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5828-2021 水电水利工程抗滑桩施工规范.pdf

DL/T 5828-2021 水电水利工程抗滑桩施工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0.7 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352614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L/T 5828-2021 水电水利工程抗滑桩施工规范.pdf

4.0.1施工设施应在开工前准备就绪,施工场地应满足施工机械 正常作业的要求。 4.0.2施工前应按设计的桩身混凝土指标要求开展配合比试验 形成配合比试验报告。 4.0.3抗滑桩施工现场应设临时截、排水沟,地表水不得冲刷施 工场地,不得流入桩孔。 4.0.4施工前应选择合适的弃土场地,弃土边坡应保持稳定, 弃土坡脚宜设置挡土墙。必要时,应进行压实整平,设置截、排 水沟。

4.0.5应按工程测量要求,布设测量控制网点和监测系

控制网点应建在滑坡体之外,且能覆盖整个施工场地,设固定标 识,妥善保护,施工中定期复测。

5.1.1挖孔桩的平面位置、间距、断面尺寸及深度应符合设计 要求。

5.1.1挖孔桩的平面位置、间距、断面尺寸及深度应符合设计 要求。 5.1.2挖孔桩应在边坡体处于稳定状态时进行施工。 5.1.3挖孔桩施工宜采用先两侧后中部的施工次序。在设置多排 抗滑桩时CJ/T 542-2020 模块化雨水储水设施.pdf,上、下排不宜同时施工,施工次序由设计单位根据滑 坡体的推力特点确定。

5.1.3挖孔桩施工宜采用先两侧后中部的施工次序。在设置多 抗滑桩时,上、下排不宜同时施工,施工次序由设计单位根据 坡体的推力特点确定。

5.2.1桩孔开挖应自上而下逐层进行,开挖断面满足设计要求, 护壁厚度根据地质条件设计确定,每节的高度应根据地质条件确 定,一般为90cm~120cm。 5.2.2桩孔开挖采用边开挖边护壁的方式,下节桩孔开挖应在上 节护壁混凝土浇筑完成12h后进行。 5.2.3开孔后先进行锁口圈梁的施工。锁口圈梁高出地面不宜小 于20cm,孔口护壁厚度不宜小于15cm。 5.2.4土层开挖过程中,应保持开挖面均衡。每节开挖范围内遇 到孤石时,可选用人工凿除、爆破或机械破碎等方法碎石。 5.2.5岩层的开挖方法应根据岩石硬度、裂隙发育程度、滑坡稳 定状况及周边环境确定,可采用小孔径控制爆破等方法。 5.2.6开挖过程中因涌水、流沙、突泥等造成孔壁严重垮塌或上 节护壁发生破裂时,应立即进行桩孔回填,回填高度不应低主破

DL/T58282021

直。每层开挖完成后,应尽快进行护壁施工。 5.2.8桩孔护壁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每节护壁的形状为上部 厚下部薄,护壁整体呈锯齿状,上下节护壁之间相互搭接,搭接 长度不宜小于5cm。 5.2.9护壁钢筋制作宜在地面成型后再放入孔内安装。相邻护壁 竖向钢筋两端宜制成弯钩进行上下搭接,弯钩回弯长度不应小于 10cm。 5.2.10护壁模板可采用组合式拼装模板,模板定位应准确,支撑 应牢固。浇筑完成24h后方可拆除。 5.2.11护壁混凝土宜采用细石混凝土,可掺加早强剂。浇筑时 可采用小直径振捣棒配合钢针振捣密实,并保证与孔壁接触良好 5.2.12护壁的厚度、强度及配筋应满足护壁安全稳定的要求。对 于淤泥类软土、流沙、填土、膨胀土等易变形地层,应根据岩土 则压力验算护壁的结构稳定性,必要时,可采取减小每节开挖深 度及护壁分节高度、增加临时支撑、设置短锚杆及下设钢护筒等 措施。

5.2.8桩孔护壁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每节护壁的形状为上部 厚下部薄,护壁整体呈锯齿状,上下节护壁之间相互搭接,搭接 长度不宜小于5cm。

5.2.9护壁钢筋制作宜在地面成型后再放入孔内安装。相邻 竖向钢筋两端宜制成弯钩进行上下搭接,弯钩回弯长度不应 10cm。

.2.12扩护壁的厚度、强度及配肋应满定护壁安生稳定的要求。划 于淤泥类软土、流沙、填土、膨胀土等易变形地层,应根据岩士 则压力验算护壁的结构稳定性,必要时,可采取减小每节开挖深 度及护壁分节高度、增加临时支撑、设置短锚杆及下设钢护筒等 措施。

基岩较完整、节理裂隙不发育时,可减小护壁厚度或采用

5.2.13基岩较完整、节理裂隙不发育时,可减小护壁厚度或

喷射混凝土的方法护壁;基岩完整、孔壁稳定,且无地下水渗流 时,可不进行护壁。

5.2.14桩孔开挖过程中渗水量较大时,应在孔内开挖集水坑进行 抽排水,排水应引至地表排水沟,不得回流到滑坡体内。

琉排地下水。降水并的位置及数量应经计算确定。同时,应 降排水对周边建筑物的影响,不得造成建筑物有害沉降。

5.2.16桩孔开挖至设计孔深后,应清理孔底的残渣。孔底有积水 时,宜排干后用混凝土进行封底,并预留集水坑。封底混凝土强 度与桩身相同,厚度不小于20cm。

5.2.16桩孔开挖至设计孔深后,应清理孔底的残渣。孔底有

时,宜排干后用混凝土进行封底,并预留集水坑。封底混凝土强 度与桩身相同,厚度不小于20cm。

DL/T58282021

DL/T58282021

5.2.17基岩桩孔内的渗水可采用灌浆方式进行封堵,也可在封堵 前先设置引流孔。桩身混凝土浇筑前应封堵所有的漏水点,并排 干孔底的积水。

5.3.1挖孔桩钢筋的制作和安装应按设计图纸施工,钢筋等级及 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5.3.2施工过程中当钢筋的品种、级别或规格需作变更或替换时 应征得设计单位同意。

5.3.3小截面挖孔桩钢筋笼应在地面制作成型后,分段吊装在孔 口连接。大截面挖孔桩竖筋、箍筋、加强筋应在孔外预制成型 吊放至孔内安装。

5.3.4钢筋应力计、土压力盒、声测管及锚索预留孔等预理件应

5.3.4钢筋应力计、土压力盒、声测管及锚索预留孔等预理件 按设计要求同步安装。

5.3.5桩底如采用植筋处理,其工序为成孔、安装钢筋、注浆等

5.3.6:钢筋可采用机械或人工调直,优先采用机械调直。调直 的钢筋不得有局部弯曲、死弯、小波浪形,其表面伤痕不应使 筋截面减少5%。

未端应做成弯钩,弯钩的形状及平直部分的长度应符合规范要求 加工后的半成品宜分类码放,并注意加强保护,堆积不可过高 不得引起半成品的变形,不应污染油污及泥浆。

5.3.8预埋件应现场制作成型,其材质及尺寸应符合设计要求。 5.3.9竖筋宜采用直螺纹套简对接,也可采用闪光对焊或电弧焊 搭接,不得采用电渣压力焊连接。 5.3.10直螺纹连接应符合《水工混凝土钢筋施工规范》DL/T5169 的规定,接头等级宜为I级。 5.3.11对于悬挂的竖筋,应有固定钢筋的措施,可采取上拉下撑

5.3.12箍筋应与每根(束)主筋绑扎或焊接,箍筋的间距、支数 及布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5.3.13挖孔桩桩身钢筋在桩孔内安装时,钢筋要求定位准确、牢 固,钢筋笼与护壁间可用水泥砂浆垫块隔开,以留出保护层厚度。 受力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不得小于50mm。

5.3.13挖孔桩桩身钢筋在桩孔内安装时,钢筋要求定位准确

5.4.1混凝土采用料车输送或混凝土泵输送。 5.4.2混凝土不得从孔口直接浇筑,应采用串筒浇筑,串筒下口 与混凝土面距离宜为1m~2m,串筒应固定可靠,最后一节串筒 应倾斜。

5.4.3桩孔深度超过30m时,不宜采用串筒浇筑,宜采用泵送混

凝土至桩孔孔底。采用泵送混凝土浇筑时,布料管管口不得高于 混凝土面2.0m。

5.4.4混凝土应连续浇筑,分层振揭。每浇筑0.3m~0.5m时, 应插入振捣棒振捣,振范围应覆盖桩孔全截面,混凝土保护层 不得漏振。

5.4.5混凝土应振捣密实,避免过振,振捣过程中应保护钢

5.4.6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在孔口取样做落度检验,其落 度应符合要求。

5.4.7桩页高出地面的挖孔桩,应支设模板,分层浇筑,模板 定位及安设应符合《水电水利工程模板施工规范》DL/T5110的 规定,

5.4.8若地下水丰富,蔬于孔底积水困难,则应采用水下混凝土 灌注,导管数量及混凝土落度等应满足水下混凝土灌注要求。 5.4.9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及时修复可能出现的钢筋位置错动或 脱落。

5.4.8若地下水丰富,蔬于孔底积水困难,则应采用水下混凝土

DL/T58282021

5.4.10挖孔桩桩头混凝土应及时用麻袋、草帘等加以覆盖并浇水 养护,养护期不得少于14d,冬季施工的混凝土不得受冻害。冬、 雨季浇筑桩身混凝土应提前做好混凝土专项施工方案。 5.4.11大截面挖孔桩混凝土量较大时,宜按照大体积混凝土的施 工技术要求进行配合比设计和施工,防止产生混凝土开裂。 5.4.12埋入式挖孔桩桩孔空孔部分应按设计要求回填,回填土应 八日一高

5.4.11大截面挖孔桩混凝王量较大时,宜按照大体积混凝王的施 工技术要求进行配合比设计和施工,防止产生混凝土开裂 5.4.12埋入式挖孔桩桩孔空孔部分应按设计要求回填,回填土应 分层夯实,回填土的土类及性质宜与桩周土一致。

5.4.12埋入式挖孔桩桩孔空孔部分应按设计要求回填,回

分层夯实,回填土的土类及性质宜与桩周土一致

DL/T58282021

6.1.1应根据岩土工程地质条件、施工场地及当地施工经验选择 冲击钻、回转钻或旋挖钻等成孔工艺。 6.1.2钢护简宜采用4mm10mm厚的钢板制作,其理设应符 合下列规定: 1护简理设应准确、牢固,护简中心与桩位中心偏差应小于 50 mm。 2护筒内径应大于钻头直径100mm,其下段外侧应采用黏 土填实。 3护筒简埋设深度不小于1.5m,松软土层中护筒宜适当加深 6.1.3采取泥浆护壁钻孔时,孔内泥浆面不宜低于孔口1.0m。当 钻孔过程中浆液漏失严重时,应采取堵漏措施。 6.1.4泥浆制备应选用黏土或膨润土,泥浆密度及黏度应根据施 工设备、工艺及地层情况综合确定。

6.2.1回转钻进成孔可根据孔径、孔深、岩土层特点、场地环境 条件选用正循环或反循环钻进工艺。 6.2.2旋挖钻进成孔应根据不同岩土层及地下水理埋深,采用泥 浆、钢护筒护壁或干作业成孔工艺,无地下水时宜优先采用干作 业成孔。 6.2.3钻机就位后,应保证地基平整,稳定可靠,调整水平及倾

DL/T58282021

L/T58282021

6.2.4冲击钻进开孔时应低锤密击,地表土层松软时,可在护筒 内加黏土混合,并加入一一定数量的片石反复冲击密实,确保孔壁 稳定。微型桩成孔宜采用风动潜孔锤钻进成孔。遇堆积体或松散 破碎岩体时,钢管桩宜直接采用跟管成孔。 6.2.5钻进过程中如发生桩孔偏斜、塌孔、缩颈、护简失稳或外 围冒浆等情况,应停止钻进,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6.2.6钻进成孔过程中应经常检查,确保孔位、孔径满足设计 要求。

6.2.7钻孔达到设计深度后,应检查成孔质量,满足要求后清孔 清孔后孔底沉渣厚度不大于100mm,泥浆含沙量、黏度指标符合 要求。

6.3.1钢筋笼制作安装应严格按设计图纸施工,钢筋笼制作充许 偏差应符合表6.3.1的规定。

表6.3.1钢筋笼制作允许偏差

6.3.2钢筋笼在地面制作成型后,分段在孔口连接安装。钢筋应 力计、声测管及其他预理件应按设计要求同步安装。 6.3.3分段制作的钢筋笼,其接头宜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接头 位置应避开滑带,接头点应按《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的 规定或设计要求错开。抗滑桩钢管安装,宜采用整体安装,分段 安装时连接件应满足结构强度要求,

DL/T58282021

DL/T58282021

6.3.4桩的加劲筋布置在主筋内侧,箍筋布置在主筋外侧,加劲 筋与箍筋应与主筋焊接。

下,就位后应固定,要求定位准确牢固,防止上浮,钢筋笼 净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5cm。

6.3.6非对称的钢筋笼主筋的抗弯抗剪方向应与主滑方向一致。 钢筋笼下放时不得转动钢筋笼。

6.4.1钢筋笼吊装完毕后,应进行沉渣厚度检验,合格后应立即 灌注混凝土。 6.4.2水下混凝土应具有良好的和易性,落度宜为18cm~22cm 宜适当掺加外加剂,配合比应根据混凝土强度设计要求通过试验 确定。

6.4.1钢筋笼吊装完毕后,应进行沉渣厚度检验,合格 灌注混凝土。

宜适当掺加外加剂,配合比应根据混凝土强度设计要求通过试验 确定。 6.4.3灌注导管直径为200mm300mm,连接应密封、牢固、 方便检查,节长2m~4m,底管长度不宜小于4m。 6.4.4隔水栓应有良好的隔水性能,宜采用球胆或与桩身混凝土 相同强度等级的一级配混凝土制作。 6.4.5开始灌注时,导管底部至孔底距离宜为300mm~500mm。 6.4.6首次灌注的混凝土应有足够的储备量,使导管理入混凝土 面以下的深度不小于0.8m;末次灌注的混凝土量应保证超灌高 度不小于0.5m。 6.4.7灌注过程中导管理入混凝土的深度不宜大于6.0m,不宜小 于2.0m,不得将导管拔出混凝土面。及时拆除或提升导管,控制 提拔导管速度,应有专人测量导管理深及导管内外混凝土灌注面 的高差,并及时详细填写灌注记录。 6.4.8水下混凝土应连续灌注,灌注过程中出现故障应及时排 除,并记录备案。

DL/T58282021

7.1.1预制桩主要包括非预应力混凝土桩、预应力混凝土桩和钢 管桩等。 7.1.2预制桩的沉入方法主要有打入、压入、振入法等,也可采 用导孔法沉桩。 7.1.3施工前,应综合考虑预制、起吊、运输、堆放、沉桩等过 程,并根据工艺条件、地质情况、荷载特点,以及施工对周边环 境的影响等,结合施工工艺试验成果,拟定合适的施工方案和技 术措施。

7.2.1较短的桩体(一般10m以内)可以在工厂预制。较长的桩 体应在沉桩施工现场附近预制,减少桩体起吊、运输过程中的 损坏。 7.2.2确定单根桩长时,应综合考虑地质条件、打桩架的高度、 预制场所、起吊设备、运输能力等因素,避免在桩尖接近或处于 滑动面附近接桩。每根桩的接头数量不宜多于3个。

7.2.1较短的桩体(一般10m以内)可以在工厂预制。较长的桩 体应在沉桩施工现场附近预制,减少桩体起吊、运输过程中的 损坏。

7.2.2确定单根桩长时,应综合考虑地质条件、打桩架的

预制场所、起吊设备、运输能力等因素,避免在桩尖接近或处于 滑动面附近接桩。每根桩的接头数量不宜多于3个。 7.2.3桩的钢筋骨架允许偏差应满足表7.2.3的要求。

表7.2.3桩的钢筋骨架允许偏差

DL/T58282021

7.2.4模板的拆除时间应根据施工特点和混凝土所达到的强度来 确定。如无特殊要求,应符合相关施工规范的规定。 7.2.5成品桩的制作允许偏差应满足表7.2.5的规定。

表7.2.5成品桩的制作允许偏差

DL/T58282021

7.2.6预应力混凝士桩的制作质量要求应符合《预应力混凝土管 桩技术标准》JGJ/T406的规定。

7.2.6预应力混凝士桩的制作质量要求应符合《预应力混

7.3.1单节桩长在20m以内的,可采用2点起吊;桩长为20m~ 30m时,宜采用3点起吊:当桩长大于30m时,应通过计算确 定吊点数量及位置。 7.3.2起吊前,应对起吊点位置进行验算。当起吊点少于或等于 3个时,其位置应按吊点跨间正弯矩与吊点处负弯矩相等的原则 计算确定,当吊点多于3个时,其位置应按反力相等的原则计算 确定。 7.3.3预制桩应达到设计强度的70%方可起吊。

7.3.4桩起吊时,应做到平稳,不得使桩体受到损伤

7.4沉桩前现场准备工作

7.4.1应认真处理高空、地上和地下的障碍物,地下已探明的块 石等硬质物体应挖除。 7.4.2沉桩现场地面应平整,满足沉桩设备的承载力要求,地面 坡度一般不大于1%,场内道路应满足桩体运输的要求。 7.4.3沉桩设备的桩架竖立后,应保证垂直度。 7.4.4桩位放样完毕后应校核,允许偏差应符合设计要求。

7.5.1锤击桩设备的锤重宜大于桩体质量。

DL/T58282021

7.5.2锤击桩桩架的高度应根据桩长、滑轮组高度、桩锤高度、 桩帽高度、起锤移位高度,并考虑0.5m~1.0m的高度余量进行 选用。

桩帽高度、起锤移位高度,并考虑0.5m~1.0m的高度余量进行 选用。 7.5.3静压桩压桩设备的选用应根据设计要求考虑压桩机的型 号、自重、最大压桩力,并考虑吊桩机构的性能及吊桩能力等。 最大压桩力宜为压桩机的自重和配重之和的80%。 7.5.4抱压式压桩机抱紧压力不应大于桩身充许侧压力。 7.5.5当边桩位置不能满足中置式压桩机施工条件时,应选用前 置式压桩设备进行压桩。

7.5.3静压桩压桩设备的选用应根据设计要求考虑压桩机

7.5.4抱压式压桩机抱紧压力不应大于桩身充许侧压力

7.6.1一般股当相邻桩的中心距小于4倍桩径时,宜拟定合理的沉 桩顺序,宜按照逐排打设、由中部向边沿打设、分段打设等方法 进行。 7.6.2根据桩的规格,施工时应按先大后小、先长后短、先深后 线的顺序打设。 7.6.3宜优先选用重锤低击的方式沉桩施工。 7.6.4应根据桩锤和桩帽类型,以及桩型、地基土质、施工条件 等多种因素,合理选用垫材。 7.6.5当桩深达到设计深度时,即可停止沉桩;当锤击沉桩无法 达到设计深度时,应采用引孔的方式进行补桩,

7.7.1压桩施工宜将每根桩一次性连续压到底,接桩时间尽可能 缩短。

7.1压桩施工宜将每根桩一次性连续压到底,接桩时间尽可能 短。 7.2大面积压桩群应控制每天的压桩量。 7.3压桩稳压时间宜为 5 s10 s。

7.7.2大面积压桩群应控制每天的

7.7.3 压桩稳压时间宜为 5 s~10 s。

DL/T58282021

8.1.1监测点由变形监测点和基准点两类组成,其中变形监测点 布置在滑坡体范围内,基准点布置在滑坡范围以外稳定岩土体上。 8.1.2监测仪器的选择应满足可靠性、操作简便性、稳定性和耐 久性的要求,网点布设应便于安装、维修和观测。 8.1.3施工期安全监测施工方案主要内容应包括监测范围与监测 点选择、各监测墩(桩、孔)的施工尺寸与施工方法、仪器设备 安装型号与安装要求、监测仪器调试校准方法、监测周期与频次、 数据分析与预警要求等。 8.1.4施工前,应按设计要求和监测施工方案完成监测站(点) 神

8.1.5抗滑桩施工期应对滑坡体进行实时安全监测,掌握工程

动等因素对滑坡体的影响,用于指导施工和防护。 8.1.6当出现变形异常等情况时,应加密监测频次。 8.1.7挖孔桩施工,必要时宜对护壁变形进行监测。 8.1.8监测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宜采用自动化、智能化。及时进行 监测数据的分析整理,指导施工。

8.2.1施工前应进行危险源的识别和评价,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 分项工程应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8.2.2施工现场总体布局与分区合理、规范有序,应符合安全规 定及文明施工的要求。

8.2.2施工现场总体布局与分区合理、规范有序,应符合安全规

DL/T58282021

8.2.3人工挖孔桩孔口四周应设置防护栏杆,孔内应设置安全爬 梯,雨季施工时应搭设防雨棚。桩孔施工时孔口应有专人看守, 暂停施工时应对孔口实施保护。 8.2.4人工挖孔桩施工过程中,当桩孔中地下水位较高时,应制 定专项降排水方案;若桩孔中可能出现有害气体,应采取专门措 施,确保施工人员安全。

定情况,发现开裂、滑动、流土等现象,应停止作业,撤出现场 作业人员,及时查明情况,按照方案或应急预案有序组织加固。 8.2.6抗滑桩施工时,不得上下层同时作业。若遇特殊情况应制 定专门的安全施工方案。

DL/T58282021

直径钻孔桩宜采用声波透射法检测,必要时应用钻芯法进行抽 检,钻孔宜布置在桩孔中心部位。钻孔桩、挖孔桩宜逐桩检测, 微型桩按比例抽检。 9.0.10钻孔取芯检查宜在桩身无损检测后进行。桩截面面积小于 1m²和混凝土强度等级小于C20时,不宜采用钻孔取芯法检查。 钻孔取芯检查结束,检查孔应采用同级水泥砂浆或水灰比为0.5:1 的水泥浆填充密实。 9.0.11经检查存在质量缺陷及不合格的桩,按设计方案进行 处理。

DL/T58282021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范的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符 合的规定”或“应按……执行”。

DL/T58282021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第1部分:总则》GB6067.1 《水电水利工程模板施工规范》DL/T5110 《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DL/T5144 《水工混凝土钢筋施工规范》DL/T5169 《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DL/T5173 《水电水利工程施工通用安全技术规程》DL/T5370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技术标准》JGJ/T406 《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NB/T10491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水电水利工程抗滑桩施工规范

DL/T58282021 条文说明

DL/T 58282021

DL/T58282021

1.0.1滑坡是主要地质灾害之一,抗滑桩是滑坡与边坡工程治理 工程中常用的工程措施。本规范规定了挖孔桩、钻孔灌注桩、预 制桩等桩型施工技术及要求。 1.0.2本规范适用范围包括水电水利工程中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抗 滑桩施工,也可用于边坡工程中的抗滑桩施工,湿陷性黄土、冻 土、膨胀土和其他特殊性岩土及侵蚀环境的抗滑桩施工。 1.0.4施工安全监测工作极其重要,应在工程正式施工前进行监 测网的布置并进行初始监测,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撤离施 工人员,险情排除后方可继续施工。 1.0.6抗滑桩作为滑坡治理的一种有效措施,具有抗滑能力强、 桩位灵活、施工方便、设备简单、不易恶化滑坡状态等优点,现 已广泛应用于滑坡防治及边坡治理工程中。由于滑坡形式条件与 成因机制复杂,不确定性影响因素多,为确保抗滑桩治理工程施 工质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时宜经试验验证, 做到技术可行、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DL/T 58282021

3.0.1本条主要是针对滑坡勘察和治理工程设计成果提出的要 求,抗滑桩工程施工是在滑坡勘察及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只有在 查清滑坡的地质环境条件、熟悉防治对象和防治手段的情况下, 才能确保施工达到预期成果。 3.0.2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抗滑桩施工的主要技术文件,应合理 可行。施工组织设计应在现场踏勘了解现场条件的基础上编制, 并应符合质量、进度、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施工组织设计应增加编制应急救援预案: (1)对于稳定性差的滑坡,在施工期间可能诱发地面开裂、 变形加剧的; (2)施工对滑坡扰动较大,可能降低滑坡稳定性,加剧滑坡 变形的; (3)人工挖孔桩工程施工; (4)排水隧洞工程施工; (5)其他可能导致施工人员或周围人员伤亡风险的。 3.0.3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 院令第393号)和《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37号)及相关文件《住 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 全管理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建办质【2018)31号)的规定, 对达到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编制专项施工方 案。抗滑桩施工规定人工挖孔桩开挖深度超过16m及桩截面面积 大于10m²,钻孔桩截面面积大于2m²及深度超过50m时,建议

3.0.1本条主要是针对滑坡勘察和治理工程设计成果提出的 求,抗滑桩工程施工是在滑坡勘察及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只有 查清滑坡的地质环境条件、熟悉防治对象和防治手段的情况下, 才能确保施工达到预期成果。

3.0.3根据《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院令第393号)和《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37号)及相关文件《住 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 全管理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建办质(2018)31号)的规定, 对达到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编制专项施工方 案。抗滑桩施工规定人工挖孔桩开挖深度超过16m及桩截面面积 大于10m²,钻孔桩截面面积大于2m²及深度超过50m时,建议 编写专项施工方案。

DL/T58282021

3.0.4地质编录应与施工同步,抗滑桩应作地质素描图。发现地 质情况与原勘察设计不符时,应立即报告勘察设计单位,以便对 设计做出调整,达到防治效果。 3.0.6严格按设计要求组织施工,不得违反相关规定。如抗滑桩 施工应分二序、三序或多序跳桩开挖,不能因抢施工进度而一次 全面开挖;抗滑桩弃渣应及时清运到指定的位置,不得堆放在抗 滑孔周边等。应严格执行设计文件中安全技术要求。 3.0.12滑坡作为潜在的危害体,地质环境的改变、恶劣的环境 气候、地震和其他原因都可诱发滑坡的发生:抗滑桩施工也是改 变地质环境的过程,也有诱发滑坡发生的可能。因此,在进行抗 滑桩施工时,要加强对当地居民和施工人员的防灾教育,制定灾 害发生时的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

DL/T 58282021

4.0.4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弃渣场,一般不充许在滑坡体附近设置 弃渣场,弃渣场的选择应避免引起次生灾害的发生。 4.0.5测量控制网的基准点应设置在滑坡体范围外,并要求地势 开阔、稳定。

4.0.4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弃渣场,一般不充许在滑坡体附近设 弃渣场,弃渣场的选择应避免引起次生灾害的发生。 4.0.5测量控制网的基准点应设置在滑坡体范围外,并要求地卖 开阔、稳定。

GB/T 28125.2-2020 气体分析 空分工艺中危险物质的测定 第2部分:矿物油的测定.pdfDL/T58282021

5.1.2施工中可采取稳定滑坡的措施有:上部卸载减小下滑力; 坡面平整,裂缝回填;可在滑坡体范围外周边修截水沟减少地表 水下渗。

5.2.1桩孔位于土层和风化破碎的岩层时置设置护壁,挖孔桩孔 口应设置锁口圈梁,一般锁口圈梁和护壁混凝土强度等级宜为 C20。每节护壁均应在当日连续施工完毕。 5.2.3按设计桩位进行施工放样,锁口圈梁护壁中心线与设计轴 线的偏差不得大于20mm。 5.2.10每节护壁模板安装时,应校正模板位置,每节护壁的中心 应与桩的中心致。锁口圈梁浇筑成型后应在四边设对中十字控 制点。

5.2.12在软弱松散土层中混凝土护壁每节高度为0.5m0

若遇塌孔,可采取在塌方处砌砖外模,配适量中8150的钢筋, 再支内模浇筑混凝土护壁。每节护壁必须连续浇筑密实,土层渗 水过大时应用速凝剂。

5.2.17当地下水渗出量不大时,可边挖边将渗水及渣土用提升桶 运出;地下渗水量较大罗田路施工组织设计,且提升桶满足不了排水时,可在桩孔底 挖集水坑,用高扬程水泵抽水,边抽水边挖土,水泵的规格按抽 水量确定,应连续作业;地下水位较高时,应预先采用统一降水 的措施,再进行开挖。

DL/T 58282021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