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 10002-2014 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pdf

NBT 10002-2014 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NBT 10002-2014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6.1 M
标准类别:地质矿产标准
资源ID:352713
下载资源

NBT 10002-2014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NBT 10002-2014 煤层气地震勘探规范.pdf

7.1.2.6目的层段信号分析

对去噪后炮记录目的层段进行主频、频宽、能量、信噪比四项参数统计,扫描频带宽度应 倍频程。

7.1.2.7表层结构调查成果分析

结合调查点邻近的大炮初至参考资料(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参考资料,分析基于表层结构调查成果计算的静校正量的合理性与可靠性。 7.1.2.8子波一致性分析 分析原始地震记录在炮域、检波点域的子波一致性特征。 7.1.2.9拼接部位原始资料分析 对于有二维、三维拼接处理要求的,应对拼接部位的不同资料进行时差、频率、能量等特征的对比 分析。

7.1.2.10以往处理成果分析

7.2地震资料处理设计

地震资料处理设计由处理作业方编写,由投资方组织专家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 7.2.2设计依据

地震勘探设计、合同、相关标准、原始资料情况、现场地震资料处理成果

地震资料处理设计内容应包括:项目概况,地质任务,处理要求,原始资料分析,难点和技 试验处理段选择、试验处理项目及效果分析,推荐处理流程,质量控制措施,软硬件配备, 进度安排,提交成果内容。

7.2.4.1试验处理目的

优选处理模块、处理流程,确定最佳处理参数。

应选择位置与数据品质具有代表性的地震数据,如选择表层结构、地下构造、采集参数等典型地段 的数据,既包括反射波质量好、波组连续突出的地段,也包括信噪比低的地段。 724.3试验外理项目

7.2.4.3试验处理项目

7.2.4.3.1常规试验处理

常规试验处理包括:野外静校正、叠前去噪、反褶积、振幅补偿、切除、偏移速度场和偏移方法、 叠后去噪和提高分辨率。

7.2.4.3.2叠前时间/深度偏移试验处理

7.2.4.4试验处理流程和参数确

试验处理各环节应做到对比参数单一,所选处理流程及参数效果最佳。 作业方经试验推荐的处理流程和参数,经监理方核实认可、投资方批准后方可用于批处理

逐炮检查地震数据解编及格式转换的正确性,丢失的总炮数应小于测线(束线)总炮数的2%,不 能连续丢失两炮以上。 检查解编及格式转换后测线(束线)的总炮数、记录长度和采样率。 检查原始数据的极性,处理中通常使用正常极性(初至起跳为负),特殊情况按项目要求进行极 性调整。

单炮记录全部通道(包括辅助通道)的数 据,确认参考信号所在的通道号 显示全部参考信号,确定其可用性

7.3.2观测系统定义

激发点和接收点定义应与野外实际情况相吻合。 进行炮点、检波点、坐标、高程及对应关系的正确性检查。有静校正量的应该检查其与高程的对应 关系,注意静校正量正负号与所用软件匹配。 共中心面元大小定义符合设计要求。 应用线性动校正结合其他方法检查观测系统定义的正确性,对于炮检关系存在问题的应认真分析, 重新置位。 弯线处理应合理选择拐点和CMP面元的位置,中心输出面应位于各反射点条带的中央,可采用 计算机自动计算或人工确定中心输出剖面线,保证CMP面元的覆盖次数、炮检距分布相对均匀。

7.3.3监理方过程质量控制图件

解编及格式转换后的原始单炮记录,屏幕逐炮显示。 3.3.2:维地震资料处理观测系统定义 二维地震资料观测系统定义阶段质量控制图件应包括: a)观测系统图; b) 有代表性的单炮(加滤波和均衡)初至线性动校正图,炮、检点位置校正前后的对比图件; c 近道单次面(加滤波和均衡): d) 初叠加剖面: e)弯线处理观测系统定义应显示激发点、检波点野外排列图,激发点与检波点中点平面位置图( 心点占数东图)Cm而元翼美次激图恂检版分布图

7.3.3.3三维地震资料处理观测系统定义

三维地震资料观测系统定义阶段还应增加以下儿种质量控制图件: a)激发点、接收点平面位置图; CMP面元覆盖次数图; 最小、最大炮检距图; d 有代表性的单炮初至线性动校正图,炮、检点位置校正前后的对比图件; e)初叠加剖面(每束线不少于1条)。

7.4地震资料叠前去噪

遵循针对性和逐步到位的原则,在多域内实现噪声去除。 剔除废炮、废道以及野值。 规则噪声得到适度、有效压制,炮记录上有效信号突出,初叠加剖面上无明显相干噪声。 保护有效频宽,提高信噪比,保留波组特征。 去噪前后炮记录的叠加差异剖面上无明显有效反射。

7.4.2监理方过程质量控制图件

7.5地震资料振幅补偿

NB/T100022014

道间明显的能量差异。

道间明显的能量差异。 时间域做振幅补偿处理应遵循先去噪后补偿原则。

地震资料振幅补偿阶段提交的质量控制图件应包括: a)有代表性的补偿前后的能量曲线(三维采用平面图显示)和单炮记录。 b)补偿前后的叠加部面。

试验选取合适的反褶积方法及对应的相关参数。 叠前反褶积处理后数据的有效频带应展宽,有效频带内信噪比无明显降低且保持子波稳定,达到压 缩子波、提高分辨率的目的

7.6.2监理方过程质量控制图件

地震资料反褶积阶段提交的质量控制图件包括: a 反褶积方法和参数试验的单炮记录(至少选不同品质记录3~5炮)、相应的叠加剖面(加滤波 和动平衡显示)、自相关剖面: b 反褶积前后目的层段的频谱对比: c 反积前后叠加剖面对比; d)反榴积前后相位特征对比

地震资料反褶积阶段提交的质量控制图 a) 反褶积方法和参数试验的单炮记录 和动平衡显示)、自相关剖面; b) 反褶积前后目的层段的频谱对比; c) 反褶积前后叠加部面对比; d) 反积前后相位特征对比

7.7.1.1野外静校正

7.7.1.2剩余静校正

剩余静校正的计算时窗一般应选在地震标准层上,地层反射品质较好,具有较高的覆盖次数。 形成模型道的CMP面元个数应通过试验确定。 剩余静校正后剖面无奇异断点,无串层现象。 最后一次迭代的静校正量统计结果应满足:剩余静校正量小于一个处理采样间隔的炮、检点数应大 于或等于总点数的90%。 剩余静校正前后剖面的质量应有提高,剩余静校正后的剖面信噪比应不低于剩余静校正前的。

7.7.2监理方过程质量控制图件

维地震资料野外静校正阶段提交的质量控制图件应包括: a)静校正应用前后的炮集、检波点道集、共偏移距道集:

b)炮点、检波点静校正量曲线和地表高程曲线图; c)静校正前后的叠加剖面: d)相交测线的叠加剖面闭合差统计分析结果。

7.7.2.1.2三维地震资料处理

三维地震资料野外静校正提交的质量控制图件应包括: a)地表高程等值线平面图: b)炮点、检波点静校正量等值线平面图; c)静校正应用前后的炮记录(选择不同表层条件地段); d)静校正前后INLINE线和CROSSLINE线叠加剖面(选择不固的表层条件地段)。

a)地表高程等值线平面图: b)炮点、检波点静校正量等值线平面图; c)静校正应用前后的炮记录(选择不同表层条件地段); d)静校正前后INLINE线和CROSSLINE线叠加剖面(选择不同的表层条件地段)。 7.7.2.1.3折射(或层析)静校正处理 折射(或层析)静校正提交的质量控制图件应包括: a)延迟时应用前后的初至散点平面图: b)静校正量和表层模型曲线(平面图); c)不同表层条件地段应用静校正前后的共炮点记录、共检波点记录、共偏移距记录; d)折射(或层析)静校正应用前后的叠加剖面对比

7.7.2.1.3折射(或层析)静校正处理

折射(或层析)静校正提交的质量控制图件应包括: a)延迟时应用前后的初至散点平面图: b)静校正量和表层模型曲线(平面图): c)不同表层条件地段应用静校正前后的共炮点记录、共检波点记录、共偏移距记录 d)折射(或层析)静校正应用前后的叠加剖面对比

7.7.2.2剩余静校正

剩余静校正阶段提交的质量控制图件应包括: a)每次选代前后有代表性的CMP道集及叠加剖面对比; b)每次迭代炮点、检波点剩余静校正量曲线(平面图)

速度分析点的密度按处理设计要求确定,并根据速度变化剧烈程度或构造复杂程度适当加密。 计算速度谱使用的超道集CMP个数合理,畸变切除参数合适,满足速度分析拾取的要求。 速度拾取可靠,时、空间变化合理。对速度跳跃点附近要加密谱点,并分析原因。检查、分析测线 交点处速度闭合的情况。 当速度谱质量差,难以确定准确速度时应做速度扫描,扫描范围要大于实际资料存在的速度范围。 充分利用探区内已有钻孔、测井、VSP等资料,提取相关速度信息,掌握速度在空间及深度上的变 化规律。 动校正后叠加剖面目的层段信噪比高,波组特征清楚

7.8.2监理方过程质量控制图件

速度分析和叠加阶段提交的质量控制图件应包括 a)畸变切除前后的动校正超道集(选择不同类型地震地质条件的地段): b)速度控制点动校正后的CMP道集; c)二维地震测线速度剖面图; d)三维地震INLINE、CROSSLINE方向速度控制线的速度剖面图或三维速度体; e)二维或三维地震速度分析控制线叠加剖面及目的层段的频谱。

7.9地震资料叠后去噪和提高分辨

叠后去噪方法选用正确,差异剖面无明显有效波能量;去噪后剖面的信噪比提高合理且不失真,波 组清晰,特征明显,形态自然。 叠后提高分辨率适度,频带展宽不应超过有效频带宽度,无高频振荡现象。

7.9.2监理方过程质量控制图件

叠后去噪和提高分辨率阶段需提交的质控图件

a)去噪前后的叠加剖面、差异剖面; b)叠后提高分辨率前后的叠加剖面、目的层段频谱、自相关剖面。

7.10地震资料叠后时间偏利

通过偏移效果分析和偏移速度扫描试验确定偏移算法和偏移速度场。 做过倾角时差校正(DMO校正)的应采用倾斜时差校正速度(DMO速度)作为偏移初始速度。 空间采样不足时应做地震道内插。三维地震INLINE与CROSSLINE方向的距离不相等时要进行 插值处理。 合理建立初始偏移速度场并进行精细调整和平滑,平滑后偏移速度场趋势应符合地质规律,无速度 异常变化。 偏移后同相轴归位合理、断点清晰、无空间假频及影响地震资料解释的画弧现象,目的层信噪比有 所提高。 利用测井资料制作合成地需记录或VSP资料分析对比偏移部面

7.10.2监理方过程质量控制图件

叠后时间偏移阶段提交的质量控制图件应包括: a) 不同偏移方法和偏移速度场试验面; b) 速度场等值线/速度切片(3D); c) 偏移剖面: d) 时间切片(3D); 连井剖面。

叠后时间偏移阶段提交的质量控制图件应包括: a) 不同偏移方法和偏移速度场试验面; 速度场等值线/速度切片(3D); c) 偏移剖面: d) 时间切片(3D); 连井剖面。

7.11地震资料叠前时间/深度偏移

对数据进行有效处理,降低偏移画弧影响。 合理选择偏移距组合参数,使各个偏移距组合内的覆盖次数基本均匀,必要时通过几何编辑加权保 持不同偏移距的振幅能量的一致性。 根据地质条件和地震资料特点进行偏移方法优选测试,选择合适的叠前偏移方法和算法。对于地下 构造复杂、煤层顶底板深度定位误差较大区域,应进行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在浅层发育明显各向异性沉 积层,或煤系地层各向异性强度较大时,应进行各向异性叠前偏移处理。 利用速度资料结合测井资料或VSP资料建立初始速度模型,模型趋势应符合地质规律。 速度模型迭代修改应确保叠前时间/深度偏移输出的共反射点道集的主要目的层的能量聚焦,同相 轴水平。 偏移孔径大小应根据试验选择,倾角应大于实际存在的最大倾角。 特殊波(绕射、回转、断面波)收敛,断裂清楚,归位准确合理;剖面上无频散或假频,无严重画 弧现象。 进行偏移试验的剖面应有一定数量,并在工区内均匀分布。 三维偏移后时间面在信噪比、分辨率和噪声背景等方面应优于原:二维面。 三维数据体拼接和插值时,应保持能量均匀、波形一致、无异常时差。

7.11.2监理方过程质量控制图件

叠前时间/深度偏移阶段提交的质量控制图件包括: a) 偏移速度场和偏移方法试验剖面; b) 速度场等值线和速度切片(3D); c 不同构造部位的共反射点道集; d) 偏移剖面:

时间切片: 连井剖面。

7.12.1地震资料处理面质量分级

地震资料处理剖面质量评价分为合格、甲级、不合格三级。

地震资料处理剖面质量评价分为合格、甲级、不合格三级。 7.12.2合格面

合格剖面应满足以下条件: a)观测系统定义正确。 b) 处理流程合理,参数选择符合工区的地震地质特点,成果剖面上主要勘探目的层波组特征清楚, 波形自然,振幅强弱相对保持较好;偏移剖面上有效波归位合理,绕射波收敛,断点清楚,无 明显空间假频及严重的画弧现象:信噪比和分辨率基本达到地震资料解释需要(由地质原因或 原始资料质量造成的除外);二维相交测线交点闭合差小于5ms。 c)最终剖面上无明显的长波长静校正问题和串轴现象。 d)速度谱解释正确,叠加速度、切除参数基本合理。 e)A级质量控制图件齐全,中间质量控制记录完整。

除全部满足上述合格部面评价标准外,还应满足:全剖面波组特征清楚,振幅保真,偏移归位 点清晰,信噪比、分辨率较高,二维相交测线交点闭合差小于3ms。

7.12.4不合格部面

作业方按项目要求完成全部任务后申请投资方验收。备齐中间及最终处理数据与图件。要求数据齐 全、准确,图件显示正确、齐全、清晰。 投资方组织相关专家、监理方、设计方对作业 方进行验收,出具验收意见书

7.13.2.1中间过程资料验收内容

二维地震测线中间过程资料全部验收,三维地震测线中间过程资料验收数量应不少于总线数的20%。 验收内容应包括: a) 观测系统定义后的原始单炮线性动校正资料; b) 二维地震弯曲线测线带有激发点、接收点位置的CMP平面分布图; C 三维地震工区激发点、接收点平面位置图和最大、最小炮检距图; d 三维地震工区CMP面元分布图和覆盖次数图: e) 二维地震测线初叠加、静校正叠加数据与图件; 三维地震速度控制网格线上的初叠加、静校正叠加结果; g)三维地震偏移速度场速度面或速度切片图。 7.13.2.2最终成果验收内容 最终成果验收内容应包括: ) 二维地震数据处理最终登加、偏移显示剖面和成果数据: b) 三维地震数据处理最终叠加、偏移显示剖面和成果数据; c) 登加及偏移速度数据: d)地震资料处理设计、处理报告(Word格式)、汇报材料(PowerPoint格式)

7.13.2.2最终成果验收内容

最终成果验收内容应包括: a) 二维地震数据处理最终叠加、偏移显示剖面和成果数据; b) 三维地震数据处理最终叠加、偏移显示剖面和成果数据; c 登加及偏移速度数据: d)地震资料处理设计、处理报告(Word格式)、汇报材料(PowerPoint格式)

7.14地震资料处理报告

报告内容应包括:项目概况、地质任务、处理要求、完成处理工作量及处理起止日期、软硬

NB/T10002—2014

配置、野外资料采集参数及原始资料分析、试处理方案及参数效果分析、批量处理流程、处理 控制、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上交成果、存在问题及建议。报告应附有处理流程、处理效 关图件和表格、处理资料上交归档清单

7.15地震处理资料整理与.上交

7.15.2数据格式要求

最终叠加成果剖面、最终偏移成果剖面。

a) 时间剖面上一般每隔100ms显示一根计时线(纵向比例尺放大显示时可适当加密),每隔 1000ms显示加粗的计时线;深度剖面的两端应有深度标记。计时线与深度线应平直、准确、 无断开现象。 b 时间(深度)剖面上方应标记测线野外桩号,并在上方和下方同时标注CMP点号。 c 剖面应有边图、顶图。边图的内容应包括:工区名、采集单位、处理单位、测线号、主要的野 外采集参数、处理流程及主要参数、剖面横向比例尺、处理日期等;顶图内容应包括:2D相交 测线标记、钻井位置标记、叠加速度或偏移速度数据、叠加次数曲线、地表高程曲线等。

处理作业方负责根据投资方出具的处理成果验收意见书,按期完成处理资料上交归档。 资料上交前处理作业方应对处理资料归档清单进行全面检查,监理方进行全面核查,投资方资料档 管理部门按照归档要求逐项核实。 处理资料归档清单应有作业方、监理方、投资方代表人及资料档案管理部门经办人签字,

地震解释需要收集的资料应包括:

a)地质资料:区域地质背景资料、工区内前期地质研究成果等。 b)物探资料: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成果,VS?资料等。 c)煤层气资料:钻井、测井、录井、压裂、排采、分析化验、生产动态等资料。 d)煤田资料:工区内煤矿矿井资料、小密及占密采空区资料等。

8.1.2资料整理与检查

B.1.2.2资料检查

检查收集的各类资料是否齐全,重点评估地震与测井资料的质量、精度和可靠性,检查后形 析评价意见。

8.1.3速度资料研究

利用反射波时深标定、VSP资料、声波测井、速度谱及岩心测试参数等各类速度资料,研究层速度、 平均速度的空间变化规律,建立合适的时深转换或空间校正速度场。使用速度谱资料计算平均速度时, 应选择在地层倾角平缓、反射波品质好、波组齐全的地段,并做好倾角校正。 工区内速度场纵、横向变化规律应符合地质规律。 不同勘探阶段各种速度点的密度按成果图件精度要求确定。 主要目的层位时深转换结果与钻井分层成果的吻合精度要求,三维地震资料主要目的层深度解释误 择误差分别不大于5%、4%、3%

a)提取的地震子波主频、长度、极性应与目的层反射波一致或接近。 b)主要使用声波、密度测井资料制作合成地震记录,声波、密度测井资料质量不好时,可根据伽 玛曲线、电阻率曲线用拟合法求取层速度,新生界覆盖层、煤系地层应采用各自的参数分别拟 合。如存在测井资料缺失段,可以考虑分段进行合成记录标定。各类测井曲线深度采样间隔不 大于0.125m。 c)合成地震记录的极性应与地震面的极性一致。 d)合成地震记录与地震剖面的初始时间不一致时,应根据低降速带表层调查数据和平均速度资料 进行校正。 e)首先利用合成地震记录对地震剖面上全区有代表性的标准反射层进行标定,然后对其他反射层 依次标定。 利用零井源距VSP资料进行标定应满足以下条件: a)对VSP资料进行低降速带表层校正、基准面校正、高程校正等,并考虑采集仪器系统时差 校正; b)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界面VSP剖面的上行反射波和地震剖面反射波极性一致、波形相似; c)通过VSP直达波和上行波交点将钻井地质分层与地震反射层相连接; d) 利用VSP资料对地震反射层标定的显示方式主要由岩性柱状图、测井曲线、直达波剖面、上行 波层拉平剖面、走廊叠加剖面、地震剖面等资料组成。 综合标定应使用合成地震记录、VSP资料、测井曲线、综合录井剖面资料,对地震反射层所对应的 层位进行分析、对比,确定对应关系。 有井区层位标定应保持地震剖面与合成记录或VSP剖面波形相似,主要标识层主相位对比误差应

小于半个相位。 无井区资料应尽可能利用二维、三维地震资料连井剖面,从邻近有井区引入本区,并根据 特征、波组关系、反射结构,利用速度资料,结合邻区钻井及区域地质资料,划分构造层,确 反射波组所对应的地质层位。

8.1.5地震反射波命名

系、统、组的地震反射波统一规定为相应地质层段底面的反射波,煤层的地震反射波规定为相应煤 层顶面的反射波。 地震反射波地质层位代号标识为T,其中:a是系、统的地层代号位置,b是组名汉语拼音第一个 字母(小写)的位置,C是煤层序号的位置。

8.1.6.1数据加载前整理、检查的内容

1.6.1.1二维地震资料

二维工区的坐标范围,每条测线的起点、拐点、终点坐标,每条测线的地表高程、浮动基准面高程 及静校正量,地震测线总条数,每条测线的线名、总道数、道距、道增量、起点和终点的道号及观测系 统,每条测线的数据类型、记录格式、采样间隔、第一个采样点的时间、记录长度、要加载的时间范围, 地震数据的盘号、测线条数、测线名及排列顺序、总盘数,每条测线的处理时间、处理单位、处理员及 出站时间是否与使用的纸部面一致

8.1.6.1.2三维地震资料

三维工区边界拐点的坐标,地表高程、浮动基准面高程和基准面静校正量资料,测线的最天、最小 线号、条数,线号增量及每条纵测线方向上最大、最小CMP号和道号增量,线距、道距,线道显示方 向,观测系统,地震数据的类型、记录格式、采样间隔、第一个采样点的时间、记录长度和要加载的时 间范围,每盘数据的盘号、记录密度、起止线号或总CMP数,总盘数。

B.1.6.1.3钻并资料

8.1.6.1.4测并资料

测井公司、测井时间、测井数据的类型(原始带、处理成果带、测并曲线数字化的数据); 记录的内容、井号、井深范围、记录格式、曲线名称、深度与幅度单位、深度采样间隔。

8.1.6.2数据加载后检查的内容

.1地震测线位置底图的正确性检查 查工区位置、测线位置、钻井位置的正确性

8.1.6.2.1地震测线位置底图的正确性检查

8.1.6.2.2部面及并数据检查

检查加载的地震剖面数据起止桩号、CMP点数、面长度、数据显示特征是否正确;检查井名、井 曲线名是否正确,深时转换后的测井曲线是否齐全,井曲线与井分层、井轨迹、地震分层、地震反射特 征的对应关系是否正确。

8.2地震资料解释设计

由地震资料解释作业方编写,由投资方组织专家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 8.2.2设计依据 地震勘探设计、合同、相关标准、基础资料情况、地震资料采集及处理成果报告。

项目概况、地质概况、地质任务、解释要求、研究内容、技术思路、人员分工、软硬件 安排、质量控制措施、提交成果等。

8.3.1.2断层解释

断层解释应遵循下列原则:

a)在水平叠加剖面与偏移剖面上,根据地质层位的地震反射波相位错断或转换、断面反射波、断 点绕射波等特征,结合区域地质成果,确定断层性质(正断层、逆断层)、断点位置及断层轨迹。 6 在以上基础上进行断层平面组合,断层平面和空间组合应符合地质规律。 C 断层在平面上的分布及控制分为三级:一级断层为控制盆地、坳陷或凹陷边界的断层;二级断 层为控制二级构造带发育和地层沉积的断层;三级断层为控制局部构造或单个圈闭的断层。 d)对解释的断层要素(性质、级别、走向、倾向、最大断距、延伸长度、位置等)进行列表统计

8.3.1.3地质分析

在层位追踪和断层解释的基础上,进行构造特征及地质综合分析。

8.3.1.4时间构造图

8.3.1.4.1比例尺

构造图比例尺应根据测网密度(或勘探程度)和地质任务确定。 .3.1.4.2构造底图 构造底图应满足下列要求: a)应把地震测线标注在底图上,两端标注线名: b)底图必须有井点位置(用井符号表示位置)及并名,不同并别(高产井、低产井、空井)用不 同井符号表示,井名标在井符号旁侧,井符号和井名大小根据图的比例大小确定。

8.3.1.4.2构造底图

8.3.1.4.3断点符号

3.1.4.3断点符号 断点符号应满足下列要求: a)断点标记应垂直测线,不可靠断点应注明,不同级别的断层应用粗细不同的断层线表示,不可 靠断层应用虚线表示。 6 时间构造图上的断点位置与时间剖面上的断点位置误差应小于1mm,上、下盘应标明掉向。 c)大比例尺成图时,断层应用双线表示。断层上升盘为细实线,正断层下降盘为粗实线,逆断层 下降盘为粗虚线。正断层掉向在粗实线上标注,逆断层掉向在粗虚线上标注,断面倾向在细实 线上标注。

8.3.1.4.4等值线勾

等值线勾绘应满足下列要求: a 等值线线距应视作图比例尺、勘探目标及地层倾角大小而定,一般应大于测线交点平均闭合差 的3倍,同一张图不允许用两种等值线距,但在特殊部位可加密等值线,并以点画线表示。 b) 等值线的勾绘既要充分依据实际资料,又要符合地质规律,一般情况下,等值线偏离数据的位 置应小于线距的1/3。 c)不可靠等值线用虚线表示。

NB /T10002—2014 d 在逆断层上、下盘之间,下降盘逆掩部分等值线用虚线表示,上升盘等值线仍用实线表示。小 比例尺成图时,断层可采用单线表示。 e) 断层上、下盘的等值线应与断层掉向及落差符合。 ,f)对解释工作站做出的时间构造图应进行适当修饰,但对等值线的修改幅度应小于等值线间距的 1/3。 g)等值线要匀称、光滑,构造轴向符合区域构造走向规律。 8.3.1.4.5地质现象标注 超削尘求等地质现象应标注正确,平面图与剖面图位置误差不大于1mm

8.3.1.5深度构造图

某医学院新校建设基础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深度构造图应满足下列要求!

深度构造图应满足下列要求: a)深度构造图的比例尺与时间构造图比例尺一致。 6 根据所使用的地震资料类型(水平叠加或偏移)、速度变化规律选取适当的时深转换方法和空 间校正方法。对空间校正点的要求为: 1 空间校正点的密度应根据构造形态决定,在高点、凹点、断点及时间等值线密度大的地方, 校正点应适当加密: 2)空间校正点的偏移矢量垂直主测线,应指向上倾方向;对使用偏移剖面所做的时间构造图 空校时,偏移矢量应垂直于主测线并指向上倾方向。 等值线线距视作图比例尺及地层倾角大小而定 d 数据准确,等值线、断层勾绘合理,地质现象与钻井数据标注正确,图名、图例、责任表正确 整洁,图件应体现陷落柱、老窑(采空区)、冲刷带、无煤带及岩浆岩的分布范围。 e) 断层性质不发生变化时,同一条断层在各构造图上位置叠合不得相交。 f 深度构造图、时间构造图应与时间剖面的解释相符。 g) 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使用叠前深度偏移剖面或倾角测井资料对构造图进行修正。 h)深度构造图与钻井深度误差要求: 1)普查阶段,山区、黄土塬区深度误差不大于5%,平原区深度误差不大于4%。 2)详查阶段,山区、黄土塬区深度误差不大于4%,平原区深度误差不大于3%。 3)精查阶段,山区、黄士塬区深度误差不大于3%,平原区深度误差不大于2%。

8.3.1.6成果图件

二维资料解释的成果图件均应符合SY/T5331的规定,成果图件应包括: a) 煤层时间构造图; 煤层深度构造图: c) 煤层顶板埋深图; d) 断层要素统计表; e) 构造要素统计表。

二维资料解释的成果图 a) 煤层时间构造图; b) 煤层深度构造图: c) 煤层顶板埋深图; d) 断层要素统计表; e) 构造要素统计表。

8.3.2三维地震构造解释

国家电网公司继电保护培训教材(上册)8.3.2.2构造解释

NB/T100022014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