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GHP 009-2018 地质灾害应力应变监测技术规范(试行)

T/CAGHP 009-2018 地质灾害应力应变监测技术规范(试行)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T/CAGHP 009-201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6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203093
下载资源

T/CAGHP 009-2018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AGHP 009-2018 地质灾害应力应变监测技术规范(试行)

表3建(构)筑物的安全等级

表4建(构)筑物的重要性划分

7.2.1.1地裂缝应力应变监测应根据建(构)筑物的类别、结构形式、建筑材料等NB/T 35111-2018 水电工程渣场设计规范,选用不同的监测 方法,监测方法应合理可行。 7.2.1.2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宜优先采用自动化监测方法。 7.2.1.3除使用本标准规定的监测方法外,亦可采用能达到本标准规定精度的其他方法。 7.2.2地裂缝设防范围内的地表建(构)筑物应力应变监测方法 7.2.2.1地裂缝设防范围内的地表建(构)筑物应力应变监测可采用在基础表面或结构应力变化的 关键位置安装应变计的方法。混凝土构件可采用钢筋应力计或混凝土应变计等进行监测,钢构件可 采用轴力计或表面应变计进行监测。 7.2.2.2应力应变监测应考虑温度的影响,进行必要的温度补偿。 7.2.2.3土压力变化宜采用土压力计进行量测。土压力计的埋设和测量方法应符合本标准 6.2.1.2条规定,并符合以下要求: a)受力面应与所监测的压力方向垂直并紧贴被监测对象

儿降监测点的布置宜在横问、纵向及垂向兼顾布置,相互配合。 7.3.3地裂缝设防范围内的地下建(构)筑物应力应变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地下建(构)筑物上的应力应变监测点应布置在地下建(构)筑物变形最大部位,对于地下室 等面状地下建(构)筑物,纵向测线宜沿地裂缝走向布置;对于隧道等线状地下建(构)筑物: 其纵向测线宜沿工程轴线方向布置。 b) 每条测线在地裂缝上、下盘的测点数目均不少于3个。 测线间距根据地下建筑物的轮廊线尺寸确定。 7.3.42 地裂缝设防范围内桥梁应力应变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穿越地裂缝设防范围内桥梁的应力应变监测点应布置在桥梁变形最大部位,测线应沿桥梁 的走向布置。 b) 每条测线在地裂缝上、下盘的测点数目均应不少于3个。 c) 测点宜在桥梁的桥跨结构、桥台及桥墩布置。 .3.5 穿越地裂缝地下管线应力应变监测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穿越地裂缝地下管线的应力应变监测点应布置在管道变形最大部位,测线应沿管道的轴线 方向布置。 b) 每条测线在地裂缝上、下盘的测点数目均应不少于3个。 c) 测点宜在管道顶、底部布置。

7.4.1地裂缝监测颗率应满足能系统反映地裂缝及其建(构)筑物关键部位内力及变形的变化 过程。 7.4.2监测频率的确定应综合考虑建筑物类别、周边环境、自然条件的变化等因索,当地裂缝活动 处于衰减期时,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 7.4.3在地裂缝活跃期,地裂缝的人工监测频率应为1次/日;采用自动记录仪的,应保持记录仪的 连续运行,并对记录数据及时进行处理。地裂缝活动衰减期,地裂缝的人工监测频率应为1次/周。 在地裂缝稳定期,人工监测频率可降低为1次/月。 7.4.4地裂缝设防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应力应变监测频率,应符合以下要求: a) 在地裂缝活跃期,对地裂缝设防范围内的建(构筑物的人工监测频率应不少于1次/日。 b)采用自动记录仪的,应保持记录仪的连续运行,并对记录数据及时进行处理。 C 地裂缝活动衰减期,地表建筑物的人工监测频率应不少于1次/周。在地裂缝稳定期,人工 监测频率可降低为1次/月。

8采空塌陷应力应变监测

8.1.1由采矿或人类地下开挖活动造成地下大面积采空而形成的地面塌陷,应在采空塌陷 围内进行应力应变监测工作。

1由采矿或人类地下开挖活动造成地下大面积采空而形成的地面塌陷,应在采空塌陷影响范 进行应力应变监测工作。 2采空塌陷应力应变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采空塌陷区建(构)筑物应力应变监测、围岩应力应 。

8.1.2采空塌陷应力应变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采空塌陷区建(构)筑物应力应变监测、围岩应力应 变监测

8.1.3围岩应力监测分为有锚杆支护、锚索支护、钢拱架支护的巷道围岩应力监测和无支护结构的 巷道围岩应力监测,可分别采用锚杆应力计、测力计、应变计(片)和钻孔应力计进行监测。 8.1.4采空塌陷监测项目应与采区的开采设计、采掘作业进度相匹配。监测项目应能反映可引发 地质灾害事故的重要应力应变(位移)过程

8.2.3有铺索支护的巷道围岩应力监测

8.2.5.3钻孔施工应符合以下要求,

在预定的部位,应按要求的孔径、方向、深度钻孔。孔口应保持平整,松动岩石应清除干净。 b 钻孔方法,可采用冲击钻,当需要岩芯了解钻孔质量情况时,应采用岩芯钻。 冲击钻孔施工时应注意观察孔向、岩性变化及掉块情况,若掉块较严重,应注浆后再造孔。 钻孔达到要求深度后,应将钻孔冲洗干净。 e)应安装孔口保护装置,将引出电缆或光缆妥善放进保护装置内

T/CAGHP009—2018

8.3.1一般规定 8.3.1.1采空塌陷区建(构)筑物应力应变监测点的布设应能反映采区影响范围内监测项目的实际 状态和变化趋势,建(构)筑物监测点应布设在能反映建(构)筑物应力应变状况的位置。 8.3.1.2围岩应力应变监测点可布设在巷道顶、底板或两旁的稳定岩体中,也可布置在井下巷道或 岩层内部的钻孔中,用于监测分析岩层的移动和变形规律。 8.3.2围岩应力应变监测点布置 8.3.2.1围岩应力应变监测断面和监测点的布置,应根据工程规模、应力变化、监测条件等因素 确定。 8.3.2.2对于有支护结构的巷道,选择监测断面,可在拱顶及拱肩选择已有的锚杆(索)、钢拱架作 为监测对象,进行应力应变变化监测。 8.3.2.3对于无支护结构的巷道,选择监测断面,可在巷道拱顶、拱肩和拱基线处布设钻孔,监测围 岩应力变化 8.3.3采空塌陷区建(构)筑物应力应变监测点布置 8.3.3.1采空塌陷区建(构)筑物应力应变监测点,应布设在能全面反映建(构)筑物沉降特征的位 置,如构(建)筑物的四角、沉降缝两侧、荷载变化较大部位、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处。 8.3.3.2应根据采空塌陷区建(构)筑物的结构特点选定应力应变监测点与测力方向。 8.3.3.3采空塌陷区建(构)筑物沉降监测点应均匀布设,监测点之间距离可为10m~20m;采空 塌陷区建(构)筑物水平位移监测点应与变形体密切结合,且能代表该部位变形体的水平位移特征 采空塌陷区建(构)筑物倾斜监测点宜布设在构筑物外立面上,且项底对应布设。

8.3.2围岩应力应变监测点布置

B.4.1.1采空陷应力应变监测频率应满足能反映地表移动盆地变化、围岩破坏及采空塌陷区内 建(构)筑物应力应变(位移)的重要变化过程和变化趋势。 8.4.1.2采空塌陷应力应变监测应贯穿于开采工作的整个过程,监测应从地表初始移动变形开始 前到地表移动趋于稳定后结束。 8.4.1.3监测项目的监测频率应综合考虑采区地质条件、开采条件、地下开采的不同施工阶段、周 边环境等因素。当采空塌陷应力应变值趋于稳定时,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 8.4.1.4监测数据变化较大或速率加快、监测数据达到危险临界值、地表出现突发较大沉降或出现 严重开裂和塌陷等情况时应提高监测频率。当有灾害征兆时,应进行实时跟踪监测。 8.4.2采空塌陷区建(构)筑物应力应变监测频率 8.4.2.1采空塌陷区建(构)筑物的应力应变监测频率可根据采空塌陷区地表下沉速率确定。 8.4.2.2当采空塌陷区地表下沉量从10mm到下沉速度达到1.67mm/d(或50mm/月)时,这 阶段为地表移动的开始阶段,应力应变监测频率可为1次/周。 8.4.2.3当采空塌陷区地表下沉速度大于1.67mm/d(或50mm/月)的阶段为危险变形阶段,应力 应变监测频率可为2次/周。当出现严重裂缝、塌陷或台阶状下沉时,应适当提高监测频率。 8.4.2.4当采空塌陷区地表下沉速度小于1.67mm/d到6个月内地表各点下沉累计不超过 30mm,这一阶段为移动衰退阶段,应力应变监测频率调整为1次/周,之后逐步降低监测频率

T/CAGHP009—2018

为1次/2周。 8.4.2.5地下开采工作结束后,至少每半年进行1次应力应变监测;沉降相对稳定后,应每年进行 次应力应变监测

8.4.3围岩应力应变监测频率

8.4.3.1围岩应力应变监测应根据巷道掘进影响阶段、掘进影响稳定阶段、采动影响阶段、采动影 响稳定阶段、二次采动影响阶段等不同时间段按照相应的监测频率进行。 8.4.3.2围岩应力应变监测频率可根据围岩位移的速率确定。当围岩位移速率大于5mm/d时, 应力应变监测频率可为2次/d;当围岩位移速率为1mm/d~5mm/d时,应力应变监测频率可为 1次/d;当围岩位移速率为0.5mm/d~1mm/d时,应力应变监测频率可为1次/(2~3)d;当围岩位 移速率小于0.5mm/d时,应力应变监测频率可为1次/周

9.1.1土压力计的量程应满足被测压力的要求,其上限宜为设计压力或推测压力的2倍。 9.1.2土压力测量精度:≤0.5%F·S。 9.1.3土压力测量分辨率:≤0.2%F.S

9.2.1应变计仪器的量程应满足被测应变的要求,其上限宜为设计值或推测值的2倍。 9.2.2应变计的测量精度:≤0.5%F·S,分辨率;≤0.2%F·S。 9.2.3锚杆应力计的量程为:0~200MPa,测量精度:≤0.5%F·S,分辨率:≤0.2%F·S 9.2.4钻孔应力计的量程应为:0~40MPa,分辨率:≤0.1MPa.精度.<+05%FS

9.3.1根据滑坡规模和稳定性计算结果,选择滑坡滑体推力传感器的范围:1000kN/m,5000kN/m 和15000kN/m。 9.3.2滑坡滑体推力测量精度:≤±5%。 9.3.3滑坡滑体推力测量分辨率:≤±1%。 9.3.4滑坡滑体推力传感器安装方位差:<+5°

9.3.根据滑坡规模和稳定性计算结果,选择滑坡滑体推力传感器的范围:1000kN/m,500C 和15000kN/m。 9.3.2滑坡滑体推力测量精度:≤±5%。 9.3.3滑坡滑体推力测量分辨率:≤±1%。 9.3.4滑坡滑体推力传感器安装方位差:<±5°

2倍 9.4.2光纤光栅土压力/应变传感器精度:≤1%F·S。 9.4.3光纤光栅土压力/应变传感器分辨率:≤0.5%F·S。 9.4.4光纤光栅土压力/应变传感器的光栅中心波长:1525nm~1565nm。 9.4.5光纤光栅监测解调仪解调精度:≤土5pm。 9.4.6光纤光栅监测解调仪动态范围.>50dB

T/CAGHP 009—2018

10. 1 一般规定

1.1每次外业监测工作完毕后,应及时整理各种监测数据,分析各监测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势及其与地质灾害体变形活动的相关性,正确识别地质灾害体及工程结构的安全风险状态, 及时发布预警。

10.1.2现场监测资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a) 使用正式的监测记录表格,详见附录C、附录D、附录E。 b) 监测记录应有相应的工况描述。 c) 监测数据应及时整理。 d) 对监测数据的变化及发展情况应及时分析和评述。 e) 外业观测值和记事项目,必须在现场直接记录于观测记录表中。原始记录不得涂改、伪造 和转抄,并有测试、记录人员签字。 巧 每次外业监测(包括人工和自动化监测)完成后,应随即对原始记录的准确性、可靠性、完整 性加以检查、检验,将其换算成所需监测的物理量,并判断测值有无异常。 g) 在进行数据处理之前,首先应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校核,排除仪器、读数等操作过程中的误 差,剔除各种粗差。当监测数据检查不合格时,应分析原因并立即进行现场复测和纠正。 监测过程中各参数宜采用国际单位制。

10.1.3资料整理的内容

10.1.3资料整理的内容

a) 检验监测数据的正确性、准确性:每次监测完成之后,应立即在现场检查作业方法是否符合 要求,是否有缺漏现象,各项检验结果是否在限差以内,监测值是否符合精度要求,数据记 录是否准确、清晰、齐全,确认的粗差数据点应剔除。 监测物理量的计算:经检验合格后的观测数据,应换算成监测物理量,记人相应记录表。 c) 绘制监测物理量的过程线图。 d) 在监测物理量过程线图上,初步分析物理量的变化规律。发现异常时,应立即排查产生该 异常量的原因,提出专项文字说明。对原因不详者,还要向上级主管部门或委托单位报告。 1.3.3定期资料编印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a) 监测物理量统计:按统一规定对各监测物理量进行统计,填入相应的统计表格,绘制监测物 理量的分布图、有关各物理量之间的相关图。

a) 监测物理量统计:按统一规定对各监测物理量进行统计,填人相应的统计表格,绘制监 理量的分布图、有关各物理量之间的相关图。 b) 编制编印说明:重点阐述本编印时段的基本情况、编印内容、编印组织与参加人员,存 些监测物理量异常及其在灾害体的分布部位,以及对监测设备和工程采取过何种检验 理等

a 监测值中不应含有超限误差,监测值中的系统误差应减弱到最小程度。 b) 合理处理随机误差,正确区分测量误差与应力应变的变化信息, C) 多期监测成果的处理应建立在统一的基准上。 按不同类别监测点的要求,合理估计监测成果精度,正确评定成果质量

10.1.3.5应力应变监测数据分析应 数据和自然环境、工况等情况以及以 往数据进行 10.1.3.6应力应变监测的原 应按委托单位要求及时归档

10.2.1数据处理内容

10.2.1.1监测数据的处理与信息反馈宜采用经主管部门测评通过的专业软件,具备数据采集、处 理、分析、查询管理一体化以及监测成果可视化的功能。 10.2.1.2监测成果报表应包含初测值、本次测试值、本次变化值、本次变化速率以及累计值等,并 绘制相关曲线图,包括监测物理量及变化速率的时间过程曲线,物理量的空间分布曲线,物理量与影 响因素的相关关系曲线。 10.2.1.3现场测试人员应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监测分析人员应对监测报告的可靠性负责, 监测单位应对整个项目监测质量负责

10.2.2应力监测数据处理

10.2.2.1每期应力观测结束后:应根据传感器厂家提供的公式对监测数据及时进行处理, 次应力变化量。

10.2.2.2采用差动电阻式传感器监测的应力换算公式如下:

10.2.3应变监测数据处理 10.2.3.1每期应变观测结束后,应根据传感器厂家提供的公式对监测数据及时进行处理,计算当 次应变变化量。

10.2.3.4应变计算

=f△+bAT ..................................

10.2.4滑坡推力数据处理

别滑带、主滑方向、倾斜方向。 10.2.4.2监测成果报表应包含初测值、本次测试值、本次变化值、本次变化速率以及累 绘制相关曲线图。

10.2.5光纤光栅应力应变监测数据处理

用能真实反映光栅测试传感器相同环境下的温度数报进行计算

10.2.5.3土压力计算

T/CAGHP 009—2018

10.3.2资料分析通常采用比较法、作图法、特征值统计法及数学模型法。使用数学模型法做定量 分析时,应同时采用其他方法进行定性分析,加以验证。 10.3.3资料分析应了解各监测物理量的大小、变化规律、趋势及效应量与原因量之间(或几个效应 量之间)的关系与相关程度。有条件时,还应建立效应量与原因量之间的数学模型,解释监测量的变 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判断各监测物理量的变化与趋势是否正常、是否符合技术要求;并对各项监测成 果进行综合分析,揭示灾害体及工程结构的异常情况和不安全因素,评估其安全状态并做出预报。 10.3.4应力应变监测应确定监测预警值,预警值应满足地质灾害体、工程结构及周边环境中被保 护对象的控制要求,监测预警值应由监测项目或工程设计方确定。 10.3.5信息反馈提供的技术成果主要包括阶段性报告、总结报告以及当达到和超过监测预警值时 发布的警报。技术成果提供内容应真实、准确、完整,并应用文字阐述、变化曲线或图形相结合的形 式表达。技术成果应按时报送。 10.3.6阶段性监测报告一般包括周报、月报,必要时还包括日报、季报和年报等,阶段性监测报告 可包括下列内容: a) 该监测期的工程概况、气象及周边环境概况。 该监测期的监测项目及测点的布置图。 c) 各项监测数据的整理、统计及监测成果的过程曲线, d) 各监测项目监测值的变化分析、评价及发展预测。 e) 相关建议。 10.3.7 提交监测报告,监测报告编写应符合附录B的要求

T/CAGHP0092018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地质灾害应力应变监测设计书编写提纲

T/CAGHP0092018

第七章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附图 地质灾害监测平面布置图、剖面布置图、钻孔柱状图等 附表应力应变监测数据采集表、施工记录表等原始记录表格

T/CAGHP009—2018

C.2应变监测数据采集表

T/CAGHP0092018

D.1滑坡推力测试数据采集表

附录D (规范性附录) 滑坡推力监测施工、运行与维护记录表

D.2滑坡推力监测(监测仪器、传感器)基础

坡推力监测(监测仪器、传感器)基础施工记录

D.4导线(光纤、光缆)敷设记录表

CECS 558-2018-T 建筑工业化内装工程技术规程D.4导线(光纤、光缆)敷设记录表

安装时间: 仪器编号:

T/CAGHP0092018

T/CAGHP0092018

D.5仪器设备维护记录表

GB/T 38202-2019 全焊接球阀的安装使用维护方法地质灾害光纤光栅应力应变测试基础施工记录表

天气情况及气温: 仪器编号: 传感器编号:

如有印刷质量问题请与印剧厂联系调换 版权专有侵权必究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