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 51025-2014 煤炭资源勘查工程测量规程.pdf

NBT 51025-2014 煤炭资源勘查工程测量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5 M
标准类别:地质矿产标准
资源ID:351741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NBT 51025-2014 煤炭资源勘查工程测量规程.pdf

5.2.3水准点的布设与埋石,在勘查区不强求埋设水准标石,可利用保存完好的已有GPS点、三角点 (导线点)及其新布设E级GPS网点和一级点标石代替水准标石。 5.2.4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7和表18的规定

表17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表18中丝法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5.2.5水准视距用上下丝间距直读;高差用中丝法单程观测;照准标尺的顺序为后、后、前、前。每一测 段中,测站数应为偶数。支线水准应往返观测,由往测转入返测时,两标尺应互换位置,并重新整置 仪器。 5.2.6工作间歇应在固定水准点上结束观测,也可间歇在三个固定木桩或两个坚稳可靠、光滑突出、便 于安置标尺的固定点泸州市龙马潭区第五期廉租房及2012年公租房平场项目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作为间歇点。间歇后,应进行检测,高差之差不得超过表18的规定。 5.2.7当水准路线需要跨越江河(湖塘、宽沟、洼地、山谷等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水准作业场地应选择在跨越距离较短、土质坚硬、密实便于观测的地方;标尺点需设立木桩; b)两岸测站和立尺点应对称布设。当跨越距离小于200m时,可采用单线过河,大于200m应 采用双线过河并组成四边形闭合环。往返较差、环线闭合差应符合表16的规定; c)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9的规定;

表19跨河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注1:一测回的观测顺序:先读近尺,再读远尺;仪器搬至对岸后,不动焦距先读远尺,再读近尺。 注2:当采用双向观测时,两条跨河视线长度宜相等,两岸岸上长度宜相等,并大于10m;当采用单向观测时,可 分别在上午、下午各完成半数工作量。

NB/T51025—2014不应超过7mm,取其平均值作为观测高差;e)跨越距离大于400m,可用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代替解决。5.2.8水准测量的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a)水准观测结束后,所有高差中加人水准标尺长度误差改正和正常水准面不平行的改正;b)经过上两项改正后,应按式(23)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全中误差,其绝对值不应超过表16中相应等级的规定:Mw...(23)式中:Mw高差全中误差,mm;W附合路线或环线闭合差,mm;L计算各个W时,相应的路线长度,km;N附合路线和闭合环的总个数。c)各等级水准网,应按最小二乘法进行平差并计算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d)水准观测、计算取位应符合表20规定。表20)水准观测高程、计算成果取位等级测站读数往返测高差总和往返测高差中数正常、尺长改正数高程四等1111等外1111105.3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5.3.1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适用于代替水准测量有困难的山丘地带以及沼泽、水网地区,四等及等外水准路线或支线测量。宜在平面控制点的基础上布设成高程导线网或符合高程导线。在用电磁波导线测量布设一、二级导线网时,宜平面与高程同时进行。5.3.2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1的规定。表21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每千米高差对向(相邻附合或环形闭合差边长等级全中误差观测方式照准点间两次)mmmm高差之差一般地区山地对向观测(每点设站)±45 D四等10≤100020 V[DJ25√[DJ每隔一照准点安置仪器(隔点设站)±14 /D对向观测(每点设站)±70 /D等外15≤100035 V[DJ50V[DJ每隔一照准点安置仪器(隔点设站)±35 VD注:D为测站间或照准点间的观测水平距离,km。5.3.3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外业施测规定:a)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外业施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2规定:16

表22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b)高程路线可布置为每点设站(对向观测)的路线;也可布置为隔点设站路线。隔点设站时,应 采用单程双测法,即每站变换仪器高度或位置作两次观测,前后视线长度不得超过100m; 斜距各次读数互差和测回中数之间的互差不应大于10mm和15mm;斜距需要加上加常数和 乘常数改正、气象改正; d) 仪器高和规牌高应在测前和测后,用经过检验的量杆,各量测一次,互差不得超过2mm; e 当水准点或其他高程点无法设站时,可用几何水准方法引测至合适的高程点后,再按照高程 导线施测

每点设站时,相邻测站间单向观测高差h按式(

式中:1、2脚标分别为相邻测站的序号。 b)隔站设点时,相邻照准点间的高差h12按式(26)计算

+........ .......(24

式中:1、2脚标分别为相邻后视和前视标号;其余字母含义同上。 3.5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高程导线测定的高差,四等应加人正常水准面不平行改正; 平差前,应按式(23)计算每干米高差全中误差; 各个等级高程网,应按最小二乘法进行平差计算并计算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 高程成果取位同表20规定

5.4GPS高程测量及平差

5.4.1GPS高程测量应与平面控制测量一起进行 5.4.2一般情况下,平地、低丘地区面积在100km²以内的勘查区布设GPS网,应联测4~5个

5.4.1GPS高程测量应与平面控制测量一起

NB/T51025—2014

上的已知高程点;在100km²以上的勘查区新布设GPS网,应联测6~10个高精度四等以上已知高程 点。勘查区面积大或地形起伏较大时,联测已知高程点的数量也要相应增加,并且要求联测的已知高程 点分布均匀,即分布在GPS网周边和中部地区。在勘查区面积大、地势起伏较大、已知高程点少的条件 下不宜应用GPS高程测量。 5.4.3GPS高程网可与平面网分别进行平差计算,高程平差计算可采用平面或曲面拟合法。地势平 坦,且面积在100km²以内时,可以采用平面拟合法;丘陵、山区或面积大于100km²时,应采用二次曲 面拟合法。当GPS网较大时,也可分区进行平差,但各分区衔接处应有一定数量的重合点。重合点的 高程较差不应大于5cm。 5.4.4GPS拟合后所得高差,可采用水准或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进行检测。其高差较差符合表16的 规定时,GPS拟合高程视为相应等级的水准高程使用

5.5RTK高程控制测

5.5.1RTK高程控制测量就是为加密的一、二级平面控制点解决高程,与平面测量同步进行;起算点 等级要求四等及以上水准,观测次数不少于3次,每次观测历元数应不少于20个,采样间隔2s~5s,各 饮测量的大地高较差应不大于4cm。 5.5.2高程控制点测量设置高程收敛精度不应大于3cm。 5.5.3应取各次测量的大地高中数作为最终结果。 5.5.4RTK控制点的高程,通过流动站测得的大地高减去流动站处的高程异常获得。流动站处高程 异常可以采用数学拟合方法、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内插等方法获取,拟合模型及似大地水准面模型精 度根据实际生产需要决定。 5.5.5RTK高程控制点外业检测可采用相应等级三角高程、几何水准测量等方法检查,检测点应均匀 分布勘查区。检测结果应满足表23的要求

表23RTK高程控制点检测精度要求

6.1.1地质勘查工程测量,以勘查区各级GPS点、三角点、导线点作为控制基础。 6.1.2勘查区有符合要求的地形图时,剖面图的地形线可在地形图上切绘。布设勘查工程点、线的精 度,可按定测精度放宽3倍

1.3供地质勘查工程使用的主要地形地质图,在对开图幅内的测绘精度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方格网线段与理论长度之差不大于0.2mm; 控制点间的图上长度与用坐标反算的长度之差不大于0.3mm; 图边及图廓对角线图上长度与理论长度之差分别不大于0.4mm和0.6mm; 坐标网线的粗度与刺孔大小不应大于0.1mm。

方格网线段与理论长度之差不大于0.2mm; 控制点间的图上长度与用坐标反算的长度之差不大于0.3mm; 图边及图廊对角线图上长度与理论长度之差分别不大于0.4mm和0.6mm; 坐标网线的粗度与刺孔大小不应大于0.1mm

6.2地质勘查钻孔布设及定测

6.2.1.1使用地形图或正射影像图

NB/T510252014

可以使用现实性比较强的,比例尺大于1:10000的地形图或正射影像图进行判定地物,依据明显 地物,图解距离,使用钢尺(皮尺)量距,进行距离交会布孔

6.2.1.2使用仪器

应以下达布孔通知书所给坐标为准,依据钻孔周边控制点成果,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进行放样或用 RTK点放样,布设出钻孔位置。由于布设钻孔精度要求较低,也可使用亚米级别GPS接收机或经过设 置合适坐标转换参数,并经布设钻孔当地不少于两个可靠的已知控制点进行坐标检查,在误差不大于 5m的条件下,使用手持GPS接收机,采用导航模式进行布孔。 用全站仪极坐标法布设钻孔,应以两个不同的测站点位和定向点,进行检查比对,在只有两控制点 情况下,要先使用全站仪测定两点距离与坐标反算距离进行比较,确保控制点可靠。 若因某种原因(如受地形、电力线、攻基等)不适宜架设钻机的位置,须经地质人员的批准,在不影响 钻探目的条件下,可另寻合适钻孔位置。 钻孔布设后,应会同地质人员,认真检查所布孔位。无误后,点位移交钻机施工人员,进行钻机安装 施工。

6.2.2.1钻孔定测应在钻机井架架设完成后,开钻前进行。一般采用全站仪导线、RTK、前、侧方交会 或单三角等方法测定。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使用RTK配合全站仪、经纬仪联合测定。 6.2.2.2用RTK测定时,基准站架设的位置距钻机须在基准站电台(或卫星定位连续运行参考站)信 号覆盖范围内,用周边3个以上控制点,进行求定参数和点位校正;并要求空间位置精度因子PDOP< 6,卫星高度角≥15°,要求为固定解状态。测定钻孔坐标和高程,每个钻孔观测次数不得少于2次。对 于因施工引起的仪器不能放置到孔位,要求在孔位对称两侧,进行测定,孔位坐标取其平均值。在定测 钻孔时对有塔衣等影响不能直接用RTK直接定位的钻孔,可在钻机附近,先用RTK测定不少于3个 以上临时控制点,再利用经纬仪或全站仪进行前方交会或者双支导线测定。 6.2.2.3使用前、侧方交会的交会角及单三角形各内角应为30°~150°;非交会角应大于10°。水平角 和垂直角(中丝法)使用J2经纬仪(电子速测仪)水平角和垂直角各观测1测回,要求水平角2C变动范 围不大于20"。用侧方交会进行定测时,应在 坐标反算值之差应不大王:

Ae"=2.0"/s

....................27

5——钻孔位到检查点的距离,m。"=206265"。 单三角形闭合差限差为60",高程需要从三个方向推算。 6.2.2.4使用电磁波测距支导线法测定钻孔,测站数不应大于4站,否则应组成附合导线,在某测站上 用支线法测定钻孔位置。角度观测要求同6.2.2条第2款执行,要求垂直角和边长对向观测一测回。 在观测钻孔站应变换仪器高,加测1测回水平角、垂直角和距离。 6.2.3水文观测孔、井筒检查孔、露天矿区露头孔等的高程,在平丘地应用等外水准测量法测定,山地 应用等外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定。 6.2.4钻孔定测一般应施测钻孔中心,高程测算至孔口地面

6.3地质勘查剖面测量

标,用全站仪或RTK以放样形式布设于实地

NB/T51025—2014

剖面控制点间的长度,当比例尺为1:5000时不应大于5km,比 8km。剖面控制点精度按表11规定,按照二级点施测方法施测。 6.3.2剖面定线应用全站仪正倒镜定向,测定测站点时距离采用单向1测回。各次较差不得大于 10mm,水平角和垂直角各观测1测回。测定剖面上的地质点、地物点、地形特征点时,距离和垂直角用 一个度盘位置测定。重要勘查工程点,采用变换照准高二次测定。 6.3.3实测面应闭合在剖面控制点上,长度相对闭合差不得大于1/400,高程闭合差不得大于1/3 筛高距剖面控制点的方位与设计方位偏差应不大于式(28)的规定:

式中: L 剖面控制点间长度,mm M 地质地形图比例尺分母; 以206265"计

...........................(28

地质点测量,一般采用航空地质测量、全站仪极坐标法 采用航摄像片进行地质填图时。调绘比例尺选择,以相应填图比例尺所要求的最小地质体的 影像信息可以解译和准确定位为准。填图比例尺为1:5000或1:10000时,航摄像片比例 尺应分别不小于1:15000或1:18000。地质点定位刺点、连线的精度应符合表24规定。 如需测量的地质点影像不清楚时,可选刺明显地物点,用仪器实测经内业电算加密求其坐标;

表24航摄像片进行地质填图刺点、连线精度要求

b)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施测地质点时,测站点应充分利用各 用全站仪自动存储,工作间隙传人计算机。控制点不足时可用全站仪引测不大于4条边的支 导线点作为测站点; 采用RTK法施测地质点时,作业方法同加密控制测量二级点,单基站两次观测测量,取其平 均值,作为地质工程点坐标和高程。 6.4.2一般探槽、老窑、浅钻和洪水位点等,按测定地质点方法施测;重要的主干探槽、生产小煤窑等, 应用全站仪或RTK按二级点精度测定,并计算坐标和高程。 6.4.31:5000、1:10000比例尺水文地质测绘,凡采用仪器测定的,其精度应符合表2规定,作业方 法按地质点要求。有重要价值的井、泉,或进行长期观测的水文点,其精度应符合表1的有关规定,作业 方法按照二级点要求。

6.5.1近井点应布设在距坑口不超过50m(当采用光电测距时不宜超过500m)的范围内,开 定标志,其施测方法按本标准4.2或4.4的二级控制点测量或二级电磁波测距导线点精度要求 位置点的布设和测定方法与钻孔相同。近井点和坑口位置点的精度,应符合表3规定。

6.5.2通过竖并联系的坑道,当竖井挖到坑道底地面设计高程时,应将平面控制坐标和高程由地面传 递到坑道内,即联系测量。单竖井联系测量一般采用一个井筒下两根钢丝投点,由井上、井下组成连接 三角形法;或用单根钢丝投点,配合采用陀螺经纬仪定向。将平面坐标和方向传递到坑底两个导线起始 点上。 6.5.3投点、定向和连接测量应进行两次,并尽可能由不同人员采取不同方法、不同图形、不同路线分 别进行。两次所得坑道内导线第一条边的方位角不得超过5。 6.5.4单竖井下两根钢丝联系测量,连接三角形法如图1所示

a)地面上的D点的坐标和DE的坐标方位角已知,A、B两点为井中两垂球线。在井上、下各选 一个连接点C、C,从而在井上、井下形成以AB为公共边的两个三角形△ABC和△ABC',即 连接三角形。D'和E'为井下导线起始点; b)在D点和D'点上观测和,并量取边长CD和C'D'; c)在地面和井下测量边长a、b、c和α、b、c; d)在C点和C点:观测角度、、和、0、P; e)α和β角计算按正弦式(29)计算:

当α<2°及B>178°时,可用近似式(30)计算:

当α>20°时,应采用式(31)计算:

式中:p=a+6+g

丈量所得C丈与计算所得Ct两长度之差不应大 算式(32)为:

井下部分计算同井上,计算出各个角度,即可推算出井下D'点和D'E'方位角。 用陀螺经纬仪定向,可采用一次定向中误差小于60"的陀螺经纬仪,采用逆转点法或中天法进 用陀螺经纬仪定向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 在井下定向测量前和测量后,应在地面同一条近井点的后视边和连接导线上,各测量三次陀螺

行。使用陀螺经纬仪定向应满足下列要求:

NB/T510252014

方位,求得六个仪器常数,其任意两个仪器常数的互差应小于2'; 井下陀螺定向边的长度应大于30m,测量陀螺方位时,至少须进行两次,其互差应小于2"; 前后两次测量的仪器常数,一般应在三个昼夜内完成,观测仪器和电源部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 射,并尽可能在温度变化比较小的时间内进行; 井上下观测一般由同一个观测员进行;仪器在搬动时应防止颠簸和振动; 定向观测时,仪器应严格整平,观测过程中气泡偏离不得超过0.5格;每次测量后,度盘位置须 变换180°/n(n为测量次数),并停止陀螺运转10min~15min; 在观测陀螺子午线的前后,均应以两个镜位照准已知方位或定向边,读取水平度盘读数,前后 两次观测的结果的互差,对于J。型经纬仪不得大于24"; 用逆转点法观测时,每次测量应连续读取5个逆转点的水平度盘读数,当陀螺仪轴摆动中值互 差不超过30"时,方可计算,否则应重新观测。 6高程直接采用长钢尺或长钢丝一次导入高程法将高程导人到坑底导线起始点。通过竖井传递

6.5.6高程直接采用长钢尺或长钢丝一次导人高程法将高程导人到坑底导线起始点。通过翌开传选 高程必须进行两次,加人各种改正数后的两次测量结果的较差△h不大于式(33)规定时,取用其平均 值。否则.应重测

6.5.7坑道定线一般用防爆型全站仪或经纬仪配合钢尺量距(或防爆型测距仪)测距,依设计方向和坡 度,准确地测定腰线、中线,作为掘进依据。在坑底定坑道掘进方向时,应按照设计方向在地面定出两个 以上标志;进至巷道内以后应在顶板上定出三个中线点,并悬挂垂球,其间距应不小于1m,垂球线和掘 进工作面之间的最大距离不得超过30m。每次由三垂线标定方向时,均应用原方向校核一次。 6.5.8坑道导线测量,一般采用全站仪或经纬仪配合钢尺(或测距仪)量距导线法。坑道支导线应重复 测量两次。坑道全站仪(经纬仪量距)导线的边长应大致相等,读至毫米。测距一测回,各次读数互差或 钢尺测量两次读数较差不得大于3mm。 6.5.9坑道导线的各项技术要求与限差按表25规定执行。

表25坑道导线的各项技术要求

6.5.10导线闭合差符合要求时,角度闭合差应平均配赋在各角上,坐标及高程闭合差可按边长 地进行配赋。

7地球物理勘查工程测量

地球物理勘查工程测量是依据勘查设计将测线 、测点布设到实地,其测线端点、转折点、重要另 邢应测算坐标。其他地球物理勘查工程测点,根据需要,测算坐标。要求每个测点测注高程。

NB/T510252014

查测线应尽量选在坡度小、障碍物少的地方通过,测线可按实际需要和仪器设备情 况,采用以下方法施测: 经纬仪配合钢尺(测绳)量距附合导线法; 一全站仪(经纬仪配合测距仪)附合导线法; 一RTK逐点放样法; 一航片定点法。 7.1.3测线测点要由南向北、自西向东递增顺序编号。编号一般用分式表示,分子表示点号,分母表示 线号。 7.1.4测线端点,间隔埋石,作为外业检查验收的依据,其他各类测点,在实地必须设置固定标志。定 线时应绘制测线略图或测点位置注记,对勘查施工有影响的地物、地貌、影响定点等情况要详细说明。 .1.5用常规法布设测线,原则上依据距离相对误差衡量精度。为了确保成果使用,规定测线的限差: :5000比例尺不超过5m,1:10000比例尺不超过10m,1:25000比例尺不超过15m,1:50000 比例尺不超过25m。超过限差时,应缩短联测点距离,测线短于2km的按照2km计算。 .1.6测线的实测方向与设计方向之差,一 一般不应起 ,并耳最大值不应大王1°

式中: 1mm一图上点位中误差; M 一用图比例尺分母; S 测线长度,单位为mm; 一 206265"。 1.7 用常规方法布设测线时,遇到障碍物,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以下方法通过: a) 矩形或平行四边形转折法; b) 锐角为30°的直角三角形法; c) 等边三角形法; d) 自由角度法,使用该方法需要在现场计算角度、边长; e) 对顶角法。 1.8用RTK定线应遵守以下原则: 因为RTK实时定位,作业对卫星图形分布(瞬间分布)十分敏感,PDOP大,定位精度差。布 设测线、测点时,要求空间位置精度因子PDOP应<6,卫星高度角≥15°,固定解状态; 勘查区内欲用作基准站的位置应首先进行图上设计,考虑RTK链的覆盖范围;基准站应安置 在当天施工区中部比较突出的地方,要求周围开阔,视场内无大于15°障碍物,作业半径在 5km以内;使用网络RTK,基准站使用连续运行基准站(CORS)不受上述限制; c)求定平面坐标转换参数,应使用施工区域周边及中部经检测可靠的不少于2点平面控制点求 定四参数或七参数,用经检测可靠不少于4点高程控制点求定高程的平面拟合参数或曲面拟 合参数。所求得平面转换参数和高程拟合参数应当进行记录保存,注明所求参数是用哪几个 控制点求解的,作为上交资料; d) 为了检验当前站RTK作业的正确性,必须检查1点以上的已知控制点,或已知的任意地物 点、地形点,当检核值在设计限差要求范围内时,方可开始RTK测量; e) 作业范围应处于求定参数所使用控制点围成的范围内。每个勘查区要单独解算坐标转换参 数,否则难以得到与地方坐标系匹配的数据; f)在基准站移位、使用求定新参数、移动站重新初始化后等情况下,应检验作业的正确性。为检 查RTK作业的正确性,要求对部分测点进行重复测定,重复测定测点数量要不少于总测点数

7.1.8用RTK定线应遵守以下原则

NB/T510252014

的3%; 重复检查的点位坐标需要列表,并计算点位中误差,作为上交资料,进行检查验收。采用式 (35)计算点位中误差为:

Ld,d,J [d,d, m,=± m点=±/m+m 2n 2m

7.2国家坐标系与工程坐标系转

家坐标系之间的转换。 7.2.2工程坐标系的建立方法,一般假定工程坐标原点在布设测网的西南外某点或与某个测点重合 以设计的测线方向为工程坐标工轴方向(由南到北或西向东),以平行(或重合)于不同测线的同桩号连 线方向为y轴。

X=X。+XAcosα—YAsinα .·(36 Y=Y+X'sina+Y'cosα

1电法测线布设应采用RTK进行逐线 仪(经纬仪配合测距仪)附合导线法: a)用RTK布设测线按照7.1.8执行。 h)电法测线一般依直伸导线布设,起闭于两控制点之间。

NB/T 510252014

量距附合导线法或全站仪(经纬仪配合测距仪)附合导线法布设测线测 点,应以控制点起测用极坐标法放出测线端点,然后把仪器搬到端点,按照测线方位角定测线方向、定测 点,直至需要搬动仪器到下一个转点,继续按照测线方位角定测线方向、定测点(若遇到障碍物,可按照 7.1.7条中的各种方法绕过)直到测线另一端点,把仪器搬到端点,联测控制点,组成附合导线。每个转 点水平角观测一个测回,垂直角一测回需对向观测。要求对高程变化点处,逐点测定高程。 7.3.2电法布设测线的长度和限差按表26规定。

表26电法测线长度和限差规定

7.4.2用航摄像片配合大比例尺地形图进行磁法测网定点时,定点时,第一点必须选择在明显地物上GBT 50760-2021 数字集群通信工程技术标准.pdf, 然后综合运用立体观察、交会法、测绳量距等判定设计的测点。定的点位应尽量保持三点呈一直线,左 右偏离在图上应不大于1mm。

7.5.1路线重力测量的平面位置可采用正射影像地图,或大比例尺地形图配合新航摄单张像比在实地

判定,其误差不应大于图上2mm: 一 面积重力勘查,布网一般为规则测网,即采用矩形或正方形网。 一测线的施测方法,测线长度和限差规定,按照7.3.1和7.3.2的规定执行。 .5.2重力观测点的高程测定,依据不同的精度要求,分别按下述方法施测: a)中误差小于0.2m时,采用等外水准测量; b)中误差在0.21m~0.5m时,若用RTK布设测点,可以直接测定每点高程;用常规手段布设 测点,采用经纬仪水准配合间接高程施测; C 中误差大于0.5m时,若用RTK布设测点,可以直接测定每点高程;用常规手段布设测点,采 用间接高程或在符合精度的地形图上量取。 等外水准和间接高程的施测方法,各项限差要求按照5.2和5.3的规定执行。 经纬仪水准应起闭于联测等外水准及以上的控制点上,仪器至标尺的最大距离不超过250m,分别 在竖盘90°、270°位置用中丝法读取标尺读数,取两次读数的中数。 5.3用航摄像片进行电算加密,直接测求结点网高程进行地形改正时,所用资料应满足以下要求: a)航摄像片必须符合航摄规范要求; b)像控点的布设,对最近控制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大于1m,高程中误差不大于1/5等高距; c)内业加密点的精度应不低于同比例尺图的加密精度,

NB/T510252014

7. 6 地震勘查测量

7.6.1、地震勘查分为二维地震勘查和三维地震勘查。二维地震勘查测网一般布设为非规则测网,三维 地震勘查测网布设为规则测网。地震勘查工程测量主要是布设测网,测定剖面线上检波点、激发点。测 线应按设计布设成直线。如遇障碍物(如村庄、水塘等)无法施工时,测线可平行移动不大于1/4线距; 如平行移动仍无法避开时,可在整数道上提前转折,转折角不大于6°,转折段偏离原设计位置的垂直距 离不应大于1/3线距,并应回到原设计的测线位置和方向上。对于线束状三维地震勘查,接收线、激发 线不准偏移或转折。弯曲单次剖面施测时,以激发点为测站,逐点测定检波点。多次叠加剖面转折处, 分别设置附加段各类点,仍按原顺序进行,但应在编号上加“,”,以示区别。 7.6.2二维地震勘查一般测线间距较大,测线需要逐线、逐点布设。布设二维地震测线可采用以下几 种方法: a)采用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按照7.1.8规定的作业方法进行测线布设; b)采用常规作业的方法进行测线的布设,应根据测线的形状、控制点的分布情况,采用以下方法 确定起始点与布设方向: 1)极坐标法; 2)导线法; 3)角度交会法。 确定测线方向,应尽量联测两个已知点方向。测线应闭合在两个已知点之间,联测段前加“导”字, 以区别于测线。 直线用正、倒镜二次定向,取其中点方向决定转点点位。转站应观测前、后视方向夹角和垂直角,各 2个测回,长度用钢尺或测距仪进行测定。测线长度和限差按如下规定要求:规定测线最大长度9km; 全长允许闭合差不大于1.5VL(L为测线长度以千米计),单位为m;方位角闭合差不大于30"/n(n为 测站数);距离相对误差不大于1/1200。 7.6.3三维地震勘查一般为规则布网,采用矩形或方形布网。线距、桩距较小,一般设计的有工程坐标 系与国家坐标系的转换关系。进行布网前应先计算出每条测线设计的端点坐标或每点坐标。 对于平坦地区可以按照二维地震测线布设的方法,间隔(数条)布设测线,中间的用伸缩较小的爆炸 线,依据设计的测线间距长度为准,用明显标记分段,制作测绳。到实地由两人分别拉测绳两端到已布 设好的不同测线的同桩号进行定向和定测线距,中间由数人按照明显标记,定不同测线的同桩号测点 (也叫内插法)。以提高工作效率。 对于地势变化较大,不宜使用内插法,需要逐线、逐点进行布设,作业方法和各项限差要求同二维地 震测线布设。

8.1观测成果的记录与整理

8.1.1一切原始的观测值和记事项目,必须现场用铅笔或钢笔记录在规 录字迹要清楚、正确、整齐、美观,不得涂改、转抄。外业手薄应进行编号,不得撕毁, 8.1.2外业观测可采用电子手进行记录。 8.1.3手薄各记事项目,每一测站或每一观测时间段的首末页都必须记载清楚NB/T 51065-2016标准下载,填写齐全。 8.1.4对原始观测数据的更改应符合下列规定: 角度观测中,分、秒值读记错误应重新观测,度读记错误可在现场更正,但同一方向盘左、盘右 不得同时更改相关数字。天顶距观测中,分值在各测回中不得连环更改;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