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T 216-2020 客车空调系统技术条件.pdf

JT/T 216-2020 客车空调系统技术条件.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JT/T 216-2020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6.4 M
标准类别:城镇建设标准
资源ID:224332
下载资源

JT/T 216-2020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T/T 216-2020 客车空调系统技术条件.pdf

4.1.1空调客车应依据其所达到的级别配置空调系统。其中,高一级及以上空调客车 调故障诊断系统。 4.1.2空调系统的各部件应安装牢固可靠。 4.1.3空调系统的控制装置和操纵机构应运转灵活、操作自如、安全可靠。 4.1.4空调客车的温控装置控温精度为±1℃.自动温控功能失效后应有手控功能

4.2.1制冷系统的工作性能要求见表1。 4.2.2非独立式制冷装置应符合GB/T21361的要求,并具有按GB/T21361规定进行检验的产品合 格证。

4.2.1制冷系统的工作性能要求见表1。

独立式制冷装置应符合GB/T21361的要求,并具有按GB/T21361规定进行检验的产品合

JGJ/T 235-2011 建筑外墙防水工程技术规程(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JT/T216—2020746088 1692高3车汽99高共公车外前驾行海中0081X6949L级006 I96高性()二燥21.车客TY1000元o19±¥6运头营车基设于设业外驶小速行s/u()AP车目状急项吾区内声注注制送车噪3

JT/T 216=2020

4.2.3汽车用电驱动空调器应符合GB/T37123的要求,并具有按GB/T37123规定进行检验的产品合 格证。 4.2.4应沿车厢纵向合理设置或按乘员位置设置冷风出口;空调回风口区域风道不应设置吹向回风格 册的冷风出口。 4.2.5配备卫生间的客车,应在卫生间内设置冷风出口和通风装置。 4.2.6制冷装置的车内回风口处应设置易于拆装、清洗的过滤装置, 4.2.7车内送风管道内应采取适当的防结露措施,不应有结露水从风口渗出。 4.2.8制冷系统各密封面和结合处应密封良好,各连接部件应拆装方便, 4.2.91 制冷装置的冷凝水应能顺利排出车外,不应倒流或从风口溢出:冷凝水管单独引至车外负压区排 水时,下端应安装橡胶止回阀, 4.2.10非独立式制冷装置的压缩机安装位置应便于调整,并保证动力传动部分运转可靠。 4.2.11 制冷剂高、低压管道的外部应包覆隔热层或保护层。 4.2.12 制冷系统应使用环保型制冷剂,并在适当位置标明制冷剂的规格和充注量。 4.2.13 铰接客车在铰接盘处的管道必须采用高性能的软管。高低压管路在铰接处通过专用支架和螺 纹紧固件与风道内的高低压管连接

4.3.1工作性能要求

采暖系统的工作性能要求见表2

4.3.2.1液体燃油加热器和液体燃气加热器应分别满足JB/T8127和QC/T769的要求,并具有按标 准规定进行检验的产品合格证。 4.3.2.2液体管道应布置合理,管道截面积应与设备要求相适应且不应有急剧弯折,以保持水流畅通, 降低水泵负荷。 4.3.2.3液体燃油加热器和液体燃气加热器不允许布置在车内乘客区。 4.3.2.4液体燃油加热器和液体燃气加热器排气管垂直朝向地面时,应安装排气导向装置。 4.3.2.5带专用燃油箱的燃油加热器,其燃油种类和加油口应清楚标记,且燃油箱及燃油管路应满足 下列要求: a 燃油箱符合GB18296、GB7258、GB13094—2017和JT/T1094的规定,并设置内外压力平衡装 置,如通气口、安全阀等; b 燃油箱及燃油管路按使用说明书的要求固定牢靠,不应因振动或冲击发生损坏和漏油现象;加 油口和通气口保证客车振动时不漏油,并用标签说明加油前关闭燃油加热器。 4.3.2.6不带专用燃油箱的燃油加热器,供油管路应直接与汽车主油箱连接,并用标签说明加油前关 团燃油加热器。 4.3.2.7液体燃油加热器和液体燃气加热器的安装舱应保证燃烧废气排放畅通,防止废气进入车厢, 并远离热源且保证新鲜空气进气充足;进气应避免引人其他设备废气,不应从乘客区进气。 4.3.2.8车内散热装置和除霜装置应满足QC/T634的要求,并具有按标准规定进行检验的产品合 格证。 4.3.2.9车内散热装置应沿车厢纵向分段或间隔布置,凡乘员易触及的部位,其表面温度不应大 于50℃。 4.3.2.10车内散热装置在车内安装应满足GB130942017中4.6.8.6.2和4.6.8.6.3的规定

JT/T216—2020n35OL9 [高23车路二汽499高共公(所乘暖运级008 5242中游一006 I性高232.车表客TY10002S9运水(设外小车换暖运μ/TY(V)APs/u目(项2注注注5

4.3.3采用排气余热式暖风装置的采暖系统

采用排气余热式暖风装置的采暖系统满足下列要求 a) 应满足QC/T832的要求,并具有按标准规定进行检验的产品合格证; b) 使用时对发动机动力性能造成的影响不应超过3%; c) 确保废气与车厢的隔绝,不应有任何泄漏; d 不应造成发动机冷却液温度超出正常温度范围

4.4通风换气和空气净化

4.4.1空调客车应安装通风换气装置。当空调仅有内循环工作方式时,应安装强制通风换气装置。 4.4.2营运客车车内空气质量应满足GB/T17729的规定。 4.4.3通风换气装置的工作性能见表3。

表3通风换气装置工作性能要求

3通风换气装置工作性

4.5.1空调客车应设置前风窗玻璃除霜系统。 4.5.2除霜系统性能要求见表4。区域A、A'、B的划分按照附录A的规定。 4.5.3应采取必要措施,保证驾驶员观察车外后视镜时前风窗玻璃区域的除霜要求 4.5.4高二级(含)以上客车空调系统 保持 内湿度在40%~70%的范围

表4除霜系统性能要求

4.6.1制冷和采暖系统应配置相应的熔断器。 4.6.2空调系统的电缆应扎成线束、排列整齐、绝缘良好、固定牢靠,防止遭受机械损伤,并能耐受发动 机舱的温度和湿度。各线束中的电线两端应有编号,或用不同颜色以示区别。 4.6.3空调系统的所有电器应符合QC/T413的规定。

JT/T 216=2020

空调系统的操纵控制机构和故障自动诊断显示装置与安全报警装置等应设在驾驶员方但 于观察的位置.其图形标志应符合GB4094的规定

5. 1.1.1 试验车辆

5.1.1.2 装载条件

降温性能试验时应乘坐额定乘员,也可根据试验仪器安装情况适当减少乘员数,但不应少于额定乘 员数的1/2,且不应以装载相等质量的物体代替;双层客车的上下层和铰接客车的前后节车厢乘员同样 不应少于额定乘员数的1/2

5. 1. 1. 3 环境条件

5.1.1.4 道路条件

5.1.2.1基本性能

5. 1.2. 1.1 出风口温度和风速、风量

处于最大出风位置,通风换气装置开最高挡。开机10min后,在5min~10min内用多点温度计和带集风 罩的风速仪测量并记录各出风口温度和风速,计算各出风口的最大温度差和风速差,并按式(1)计算制 令装置的最大送风量:

式中:V。制冷装置最大送风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h); S——出风口截面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n一出风口数量。 测量及计算数据应记录于试验记录表样式参见附录C的表C.1

5.1.2.1.2 泄漏

V.=3600 ×S×Xn

5.1.2.1.1试验结束,制冷系统停止工作后,用检漏仪检查制冷剂管路,每个螺纹连接处日 调定值为5g,压缩机年调定值为28g,均不应有任何泄漏反应。检查结果应记录于试验记录表 表C.1

5.1.2.1.3怠速停车噪声

5.1.2.2降温能力

5.1.2.2降温能力

5.1.2.2.1准备工作

测点位置应符合B.2的规定。 用综合气象仪及太阳辐射强度计测量记录试验前后环境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和太阳辐射强 度,取算术平均值作为外界环境平均气候参数。 将客车停放在阴凉处,门窗全开,人员下车.使车内外温度平衡

5.1.2.2.2试验过程

试验人员进入车内,关闭门窗,车辆起步行驶。当车速稳定在50km/h±2km/h时,记录各测点的初 始温度。打开制冷装置,压缩机转速稳定在额定转速,风机开最高挡,所有冷风出风口处于最大出风位 置,通风换气装置开最高挡。开始计时,测量B、C、D类测点温度,30min内每隔5min测量1次,数据应记 录于试验记录表.样式参见表C.3。试验在起止点之间往返各进行一次。

5. 1.2. 2.3 数据处理

计算同一时刻B、C类测点各点温度的平均值,将B、C两类测点平均值平均,作为同一时刻车内 温度。将数据记录于试验记录表,样式参见表C.3,绘出车内总平均温度随时间变化的降温曲线 由同一时刻C类测点上、下各测温点温度的平均值,计算出乘员头部和足部的温差。

JT/T 216=2020

分别计算D类各测点同一时刻的平均温度,比较D类各测点的温度值,得到每个乘客区前、中、后最 大温差.并记录于试验记录表.样式参见表C.3

5. 1.2. 3 车内相对湿度

车内相对湿度的测定与降温能力试验同时进行。 利用温湿度计测量D类各测点的相对湿度,数据记录于试验记录表,样式参见表C.3。测量时间、次 数按5.1.2.2.2的要求。 计算同一时刻各点相对湿度的算术平均值,得到平均相对湿度;采用同样的方法,由各点同一时刻的 平均相对湿度,计算得到车内总平均相对湿度。数据记录于试验记录表,样式参见表C.3。

5.1.2.4 车内风速

测点位置为C类(包括上部和下部测点)和D类,与降温能力试验同时进行。测量时通风换气装置 和制冷装置开最高挡,在第10min至第12min之间用微风测速仪测量一次各测点的空气流动速度,并求 出C类测点上、下部平均风速和D类测点的平均风速,以及两类测点的最大风速差。数据记录于试验记 录表,样式参见表C.4。

5.1.2.5车内行驶噪声

车内行驶噪声测试选择平直、干燥、有足够长度的硬路面进行。测试时,车速稳定在50km/h±2km 测量条件、测点位置、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按5.1.2.1.3的要求进行。数据记录于试验记录表,科 表C.2

5.1.2.6车内空气洁净度

按GB/T28370的规定进行。

5.2. 1 试验条件

5.2.1.1试验车辆

5.2.1.2装载条件

5.2.1.3气候条件

5.2.1.4道路条件

5.2.1.5 试验仪器

5.2.2.1 基本性能

测量点位置位于各出风口表面中心处,具体应符合B.3.1的规定 测量时,客车停驶,关闭客车所有门窗,暖风装置和通风换气装置开最高挡。开机10min后,在 5min~10min内测量并记录各出风口的温度和风速,计算各出风口的最大温度差和风速差,并按式(1)计 算暖风装置的最大送风量。 测量及计算数据记录于试验记录表,样式参见表C.5。

JT/T 216=2020

5.2.2.1.2工作噪声 客车停驶,关闭所有门窗,暖风装置和通风换气装置开最高挡。对水暖式暖风装置,发动机速 运行。 测点位置按5.1.2.1.3的乘客区测量点布置。 其他测量条件、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按5.1.2.1.3的要求进行。数据记录于试验记录表,样式参见 表C.5。 5. 2. 2. 采瞬能力

5.2.2. 1.2 工作噪声

5. 2. 2. 2采暖能力

5. 2. 2. 2. 1 道路试验

5.2.2.2.1道路试验

5.2.2.2.1.1准备工作

测点位置应符合B.3的规定。 用综合气象仪测量记录试验前后环境温度、湿度、气压和风速、风向,取算术平均值作为外界环境气 候参数。 试验前,人员下车.打开客车所有门窗使车内外温度平衡

5.2.2. 2. 1.2 试验过程

试验前,记录各测点的初始温度。然后关闭客车门窗,启动暖风装置,将暖风调节到最天效果位置 除霜装置正常工作),通风换气装置开最高挡,汽车起步,开始计时。 试验中,车辆采用直接挡(无直接挡,用速比接近于1的挡位),以50km/h±2km/h的速度稳定行驶。 每隔5min测量一次C、D类测点的温度,有回风口的散热装置增加B类测点。试验总时间为35min,试验 在起止点之间往返各进行一次。 暖风装置为余热水暖式时,应同时测量发动机出水口温度。 测试结果记录于试验记录表,样式参见表C.6。

5.2.2.2.1.3数据处理

安5.1.2.2.3的要求进行

5. 2.2. 2. 2 低温实验室试验

5.2.2.2.2. 1实验室条件

5.2.2.2.2.2准备工作

按5.2.2.2.1.1的要求进行

5. 2.2. 2.2. 3 试验过和

5.2.2.2.2.3试验过程 试验前,记录各测点的初始温度。然后关闭客车门窗,启动暖风装置,将暖风调节到最大效果位置 除霜装置正常工作),通风换气装置开最高挡,开始计时试验。 打开汽车行驶风模拟装置,模拟客车以50km/h±2km/h的速度稳定行驶。试验开始后,每隔5mil 测量一次C、D测点的温度,有回风口的散热装置增加B类测点,试验总时间为35min。 暖风装置为余热水暖式时,应同时测量发动机出水口温度。 测试结果记录于试验记录表(按单程计)样式参见表C.6

2.2.2.2.4数据处理

5.2.2.2.2.4数据处理

JT/T216—2020求。数据记录于试验记录表,样式参见表C.6。5.2.2.4车内风速测点位置为C类和D类,与采暖能力试验同时进行。通风换气装置和暖风装置开最高挡,在第10min至第12min之间用微分测速仪测量一次各测点的空气流动速度,并求出C类测点上、下部平均风速和D类测点的平均风速,以及两类测点的最大风速差。数据记录于试验记录表,样式参见表C.4。5.2.2.5车内空气洁净度按GB/T28370的规定进行。5.3通风换气装置5.3.1试验条件试验车辆应按GB/T12534的规定处于良好技术状态,通风换气装置工作正常。晴天,风速不大于3m/s5.3.2试验仪器试验所需仪器包括:a)风速仪(带集风罩),测量范围:1m/s~20m/s,分辨率:0.1m/s;b)声级计,测量范围:30dB(A)~100dB(A),精确度:±1.5dB(A)。所有仪器均应符合计量检定要求,并在有效检定期内。5.3.3通风换气量5.3.3.1测点位置按图1所示布置通风换气装置测点。2/861100.408R0.707R0.914RR图1通风换气量测点布置5.3.3.2试验方法及数据处理在通风换气装置出风口临时安装的断面尺寸与风口相同,且长度为500mm~1000mm的短管出风口平面上,用风速仪测出图1所示各测点的风速并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通风换气装置的出风口风速,按式11

(2)计算单台通风换气装置的送风量,数据记录于试验记录表,样式参见表C.7。 V = 3 600 × R × T × Up 中:V一 单台通风换气装置的送风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h); R一通风换气装置出风口半径,单位为米(m); 圆周率,取T=3.14;

测点位于各个通风换气装置中心处的地板上方1.2m处。 声级计用“A”计权网络,“慢”挡测量。 测量时,车辆停驶,汽车发动机或主电动机不工作,空调系统仅通风换气装置满负荷工作。依次测量 各通风换气装置测点处的噪声值,并对其进行平均。测量及计算数据记录于试验记录表,样式参见 表C.7。

JT/T 216=2020

接开启,即认为试验开始。当前风窗玻璃上的冰霜融化至最低能见度时,客车开始行驶或开始提供行驶 风,随着除霜面积的增大,逐步提高行驶速度或增大行驶风。 5.4.3.6试验时每隔5min在风窗玻璃内表面描绘一次除霜面积踪迹图或拍摄照片,记录驾驶区中部距 地板200mm、1000mm和1600mm处的温度及驾驶员对视野的反应。 5.4.3.7试验40min或除霜面积达到稳定状态即可。 5.4.3.8在驾驶员头部位置处测量3次(间隔5min)除霜装置的工作噪声。 5.4.3.9试验结果记录于试验记录表,样式参见表C.8,并将描绘的各次除霜面积绘制在方格纸上,计 算其占前风窗玻璃除霜性能要求面积的百分比。 5.4.3.10对利用发动机余热进行除霜的客车,应测试发动机进、出水口温度,绘制发动机冷却液温度 变化曲线

6.1.1检验分为型式检验和出厂检验。

1.1检验分为型式检验和出厂检验。

1.2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 新产品或老产品异地生产的试制定型鉴定; b) 正式生产后,如结构、材料、工艺有较大改变而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 C 成批或大量生产的产品每两年不少于一次; d) 产品停产一年以上恢复生产时; e)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结果有较大差异时

c)成批或大量生产的产品每两年不少于一次; d)产品停产一年以上恢复生产时; e)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结果有较大差异时。 6.1.3每辆空调客车出厂前应对空调系统的基本性能进行出厂检验。用户有权对客车空调系统进行检 查,并查看出厂检验记录。若对空调质量产生分歧意见时,经双方协商,可在5.1.2.1和5.2.2.1规定的 基本性能试验范围内进行抽查试验

3每辆空调客车出厂前应对空调系统的基本性能进行出厂检验。用户有权对客车空调系统进行 并查看出厂检验记录。若对空调质量产生分歧意见时,经双方协商,可在5.1.2.1和5.2.2.1规 太性能试验范围内进行抽查试验

3.1型式检验用样品应随机抽取.数量不得少

6.3.2型式检验应全部符合要求,如有一项不合格,允许重新抽取加倍数量的产品,并就不合格项目进 行复查,如仍有不合格时,则该批产品判为不合格, 6.3.3出厂检验应全部符合要求.如有一项不合格.则该产品判为不合格

JT/T 216=2020

A.1.1设置座椅基准点(R点),即人体驱十线和天腿中心线的铰接点,亦称座椅参考点。 A.1.2用“V”表征驾驶员眼睛位置的点(视原点),与通过驾驶员乘坐位置中心线的纵向铅垂平面、R 点及设计座椅靠背角度有关。V点用于检测汽车视野是否符合要求,通常用V1、V,两点表示V的不同 立置。 A.1.3用三维坐标系中的x、y、z坐标,给出V点相对于R点的位置,其数值参见表A.1。表中数值是设 计座椅靠背角为25°时的基本坐标,坐标的方向参见图A.1

表A.1V.V,点的位置

A.1.4当设计座椅靠背角不是25°时,每个V点的x、坐标按表A.2所列数值修正,坐标方向不变。 表A.2座椅靠背角变化时V点坐标的修正值

A.1.4当设计座椅靠背角不是25°时,每个V点的x、坐标按表A.2所列数值修正,坐标方向 表A.2座椅靠背角变化时V点坐标的修正值

JT/T216—2020A.2客车前风窗玻璃除霜区域A、B、AA.2.1M、M,类客车具有不同的A、B、A"区域,这些区域分别是与x轴和y轴成不同角度的四个平面与风窗外表面相交而构成的封闭面积。A.2.2A区域A区域是从V点向前,且在x轴的四个平面与风窗外表面相交的封闭面积,参见图A.1。以M,类客车(括号中的角度为M,类客车)为例,A区域的确定方法如下:a)通过V,与V,点向前,在x轴的左侧与x轴成15°(18°)角的铅垂平面;b)通过V,点向前,与x轴成4°(5°)仰角且与轴平行的平面:c)通过Vz点向前,与x轴成7°(11°)俯角且与y轴平行的平面;d)通过V,与V²点向前,在x轴的右侧与x轴成22°(25°)角的铅垂平面。 (1)(2)A区域A区域说明:(1)一客车的纵向中心平面际线;b589mm;(2)——通过R点的纵向铅垂平面际线;655mm。68mm;图A.1M,类客车驾驶员座椅靠背角为25°时的A、A'区域A.2.3B区域B区域是指距风窗玻璃透明面积边缘向内至少25mm,且被指定四个平面所围成的风窗外表面的面积,参见图A.2。以M,类客车(括号中的角度为M,类客车)为例,B区域的确定方法如下:a):通过V,与V²点向前,在x轴的左侧与x轴成19°(22°)角的铅垂平面;b)通过V,点向前,与x轴成8°(9°)仰角且与y轴平行的平面;c)通过V²点向前,与x轴成11°(15°)俯角且与轴平行的平面;d)以客车纵向中心平面为基准面,且与a)所述平面对称的平面。16

JT/T216—2020(1)(2)180B区域/说明:(1)客车的纵向中心平面际线;589mm;(2)—通过R点的纵向铅垂平面际线;655mm。a68mm;图A.2M,类客车驾驶员座椅靠背角为25°时的B区域A.2.4A区域A区域是以客车纵向中心平面为基准面,与A区域相对称的区域,参见图A.1。JT17

JT/T216—2020附录B(规范性附录)测点编号及布置B.1编号规则B.1.1车内测点编号由一位大写字母与一位数字(下角标)组成。B.1.2下脚标数字按照从左到右,奇数为左,偶数为右;由前至后,自下而上的规则增加。B.2制冷性能试验测点布置B.2.1出风口测温点,用大写字母A表示,位于制冷装置出风口表面中心处。单层客车驾驶员座,乘客区前排、中排、后排出风口必测;双层客车和铰接客车的驾驶员座,上下层和前后节车厢乘客区的前、中、后排出风口必测。B.2.2回风口测温点,用大写字母B表示,距离制冷装置回风口平面100mm±10mm处,中心线前后等距两点。B.2.3座椅处测温点,用大写字母C表示,每处测温点分上、下两个,上部测点设在距座垫表面R点上方635mm,水平方向距靠背250mm处;下部测点位于座椅前沿,距地板高度50mm处。两种测点均设于单人或双人座椅横向中心,多人座椅均布两点,测温点的布置参见图B.1。单层客车驾驶员座,乘客区前排、中排和后排座椅必测;双层客车和铰接客车的驾驶员座,上下层和前后节车厢乘客区的前排、中排和后排座椅必测。lo(..610S9at说明:①座椅处测温点。图B.1车内座椅处测温点分布(尺寸单位:mm)B.2.4温差测温点,用大写字母D表示,位于客车纵向中心平面内,距离地板高1000mm。单层客车设置前、中、后3个测点,前后测点分别距前后风窗玻璃1500mm,中部测点位于客车纵向中心;双层客车每层设置前、中、后3个测点,共6个测温点,前后测点分别距前后风窗玻璃1500mm,中部测点位于客车纵18

JT/T 216=2020

向中心。铰接客车前车厢设置前、中、后3个测点,后车厢设置前、后两个测点,前车前测温点距前风窗玻 离1500mm,前车后测温点距铰接棚中心点1500mm;后车前测温点距铰接棚中心点1500mm,后车后测 温点距后风窗玻璃1500mm

向中心。铰接客车前车厢设置前、中、后3个测点,后车厢设置前、后两个测点,前车前测温点距前风窗玻 离1500mm,前车后测温点距铰接棚中心点1500mm;后车前测温点距铰接棚中心点1500mm,后车后测 温点距后风窗玻璃1500mm

WW/T 0076-2017 文物保护利用规范 名人故居B.3采暖性能试验测点布置

B.3.1出风口表面中心点,用大写字母A表示,位于暖风装置供乘员使用的出风口表面中心处。 B.3.2回风口表面中心点,用大写字母B表示,位于暖风装置回风口表面中心处。若回风口为多面体 时,选最大回风面中心点。 B.3.3座椅处测温点,表示及位置参见B.2.3。 B.3.4温差测温点.表示及位置参见B.2.4。

JT/T216—2020附录C(资料性附录)试验记录表C.1制冷系统性能试验记录表制冷系统性能试验记录表见表C.1~C.4。表C.1冷风出风口温度、风速、风量检测和制冷剂泄漏试验记录表客车型号制造企业名称制冷装置型式、型号制造企业名称额定制冷量kJ/h额定送风量m/h试验地点试验日期试验员驾驶员出风口编号项目A,AAAsAA出风口温度(℃)最大温度差(℃)出风口风速(m/s)最大风速差(m/s)出风口面积(m)最大送风量(m/h)制冷剂泄漏情况表C.2制冷系统噪声试验记录表客车型号制造企业名称制冷装置型式、型号制造企业名称额定制冷量kJ/h额定送风量m'/h通风换气装置:型号制造企业名称数量台每台最大换气量m/h本底噪声:停车状态dB(A)行驶状态dB(A)试验地点试验日期试验员驾驶员噪声[dB(A)]项目测点位置第1次第2次平均值测量结果驾驶员区前怠速停车噪声乘客区中后20

JT/T216—2020表C.2(续)噪声[dB(A)]项目测点位置第1次第2次平均值测量结果驾驶员区前车内行驶噪声乘客区中后表C.3制冷系统降温、湿度和温差试验记录表客车型号制造企业名称制冷装置型式、型号制造企业名称额定制冷量kJ/h额定送风量m"/h通风换气装置:型号制造企业名称数量台每台最大换气量m/h天气气压kPa风向风速m/s气温℃相对湿度%太阳辐射强度W/m?额定乘员人实际乘员人试验车速km/h试验里程km试验地点试验日期试验员驾驶员时间(min)测点及参数1015n02530去回去回去回去回去回去回去回B,B类测点(℃)平均温度C,/C 'C类测点Cz/C2'(℃)..平均温度总平均温度(℃)头、足部温差(℃)D;D2D类测点..(℃)平均温度前、中、后最大温差21

JT/T216—2020表C.3续)时间(min)测点及参数01015202530回回去回去回回去回去回D, 相对D2湿度湿度测点(% RH)平均相对湿度总平均相对湿度表C.4车内风速试验记录表客车型号制造企业名称制冷装置型式、型号制造企业名称额定制冷量kJ/h额定送风量m/h暖风装置型式、型号制造企业名称额定放热量kJ/h额定送风量m*/h通风换气装置:型号制造企业名称数量台每台最大换气量m°/h试验地点试验日期试验员驾驶员cD测点C,/C,'C,/C2..D,D,.风速制冷(m/s)采暖平均风速制冷(m/s)采暖最大风速差制冷(m/s)采暖C.2采暖系统性能试验记录表采暖系统性能试验记录表见表C.5~C.6。22

JT/T216—2020表C.5采暖系统基本性能试验记录表客车型号制造企业名称暖风装置型式、型号制造企业名称额定放热量kJ/ h额定送风量m/h通风换气装置:型号制造企业名称数量台每台最大风量m²/h发动机功率kW发动机转速r/min动力电池功率kW电机转速r/min客车行驶状态试验里程km本底噪声dB(A)试验地点试验日期试验员驾驶员出风口编号项目AA2AsA4AsAsA7...出风口温度(℃)最大温度差(℃)出风口风速(m/s)最大风速差(m/s)出风口面积(m)最大送风量(m/h)测点位置第1次第2次平均值测量结果前噪声[dB(A)]乘客区中后JT23

JT/T216—2020表C.6采暖系统采暖、湿度和温差试验记录表客车型号制造企业名称底盘号发动机号暖风装置型式、型号制造企业名称额定放热量kJ/ h额定送风量m²/ h天气气压kPa风向风速m/s气温℃相对湿度%试验车速km/h试验里程km额定乘员人实际乘员人试验地点试验日期试验员驾驶员时间(min)测点及参数051015202530 35去回去回去回去回去回去回去回去回B,B类测点B2(℃)..平均温度C,/C, C类测点Cz/C,"(℃)..平均温度总平均温度(℃)头、足部温差(℃)D,D2D类测点..(℃)平均温度前、中、后最大温差D,相对D,湿度湿度测点...(% RH)平均相对湿度总平均相对湿度发动机出水口温度(℃)出水口平均温度(℃)24

化工园区安全风险排查治理导则(试行)JT/T216—2020C.3通风换气装置试验记录表通风换气装置试验记录表见表C.7。表 C.7通风换气装置试验记录表客车型号制造企业名称通风换气装置:型号制造企业名称数量台每台最大换气量m/h试验地点试验日期试验员驾驶员前部通风换气装置中部通风换气装置后部通风换气装置测 点2..121212风速(m/s)平均风速(m/s)通风换气量(m²/h)噪声测量值[dB(A) ] 平均值C.4除霜系统性能试验记录表除霜系统性能试验记录表见表C.8。表C.8除霜系统性能试验记录表客车型号制造企业名称除霜装置型式、型号制造企业名称最大除霜风量m/h风窗玻璃面积m2暖风装置型式、型号制造企业名称额定放热量kJ/h额定送风量m²/h天气气压kPa风向风速m/s气温℃相对湿度%试验地点试验日期试验员驾驶员实际除霜面积占发动机水温驾驶区温度除霜装置工作噪声要求面积的百分比驾驶员对时间(℃)(℃)(%)[dB(A)]驾驶区温度(min)和视野的反应左右进水口出水口上中下05..4025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