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14295-2019 空气过滤器.pdf

GB/T 14295-2019 空气过滤器.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GB/T 25085.4-2020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7 M
标准类别:城镇建设标准
资源ID:217648
下载资源

GB/T 25085.4-2020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 14295-2019 空气过滤器.pdf

空气过滤器的检验分为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GB/T 142952019

JTG/T D31-05-2017 黄土地区公路路基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过滤器应经制造厂质量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口 检验应按表4的规定逐项进行。

空气过滤器应经制造厂质量检验部门检验合机

注1:“O”为必检项目;“二”为不检项目

注2:检验项目中尺寸偏差、容尘量和消静电不适用于静电式空气过滤器,检验项目中额定功率、工作电压、臭氧 浓度增加量、电气强度、泄漏电流和接地电阻仅适用于静电式空气过滤器。 注3:检验项目中的“清洗”仅适用于可清洗空气过滤器 注4:检验项目中的“消静电”仅适用于有消静电要求的空气过滤器。 注5:检验项目中的"防火”仅适用于有防火性能要求的空气过滤器

注2:检验项目中尺寸偏差、容尘量和消静电不适用于静电式空气过滤器,检验项目中额定功率、工作电压、臭 浓度增加量、电气强度、泄漏电流和接地电阻仅适用于静电式空气过滤器, 注3:检验项目中的“清洗”仅适用于可清洗空气过滤器 注4:检验项目中的“消静电”仅适用于有消静电要求的空气过滤器。 注5:检验项目中的“防火”仅适用于有防火性能求的空气过滤器

8.3.1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行型式检验

a)新产品定型或老产品转厂生产试制产品时; b 产品结构、制造工艺或材料等有重大改变时; 产品停产超过一年后,恢复生产时; d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 8.3.2 型式检验抽样在出厂检验合格的样品中随机抽取,抽样方法应符合GB/T2828.1的有关规定 8.3.3 型式检验项目见表4。 8.3.4 判定规则:任意一项不合格,加倍抽样,若仍不合格,则为不合格产品,否则为合格产品

9标志、包装、运输和存

9标志、包装、运输和存

GB/T142952019

每台空气过滤器应在明显位置固定标牌,标牌牢固固定于过滤器外框。应标明气流方向或进/出气 口位置,内容应至少包括: a)生产厂家名称、商标或标志; b) 产品名称、标记和型号; 基本性能参数(外形尺寸、额定风量、阻力、效率、消静电后效率、计重效率、容尘量、额定功率、 电离电压、集尘电压、臭氧浓度增加量等); d) 出厂日期和出厂编号

9.2.1空气过滤器应按GB/T191和GB/T1019的有关规定进行包装。

9.2.1空气过滤器应按GB/T191和GB/T1019的有关规定进行包装 9.2.2包装箱内应附有产品合格证和安装使用说明书。 9.2.3产品合格证内容应至少包括:

a) 产品名称和型号; b) 产品出厂编号; c) 检验结论; d) 检验员签字或印章; e) 检验日期, 9.2.4 产品安装使用说明书内容应至少包括: a) 产品名称和型号; b) 工作原理; c) 执行标准; d) 主要技术参数; e) 附件目录; f) 安装说明和要求; R 使用说明、维修和保养注意事项

a) 产品名称和型号; b) 产品出厂编号; c) 检验结论; d) 检验员签字或印章; e) 检验日期。 9.2.4 产品安装使用说明书内容应至少包括: a) 产品名称和型号; b) 工作原理; c) 执行标准; d) 主要技术参数; e) 附件目录; f) 安装说明和要求; R 使用说明、维修和保养注意事项

空气过滤器在运输过程中不应碰撞、挤压、抛扔,不应受到强烈的振动以及雨淋、受

GB/T142952019

空气过滤器阻力、计数效率和PM.净化效率试验方法

风道系统的构造及尺寸示意图见图A.1,风道系统的制作与安装应符合GB50243的相关规定,且 应符合以下规定: a)当空气过滤器截面尺寸与试验风道截面不同时,用以安装受试空气过滤器的管段应采用变径 管,其结构及尺寸示意图见图A.2; b 测量效率时,采样管的构造及尺寸示意图见图A.3,采样管口部直径的选择应考虑近似等动力 流的条件,即采样管口的吸入速度与风道内风速应近似,偏差不应天于土10%。当风道内风速 与采样管口速度近似时,采样管宜采用图A.3a)型式;当风道内风速低于采样管口速度时,采 样管宜采用图A.3b)型式;当风道内风速高于采样管口速度时,采样管宜采用图A.3c)型式; 静压环的构造应符合GB/T1236的相关规定; 试验装置风道系统可为正压,也可为负压; e) 风道系统结构可为直线形,也可为U形; 整个风道系统要求严密,投人使用前应按GB50243的相关规定进行打压检漏,在2000Pa压 力下风道系统漏风量不应大于1.64m/(h·m)

图A.1风道系统的构造及尺寸示意图

GB/T142952019

图A.2变径管结构及尺寸示意图

4.1.1.2试验空气

图A.3采样管结构及尺寸示意图

.1.1.2.1试验装置进风口应设置至少2级空气过滤器(最后1级为高效过滤器),风道中粒子的背景 浓度不应超过气溶胶发生浓度的1%,以确保进人风道的空气洁净。 A.1.1.2.2试验用空气的温度应控制在(23士5)℃、相对湿度应控制在(45士10)%。 A.1.1.2.3试验台排气可排至室外.经过处理后可排至室内或循环使用

A.1.1.3末端过滤器

GB/T 142952019

A.1.2效率测试用气溶胶发生器

A.1.2.1气溶胶发生溶液应为质量分数10%的氯化钾(KC1)溶液,应采用分析纯KC1粉末(纯度》 99.5%)进行配制。 A.1.2.2发生的试验气溶胶应为多分散固相氯化钾(KCI)粒子,粒径范围应为0.3um~10.0μm,粒径 分布应符合表A.1的规定

表A.1气溶胶粒径分布

A.1.2.3气溶胶发生器应包含干燥器和静电中和器

A.1.3 试验装置性能

A.1.3.1试验装置性能要求

试验装置性能要求见表A.2

表A.2试验装置性能要求

A.1.3.2风速均匀性测试

A.1.3.2.1在风道截面上测量均匀分布的9个点的风速(见图A.4),以确定试验装置的风速均匀性,测 量截面应位于上游段紧靠受试空气过滤器处,测试试验应分别在25%Qmax、50%Qmax和Qmax(Qmx为试 验装置最大风量)风量下进行。

CV; = ×100% M,

A.1.3.3气溶胶浓度均匀性测试

GB/T142952019

测量风速和气溶胶浓度均匀性的9点均匀分布

1.1.3.3.1在风道截面上测量均匀分布的9个点的计数浓度(≥0.5um)或PM浓度(见图A.4),以确 定试验装置的气溶胶浓度均匀性,测量截面应位于上游段紧靠受试空气过滤器处,测试试验应分别在 5%Qmax、50%Qmax和Qmax(Qmax为试验装置最大风量)风量下进行。 A.1.3.3.2表征气溶胶浓度均匀性的变异系数应按式(A.2)进行计算

A.1.3.4气溶胶浓度稳定性测试

A.1.3.4.1气溶胶浓度稳定性测试应分别在25%Qmax、50%Qmax和Qmax(Qmax为试验装置最大风量)风 量下进行,采样点应位于截面中心点,待气溶胶发生稳定后,测量气溶胶计数浓度(≥0.5um)或PM浓 度在30min内的稳定性,每分钟测量1次。 A.1.3.4.2表征气溶胶浓度稳定性的变异系数应按式(A.3)进行计算

CVw 气溶胶浓度稳定性变异系数; 3 30min内每min气溶胶浓度的标准差,单位为个每立方米[个/m²(计数浓度)或微克每 立方米[μg/m(PM,浓度)]; M3 30min内气溶胶浓度的平均值,单位为个每立方米[个/m²(计数浓度)或微克每立方米 [ug/m(PM,浓度)]。

A.1.3.5试验段空气阻力测试

试验装置在不安装受试空气过滤器的情况下,调整试验装置风量至3400m/h(当试验装置设

GB/T 142952019

最大风量Qmax大于3400m/h时)或者Qmax(当试验装置设计最大风量Qmax小于3400m"/h时),对试 验段空阻进行测试

4.1.3.6 泄漏性测试

试验装置在安装高效级别受试空气过滤器的情况下,调整试验装置风量至3400m"/h(当试验装 置设计最大风量Qmax大于3400m/h时)或者Qmax(当试验装置设计最大风量Qmax小于3400m/h 寸),进行计数效率(粒径≥0.5从m)测试

测试用的试验仪表应符合7.1的规定,

测试用的试验仪表应符合7.1的规定,

A.3.1受试空气过滤器的安装

空气过滤器安装在试验风道上,确保安装边框处

启动风机,测试50%、75%、100%和125%额定风量下的阻力,并绘制风量阻力曲线。

A.3.3计数效率试验

A.3.3.1启动风机,调节风量至受试空气过滤器的额定风量。 A.3.3.2开启气溶胶发生器,待稳定后,在受试空气过滤器上游采样处和下游采样处用粒子计数器进 行测试,气溶胶的发生浓度应确保下游浓度测试时每次采样的粒子数不少于100个。 A.3.3.3当用两台粒子计数器试验时,对于试验的每一批过滤器,在试验开始前,应在下风侧采样点轮 流采样各10次,设各自测得的平均浓度为N,和N2,N,、N和 Ni十N2 之差应在土20%之内。对下风 2 N 侧的平均浓度(N,)应用 进行修正。 2 A.3.3.4当用两台粒子计数器上、下游同时测试时,待上、下风侧采样数字稳定后,各取连续5次读数 的平均值,求1次效率(E,);再取连续5次读数的平均值,再求1次效率(E。)。 A.3.3.5当只用1台计数器试验时,应待数值稳定后,先下风侧,后上风侧各测5次,取5次平均值,求 1次效率(E,);当仪器从上风侧移向下风侧试验时,应使仪器充分自净,然后重新操作,取5次平均值 再求1次效率(E)。 A.3.3.6A.3.3.4和A.3.3.5中的各两次(任意粒径)计数效率值E,和E。应符合表A.3的规定

表A.3计数效率值表

GB/T142952019

3.3.7受试空气过滤器粒径分组计数效率应按式(A.4)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1位数:

E—粒径分组(≥0.5μm和≥2.0μm)计数效率; 一上风侧某粒径粒子计数浓度的平均值,单位为个每立方米(个/m"); Nai 下风侧某粒径粒子计数浓度的平均值,单位为个每立方米(个/m")

A.3.4PM、净化效率试验

A.3.4.1开启试验装置风机,调节风量至受试空气过滤器额定风量并保持稳定。 A.3.4.2开启气溶胶发生器,在人口处管道中发生满足PM.试验浓度要求(浓度范围应为 150ug/m²~750μg/m)的颗粒,且颗粒物浓度保持稳定 A.3.4.3在受试空气过滤器上游采样处和下游采样处用粉尘仪进行测试,取不少于6次稳定测试数据 的平均值作为上游浓度值或下游浓度值。6次稳定数据的变异系数不应大于5%。 1.3.4.4PM,净化效率应按式(A.5)进行计算,计算结果保留小数点后1位数

EPM 受试空气过滤器PM净化效率; C PMr.1 上游采样处PM,的平均质量浓度,单位为微克每立方米(uμg/m"); CpM 下游采样处PM,的平均质量浓度,单位为微克每立方米(ug/m")。

GB/T142952019

风道系统试验装置应符合A.1.1的规定

1.2标准试验尘发生器

B.1.2.1应确保发生的标准试验尘浓度稳定,浓度波动应在土10%之内

测试用的试验仪表应符合7.1的规定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空气过滤器计重效率和容尘量试验方法

B.3.1标准试验尘应采用D1试验尘(适用于粗效14空气过滤器测试)、D2试验尘(适用于中效1~3 空气过滤器测试)和D3试验尘(适用于高中效和亚高效空气过滤器测试)。标准试验尘的性能特征分 别见表B.1~表B.3。

表B.1D1试验尘性能特征

GB/T142952019

表B2D2试验尘性能特征

表B.3D3试验尘性能特征

B.3.2测试前应将标准试验 温度下烘于2h~3h。

B.4.1受试空气过滤器的安装

将受试空气过滤器安装在试验风道上,确保安装边框处不发生泄

将受试空气过滤器安装在试验风道上,确保安装边框处不发生泄

B.4.3计重效率和容尘量的试验步骤

B.4.3.1先称量受试空气过滤器和末端过滤器的质量,应精确到0.1g。 B.4.3.2 应确保受试空气过滤器安装边框处不发生泄漏。 B.4.3.3 启动风机,调节风量至受试空气过滤器的额定风量。 B.4.3.4 将标准试验尘装入发尘器中,控制每次加入发尘器的粉尘质量,以保证容尘量试验结束之前 至少分4次加尘。调节并控制试验空气中的粉尘浓度在(70士7)mg/m3范围内。 B.4.3.5 保持额定风量和发尘的压缩空气压力,直至标准试验尘全部发完。

GB/T 142952019

滤器上风侧风道内壁的粉尘沿与受试空气过滤器偏斜方向重新吹人气流中。 B.4.3.7测量该发尘期间每次发尘结束时受试空气过滤器的阻力, B.4.3.8关闭风机,重新称量受试空气过滤器和末端空气过滤器质量,以测量被两者捕集到的标准试 验尘的质量。 B.4.3.9用毛刷将可能沉积在受试空气过滤器与末端空气过滤器之间的标准试验尘收集起来称重,应 精确到0.1g。 B.4.3.10将末端空气过滤器增加的质量与B.4.3.9收集的标准试验尘的质量相加,得出未被受试空气 过滤器捕集的标准试验尘质量。 B.4.3.11试验结束之后,称量受试空气过滤器的质量,受试空气过滤器所增加的质量与未被受试空气 过滤器捕集的标准试验尘质量之和应等于发尘总质量,误差宜小于3%

B.5.1一个发尘阶段内的计重效率

.1.1任意一个发尘过程结束时的计重效率应按式(B.1)进行计算:

B.5.1.1任意一个发尘过程结束时的计重效率应按式(B.1))进行计算:

X100%=(1 )×100% .( B.1 W

A; 任意一个发尘过程结束时的计重效率,%; W1 在该发尘过程中,受试空气过滤器的质量增量,单位为克(g); W2i 在该发尘过程中,未被受试空气过滤器捕集的人工尘质量,单位为克(g); W 在该发尘过程中,标准试验尘发尘量,W,=W;十W2:,单位为克(g)。 .5.1.2每一个发尘阶段结束后,应以计重效率为纵坐标、累积容尘量为横坐标,绘制计重效率和累积 容尘量的关系曲线

B.5.2平均计重效率

平均计重效率应按式(B.2)进行计算:

A 受试空气过滤器达到终阻力后的平均计重效率,% W 发尘总量,单位为克(g); W 第k次发尘量,单位为克(g); W, 最后一次发尘直至达到终阻力时的发尘量,单位为克(g)

(W,A,+... +W.A+... +W,A,) .................( B.2 W W=W. +... +W.+...+w •.( B.3

容尘量应由受试空气过滤器的质量增量按式(B.4)进行计算: C=W +.. +Wi +... +W.. ·(B.4) 式中: 一一容尘量,单位为克(g); W1——在第一次发尘过程中,受试空气过滤器的质量增量,单位为克(g);

C=W +... +Wi +... +W., 式中: C 容尘量,单位为克(g); 在第一次发尘过程中,受试空气过滤器的质量增量,单位为克(g): W1一 在第k次发尘过程中,受试空气过滤器的质量增量,单位为克(g) 18

GB/T142952019

W—在最后一次发尘直至达到终阻力过程中,受试空气过滤器的质量增量,单位为克(g)

Wi 一在最后一次发尘直至达到终阻力过程中,受试空气过滤器的质量增量,单位为克(g)。

阻力、计重效率、容尘量的数值均应取到小数点后

GB/T 142952019

C.1.1静电消除柜应采用不锈钢或镀锌钢板制作。 C.1.2静电消除柜尺寸大小应能至少放置1个空气过滤器和1个或2个异丙醇溶液托盘,空气过滤器 不应碰触静电消除柜的内表面。 C.1.3为了防止异丙醇蒸气泄漏对人员和环境造成影响,静电消除柜应进行气密性检验,在200Pa压 力下,静电消除柜1min内压力的衰减不应大于30Pa

1.1静电消除柜应采用不锈钢或镀锌钢板制作。 .2静电消除柜尺寸大小应能至少放置1个空气过滤器和1个或2个异丙醇溶液托盘,空气过滤 应碰触静电消除柜的内表面。 .3为了防止异丙醇蒸气泄漏对人员和环境造成影响,静电消除柜应进行气密性检验,在200Pa 下,静电消除柜1min内压力的衰减不应大于30Pa

测试用的试验仪表应符合7.1的规定。

相对湿度应为(40土20)%DB34/T 1948-2013 建设工程造价咨询档案立卷标准, C.3.2用于受试空气过滤器平衡的标准空气温度应为(23士5)℃、相对湿度应为(45土10)% C.3.3消静电材料异丙醇溶液的纯度不应低于99.5%

C.4.1将受试空气过滤器与标准空气平衡至少30min,称量质量,测试未消静电时的初始效率和阻力。 C.4.2将异丙醇溶液注人托盘,称量每个托盘质量。 C.4.3将装有异丙醇溶液的托盘放于静电消除柜内,关闭柜门并等待30min。 C.4.4打开静电消除柜柜门,迅速放人受试空气过滤器,然后关紧柜门。 C.4.5开始消静电试验,受试空气过滤器暴露于(25士5)℃的异丙醇溶液饱和蒸气和空气混合气体中 4h。 C.4.6达到消静电时间后,打开柜门并迅速取出受试空气过滤器,然后关紧柜门;取出异丙醇托盘并进 行称重,以确定异丙醇蒸发量。 C.4.7将受试空气过滤器在标准空气中平衡至少30min,并进行称重,然后测试效率和阻力;用干燥洁 争空气空吹受试空气过滤器10min后,再次测试效率;两次效率差异大于5%时,应再次重复上述步骤 井行24h消静电试验.直至两次效率差异小于5%

试验装置风道系统应符合A.1.1的规定

测试用的试验仪表应符合7.1的规定

GB/T142952019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静电式空气过滤器臭氧浓度增加量试验方法

D.3.1将受试静电式空气过滤器安装于试验装置上,调节至额定风量。 D.3.2开启受试静电式空气过滤器,待其运行正常后开始试验。 D.3.3分别测试受试静电式空气过滤器上游采样管处和下游采样管处管道空气中的臭氧浓度,连续测 试1h,取上下游臭氧浓度平均值。按式(D.1)计算得出受试静电式空气过滤器的臭氧浓度增加量:

β.1将受试静电式空气过滤器安装于试验装置上,调节至额定风量。 3.2开启受试静电式空气过滤器,待其运行正常后开始试验。 .3分别测试受试静电式空气过滤器上游采样管处和下游采样管处管道空气中的臭氧浓度,连续 1h,取上下游臭氧浓度平均值。按式(D.1)计算得出受试静电式空气过滤器的臭氧浓度增加量:

AC 受试静电式空气过滤器的臭氧浓度增加量GB_T 7759.2-2014硫化橡胶或热塑性橡胶 压缩永久变形的测定 第2部分:在低温条件下,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 Co 一上游采样处的平均臭氧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 C 一下游采样处的平均臭氧浓度,单位为毫克每立方米(mg/m")。 .4 臭氧浓度应按GB/T18204.2规定的紫外光度法或靛蓝二磺酸钠分光光度法进行分析测试。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