇筑及养护的管理等措施,在广州大学城冷站、横 琴区域供冷项目以及深圳前海区域供冷项目中都取得了较好的 效果

6.3.1供冷站用电负荷等级应根据其用户性质确定,当供冷站 的供冷对象中有一级负荷中的特别重要负荷时,直接影响其运行 的空调用电不应低于一级负荷;当供冷站的供冷对象中有大量 级负荷时,直接影响其运行的空调用电不应低于二级负荷;当供 冷站的供冷对象中有数据中心类用户时,应结合数据中心的建设 标准和要求确定空调用电的负荷级别和供电方式,

:3.1供冷站用电页何等级应根据其用户 性顶确定,供冷站 的供冷对象中有一级负荷中的特别重要负荷时,直接影响其运行 的空调用电不应低于一级负荷;当供冷站的供冷对象中有大量 级负荷时,直接影响其运行的空调用电不应低于二级负荷;当供 冷站的供冷对象中有数据中心类用户时,应结合数据中心的建设 标准和要求确定空调用电的负荷级别和供电方式。 6.3.2对于区域供冷系统来说,电力设备投资及运行期间的电 费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成本支出,过大的变压器容量不仅会导致初 始设备投资、初始工程费等一次性投入增加,还可能导致运行期 间基本容量费增加、损耗增加。供冷站在峰平谷各时段、不同季 节往往有不同的运行策略(如是否运行发电机组、是否蓄能调 峰、运行哪些设备进行供冷等),故而需结合工艺专业的运行工 况,进行不同运行工况下的电气负荷计算,而不应简单地考虑所 有设备同时运行。同时,应结合季节性负荷的需求,合理确定变 压器的容量、台数。

内容之一,重要的工艺设备,制冷主机以单台进行电耗计量,便 于了解设备运行状况、统计能效等

6.3.5蓄冷池低温蓄冷,周围空气易结露。冷水管道因保

6.3.5蓄冷池低温蓄冷,周围空气易结露。冷水管道因保温工 艺问题,有一定结露及凝结水聚集的风险,可能会对供电设备造 成危害,电气设备布置应考虑以上因素,

6.4.1市政自来水压力满足供冷站使用压力时,可直接利用,

6.4.1市政自来水压力满足供冷站使用压力时,可直接 节能且减少运行费用。

6.4.2常规建筑排水设计主要集中在生活排水及雨水排

计排水量较小。供冷站水池容量及管网水容量均远大于常规建筑 水容量,当水池或水池内设备需要放空检修时,常规排水系统无 法满足快速放空检修需求,因而需按水池放空设计排水量。设计 排水量过小无法满足检修要求,过大时系统投资大且占用大量站 房面积,从现有项目实践经验来看,由于水池放空检修频次并不 高,且一般为停冷季检修,故综合按12h计算。 同样的,设备漏水时,由于系统总水容量较大,排水不畅时 设备有被水淹的风险,且供冷站采用地下或半地下建设时,本身 排水条件较差,故要针对设备漏水情况进行加大。可与水池排水 综合考虑。 供冷站排水设计时,生产排水方面,冷却塔可采用定时排污 阀间断排放;站内水系统设备漏水排到设备间小明沟,最终排水 到集水井,水池通过在水池内设置潜水排污泵排水,可采用加大 集水井及水池内潜水排污泵的方式加大排水量。除蓄冰池内的集 水井外,其他集水井还可同时作为消防排水用。如珠海横琴十号 供冷站,生活排水量最高日排水量为2.2m3/d,最大时 0.113m°/h。站内水池设计排水量约为183m°/h。 6.4.3供冷站水系统容量大,依靠常规系统补水时耗时较长 可能难以满足运营需求。可以利用供冷站冷却水补水量大的特 点,利用冷却水补水管设置快速补水系统。如珠海横琴儿个供冷 站即利用冷却塔补水管立管设置支管及快速补水泵为冷冻水需快 速补水时使用。

6.5.1供冷站设备布置集中,通风降温有助于维持主机、水泵、 变配电设备安全稳定运行。潮湿地区冰蓄冷供冷站站房内因空气 温度及露点温度均较低易出现结露现象,为避免影响电气设备运 行,需考虑除湿措施。炎热地区供冷站需考虑降低空调系统设备 运行工作环境温度。供冷站站房内不低于5℃,可避免寒冷地区 出现水管冻结危险。

6.5.2制冷机房内的制冷机组采用的制冷剂泄漏后对人体

5.2制冷机房内的制冷机组采用的制冷剂泄漏后对人体有害

5.3当室温过高对制冷机房内控制装置有影响时,也可设置 调系统。一是为了人员工作场所的环境舒适度要求,二是为了 证控制设备的安全运行环境要求。

6.5.4变配电室设置独立的通风系统是为了防止冷媒、冷

6.5.5变配电室内的送风管道采用不燃材料主要从消防安全性 角度出发。送风管道有一定结露风险,故不得布置在电气设备 上方。

蓄冷量的2%,综合考虑了蓄冷装置特性及保冷层厚度。

6.6.2本条是关于绝热材料和防腐涂层的规定。

7.1.1环状管网具备较高的供冷保障能力,当输配干管某处出 现事故时,可以切除故障段后,通过环状管网由另一方向供冷 但投资较高。枝状管网系统简单,造价低,易于实现分期建设 分支路调节管理。

J/T34的相关规定制定。首先不应损坏用户末端管线设备 次设定供冷管网最低点压力是为避免循环水泵汽蚀或防止管道 现倒空的可能

7.1.3本条规定管网保持必要静态压力是为避免水系

7.1.4供冷管网水力计算分为设计计算、校核计算和事故分析 计算等,它是供冷管网设计和已运行管网压力工况分析的重要手 段。为避免循环水泵扬程过高,一般最不利环路用户资用压头建 议控制在15mH2O以内。用户资用压头主要为克服用户侧换热系 统循环阻力。一般用户所使用板式换热器阻力控制在5mH2O~~ 10mH2O,控制阀组阻力控制在5mH2O左右。 7.1.5本条参考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管网设计标准》 CJJ/T34的相关规定制定。要求设计压力不低于最高工作压力叠

7.1.5本条参考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管网设计机

2012第8.5.10条对采用多级泵系统已有明确的规定。

用户负荷稳定、波动很小的情况下,如工业用户、数据中心等, 可以选择定频水泵。水泵选型流量满足调节,且不超载。

7.1.9多台水泵并联运行时,由于水泵曲线特性,流量

并联损失”,设计选型时需进行分析。分期建设的供冷站,水 先型时还应结合分期负荷特性,可以结合供冷站分期建设更换 泉,避免使用设计负荷选择水泵,出现前期低负荷运行出现大 程、小流量的问题

7.1.10本条根据《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1.11本条参考《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

7.2.1区域供冷系统用户负荷随用户使用特性、气候条件而变 化。供冷站适应负荷变化时常采用量调节方式。管网输送冷冻水 量变化较大,因而需分析不同工况下水力特性,综合考虑管网计 算与设计。

7.2.2管网同时使用系数应配合用户情况选取,越靠近供冷站 的管网,其覆盖的用户越多,用户同时使用系数越低。主十管的 同时使用系数可按供冷站的同时使用系数选取,支十管需按所覆 盖区域用户总体情况选取,越靠近用户末端的支干管,覆盖的用 户越少,同时使用系数越大。 7.2.3区域供冷管网由于满负荷时段较短,管网投资较大,因 此可适当提高主干管流速,减少管径及管网投资。如DN800管 道沿程阻力约150Pa/m时流速约为4.0m/s。通常来说,管网内 流速超过3m/s之后,会对管道和附件的使用寿命产生一定影 响,因此中大管径的比摩阻上限考虑了流速范围。 经济比摩阻根据工程具体条件计算确定,通常十线不大于 150Pa/m。对于局部阻力件较多的管路,适当减少流速,避免局 部阻力占比过高。区域供冷单体用户负荷较大时,用户接入管管 径也较大,此时宜根据经济比摩阻原则确定管径。站内管道由于 距离较短,从安装空间及节省投资角度出发,管道流速和比摩阻 可适当提高。各管径流速和比摩阻见表13,

表13管径流速和比摩阻

7.3.1供冷管道管径较大,每隔一段距离需设置阀门井,且与 用户接口较多,考虑敷设及运维需要,一般不宜在主要道路中间 或路面下敷设。 7.3.2供冷管网材料选择。 1目前供冷管道主要采用钢管,也可采用球墨铸铁管。球 墨铸铁管道与传统的钢管相比,具有耐腐蚀性好、适应地基沉降 性强、安装速度快等诸多优点,适合于供冷管网工程的应用 2球墨铸铁管道采用柔性连接,温度变化引起的管道线膨 胀量由每个柔性接口吸收,没有二次应力,但在转弯、分支、变 径、盲端等处受盲板力作用会导致接口脱开,造成漏水,应根据 管径、转弯角度、管道设计压力等因素,设置混凝土支墩或采用 自锚接口。

7.3.1供冷管道管径较大,每隔一段距离需设置阀门井,且与 用户接口较多,考虑敷设及运维需要,一般不宜在主要道路中间 或路面下敷设。 7.3.2供冷管网材料选择。

7.3.2供冷管网材料选择。

7.3.3《城镇供热直埋热水管道泄漏监测系统技术规程》CI

34的相关规定制定。 1干线应根据需求设分段阀门,一般间隔不宜大于500m, 是为了检修的需要,管网一旦发生事故,可减少管道的泄水量, 并缩短抢修时间。 5管网一般随市政道路敷设,由于市政道路是分段实施的, 需配合市政道路建设时序分段施工,因此需考虑分段焊接、冲 洗、试压、调试等措施,且应减少对已完工段影响。

7.3.5本条是对供冷管网直埋敷设的规定

1供冷管网输送的冷冻水温差变化较小且与土壤环境温差 较小,所需补偿量小。沿绿化直埋敷设时自然补偿一般可满足需 求,因而应尽量利用自然补偿,并应采用无补偿敷设。 2覆土深度参考了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直埋热水管道 技术规程》CJJ/T81的要求,考虑对管道保护。 3穿越不允许开挖检修的路段设置通行管沟,其净高参考 了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管网设计标准》CJJ/T34的相关规 定,同时结合供冷管网管径特点,进行了适当放大。 7.3.6检查室参考了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管网设计标准》 CJ/T34的相关规定。 7.3.7综合管廊、管沟及架空敷设的供冷管网与供热管网特性 相近,参考现行行业标准《城镇供热管网设计标准》CJJ/T34 的相关规定。

7.3.8供冷管网一般穿越的河流为城市中的景观河道或者渠

.+.I 反季节负荷较大时,采用两管制较为浪费。 7.4.2冷热同源的管网,因冷热负荷、供回水温差较大,一般 输送流量及所需要水泵扬程差别也较大,根据供冷及供热工况分 别进行分析,按安全、经济原则综合确定。 7.4.3供冷供热同时运行的管网应分开,不应共管。供冷具有 供冷负荷密度高、输送温差小的特点,供热具有供热负荷密度 低、输送介质温差大的特点,因而一般情况下供冷与供热管道流 量差别较大,只有当两者流量相近时,才可共管。 7.4.4供冷供热同管设计时,可以适当增大冷水管道的流速 减小热水管道的流速。供冷供回水温差小、供热供回水温差大 般而言,服务面积相同时,冷负荷大于热负荷,因而导致供冷 供热流量相差较大,因此宜适当增大供冷流速,减小供热流速

8.0.1区域供冷供热的总体规划与其他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 样,先于大多数地块建设,因此原则上单体建筑的设计应配合区 域供冷供热规划的接人点进行。 8.0.2设计界面上,用户换热站二次侧及供冷二级管网不在区 域供冷系统设计范围内,一般仅对二次侧及供冷二级管网提出技 术要求。区域供冷系统对用户侧技术要求主要为供回水温度、流 量、压力降等。用户需提供建筑类型、空调面积、用冷负荷、供 回水温度、使用时间等二次侧使用相关参数。 8.0.3用户需提供地块红线内雨水、污水、消防、电力等管线综 合平面图及电子文件,并与供冷供热管网平面设计协调。若因条 件限制需在用户用地范围内设置检查并时,用户要予以协调解决。 用户区域供冷接入系统可参考图1和表14设计,用户换热 站管网侧自控原理可参考图2和表15设计。

表14区域供冷用户接入系统图例

图1区域供冷用户接入系统图

图2用户换热站管网侧直控原理图

表15用户换热站管网侧自控状态表

8.0.4二级管网流量、温度、压差、二级管网循环泵的运行状 态信号应提供给区域供冷控制系统,用户末端空调系统的运行数 据宜提供给区域供冷控制系统,便于系统的总体控制及经济 运行。 8.0.5二级管网系统宜按变流量运行进行设计。用户换热站的 设计一般采用大小换热器搭配的方式,大中型项目一般选择不少 于3台。

8.0.6设置供回水旁通管是便于一级管网的冲洗、调试和检修。

8.0.6设置供回水旁通管是便于一级管网的冲洗、调试和检修

设置除污器是为了保护板式换热器,避免堵塞、影响换热。 8.0.7冷量表的安装位置应满足冷量表对准确度的要求。大部 分冷量表要求安装在直管段上,且对表前后直管段长度均有相应 要求。一般情况下,直管段长度要求顺水流方向流量计前10倍 管径,流量计后5倍管径;当条件不允许时,直管段长度要求顺 水流方向流量计前5倍管径,流量计后3倍管径

9.1.1智能化控制系统是决定区域供冷系统运行能效高低的关 建因素之一,控制系统需对供冷站、管网、用户换热站三个主要 部分形成控制及通信,从而掌握系统总体运行状态,实现监测 控制一反馈一监测的闭环调节。 9.1.2供冷站、管网及用户组成区域供冷系统,三者总体能耗 决定区域供冷系统总体能效水平,因而参数采集需包括三部分内 容,部分用户站可采用只监不控的方式

.2.1供冷站采集的参数及运行状态主要包括制冷、蓄冷、车 送、计量及配套设备参数,以确定供冷站制冷量、蓄冷量、车 量

送、计量及配套设备参数,以确定供冷站制冷量、蓄冷量、输 出量。 9.2.2管网监控的目的在于确保管网不泄漏,冷损失及最不利 点压差在设计范围内。 9.2.3用户换热站监控的目的在于根据末端用户的运行状态及 参数调节供冷站输出

9.2.2管网监控的目的在于确保管网不泄漏,冷损失

点压差在设计范围内。 9.2.3用户换热站监控的目的在于根据未端用户的运行状态及 参数调节供冷站输出。

9.3.2能量管理是监控系统的主要目标,要求在参数采集、

9.3.2能量管理是监控系统的主要目标,要求在参数采集、自

动控制、能耗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不断优化调度,实现能量优化 管理。

9.3.3供冷站控制目标核心要求包括:

1)及时响应并满足用户末端负荷需求; 2)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3)高效节能运行。本条所规定目标均是围绕上述核心目标 进行规定。

括制冷系统、蓄冷系统、冷却系统、输配系统,设备包括制 机、水泵、冷却塔、蓄冷设备、配套设备等。

深市刷, 过波 可采用单独开冷却塔关闭风机的方式进行节能控制,冷却塔组 间应做好流量平衡,谨防冷却水抽空。

满足用户需求的前提下经济、高效运行。供冷系统涉及面广,受 外部因素如气温、工作日(节假日)安排等影响大,且冷站内设 备众多,因此控制策略及联锁应涵盖主要设备。 1为确保主机的安全运行,主机及配套设备均有较为固定 的启停顺序及联锁控制逻辑,需按要求执行。 2自前冷热源主机多根据负荷进行台数控制,主机侧保持 额定温差和流量,二级泵根据系统压差变速调节用户侧流量。由 于“小温差、大流量”现象,常见二级泵系统的用户侧温差小于 主机侧,造成相同负荷下二级泵流量远大于一级泵流量,平衡管 旁通使得供水温度升高(供热时降低),降低了系统效率。为改 善该现象,首先,冷热源主机不仅要满足负荷需求GB/T 41648-2022 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等级划分,而且要满足 流量的需求,宜采用负荷与流量需求较大值进行台数控制;其 次,一级泵宜采用变速控制方式;使得与主机联锁运行的一级泵 总流量与二级泵总流量保持一致或保持运行策略要求的流量差。 支之,如果用户侧温差大于主机侧,主机则应采用负荷台数控 制。负荷与流量需求较大值主机台数控制和一级泵变流量控制会

9.3.8考虑安全需求,需设置异常工况报警及紧急停机。

.3.9区域供冷站制冷主机数量较多,宜优先采用台数控制 配套主机一级泵宜变频。一级泵、二级泵流量宜保持一致,减 旁通损失。

9.3.9区域供冷站制冷主机数量较多,宜优先采用台数控制, 配套主机一级泵宜变频。一级泵、二级泵流量宜保持一致,减少 旁通损失。 9.3.10二级泵等负荷侧各级水泵变速宜根据系统压差变化控制, 当水泵达到最高或最低转速时,应增减台数,即所谓变速与台数 联合控制方式。在一级网系统中“小温差、大流量”现象十分常 见,严重影响冷热源的主机和输配效率。改善“小温差、大流量” 现象有很多方法,根据回水温度调整系统压差设定值是其中之

9.4.1能源数据的监测与计量是实现区域供冷系统绿色低碳、 高效运行的前提之一,通过监测与计量TCCTA 30501-2022 涤粘混纺包涤氨双芯本色纱,可及时发现系统能耗、 用户用能情况,便于通过技术手段提升能效,制定能效目标、更 新与节能改造计划。

高效运行的前提之一,通过监测与计量,可及时发现系统能耗、 用户用能情况,便于通过技术手段提升能效,制定能效目标、更 新与节能改造计划。 9.4.2计量主要包括输入、输出及消耗。输入主要为区域供冷 系统因制冷、蓄冷、释冷及输送所消耗的能源,输出主要为供冷 站的供冷量,消耗主要为输送至用户的供冷量。

系统因制冷、蓄冷、释冷及输送所消耗的能源,输出主要为供 站的供冷量,消耗主要为输送至用户的供冷量。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