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T 10715-2021 地热资源动态监测规程.pdf

NB/T 10715-2021 地热资源动态监测规程.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4 M
标准类别:地质矿产标准
资源ID:382638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NB/T 10715-2021 地热资源动态监测规程.pdf

ICS 07.060 CCS F15

Standardforgeothermalresourcesdynamicmonitoring

前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动态监测网(点)的布设 动态监测内容及要求 维护与管理·…. 监测资料的整编与分析 成果资料编制· 附录A(规范性) 地热资源动态监

商务写字楼及地下人防工程深基坑支护项目施工组织设计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提出。 本文件由能源行业地热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中国石化集团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 司、北京市工程地质研究所、天津地热勘查开发设计院、北京市地热调查研究院、天津星通九恒科技有 限公司、北京玛斯莱特科技有限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胜涛、郝文杰、赵丰年、杨亚军、刘东林、田光辉、徐巍、郑佳、宗振海、 贾小丰、孟宪玮、孙彩霞、史彦新、李天舒、姚亚辉、张建伟、向烨、蒿书利、张秋霞、陈必亮。 本文件于2021年首次发布。

NB/T 107152021

本文件规定了地热资源动态监测的术语和定义、总则、动态监测网(点)的布设、动态监测内容及 要求、维护与管理、监测资料的整编与分析、成果资料编制等内容及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水热型地热资源的动态监测项目部署、报告编制、结题验收,及与此相关的水热型地 热资源动态评价等。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1615一2010地热资源地质勘查规范 CJJ/T138一2010城镇地热供热工程技术规程 HJ/T164一2019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NB/T10097一2018地热能术语

为掌握完整地热系统、地热田或构造单元区域热储总体动态而设置的基本监测网 干网络。

监测点momtormgpomt 地热资源动态监测网中的控制点即为监测点。监测点是监测网的基本组成单元。根据监测点控制作 用的不同,可分为重点监测点、一般监测点和统测点。 3.6 重点监测点keymonitoringpoint 对区域上各构造单元的热储动态具有控制意义,且基础资料完整翔实、观测条件和监测设施完好 具备连续监测数据的代表性监测点。 3.7 一般监测点ordinarymonitoringpoint 在重点监测点的基础上进行布设,对热储动态具有进一步控制作用,且基础资料、监测条件基本良 好、监测数据基本连续的监测点。 3.8 统测点generalmonitoringpoint 除重点监测点和一般监测点以外,为掌握特定时期地热资源动态,设置监测数据不连续、监测条件 随机变动的监测点,可作为重点监测点和一般监测点的参考和补充。 3.9 专用监测井specializedmonitoringwell 不参与开采、回灌:仅用于动态监测的地热井

地热资源动态监测网中的控制点即为监测点。监测点是监测网的基本组成单元。根据监测点控 的不同,可分为重点监测点、一般监测点和统测点。

对区域上各构造单元的热储动态具有控制意义,且基础资料完整翔实、观测条件和监测设施完 备连续监测数据的代表性监测点。 一般监测点ordinarymonitoringpoint 在重点监测点的基础上进行布设,对热储动态具有进一步控制作用,且基础资料、监测条件基 监测数据基本连续的监测点。

专用监测井 specializedmonitoringwell 不参与开采、回灌,仅用于动态监测的地热井

4.1本文件涉及的地热资源动态监测适用于水热型地热资源的动态监测。不包括浅层地热能和干热岩 型地热资源。 4.2地热资源动态监测应贯穿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和管理的全过程,拟投入或已投入开采的地热田, 应建立地热资源动态监测网,并随着地热田开发利用程度的加深,不断地优化和完善。 4.3地热资源动态监测应由地热管理部门主导并推行,并建章立制,由专业监测机构和专业化队伍承 担,开发利用单位有义务给予配合与协助。 4.4地热资源动态监测应在查明地热系统,特别是储层、流体天然状态的前提下开展。 4.5重点监测点非特殊情况不得随意变更,监测方式应尽可能采用自动化监测、远程数据传输,并重 视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4.6地热资源动态监测项目包括水位、温度、水质、开采量和回灌量等,且应保障各监测项目数据的 连续性。 4.7监测网布设宜在涵盖全部开采井、回灌井的基础上设置一定数量的专用监测井。 4.8应做好动态监测网(点)维护,确保各项设备运行稳定。 4.9应及时做好监测数据整编和阶段性成果总结,按年度对监测成果进行系统分析,编制年度监测报告。

区域监测网的布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控制较为完整的地热地质单元、地热系统或地热田,充分考虑地热系统的边界条件;

b)有效控制已探明的不同地热热储,重点控制开采的主力储层,兼顾其他储层; c)充分考虑区域地热流体的补径排特征,以平行和垂直地热流体补径排方向主线布设 5.1.2局部监测网的布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c广充分考虑区域地热流体的补径排特征,以平行和垂直地热流体补径排方向主线布设 .1.2局部监测网的布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a)局部监测网点的布设应与区域监测网点相结合; b)月 局部监测网布局应以目前开发利用的主要热储层为监测重点; C) 2 局部监测网应能够有效控制重点地段,并能够对局部突变有效控制; d) 局部监测网点应根据地热流体的补径排条件,围绕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进行设置。

2.1监测点的布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a)监测点选取应以资料翔实的地热井为主,要求钻孔资料详细、准确,成井工艺合理,井孔与热 储层之间具有良好沟通条件,能灵敏反映热储层动态变化: b)专用监测井应作为重点监测点。长期停用的空井眼、测管通畅或周期性提泵作业的开采井和回 灌井可布设为重点监测点; c)重点监测点应布设自动化监测设备:一般监测点宜采用自动化监测和人工监测相结合的方式; 统测点可以人工监测为主: d)一般监测点应在重点监测点的基础上进行布设,进一步掌握和补充监测区热储动态特征。在重 点监测网(点)的基础上加密监测线,以弥补重点监测点之间的监测空白区。 2.2监测点的布设密度应遵循以下原则: a)监测点布设密度可根据勘查程度的提高,逐步增加:预可行性勘查阶段,应选择不少于1个 2个代表性监测点进行监测,了解地热田的天然动态规律;可行性勘查阶段,应对地热田的各 热储层分别设立2个~3个动态监测点,了解地热田各热储的动态差异及其变化规律;开采阶 段,应在已有监测点网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监测点,应按照表1的布设密度,控制地热田不同 构造部位的动态变化:

表1 监测点布设密度表

b)对于相同类型热储,在区域监测网中,重点监测点和一般监测点的数量比例宜控制在1:3;在 局部监测网中,重点监测点和一般监测点的数量比例宜控制在1:2; 若达不到表1的布设密度要求,可按照实际监测需求布设。在必要的情况下,应建设专门的监 测点。

NB/T10715202

NB/T10715202

6.1.1重点监测点监测频率每月不少于2次;一般监测点每月不少于1次;统测点每年不少于2次。 6.1.2监测日期设置应尽可能有规律安排。每月监测3次时,应逢10测(2月为月末日);每月监测2 次时,可安排在每月5日和20日;每月监测1次时,可安排在每月相同1天;统测点应安排在最高水 位(压力)和最低水位(压力)可能出现的月份,北方地区应安排在供暖前和供暖后。 6.1.3水位(压力)监测误差不应大于千分之一。 6.1.4应尽可能自动记录水位(压力):自动化监测传感器应投放到水面以下,并确保传感器在监测周 期内不露出水面。 6.1.5测量工具需至少每季度校核一次,及时消除系统误差。温度高于50℃、水位埋深大于100m时, 校核频率应适当增大,及时消除线缆拉长和热胀冷缩带来的误差,

6.2.1温度监测应包括地热井液面温度、开采井出水温度和回灌井尾水温度。 6.2.2温度监测频率、日期设置应与水位(压力)监测同步;液面温度应与水位监测同位置;出水温 度和尾水温度监测的位置应靠近井口。 6.2.3温度监测误差不应大于0.2℃。 6.2.4应尽可能自动记录温度。

6.2.3温度监测误差不应大于0.2℃

6.3.1流量监测应包括开采量监测和回灌量监测。 6.3.2应对地热系统或地热田的全部开采井、回灌井进行流量监测。应同步记录累计流量和瞬时流量 6.3.3流量监测的位置宜靠近井口。 6.3.4瞬时流量和日累计流量监测应每天至少1次,月累计流量统计每月至少1次。 6.3.5开采量、回灌量监测必须记录每个监测年度的累计量。 6.3.6计量流量的仪器设备,应每季度至少校验1次。

6.4.1应选择地热生产井开展水质监测。监测点布设数量宜控制在重点监测点和一般监测点总数的1/2 左右。 6.4.2水质监测项目应为水质全分析,监测频率每年不少于1次。 6.4.3对于多年稳定的项目,可以适当降低监测频率;对于特殊地区,可以适当增加必要的专项分析; 对于地热回灌尾水监测,可增加硫、铁、悬浮物、微生物等专项分析。 6.4.4水质取样点应靠近井口,采样要求应遵照GB/T11615一2010附录B执行。

6.4.1应选择地热生产井开展水质监测。监测点布设数量宜控制在重点监测点和一般监测点总数的1/2 左右。 6.4.2 2水质监测项目应为水质全分析,监测频率每年不少于1次。 6.4.3对于多年稳定的项目,可以适当降低监测频率;对于特殊地区,可以适当增加必要的专项分析; 对于地热回灌尾水监测,可增加硫、铁、悬浮物、微生物等专项分析。 6.4.4水质取样点应靠近井口,采样要求应遵照GB/T11615一2010附录B执行。

6.5.1温泉监测应包括泉口温度监测、流量监测和流体质量监测。 6.5.2新增温泉泉口温度和流量监测的第一个水文年应每月监测1次。流量监测可选择容积法、堰测 法或流速仪法。在掌握其动态规律后株洲市体育中心桩基工程施工方案,应根据流量稳定程度按照表2设定监测频率。流体质量监测每年 不少于1次。

6.5.3温度监测和流体质量监测应靠近温泉眼中心位置,流体样品采样要求应遵照GB/T116 附录B执行。

6.6.1宜结合实际需求选取重点监测并开展全并稳态温度、压力监测,以了解重点并全并段温度、压 力动态变化规律。 6.6.2全井稳态温度、压力监测应选取周边区域无常年生活热水开采井的专用监测井,且7日以内无 人工扰动,温度、压力处于自然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6.6.3监测频率每年不少于2次,供暖季前、后各1次。

7.1.1重点监测点设置完成后,非特殊情况不得随意变更,对于损坏无法修复的监测点,应及时撤销, 并及时增补新的监测点。 7.1.2一般监测点,特别是为专门研究所设置的监测点,根据新的认识,可结合管理和研究需要,及 时调整监测点数量、监测频次或监测内容。 7.1.3监测点管理应建立现场巡视检查和数据校验检查制度。定期对监测点进行检查、维护,排除故 障或隐患。应定期对自动记录数据进行校验,对监测数据不准确的设备进行及时维修、更换。 7.1.4重点监测点至少每季进行一次监测设备检查,发现潜在问题应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7.1.5地面高程、井口变动等引起基点高度发生变化,应在监测过程中进行重测并校核,更新井的基 本信息,所有井每年进行一次统一校准。

7.2.1监测设备应安装相应的防护装置,由专人定期检修维护,避免人为破坏和恶劣环境条件的影响, 发现问题或故障,应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查找故障原因并进行处理,无法修复的设备应及时更换。 7.2.2测管应定期进行防腐处理,在进行提下泵作业时,应注意测管对齐,防止测管错位,锈蚀严重 的测管段应及时更换,发生堵塞的管段应疏通后再下入。 7.2.3人工测线应在测量前校准,标签松动、字迹模糊的应重新标记。 7.2.4自动化温度、压力监测点应做好专门的井口防护装置,确保数据发射的灵敏度和准确性。信息 平台应定期进行系统维护,防止断电和网络系统故障导致数据中断。

8监测资料的整编与分析

8.1.1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采用无纸化方式实现监测数据采集。不能实现无纸化采集的原始记录 表,填写格式应规范统一,字迹清楚工整、禁止涂抹 8.1.2应及时做好资料整编与分析,原始数据按照监测项目、监测时间分类整理,校核不合格的监测 数据,应予以标注水库应急加固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复核或作另外备份处理。 8.1.3对于无法查找原因的异常数据,不应使用。 8.1.4应按月、按季度、按年度进行阶段性成果总结,并及时汇交地热管理部门。

8.2.1自动化监测方式采集的水位、水温、流量数据应在每月5日前完成上月数据整理和质量审核。 8.2.2人工统测的水位、水温、流量和水质数据应在完成后及时整理分析,并采取自检、互检和抽检 等形式做好质量控制,自检、互检率为100%,抽检率应大于30%。 8.2.3对于偶然缺测的数据,不超过一次时,可予以插补后进行特征值统计。 8.2.4水位数据应进行统一温度校正,消除井筒效应的影响。可采用公式(1)进行温度校正。

式中: h一校正后水位理深(m); H一取热储富集段中点埋深(m); P2一热储温度所对应的流体密度(kg/m²); h一观测水位埋深(m); h。一基点高度(m)。 8.2.5水质检测数据应在一个监测周期内由专业性检测机构一次性提供,对检测报告的异常数据进行 及时反馈,条件具备时可复测。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