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T 3658-2019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技术规范

DB37/T 3658-2019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技术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37/T 3658-2019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35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200564
下载资源

DB37/T 3658-2019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7/T 3658-2019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技术规范

井下充填采用多个采空区分别充填的方法,在进行充填前先对要充填的采空区下部的漏斗砌筑 密封墙进行密封; b) 密封墙体材料宜为毛石: c) 密封墙应根据设计构筑,满足设计要求; d) 密封墙应设置排水管,并应有反滤措施; e) 对于原有巷道及竖井、风井等还可使用的,可先将粗骨料以运输、投料等方式充填在采空区下 部,再进行后续施工。 19.4.2钻孔施工应满足以下条件: a)4 钻孔的孔深、孔径均不得小于设计值,钻孔的倾角、方位角应符合设计要求 心当习高应建络物成地形发胜阳生制主注品工时质全同筑计品科宝新礼信

5.19.4.2钻孔施工应满足以下条件!

a) 钻孔的孔深、孔径均不得小于设计值DB12T 724.57-2019 安全生产等级评定技术规范 第 57 部分:电子通信制造企业,钻孔的倾角、方位角应符合设计要求; b) 当孔位受建筑物或地形条件限制无法施工时,应会同设计人员拟定新孔位; c 严格校验开孔时钻具的倾角及方位角,不得对设计的倾角作任何修改; d) 钻孔应加强钻具的导向作用,及时检测孔斜误差,并视钻孔需要合理采取纠偏措施; 钻孔采用机械回转或潜孔锤钻进,严禁采用泥浆护壁。土体宜干钻,岩体可采用清水或空气钻 进:

DB37/T36582019

f)做好地质编录,尤其是遇洞穴、塌孔、掉块、漏水等情况时应进行详细编录。 5.19.4.3采空区存在可下入管路的天井或竖井时,宜直接将填充管路敷设在其内部,充填管可采用钢 编胶管,管径应满足设计要求。 5.19.4.4配置浆液应满足以下条件: a)按设计配合比配置浆液,充分搅拌均匀,分别储存,及时注入; b)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配合比。具体参数通过现场注浆试验确定。 5.19.4.5封孔、注浆应满足以下要求: a)采空区注浆前期注浆压力宜为0.2MPa~0.5MPa,可采用止浆阀直接注浆 b)后期压力升高时下止浆塞注浆。止浆塞位置应在采空区以上完整的岩层中

5.19.5施工质量检验

5.19.5.1施工质量检验的基本要求和检验项目同5.13.5。 5.19.5.2 用钻探取样进行室内岩土体力学参数试验。用井下电视成像、物探方法对采空区充填效果进 行检验。

5.20干(浆)砌支撑

5. 20. 1施工工艺流程

测量放线→场地清理→砌筑施工。

5.20.2.1应调查核实采空区位置、范围等基础资料,准备施工机械设备。 5.20.2.2测量、放样的精度应满足设计要求,对支撑位置及范围进行标示

5.20.3.1石料应均匀、不易风化、无裂纹。石料规格、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5.20.3.2砌筑所用砂浆的类别和强度等级应符合设计规定,

5.20.4.1十砌石应分层砌筑,以2~3层砌块组成一工作层,每一工作层的水平缝应天致找平。各工 作层竖缝应相互错开,不贯通。外圈定位行列和转角石,应选择形状较为方正及尺寸较大的砌石,并长 短相间地与里层砌块咬接。砌缝宽度不应大于40mm。干砌石应从里到外施工,以2m~3m作为一个 施工段。施工时应注意通风安全。 5.20.4.2浆砌石砌块在使用前应浇水湿润,应清洗干净表面的泥土、水锈。砌筑第一层砌块时,应先 将基底表面清洗、湿润,再座浆砌筑。砌体应分层砌筑,砌体较长时可分段分层砌筑,两相邻工作段的 彻筑差不宜超过1.2m。各段水平砌缝应一致。各砌层应先砌外圈定位行列,然后砌筑里层,外圈砌块 应与里层砌块交错连成一体。砌体里层应砌筑整齐,分层应与外圈一致。砌筑工作中断后恢复砌筑时, 已砌筑的砌层表面应进行清扫和湿润

5.20.5施工质量检验

5.20.5.1材料进场前,应对石料、砂、水泥等材料进行检测,检测合格方

5.20.5.1材料进场前,应对石料、砂、水泥等材料进行检测,检测合格方可使用。 5.20.5.2砌体质量检验项目和要求应符合表23的要求。

DB37/T36582019

表23砌体质量检验项目和要求

5. 21 地裂缝注浆

5. 21. 1施工工艺流程

5.21.2施工前准备

按5.13.2要求执行。

按5.13.2要求执行。

5.21.3材料及机具

5.21.3.1水泥选用P.042.5普通硅酸盐水泥

5.21.3.1水泥选用P.042.5普通硅酸盐水泥。 5.21.3.2选择适宜的钻机和注浆机具

5.21.4.1测量放样应找出地裂位置,清理表面覆盖物。 5.21.4.2注浆钻孔应根据设计确定注浆孔数、布孔方式及钻孔角度进行施工。 5.21.4.3裂缝应骑缝钻孔或斜向钻孔至裂缝深部,孔内埋设注浆管。 5.21.4.4注浆管设于裂缝交叉处、较宽处、端部及裂缝贯穿处等部位,注浆管间距宜为1000mm~2 000mm。应做到缝窄应密,缝宽可稀,每条裂缝应有一个进浆孔和排气孔。宜采用梅花形布设双向注浆 孔,梅花形孔间距为2000mm,双孔间距依据实际情况控制,土层部分采用干钻,岩层部分采用水钻施 Lo 5.21.4.5土层钻孔:采用与钻机相匹配的钻头钻进但钻头直径不得小于压浆管道直径,每一回次完成 后,取出土芯,摆放整齐,并用标签记录不同土层的深度及其标高。 5.21.4.6岩层钻孔:钻孔过程中取出岩芯,摆放整齐,用小标签记录不同岩性和溶洞的深度及其标高。 钻至基岩面以下0.5m后,将套管嵌入基岩并用水泥砂浆固结,待水泥砂浆初凝后继续钻进。钻孔应确 保钻到溶洞底板以下不小于1.0m,且进入岩层深度不得小于5.0m。钻至设计深度后清孔,保证钻孔 底部的沉渣小于0.2m。 5.21.4.7钻孔完成后,分层记录不同主层和岩层的深度,岩溶发育的情况以及地下水位的深度。 5.21.4.8岩芯破碎,岩溶裂隙发育,钻孔漏水:应先灌注稀水泥砂浆,然后为纯水泥浆,根据注浆量 的大小逐步加大浆液浓度。 5.21.4.9溶洞充填采用纯水泥浆,根据注浆量的大小逐步加大浆液浓度,满足注浆结束要求后,间歇 3h以上,清孔并进行二次注浆,注浆以纯浆为主。对溶洞较大的,采用多次清孔注浆。 5.21.4.10无充填的溶洞,漏水严重:视溶洞的大小首先灌注中粗砂或者水泥砂浆,当砂浆无压下落 已经困难时采用纯水泥浆注浆,视注浆量的大小逐步加大浆液浓度,或者采用间歇注浆。 5.21.4.11注浆满足结束标准后,停止注浆,卸下孔口器,完成注浆。

5.21.4.12注浆过程中作好记录,记录注浆量的大小以及孔口压力情况 5.21.4.13拔出套管,回填M7.5砂浆,振捣密实,孔口标明编号

5. 21.5施工质量检验

参照本技术要求5.13.5节执行。

5.22地裂缝回填加固

5. 22. 1施工工艺流程

测量放线定裂缝位置→回填碎石→回填粘土(水泥砂浆、混凝土)→种植土

5.22.2施工前准备

DB37/T36582019

5.22.2.1根据设计图纸测量放样,确定加固位置,测出各地裂缝处地表标高,计算各地裂缝深度,并 对每个地裂缝进行编号,编号应与图纸、记录一一对应。 5.22.2.2应确定排水、截水措施以及防腐措施。 5.22.2.3应查明施工区范围内地下埋设物的位置状况,预测回填施工对其影响的可能性与后果,

5.22.3.1水泥宜选用P.042.5普通硅酸盐水泥。 5.22.3.2回填粗骨料宜选用碎石,粒径应小于裂缝宽度,宜小于50mm。 5.22.3.3回填种植土,要求无碎石、无有害物质。

5.22.4.1裂隙深度小于50cm的,宜直接用粘土充填,采用人工夯实。 5.22.4.2裂隙深度大于50cm的,底部充填碎石至深度余50cm,再用粘土充填,人工夯实。粘土层 享度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不宜小于30cm,有防水要求的回填,宜采用水泥砂浆进行处理,配合比宜 为1:2。 5. 22. 4. 3上部回填土密实度应不低于 0. 7。

5.22.5施工质量检验

5.22.5.1回填材料的品种、性能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5.22.5.2回填加固后岩土体质量检测点数为总数的5%~10%,且不少于5点。 5.22.5.3加固范围内,孔口部位回填处理效果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6.1.1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

6.1.1.1施工现场各类设施应统筹规划,合理布置,并实施动态管理。 6.1.1.2施工过程中应减少土方开挖量及土壤的扰动,保护周边自然生态环境。对于因施工而破坏的植 被、造成的裸土,应采取覆盖或固化等措施,施工结束后,应恢复原有植被或进行合理绿化。

6.1.1.1施工现场各类设施应统筹规划,合理布置,并实施动态管理。

56. 1. 2 节能与能源利用

DB37/T 36582019

6.1.2.1施工现场应制定节能措施,提高能源利用率,不得使用国家、行业、地方政府明令淘汰的施 工设备、机具和产品。 6.1.2.2临时设施的设计、布置与使用,应采取节能降耗措施。 6.1.2.3合理安排施工区域及施工顺序,选择功率与负荷相匹配的机械设备,减少设备、机具使用数 量。 6.1.2.4按照方案布置施工用电线路,实行用电分表计量;照明宜选用节能灯具和声、光控开关;用 电电源处应设置明显的节约用电标识。 6.1.2.5工程施工使用的材料宜就地取材,缩短运输距离,减少能源消耗。施工单位宜优先选用符合 标准、技术先进的车辆进行运输。

6.1.3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6.1.3.1施工现场临时给排水应进行统一规划,施工单位应制定节水指标和节水措施。 6.1.3.2施工现场供水管线布局和管径布置合理,施工单位应采取措施减少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损 6.1.3.3施工现场应采取地下水资源保护措施,限制施工降水。排出的地下水应合理利用。 6.1.3.4施工现场的生活用水与工程用水应分项计量,施工单位应严格控制施工阶段用水量

6.1.4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6. 2. 1 扬尘控制

6.2.1.1施工现场主要道路和模板存放、料具码放等场地应根据用途进行硬化,其它场地应当进行覆 盖或绿化;土方应当集中堆放并采取覆盖或固化等措施。 6.2.1.2在市区施工时,施工现场出入口应设置车辆冲洗设施,车辆出场时应将车轮、车身清理干净 6.2.1.3土方运输车辆应使用符合标准的运输车辆并密闭运输,不得遗撒。 6.2.1.4施工单位应对现场道路和进出口周边100m以内的道路应进行清扫和洒水降尘。 6.2.1.5 风力四级及以上,不得进行土方运输、土方开挖、土方回填以及其他可能产生扬尘污染的施 工作业。 6.2.1.6施工现场细散颗粒材料、易扬尘材料的堆放、储存、运输应封闭或有覆盖措施。 6.2.1.7施工现场易产生扬尘的放 机械应采取降尘防尘措施。

6. 2. 2 有害气体排放控制

2.2.1施工车辆、机械设备的尾气排放应符合现行国家和当地市区规定的排放标准。 2.2.2施工中所使用的阻燃剂、混凝土外加剂氢的释放量应符合国家标准

6. 2. 3 水土污染控制

6.2.3.2施工现场产生的泥浆严禁直接排入市政排水设施

6.2.4噪声污染控制

DB37/T36582019

6.2.4.1施工现场应根据GB12523的要求控制噪声排放,制定降噪措施,并对施工现场场界噪声进行 检测和记录。 6.2.4.2施工过程中应优先使用低噪声、低振动的施工机具。施工场地的强噪声设备宜设置在远离居 民区的一侧,对强噪声设备应采取封闭等降噪措施。 6.2.4.3车辆进入施工现场,严禁鸣笛;装卸材料应做到轻拿轻放。 6.2.4.4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内,夜间不得进行产生环境噪声污染的施工作业。确需进行夜间 施工的,施工单位应在夜间施工许可期限内施工,并采取有效的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6.2.4.5施工现场混凝土振捣应采用低噪声振捣设备或围挡等降噪措施,

6. 2. 5 光污染控制

6.2.5.1夜间施工应合理调整灯光照射方向,在保证现场施工作业面有足够光照的条件下,减少对周 围居民生活的干扰。 6.2.5.2夜间电焊作业应有防止光污染措施。

6. 2. 7 环境影响控制

5.2.7.1工程开工前,建设单位应组织对施工场地所在地区的主壤环境现状进行调查,制定科学的保 护或恢复措施。 6.2.7.2建设项目涉及古树名木保护的,工程开工前,应由建设单位提供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文件 未经批准不得施工。 6.2.7.3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一且发现文物,应立即停止施工,保护现场并通报文物管理部门。

6.3作业环境与职业健康

DB37/T 36582019

6.3.7在粉尘作业场所,应采取喷淋等设施降低粉尘浓度,操作人员应佩戴防尘口罩;焊接作业时, 操作人员应佩戴防护面罩,护目镜及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

7.1.1技术交底:收到施工图纸后,应由建设单位组织,由设计单位设计人员对各施工参建单位进行 技术交底,交底应做好记录并存档。 7.1.2图纸会审:图纸下发后,施工单位技术人员应审阅、理解消化图纸,对发现的问题汇总后,由 建设单位组织图纸会审。会审结果应以书面形式记录并存档。 7.1.3施工组织设计评审:施工单位在充分消化理解图纸后,应结合工程合同与有关规范,组织编写 施工组织设计。完成后提交建设单位组织专家审查,通过后方可实施。 7.1.4施工进度计划:施工单位应按合同要求编制施工进度计划,并报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审批,通 过后执行。

7.2.1施工单位要成立项目经理部,按项目法规范施工, 7.2.2施工现场搭设的临时设施要符合规格要求,场地平整,内外清洁。材料、物品、设备存放整齐, 标识明显,道路畅通。 7.2.3物资验收:工程物资发运到现场后,应组织进场验收,验收时须通知监理人员和建设单位代表 参加,作好检查记录。材料应在监理见证时取样抽检,送有资质的实验室检测,合格并出具检测报告后 方可用于该工程。 7.2.4施工单位按照施工进度计划,每天检查组织施工,定期检查施工关键控制点,对出现影响总体 工程进度情况进行及时处理。 7.2.5施工例会:应由监理组织,各参建单位参加,每周召开一次工程例会。会议对当周施工情况进 行总结,安排次周的施工计划,提出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制定问题的处理办法,并依据现场实际情况, 及时调整施工计划。 7.2.6施工档案的建立:施工单位应建立项目档案。项目所发生的所有各方的往来资料、技术文件与 施工记录等均纳入项目档案管理,真实反应工程施工的全过程。 7.2.7图纸质量:施工过程中,现场管理人员发现图纸中存在的问题,应以工程联系单的形式与设计 单位进行及时沟通。设计变更部分在得到监理和建设单位签字认可后方可实施,重大变更必须经过专家 论证通过后才能进行变更。 7.2.8施工质量:监理和现场项目管理人员对施工质量进行全程监督。 7.2.9施工记录:项目管理人员应及时做好各项施工记录,包括施工日记,必要时配合影像资料,全 面记录施工质量情况,需要报监理的,应及时进行,做到内、外业同步。 7.2.10施工技术文件按主管部门指定的验收标准编制。技术文件的形成应与施工同步,应及时、全面、 准确地反应施工事实。需要监理或建设单位代表签学的资料,应及时签署完毕。 7.2.11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实行动态化设计信息化施工,施工单位及时将施工遇到的与设计不相符 的地方及时反馈给设计单位,由设计单位出具处理意见。

DB37/T 36582019

7.3.1安全合同:进场前,由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定施工安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并在施工过程中认真履行。 7.3.2施工单位应配备专职安全员,负责现场的施工安全职责。 7.3.3安全技术交底: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交底以书面形式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单须交底 人和被交底人签字确认生效并存档。 7.3.4安全专项方案:危险性较大的作业或可能危及人身安全的施工作业,应制定详尽的安全专项方 案,报建设单位和监理审批。通过后,方可实施。安全专项方案应存入项目档案。 7.3.5安全责任:项目发生由于现场管理人员管理不到位或疏忽、失职导致的安全事故,现场安全管 理人员负直接责任,并追究现场管理人员和项目经理的管理责任和经济责任。由于施工队伍不服从管理, 野蛮作业导致的安全事故,施工队伍负全责,并承担直接经济损失。 7.3.6其他未涉及事项按照《山东省建筑安全生产管理规定》执行

7.4.1治理工程验收分为峻工初步验收和竣工验收两个阶段。在治理工程完工且质量评定与自验合格 后,方可进行竣工初步验收;初步验收合格后可申请进行峻工验收,竣工报告提纲参见附录D。 7.4.2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分别对分部、分项工程、单位工程进行自检,自检合格后,提出工程

b)施工记录及隐蔽工程验收文件; 检测试验及见证取样文件; d) 其他必须提供的文件或记录。 7.4.3! 验收工作应按下列规定进行: a) 分项工程的质量验收应分别按照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验收; b) 隐蔽工程应在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后,于隐蔽工程隐蔽前通知有关人员检查验收,并形成中间验 收文件,并准备隐蔽工程施工的影像资料; c) 分部工程的验收,应在分项工程通过验收的基础上,对必要的部位进行见证检验。 7.4.4治理工程验收按照工程实体完好性、质量评定结果、资料档案完整程度、工程治理效果、项目 组织与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价,予以通过或不予通过。验收应准备的备查档案资料目录参见附录 7.4.5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峻工验收根据项目来源和实施主体不同进行分级负责组织

目录 第1章工程概况 1.1工程概况 1.2地质环境条件 1.3设计方案 第2章编制依据及编制原则 2.1编制依据 2.2编制原则 第3章施工部署 3.1 部署原则 3. 2 总体施工顺序安排 3.3 施工准备 3. 4 施工现场总平面图布置 第4章 施工进度计划 4. 1 施工进度计划 4. 2 主要材料供应计划 4. 3 主要人员组织计划 4. 4 主要设备进场计划 第5章 施工方法 第6章 质量保证措施 第7章 进度计划保证措施 第8章 安全保证措施 第9章 文明施工的保证措施 第10章 环境保护的保证措施 第11章 季节性施工技术保证措施 第12章危险源辨识及应急预案 附件一:施工现场总平面布置图 附件二:施工进度计划横道图

DB37/T36582019

农害治理单位工程、分部、分项工程划分见表B.

DB37/T36582019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地质灾害治理单位工程、分部

地质灾害治理单位工程、分部、分项工程划分

表B.1地质灾害治理单位工程、分部、分项工程划分

DB37/T 36582019

表B.1地质灾害治理单位工程、分部、分项工程划分(续)

注:有些工程由两种或多种工程组合而成,本表已列出一部分这类工程,如由格构和锚杆(索)组合的格构锚固; 由预应力锚索(杆)和混凝土灌注抗滑桩组合的锚拉抗滑桩,其分项工程的划分已有相应规定,但列的不全: 如:格构护坡往往与砌石护坡或植被护坡组合,成为格构砌石护坡工程、格构植被护坡工程等。这些组合后 的工程都可按范围大小划分分项工程。此外,还有由锚杆和挡墙(板、梁)组合的锚杆(或锚拉)挡墙(板, 梁)等多种类型的工程,而有些工程则是某类工程的一部分,如防治部分危岩和保护部分斜坡的素喷混凝土 工程等,这些工程可参照相应工程划分分项工程。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施工所需文件及资料情况

施工所需文件及资料情况见表C.1。

DB37/T36582019

表C.1施工所需文件及资料情况

DB37/T36582019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竣工报告提纲

主要进行工程简介,介绍项目由来、参建单位、治理区总面积、采取的主要施工措施等;治理区地 质概况;地质环境原状及危害;竣工报告编制的依据、原则等。 二、设计方案简介 简要介绍设计方案的主要内容及要求,按照工程量清单中分项分部工程进行介绍。 三、施工组织 主要介绍人员、材料、机械组织情况,施工准备工作及其它根据工程实际的具体组织措施。 四、治理施工 按照分部分项工程分类编写施工,以工序、工艺及技术要求为重点进行编写。 五、完成工程量及说明 对治理工程量进行说明,包括设计工程量与实际完成工程量对比,工程量差异说明及变更说明。 六、质量管理 从质量管理机构、质量责任制度、质量控制措施及工程各项主要试验监测数据等方面进行质量管理 及控制论述。 七、工期管理 从工期关键控制节点、工期延期说明、工期保证措施等方面说明工期管理措施。 八、安全管理 从安全管理体系、安全生产职责、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教育及安全措施等方面论述安全管理。 九、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 主要包括文明施工体系及管理流程、文明施工措施及季节施工措施及节假日施工管理措施等。 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应用 对项目中涉及的“四新”技术应用进行说明。 十一、竣工结算 主要包括竣工结算依据、设计工程量清单项目合价、变更项目单价合价等进行峻工结算,同时应说 明结算额与合同额变化的原因。 十二、工程综述及效果 分别从质量、安全、工期、环境保护、文明施工及资金的使用方面对整体工程质量进行评述,对工 程效果进行评价。 附件: 1、施工资料 2、工程竣工图 3、施工照片集和录像资料 4、工程决算报告 5、施工日志 6、会议纪要 7、变更审批文件

8、施工过程及材料检验、检测资料 9、其它资料

DB37/T36582019

DB37/T36582019

表E.1验收应准备的备查档案资料目录(续)

DB37/T36582019

表E.1验收应准备的备查档案资料目录(续)

DB37/T36582019

表E.1验收应准备的备查档案资料目录(续)

DB37/T36582019

表E.1验收应准备的备查档案资料目录(续)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应急管理部令DB37/T36582019

表E.1验收应准备的备查档案资料目录(续)

DB37/T36582019

表E.1验收应准备的备查档案资料目录(续)

DB37/T36582019

表E.1验收应准备的备查档案资料目录(续)

DB37/T36582019

GTCC-090-2019 应答器-铁路专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实施细则表E.1验收应准备的备查档案资料目录(续)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