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1278-2015 污染场地挥发性有机物调查与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DB11/T 1278-2015 污染场地挥发性有机物调查与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11/T 1278-2015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5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201506
下载资源

DB11/T 1278-2015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1/T 1278-2015 污染场地挥发性有机物调查与风险评估技术导则

室内外空气采样点的布置应至少满足以下技术要求: 应根据土壤、地下水、土壤气等场地环境介质的调查结果,初步筛选区域内室内空气因土壤或 地下水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可能存在超标的建筑进行室内空气采样; 采样点应布设在与污染源最近的楼层,建筑物含多层地下建筑,并且地下建筑周围都被污染土 壤包围,应在不同层的地下水空间内采集室内空气样品进行分析。不含地下空间的高层建筑物, 可仅在建筑物的第一层采集室内样品进行分析; c 在确定具体布置位置前,应对建筑物进行现场勘察,结合地板下壤气监测数据,尽量将采样 点布设在土壤气污染较重且底板上有明显裂隙的区域。采样点的设置高度应为人体呼吸层高 度,一般距离地面1m~1.5m,应尽量布置在远离门窗的位置: d) 应同时在开展室内空气采样的建筑物内开展地板下土壤气采样及室外空气采样,其中室内地板 下土壤气采样数量可按照本导则中第8章的相关技术要求执行,可利用开展地板下土壤气采样 调查过程中建设的土壤气监测井进行采样; 室外空气采样应选择在靠近建筑物的上风向位置,且大气流通应通畅,远离交通、加油站、干 洗店等潜在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源

9. 1. 2采样数量

采样数量要求如下: a)建筑物室内面积不大于100m²,室内采样点数量不少于1个; b)建筑物面积不大于1000m²,室内采样点数量不少于4个:

JC/T 2341-2015 膨胀蛭石防火板DB11/T 12782015

c 建筑物面积不大于10000m²,室内采样点数量不少于20个; d) 建筑物面积大于10000m²,室内面积每增加500m²,应相应增加1个采样点数量; 对于室内分割成许多密闭独立空间的大型建筑,应确保每个空间内至少有1个采样点; 建筑物相对独立、相隔较远,应在每栋建筑物附近的上风向采集室外空气样品; & 建筑物相对集中、相隔较近,可在所有建筑物的上风向采集1个室外大气样品; h) 应在夏季及冬季分别选择不少于2个典型的气候日进行室内外空气样品采样分析

室内外空气样品保存推荐采样苏玛罐,如气体中目标挥发性有机物比较确定,也可选用具备相应吸 附功能的吸附管进行样品保存。

9.3.1采集室内空气样品的同时,应采集室内地板下土壤气及室外空气样品

9.3.2室内气体样品采集前,应尽可能移除室内潜在的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源(如有机溶剂 化妆品、擦鞋油等)

3.3正式采样前,应将门窗关严。采用连续采样方式进行采样,对于居住功能的建筑,采样时 低于16h。对于工商业功能建筑,采样时间应不低于8h,对于特殊功能的建筑,采样时间应根 使用人群的暴露特性进行确定。

3.4室内地板下土壤气采样参照本导则第8章中的技术要求,室外采样前48h内应不出现强降

3.6采样过程中应记录室内外温度、压力、湿度、采用流速,采样体积、风向等现场气相参数 订成册作为调查报告的技术附件

9.4.2室内外空气采样的其余质控要求应按! HJ/T759中的相关质控要求执行。

10.1基于士壤及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物浓度的

基于土壤或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物浓度的风险计算模型可按DB11/T656执行。

基于土壤或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物浓度的风险计算模型可按DB11/T656

10.2基于士壤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浓度的风险计

0.2.1基于土壤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暴露点浓度CA采用式(1)进行计算,呼吸摄入量、致癌风险以 及非致癌风险的计算模型按DB11/T656执行。

DB11/T 12782015

CAi一一暴露点污染物i的浓度,mg/m’; CVi一一土壤气中污染物i的浓度,mg/m; VFsg——土壤气中污染物i至空气中的挥发性因子,计算方法参见附录J1,无量纲。 10.2.2土壤气样本数不小于8个,可以土壤气样本平均值的95%置信上限计算暴露点浓度,否则以 土壤气样本中最大值计算暴露点浓度。 10.2.3以苯等易微生物降解挥发性有机物为主的加油站污染场地,结合场地概念模型、未来建筑底板 下土壤气中氧气含量不低于4%且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不低于10°cFU/g,可采用耦合生物降解的挥发性有 机物迁移模型预测室内外空气中污染物暴露点浓度。耦合模型的控制方程及求解的边界条件可参见附录 J2,污染物生物降解速率、土壤气中氧 过现场实测

10.3.1对于场地存在已有建筑物时,可结合深层土壤与土壤气、地板下土壤气、室内和室外空气中 VOC的浓度进行多证据分析。 0.3.2当室内浓度超过风险水平,且可根据多证据建立场地挥发性气体室内侵入完全曝露途径,则可 认为场地存在挥发性蒸汽入侵风险。 0.3.3当场地证据存在不一致时,应分析不一致的原因,并更新场地概念模型,提出补充调查数据的 需求,并在补充调查基础上,采用多证据分析进一步评估其风险

DB11/T 12782015

表A.1地下水筛选值(ug/L)

DB11/T 12782015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土壤气筛选值

表B.1土壤气筛选值(ug/m)

DB11/T 12782015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土壤样品保存方法

表C.1土壤样品保存方法

DB11/T 12782015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典型地下水监测井结构图

图D.1地下水监测井结构图

E.1.1校验水位计、标定便携式水质监测仪, E.1.2按要求准备好样品瓶及保护剂、采样记录本。 E.1.3清洗采样泵及采样管线,根据质控计划,采集设备清洗样品

DB11/T 12782015

E.2.1记录采样当天气象参数,将水位计放入监测并申,测量初始水位。 E.2.2将采样泵缓慢放置于监测井内,确保泵的吸水口与水面的距离不小于1.0m。如果泵的固定导线 无刻度标尺,应将采样泵与带有刻度标线的水位计一同放入,利用水位计测量水泵放入地下水中的深度。 .2.3计算理论洗并体积,连接抽水管路,接通采样泵控制电源,启动采样泵,设置泵的洗并速率为0 1L/min开始洗井,采用桶或其它容器集中收集泵的出水。 .2.4间隔2min测量地下水水位,如果地下水下降不超过10cm,以0.1L/min的速度增大水泵洗井速 率至0.5L/min。抽水速率每增加0.1L,运行2min后应测量水位以确保地下水水位下降不超过10cm。 如监测井回水速率较快,地下水水位无明显变化,可将洗井速率增大至1L/min,但应确保以1L/min

多参数水质监测仪连接至流通槽,每隔5min读取各项水质参 数的读数。各项参数满足以下条件,洗井可结束: a) pH变化范围为±0.1; b) 温度变化范围为±3%; c) 电导率变化范围为±3%; d) 氧化还原电位变化范围±10mV; e) 5溶解氧变化范围为±10%(或DO<2.0mg/L,其变化范围为±0.2mg/L); f) 浊度>10NTU,其变化范围应在±10%以内; g) NTU<浊度<10NTU,其变化范围为±1.0NTU;或者浊度连续三次测量结果均小于5NTU。洗井 体积已达到理论洗井体积的3~5倍,但各项水质参数却未达到要求,也可结束洗井。 .2.6洗井结束后,将流通槽从采样管的出水口拆除。将挥发性有机物样品瓶置于采样管出水口,采 集地下水样品。地下水样品应充满样品瓶并形成凸液面,之后盖上带特氟龙垫片的瓶盖并拧紧,贴好标 签后将其置于样品保存箱内。如利用变频潜水泵进行洗井,但未配置止回阀,不应采样前停泵,防止采 样管中的水回流至监测井内对监测并中的地下水产生较大扰动。 三.2.7按要求采集完挥发性有机物样品后,再按相应的技术要求采集分析其它地下水指标的样品 28采择结市后坛知相应的采择设务美严共美一美收售处理采样过程中产生的座充物

DB11/T 12782015

附录F (资料性附录) 土壤气监测井结构

图F.1土壤气监测井结构图

DB11/T 12782015

表G1土壤气保存方法

DB11/T 12782015

附录「 (资料性附录) 土壤气采样操作流程

1.1.1校止采样泵、流量计、压力表、便携式O2、CO2、CH4分析仪、PID或FID、气象参数监测仪。 1.1.2根据样品检出限要求,确定样品存储方式,准备相应的样品存储容器。其中,Tedlar气袋和苏玛 罐的体积不应小于3L。 .1.3采用苏玛罐进行采样及样品存储,应先将苏玛罐进行抽真空并进行流量校正,确保采样流量不 大于200mL/min

1.2.1记录采样点风速、湿度、气压、温度等气象参数。 1.2.2在采样点上风向按相应的采样技术要求采集1个室外大气样品。 1.2.3打开监测井井盖,根据所选择的样品存储方式,分别按下图1.1连接相关组件进行采样系统渗 漏性测试。

图I.1不同样品存储方式采样系统渗漏测试系统图

1.2.4关闭阀门1,开启阀门2,启动抽气泵进行抽气,开始采样系统渗漏性测试。观察负压表读数, 系统负压达到35KPa,关闭阀门2,每隔1min记录负压表读数并持续5min。如负压表读数变化小于1.5 KPa,则表明采样系统气密性符合技术要求,否则应对连接处进行逐个排查,直至采样系统气密性符 合以上技术要求。 .2.5采样系统气密性测试完毕并符合要求后,可开始采样前洗井。按图1.2流程连接好抽气洗井系统, 十算理论洗井体积,开启阀门1,启动抽气泵开始洗井,调整抽气速率不大于200mL/min,记录负压表 卖数,确保系统负压不大于2.5KPa。每隔2min记录系统流速、负压、PID或FID、CH4、CO2、O2读数。 累计洗井体积达到3~5倍理论洗井体积或各项参数读数稳定后可结束洗井,关闭阀门1,记录最终的洗井 体积。

DB11/T 12782015

图1.2抽气洗并系统图

1.2.6根据最终选择的样品存储设备, ,分别按图1.3所示连接经过渗漏测试的采样系统,

1.2.6根据最终选择的样品存储设备,分别按图1.3所示连接经过渗漏测试的采样系统。

1.2.6根据最终选择的样品存储设备,分别按图1.3所示连接经过渗漏测试的采样系统,

图I.3不同样品存储设备采样系统连接示意图

.2.7系统连接完毕后,开启阀门1开始采样,记录流量计、负压表读数和采样时间,计算采样体积。 采样过程中如有水汽冷凝应停止该监测井的采样,在样品存储设备与负压表之间的管路上增加一个冷凝 夜收集装置,采样结束后冷凝液应和土壤气一并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或者,当天结束该监测井的采样, 待监测井于燥后再重新采集土壤气样品。采样体积达到1.5L(建议控制在1L,注射器采样除外),关闭

DB11/T12782015

抽气泵和阀门1,移除相应的样品存储设备并将其密封,贴好标签后置于阴凉处的样品箱内。样品的最 大存储时间应满足相应的技术要求。采用Tedlar气袋进行样品存储,样品箱内不能放置干冰。 1.2.8各采样组件拆除整理后,盖上监测并盖, 妥善收集处置采样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

DB11/T 12782015

附录J (资料性附录) 挥发因子计算公式

J.1基于土壤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浓度的挥发因子计算

J.1.1挥发性有机物挥发至室外的挥发因子VF

挥发性有机物挥发至室外的挥发因子可通过(J.1)计算

附录J (资料性附录) 挥发因子计算公式

Uair ×Sair × L. D ×W

Uair ×Sair ×L, + D ×W

W一平行于风向或地下水流向的污染带宽度,cm; Uair一呼吸带(混合带)风速,cm/s air周边混合带高度,cm; L,一地表至地下污染土壤的距离,cm; D 一包气带土壤的有效扩散系数,cm"/s:可通过式(J.2)计算。场地土壤性质分层明显,应 分别计算每一层土壤的有效扩散系数并进行加权平均作为最终非饱和带土壤的有效扩散系数:

D.一一包气带土壤的有效扩散系数,cm*/s:可通过式(J.2)计算。场地土壤性质分层明显 别计算每一层土壤的有效扩散系数并进行加权平均作为最终非饱和带土壤的有效扩散系数:

D"物质在空气中的扩散系数,单位为平方厘米每秒(cm"/s) 9r—包气带土壤总孔隙度,cm²(孔隙)/cm²(土壤); DWat 物质在水中的扩散系数,单位为平方厘米每秒(cm²/s)。

Dwai 03.33 Deff = Dair x H 0

Df / L, ER× LB VFsesp Df / L, Def/ L 1 + ER × LB

DB11/T 12782015

式中: Q:一挥发性物质通过建筑底板进入封闭空间的体积流量,单位为立方厘米每秒(cm"/s);可 通过式(J.5)计算:

Qs 2Zerack ×Xerack air In/ A, ×n

Dwar Oa 0 H

基础/墙裂缝土壤中的空气体积含量,cm(空气)/cm(土壤); wcrack 基础/墙裂缝土壤中的水体积含量,cm²(水)/cm²(土壤); 通过基础裂缝的空气流量:可通过式(J.7)计算:

Q, / A (Defact / Lerack)xn

其它参数意义同上。 土壤气渗透率(k):是土壤中气相物质通过对流传输进入建筑内的计算模型中最敏感的参数

式中 土壤固有渗透率,单位为平方厘米(cm²);可通过公式(J.9)计算:

DB11/T 12782015

土壤中孔隙水含量,cm²(水)/cm²(土壤); 土壤中残余含水量,cm²(水)/cm²(土壤); 土壤孔隙度,cm²(空气)/cm²(土壤):

耦合生物降解的土壤气挥发性有机物迁移模型

J.2.1生物降解场地概念模型

易生物降解的石油烃污染场地呼吸暴露场地概念

图J.1挥发性有机物迁移概念模型

a) 在污染源处,因污染源理深较深、污染物浓度较高等原因,氧气供应不足,难以维持微生物的 好氧降解,污染物因生物降解的消耗量基本可以忽略,因此这一阶段挥发性有机物的挥发通量 守恒,主要以分子扩散的机制往上迁移; D 污染物迁移至某一高度,土壤环境中氧气浓度、水分、营养元素等已足以微生物好氧降解,污 染物将发生微生物降解,在挥发迁移过程中其通量将降低: 污染物挥发迁移至建筑底板处,如果建筑室内与底板下的土壤气存在压力差,污染物将在对流 扩散及挥发的双重作用的驱动下进入室内并混合。如果不存在压差,污染物将继续以分子扩散 的方式进入室内。

J.2. 2 迁移模型

J.2.2.1厌氧区降解区的迁移模型

易生物降解的挥发性有机物在厌氧区的微生物降解作用基本可忽略,主要以分子扩散在浓度梯度的 作用下自污染源向上迁移,这一过程通量连续,可用式(J.12)描述

Js = J, = Def ×CC

DB11/T 12782015

J.2.2.2好氧层挥发性有机物迁移模型

好氧层挥发性有机物迁移模型如式J.13所示。

式中: J一一好氧池任一断面挥发性有机物的挥发通量,mg/(ms) 任一好氧层计算断面与建筑底板的距离,m; kw 挥发性有机物的生物降解系数,1/s; 任一计算断面处挥发性有机物浓度,mg/m²; Cf' 建筑底板处挥发性有机物浓度,mg/m; 建筑底板处挥发性有机物的挥发通量,mg/(m².s); 其余参数意义同上。 式J.13求解的边界条件: a)z=0,Cy=Cf, J=/f b)z=La,Cy=C,J=J,

J.2.2.3好氧层O,迁移模型

dc, dJ d°c Ow×kw =Deff d2 X C dz dz2 H

挥发性有机物在好氧土层的迁移降解过程中,将伴随氧气的消耗,其迁移转化模型如式( 16

DB11/T 12782015

JGJ144-2019 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标准及条文说明式J.14~J.16求解的边界条件

J.2.2.4挥发性有机物穿越建筑底板进入室内

由于忽略挥发性有机物蒸气在建筑底板中的生物降解,其穿透建筑底板进入室内并混合的模型 17)及(J.18)。

式中: 一为室内挥发性有机物浓度,mg/m; 其余参数意义同上。

J.2.2.5挥发性有机物进入室外大气的迁移模

式中: Catm为室外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浓度,mg/m² 其余参数意义同上。

..(.17) Lerack

DGJ32TJ165-2014建筑反射隔热涂料保温系统应用技术规程J,=Cam Uair ×Sair W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