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3/T 2567-2020 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通用技术要求

DB23/T 2567-2020 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通用技术要求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2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207590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23/T 2567-2020 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通用技术要求

硬件应不低于以下配置: a)CPU:单主板CPU,宜采用低功耗处理器,双核1.4GHz及以上; b)内存:单主板内存容量应不小于2GB,频率800MHz及以上; c)存储:容量500G及以上,宜采用无旋转部件的固态硬盘或电子盘; d)显示:不小于128×64点阵式LCD显示屏,支持显示工作状态,便于现场维护操作

5.1.2接口类型及数量

接口类型及数量应至少满足以下要求: a)内网主机接入串口(RS232/RS485)至少2路,数据接入以太网接口至少2路; b)外网主机数据发送以太网接口至少2路: c)人机接口至少支持USB接口3个(含CA证书接口1个),具备VGA等视频接口1个。

DB31T 1267-2020 车道偏离报警系统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pdf能耗在线监测端设备的性能要求见表1。

表1能耗在线监测端设备性能要求

5.2.1能耗数据采集

能耗任线监测设备应提供数据接人软1 支持多种类型数据的接入。包括支持从现场的仪表 获取数据、从数据采集器获取数据、从自动化信息系统获取数据、支持手工填报数据

能耗在线监测筛设备应具备基础数 据处理应包适数据汇总计异 数据格式验证、数据查询和统计等。 并方便导出。

5.2.3能耗数据传输

5.2.3.1上传协议

能耗在线监测端设备应具备数据上传功能。数据上传协议应符合本标准关于数据传输通信协议的要 求,对数据加密后上传到系统平台

5. 2. 3. 2上传周期

能耗在线监测端设备应具备设定能耗数据上传时间间隔的功能。上传数据按照上传周期不同分为目 上传数据和月上传数据。其中日上传数据可包含实时上传数据,实时上传数据要求能耗在线监测端设备 的采集频率设置为15分钟或30分钟采集一次。

5.2.3.3数据重传及补传

能耗在线监测端设备应具备数据重传和数据补传的功能。在网络异常或其他原因导致能耗数 时,端设备应自动重新上传,在重传失败时可在下一个上传周期自动补传。 能耗在线监测端设备还应支持人工补传功能,当上传的数据不完整或不准确时,可通过人工填 进行数据补传

能耗在线监测端设备应具备本地维护和远程操作功能。本地维护指可通过自带显示屏或其他维 式进行查看设备工作状态,以便排除故障。远程操作包括远程监控、远程配置和远程升级功能

传输层基于TCP/IP协议,应用层基于HTTPS协议。国家平台与省级平台、省级平台与端设备之间的协 议关系见图2。

中通信模式为客户端和服务端采用请求应答模式。通讯请求的发起端作为客户端,通讯请求 为服务端。请求应答过程由客户端发起服务端应答组成

端设备与省级平台通讯协议

图3端设备与省级平台通讯协议构成

能耗在线监测端设备与省级平台的交互操作: )端设备注册:能耗在线监测端设备注册到平台并获取接入传输平台的服务地址 b)基础数据下载:能耗在线监测端设备从接入传输平台下载基础数据; c)平台版本校验:能耗在线监测端设备定期检查平台版本号信息,如检查到版本更新,则端设备进 行相应的更新下载; d)用能单位基础信息上传:用能单位上传基础信息至省级平台: e)用能单位采集数据上传:用能单位上传采集数据至省级平台; f)用能单位基础信息下载:从省级平台下载用能单位基础信息; g)用能单位采集数据下载:从省级平台下载用能单位采集数据。

能耗在线监测端设备与省级平台的通信流程分为3种类型: a)首次注册并上传数据:包含端设备注册、基础数据下载、用能单位基础信息上传、用能单位采集 数据上传、用能单位基础信息下载、用能单位采集数据下载流程,见附录C图C.1; b)基础信息修改及平日数据上传:按照平台下发时间,每日定时向省级平台上传数据:用能单位基 础信息修改后上传省级平台。包含用能单位基础信息上传、用能单位采集数据上传流程,见附录 C图C.2; c)平台版本校验:端设备应至少每天进行一次平台版本校验,见附录C图C.3。

本标准中规定重点用能 赋相大信息以代码形式, 息编码,其中对行政区划、行业、重点用能单位、生产工序和工序单位等基础信息进行的编码为基础信 息编码。

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中采用的行政区划代码,按照GB/T2260执行,按6位数字代码分 别代表省、市(地区)、县(区)的名称。

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中行业编码参照GB/T4754执行。将行业划分为门类、大类、中类和 小类四级。代码由一位拉丁字母和四位阿拉伯数字组成,具体如下: a)门类代码用一位拉丁字母表示,用字母A、B...依次代表不同门类; b)大类代码用两位阿拉伯数字表示,从01开始按顺序编码; c)中类代码用三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前两位为大类代码,第三位为中类顺序代码; d)小类代码用四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前三位为中类代码,第四位为中类顺序代码

生产工序编码按照行业分别编码,编码规则由2位阿拉伯数学组成。不同行业生产工序编码可参 行业规范定义的编码规则进行编码

工序单元编码按照行业分别编码,编码规则由2位阿拉伯数字组成,如01、02,。不同行业 编码可参考相应的行业规范定义的编码规则进行编排。

7.8数据采集来源编石

是指能耗在线监测系统中采集、识别和选取的数

表2数据采集来源类型编码

7.9采集数据类型编码

能源品种编码用4位阿拉伯数字进行编码,第1位和第2位数编码为能源分类编码,用2位阿拉伯数字 表示。第3至4位数编码为能源分项编码,用2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如01、02,.。能源品种编码见附录A 表A.1。

耗能工质用4位阿拉伯数字进行分类分项编码,第1位和第2位数编码位能源分类为分类编码, 伯数字表示,如01、02,..。第3至4位数编码为分项编码,用2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如00、01、02 工质编码见附录A表A.2。

计量器具编码由计量器具类型代码、计量器 代码和计量器具序号代码等3个部分组成。其中计 量器具类型代码参照JJF1051进行编码。每个计量器具类型代码由8位阿拉伯数字组成:计量器具等级代 码根据进出用能计量器具、主要次级用能计量器具、主要用能设备计量器具等级分为三级,分别由1,2 3表示;计量器具序号是在前面两级编码的基础上对相同器具类型且相同等级的计量器具进行排序编码, 计量器具序号由3位阿拉伯数字组成,如001,002,003,..。计量器具类型代码表见附录A表A.3。

8.1能源分类和采集项

根据能源形态和计量方式,能耗在线监测系统能源品种包括电力、热力、固态能源、气态能源、液 态能源等五类。除电力为单一能源外,其他四种能源又包含多种具体能源种类。能源品种分类见附录A表 A.1。

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数据采集量包括相关热工量、化学量、力学量、电量等,具体采集量应符合国家 对各行业能耗数据采集要求。其中对于各种蒸汽,应由能耗监测端设备统一转换、汇总成热力数据后上 传。对于各类能源数据,其折标准煤系数如与国家标准不同,且用能单位具备检验条件,应上传相应能 源实际折标煤系数。

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数据采集工作应遵循准确、完整、真实的原则。采集途径优先级别依次为管理信 息系统(如ERP、MIS等)、生产监控管理系统(如SIS、MES等)、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如PLC、DCS、FCS)、 现场仪表、手工填报等。

8. 2.2 系统对接

能耗监测端设备可通过接口与其他信息化业务系统对接获取数据。信息化业务系统一般有工业控制 系统(如PLC/DCS/FCS等)、生产监控管理系统(如SIS/MES等)、管理信息系统(如ERP/MIS等)等。 系统对接要求: a)管理信息系统。用能单位管理信息系统和用能单位资源计划管理系统中包含能源消费数据的,可 通过相应接口(如SQL等)获取能源相关数据; b)生产监控管理系统采集。用能单位已构建企业生产监控管理系统(如SIS\MES等)。能源数据可 通过相应接口(如SQL等)获取能源相关数据: c)工业控制系统。用能单位已安装工业控制系统(如PLC、DCS、FCS等),且控制系统中已包含能 源相关数据的,可通过OPC等方式从相应系统中获取数据。

8. 2. 3. 1能源计量仪

生产现场安装的能源计量仪表,具备远传通信接口的,可直接接入能耗监测端设备。计 合GB/T19582.1、CJ/T188或DL/T645等通信协议。按照不同分类,每类物料涉及到的计量 数据采集仪表准确度要求见附录B表B.1。

表4数据采集计量仪表分类

8.2.3.2数据采集要求

各类数据采集要求: a)电力数据采集。用能单位的电力购进、消费或产出、外供数据,可通过具有通信接口的电能表采 集。电能表可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直接连接能耗监测端设备; b)热力数据采集。用能单位的热力购进、消费或产出、外供数据,可通过两种方式采集:一 种是通过管道进出口处的智能热力仪表,得到热力累积数据,该数据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发送到

能耗监测端设备: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对蒸汽瞬时流量、压力和温度的计量仪表数据进行采集, 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传送至热力积算仪中,并由其将计算得到的热力数据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发 送到能耗监测端设备: c)气态物料数据采集。在输送气态物料管道进口管或出口管段安装智能气体流量仪表,得到该类气 态物料的流量累积数据,将该数据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发送到能耗监测端设备; d)液态物料数据采集。在输送液态物料管道进口管或出口管段安装智能气体流量仪表,得到该类液 态物料的流量累积数据,将该数据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发送到能耗监测端设备; e)固态物料数据采集。在用能单位进出厂和消耗等环节,通过汽车衡、轨道衡、皮带秤等称重仪 表及计量系统,得出该固态物料的累积数据,将该数据以有线或无线方式发送到能耗监测端设备: )能源折标系数采集。各能源品种折标系数的选择,本着尽量接近实际情况的原则确定。对于有 检测条件的用能单位,由用能单位按照其实际情况填报或从用能单位已有能源管理系统中在线采 集,对于没有检测条 系数进行分析、计算。

8. 2. 4 手工填报

对于无法通过自动采集获取的数据可通过手工方式填报。手工填报的周期可分为日上报数据、 放据或月上报数据,具体上报周期应根据能源种类和平台统一要求制定。

9.1.1网络环境防护

9.1.1.1结构安全设计

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应重点加强网络结构设计, 以保证同各类用户提供稳定、持续的 安全服务,应满足以下要求: a)保证关键网络设备的业务处理能力具备穴余空间,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 b)保证接入网络和核心网络的带宽满足业务高峰期需要; c)绘制与当前运行情况相符的网络拓扑结构图: d)根据各部门的工作职能、重要性和所涉及信息的重要程度等因素,划分不同的子网或网段,并按 照方便管理和控制的原则为各子网、网段分配地址段

9.1.1.2关键设备安全保护

安全设备防护应实现对平台网络、安全防护等关键设备设施的自身保护,包括在提供网络运营支撑 及安全防护的防火墙、交换机,以及安全隔离网关等安全设备自身的安全防护。可采取以下措施: a)对登录网络设备的用户进行身份鉴别; b)对网络设备的管理员登录地址进行限制; c)具有登录失败处理功能,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网络登录连接超时自动退出等措 施: d)每次更新网络设备或安全设备配置后,应定期进行配置文件备份,防正配置意外更改或丢失。

9.1.2主机安全防护

9.1.2.1身份鉴别和访问权限

主机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应通过以下方式限制异常登录: a)对登录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用户进行身份识别和鉴别: b)为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的不同用户分配不同的用户名,分配不同的访问权限; c)具有登录失败处理能力,可采取结束会话、限制非法登录次数和网络登录连接超时自动退出等指 施。

9. 1. 2. 2入侵防范

主机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应具有入侵防范功能,并满足以下要求: a)操作系统遵循最小安装的原则,仅安装需要的组件和应用程序,并通过设置升级服务器等方式保 持系统补丁及时得到更新: b)安装防恶意代码软件,并及时更新防恶意代码软件版本和恶意代码库。

主机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应至少通过以下措施保证通信安全: a)采用密码技术保证通信过程中数据的完整性; b)在通信双方建立连接之前,应用系统应利用密码技术进行会话初始化验证; c)对通信过程中敏感信息字段进行加密。

9.2.1结构安全及边界防护

能耗监测端设备所在网络结构应满足下述要求: a)采用的网络设备性能及带宽应满足数据采集及上传需求; b)确定能耗监测端设备与所在用能单位的位置及各边界情况,并采用安全隔离与访问控制措施实现 保护。

9.2.2身份鉴别与访问控制

能耗监测端设备应通过以下措施做到身份鉴别与访问控制: a)采用统一要求的CA数字证书进行身份验证,通过身份验证后才能接入系统平台; b)在能耗监测端设备所在的用能单位网络,应建立数据安全传输及隔离控制措施,保证数据安全传 输及用能单位内网边界隔离要求; c)在能耗监测端设备所在的用能单位网络,对向系统平台互联的互联网边界,建立安全隔离访问控 制及入侵攻击行为检测措施,保证能耗监测端设备不被非法访问及攻击。

9.2.3通信完整性与保密性

在用能单位端的互联网边界,建立数据安全加密传输保护、数据完整性校验措施,实现与省级系统 平台之间的安全通信。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标准相关编码表

表A.1能源品种编码表

A.2部分耗能工质编码见表A.2

表A.2部分耗能工质编码表

A.3计量器具代码见A

A.3计量器具类型代码

表B.1能源数据采集仪表准确度等级要求

GB/T 20568-2022 金属材料 管环液压试验方法.pdf附录C (规范性附录) 端设备与省级平台通信流程

图C.1首次注册并上传数据流程图

C.2基础信息修改及平日数据上传流程见图C.2

C.3平台版本校验流程见图C.3。

C.3平台版本校验流程见图C.3。

图C.2基础信息修改及平日数据上传流程图

TB/T 3355-2014 轨道几何状态动态检测及评定图C.3平台版本校验流程图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