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T 2226-2021 电力用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组在线监测系统技术条件.pdf

DL/T 2226-2021 电力用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组在线监测系统技术条件.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 M
标准类别:电力标准
资源ID:385363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L/T 2226-2021 电力用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组在线监测系统技术条件.pdf

ICS 29.220.20 CCS K 84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

电力用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组在线监测

DL/T 2226—2021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 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提出。 本文件由电力行业高压开关设备及直流电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DL/TC06)归口。 本文件负责起草单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高压所、国 网河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浙江科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本文件参加起草单位: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国网冀北电力有 限公司、河北创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珠海伊托科技有限公 司、山东智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奥特迅电力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许继电源有限公司、南方电 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国网辽宁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 研究院、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晶、陈缨、张振乾、李秉宇、王凤仁、罗洋、贺含峰、方源、王洪梅、 林树胜、杨忠亮、陈书欣、马延强、陈轲娜、王洪、敖非、张万征、赵梦欣、罗治军、刘芹、吴志祺、 童杭伟、张伟、贾露路、苗俊杰、刘涛、向天堂。 本文件首次发布。 本文件在执行过程中的意见或建议反馈至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化管理中心(北京市白广路 二条一号地下室顶板地坪做法技术交底.doc,100761)。

电力用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组在线监测系统技术条

电力用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组在线监测系统技术条件

本文件规定了电力用阀控式铅酸蓄电池(简称蓄电池)组在线监测系统(简称产品)的技术要 聚、 安全要求、检测方法、检测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发电厂、变电站、换流站及其他电力工程。

DL/T1397.1一2014电力直流电源系统用测试设备通用技术条件 DL/T1397.2一2014电力直流电源系统用测试设备通用技术条件 试仪 DL/T1397.3一2014电力直流电源系统用测试设备通用技术条件 系统 DL/T1397.4—2014 4电力直流电源系统用测试设备通用技术条件 性测试系统 DL/T1397.5一2014电力直流电源系统用测试设备通用技术条件 DL/T1397.6一2014电力直流电源系统用测试设备通用技术条件 DL/T1397.7一2014电力直流电源系统用测试设备通用技术条件 JJG1587数字多用表校准规范

GB/T2900.1、GB/T2900.33、GB/T2900.41、GB/T2900.77、GB/T4365、DL/T637和DL/ 1397.1~72014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蓄电池组在线监测系统onlinemonitoringsystemforbattery 具备实时、连续地对运行蓄电池电压、电流、内阻、温度等数据及运行状态信息的采集、存储 计算、分析、控制,通过异常告警、容量核对(定)、远程通信等功能,实现蓄电池组状态在线监测、 维护及趋势分析管理的系统。 3.2 蓄电池温度batterytemperature 采用间接测量的方法获得的电解液平均温度值。 3.3 直流内阻DCinternalresistance 采用直流放电法获得的蓄电池内阻值。

5.1.1正常使用的环境条件

5.1.1.4安装使用地点通风良好,无强烈振动和冲击,无强电磁干

5.1.1.4安装使用地点通风良好,无强烈振动和冲击,无强电磁干扰。

5.1.2正常使用的电气条

DL/T 2226—2021

5.1.2.1·电源电压及允许波动范围: a)标称电压220V系统的直流工作电压范围:180V~286V; b)标称电压110V系统的直流工作电压范围:90V~143V。 5.1.2.2直流系统接地方式:不接地系统,

5.1.3.1超出5.1.1和5.1.2规定的使用条件为特殊使用条件,应在满足本文件安全要求的前提 户与制造厂协商确定。 5.1.3.2大气压力为80kPa以下时,制造厂应根据GB/T20626.1一2017的要求进行设计和生产

a)平整光滑,外表面无突出异物; b)牢固可靠,具有一定机械强度; c)表面涂覆层色泽均匀,无起泡和龟裂。

面板上的元器行保作火活元

a)导线的引入误差不影响测试的准确度; b)导线粗细均匀、表面无破损,不降低产品的绝缘强度; c)测试线绝缘护套应选用阻燃材料; d)测试线按红、黑两色区分导线的极性,在线耳或线夹等处的极性符号应正确、清晰、不易磨损。 5.2.4产品的金属外壳或框架上应有接地端子,以及明显的接地标志。接地端子应能可靠连接截面积 不小于4mm²的多股铜线,配有可装卸的黄底细黑条专用接地线。接地连接处应有防锈、防黏漆措 施,应保证产品上所有非带电金属部件可靠接地。 5.2.5产品不应在蓄电池组电池回路上串接任何测试装置。

5.3.1产品正常运行或故障时,不应对直流电源系统及周围的设备与装置产生不良影响。 5.3.2产品不应在控制(或继电保护)室内使用无线通信的方式。 5.3.3产品的直流工作电源应通过专用直流断路器接至直流(动力)母线。 5.3.4产品安装完成后应进行现场测试校验,其结果符合本文件及相关标准要求,产品内部设置的蓄 电池编号应与现场编号保持对应一致。

DL/T2226—2021

产品的检测准确度应满足以下要求: a)蓄电池组电压:土0.5%。 b) 蓄电池单体电压:土0.2% c)蓄电池组电流见表1。

表1蓄电池组电流检测准确度

d) 蓄电池直流内阻:±10% e) 蓄电池连接条电阻:土10%(在0.1mQ~100mΩ范围内);土0.01mQ(在小于0.1mQ范围 f)温度:±1C。

a) 蓄电池组的电压值; b) 1 蓄电池组的环境温度值; c) 1 蓄电池组的电流值; d) 蓄电池单体的电压值(巡检周期不应大于5s); e) 蓄电池单体的温度值; f 蓄电池单体的内阻值(检测周期可设); g) 蓄电池间的连接条电阻(检测周期可设)。

5.5.2显示与记录功能

产品基本的保护与控制功能: a)连接蓄电池的测量用接线应具备防止短路和极性反接的保护措施,单体电池电压采样线应在距 蓄电池极柱3cm~5cm内设置防短路保护器件(如串接不应小于10kQ电阻等); b)能在蓄电池组核对性放电过程中,当任一只蓄电池单体电压达到放电终止电压时,发出声光报 警和开关量(动合)信号,并应通过辅助开关动合触点(容量不小于250VA)对相关单元 (放电直流断路器、蓄电池容量放电测试仪)进行控制,切断人工放电负载; c)蓄电池应在浮充状态下在线进行内阻测试,其他状态应中断测试。

用户可根据安装的蓄电池组设置相应的告警限值,告警分为报警和预警两类。出现下列情况时产 自动发出告警: a)应具备内部单元失电、通信中断或采样模块故障等自检报警功能; b)应具备蓄电池单体电压、内阻、连接条电阻、温度异常等的就地声光报警并上传报警信息; c)应具备蓄电池组电压和浮充电流异常、蓄电池组脱离母线等的就地声光报警并上传报警信息; d)报警主要为电压异常报警、(充)放电电流异常报警、高温异常报警; e)预警主要为内阻超限预警、连接条电阻超限预警、容量核对低限预警。

用户可根据安装的蓄电池组设置相应的告警限值,告警分为报警和预警两类。出现下列情况时产 自动发出告警: a)应具备内部单元失电、通信中断或采样模块故障等自检报警功能; b)应具备蓄电池单体电压、内阻、连接条电阻、温度异常等的就地声光报警并上传报警信息; c)应具备蓄电池组电压和浮充电流异常、蓄电池组脱离母线等的就地声光报警并上传报警信息; d)报警主要为电压异常报警、(充)放电电流异常报警、高温异常报警; e)预警主要为内阻超限预警、连接条电阻超限预警、容量核对低限预警。

5.5.5分析与诊断功能

产品定期自动对采集的蓄电池参数进行统计、计算,并具备以下分析诊断及告警提醒功能: a)蓄电池电压、内阻一致性分析功能。分析蓄电池单体浮充电压、均充电压和放电电压一致性, 当超出设定范围时发出蓄电池一致性异常告警提醒。 b)单体蓄电池电压、内阻运行趋势分析功能。通过分析单体电池电压、内阻在一定时期内的运行 曲线,判断单体蓄电池的劣化状态,超出设定范围时发出告警提醒。 c)蓄电池热失控分析判断功能。通过分析对比环境温度、蓄电池温度、蓄电池浮充电电流,对蓄 电池是否处于热失控危险进行诊断,及时进行告警提醒。 d)连接条状态诊断功能。通过分析连接条电阻,判断连接条是否处于异常状态,及时进行告警 提醒。 e)蓄电池剩余容量(SOC)估算和健康状况(SOH)综合分析评价功能,对容量不足和失效电池 发出告警或更换提示。

产品应具备就地和将监测数据传送到监测中心服务器的标准通信接口,其电气特性应符合GB/T 16435.1的规定,且通信所占带宽不应大于2Mbit/s。 应至少具备2个独立总线RS485串行接口、2个不同网段TCP/P网络通信接口(RJ45接口)和1 个USB接口。其中RS485串行接口用于和现场的其他设备进行通信,TCP/P网络通信接口用于与监 测中心服务器通信,USB接口用于现场连接移动计算机及存储的数据导出。

产品采用的通信规约应符合以下要求: a) · 当采用串行通信时,通信接口为RS485,通信协议为Modbus; b) 当采用以太网通信时,通信接口为RJ45,通信协议为DL/T860,逻辑节点定义符合附录C的 规定。

通过以太网方式进行通信时,应满足信息安全的相关要求。 产品的软件、信息交换等应通过相应的一致性测试和信息安全测评。

5.7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

6.1电气间和爬电距离

6.1.1产品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应符合表2的

GB 51383-2019标准下载表2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不同极的裸露带电的导体之间,以及裸露的带电导体与未经绝缘的不带电导体之间的电气间 小于12mm,爬电距离不应小于20mm。 大气压力为80kPa以下时高原地区使用产品的电气间隙应根据GB/T20626.1一2017中表2规 数进行修正。

产品的下列部位应进行电气绝缘性能试验: ) 非电连接的各带电电路之间; b)各独立带电电路与地(金属框架)之间

Q/GDW 11552-2016 统一潮流控制器一次设备监造规范.pdf用绝缘电阻测试仪器测量6.2.1所列部位的绝缘电阻。测试仪器的开路电压等级应符合表3的 绝缘电阻不应小于10MQ。

用工频耐压试验装置,对6.2.1所列部位施加频率为50Hz土5Hz的工频电压1min,或用直流耐 压试验装置施加直流电压1min。试验电压应符合表3的规定,试验过程中应无绝缘击穿和闪络现象。

用冲击耐压试验装置,对6.2.1所列部位施加正负极性各3次的冲击电压,每次间歇时间不小于 5s。试验电压应符合表3的规定,电压波形为1.2/50us的标准雷电波,输出阻抗为500Ω,试验过程 中应无击穿放电现象。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