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T 256-2018 溢油对海洋生物影响评估技术指南

HY∕T 256-2018 溢油对海洋生物影响评估技术指南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HY∕T 256-201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619.2K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206703
下载资源

HY∕T 256-2018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HY∕T 256-2018 溢油对海洋生物影响评估技术指南

ICS.07.060;13.020.40 2.06

HY/T 2562018

溢油对海洋生物影响评估技术指南

JGJ/T463-2019 古建筑工职业技能标准及条文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 行业标准 溢油对海洋生物影响评估技术指南 HY/T256—2018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海洋环境保护分技术委员会(SAC/TC283/SC1)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林忠胜、靳非、王莹、丛艺、穆景利、赵冬梅、赵仕兰、杨帆

准规定了溢油对海洋生物影响的评估步骤和评 准适用于石油及其制品对海洋生物影响的评估

溢油对海洋生物影响评估技术指南

油对海洋生物影响评估技术指南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7378.4一2007海洋监测规范第4部分:海水分析 GB/T21247—20077 海面溢油鉴别系统规范 GB/T29617—2013 数字密度计测试液体密度、相对密度和API比重的试验方法 GB/T34546.2一2017海洋溢油生态损害评估技术导则第2部分:海洋溢油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MR:溢油对海洋生物物理和机械损害等级赋分(mechanicalinjuryrankingscore) OBR:溢油对海洋生物影响指数(oilbiologicaleffectranking) PR:溢油对海洋生物长期潜在影响等级赋分(persisentrankingscore) TR:溢油对海洋生物急性毒性等级赋分(toxicityrankingscore)

溢油事故发生后.按照GB/T34546.2一2017中6.1的相关规定收集海域功能区划类型和 养殖情况等信息。

事故发生后,按照GB/T34546.2一2017中6.1的相关规定收集海域功能区划类型和经济生物 等信息。

5样品采集、保存和运输

采用棕色玻璃瓶或铁质油桶现场采集溢油事故油品和分散剂,样品量不应少于5L或5kg。样品 采集后避光冷藏保存,并于1d内运至实验室。样品采集、保存和运输按照GB/T21247一2007中第5 章的规定执行

毒性测试中受试生物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HY/T256—2018a)要充分考虑溢油事发海域的物种多样性,受试生物要尽可能涵盖鱼类、甲壳类、藻类和软体类;b)受试生物能反映事发海域的海洋生物区系特征,以我国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代表性生物为优选对象;c)事发海域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物种应优先考虑;当受试生物不易获得时,可采用国际组织或科学界推荐的海洋测试物种作为补充(参见附录A);e)选取受试生物的早期发育阶段(鱼类/受精卵、甲壳类和软体类/幼虫或幼体)进行毒性测试。6.1.2基本要求毒性测试中受试生物选择的基本要求见表1。表1毒性测试中受试生物选择的基本要求受试生物溢油事发海域及发光邻近海域类型藻类甲壳类细菌鱼类软体类其他原则要求不少于6种生物,需涵盖藻类、甲壳海洋生态环境敏可选≥1种≥1种≥1种≥1种可选感区:类、鱼类、软体类,且不少于2种经济物种d不少于3种生物,需涵盖藻类、甲壳海洋生态环境亚敏可选可选≥1种≥1种≥1种可选类、鱼类、软体类,且不少于1种经济感区物种海洋生态环境非敏不少于2种生物,需包括甲壳类、鱼类可选可选≥1种可选感区和软体类中的任一种注:若溢油事发海域及邻近海域涉及多种功能区类型,则按环境目标要求最高的确定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海湾、河口海域,领海基点及其周边海域,海岛及其周围海域,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和特殊生境(红树林,珊瑚礁等),重要的渔业水域、海洋自然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等。6主要包括海滨风景旅游区、人体直接接触海水的海上运动或娱乐区、与人类食用直接相关的工业用水等。主要包括一般工业用水区、港口水域等经济物种根据当地海域的自然分布及养殖情况确定。6.2溢油油品水溶性组分溶液的制备与分析6.2.1实验材料6.2.1.1稀释水应取事发点邻近区域未受溢油污染的海水,并用0.45um玻璃纤维滤膜过滤。若无法获取,取海盐溶于去离子水或纯净水中,并调节盐度与事发海域一致。6.2.1.2仪器与容器所需仪器与容器主要包括:a)平底龙头瓶或下口瓶(玻璃或聚四氟乙烯材质);b)磁力搅拌器;2

c)天平; d)棕色瓶、容量瓶、烧杯、玻璃棒等

6.2.2水溶性组分制备

6.2.2.1油品水溶性组分的制备

油品水溶性组分制备步骤如下: a)容器经清洗干净后,将稀释水置于容器中; b) 取适量原油或油样,采用重量法配制,每1L稀释水中加人油品25g,液面与瓶口间的空间应 为总溶液体积的(20%~30%); C 混合溶液置于磁力搅拌器下搅拌,搅拌强度适中,形成的漩涡深度约至稀释水高度的(20%~ 25%),连续搅拌96h,之后静置6h后水溶性组分从下口取出; 平行制备3个样品,混合后作为实验用液的母液,置于棕色瓶中密封,并冷藏保存,有效期原则 上不超过4d

6.2.2.2分散剂水溶性组分的制备

若溢油事故处置中使用了分散剂,则应制备分散剂水溶性组分。分散剂水溶性组分的制备方法 .2.1一致。

6.2.2.3油品与分散剂混合后水溶性组分的制备

若溢油事故处置中使用了分散剂,则应制备油品与分散剂混合后水溶性组分。分散剂与油品按照 质量比1:10比例配制,然后每1L稀释水中加人分散剂与油品混合物25g,并按6.2.2.1的规定制备 油品与分散剂混合后水溶性组分

6.2.3水溶性组分的化学分析

油品水溶性组分和油品与分散剂混合后水溶性组分制备的实验母液,应按GB17378.4一2002 1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油类含量

6.3.1毒性测试方法

各受试生物的毒性测试均为急性毒性测试,采用6.2.2所制备的母液开展毒性测试,推荐的毒性测 试方法参见附录B。 实验用液现用现稀释配制,配制前母液需进行油类含量测定,油类含量下降率不高于10%,否则需 重新制备

采用毒性单位(TU)表征急性毒性的大小,按式(1)计算: TU;=1/L(E)Cso ·(1) 式中: TU, 油品、分散剂或二者水溶性组分对某一受试生物的毒性单位; L(E)C50 油品、分散剂或二者水溶性组分对某一受试生物出现半致死或效应水平时暴露溶液 的稀释体积比。 当使用母液作为毒性测试溶液,受试生物死亡率小于50%时.TU.取值0.5

采用毒性单位(TU)表征急性毒性的大小,按式(1)计算: TU;=1/L(E)Cso 式中: TU, 油品、分散剂或二者水溶性组分对某一受试生物的毒性单位; L(E)C50 油品、分散剂或二者水溶性组分对某一受试生物出现半致死或效应水平时暴露溶液 的稀释体积比。 当使用母液作为毒性测试溶液DB34/T 3271-2018 公路工程施工作业环境建设与管理指南,受试生物死亡率小于50%时,TU;取值0.5。

毒性单位(TU)表征急性毒性的大小,按式(1) TU,=1/L(E

7溢油对海洋生物影响评估

根据6.3.2的测试结果,按照式(2)计算油品水溶性组分、分散剂水溶性组分以及油品和分散剂混

合后水溶性组分的毒性测试结果之和: TA=TU, + TU+ TU: ·(2) 式中: TA 毒性测试结果; TU, 油品水溶性组分对不同受试生物毒性测试结果中的最大毒性值; TU2 分散剂水溶性组分对不同受试生物毒性测试结果中的最大毒性值; 一油品和分散剂混合后水溶性组分对不同受试生物毒性测试结果中的最大毒性值。 当溢油事故处理过程中未使用分散剂或类似产品,则TU²和TU3记为“0”;如TU:小于1CJJ/T 276-2018 预弯预应力组合梁桥技术标准,则TU 默认为1参与计算;当使用2种或2种以上的分散剂,则分别进行毒性测试,针对某一具体生物采用毒 性值均值进行TU2和TU3计算。 根据TA的计算结果,按照表2中对应的范围进行TR赋分

表2溢油急性毒性赋分表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