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2469-2021 并联型电网侧风电次同步振荡抑制装置技术规范.pdf

DL/T 2469-2021 并联型电网侧风电次同步振荡抑制装置技术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6.3 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384357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L/T 2469-2021 并联型电网侧风电次同步振荡抑制装置技术规范.pdf

ICS29.200 CCS F 21

Technical specificationfor shunt typewind subsynchronous oscillation d

陕西榆林未来能化榆横煤洁净综合利用项目行政生活设施食堂及浴室施工组织设计nicalspecificationforshunttypewindsubsynchronousoscillationdampe

国家能源局 发 布

10.10辅助电源....... 12 11二次系统基本要求. .12 11.1二次系统的一般要求 11.2控制系统... 11.3保护系统 11.4监控系统.. ...· 14 12试验. 12.1试验项目 12.2试验方法.. · 17 13标志与标识. 14包装与运输. ...· 20 14.1产品包装前的检查 14.2包装的一般要求 + 20 14.3运输...... 20 附录A(资料性)应用场景· 21 参考文献 .·22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 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文件由电力行业电能质量及柔性输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DL/TC40)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 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电力科学研究院、思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中电普瑞科技 有限公司、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西安许继电力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 力科学研究院、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甘肃同兴智能科技 发展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 公司漳州供电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于弘洋、刘宗烨、陈国富、智勇、赵国亮、刘辉、于永军、周柯、李小兵、 梁纪峰、王轩、冯宇鹏、李钢、奚鑫泽、朱鑫要、董毅、靳丹、谢小荣、徐衍会、高本锋、王连辉。 本文件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北京市白广路二 条一号,100761)。

型风电次同步振荡抑制装置技水

本文件规定了并联型风电次同步振荡抑制装置(简称装置)的分类与命名规则、系统构成、系统 接入、功能、性能、一次主设备、二次系统、试验等要求及相关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风电汇集地区35kV及以上风电场升压站、风电汇集站所用的次同步振荡抑制装 置,输出超同步的装置可参考本文件。

DL/T1215.3一2013链式静止同步补偿器第3部分:控制保护监测系统

DL/T 2469—2021

连接点pointofconnection

装置与电力系统的连接处。

图1阶跃响应时间曲线

装置的全型号由类别代号、额定次同步电流、额定电压、特征代码、最低输出频率、最高转 共六部分组成,表述形式如图2所示。

装置宜采用图3所示的典型结构,主要由换流链(结构见图4)、换流变压器(可选)、换流电抗器 可选)、控制保护监测系统及其他辅助设备(如断路器、启动回路、冷却系统等)组成。应至少有换 流变压器或换流电抗器其中的一个。

图4换流链基本电路示意图

装置主要由以下设备组成: a)断路器; b)隔离开关、接地开关; c)换流变压器(可选); d)换流电抗器(可选):

装置主要由以下设备组成: a)断路器; b)隔离开关、接地开关; c)换流变压器(可选); d)换流电抗器(可选);

装置主要由以下设备组成: a)断路器; b)隔离开关、接地开关; c) 换流变压器(可选); d)换流电抗器(可选):

装置接入系统条件原则上由需方提供,装置需要的系统设计条件包括以下方面: a)系统次同步振荡频率范围、次同步振荡电流幅值; b)连接点的标称电压及变化范围; c)连接点的短时最高运行电压及最大持续时间; d)连接点的短时最低运行电压及最大持续时间; e)过电压保护水平,包括雷电冲击保护水平和操作冲击保护水平; f)连接点或考核点的短路水平,包括最大和最小方式下的三相、单相短路电流(或短路容量); g)考核点的背景电能质量参数,包括电压变化范围(曲线)、谐波电压、谐波电流、电压波动和 闪变、三相电压不平衡度等; h)供电系统主接线和设备参数及供电方式、供电设备容量、相关的无功补偿装置及参数; i)系统接地方式及接地参数; +D )相关保护整定值及故障清除时间; k)其他应考虑的电气条件。

在安装场所的下述气候环境情况下运行的装置,其各项性能指标应达到其额定设计水平,装置需 要的设计条件可包含以下内容: a)海拔(m); b)年平均降水量(mm); c)最大月降水量(mm); d)年平均环境温度(℃); e)最高环境温度(℃); f)最低环境温度(℃): g)年平均相对湿度(%); h)最大相对湿度(%); i)覆冰厚度(mm); j)最大地面积雪厚度(mm); k)最大结霜厚度(mm): 1)冻土层厚度(m); m)年平均风速(m/s); n)年最大风速(m/s); 0)地震烈度(度); p)年平均雷暴日(d/a); q)污移等级;

在安装场所的下述气候环境情况 的设计条件可包含以下内容: a)海拔(m); b)年平均降水量(mm); c)最大月降水量(mm); d)年平均环境温度(℃); e)最高环境温度(℃): f) 最低环境温度(℃): g)年平均相对湿度(%); h)最大相对湿度(%); i)覆冰厚度(mm); j)最大地面积雪厚度(mm); k)最大结霜厚度(mm); 1)冻土层厚度(m); m)年平均风速(m/s); n)年最大风速(m/s); o)地震烈度(度); p)年平均雷暴日(d/a); q)污秽等级;

r ) 日照强度(W/cm²); s) )土壤电阻率(Q·m)。

DL/T 2469—2021

7.1接入的振荡抑制装置应适应电网运行方式的变化和运行控制要求: a)振荡抑制装置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次同步振荡阻尼以抑制系统次同步振荡; b)系统正常工况下,没有次同步振荡抑制需求时,振荡抑制装置可具备动态无功补偿功能; c)在具备动态无功补偿功能的振荡抑制装置中,应考虑切换策略对系统稳定运行的影响。 7.2接入的振荡抑制装置应具备与其他系统协调控制的功能: a)可具备与上层控制系统通信的功能,可以将自身运行状态上传上层控制系统,也可接受上层控 制系统的控制指令,以实现与其他振荡抑制装置的协调控制: b)在具备动态无功补偿功能的振荡抑制装置中,应具备与电网AVC系统的可控终端、调度端直 接通信的功能,能够在电网AVC系统中开环或闭环运行; c)在具备动态无功补偿功能的振荡抑制装置中,应具备与附近柔性交直流控制保护系统无功电压 控制策略相协调的功能。 7.3振荡抑制装置接入系统后的过电压保护方式、设备的绝缘水平、避雷器参数等,应能耐受如下要求: a)雷电和操作过电压; b)系统故障时的工频过电压; c)误动作或故障时可能造成的过电压。 7.4振荡抑制装置的保护设置应与风电场(风电机组)保护、电网保护相配合,防止越级跳闸。振荡 抑制装置的典型应用场景见附录A。 7.5当振荡抑制装置未输出次同步电流时,在所接入的电网电能质量合格的情况下,振荡抑制装置接 入后,接入点或考核点的电能质量指标应满足GB/T12325、GB/T12326、GB/T14549、GB/T15543的 规定。振荡抑制装置在启停、无功调节过程(若有)中不应产生冲击,当振荡抑制装置输出次同步电 流时,接入点或考核点的电能质量指标不适用相关电能质量标准。

a厂雷电和操作过电压; b)系统故障时的工频过电压; c)误动作或故障时可能造成的过电压。 7.4振荡抑制装置的保护设置应与风电场(风电机组)保护、电网保护相配合,防止越级跳闸。振荡 抑制装置的典型应用场景见附录A。 7.5 当振荡抑制装置未输出次同步电流时,在所接入的电网电能质量合格的情况下,振荡抑制装置接 入后,接入点或考核点的电能质量指标应满足GB/T12325、GB/T12326、GB/T14549、GB/T15543的 规定。振荡抑制装置在启停、无功调节过程(若有)中不应产生冲击,当振荡抑制装置输出次同步电 流时,接入点或考核点的电能质量指标不适用相关电能质量标准。

装置应包含如下功能: a)系统发生风电次同步振荡情况下,应具备在所要求次同步频率范围内的检测及次同步电流输出 能力,抑制风电次同步振荡: b)在电网规定的电压及频率变化范围内,装置的有功控制应能保证电压源换流器内链节电容电压 平衡,以及具备使换流器保持稳定运行的能力; c)应具备录波功能; d)应具备记录次同步发生时间、结束时间、抑制次数统计功能; e)系统正常工况下,可具备动态无功补偿能力,

8.2.1配置装置保护时,应采用分区配置的原则:装置保护必须对保护区域内所有相关的设备进行保 护, 换流器保护功能应与阀自身保护配合。

8.2.1配置装置保护时,应采用分区配置的原则;装置保护必须对保护区域内所有相关的设备进行保 护特种工技术交底,换流器保护功能应与阀自身保护配合。 8.2.2装置应具备以下保护功能: a)保护应完全覆盖所规定的被保护区域,相邻保护区域之间交叉重叠;能对被保护区域内的设备 进行金面正瑞的保护工有车保护开区

装置应具备以下保护功能

保护应完全覆盖所规定的被保护区域,相邻保护区域之间交叉重叠;能对被保护区域内的设名 进行全面、正确的保护,不存在保护死区。

b)保护装置应提供断路器跳闸、换流阀闭锁的出口。 c)保护功能应完成对换流器、交流连接母线及换流变压器(若有)的保护。 d)在故障情况下,保护宜通过改变控制策略或者移除最少的故障元件,使得故障对于系统和设备 的影响最小。 e)保护应根据接入系统的特性,对换流器保护、变压器保护、母线保护等保护功能进行协调配合。

装置与连接点长期连续运行的电压变化范围应符合GB/T12325的规定。电网故障或异常引起装置 连接点电压变化时,按照GB/T19963及NB/T31111的风电场高低电压穿越要求,装置不脱网,否贝 装置可退出运行。

装置输出次同步电流频率应在额定次同步频率范围内五龙山公园J地块人行通道施工方案,且与检测到的系统次同步振荡频率一致, 稳态频率偏差不大于0.01Hz。

装置的换流阀、换流电抗器、换流变压器等设备的设计都应满足连续或短时过负荷耐受要求,过 负荷能力应参照以下要求执行: a)并联型风电次同步装置在1.05倍额定次同步电流下应能长期运行,在1.2倍额定次同步电流下 运行时间不应少于2s; b)超出a)的过载能力时,装置应按最大能力输出; c)特殊需求应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9.6最小工频运行电流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