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 10425-2020 煤层气井下泵、检泵作业技术规范.pdf

NBT 10425-2020 煤层气井下泵、检泵作业技术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NBT 10425-2020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8 M
标准类别:地质矿产标准
资源ID:352692
下载资源

NBT 10425-2020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NBT 10425-2020 煤层气井下泵、检泵作业技术规范.pdf

ICS75.020 EL11

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

B/T104252020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thepumpoperation and pump inspection of coalbed methane well

GB50292-2015 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pdf2021一0201实施

NB/T 104252020

NR/T 104252020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能源行业煤层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NEA/TC13)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华北油田分公司、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山 西蓝焰煤层气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梅永贵、王青川、刘斌、金国辉、姚伟、王琪、徐婷婷、王静、郭军峰、 张全江张继东能德华郝春生

NB/T 104252020

气井下泵、检泵作业技术规范

本标准规定了煤层气井下泵、检泵的设计编写,施工准备,作业程序,质量控制,资料录取及施 工总结,健康、安全及环保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煤层气直井、定向井、水平井的下泵、检泵作业

NB/T 104252020

4.1.1施工井地质资料、井身结构及管柱结构等情况。 4.1.2施工井的生产情况,包括产气量、产水量、套压、动液面、井底流压、排采水质描述、井控风 险等级等资料。 4.1.3施工井历次修井作业情况。

4.2工程设计、施工设计编写

4.2.1基本数据:钻井数据、套管数据、并斜数据、射孔数据、历史生产情况、历史作业情况。 4.2.2施工依据及要求。 4.2.3参数设计:管柱组合、抽油杆组合、扶正器个数及位置。 4.2.4施工准备:甲方准备内容、乙方准备内容。 4.2.5施工工序及要求。 4.2.6安全环保及要求:HSE管理、执行标准。 4.2.7并控要求:风险井等级评价、技术要求、执行标准、风险因素识别及应急预案。 4.2.8 施工前井筒管柱结构数据及示意图。 4.2.9本次完井井简管柱结构数据及示意图。 4.2.10 施工单位根据地质设计、工程设计,编写施工设计。施工设计应具有健康、安全及环保相 内容,三项设计不全禁止施工。 4.2.11地质设计、工程设计、施工设计等三项设计数据应齐全、工序应简明实用。

5.2.1依照施工设计要求,准备对应规格的泵及其配套的人井工具。 5.2.2依据工程设计和施工设计要求,备齐需要的油管、抽油杆、扶正器等入井材料。 5.2.3凡通过井斜大于60°井段的工具,所有接箍两端应加工成45°~60°的倒角,倒角边不小于 3mm。所有入井工具长度应根据曲率半径理论计算值确定。 5.2.4水平井的通井规应为橄榄形通井规,其长度应大于井下工具长度30mm~40mm。 5.2.5其他工具准备参照SY/T5587.5—2018的规定执行。

NB/T 104252020

3.1井场设备摆放宜有利于施工的顺利进行,便于施工协作配合及辅助设备进入井场,且应符合 规定。 $.2井场设备摆放及安装参考SY/T5727—2014的规定执行。

5.4.1应该采取阶梯式灌注法压井,保证井口气量不再增加。 5.4.2起管柱过程容易产生抽吸作用而解吸出气,日产量大于2400m²的煤层气井需要在起管柱过程 中适当灌注压井液,保持井筒液柱压力。 5.4.3其他压井施工参照SY/T5587.3—2013的规定执行。

6.1.1螺杆泵井在起第一根抽油杆前应完全释放扭矩。 6.1.2起抽油杆作业参照SY/T56432010的规定执行

6.1.1螺杆泵井在起第一根抽油杆前应完全释放扭矩。

6.2.1地面液压驱动的泵型,起管柱前应将油管压力放至零

6.2.1地面液压驱动的泵型,起管柱前应将油管压力放至零 6.2.2起管柱作业参照SY/T5587.5—2018的规定执行

6.4.1水平井和定向井,应采用橄榄形(底部外径小于本体最大外径10mm以上)、本体外径小于套 管内径6mm~8mm、长度不小于1.5m、上端面倒角大于70°的通井规。 6.4.2上提下放负荷变化超过20kN,应采用排量大于0.4m²/min洗井。洗井后按原负荷试提无效,则 打铅印核实套管情况。 6.4.3其他通井作业参照SY/T5587.5—2018的规定执行。

6.5.1在分级固井的L型水平井中,分级箍、盲板井段反复刮削5次以上。 6.5.2其他刮削作业参照SY/T5587.5—2018的规定执行。

6.6.1水平并和定向并,下底带活导锥的洗井管柱,中途上提下放超过正常负荷20kN,应采用排量 大于0.4m/min循环洗井,洗至人工井底。 6.6.2洗井液采用清水,注人排量大于0.4m/min,注入方式为反循环注人。 6.6.3井斜大于60°的井段及以下井段全部采用倒角油管。 6.6.4井斜大于60°的井段及以下井段,起下管柱速度应小于12m/min,且在洗井下管时应采用下两

1水平井和定向井,下底带活导锥的洗井管柱,中途上提下放超过正常负荷20kN,应采用持 于0.4m/min循环洗井,洗至人工井底。 2洗井液采用清水,注入排量大于0.4m/min,注人方式为反循环注入。 3井斜大于60°的井段及以下井段全部采用倒角油管。 4井斜大于60°的井段及以下井段,起下管柱速度应小于12m/min,且在洗井下管时应采用

NR/T104252020

根上提一根、负荷无异常再下入的方式。 6.6.5其他参照SY/T5587.5—2018的规定执行。

6.7.1L型水平井采用倒角油管或者连续油管方式冲砂。 6.7.2冲砂液应采用清水。

3下管柱冲砂,推荐管柱结构自下而上为:活导锥+倒角油管+油管,应采用反循环方式冲砂。 a)采用冲砂管柱探砂面,遇阻后上提管柱至砂面以上3m处开始起泵冲砂,并缓慢、均匀下放 管柱,且应采用下两根上提一根、负荷无异常再下人的方式。 b)冲至设计深度后,当出口含砂量或者含煤屑量少于0.2%时停泵,水平井冲砂则提至直井段; 直井、定向井冲砂时则上提10根油管;合层开采井则提至上部生产层顶界以上,待4h沉降 后复探砂面至合格为止

6.7.4洞穴完井方式的直井冲砂要求

a)进入煤层顶界的油管,应采用带倒角的加厚油管。 b)冲砂过程如发现煤层塌,应及时将油管提至煤层以上。 c)冲砂时底端为内置十字架的喇叭口。 6.7.5其他参照SY/T5587.52018的规定执行

6.8.1捞砂管柱组配

6.8.1.1选用捞砂泵,组配捞砂管柱入井,泵下接沉砂管。 6.8.1.2依据井筒内沉积物的实际情况,推荐选用不同类型的捞砂笔尖。 a)新投产井、出压裂支撑剂多的井,下Φ60mm油管带翻板的笔尖。 b)老井检泵、出煤屑多的井,下Φ73mm油管带翻板的笔尖;出煤粉浆多的井,下Φ73mm油 管带球座的笔尖。 6.8.1.3捞砂管柱结构自下而上为:笔尖+单流阀+沉砂管+捞砂泵+油管

6.8.1.1选用捞砂泵,组配捞砂管柱入井,泵下接沉砂管。 6.8.1.2依据井筒内沉积物的实际情况,推荐选用不同类型的捞砂笔尖。 a)新投产井、出压裂支撑剂多的井,下Φ60mm油管带翻板的笔尖。 b)老井检泵、出煤屑多的井,下Φ73mm油管带翻板的笔尖;出煤粉浆多的井,下Φ73mm油 管带球座的笔尖。 6.8.1.3捞砂管柱结构自下而上为:笔尖+单流阀+沉砂管+捞砂泵+油管。

6.8.2捞砂施工要求

6.8.2.1捞砂泵下井前必须检查阀是否灵活可靠,沉砂管尾管密封不漏失。 6.8.2.2捞砂时,保证捞砂泵具有一定沉没度;若井筒液面偏低,可采取井筒灌水方式保持井筒液面 高于捞砂泵深度。 6.8.2.3捞砂时,应保证上提冲程高度,上提高度必须大于或等于捞砂泵的柱塞长度。 6.8.2.4# 捞砂应保证合适的上提下放速度,速度保持在2次/min~3次/min。 6.8.2.5口接单根时间控制在1min以内,防止卡管柱。

6.8.3洞穴完井方式直井的技术要求

6.8.3.1进入煤层顶界的油管应采用加厚接箍带导角油管。 6.8.3.2捞砂过程如发现煤层塌,应及时将油管提至煤层以上。 6.8.3.3在洞穴段捞砂,上下活动10次无进尺时,起管柱检查,确定下步工序。

钢丝刷和清水,清洗抽油杆表面和油管内壁的煤

6.9.2其他参照SY/T5587.5—2018的规定执行

6.10.1不带压力计下泵完并

NB/T 104252020

6.10.1.1完井管柱结构(从自下至上)为:导锥+气锚+泵+倒角油管+油管。 6.10.1.2在井斜大于60°的井段下管柱速度应小于12m/min;在通过分级箍、盲板、套管悬挂器等变 径位置时,下管柱速度应小于5m/min;并注意负荷变化,发现异常立即停止下放,缓慢上提并采取 借施后再下放。 6.10.1.3完井管柱下到位后继续加深下入一根油管,然后再上提一根油管完井。 6.10.1.4下管柱时做好防落物措施。

6.10.2带压力计下泵完

6.10.2.1压力计托简最大外径应小于套管内径18mm20mm,有效长度不大于1m。压力计托简外 置时,与支撑管至少有2个连接点。压力计传感器应通过插人和锁扣相结合的方式固定在托筒上。 6.10.2.2压力计电缆直径应小于或等于8mm。 6.10.2.3压力计电缆扶正器最大外径小于套管内径18mm~20mm,有效长度小于0.3m,压力计电 缆钢带卡子宽度小于10mm。 6.10.2.4在井斜小于20°的井段每3根油管安装一个扶正器,井斜在20°~40°井段每2根油管安装 个扶正器,井斜大于40°井段每根油管安装一个扶正器;每根油管接箍上下部各打一个钢带卡子。 6.10.2.5完井管柱结构(自下至上):导锥+气锚+泵+压力计托筒+倒角油管+油管。 6.10.2.6下泵时液压钳保证完好,防止油管转动,损伤压力计电缆。 6.10.2.7带压力计井下油管速度应小于9m/min;如有遇阻或电缆与油管入井不同步现象,应停止下 放,查明原因,解决异常情况后方可继续下泵作业。 6.10.2.8在通过分级箍、盲板、套管悬挂器等变径位置时下管柱速度应小于5m/min,并注意负荷变 化,发现异常立即停止下放,缓慢上提并采取措施后再下放。 6.10.2.9完井管柱下到位后继续加深下入一根油管,然后再上提一根油管完井。 6.10.2.10下带压力计管柱时,应在井口安装压力计电缆防护板,防止电缆挤伤、磨损。 6.10.2.11 下管柱时做好防落物措施,防止小件工具、电缆卡子落井

6.10.3下泵环节要求

下泵应遵循工程设计和施工设计要求,其他下管柱作业操作参照SY/T5587.5一2018的规定执

6.11.1不带压力计检泵完并

6.11.1.1在并斜天于60°的并段起管柱速度应小手12m/min;在通过分级箍、盲板、套管悬挂器等变 径位置时起管柱速度应小于5m/min,并注意负荷变化情况,发现异常停止起管柱,缓慢活动并采取 借施后再起管柱。 6.11.1.2起管柱时做好防落物工作

11.2带压力计检泵完井

6.11.2.1带压力计并检泵,起管柱速度应小于10m/min:如有遇阻或电缩缠绕油管等

NB/T 104252020

原因,解决异常情况后方可进行下步作业。 6.11.2.2管柱中压力计托筒等大直径工具通过分级箍、盲板、套管悬挂器等变径位置时,起管柱速 度应小于5m/min,并注意负荷变化情况,发现异常停止起管柱,缓慢活动并采取措施后再起管柱。 6.11.2.3起带压力计管柱时,应在井口安装压力计电缆防护板。 6.11.2.4起管柱时做好防落物措施

6.11.3检泵环节要求

下检泵完井管柱按照6.10执行。

2.1下抽油杆作业参照SY/T5643—2010的规定执行。 2.2螺杆泵转子入泵筒时需缓慢下放,探泵底后,先上提至悬重,再上提0.3m~0.4m防冲路 式泵柱塞入泵筒时需缓慢下放,探泵底后,先上提至悬重新建综合楼、食堂施工组织设计,再上提0.5m~0.6m的防冲距。

倒流程,接管线,举升设备运转正常,办理交并

7.1人井管柱及井下工具外观、型号检查无误,数据准确,丈量误差小于0.2%,管柱符合设计规 定、质量合格方可人井。 7.2施工过程操作平稳,设备运转正常,指重表(拉力表)灵敏可靠。 7.3冲砂过程中若泵车发生故障,应将管柱提出水平段并持续活动管柱;若提升系统发生故障,应 保持大排量循环。 7.4捞砂至人工井底后,应等待沉降4h,复探合格。 7.5其他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参照SY/T5587.5—2018的规定执行

定、质量合格方可人井。 7.2施工过程操作平稳,设备运转正常,指重表(拉力表)灵敏可靠。 7.3冲砂过程中若泵车发生故障,应将管柱提出水平段并持续活动管柱;若提升系统发生故障,应 保持大排量循环。 7.4捞砂至人工井底后,应等待沉降4h,复探合格。 7.5其他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参照SY/T5587.5—2018的规定执行

DL/T 1991-2019 电力行业公共信息模型.pdf8.1完并后应在一周内完成施工总结的编写及提交。 8.2施工总结内容按SY/T5718—2016的相关要求进行编写。

8.1完并后应在一周内完成施工总结的编写及提交。

8.1完并后应在一周内完成施工总结的编写及提交。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