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暖通空调设计规范2012.pdf

民用暖通空调设计规范2012.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5 M
标准类别:城镇建设标准
资源ID:273417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民用暖通空调设计规范2012.pdf

天24小时,实际工程如教堂,使用周期可能是一周或其它, 一般产品规格和工程说明书中,常用蓄冷量量纲为(RT·h)冷吨时,它与标准量纲的关系为: IRT · h = 3.517 KW ·h。 8.7.4蓄冷装置的蓄冷和释冷特性应满足蓄冷空调系统的需求。 8.7.5蓄冷时段仍需供冷,且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宜配置基载机组: 1基载冷负荷超过制冷主机单台空调工况制冷量的20%时; 2基载冷负荷超过350kW时; 3基载负荷下的空调总冷量(kWh)超过设计蓄冰冷量(kWh)的10%时。 【条文说明】8.7.5 基载冷负荷如果比较大,或者基载负荷下的总冷量比较大时,为了保证制冰蓄冷运行时段的 空调要求,并确保制冰蓄冷系统的正常运行,通常宜设置单独的基载机组。比较典型的建筑是酒 店类建筑。 基载冷负荷如果不大,或者基载负荷下的总冷量不大,单独设置基载机组,可能导致系统的 复杂和投资的增加,因此这种情况下,也可不设置基载冷水机组,而是根据系统供冷的要求设置 单独的取冷水泵(在蓄冷的同时进行部分取冷)。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同样应保证在蓄 冷时段的蓄冷量满足8.7.3条的要求。

【条文说明】8.7.5

8.7.6载冷剂选择及管路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蓄冷空调工程技术规程》(JGJ158)的相关规定 【条文说明】8.7.6 盖冰系统中常用的载冷剂是乙烯乙二醇水溶液TCBDA 22-2018:室内装饰装修乳胶漆施工技术规程(无水印 带书签),其浓度愈大凝固点愈低(见表14)。一般制冰

8.7.6载冷剂选择及管路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蓄冷空调工程技术规程》(JGJ158)的相关规定。

【条文说明】8.7.6

表14乙烯乙二醇水溶液浓度与相应凝固点及沸点

8.7.7采用冰蓄冷空调系统时,应适当加大空调冷水的供回水温差,并宜符合以下规定: 1当空调冷水直接进入建筑内各空调末端时,若采用内融冰方式,空调系统的冷水供回水温 差不应小于6℃,供水温度不宜高于6℃;若采用外融冰方式,空调系统的冷水供回水温差不应小 于8℃,供水温度不宜高于5℃; 2当建筑空调水系统由于分区而存在二次冷水的需求时,若采用内融冰方式,空调系统的 次冷水供回水温差不应小于5℃,供水温度不宜高于6℃;若采用外融冰方式,空调系统的冷水件 回水温差不应小于6℃,供水温度不宜高于5℃; 3当空调系统采用低温送风方式时,其冷水供回水温度,应经过经济技术比较后合理确定。 供水温度一般不宜高于5℃; 4采用区域供冷时,参见8.8.2。 【条文说明】8.7.7

设计采用蓄冰空调系统时,由于能够提供比较低温的供水温度,因此使得加大冷水供回水温 差成为可能,而加大供回水温差能够节省冷水输送能耗。 从空调系统的末端情况来看,供回水温差的大小在末端一定的条件下主要取决于供水温度的 高低。在蓄冰空调系统中,由于系统形式、蓄冰装置等的不同,供水温度也会存在一定的区别, 因此设计中要根据不同情况来确定。 当空调系统的冷水设计温差超过本条第1、2款的规定时,宜果用串联式蓄冰系统, 8.7.8水蓄冷蓄热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水路设计时,应采用防止系统中水倒灌的措施。 2蓄冷水温不宜低于4℃,蓄冷水池的蓄水深度不宜低于2m。 3空调水系统最高点高于蓄冷水池设计水面时,宜采用板式换热器间接供冷。 4蓄冷水池与消防水池合用时,其技术方案应经过当地消防部门的审批,并应采取切实可靠 的措施保证消防供水的要求;蓄热水池不应与消防水池合用。 【条文说明】8.7.8 1由于一般蓄能槽均为开式系统,管路设计一定要配合自动控制,防止水倒灌和管内出现真 空(尤其对蓄热水系统)。 2为防止蒸发器内水的冻结,一般制冷机出水温度不宜低于4℃,而且4℃水比重最大,便 于利用温度分层蓄存。通常可利用温差为6~7℃,特殊情况利用温差可达8~10℃。确定深度时, 考虑水池中冷热掺混热损失,条件允许适应尽可能深。 3果用板式换热器间接供冷,无论系统运行与否,整个管道系统都处于充水状态无倒灌危险 管道使用寿命长。 4一般开式蓄热的水池,蓄热温度应低于95℃,以免汽化。热水不能用于消防,故不应与消 防水池合用。

【条文说明】8.7.8

8.8.1区域供冷时,应优先考虑利用分布式能源站、热电厂等生产余热。

8.8.1区域供冷时,应优先考虑利用分布式能源站、热电厂等生产余热。 【条文说明】8.8.1 能源的梯级利用,是区域供冷系统中最合理的方式之一,应优先考虑 3.8.2设计采用区域供冷方式时,宜优先采用冰蓄冷系统。空调冷水供回水温差应符合下列要求: 1采用电动压缩式冷水机组供冷时,不宜低于8℃; 2采用冰蓄冷时,不宜低于10℃; 3采用吸收式冷水机组供冷时,不宜低于5℃。 【条文说明】8.8.2 由于区域供冷的管网距离长,水泵扬程高,因此加大供回水温差,可减少水流量,减少水泵 能耗。由于受到不同类型机组冷水供回水温差限制,因此不同供冷方式宜果用不同的冷水供回 水温差。 经研究表明:在空调末端不变的情况下,冷水采用5/13℃与7/12℃的供回水温度,末端设备 寸空气的处理能力基本上不受到影响。

【条文说明】8.8.]

【条文说明】8.8.2

8.8.3区域供冷站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1根据建设的不同阶段及用户的使用特点进行冷负荷分析计算,确定合理的同时使用系数 和系统的总装机容量。 2设计时宜考虑配合用户负荷的增长分期投入和建设的可能性。 3区域供冷站宜位于冷负荷中心;供冷站可独立建设,供冷半径的确定应经过技术经济比 较,且不宜大于1500m。 4应设计自动控制系统及能源管理系统优化系统, 【条文说明】8.8.3 1设计果用区域供冷方式时,应进行各建筑和区域的逐时冷负荷分析计算。制冷机组的总装 机容量应按照整个区域的最大逐时冷负荷需求,并考虑各建筑或区域的同时使用系数后确定。这 一点与建筑内确定冷水机组装机容量(本规范第8.2.2条)的理由是相同的,做出此规定的目的是 防止装机容量过大。 2由于区域供冷系统涉及到的建筑或区域较大,一次建设全部完成和投入运行的情况不多 因此在站房设计中,需要考虑分期建设问题。通常是一些固定部分,如机房土建、管网等需要 次建设到位,但冷水机组、水泵等设备可以采用位置预留的方式。 3对站房位置的要求与对建筑内部的制冷站位置的要求在原则上是一致的。主要目的是希望 减少冷水输送距离,降低输送能耗。 4区域供冷站房设备容量大、数量多,只依靠传统的人工管理,难以实现满足用户空调要求 的同时,运行又节能的目标。因此这里强调了采用自动控制系统及能源管理优化系统的要求。 8.8.4区域供冷管网的设计应符合以下要求: 1管网系统应按变流量系统设计及运行。各段管道的设计流量应按照该段管道所负担的建 筑或区域的最大逐时冷负荷的要求,并考虑同时使用系数后确定。 2区域供冷系统管网与建筑单体的空调水系统规模较大时,可通过换热器分开或多级冷水 直供。 3应通过经济比较确定管网的计算比摩阻,管网水流速不宜超过2.5m/s。 4进行管网的水力工况分析及水力平衡计算。当各环路的水力不平衡率超过15%时,各支 路上应设置静态手动平衡阀。 5确定合理的保温厚度,供冷管道宜采用带有保温及防水保护层的成品管材。设计状态下, 沿程冷损失应小于设计输送总冷量的5%。 7用户入口应设有冷量计量装置和控制调节装置。 8宜分段设置用于检修的阀门井。 【条文说明】8.8.4 1各管段最大设计流量值的确定原则,与冷水机组的装机容量的确定原则是一致的。这样 要求的目的是为了降低管道尺寸、减少管道投资。在这一原则的基础上,必然要求整个管网系统 按照变流量系统的要求来设计。 由于区域供冷系统规模大、存水量多、影响面大,因此从使用安全可靠的角度来看,区域供 冷系统与各建筑的水系统一般采用间接连接的方式,这样可以消除由于局部出现问题而对整个系 统共同影响。当膨胀水箱位置高于所有管道与末端时,也可以采用空调冷水直供系统,这样可以 减少由于换热器带来的温度损失和水泵扬程损失,对节能有好处

2由于系统大、水泵的装机容量大,因此确定合理的管道流速并保证个环路之间的水力平 衡,是区域供冷能否做到节能运行的关键环节之一,必须引起设计人员的高度重视 3由于管网比较长,会导致管道的传热损失增加,因此对管道的保温要求也做了整体性的 性能规定, 4为了提侣用户的行为节能,本条文规定了冷量计量的要求。

8.9燃气冷热电三联供

8.9.1采用燃气冷热电三联供技术时,应按照系统配置形式和设备特点,采用能源梯级利用的方 式。

【条文说明】8.9.1

【条文说明】8.9.1

表15系统配置型式与特点

1以冷、热负荷定发电量; 2优先满足本建筑的机电系统用电。 【条文说明】8.9.2 1采用以冷、热负荷来确定发电量(以热定电)的方式,对于整个建筑来说具有很好的经济 效益。 2采用本建筑用电优先的原则,是为了充分利用发电机组的能力。由于在此过程中能量得到 了梯级利用,因此也具有较好的节能效益和经济效益。

2优先满足本建筑的机电系统用电。 【条文说明】8.9.2 1采用以冷、热负荷来确定发电量(以热定电)的方式,对于整个建筑来说具有很好的经济 效益。 2采用本建筑用电优先的原则,是为了充分利用发电机组的能力。由于在此过程中能量得到 了梯级利用,因此也具有较好的节能效益和经济效益。 8.9.3余热利用设备和容量选择应符合以下要求: 1宜采用余热直接回收利用的方式; 2余热利用设备最低制冷容量,不应低于发电机满负荷运行时产生的余热制冷量。 【条文说明】8.9.3 1余热的利用可分为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两种。由于间接利用通常都需要设置中间换热器 存在能源品位的损失。因此推荐采用余热直接利用的方式。 2为了使得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得到充分利用,规定了余热利用设备的最小制冷量要

2余热利用设备最低制冷容量,不应低于发电机满负荷运行时产生的余热制冷量。 【条文说明】8.9.3 1余热的利用可分为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两种。由于间接利用通常都需要设置中间换热器 存在能源品位的损失。因此推荐采用余热直接利用的方式。 2为了使得在发电过程中产生的余热得到充分利用,规定了余热利用设备的最小制冷量要

5机房主要通道的宽度不小于1.5m。 【条文说明】8.10.2 按当前常用的机型作了最小间距的规定。在设计布置时还是应尽量紧凑、不应宽打窄用、 浪费面积,根据实践经验、设计图面上因重叠的管道摊平绘制,管道甚多,看似机房很挤 完工后却较宽松。所以,按本条规定的间距设计一般不会拥挤。 随着设备清洁技术的提高,一些在线清洁方式(如8.6.4条第3款)也开始使用。当冷水 或冷却水系统采用在线清洁装置时,可以不按照本条第3款的规定执行。

8.10.3氨制冷机房,应满足下列要求:

1氨制冷机房单独设置且远离建筑群:

2机房内严禁采用明火采暖; 3机房应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同时应设置事故排风装置,换气次数每小时不少于12次,排风 机选用防爆型: 4制冷剂泄压口应高于周围50m范围内最高建筑屋脊5m,并采取防止雷击、防止雨水或杂物 进入泄压管的装置; 5应设置紧急泄氨装置,在紧急情况下,能将机组氨液溶于水中(每1kg/min的氨至少提供 171/min的水)排至经有关部门批准的储罐或水池。 【条文说明】8.10.3部分强制条文。 尽管氨制冷在目前具有一定的节能减排的应用前景,但由于氨本身的易燃易爆特点,因此对 于民用建筑,在使用氨制冷时,需要非常重视安全问题。 8.10.4直燃吸收式冷热水机组机房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符合国家现行有关防火及燃气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 2宜单独设置机房;不能单独设置机房的直燃吸收式冷热水机组,机房应靠建筑物的外墙, 并采用耐火极限大于2.00小时防爆墙和耐火极限大于1.5小时现浇楼板与相邻部位隔开;当必须 设门时,应设甲级防火门; 3机房不应与人员密集场所和主要疏散口贴邻设置: 4燃气直燃型吸收式冷热水机组机房单层面积大于200m²时,机房应设直接对外的安全出口: 5机房应设置泄压口,泄压口面积应不小于机房占地面积的10%(当通风管道或通风井直通 室外时,其面积可计入机房的泄压面积);泄压口应避开人员密集场所和主要安全出口; 6直燃型机组的机房不应设置吊顶; 7应合理布置烟道,以免影响机组的燃烧效率及制冷效率。 【条文说明】8.10.4 本条主要是针对直燃吸收式机组机房的安全要求提出的。直燃式吸收式机组通常采用燃气或 然油为燃料,这两种燃料的使用都涉及到防火、防爆、泄爆、安全疏散等安全问题;对于燃气机 组的机房还有燃气泄露报警、紧急切断燃气供应的安全措施。这些内容在国家有关的防火设计规 范和燃气设计规范中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直燃机组的烟道设计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之一。设计时应符合机组的相关设计参数要求,并 按照锅炉房烟道设计的相关要求来进行。

8.11锅炉房、热力站

8.11.1采用城市热网或区域锅炉房热源(蒸汽、热水)供热的空气调节系统,宜设热力站,用换 热器进行间接供热。热力站应设计量表具。蒸汽(或热水)型吸收式机组或采暖空调使用换热装 置的机房,若采用热网蒸汽或热网热水为热源时,应设置计量表具间。 【条文说明】8.11.1 通过换热器间接供冷供热的优点在于:(1)使区域冷、热源系统独立于末端空调系统,利于 其运营管理、不受末端空调系统运行状态干扰、符合其达到额定供应能力周期长的建设特征(2) 利于区域冷、热源管网系统的水力平衡与水力稳定;(3)降低运行成本,如:系统补水量可以显 著下降,即节约了水费也减少了水处理费用;(4)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因为末端系统 的内部故障不影响区域系统的正常运行

8.11.2换热器的选择,应符合以下规定

1高效、紧、便于维护管理、使用寿命长; 2类型、构造、材质与换热介质理化特性及换热系统使用要求相适应; 3用于热泵空调系统,从低温热源取热时,采用能以紧凑形式实现低温差换热的结构形式; 4水一水换热器宜采用板式换热器。 【条文说明】8.11.2 1对于“寸土寸金”的商业楼宇必须强调高效、紧凑,如此才能减少换热装置的占地面积, 而且象板式换热器及其机组也确实能实现这样的要求; 2换热介质理化特性对换热器类型、构造、材质的确定至关重要,例如,高参数汽一水换热 就不适合采用板式换热器,因为胶垫寿命短,二次费用高。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的低温热源水往 往cl含量较高,而不锈钢对cl敏感,此时换热器材质就不宜果用不锈钢。文如,当换热介质含 有较大粒径杂质时,就应选择高通过性的流道形式与尺寸; 3采用低温热源的热泵空调系统,只有小温差取热才能使热泵机组有相对较高的性能系数, 选型数据分析表明,蒸发温度范围3℃~10℃时,平均1℃变化对性能系数的影响达3%~5%; 4尽管理论上所有类型换热器均能实现低温差换热,但若采用壳管类换热器必然体积庞大, 所以此种情况下应尽量考虑果用结构紧凑且易于实现小温差换热的板式换热器;强调换热器的全 生命周期成本,意在提醒设计师不能单从初投资的角度考虑换热器选型,而应兼顾运行管理成本 及其对系统能效的影响。 8.11.3换热器的台数不应多于四台。全年使用的换热系统中,换热器的台数不应少于两台;非全 年使用的换热系统中,换热器的台数不宜少于两台。供冷系统的换热器应按照下列第2款的要求 来确定换热器的容量。供热系统的单台换热器的设计容量,应按照以下1、2款规定所计算出的单 台容量中的较大者确定: 1一台因故停止工作时,剩余换热器的设计换热量应符合业主关于保障换热量的要求,寒冷 地区和严寒地区供热(包括采暖和空调供热)用换热器,剩余换热器的总换热量分别不应低于设 计供热量的65%和70%。 2换热器的总换热量确定时,应在换热系统设计热负荷的基础上乘以附加系数,附加系数值 宜按下表选取:

8.11.3换热器附加系数取值

尽管换热器不大容易出故障,但并非万无一失,同时考虑到日常管理,所以规定了最少台数 要求。但过多的台数会增加初投资与运行成本,并对水系统的水力工况稳定带来不利影响。设计 选型经验也表明,几乎不会出现一个换热系统需要四台换热器的情况,所以规定了最多台数限定。 1不同物业与相同物业的不同档次对热供应保障程度的要求不一,如:高档酒店,管理集团 往往要求任何情况下热供应100%保障。而高保障,意味着投资高,所以强调与物业管理方沟通, 确定合理的保障性。 2在《锅炉房设计规范》(GB50041)第10.2.1条中,规定为:当其中一台停止运行时,其余 换热器的容量宜满足75%总计算热负荷的需求。该规范同时考虑了生产用热的保障性问题。对于 民用建筑而言,计算分析表明:冷热供应量连续5小时低于设计冷热负荷的40%时,造成的室温 下降,对于供热:≤2℃;所以对于供冷:≤3℃。但考虑到严寒和寒冷地区当供热严重不足时有可 能导致人员的身体健康受到影响或者室内出现冻结的情况,因此规定了65%的保证率。以室外温 度达到冬季设计温度、室内采暖设计温度18℃计算:在北京,如果保证65%的供热量,室内的平 均温度约为8~9℃;在哈尔滨,如果保证70%的供热量,则室内平均温度为6℃左右。 3由于换热器实际工况条件往会偏离其选型工况,如水质不佳造成实际污垢热阻大于换热 器选型果用的污垢热阻;热泵系统水源水温度变化等都可能造成实际换热能力不足,所以应考虑 安全余量。考虑到换热器实际工况与选型工况的偏离程度与系统类型有关,故给出了不同系统类 型的换热器选型热负荷安全附加建议。其中对空调供冷,由于工况偏离程度往往较小,加之小温 差换热时换热器投资高,故安全附加建议值较低。而对于水源热泵,因水源水的水质与温度往往 具有不确定性,同时一旦换热能力不足还可能影响热泵机组的正常运行,所以建议的安全附加值 高些。当换热器的换热能力相对过盈时,有利于提升空调系统能效,特别是对自品位较低的热源 取热的水源热泵系统更明显,尽管这会增加一些投资,但回收期通常不会多于5~6年。 4对于供冷系统来说,由于供冷通常不涉及到安全性的问题(工艺特定要求除外),因此不 用按照本条第一款的要求执行。对于供热来说,按照本条第1款选择计算出的换热器的单台能力 如果大于按照第2款计算值的要求,表明换热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富裕,因此就不用再乘附加系 数了

【条文说明】8.11.4

1换热器传热计算计入污垢热阻实属常识,因为其在换热器总热阻中的权重很大,对计算结 果影响明显。此规定意在强调,因为目前设计师基本不做换热器选型计算,而交由供应商进行, 但提供的选型基本数据往往很少包括污垢热阻,所以选型计算中漏掉污垢热阻或污垢热阻取值过 低的情况较普遍。其原因无外乎两方面,一是“有意”漏掉增加商务竞争力,二是我国关于换热 器污垢热阻的规定不系统,厂商可以按照各自理解取值。如几大品牌板式换热器选型计算的污垢 热阻取值均参考美国TEMP标准,见下表。由于我国的许多实际工程的冷却水质与美国标准并不 一致,如果直接采用,实际上会使得机组的性能无法达到要求,设计人员在具体工程中,应该充

表16美国TEMP规定的不同水质污垢热阻(m²·℃/Kw)

2由于迄今我们对诸如海水、中水以及城市污水等在换热表面产生的“软垢”的污垢热阻尚 缺乏研究,此处建议取为0.129m².℃/kW,此数值等于国家标准规定的开式冷却水系统污垢热阻 0.086m².℃/kW的1.5倍,当然也有学者建议取教科书中河水污垢热阻0.6m².℃/kW 一光检热品主品 HEE2

【条文说明】8.11.5 1保证换热器清洁对提高系统能效作用明显。对于一、二次侧介质均为清水的换热器,常规 的水处理与运行管理能保证换热器较长时间的高效运行。但是对水源水水质不佳的热泵系统并非 如此,如,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水水源热泵。 2以各类地表水为水源的水源热泵系统,常规的水处理与运行管理很难保证换热器较长时间 的高效运行,或是虽能实现,但代价极大,其主要原因是,非循环水系统,水量大,水质差。而 对水进行的化学处理,还存在“污染”水源水的风险。 3实践表明,各类在线运行或非在线运行的免拆卸清洗系统,能保证“恶劣”水质时换热器 校长时间的高效运行,此类清洗装置包括:用于壳管式换热器的胶球和毛刷清洗系统,能在不中 断换热器运行情况下,实现对换热表面的连续清洁;用于板式换热器的“CIP”清洗系统,无须 拆卸换热器,只需很少时间,就能实现换热器清洗。 8.11.6当换热介质为非清水介质时,换热器宜设置在独立房间内,且宜设置给、排水系统及通风 系统。 【条文说明】8.11.6非清水介质主要指:城市污水及江河湖海等地表水。此类水源不可避免得会在 换热器表面形成“软垢”,而且“软垢”还可能具有生物活性,因此需要定期打开清洗。为便于 换热器清洗并降低清洗操作对站房环境的影响,要求将换热器置于独立房间内。 由于清洁工作相对频繁,给、排水系统的设置是为了系统清洁的方便;通风措施的设置主要 为了保证室内的空气环境 8.11.7汽水换热器的蒸汽凝结水,宜回收利用。 【条文说明】8.11.7蒸汽凝结水仍然具有较高的温度和应用价值。在一些地区(尤其是建设有区域 蒸汽管网),由于凝结水回收的系统较大,一些工程常常将凝结水直接放掉,这一方面浪费了宝贵 的高品质水资源(软化水),另一方面对于热量也是一个浪费,并且直接排到下水道还存在其他方 面的问题。因此本条文提出了回收利用的规定 回收利用有两层含义:(1)回到锅炉房的凝结水箱;(2)作为某些系统(例如生活热水系统 的预热在换热站就地换热后再回到锅炉房。后者不但可以降低凝结水的温度,而且充分利用了热 量。 8.11.8锅炉房的设置与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规定外,还应符合《锅炉房设计规范》(GB50041)、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的相关规定以及 工程所在地主管部门的管理要求。

【条文说明】8.11.8本规范有关锅炉房的设计规定仅适用于设在单体建筑内的非燃煤整装式锅炉。 因此必须指出的是:本规范关于锅炉房的规定仅涉及锅炉类型的选择、容量配置等关于热源方案 的要求,而有关锅炉房具体设计要求必须符合相关规范和政府主管部门的管理要求

的要求,而有关锅炉房具体设计要求必须符合相关规范和政府主管部门的管理要求。 8.11.9锅炉房及单台锅炉的设计容量与锅炉台数应符合以下规定: 1锅炉房的设计容量应根据供热系统综合最大热负荷确定: 2单台锅炉的设计容量应以保证其具有长时间较高运行效率的原则确定,实际运行负荷率 不宜低于50% 3在保证锅炉具有长时间较高运行效率的前提下,各台锅炉的容量宜相等: 4全年使用时不应少于两台,非全年使用时不宜少于两台,锅炉房锅炉总台数不宜过多。 5其中一台因故停止工作时,剩余锅炉的设计换热量应符合业主保障供热量的要求,并且 对于寒冷地区和严寒地区供热(包括采暖和空调供热)时,剩余锅炉的总供热量分别不应低于设 计供热量的65%和70%。 【条文说明】8.11.9 1这里提出的综合最大热负荷与《锅炉房设计规范》(GB50041)第3.0.7条的概念相似, 综合最大热负荷确定时应考虑各种性质的负荷峰值所出现的时间,或考虑同时使用系数,强调以 其作为确定锅炉房容量的热负荷,是因为设计实践中往往将围护结构热负荷、新风热负荷与生活 热负荷的最大值之和作为确定锅炉房容量的热负荷,与综合最大热负荷相比通常会高20~40%, 造成锅炉房容量过大,即加大了投资又可能增加运行能耗。 2采暖及空调热负荷计算中,通常不计入灯光设备等得热,而将其作为热负荷的安全裕量, 但灯光设备等得热远大于管道热损失,所以确定锅炉房容量时无需计入管道热损失。 3锅炉低负荷运行时,热效率会有所下降,如果能使锅炉的额定容量与长期运行的实际负荷 输出接近,会得到较高的季节热效率。作为综合建筑的热源往往会长时间在很低的负荷率下运行, 由此基于长期热效率原则确定单台锅炉容量很重要,不能简单的等容量选型。但保证长期热效率 的前提下,文以等容量选型最佳,因为这样投资节约、系统简洁、互备性好, 4关于一台锅炉故障时剩余供热量的规定,理由同8.11.3条第2款的解释,此处不再赞述。 8.11.10除厨房、洗衣、高温消毒以及冬季李空调加湿等必须采用蒸汽的热负荷外,其余热负荷应 以热水锅炉为热源。当蒸汽热负荷在总热负荷中的比例大于70%且总热负荷≤1.4MW时,可以采 用蒸汽锅炉。 【条文说明】8.11.10与蒸汽相比热水作为供热介质的优点早已被实践证明,所以强调尽量以水为 锅炉供热介质的理念。但当蒸汽热负荷比例大,而总热负荷又不很大时,分设蒸汽供热与热水供 热系统,往往系统复杂,投资偏高,锅炉选型困难,但节能效果有限,所以此时统一供热介质, 技术经济上往往更合理。 8.11.11锅炉额定热效率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 当供热系统的设计回水温度≤50℃时,应采用冷凝式锅炉。 【条文说明】8.11.11 1条文中的锅炉热效率为燃料低位发热量热效率。 2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欧和美国等相继研制了冷凝式锅炉,即在传统锅炉的基础上加设 冷凝式热交换受热面,将排烟温度降到40~50℃,使烟气中的水蒸气冷凝下来并释放潜热,可以

当供热系统的设计回水温度≤50℃时,应采用冷凝式锅炉。 【条文说明】8.11.11 1条文中的锅炉热效率为燃料低位发热量热效率。 2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欧和美国等相继研制了冷凝式锅炉,即在传统锅炉的基础上加设 冷凝式热交换受热面,将排烟温度降到40~50℃,使烟气中的水蒸气冷凝下来并释放潜热,可以

热效率提高到100%以上(以低位发热量计算),通常比非冷凝式锅炉的热效率至少提高10~ 12%。燃料为天然气时,烟气的露点温度一般在55℃左右,所以只有系统回水温度低于55℃,采 用冷凝式锅炉才能实现节能, 8.11.12当采用真空热水锅炉时,最高用热温度宜≤85℃。 【条文说明】8.11.12真空热水锅炉近年来应用的越来越广泛,而且因其极佳的安全性、承压供热 的特点与非常适合作为建筑就地热源,真空热水锅炉的主要优点体现在:负压运行无爆炸危险; 由于热容量小,升温时间短,所以启停热损失较低,实际热效率高;本体换热,即实现了供热系 统的承压运行,又避免了换热器散热损失与水泵功耗;与锅炉+换热器的间接供热系统相比投资 与占地面积均由较大节省;闭式运行,锅炉本体寿命长。强调最高用热温度≤85℃,是因为真空锅 炉安全稳定的最高供热温度为85℃

9.1.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应设置监测与控制系统,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1监测与控制内容可包括参数检测、参数与设备状态显示、自动调节与控制、工况自动转换 设备联锁与自动保护、能量计量以及中央监控与管理等。具体内容应根据建筑物的功能与标准、 系统类型、设备运行时间以及工艺对管理的要求等因素,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2系统规模大,制冷空气调节设备台数多且相关联各部分相距较远时,应采用集中监控系统; 3不具备采用集中监控系统的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宜采用就地的自动控制系统: 【条文说明】9.1.1应设置监测和控制的内容及条件。 1参数检测:包括参数的就地检测及遥测两类。就地参数检测是现场运行人员管理运行设备 或系统的依据;参数的遥测是监控或就地控制系统制定监控或控制策略的依据; 2参数和设备状态显示:通过集中监控主机系统的显示或打印单元以及就地控制系统的光、 声响等器件显示某一参数是否达到规定值或超差;或显示某一设备运行状态; 3自动调节:使某些运行参数自动地保持规定值或按预定的规律变动; 4自动控制:使系统中的设备及元件按规定的程序启停; 5工况自动转换:指在多工况运行的系统中,根据节能及参数运行要求实时从某一运行工矿 转到另一运行工况; 6设备联锁:使相关设备按菜一指定程序顺序启停; 7自动保护:指设备运行状况异常或某些参数超过允许值时,发出报警信号或使系统中某些 设备及元件自动停止工作; 8能量计量:包括计量系统的冷热量、水流量及其累计值等,它是实现系统以优化方式运行 更好地进行能量管理的重要条件; 9中央监控与管理:是指以微型计算机为基础的中央监控与管理系统,是在满足使用要求的 前提下,按既考虑局部,更着重总体的节能原则,使各类设备在耗能低效率高状态下运行。中央 监控与管理系统是一个包括管理功能、监视功能和实现总体运行优化的多功能系统 设计时究竞采用那些监测与控制内容,应根据建筑物的功能和标准、系统的类型、运行时间 和工艺对管理的要求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本规范所涉及的集中监控系统主要指集散型控制系统及全分散控制系统等一类系统。所谓集 教型控制系统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分布式控制系统,其特征是“集中管理,分散控制”。即以分布 在现场所控设备或系统附近的多台计算机控制器(又称下位机)完成对设备或系统的实时监测、 呆护和控制任务,克服了计算机集中控制带来的危险性高度集中和常规仪表控制功能单一的局限 性;由于采用了安装于中央监控室的具有通讯、显示、打印及其丰富的管理软件的计算机系统, 实行集中优化管理与控制,避免了常规仪表控制分散所造成的人机联系困难及无法统一管理的缺 点。果用集中监控系统可减少运行维护工作量,提高管理水平;系统各部分相距较远且有关联, 采用集中监控系统便于工况转换和运行调节:采用集中监控系统可合理利用能量实现节能运行:

采用集中监控系统方能防正事故,保证设备和系统运行安全可靠。 全分散控制系统是系统的末端,例如包括传感器、执行器等部件具有通讯及智能功能,真正 实现了点到点的连接,比集散型控制系统控制的灵活性更大,就中央主机部分设置、功能而言, 全分散控制系统与集散型控制系统所要求的是完全相同的, 1由于集中监控系统管理具有统一监控与管理功能的中央主机及其功能性强的管理软件,因 而可减少运行维护工作量,提高管理水平; 2由于集中监控系统能方便地实现点到点通讯连接,因而比常规控制更容易实现工况转换和 调节; 3由于集中监控系统所关心的不仅是设备的正常运行和维护,更着重于总体的运行状况和效 率,因而更有利于实现系统的节能运行; 4由于集中监控系统可实现下位机间或点到点通讯连接,因而系统之间的联锁保护控制更便 于实现。 不适合采用集中监控系统的小型采暖、通风和空调系统,采用就地控制系统具有以下优势: 1工艺或使用条件有一定要求的采暖、通风和空调系统,采用手动控制尽管可以满足运行要 求,但维护管理困难,而采用就地控制不仅可提高了运行质量,也给维护管理带来了很大方便, 因此本条文规定应设就地控制; 2防止事故保证安全的自动控制,主要是指系统和设备的各类保护控制,如通风和空调系统 中电加热器与通风机的联锁和无风断电保护等; 3采用就地控制系统能根据室内外条件实时投入节能控制方式,因而有利于节能, 9.1.2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备设置联动、联锁等保护措施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采用集中监控系统时,联动、联锁等保护措施应由集中监控系统实现; 2当采用就地自动控制系统时,联动、联锁等保护措施,应为自控系统的一部分或独立设置; 3当无集中监控或就地自动控制系统时,设置专门联动、联锁等保护措施。 【条文说明】9.1.2联锁、联动等保护措施的设置。 1采用集中监控系统时,设备联动、联锁等保护措施应直接通过监控系统的下位机的控制程序 点到点的连接实现,尤其联动、联锁分布在不同控制区域时优越性更大; 2采用就地控制系统时,设备联动、联锁等保护措施应为就地控制系统的一部分或分开设置成 丙个独立的系统; 3对于不采用集中监控与就地控制的系统,出于安全目的时,联动、联锁应独立设置。 9.1.3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有代表性的参数,应在便于观察的地点设置就地检测仪表。 【条文说明】9.1.3就地检测仪表。 设置就地检测仪表的目的,一方面是通过仪表随时向操作人员提供各工况点和室内控制点的 情况,以便进行必要的操作,因而应设在便于观察的位置;另一方面集中监控或就地控制系统基 于实现监控与控制等目的所设置的遥测仪表当具有就地显示环节时,则可不必再设就地检测仪表。 9.1.4采用集中监控系统控制的动力设备,应设就地手动控制装置,并通过远动/手动转换开关实 现自动与就地手动控制的转换;自动/手动转换开关的状态应为集中监控系统的输入参数之一。 【条文说明】9.1.4手动控制装置的设置。 为使动力设备安全运行及便于维修,果用集中监控系统时,应在动力设备附近的动力柜上设

置于动控制装置及远动/手动转换开关,开要永能监视远动/手动转换开关状态 9.1.5控制器宜安装在被控系统或设备附近,当采用集中监控系统时,应设置控制室;当就地控 制系统环节及仪表较多时,宜设置控制室。 【条文说明】9.1.5控制室的设置。 为便于系统初调试及运行管理,通常作法是将控制器或集中监控系统的下位机放在被控设备 或系统附近;当采用集中监控系统时,为便于管理及提高系统运行质量,应设专门控制室;当就 地控制的环节或仪表较多时,为便于统一管理,宜设专门控制室。 9.1.6涉及防火与排烟系统的监测与控制,应执行国家现行有关防火规范的规定;与防排烟系统 合用的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应按消防设置的要求供电,并在火灾时转入火灾控制状态;通风空气调 节风道上宜设置带位置反馈的防火阀 【条文说明】9.1.6制定本条是为了暖通空调设计能够符合防火规范以及向消防监控设计提出正 确的监控要求,使系统能正常运行。 与防排烟合用的空调通风系统(例如送风机兼作排烟补风机用,利用平时风道作为排烟风道时 阀门的转换,火灾时气体灭火房间通风管道的隔绝等),平时风机运行一般由楼宇自控监控,火灾 时设备、风阀等应立即转入火灾控制状态,由消防控制室监控。 要求风道上防火阀带位置反馈可用来监视防火阀工作状态,防止防火阀平时运行的非正常关闭 及了解火灾时的阀位情况,以便及时准确的复位,以免影响空调通风系统的正常工作。通风系统 干管上的防火阀如处于关闭状态,对通风系统影响较大,且不易判断部位,因此一定要监控防火阀 的工作状态;当干管上的防火阀只影响个别房间时,例如宾馆客房的竖并排风或新风管道,垂直 立管与水平支管交接处的防火阀只影响一个房间,是否设防火阀工作状态监视,则不作强行规定。 防火阀工作状态首先在消防控制室显示,如有必要也可在楼宇中控室显示。 9.1.7热源、热力站和制冷机房的燃料消耗量、补水量、耗电量均应计量。循环水泵耗电量宜单独 计量。 【条文说明】9.1.7热源、热力站和制冷机房应计量的项目。 在冷、热源进行耗电量分项计量有助于分析能耗构成、寻找节能途径,选择和采取节能措施。 9.1.8中央级监控管理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能以与现场测量仪表相同的时间间隔与测量精度连续记录、显示各系统运行参数和设备 状态。其存储介质和数据库应能保证记录连续一年以上的运行参数; 2应能计算和定期统计系统的能量消耗、各台设备连续和累计运行时间; 3应能改变各控制器的设定值,并依据节能控制程序自动进行系统或设备的启停; 4应设立权限控制等安全机制,并宜设置可与其它弱电系统数据共享的集成接口; 5应有参数越线报警、事故报警及报警记录功能,并宜设有系统或设备故障诊断功能。 【条文说明】9.1.8中央级监控管理系统的设置要求。 指出了中央级监控管理系统应具有的基本操作功能。包括监视功能、显示功能、操作功能、控 制功能、数据管理辅助功能、安全保障管理功能等。它是由监控系统的软件包实现的,各广家的 软件包虽然各有特点,但是软件包功能类似。实际工程中,由于没有按照条文中的要求去做,致 使所安装的集中监控系统管理不善的例子屡见不藓。例如,不设立安全机制,任何人都可进入修 改程序的级别,就会造成系统运行故障:不定期统计系统的能量消耗并加以改进,就达不到节能

的目标;不记录系统运行参数并保存,就缺少改进系统运行性能的依据等。 随着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主要以管理暖通空调系统为主的集中监控系统只是大厦弱电子系统 之一。为了实现大厦各弱电子系统数据共享,就要求各子系统间(例如消防子系统、安全防范子 系统等)有统一的通讯平台,因而必须预留与统一的通讯平台相连接的接口。

1当以安全保护和设备状态监视为目的时,宜选择温度开关、压力开关、风流开关、水流开 关、压差开关、水位开关等以开关量形式输出的传感器,不宜使用连续量输出的传感器; 2易燃易爆环境应采用防燃防爆型传感器,

9.2.2温度、湿度传感器的设置,应满足下列条件:

1温度、湿度传感器测量范围宜为测点温度范围的1.2~1.5倍,传感器测量范围和精度应与 二次仪表匹配,并高于工艺要求的控制和测量精度 2供、回水管温差的两个温度传感器应成对选用,且温度偏差系数应同为正或负; 3壁挂式空气温度、湿度传感器应安装在空气流通,能反映被测房间空气状态的位置,安装 位置附近不应有热源及水滴;风道内温度、湿度传感器应保证插入深度,不得在探测头与风道外 侧形成热桥;插入式水管温度传感器应保证测头插入深度在水流的主流区范围内; 4机器露点温度传感器应安装在挡水板后有代表性的位置,应避免辐射热、振动、水滴及二 回风的影响。 【条文说明】9.2.2温度、湿度传感器设置的条件

1选择压力(压差)传感器的工作压力(压差)应大于该点可能出现的最大压力(压差)的1.5倍, 量程宜为该点压力(压差)正常变化范围的1.21.3倍: 2在同一建筑层的同一水系统上安装的压力(压差)传感器宜处于同一标高; 3测压点和取压点的设置应根据系统需要和介质类型确定,并选在管内流动稳定的地方并满 足产品需要的安装条件。 【条文说明】9.2.3压力(压差)传感器设置的条件。 本条中第2款,当不处于同一标高时需对测量数值进行高度修正。

9.2.4流量传感器的设置,应满足下列条件:

流量传感器量程宜为系统最大工作流量的1.2~1.3倍: 2流量传感器安装位置前后应有保证产品所要求的直管段长度或其他安装条件; 3应选用具有瞬态值输出的流量传感器; 4宜选用水流阻力低的产品。

【条文说明】9.2.4流量传感器设置的条件。 本条第2款中考虑到弯管流量计等不同要求,增加了“或其他安装条件”,。推荐选用低阻产 品,有利于水系统输送节能,

9.2.5执行器应按下列基本原则选择:

1电加热器、加湿器的容量调节宜采用开关量输出; 2电动机的控制调节可根据其容量大小、供电系统配置和系统要求的调节方式等选用: 3阀门的执行器宜采用电动式; 4仅以开关形式做设备或系统水路的切换运行时,应采用开关量输出的通断阀,不得采用调 节阀; 5用于对流量连续调节时,宜采用模拟量输出的电动调节阀。 【条文说明】9.2.5执行器选择原则。 直接启停控制(一个开关量输出1DO)、降压启动(两个开关量输出2DO)和变频控制调节(模 拟量输出1AO或与其控制器直接数字通讯);阀门执行器可根据执行器动力源采用电动式或气动 式,一般民用建筑以电动为主。民用建筑中易燃易爆的锅炉房等仍可用电动阀门,医院等有压缩 空气源的场所也是用电动阀门;对于大口径的管路(一般为DN150以上),无调节阀产品可供使用, 实际工程中往往采用2DO输出的蝶阀配合1AI反馈来进行控制调节。 9.2.6自动调节阀的选择,宜按下列原则确定: 1水两通阀宜采用等百分比特性的; 2水三通阀宜采用抛物线特性或线性特性的; 3蒸汽两通阀应采用单座阀,当压力损失比大于或等于0.6时,宜采用线性特性的;当压力 损失比小于0.6时,宜采用等百分比特性的。压力损失比应按式(9.2.6)确定:

1水两通阀宜采用等百分比特性的; 2水三通阀宜采用抛物线特性或线性特性的: 3蒸汽两通阀应采用单座阀,当压力损失比大于或等于0.6时,宜采用线性特性的;当压 损失比小于0.6时,宜采用等百分比特性的。压力损失比应按式(9.2.6)确定:

S Apmin △p

S = APmin /Ap

Pmin 调节阀全开时的压力损失(Pa); P 调节阀所在串联支路的总压力损失(Pa)。 4调节阀的口径应根据使用对象要求的流通能力,通过计算选择确定。 5三通分流阀不应用作三通混合阀;三通混合阀不宜用作三通分流阀使用。 【条文说明】9.2.6自动调节阀的选择。 为了调节系统正常工作,保证在负荷全部变化范围内的调节质量和稳定性,提高设备的利用 率和经济性,正确选择调节阀的特性十分重要。 调节阀的选择原则,应以调节阀的工作流量特性即调节阀的放大系数来补偿对象放大系数的 变化,以保证系统总开环放大系数不变,进而使系统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但实际上由于影响对 象特性的因素很多,用分析法难以求解,多数是通过经验法粗定,并以此来选用不同特性的调节 阀。 此外,在系统中由于配管阻力的存在,压力损失比S值的不同,调节阀的工作流量特性并不 同于理想的流量特性。如理想线性流量特性,当S<0.3时,工作流量特性近似为快开特性,等百分 比特性也畸变为接近线性特性,可调比显著减小,因此通常是不希望S<0.3的。 关于水两通阀流量特性的选择,由试验可知,空气加热器和空气冷却器的放大系数是随流量 的增大而变小,而等百分比特性阀门的放大系数是随开度的加大而增大,同时由于水系统管道压 力损失往往较大,S<0.6的情况居多,因而选用等百分比特性阀门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关于三通阀的选择,总的原则是要求通过三通阀的总流量保持不变,抛物线特性的三通阀当 S=0.3~0.5时,其总流量变化较小,在设计上一般常使三通阀的压力损失与热交换器和管道的总压

力损失相同,即S一0.5,此时无论从总流量变化角度,还是从三通阀的工作流量特性补偿热交换器 的静态特性考虑,均以抛物线特性的三通阀为宜,当系统压力损失较小,通过三通阀的压力损失 较大时,亦可选用线性三通阀。 关于蒸汽两通阀的选择,如果蒸汽加热中的蒸汽作自由冷凝,那么加热器每小时所放出的热 量等于蒸汽冷凝潜热和进入加热器蒸汽量的乘积。当通过加热器的空气量一定时,经推导可以证 明,蒸汽加热器的静态特性是一条直线,但实际上蒸汽在加热器中不能实现自由冷凝,有一部分 蒸汽冷凝后再冷却使加热器的实际特性有微量的弯曲,但这种弯曲可以忽略不计。从对象特性考 虑可以选用线性调节阀,但根据配管状态当S<0.6时工作流量特性发生畸变,此时宜选用等百分 化特性的阀。 调节阀的口径应根据使用对象要求的流通能力来定。口径选用过大或过小会导致满足不了调 节质量或不经济。 由于三通混合阀和分流阀的内部结构不同,为了使流体沿流动方向使阀芯处于流开状态,阀的 运行稳定,两者不能互为代用。但对于公称直径小于80mm的阀,由于不平衡力小,混合阀亦可 用作分流。 双座阀不易保证上下两阀芯同时关闭,因而泄漏量大。尤其用在高温场合,阀芯和阀座两种材 料的膨胀系数不同,泄漏会更大。故规定蒸汽的流量控制用单座阀

9.3.1采暖系统应对下列参数进行监测

9.3供暖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9.3.1采暖系统应对下列参数进行监测: 1采暖系统的供水、供汽和回水干管中的热媒温度和压力; 2热风采暖系统的室内温度和热媒参数; 3兼作热风采暖的送风系统的室内外温度和热媒参数; 4过滤器的进出口静压; 5风机、水泵等设备的启停状态。 【条文说明】9.3.1采暖系统的监测点。 本条给出了采暖系统应设置的监测点,设计时应根据系统设置加以确定, 9.3.2间歇供热的暖风机热风采暖系统宜根据热媒的温度和压力变化自动控制暖风机的启停。 【条文说明】9.3.2暖风机热风采暖系统控制。 对于间歌供热的暖风机热风采暖系统,当热媒的温度和压力高于设定值时暖风机自动开启,低 于设定值时自动关闭。当停止供热或热媒温度、压力过低时,暖风机不停会使送风温度过低即出 现吹冷风现象,此时应关闭暖风机。当再次供热,并且热媒的温度达到给定值,暖风机应接通。 一般作法是采用位式控制。对于蒸汽是控制入口压力,高于压力整定值时控制触点闭合,低于压 力整定值时控制触点断开。对于热水,在供水侧设控制触点,用供水温度和给定值比较来控制暖 凤机的启停。 9.3.3热水集中供暖系统应符合本规范5.10节的相关规定。

9.4.1通风系统应对下列参数进行监测

9.4通风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9.4通风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1通风机的启停状态显示; 2可燃或危险物泄漏等事故状态的监测; 3空气过滤器进出口静压差的超限报警; 4根据使用功能,宜监测房间内人数、温度、微压差等参数。 【条文说明】9.4.1通风系统的监测点。 本条给出了应设置的通风系统监测点,设计时应根据系统设置加以确定。 9.4.2事故通风系统的通风机应与可燃气体泄漏、事故等探测器联锁开启,并在工作地点设有声, 光、电等报警状态的警示。 【条文说明】9.4.2事故通风的通风机电器开关的设置。 本条规定事故排风系统(包括兼做事故排风用的基本排风系统)的通风机,其开关位置应设 在室内、外便于操作的地点,以便一旦发生紧急事故时,使其立即投入运行。 9.4.3通风系统的控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保证房间风量平衡、温度、压力、污染物浓度等要求; 2宜根据室内人数进行新风量的控制; 3宜根据房间内设备使用状况进行通风量的调节。 9.4.4通风系统的监控应符合相关现行消防规范和本规范第6章的相关规定

9.5.1空气调节系统应对下列参数进行监测

9.5空气调节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9.5.1空气调节系统应对下列参数进行监测: 1空气温、湿度; 2喷水室用的水泵出口压力及进出口水温; 3空气冷却器出口的冷水温度; 4加热器进出口的热媒温度和压力; 5空气过滤器进出口静压差的超限报警; 6风机、水泵、转轮热交换器、加湿器等设备启停状态。 【条文说明】9.5.1空调系统监测点。 本条给出了应设置的空调系统监测点,设计时应根据系统设置加以确定。 9.5.2全年运行的空气调节系统,宜采用多工况运行方式设计。 【条文说明】9.5.2多工况运行方式。 在不同的工况时,其调节系统(调节对象和执行机构等)的组成是变化的。以适应室内外热湿

【条文说明】9.5.2多工况运行方式

在不同的工况时,其调节系统(调节对象和执行机构等)的组成是变化的。以适应室内外热湿 条件变化大的特点,达到节能的目的。工况的划分也要因系统的组成及处理方式的不同来改变, 但总的原则是节能,尽量避免空气处理过程中的冷热抵消,充分利用新风和回风,缩短制冷机、 加热器及加湿器的时间等,并根据各工况在一年中运行的累计小时数简化设计,以减少投资。多工 况同常规系统运行区别,在于不仅要进行参数的控制,还要进行工况的转换。多工况的控制、转

换可采用就地的逻辑控制系统或集中监控系统等方式实现,工况少时可采用手动转换实现。 利用执行机构的极限位置,空气参数的超限信号以及分程控制方式等自动转换方式,在运行多 工况控制及转换程序时交替使用,可达到实时转换的目的。 9.5.3室温允许波动范围大于或等于土1℃和相对湿度允许波动范围大于或等于土5%的空气调节 系统,当水冷式空气冷却器采用变水量控制时,宜由室内温、湿度调节器通过高值或低值选择器 进行优化控制,并对加热器或加湿器进行分程控制。 【条文说明】9.5.3优先控制和分程控制。 水冷式空气冷却器采用室内温、湿度的高(低)值选择器控制冷水量,在国外是较常用的控制 方案,国内也有工程采用。 所请高(低)值选择控制,就是在水冷式空气冷却器工作的李节,根据室内温、湿度的超差情 况,将温、湿度调节器的输出信号分别输入到信号选择器内进行比较,选择器将根据比较后的高 (低)值信号(只接受偏差大的为高值或只接受偏差小的为低值),自动控制调节阀改变进入水冷 式空气冷却器的冷水量。 高(低)值选择器在以最不利的参数为基准,采用较大水量调节的时候,对另一个超差较小的 参数,就会出现不是过冷就是过于干燥,也就是说如果冷水量是以温度为基准进行调节的,对于 相对湿度调节来讲必然是调节过量,即相对湿度比给定值小;如果冷水量是以相对湿度为基准进 行调节的,则温度就会出现比给定值低,要保证温湿度参数都满足要求,还需要对加热器或加湿 器进行分程控制。 所请对加热器或加湿器进行分程控制,以电动温湿度调节器为例,就是将其输出信号分为0 5mA和6~10mA两段,当采用高值选择时,其中6~10mA的信号控制空气冷却器的冷水量,而0~ 5mA一段信号去控制加热器和加湿器阀门,也就是说用一个调节器通过对两个执行器的零位调整 进行分段控制,即温度调节器既可控制空气冷却器的阀门也可控制加热器的阀门,湿度调节器既 可控制冷却器的阀门也可控制加湿器的阀门。 这里选择控制和分程控制是同时进行的,互为补充的,如果只进行高(低)值选择而不进行分 程控制,其结果必然出现一个参数满足要求,另一个参数存在偏差。 9.5.4室内相对湿度的控制,可采用机器露点温度恒定、不恒定或不达到机器露点温度等方式。 当室内散湿量较大时,宜采用机器露点温度不恒定或不达到机器露点温度的方式,直接控制室内 相对湿度。 【条文说明】9.5.4室内相对湿度的控制。 空调房间热湿负荷变化较小时,用恒定机器露点温度的方法可以使室内相对湿度稳定在某一范 围内,如室内热湿负荷稳定,可达到相当高的控制精度。但对于室内热湿负荷或相对湿度变化大 的场合,宜采用不恒定机器露点温度或不达到机器露点温度的方式,即用直接装在室内工作区、 回风口或总回风管中的湿度敏感元件来测量和调节系统中的相应的执行调节机构达到控制室内相 对湿度的目的。系统在运行中不恒定机器露点温度或不达到机器露点温度的程度是随室内热湿负 荷的变化而变化的,对室内相对湿度是直接控制的,因此,室内散湿量变化较大时,其控制精度 较高。然而对于多区系统这一方法仍不能满足各房间的不同条件,因此,在具体设计中应根据不 同的实际要求,确定是否应按各房间的不同要求单独控制。 9.5.5由于受调节对象纯滞后、时间常数及热湿扰量变化的影响,集中或半集中式空调系统的室

内控制应引入送风温度控制环节进行串级调节。【条文说明】9.5.5串级调节或送风补偿调节。本条给出了串级调节或送风补偿调节系统的应用范围,说明如下:串级调节系统采用两个调节回路:一是由副调节器、调节机构、对象2、变送器2等组成的副调节回路:二是由副调节回路以外的其余部分组成的主调节回路。主调节器为恒值调节。副调节器的给定值由主调节器输入,并随输入而变化,为随动调节。主副两个调节器相串联,组成串级调节系统。这一调节系统如图9所示。干扰2干扰1主调X2副调调节对象T2对象T1F2Fi图9串级调节系统框图图中T1、T2分别为对象1及对象2调节参数;X1、X2分别为主副调节器的给定值;F1、F2分别为对象反馈信号对主副调节器的输入;e1、e2分别为调节偏差信号对主副调节器的输入。串级调节系统由于副回路具有快速的调节作用,它可以减少主控制参数的波动幅值,改善调节系统的动态偏差,并且由于副回路的补偿作用,又允许使用窄比例带的调节器,静差可减少,因而提高了控制参数的精度,下面以室温调节系统为例,分析这一方式的优点。假定采用冷热盘管,其热容大,送风管又相当长,采用单回路的反馈恒值调节系统时,由于调节滞后大,调节参数T,必然超调大。尤其来自送风的干扰(干扰2)会较长时间作用在空调系统上,由于不能实时地调节,调节参数必然超调大。但采用串级调节,将送风干扰2纳入副回路,在未对室温产生影响前副回路已将送风温度调节到原给定值,干扰2则对室温不会带来什么影响:而由千扰1引起的室温波动又通过主调节器的输入变化,改变副调节器的给定值,使送风温度变化而得到补偿。送风温度的变化,副回路的调节是有利于减小室温波动的。其次,进一步分析采用副回路的快速性。例如干扰1、2同时为室温减小的信号,由框图分析,主调节器输出X2增大(即提高副调节器的给定值),副调节器的输入F2又减少,而(X2一F2)的输出将比只采用一个室温调节器的输出增大的快,可加速提高送风温度,有利于室温的恢复。同理分析两信号反相时,送风温度调节器感受的变化相反,因而送风温度变化小,有利于调节的稳定,可见采用两个调节器会更大的改善调节品质。综合以上理由,本条规定串级调节适用于调节对象纯滞后大、时间常数大或热、湿扰量大的场合。9.5.6变风量系统的空气处理机组送风温度设定值,应按冷却和加热工况分别确定。当冷却和加热工况互换时,控制变风量末端装置的温控器,应相应地变换其作用方向。158

【条文说明】9.5.6变风量系统送风温度设定值。 在单管变风量系统中,冷却工况和加热工况是不能同时出现的。当系统处于冷却工况时,送风 温度一直保持接近于冷却工况的设计设定值,末端装置的控制器按照需要调节进入房间的送风量。 当转换到加热工况时,送风温度的设定值应相应地改变,并且要求改变所有房间末端装置控制器 的作用方向。例如在冷却工况下,当房间的温度降低时,末端装置控制器操纵末端装置的风阀向 关小的位置调节;当房间温度升高时,再向开大的位置调节。在加热工况下将产生相反的调节过 程。 9.5.7采用变风量系统时,风机宜采用变速控制方式。采用定风量全空气空调系统时,宜采用变 新风比值控制方式。 【条文说明】9.5.7空调系统的控制方式。 变风量采用风机变速是最节能的方式。尽管风机变速的做法投资有一定增加,但对于采用变风 量系统的工程而言,这点投资应该是有保证的,其节能所带来的效益能够较快地回收投资。风机 变速可以采用的方法有定静压控制法、变静压控制法和总风量控制法,第一种方法的控制最简单, 运行最稳定,但节能效果不如后两种;第二种方法是最节能的办法,但需要较强的技术和控制软 件的支持;第三种介于第一、二种之间。就一般情况来说,采用第一种方法能够节省较大的能源。 但如果为了进一步节能,在经过充分论证控制方案和技术可靠时,可采用变静压控制方式。 在大多数民用建筑中,如果果用双风机系统(设有回风机),其目的通常是为了节能而更多的 利用新风(直至全新风)。因此,系统应采用变新风比烩值控制方式。其主要内容是:根据室内、 外烩值的比较,通过调节新风、回风和排风阀的开度,最大限度的利用新风来节能。技术可靠时 可考虑夜间对室内温度进行自动再设定控制。目前也有一些工程采用“单风机空调机组加上排风 机”的系统形式,通过对新风、排风阀的控制以及排风机的转速控制也可以实现变新风比控制的 要求。 9.5.8空气调节系统的电加热器应与送风机联锁,并应设无风断电、超温断电保护装置;电加热 9

【条文说明】9.5.8电加热器的联锁与保护。强制条文。 要求电加热器与送风机联锁,是一种保护控制,可避免系统中因无风电加热器单独工作导致 的火灾。为了进一步提高安全可靠性,还要求设无风断电、超温断电保护措施,例如,用监视风 机运行的风压差开关信号及在电加热器后面设超温断电信号与风机启停联锁等方式,来保证电加 热器的安全运行。 联接电加热器的金属风管接地,可避免因漏电造成触电类的事故。 9.5.9处于冬季有冻结可能性的地区的新风机组或空气调节机组,应对热水盘管加设防冻保护控 制。 【条文说明】9.5.9热水盘管的防冻保护控制 位于冬季有冻结可能地区的新风或空气调节机组,应防止因某种原因热水盘管或其局部水流 新流而造成冰冻的可能。通常的作法是在机组盘管的背风侧加设感温测头(通常为毛细管或其它 类型测头),当其检测到盘管的背风侧温度低于某一设定值时,与该测头相联的防冻开关发出信号 机组即通过集中监控系统的控制器程序或电气设备的联动、联锁等方式运行防冻保护程序,例如: 关新风门、停风机、开大热水阀,防止热水盘管冰冻面积进一步扩大

9.5.10冬季和夏季需要改变送风方向和风量的风口(包括散流器和远程投射喷口)应设置转换装置 实现冬夏转换。转换装置的控制可独立设置或作为集中监控系统的一部分。 【条文说明】9.5.10送风风口转换装置设置的条件, 9.5.11风机盘管应设温控器。温控器可通过控制电动水阀或控制风机三速开关实现对室温的控 制;当风机盘管冬季、夏季分别供热水和冷水时,温控器应设冷热转换开关。 【条文说明】9.5.11采用风机盘管控制宜具备的条件

9.6.1空气调节冷热源和空气调节水系统,应对下列参数进行监测: 1冷水机组蒸发器进、出口水温、压力: 2 冷水机组冷凝器进、出口水温、压力: 3热交换器一二次侧进、出口温度、压力; 4分集水器温度、压力(或压差); 5水泵进出口压力; 6水过滤器前后压差; 7冷水机组或热交换器、水阀、水泵、冷却塔风机等设备的启停状态; 8系统冷、热量的瞬时值和累计值。 【条文说明】9.6.1空调冷热源和空调水系统的监测点, 冷热源和空调水系统应设置的监测点,设计时应根据系统设置加以确定。 9.6.2蓄冷、蓄热系统应对下列参数进行监测: 1蓄冷(热)装置的进、出口介质温度; 2电锅炉的进、出口水温; 3蓄冷(热)装置的液位; 4调节阀的阀位; 5蓄冷(热)量、供冷(热)量的瞬时值和累计值; 6故障报警。 【条文说明】9.6.2蓄冷、蓄热系统的监测点。 蓄冷(热)系统宜设置的监测点,设计时应根据系统设置加以确定。 9.6.3冷水机组应优先采用由冷量优化控制运行台数的方式:采用自动方式进 各相关设备及附件与冷水机组应进行电气联锁,顺序启停。 【条文说明】9.6.3冷水机组水系统的控制方式及联锁 目前许多工程采用的是总回水温度来控制,但由于冷水机组的最高效率点 一部分负荷区域,因此采用冷量控制的方式比采用温度控制的方式更有利于》 域运行而节能,是目前最合理和节能的控制方式。但是,由于计量冷量的元器 因此规定在有条件时(如采用了DDC控制系统时),优先采用此方式。同时, 则是:(1)让设备尽可能处于高效运行;(2)让相同型号的设备的运行时间月 样的运行寿命(通常优先启动累计运行小时数最少的设备);(3)满足用户侧 由于制冷机运行时,一定要保证它的蒸发器和冷凝器有足够的水量流过,

节冷热源和水系统的监源

9.6.1空气调节冷热源和空气调节水系统,应对下列参数进行监测: 1冷水机组蒸发器进、出口水温、压力; 2 冷水机组冷凝器进、出口水温、压力; 3热交换器一二次侧进、出口温度、压力: 4分集水器温度、压力(或压差): 5水泵进出口压力; 6水过滤器前后压差; 7冷水机组或热交换器、水阀、水泵、冷却塔风机等设备的启停状态; 8系统冷、热量的瞬时值和累计值。 【条文说明】9.6.1空调冷热源和空调水系统的监测点, 冷热源和空调水系统应设置的监测点,设计时应根据系统设置加以确定。 9.6.2 :蓄冷、蓄热系统应对下列参数进行监测: 1蓄冷(热)装置的进、出口介质温度; 2电锅炉的进、出口水温; 3蓄冷(热)装置的液位; 4调节阀的阀位; 5蓄冷(热)量、供冷(热)量的瞬时值和累计值: 6故障报警。 【条文说明】9.6.2蓄冷、蓄热系统的监测点。 蓄冷(热)系统宜设置的监测点,设计时应根据系统设置加以确定。 9.6.3冷水机组应优先采用由冷量优化控制运行台数的方式;采用自动方式运行时,冷水系统中 各相关设备及附件与冷水机组应进行电气联锁,顺序启停。 【条文说明】9.6.3冷水机组水系统的控制方式及联锁, 目前许多工程采用的是总回水温度来控制,但由于冷水机组的最高效率点通常位于该机组的某 一部分负荷区域,因此采用冷量控制的方式比采用温度控制的方式更有利于冷水机组在高效率区 或运行而节能,是目前最合理和节能的控制方式。但是,由于计量冷量的元器件和设备价格较高 因此规定在有条件时(如采用了DDC控制系统时),优先采用此方式。同时,台数控制的基本原 则是:(1)让设备尽可能处于高效运行;(2)让相同型号的设备的运行时间尽量接近以保持其同 样的运行寿命(通常优先启动累计运行小时数最少的设备);(3)满足用户侧低负荷运行的需求。 由于制冷机运行时,一定要保证它的蒸发器和冷凝器有足够的水量流过。为达到这一目的,制

冷机水系统中其它设备,包括电动水阀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冷却塔风机等应先于制冷机开机运 行,停机则应按相反顺序进行。通常通过水流开关检测与冷机相联锁的水泵状态,即确认水流开 关接通后才允许制冷机启动

9.6.4冰蓄冷系统的二次冷媒侧换热器应设防冻保护控制。 【条文说明】9.6.4冰蓄冷系统二次冷媒侧换热器的防冻保护。 一般空调系统夜间负荷往往很小,甚至处在停运状态,而冰蓄冷系统主要在夜间电网低谷期进 行蓄冰。因此,在二者进行换热的板换处,由于空调系统的水侧冷水基本不流动,如果乙二醇侧 的制冰低温传递过来,必然引起另一侧水的冻结,造成板换的冻裂破坏。因此,必需随时观察板 换处乙二醇侧的溶液温度,调节好有关电动调节阀的开度,防止事故发生。 9.6.5当冷水机组在冬季或过渡季需经常运行时,宜在冷却塔供回水总管间设置旁通调节阀。 【条文说明】9.6.5旁通调节阀的设置要求。 设置旁通调节阀的目的,可控制进入冷水机组冷却水温度在设定范围内,是冷水机组一种保护 施

闭式变流量空气调节水系统的控制,应满足下

2根据系统负荷变化,控制冷水机组及其一次泵的运行台数; 3根据系统压差变化,控制二次泵的运行台数或转数: 4末端装置采用两通调节阀的变流量的一级泵系统,宜在系统总供回水管间设置压差控制的 旁通阀;通过改变水泵运行台数调节系统流量的二级泵系统,在各二级泵供回水集管间设置压差 控制的旁通阀。 【条文说明】9.6.6闭式变水量空调水系统控制。 设置二级泵系统的目的是改变水泵流量,从而达到节能,因此规定应设置能够使系统变流量 的二通阀,一级泵系统则不作硬性规定。 由于冷量与流量并不成线性关系,显然用冷水系统的负荷量大小确定冷机台数更为合理,与冷 机相配套的一级泵通常采用一机对一泵,因此一级泵运行台数也由负荷变化确定。 9.6.7集中监控系统宜建立与冷水机组控制器之间的通讯,实现集中监控系统中央主机对冷水机 组运行参数的监测和控制。 【条文说明】9.6.7集中监控系统与冷水机组控制器之间的通讯要求。 冷水机组控制器通讯接口的设立,可使集中监控系统的中央主机系统能够监控冷水机组的运 行参数以及使冷水系统能量管理更加合理

1冷水机组运行时,冷却水最低回水温度的控制; 2冷却塔风机的运行台数控制或风机调速控制; 3采用冷却塔供应空气调节冷水时的供水温度控制: 4排污控制。 【条文说明】9.6.8空气调节冷却水系统基本的控制要求。 从节能的观点来看,较低的冷却水进水温度有利于提高冷水机组的能效比,因此尽可能降低 令却水温对于节能是有利的。但为了保证冷水机组能够正常运行,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通常

从节能的观点来看,较低的冷却水进水温度有利于提高冷水机组的能效比,因此尽可能降 令却水温对于节能是有利的。但为了保证冷水机组能够正常运行,提高系统运行的可靠性,通

冷却水进水温度有最低水温限制的要求。为此,必须采取一定的冷却水水温控制措施。通常有三 种做法:(1)调节冷却塔风机运行台数;(2)调节冷却塔风机转速;(3)供、回水总管上设置旁 通电动阀,通过调节旁通流量保证进入冷水机组的冷却水温高于最低限值。在(1)、(2)两种方 式中,冷却塔风机的运行总能耗也得以降低。 在停止冷水机组运行期间,当采用冷却塔供应空调冷水时,为了保证空调末端所必需的冷水 供水温度,应对冷却塔出水温度进行控制。 冷却水系统在使用时,由于水分的不断蒸发,水中的离子浓度会越来越大。为了防止由于高 离子浓度带来的结垢等种种弊病,必须及时排污。排污方法通常有定期排污和控制离子浓度排污。 这两种方法都可以采用自动控制方法,其中控制离子浓度排污方法在使用效果与节能方面具有明 显优点

10.1.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的消声与隔振设计计算应根据工艺和使用的要求、噪声和振动 的大小、频率特性、传播方式及噪声振动允许标准等确定。 【条文说明】10.1.1消声与隔振的设计原则。 采暖、通风与空调系统产生的噪声与振动,只是建筑中噪声和振动源的一部分。当系统产生 的噪声和振动影响到工艺和使用的要求时,就应根据工艺和使用要求,也就是各自的允许噪声标 准及对振动的限制,系统的噪声和振动的频率特性及其传播方式(空气传播或固体传播)等进行 肖声与隔振设计,并应做到技术经济合理 10.1.2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的噪声传播至使用房间和周围环境的噪声级应符合国家现行有 关标准的规定。 【条文说明】10.1.2室内及环境噪声标准。 室内和环境噪声标准是消声设计的重要依据。因此本条规定由果暖、通风和空调系统产生的 梁声传播至使用房间和周围环境的噪声级,应满足国家现行《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 87)、《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和《工业企业 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等标准的要求。 10.1.3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的振动传播至使用房间和周围环境的振动级应符合国家现行有 关标准的规定。 【条文说明】10.1.3振动控制设计标准。 振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很严重的,在暖通空调系统中振动问题也是相当严重的。因此本条 规定了振动控制设计应满足国家现行《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GB10070)等标准的要求。 10.1.4设置风系统管道时,消声处理后的风管不宜穿过高噪声的房间;噪声高的风管,不宜穿过 噪声要求低的房间,当必须穿过时,应采取隔声处理。 【条文说明】10.1.4降低风系统噪声的措施。 本条规定了降低风系统噪声应注意的事项。系统设计安装了消声器,其消声效果也很好,但 经消声处理后的风管文穿过高噪声房间,再次被污染,文回复到了原来的噪声水平,最终不能起 到消声作用,这个问题,过去往往被人们忽视。同样道理,噪声高的风管穿过要求噪声低的房间 时,它也会污染低噪声房间,使其达不到要求。因此,对这两种情况必须引起重视。当然,必须 穿过时还是充许的,但应对风管进行良好的隔声处理,以避免上述两种情况发生。 10.1.5有消声要求的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其风管内的空气流速,宜按表10.1.5选用

表10.1.5风管内的空气流速(m/s)

注:通风机与消声装置之间的风管,其风速可采用8~10m/s。 【条文说明】10.1.5风管内的风速。 通风机与消声装置之间的风管,其风道无特殊要求时,可按经济流速采用即可,根据国内外 有关资料介绍,经济流速6~13m/s,本条推荐采用的8~10m/s在经济流速的范围内。 肖声装置与房间之间的风管,其空气流速不宜过大,因为风速增大,会引起系统内气流噪声和管 壁振动加大,风速增加到一定值后,产生的气流再生噪声甚至会超过消声装置后的计算声压级; 风管内的风速也不宜过小,否则会使风管的截面积增大,既耗费材料又占用较大的建筑空间,这 也是不合理的。因此,本条给出了适应四种室内允许噪声级的主管和支管的风速范围。 10.1.6通风、空气调节与制冷机房等的位置,不宜靠近声环境要求较高的房间;当必须靠近时, 应采取隔声和隔振措施。 【条文说明】10.1.6机房位置及噪声源的控制。 通风、空调与制冷机房是产生噪声和振动的地方,是噪声和振动的发源处,其位置应尽量不 靠近有较高防振和消声要求的房间,否则对周围环境影响颇大。 通风、空调与制冷系统运行时,机房内会产生相当高的噪声,一般为80~100dB(A),甚至更 高,远远超过环境噪声标准的要求。为了防止对相邻房间和周围环境的干扰,本条规定了噪声源 位置在靠近有较高隔振和消声要求的房间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这些措施是在噪声和振动传播 的途径上对其加以控制。为了防止机房内噪声源通过空气传声和固体传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设 计中应首先考虑采取把声源和振源控制在局部范围内的隔声与隔振措施,如采用实心墙体、密封 门窗、堵塞空洞和设置隔振器等,这样做仍达不到要求时,再辅以降低声源噪声的吸声措施。大 量实践证明,这样做是简单易行、经济合理的。 10.1.7暴露在室外的设备,当其噪声达不到环境噪声标准要求时,应采取降噪措施。 【条文说明】10.1.7室外设备噪声控制。 对露天布置的通风、空调和制冷设备及其附属设备如冷却塔、空气源冷(热)水机组等,其 梁声达不到环境噪声标准要求时,亦应采取有效的降噪措施,如在其进、排风口设置消声设备, 或在其周围设置隔声屏障等

10.2.1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备噪声源的声功率级应依据产品的实测数值。 【条文说明】10.2.1噪声源声功率级的确定。 进行暖通空调系统消声与隔声设计时,首先必须知道其设备如通风机、空调机组、制冷压缩 机和水泵等声功率级,再与室内外充许的噪声标准相比较,通过计算最终确定是否需要设置消声 装置。 10.2.2气流通过直管、弯头、三通、变径管、阀门和送回风口等部件产生的再生噪声声功率级与 噪声自然衰减量,应分别按各倍频带中心频率计算确定。 注:对于直风管,当风速小于5m/s时,可不计算气流再生噪声;风速大于8m/s时,可不计算噪声自然衰减量 【条文说明】10.2.2再生噪声与自然衰减量的确定。 当气流以一定速度通过直风管、弯头、三通、变径管、阀门和送、回风口等部件时,由于部

10.2.1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设备噪声源的声功率级应依据产品的实测数值。 【条文说明】10.2.1噪声源声功率级的确定。 进行暖通空调系统消声与隔声设计时,首先必须知道其设备如通风机、空调机组、制冷压缩 机和水泵等声功率级,再与室内外允许的噪声标准相比较,通过计算最终确定是否需要设置消声 装置。 10.2.2气流通过直管、弯头、三通、变径管、阀门和送回风口等部件产生的再生噪声声功率级与 噪声自然衰减量,应分别按各倍频带中心频率计算确定。 注:对于直风管,当风速小于5m/s时,可不计算气流再生噪声;风速大于8m/s时,可不计算噪声自然衰减量 【条文说明】10.2.2再生噪声与自然衰减量的确定。 当气流以一定速度通过直风管、弯头、三通、变径管、阀门和送、回风口等部件时,由于部

件受气流的冲击湍振或因气流发生偏斜和涡流,从而产生气流再生噪声。随着气流速度的增加, 再生噪声的影响也随之加大,以至成为系统中的一个新噪声源。所以,应通过计算确定所产生的 再生噪声级,以便采取适当措施来降低或消除。 本条规定了在噪声要求不高,风速较低的情况下,对于直风管可不计算气流再生噪声和噪声 自然衰减量。气流再生噪声和噪声自然衰减量是风速的函数。 10.2.3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产生的噪声,当自然衰减不能达到充许噪声标准时,应设置消声设备 或采取其他消声措施。系统所需的消声量,应通过计算确定。 【条文说明】10.2.3设置消声装置的条件及消声量的确定 通风与空调系统产生的噪声量,应尽量用风管、弯头和三通等部件以及房间的自然衰减降低 或消除。当这样做不能满足消声要求时,则应设置消声装置或采取其它消声措施,如采用消声弯 头等。消声装置所需的消声量,应根据室内所允许的噪声标准和系统的噪声功率级分频带通过计 算确定。 10.2.4选择消声设备时,应根据系统所需消声量、噪声源频率特性和消声设备的声学性能及空气 动力特性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条文说明】10.2.4选择消声设备的原则, 选择消声设备时,首先应了解消声设备的声学特性,使其在各频带的消声能力与噪声源的频 率特性及各频带所需消声量相适应。如对中、高频噪声源,宜采用阻性或阻抗复合式消声设备; 对于低、中频噪声源,宜采用共振式或其他抗性消声设备;对于脉动低频噪声源,宜采用抗性或 微穿孔板阻抗复合式消声设备;对于变频带噪声源,宜采用阻抗复合式或微穿孔板消声设备。其 次,还应兼顾消声设备的空气动力特性,消声设备的阻力不宜过大。 10.2.5消声设备的布置应考虑风管内气流对消声能力的影响。消声设备与机房隔墙间的风管应具 有隔声能力。 【条文说明】10.2.5消声设备的布置原则。 为了减少和防止机房噪声源对其它房间的影响,并尽量发挥消声设备应有的消声作用,消声 设备一般应布置在靠近机房的气流稳定的管段上。当消声器直接布置在机房内时,消声器、检查 门及消声器后至机房隔墙的那段风管必须有良好的隔声措施;当消声器布置在机房外时,其位置 应尽量临近机房隔墙,而且消声器前至隔墙的那段风管(包括拐弯静压箱或弯头)也应有良好的 隔声措施,以免机房内的噪声通过消声设备本体、检查门及风管的不严密处再次传入系统中,使 消声设备输出端的噪声增高 在有些情况下,如系统所需的消声量较大或不同房间的允许噪声标准不同时,可在总管和支 管上分段设置消声设备。在支管或风口上设置消声设备,还可适当提高风管风速,相应减小风管 尺寸。 10.2.6管道穿过机房围护结构时,管道与围护结构之间的缝隙应使用具备防火隔声能力的弹性材 料填充密实。 【条文说明】10.2.6管道穿过国护结构的处理。 管道本身会由于液体或气体的流动而产生振动,当与墙壁硬接触时,会产生固体传声,因此 应使之与弹性材料推触、同时也为防止噪声通过孔洞缝隙泄露出去而影响相邻房间及周围环境

10.3.1当通风、空气调节、制冷装置以及水泵等设备的振动靠自然衰减不能达标时,应设置隔 器或采取其他隔振措施。 【条文说明】10.3.1设置隔振的条件。 通风、空调和制冷装置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强烈振动,如不予以妥善处理,将会对工艺设备 精密仪器等的工作造成影响,并且有害于人体健康,严重时,还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因此, 条规定当通风、空调和制冷装置的振动靠自然衰减不能达到允许程度时,应设置隔振器或采取 它隔振措施,这样做还能起到降低固体传声的作用。 10.3.2对本身不带有隔振装置的设备,当其转速小于或等于1500r/min时,宜选用弹簧隔振器; 速大于1500r/min时,根据环境需求和设备振动的大小,亦可选用橡胶等弹性材料的隔振垫块或机 胶隔振器。 10.3.3选择弹簧隔振器时,宜符合下列要求: 1 设备的运转频率与弹簧隔振器垂直方向的固有频率之比,应大于或等于2.5,宜为4~5; 2弹簧隔振器承受的载荷,不应超过允许工作载荷; 3当共振振幅较大时,宜与阻尼大的材料联合使用; 4弹簧隔振器与基础之间宜设置一定厚度的弹性隔振垫, 10.3.4 选择橡胶隔振器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应计入环境温度对隔振器压缩变形量的影响; 2 计算压缩变形量,宜按生产厂家提供的极限压缩量的1/3~1/2采用: 3 设备的运转频率与橡胶隔振器垂直方向的固有频率之比,应大于或等于25,宜为4~5; 4橡胶隔振器承受的荷载,不应超过允许工作荷载; 5橡胶隔振器与基础之间宜设置一定厚度的弹性隔振垫。 注:橡胶隔振器应避免太阳直接辐射或与油类接触。 【条文说明】10.3.2~10.3.4选择隔振器的原则。 1从隔振器的一般原理可知,工作区的固有频率,或者说包括振动设备、支座和隔振器在 的整个隔振体系的固有频率,与隔振体系的质量成反比,与隔振器的刚度成正比,也可以借助 隔振器的静态压缩量用下式计算:

式中f。一一隔振器的固有频率(Hz)

中f。一一隔振器的固有频率(Hz)

k一一隔振器的刚度(kg/cm²); m一一隔振体系的质量(kg) x一一隔振器的静态压缩量(cm); 元一一圆周率。 振动设备的扰动频率取决于振动设备

1 k 5 ~ 2元 m Nx

2为了保证隔振器的隔振效果并考虑某些安全因素,橡胶隔振器的计算压缩变形量,一般按 制造厂提供的极限压缩量的1/3~1/2采用;橡胶隔振器和弹簧隔振器所承受的荷载,均不应超过 允许工作荷载;由于弹簧隔振器的压缩变形量大,阻尼作用小,其振幅也较大,当设备启动与停 止运行通过共振区其共振振幅达到最大时,有可能使设备及基础起破坏作用。因此,条文中规定 当共振振幅较大时,弹簧隔振器宜与阻尼大的材料联合使用。 3当设备的运转频率与弹簧隔振器或橡胶隔振器垂直方向的固有频率之比为2.5时,隔振效 率约为80%,自振频率之比为4~5时,隔振效率大于93%,此时的隔振效果才比较明显。在保证 稳定性的条件下,应尽量增大这个比值。根据固体声的特性,低频声域的隔声设计应遵循隔振设 计的原则,即仍遵循单自由度系统的强迫振动理论,高频声域的隔声设计不再遵循单自由度系统 的强迫振动理论,此时必须考虑到声波沿着不同介质传播所发生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原理是十分 复杂的,它既包括在不同介质中介面上的能量反射,也包括在介质中被吸收的声波能量。根据上 述现象及工程实践,在隔振器与基础之间再设置一定厚度的弹性隔振垫,能够减弱固体声的传播, 10.3.5符合下列要求之一时,宜加大隔振台座质量及尺寸: 1设备重心偏高; 2设备重心偏离中心较大,且不易调整; 3不符合严格隔振要求的。 【条文说明】10.3.5对隔振台座的要求。 加大隔振台座的质量及尺寸等,是为了加强隔振基础的稳定性和降低隔振器的固有频率,提 高隔振效果。设计安装时,要使设备的重心尽量落在各隔振器的几何中心上,整个振动体系的重 心要尽量低,以保证其稳定性。同时应使隔振器的自由高度尽量一致,基础底面也应平整,使各 隔振器在平面上均匀对称,受压均匀。 10.3.6冷(热)水机组、空气调节机组、通风机以及水泵等设备的进口、出口宜采用软管连接。水 泵出口设止回阀时,宜选用消锤式止回阀。 10.3.7受设备振动影响的管道应采用弹性支吊架。 【条文说明】10.3.6~10.3.7减缓固体传振和传声的措施。 为了减缓通风机和水泵设备运行时,通过刚性连接的管道产生的固体传振和传声,同时防止 这些设备设置隔振器后,由于振动加剧而导致管道破裂或设备损坏,其进出口宜采用软管与管道 连接。这样做还能加大隔振体系的阻尼作用,降低通过共振时的振幅。同样道理,为了防止管道 将振动设备的振动和噪声传播出去,支吊架与管道间应设弹性材料垫层。管道穿过机房围护结构 处,其与孔洞之间的缝隙,应使用具备隔声能力的弹性材料填充密实。 10.3.8在有噪声要求严格的房间的楼层设置高集中的空调机组设备时,应采用浮筑双隔振台座。 【条文说明】10.3.8使用浮筑双隔振台座来减少震动

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设备、管道(包括管件、阀门等)应进行保温: 1设备与管道的外表面温度高于50℃时; 2热介质必须保证一定状态或参数时: 3不保温时,热损耗量大,且不经济时; 4安装或敷设在有冻结危险场所时; 5不保温时,散发的热量会对房间温、湿度参数产生不利影响或不安全因素; 6裸露的外表面温度高于60℃的设备与管道,且敷设在容易使人烫伤的地方时。 【(条文说明】11.1.1需要进行保温的条件, 由于空气调节系统需要保温的设备和管道种类较多,本条仅原则性地提出应该保温的部位和 要求。 11.1.2为减少设备与管道的冷损失、节约能源、保持和发挥生产能力、防止表面结露、改善工作 环境,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设备、管道(包括阀门、管附件等)应进行保冷: 1冷介质低于常温,需要减少设备与管道的冷损失时; 2冷介质低于常温,需要防止设备与管道表面凝露时: 3需要减少冷介质在生产和输送过程中的温升或气化者时; 4设备、管道不保冷时,散发的冷量会对房间温、湿度参数产生不利影响或不安全因素。 【条文说明】11.1.2需要进行保冷的条件。 由于空气调节系统需要保冷的设备和管道种类较多,本条仅原则性地提出应该保冷的部位和 要求。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水源热泵系统的水源环路应根据当地气象参数做好保温、保冷或防凝 露措施

11.1.3设备与管道绝热材料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1绝热材料及其制品的主要性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GB/T8175 的规定; 2绝热材料应为不燃或难燃材料; 3保温材料的允许使用温度应高于正常操作时的介质最高温度; 4保冷材料的最低安全使用温度应低于正常操作时介质的最低温度; 5保温材料应选择热导率小、密度小、造价低、易于施工的材料和制品; 6保冷材料应选择热导率小、吸湿率低、吸水率小、密度小、耐低温性能好、易于施工、造 价低、综合经济效益高的材料;优先选用闭孔型材料和对异形部位保冷简便的材料; 7经综合经济比较合适时,可以选用复合绝热材料。 【条文说明】11.1.3对设备与管道绝热材料的选择要求,

计算确定,亦可参照本规范附录K选用。必要时也可按允许表面热损失法或允许介质温降法计算 确定。 【条文说明】11.1.4对设备与管道绝热材料保温层厚度的计算原则

确定。 【条文说明】11.1.4对设备与管道绝热材料保温层厚度的计算原则。 11.1.5设备与管道的保冷层厚度应按以下原则计算确定: 1供冷或冷热共用时,应按《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GB/T8175)中经济厚度和防止表面 凝露的保冷层厚度方法计算,取厚值。亦可参照本规范附录K选用; 2冷凝水管按上述导则中防止表面凝露保冷厚度方法计算确定。亦可以参照本规范附录K选 用。 【条文说明】11.1.5对设备与管道绝热材料保冷层厚度的计算原则。 11.1.6当选择复合型风管时,复合型风管的绝热性能应达到相关标准的要求。 【条文说明】11.1.6对复合风管绝热性能的要求

11.1.7设备与管道的绝热应符合下列要求!

1管道和支架之间DB53/T 974-2020 接地网接地电阻短距测量方法,管道穿墙、穿楼板处应采取防止“热桥”或“冷桥”的措施; 2保冷层的外表面不得产生凝结水; 3采用非闭孔材料保温时,外表面应设保护层;采用非闭孔材料保冷时,外表面应设隔汽层 和保护层。 【条文说明】11.1.7对设计设备与管道绝热材料的要求

11.2.1设备、管道及其部、配件的材料应根据接触介质的性质、浓度和使用环境等条件,结合材 料的耐腐蚀特性、使用部位的重要性及经济性等因素确定。 11.2.2除有色金属、不锈钢管、不锈钢板、镀锌钢管、镀锌钢板和铝板保护层外,金属设备与管 道的外表面防腐,一般采用涂漆。涂层类别应能耐受环境大气的腐蚀。 11.2.3涂层的底漆与面漆应配套使用。外有绝热层的管道应涂底漆。 11.2.4涂漆前管道外表面的处理应符合涂层产品的相应要求。当有特殊要求时,应在设计文件中 规定。 【条文说明】11.2.111.2.4设备、管道及其部、配件的防腐材料及防腐设计要求。 设备、管道以及它们配套的部件、配件等所接触的介质是包括了内部输送的介质与外部环境 接触的物质。民用建筑中的设备、管道的使用条件通常较为良好,但也有一些使用条件比较恶劣 的场合。空调机组的冷凝水盘,由于经常性有凝结水存在,一般常用不锈钢底盘;厨房灶台排风 罩与风管输运空气中也存在大量水蒸汽,常用不锈钢板制作;游泳馆的空调设备与风道除了会与 水汽接触外,还会与氯离子接触,因此常采用带有耐腐蚀涂膜的散热翅片、无机玻璃钢风管或耐 腐蚀能力较好的彩钢板制作的风管:同样,用于海边附近的空调室外机,通常也选用带有耐腐蚀 涂膜的散热翅片;对于设置在室外设备与管道的外表面材料也应具有抗日射高温及紫外线老化的 能力。如此,设计必须根据这些条件正确选择使用材料。 11.2.5用于与奥氏体不锈钢表面接触的绝热材料应符合《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施工规范》 (GB50126)有关氯离子含量的规定。 【条文说明】11.2.5对用于与奥氏体不锈钢表面接触的绝热材料的相关要求

国家标准《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施工规范》(GB50126)中规定:用于奥氏体不锈钢设备 或管道上的绝热材料,其氯化物、氟化物、硅酸盐、钠离子含量的规定如下:

式中:y一测得的(CI+F)离子含量 x一测得的(Na+SiO3)离子含量 离子含量的对应关系对照表如下表:

式中:y一测得的(CI+F)离子含量 x一测得的(Na'+SiO3)离子含量 离子含量的对应关系对照表如下表:

JT/T 1180.11-2018标准下载表17离子含量的对应关系对照表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