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1/T 992-2015 美丽乡村建设规范

DB61/T 992-2015 美丽乡村建设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06.6K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206246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61/T 992-2015 美丽乡村建设规范

7.3.4.1村庄电网做到“规范、安全、美观”,电线杆应排列整齐,不应有私拉乱接电线、占用道路 现象。供电保证率达到100%。 7.3.4.2合理配置照明路灯,路灯间距不大于50m。路灯一般布置在村庄道路一侧、丁字路口、十字 路口等位置,主要采取单独架设、随杆架设和随山墙架设等方式。路灯尽可能使用节能灯具,经济条件 较好的,可选用太阳能路灯。

7.3.4.1村庄电网做到“规范、安全、美观”,电线杆应排列整齐,不应有私拉乱接电线、占用道路

7.3.6.1配备适合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生产设施 7.3.6.2按实际开展土地整理DB15/T 1641-2019 煤化工企业输煤栈桥施工技术规范(蒙),提高土地利用率,适合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域,可按GB/T30600 的要求进行规范建设。

3.1.1村域内主要河流、湖泊、水库等地表水体水质应达到GB3838中与当地水功能区相对应的要求。 3.1.2大气环境质量应符合GB3095规定的二类区的二级质量标准要求。 3.1.3声环境质量应符合GB3096中7.2要求。 3.1.4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GB15618相关要求。

8.2.1农业污染防治

DB61/T 9922015

8.2.2工业污染防治

8.2.2.1村域内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物等污染物达标排放,工业污 染源达标排放率达到100%。 3.2.2.2渭河流域重点行业水污染物排放应符合DB61224要求;汉江、丹江流域重点行业水污染物排 放应符合DB61/T942要求。

8.2.3生活污染防治

8.2.4清洁能源使用

3.3.1对村压山体、植被、水体进行生态保育和修复,维护自然坏境原生态性。保持山体稳固,植被配 置科学、生态自然,水体清洁、安全设施完备,有效防范水土流失现象。 8.3.2对水土流失区域进行治理,综合治理技术按GB16453相关规定进行。水土流失治理率陕南、关 中地区不小于90%,陕北地区不小于80%。 8.3.3改善土壤环境,提升农田质量及土壤肥力,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土壤修复按HJ25.4规定进行, 8.3.4对盐碱土地进行综合治理。 8.3.5推进退耕还林还草、还湿还湖、限牧限渔,优化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

8.3.6规范取砂、取水、取土、取石行为

8. 4. 1村庄整清

DB61/T 9922015

8.4. 2 水体清洁

8.4.3.1农户应使用无害化卫生厕所,村内无露天粪坑和简易茅厕。 8.4.3.2村民集中活动区域应合理设置卫生公厕,每个村庄至少有1个卫生公厕,人口流量大的村庄 应按人口比例适当增加卫生公厕数量。 3.4.3.3卫生公厕按GB7959的要求进行粪便无害化处理,卫生标准应符合GB/T17217的要求。公厕 有专人管理,运行维护正常,定期进行卫生消毒,保持公厕内外环境整洁。 8.4.3.4厕所应有化粪池,卫生符合GB19379要求,农户卫生厕所普及率不小于80%

8.4.4病媒生物防治

8.4.4.1按照GB/T27774的要求,组织对鼠、蚊、蝇、蚤、蜱、螨、蟑螂等病媒生物进行应急监测与 控制。 3.4.4.2应执行《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规定》,坚持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防治方针,防鼠防蝇设 施完善,擎生地得到有效治理。 8.4.4.3在化学防治中,注重科学合理用药,不使用国家禁用的药物

DB61/T 9922015

8.6.1.1村庄绿化应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适地适树、密度合理的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乔、 灌、花、草、藤合理配置,相对整体、适度彩花,且兼顾经济和景观效果。实现建筑风貌与周边环境协 周统一。 8.6.1.2村庄林木覆盖率陕南地区不少于35%,关中地区不少于30%,陕北地区不少于25%。 8.6.1.3提倡农户庭院、屋顶和围墙实现立体绿化和美化。 8.6.1.4主要道路、河流水系两侧绿化覆盖率关中地区不少于95%,陕南、陕北地区不少于90%。 8.6.1.5应有效保护古树名木、生态公益林和绿化成果,古树名木应设置护栏、护林标志牌。 8.6.1.6道路、庭院、堤岸、村庄、广场绿化要求见附录B。

8.6.1.1村庄绿化应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适地适树、密度合理的原则,以乡土树种为主, 灌、花、草、藤合理配置,相对整体、适度彩花,且兼顾经济和景观效果。实现建筑风貌与周边环境协 调统一。 8.6.1.2村庄林木覆盖率陕南地区不少于35%,关中地区不少于30%,陕北地区不少于25%。 8.6.1.3提倡农户庭院、屋顶和围墙实现立体绿化和美化。 3.6.1.4主要道路、河流水系两侧绿化覆盖率关中地区不少于95%,陕南、陕北地区不少于90%。 3.6.1.5应有效保护古树名木、生态公益林和绿化成果,古树名木应设置护栏、护林标志牌。 3.6.1.6道路、庭院、堤岸、村庄、广场绿化要求见附录B。

8. 6. 2 美化

结合村庄自然环境、资源票赋、人文特点和乡土文化,按GB50445的要求规划建设村庄景 程。

9.2.1村级集体组织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能够满足其所承担职责、开展村务活动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9.2.2陕南、关中地区主导产业收入占产业收入的70%以上,陕北地区占50%以上。农村居民可支配收 入高于所在县(市、区)平均水平。

9. 3. 2 T亚

9.3.2.1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林产品加工、手工制作等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9.3.2.2引导工业企业进入工业园区,防止化工、印染、电镀等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向农村 转移。 9.3.2.3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发展以农民工返乡创业为主体、立足于乡村区域发展的以 工业为主体的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的非农产业。

9.3.3.1休闲旅游服务业

9.3.3.1.1利用乡村由园风光、山水资源、人文票赋及产业特色等,以重点景区为龙头、骨干景点为 支撑、“农家乐”休闲为基础,积极发展特色乡村休闲旅游业。 9.3.3.1.2依托当地条件、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挖掘文化内涵,突出当地特点,开发形式多样、特 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 9.3.3.1.3配备完善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打造知名休闲旅游品牌,

9.3.3.2生产性服务业

9.3.3.2.1发展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房屋租赁、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构建 以农业基本公共服务为基础,多元化农业服务组织为主要力量,公益性服务和市场化服务相结合的新型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9.3.3.3生活性服务业

DB61/T 9922015

加强就业引导,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农民的素质教育和技能培训,鼓励农民参加各类实用技术 培训,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10. 1. 1医疗卫生

10.1.1.1应建立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除乡镇卫生院所在地的建制村外,其他村应建有面积 60m以上的标准化卫生室(所、站),并配有适当数量的具有职业资格的医生。医疗过程符合卫生操 作规范,药品来源符合药品管理规范,并做好维护运行管理。 10.1.1.2建立统一、规范的村民健康档案,提供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治及儿童、孕产妇、老年人保健 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10.1.1.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不低于95%,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体检率不少于85%,并高于当年 听在县(市、区)平均水平。 0.1.1.4对农村村民中老人、孕妇、婴儿等重点人群定期随访。 10.1.1.5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做好现场疫点处理。开展结核 病、艾滋病等传染病的防治与宣传。 10.1.1.6落实国家计生政策,优生优育。

10. 1. 2 养老

10.1.2.1村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率不低于95%,最低生活保障人群、五保户实现应保尽保。 10.1.2.2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农村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和管理运行。 10.1.2.3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鼓励居家养老,拓展乡村养老服务功能,增强公益性养老服务机构 服务能力。 10.1.2.4失地村民按照相关规定享有相应的社会保障。

10.1.3.1按照教育部门学前教育布点规划设有学前教育机构的村庄,应建有1所符合《陕西省幼儿园 基本办园标准》的幼儿园,幼儿教师和保育人员具备任职资格,管理与教育工作应符合相关部门对幼儿 园的规定。 10.1.3.2普及学前教育和九年义务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不低于75%,学前一年毛入园率不低于 95%;九年义务教育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100%,巩固率不低于9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不低于90%。 10.1.3.3定期开展普法、科普宣传教育,

10. 1. 4便民服务

掌握村内贫困农户状况,加强对贫困人 建立完善扶贫救助制度和体系,村组乡 和资源上对贫困群众大力帮扶,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

11.1.1开展创建“十星级文明户”活动,有规范严格的评选程序,宣传覆盖率达到100%,农户参评 率不低于95%,积极开展文明户创建活动的评比,十星级文明户占全村总户数的30%以上。

DB61/T 9922015

11.2.1加强对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及文物等的保护和整修,破损的按原貌加以修鳝、利用。 建立管护制度,编制历史文化遗存资源清单,落实管护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11.2.2加强对民族服饰、农民艺术、民间传说、农谚民谣、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技能、农业文化遗 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结合乡土风情(包括农耕、生态、民俗、民居等),打造特色文化 品牌,发展特色文化旅游。 11.2.3加强对村庄历代名贤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文史典籍进行挖掘整理,延续传统乡村文脉,培 育富于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乡贤文化。鼓励本村成功人士回乡支持农村建设,引导他们发挥好表率、 监督作用,建设新时期的乡贤文化, 1124控民公风情压中没苗 曲新 之业 厨民 祖训家机黛幺村特色文化

品牌,发展特色文化旅派

11.3.1整合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文化活动中心等功能,文化活动中心广场面积不小于600m,适时组 织开展群众参与度高的民俗文化活动、文艺演出、电影放映、体育比赛等全村范围的文体活动, 11.3.2文化活动场所应配备户外健身器械、篮球场、乒丘球台等运动器材、设施。 11.3.3加强对农家书屋(图书室)、科普园地、读报栏、体育健身、村广播室等文化活动场所管理: 各活动室按需定期开放:书刊的选用应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

12.2.1通过健全村民自治机制等方式,保障村民参与建设和日常监督管理,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 2.2.2村民可通过村务公开栏、网络、广播、电视、手机信息等方式,了解美丽乡村建设动态、农事、 寸务、旅游、商务、防控、民生等信息,参与并监督美丽乡村建设。 2.2.3定期开展第三方居民满意度调查,及时公开调查结果,居民满意度不低于90%,

2.3.1以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村民参与相结合,建立运行维护常态化管理模式,各项专项资金专 款专用。 2.3.2建立美丽乡村村级建设长效管护机制。 2.3.3综合运用检查、考核、奖惩等方式,对美丽乡村的建设与运行实施动态综合管理。

DB61/T 9922015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美丽乡村类型划分

风俗文化突出,具有独特民俗民风或民族风情,文化展示和传承潜力大,主题风格突出,珍藏历史记 亿,彰显民俗特色。开展以乡村民俗为内容的文化旅游的村庄

A.1.2农村观光休闲型

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等通过规划设计和开发利用,具备吃、住、采摘、农家乐等功 能。交通便捷,距城市较近,休闲娱乐设施完善齐备,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等生活功能的村庄。

A.1.3现代农业发展型

以家庭农场、循环农业经济、立体农业为代表。基础设施完善,规模经营,信息化、产业化、标 度高,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产业带动效果明显的村庄。

A.1.4传统村落保护型

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 应予以保护的村落。

道路、庭院、堤岸、村庄、广场绿化要求

3.1.1对村内可绿化的道路进行绿化设计。以乡土树种、乔术树种为主,选择生长快、易成活、抗逆 性强的乡土树种。搭配常绿乔木、灌木等绿化树种。做到乔灌结合、针阔结合、绿化与美化结合。 3.1.2保留进村道路两侧原生植被,乡村道路两侧绿化至少各1行,有条件的地方应因地制宜,增加绿 化行数。道路两侧有经济林园的,可栽植小养木或灌木。道路两侧因施工等带来的裸主边坡,实行花草 全覆盖,要补植与周边植被相协调的乡土树种,并与庭院绿化相衔接。 B.1.3进出村庄主干道绿化以乔木树种为主,可从抗性强、树姿美、生长快的树种中选一种列植并配 以地被植物。或乔木灌木结合,形成层次感,彰显村庄道路整齐 3.1.4次要道路、村庄巷道绿化以乔木或小乔木为主,可选择搭配灌木,种植地被花草。非机动车道 较窄的,可在一侧栽植单行。 3.1.5宽阔的道路上可选用大乔木的树种,较窄的道路选冠幅小的小乔木的树种。 B.1.6高压线下应选用不大于3米的小乔木或灌木

B.2.1以农户庭院为单元,体现北方特色,充分考虑庭院采光和遮阴的需求,科学配置植物群落结构。 树种以绿化效果好、经济效益高的乔木乡土树种为主,搭配灌木和花卉,实现多品种、多层次、多形式 的绿化。植物配植简洁自然,兼顾观花、观叶、观果,达到乔灌木结合、花卉草坪结合、平面绿化与垂 直绿化结合。 3.2.2在面积较大的庭院的房前屋后,选择景观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均好的养灌木树种,还可选择三 五种果树混种或形成小果园。经济条件较好的小城镇型农村,可模拟园林造景,精选植物品种,建筑小 型假山、喷泉、水池等。 3.2.3面积狭小的庭院房前屋后绿化以菜地为主,也可配置适宜的果树;宅侧可种植爬藤瓜果和爬藤

2.1以农户庭院为单元,体现北方特色,充分考虑庭院采光和遮阴的需求,科学配置植物群落终 种以绿化效果好、经济效益高的乔木乡土树种为主,搭配灌木和花卉,实现多品种、多层次、多 绿化。植物配植简洁自然,兼顾观花、观叶、观果,达到乔灌木结合、花卉草坪结合、平面绿化 绿化结合

3.2.2在面积较大的庭院的房前屋后,选择景观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均好的养灌木树种, 五种果树混种或形成小果园。经济条件较好的小城镇型农村,可模拟园林造景,精选植物品 型假山、喷泉、水池等

五种果树混种或形成小果园。经济条件较好的小城镇型农村,可模拟园林造景,精选植物品种,建筑小 型假山、喷泉、水池等。 3.2.3面积狭小的庭院房前屋后绿化以菜地为主,也可配置适宜的果树;宅侧可种植爬藤瓜果和爬藤 植物或色叶乔木等。喜爱花草的农户,可在空地上选择种植小灌木,选择陆地、盆栽花卉植物。

.2.3面积狭小的庭院房前屋后绿化以菜地为主 适宜的果树;宅侧可种植爬藤瓜果和爬藤

B.3.1结合农由林网建设,对村内可绿化的河流两岸、斗渠以上的渠道两侧进行全面绿化。树种选用 根系深、主干高、冠幅窄的乡土用材树种,搭配常绿乔木、灌木等绿化树种。做到乔灌结合、绿化与美 化结合。 3.3.2水塘要定期整治清淤,保留水塘边原生植物,塘边多种植亲水性开花或色叶木,结合农业生 产,浅水塘内可种植荷花、莲花等水生植物。 B.3.3河(溪)流两岸原生植被和河道上已存在的植物要严加保护,采取自然护岸或干砌鹅卵石、乱 毛石护岸、加种爬藤植物等处理方式,整治和绿化美化河(溪)流护岸及两侧区域。 B.3.4对已形成的条石或混凝土护岸的河(溪)流景观,应通过多层绿化、垂直绿化的形式进行弥补。 B.3.5堤岸绿化树种宜选用耐湿、耐盐碱的植物。

DB61/T 9922015

B.4.1以村庄为单元,在确定绿化模式的前提下,设计绿化风格。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对村庄的街道、 道、学校等公共用地进行绿化设计。树种以大乔木为主,形成村庄绿化的骨架。选择代表地方特色的 风景树种、经济树种,体现不同的绿化风格。 B.4.2对村旁果园修复和管理,形成季节分明的乡村果园景观。树种选择主要考虑经济效益、适应性 和当地生产、生活习惯,兼顾绿化效果。 B.4.3规范村庄外围农田菜地绿化。可通过防护林带、田间绿化隔离带、田间空闲地植树绿化等方式DB35/T 1855-2019 剩余电流动作保护器检测规程, 提升村旁农田景观风貌。 B.4.4山区或有苗木生产传统的村庄,根据各种基地建设需求和绿化苗木市场需求进行建设,做好规 划,保证整齐美观, B.4.5有条件的村庄,结合村民娱乐、休憩健身,将闲散地建成村庄小花园。 B.4.6严格保护村庄四周特色片林和村庄古树名木,设立保护标志牌

B.5.1选择冠大、生长较快、遮阴效果好的大乔木树种作为主体,搭配栽植小乔木树种及灌木、花卉、 草坪。 B.5.2栽植色叶灌木,小片栽植果树、花卉以增加观赏效果。 B.5.3在不影响广场活动空间的地方,可栽花种草。 B.5.4不易栽植带刺的花、木、草。

B.6.1长城沿线风沙区。主要选择沙柳、旱柳、樟子松、榆树、杨树等。 B.6.2陕北黄土丘陵沟区。主要选择杨树、柳树、油松、柏树、苹果、梨、核桃、枣、杏、桃、山 楂等。 B.6.3关中平原区。主要选择杨树、柳树、泡桐、栾树、银杏、女贞、雪松、柏树、国槐、红叶李、 苹果、梨、核桃、柿子、花椒、枣、杏、桃等。 B.6.4陕南秦巴山区。主要选择椿树、楸树、水杉、银杏、玉兰、核桃、板栗、竹子、柑桔、枇杷、 山茱萸、栎类、黄连木、茶叶、桑树等

B.6.1长城沿线风沙区。主要选择沙柳、旱柳、樟子松、榆树、杨树等。 B.6.2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选择杨树、柳树、油松、柏树、苹果、梨、核桃、枣、杏、桃、山 楂等。 B.6.3关中平原区。主要选择杨树、柳树、泡桐、栾树、银杏、女贞、雪松、柏树、国槐、红叶李、 苹果、梨、核桃、柿子、花椒、枣、杏、桃等。 B.6.4陕南秦巴山区。主要选择椿树、楸树、水杉、银杏、玉兰、核桃、板栗、竹子、柑桔、枇杷 山茱萸、栎类、黄连木、茶叶、桑树等

本标准中的主要量化指标见表C.1。

附录C (规范性附录) 量化指标

管道布置图设计手册DB61/T 9922015

DB61/T 9922015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