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1311-2015 污染场地勘察规范

DB11/T 1311-2015 污染场地勘察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783.4K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208231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1/T 1311-2015 污染场地勘察规范

3.1.3本条对污染场地的勘探点进行了分类,分类主要基于污染场地的特征,由

的。世界发达国家开展污染场地的调查工作一般以三个阶段居多,这是国际上污染场地调查 普遍认同和采用的一种工作模式。2005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城市和工业场 地土壤污染调查程序指南》,该指南将场地污染调查划分为三个调查阶段:场地初步调查阶 段、场地探索性调查阶段和场地主要调查阶段。英国《潜在污染场地的勘测实施规程》中将 场地勘测工作分为三个阶段:初步调查、探索性调查和主要调查。日本场地污染调查分为资 料调查、一般条件调查、详细调查三个调查阶段。国内2014年实施的《场地环境调查技术 导则》中将污染场地管理前期的场地环境调查工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步识别场地污

染;如有必要,则需进行以采样分析为主的第二阶段场地环境调查,进一步确认场地是否污 染,并确定污染种类、程度和范围;第三阶段场地环境调查满足风险评估和土壤及地下水修 复过程所需参数的调查和测试需求。北京地区的《场地环境评价导则》同样将场地环境评价 工作分为逐级递进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污染识别阶段,第二阶段为现场勘察与采样分析 价段,其中又分为确认采样以及详细采样,第三阶段为风险评价阶段。 场地经过污染识别后方开始进行现场勘探取样等污染场地勘察工作,勘察工作自环保部 门规定工作的第二阶段开始介入。污染场地勘察主要侧重于污染土壤、地下水的调查、勘探 及评估工作,由于场地环境介质的复杂性及场地原建(构)筑物分布差异,造成污染物空间 分布不均匀,一次性全面勘察使勘察工作不具针对性,且因成本昂贵,容易造成浪费。因此 需要在全面了解场地污染源或可能污染源分布的情况下,分阶段进行场地勘察工作,逐步降 低勘察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提高勘察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本规范将场地勘察分为两个阶段:初步勘察和详细勘察,专项勘察非固定阶段。初步勘 察在场地污染识别之后,初步勘察明确场地存在污染或风险后方开展详细勘察工作。勘察的 工作程序见图1,勘察工作首先需进行勘察方案的设计,采用勘探、建井、采样、现场测试、 室内试验等勘察方法,开展地质与水文地质、污染源、岩土和地下水中污染物的勘察,分析 勘察结果,编制勘察文件。 污染场地管理的不同阶段对勘察成果的要求也不同,勘察单位要根据不同阶段的需求开 展相应的勘察工作。 在城区或开发区、工业区等,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工程勘察资料,以及环境调查、影响分 沂资料,当条件较为清晰时,可以直接进行详细勘察工作 对于复杂场地,可分步骤实施各个阶段的勘察工作,分批次、逐步推进场地的勘探采样 等工作,体现场地环境工作动态布孔、采样的特点

5.2.1初步勘察应明确回答场地是否存在污染或环境风险的问题,如果有污染还应确定污架 物的种类。场地是否存在污染或风险可通过与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以及环境背景对比判定 在初步勘察阶段搜集资料时,宜包括航空像片、卫星像片的解译结果。针对场地开展的 资料收集以及现场调查等工作,能够识别出可能存在污染或环境风险的区域,即潜在的污染 区域,经过取样检测与分析后,方能够确认该区域是否为污染区域。 场地污染源种类繁多、成分复杂HY/T 0314-2021 海水入侵监测与评价技术规程,工业污染场地污染源一般是废水池、储油池、储罐或

染状况的初步解译成果,布置少量的勘探点,勘探点数量要符合初步查明污染特征和水文地 质特征的要求

3.2.3本条根据北京市水文地质条件,结合污染运移特征,对不同类别的勘探孔深度进行规 定。 北京市平原区第四纪地质格局主要由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大清河、蓟运河五大水 系冲积、洪积作用形成,各冲洪积扇分布见图2

3.2.3本条根据北京市水文地质条件,结合污染运移特征,对不同类别的勘探孔深度进

北京市平原区第四纪地质格局主要由永定河、潮白河、温榆河、大清河、蓟运河五大水 系冲积、洪积作用形成,各冲洪积扇分布见图2。

图2北京市平原区冲洪积扇分布图

北京市单一潜水含水层地区与多含水层地区分区

根据北京市浅层地下水监测网近儿年的地下水位监测资料,北京市单一潜水含水层地区 状地下水位在地面下20m以下,水位理深相对较大,结合北京市的基岩理深情况分析 单一潜水含水层地区部分区域第四系厚度大于100m,含水层厚度最大可在80m以上,同时 考虑地下水位的动态特征,潜水水位年变幅一般小于5m,因此,为避免浪费,本条规定单 潜水含水层地区,环境水文地质勘探孔和地下水监测并达到地下水水位以下5m即可,不 需要穿透含水层进入相对弱透水层。而因为北京地区基岩起伏变化较大,平原区勘探孔钻遇 基岩即可终止钻进,山区勘探孔需根据基岩埋深、岩性、裂隙发育程度以及污染分析的需要, 具体确定勘探孔深度。因基岩和碎石土层难以实现有效采样,且样品不具代表性,采样勘探 孔主要是针对黏性土、粉土和砂类土采取土壤样品进行检测,而北京单一潜水区域以厚层碎

由于污染物在土壤和地下水中迁移机理方面有显著差异,而在详细勘察阶段需要查明污 柔物在两类介质中的分布特征,因此在勘察申分别对仅存在包气带污染和同时存在包气带 跑水带污染的情况进行规定。当初步勘察阶段未显示地下水污染时,可不再布设环境水文地

个地下水监测井,地下水流向下游有2个地下水监测井,在地下水污染范围外的上游、下游、 两侧各有1个地下水监测井。 为分析地下水背景情况,应对未污染层位的地下水同步监测,以确认场地地下水污染程 度。

泥浆及场地遗留物,采用低渗透性材料及时回填钻孔、探井、探槽,选用无污染材料勘探、 建井,以防止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5.1.4勘探过程应避免对施工及采样人员造成健康风险。比如在钻探过程中,钻具拆卸时应 注意穿戴防护用具,避免与污染土壤或水体直接接触或吸入有毒有害气体;在槽探与井探施 工时,需要施工人员在较为密闭的环境中进行施工作业,应为施工人员穿戴防护用具,采取 通风等防护措施,避免施工人员与污染土壤或水体有过多直接接触或吸入有毒有害气体,这 在有机类污染场地施工时应尤其注意。 5.1.5污染场地勘察工作的建井作业涉及传统水文地质勘察井、试验井,以及场地环境调查 所用地下水环境监测井、土壤气体监测井等。后者借鉴了欧美日等污染场地修复行业起步较 早国家的成功经验,能较好地服务于场地调查与修复工作,但建井方式与前者存在一定差异。 现阶段,一方面我国污染场地修复产业刚刚起步,传统水文地质勘察单位仍未正式涉足污染 场地调查与修复行业,业内尚缺乏将前述两类井有机结合、一井多用的成熟经验;另一方面, 盲目照搬国外建井规范,改造传统水文地质行业建井设备、材料与方式,以实现两大类井的 有机结合,也是不合适的。 因此,本规范仍将两类井的建井方式区分介绍。待业内积累一定成熟经验时,再补充 修订相应内容。 在污染场地勘察工作中,为查明含水层污染状况,可使用直接贯入采样、设置地下水环 境监测并等方法,但后者是更可靠、有效、且具有法律效力的调查方法,也是水质调查中最 常规、最重要的手段。因此,当需监测含水层地下水水质,采集地下水代表性水样时,应设 置地下水环境监测井。 对于污染场地勘察中涉及的传统水文地质测井、试验井等,在现行水文地质规范或规程 中已有详尽描述,在满足本规范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如5.1.3的环保要求),可参照相关规范 热行

泥浆及场地遗留物,采用低渗透性材料及时回填钻孔、探井、探槽,选用无污染材料勘探、 建井,以防止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5.1.4勘探过程应避免对施工及采样人员造成健康风险。比如在钻探过程中,钻具拆卸时应 注意穿戴防护用具,避免与污染土壤或水体直接接触或吸入有毒有害气体;在槽探与井探施 工时,需要施工人员在较为密闭的环境中进行施工作业,应为施工人员穿戴防护用具,采取 通风等防护措施,避免施工人员与污染土壤或水体有过多直接接触或吸入有毒有害气体,这 在有机类污染场地施工时应尤其注意,

5.1.5污染场地勘察工作的建井作业涉及传统水文地质勘察井、试验井,以及场

地震勘探法、重磁勘探法等,根据应用目的的不同,其选择的常用方法也不同(见表2)

注:O代表可选择的常用方法。

物探方法可应用于满足下面四个条件的情况: 1)探测对象与周围岩石(或土壤/地下水)在物理性质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2)探测对象有一定的规模,理深不大,且有其形态,能够产生可以观测和圈定的地球 物理性质异常; 3)干扰因素产生的干扰相对于异常足够微弱,或具有不同的特征,能够予以分辨或消 除; 4)无地形地物植被的影响或虽有影响但不致造成物探野外工作不能开展的程度

5.3.1地下水环境监测并的设立方法,在现行环境保护行业标准《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T164、北京市地方标准《场地环境评价导则》DB11/T656等规范申均有提及。在本规范 的编制过程中,详细查阅了相关规范,并结合实际工程经验,总结、提炼说明建并要求与关 键注意事项,为污染场地勘察行业从业人员提供参考与借鉴。 污染场地中所用到的地下水环境监测并类型多样,按并结构可分为单管单层监测并、单 管多层监测井、巢式监测井和丛式监测井等。 从结构上划分,地下水环境监测井主要包括井孔、井管、填料与井台四部分,监测井管 自上而下依次为井壁管(俗称“白管”)、滤水管(俗称“花管”)、管堵,特殊情况下,可在 滤水管下设置淀管。

5.3.2为取得代表性水样,应合理选择监测井井管,并管口径、材质、连接方

表3国内外地下水环境监测井管径与壁厚标准要求分机

表4PVC管国标DIN标准与美国ASTM标准对比表(部分)

综合以上调研及修复行业管材应用现状与趋势,监测井用PVC管标准宜参照美国 ASTM标准。一般情况下,Schedule40并管已可以满足并的结构稳定性要求;当井深超过 20m,或采用水泥浆回填时,应使用至少Schedule80(或更厚)的PVC并管,来增加井管 的强度,或避免水泥水化产生的热导致井管变形。经验证实,直径最小为DN15mm(0.5寸) 的井管已可以满足各种现场水质测量、洗井、采样的需要;环境监测井井管最常用的为尺寸 为DN50mm(2寸)。因此,本规范推荐使用DN50mm(2寸)尺寸,但并不作强制要求; 若必须利用该监测井作为抽水试验井或可能将监测井用途转变为修复时所用的抽水井或灌 注井时,则可考虑用DN100mm(4寸)井管。本规范中仅列举了几种常见的PVC管材型号 见表5,更多PVC管型号可参照ASTM规范合理选择,

表5常用PVC管件型号(ASTM标准)

当并深超过20m或采用水泥浆回填时,宜选择加厚管件。一般情况下,管件不宜变径: 若监测井需透过隔水层变径时,从上层含水层到下层含水层,井径应由大变小。 材质的选择可参照现行北京市地方标准《北京市场地环境评价导则》DB11/T656中的 表E.1,并根据现场条件综合确定。 特殊情况下,设置沉淀管时,滤水管底部必须高于钻孔底15cm90cm(即沉淀管长度 宜为15cm~90cm)。在疑似有重质非水相液体(DNAPL)污染的场地,监测井不宜设沉淀 管,且管堵下不应有滤料。 监测井钻孔孔径由井管直径及其周围围填滤料厚度(指钻孔外壁与管件外壁之间的距离 决定(钻孔直径=井管外径+2×围填滤料厚度)。

表6国内外地下水环境监测井滤料填充厚度标准分析

但经现场实践表明,利用导排管,可以顺利将填料填入10mm(0.375英寸)宽度的环 形空隙(指钻孔与并管间空隙),采取正确填料工艺,可保证填料效果。因此,对填料层厚 度的要求并非必要条件。但一般采用传统中空螺旋钻建井时,为方便填料,围填滤料厚度不

能过薄,一般为50mm。基于以上原因,选择DN50mm的并管时,钻孔成孔直径宜为150mm; 选择DN100mm的井管,钻孔成孔直径宜为200mm。 基于以上原因,并结合5.3中所列的国内外相应规范,建议钻孔直径大于井管直径 100mm即可。即对于DN50mm的井管,钻孔直径宜为150mm;对于DN100mm的井管 钻孔直径宜为200mm。 2在选择监测井管件材料时,首先应考虑材料与地下水的相容性.当监测目标污染物为有机 物时,宜选择不锈钢材质管件(316不锈钢优于304不锈钢);当监测目标污染物为无机物 或地下水的腐蚀性较强时,宜选择PVC材质管件。此外,由于不锈钢材质管件具有抗污染 物腐蚀、不易受外力影响而变形、生物膜难以附着等优点,常被用于长期监测井中。三种常 用管件材料的工程应用对比分析见表7,监测井材质与不同地下水水质的相容性评估见表8 在选择监测井管件材料时,可在依据现行北京市地方标准《北京市场地环境评价导则》 OB11/T656中的表 E.1 的基础上,综合表 7、表8及现场实际情况综合筛选。

表7不锈钢、PVC、聚四氟乙烯三种材质监测井的比较

表8监测井材质与不同地下水水质的相容性评估表

3为保证水样不受外来介质污染,管件之间连接时,不得采用任何可能引入污染的有机 粘接剂,一般用螺纹式连接,螺纹式连接包括平接式和卡箍式两种,其中前者最为常用,后 者因为管外接缝处会凸出一部分,容易造成填料时的架桥现象,不推荐使用。管件连接完成 后,需要用特氟龙胶带包裹管件之间的接缝处,防止地下水从管件接缝处渗入管内。 5.3.3滤水管置于监测目标含水层中以取得代表性水样。滤水管的孔隙设计必需配合滤料的 尺寸,以避免孔隙太大使得滤料在成井和洗井采样时随水流进入井中,破坏滤层的完整性, 进而导致含水层的材料通过滤层与滤水管进入井中影响水质。一般情况下,滤水管孔隙应挡 住90%的滤层材料。 另外,滤水管空间设计可考虑不同采样情形,分类设计。但该款并非强制要求,因为采 用诸如双封塞采样等技术,仍可达到采集目标层代表性水样的需求时,滤水管的空间设计就 可不局限于该规范的要求。 监测潜水含水层水质时,滤水管区间需覆盖丰、枯水期的地下水位面,且枯水期间至少 需有1m的滤水管位于地下水面以下;监测承压含水层水质时,滤水管宜置于含水层中合适 深度。进行污染预防、调查或查证时,滤水管长度不宜超过3m,若丰、枯水期地下水位变 化超过3m以上,可设置多个监测井以监测丰、枯水期水质变化。 5.3.4填料设计是监测井设计的另一重要部分,对各填料设计要求说明如下: 主要滤料层位于滤水管与沉淀管外,并应高出滤水管、低于管堵一定距离,起到透水作 用。主要滤料层厚度一般应超过滤水管上端至少60cm,但不应该超过150cm。该段滤料层 超出部分可容许在成井、洗井的过程中有少量的细颗粒土壤进入滤料层,并且拉长了滤水管 和上部膨润土止水层的距离,防止滤水管周围滤料层的堵塞。滤料层材料宜选择球度与圆度 好、分选好的石英砂,使用前必须经过筛选和清洗,确保不含有任何影响地下水水质的其它 物质。滤料的粒径宜根据目标含水层土壤的粒度确定,具体可参照现行北京市地方标准《北 京市场地环境评价导则》DB11/T656中的表E.2

5.3.8监测井设置完成后,应进行洗井以清除井筛周边的细小颗粒。一般情况下,应在监测

井设置完至少24小时后,待井内的填料得到充分养护,结构稳定时,才能进行洗井。为确 保采集水样的代表性,洗井出水水质应满足总悬浮固体含量小于5mg/L或出水浊度小于 5NTU的标准。(1L的水中含有1mg的SiO2(或是1mg白陶土、硅藻土)时,所产生的浑 浊程度为1度,1NTU=1度)。 由于首次洗井会抽出大量水,对地下水扰动较大,一般情况下,应在洗井完成数天后, 待地下水恢复至自然状态时,方能进行地下水水样的采集工作。由于场地不同,洗井完成后 含水层恢复自然稳定状态的时间也不同,根据国内外相关经验,推荐洗井完成7天后采样 含水层渗透性好时,时间可适当缩短。 当监测井中含有非水相液体时,根据国内外已有经验,为取得代表性水样,仍需洗井 但宜选用扰动相对小的方式进行成井洗井

6.1.2实际场地勘察过程申,样品自采集完成至送到实验室,往往会间隔一个白大甚至更长 时间,因此,污染物在现场存储过程中存在挥发等损耗过程,通常将样品置于低温保温箱内 并置干阴凉处。

6.1.2实际场地勘察过程中,样品自采集完成至送到实验室,往往会间隔一个白天甚至更长

6.1.3现场质量控制对于样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根据国内现有技术导

6.2.1场地勘察阶段应为后续风险评估提供相应的参数,其中土壤理化参数对于风险的预测 十分重要,因此,需要对各典型土层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土工试验,分析土壤的相关理化参数, 具体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执行。由于污染物理化特性的差异, 不同类型污染物的具体采样技术要求不同,考虑到国内现有技术规范对于进行污染物分析的 土壤样品采集(尤其是对于VOCs污染土壤样品的采集)技术要求不完善,本标准将进一步 进行机范

样过程需要控制的要点包括:(1)采样工具必须清洁;(2)采集重金属污染样品,应采用 非金属质地的采样工具:(3)样品瓶应为棕色,避免光照导致样品中污染物的光解:(4) 由于受人为污染,样品中污染物浓度往往高于背景浓度,因此对于分析重金属的样品,可现

场用便携设备进行初步筛选,选择读数较高的样品装瓶送检;(5)为确保采集的土样具有 代表性,如样品中含有较多石砾、砖块等非土壤介质,应过筛后取样。 6.2.3挥发性有机物因其具备一定的挥发性,在人为扰动条件下极易挥发逃逸,导致土样中 验测浓度偏低,因此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土样的采集具有特殊要求,根据国内已有操作经验及 现场对比研究,应遵守的技术细节包括:(1)钻探过程应采集不同深度原状土样;(2)考 患到挥发性有机物的挥发特性,目前已有便携式设备能够现场快速半定量或定量检测土样中 挥发性有机物的浓度,因此,在将样品采集转移至样品瓶中之前,应采用PID等便携式检 则设备对不同深度的土样进行快速扫描,最终在读数相对较高的位置用非扰动采样器采样并 迅速转移至样品瓶内;(3)考虑到挥发性有机物的易逃逸性,存储VOCs土样的样品瓶内 应事先加保护剂或封存剂。 5.2.4对于用于分析非挥发性污染物的样品,如含有较多的碎砖块、石子等非土壤物质,宜 进行过筛,取筛下的土壤装瓶进行污染物分析,已代表场地土壤中污染物浓度

5.3.2无论采用何种成并洗并技术,洗并完成后均会对监测并周围地下水产生一定的扰动 为确保采集的水样具有代表性,成井洗井结束后应使监测井静置稳定。如果采用空压机或汽 提技术进行成井洗井,由于其扰动程度相对较大,因此其稳定时间应相应延长。本条文中确 定的稳定时间(7天或15天)主要根据现有的工程项目经验及国外的相关技术导则确定。 6.3.4虽然经过静置稳定,井管内的地下水与空气已接触一定时间,挥发性有机物可能已经 挥发逃逸,地下水中DO、ORP等理化特征已发生改变,因此,在正式采地下水样前,应将 井管内淤积的“死水”进行置换,即应开展洗井。洗井体积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Vgw为地下水洗井体积,ml;D1为地下水监测井的裸孔直径,cm;Dz为地下水 井管直径,cm;h为洗井泵吸水口距离地下水水面的深度,cm。 同样,考虑到挥发性有机物的易挥发逃逸特性,为避免洗井过程对地下水产生较大扰动 从而加速其挥发逃逸,根据国外的相关项目经验及现场比较研究,应采用低流速洗井技术。 同时,低流速洗井也能避免洗井过程产生的扰动导致土壤胶体及细颗粒再悬浮进入水样,进 影响水样检测结果。对于存在NAPL等重度污染的监测并,如采用低流速泵进行洗并 能洗完一口并后,再也难以将泵清洗十净,很有可能不能再用于其他监测并的洗并采样 出于成本考虑,该情况可采用一次性的贝勒管进行洗井,但要求洗井过程应尽量降低对水体

的扰动。低流量采样泵可选用潜水泵、气囊泵、自吸泵和端动泵等。洗井过程中的具体控制 的流速主要依据国外相关技术导则及国内实际工程经验确定。 洗并过程地下水水位下降控制要求主要依据国外相关技术导则确定,所测试的指标主要 是国内已有的工程经验。洗并结束的判断标准主要是依据国外相关技术导则及国内实际工程 经验确定。

6.3.5为避免水样与空气长时间接触导致缺乏代表性,国外的相关技术导则均要求洗井结束 后应立即开展地下水采样,而且,应优先采用低流量泵进行采样。出于成本考虑,存在NAPL 等重污染的监测并,可采用贝勒管进行采样,但采样过程中也应降低对水体的扰动,

取两份、余弃至设计采样量

图4四分法采样示意图

6.5渗滤液样采集 6.5.2采样容器材质应化学稳定性好,不会溶出待测组份,且在贮存期内不会与水样发生物 理化学反应。对光敏性组份,应具有遮光作用。用于微生物检验用的容器能耐受高温灭菌: 测定有机及生物项目的贮样容器应选用硬质(硼硅)玻璃容器;测定溶解氧及生化需氧量 (BODs)应使用专用贮样容器。容器在使用前应根据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的要求,采用相 立的洗涤方法洗涤。采样时采样器放下与提升时动作要轻,避免搅动井水及底部沉积物。用 机井泵采样时,应待管道中的积水排净后再采样。水样采集量应满足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所 需量及备用量要求。 6.5.3不得将现场测定后的剩余渗滤液样品作为试验室分析样品送往试验室。渗滤液样品装 箱前应将容器内外盖盖紧,对装有渗滤液样品的玻璃磨口瓶应用聚乙烯薄膜覆盖瓶口并用细 绳将瓶塞与瓶颈系紧。装箱时应用泡沫塑料或波纹纸垫底和间隔防震,有盖的样品箱应有“切 勿倒置”等明显标志。样品运输过程中应避免日光照射,气温异常偏高或偏低时还应采取适 当保温措施。运输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样品损坏或受污染。

6.5.2采样容器材质应化学稳定性好,不会溶出待测组份,且在贮存期内不会与水样发生物 理化学反应。对光敏性组份,应具有遮光作用。用于微生物检验用的容器能耐受高温灭菌; 则定有机及生物项目的贮样容器应选用硬质(硼硅)玻璃容器;测定溶解氧及生化需氧量 (BODs)应使用专用贮样容器。容器在使用前应根据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的要求,采用相 应的洗涤方法洗涤。采样时采样器放下与提升时动作要轻,避免搅动并水及底部沉积物。用 机井泵采样时,应待管道中的积水排净后再采样。水样采集量应满足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所 需量及备用量要求。

箱前应将容器内外盖盖紧,对装有渗滤液样品的玻璃磨口瓶应用聚乙烯薄膜覆盖瓶口并 绳将瓶塞与瓶颈系紧。装箱时应用泡沫塑料或波纹纸垫底和间隔防震,有盖的样品箱应有 勿倒置”等明显标志。样品运输过程中应避免日光照射,气温异常偏高或偏低时还应采 当保温措施。运输时应采取措施防止样品损坏或受污染

7.2.7填埋气样品检测方法可参照表11执行

7.3现场检测与试验

7.3.3地下水位的量测,着重说明下列几点:

1稳定水位是指钻探时的水位经过一定时间恢复到天然状态后的水位。地下水位恢复到 天然状态的时间长短受含水层渗透性影响较大,当需要编制地下水等水位线图或工期较长 时,在现场工作结束时宜统一量测一次稳定水位; 2地下水位量测精度规定为厘米,是指量测工具、观测等造成的总误差的限值,因此量 测工具应定期校正。

7.3.4对地下水流向、流速的测定作如下说明

用儿何法测定地下水流向的钻扎布置,除应在同一水文地质单元外,尚需考虑形成 角三角形,其中最小的夹角不宜小于40°;孔距宜为50m~100m,过大和过小都将影响量 测精度; 2用指示剂法测定地下水流速,试验孔与观测孔的距离由含水层条件确定,一般细砂层 为2m~5m,含砾粗砂层为5m~15m,裂隙岩层为10m~15m,对岩溶水可大于50m;指示 剂可采用各种盐类、着色颜料等,其用量决定于地层的透水性和渗透距离。 7.3.6钻孔注水试验是野外测定岩层渗透性的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其原理同抽水试验,只 是以注水代替抽水,即在钻孔内用抬高水头的方法把水注入钻孔,使钻孔水柱在静水压力的 作用下逐渐向岩层中渗入,当形成稳定的水位时,即以此时的注入水量计算出岩层的渗透系 数。 注水试验有试坑注水试验和钻孔注水试验,钻孔注水试验又分为降水头注水试验和常水 头注水试验。注水量稳定标准,本规范采用按照现行水利行业标准《注水试验规程》YS5214 规定:当流量无持续增大趋势,且五次流量读数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小于最终值的10%, 或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小于1L/min时,本阶段试验即可结束,取最终值作为计算值。水头 稳定标准,本规范按照现行水利行业标准《注水试验规程》YS5214,水头的允许波动幅度 为土1cm,旨在提高注水试验的质量,保证水文地质参数计算的精度 7.3.7提水试验提取出的地下水、渗滤液等废弃物应集中收集、妥善处置。 7.3.8污染场地勘察的水文地质试验工作目的是为场地的环境评价以及治理修复设计提供 参考,为规划建设提供基础资料。为尽量准确的求取场地的水文地质参数,并能够同时为场 也的治理修复提供参考,抽水试验宜布设在将要进行修复的污染区域,并可与修复井相结合 并多用,抽水试验过程中应确保抽出的污染地下水集中收集、妥善处理。抽水井位的选择 上应遵循不增大污染范围,不加重污染的原则。当仅为获取必要的水文地质参数时,抽水试 验井可布设于场地内远离污染源的区域,尽量减少对污染水体的于扰,但应与污染区位于同

个水文地质单元上。 7.3.9弥散试验观测孔布设一般可采用以试验孔为中心“+”字形剖面,孔距可根据水文地 质条件、含水层岩性等考虑DB/T 29-268-2019 天津市城市轨道交通管线综合BIM设计标准,一般可采用5m或10m。也可采用试验孔为中心的同心圆布设 方法,同心圆半径可采用3m、5m或8m,在卵砾石含水层中半径一般以7m、15m、30m为 宜。

8.1.1污染场地勘察报告应为场地环境管理、场地再利用的项目规划和建设提供准确、可信 的数据和信息,报告内容应符合本规范第3.1.1条、3.2.1条和3.3.1条的要求。勘察报告可 银据场地特征及评价、设计需要,提出污染场地修复设计与施工方案的建议,宜针对可能发 主的环境岩土问题,包括场地边坡稳定性、不良地质作用等进行分析,提出防治建议 8.1.2原始资料是污染场地勘察工作分析评价和编写成果报告的基础,加强原始资料的编录 工作是保证成果报告质量的基本条件。对污染场地勘察工作分析评价所依据的一切原始资 科,均应进行整理、检查、分析、鉴定,确认无误后方可利用。原始资料应分类整理,可分 成地质资料、水文地质资料、污染资料三类进行整理,具体说明下列几点: 1地质资料宜整理钻探、槽探、井探等点位分布与勘探记录,高程测量及物探、化探记 录,原位测试记录,岩土分类、颗粒级配、含水量、渗透系数等物理性质测试结果; 2水文地质资料宜整理监测井、试验井成井资料、洗井资料及洗井过程中的现场检测记 录,地下水位、水温测量记录,抽水试验、渗水试验与注水试验、弥散试验等试验资料,包 括井位分布图、初始流场图或水位记录、地下水位随时间变化记录、渗水或注水量记录、地 下水中示踪剂浓度变化记录等: 3污染资料宜整理场地及其周边生产及污染活动信息,污染源分布资料,便携式仪器现 场检测记录,土壤与地下水、渗滤液、地表水、气体等取样资料与化学性质实验室检测成果。 8.1.3污染场地勘察工作应在整理、分析调查和测绘、勘探和建井、现场采样、室内试验与 现场测试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成果的编制工作,具体说明以下儿点: 1数据整理过程中,宜分析勘探、采样以及室内样品处理、检测分析等过程产生的误差 保证所用数据的可靠性。样品试验分析应满足质控要求,宜分析取样方法和其他因素对试验 结果的影响,以及不同测试方法所得结果的差异,分析测试结果的离散程度,评估检测数据 的质量,分析数据的有效性和充分性; 2可以采用专业的数理和地质统计分析软件,如EXCEL、SPASS等,分析场地地下水 水位、水质动态特征,统计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特征,分析指标间的相关关系。化学 生质检测数据可进行最大值、最小值、均值、95%置信水平、检出率和超标率等的分析: 3检测、分析结果应显示在带有比例尺的平面图和剖面图上,可以采用专业绘图软件 如SURFER、AUTOCAD、MAPINFO等,以场地污染物浓度的定量分析结果为依据,采用

变量空间分析技术,参照场地要求的主壤和地下水质量标准,划分污染界限,圈定场地主壤 和地下水污染范围,标示出污染区和非污染区,绘制出污染物浓度等值线; 4分析评价应充分了解场地利用变迁资料、场地环境资料、修复和开发计划,考虑当地 经验、已有类似场地案例。污染源分布、成分和体量,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物种类、浓度和 分布应定量分析,污染物运移规律、环境岩土问题可仅作定性分析; 5根据污染分析结果,对污染源情况进行校核,主要依据污染物浓度随污染源距离增加 降低的规律,对无明显规律或不符合上述规律的情况进行分析。可能存在儿种情况:有多 个污染源,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包括地下水分布不规律或地下水流向变化等),以及污染源 释放发生变化等。

8.2成果报告基本要求

限,可采用数学模型法、经验判断法、物探方法估算地下水污染范围。 环境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是以水文地质概念模型为基础引申而来,继承了含水层边界、内 部结构、渗透性能、水力特征的内容,将研究范围从含水层扩充至包气带与饱水带,增加了 亏染物分布情况、运移特征的内容。正如建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一般为进一步建立数学模型 开展数值模拟服务类似,建立场地环境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是建立场地环境评估模型的基础, 为开展污染场地风险评估工作提供依据。环境水文地质概念模型以图件为主,平面图表述模 型范围、污染源位置、污染物平面分布、勘探孔及采样点的平面位置、流场(网)、水位及 君性界线理深(标高)等值线等;剖面图表述地层垂向分布、含水层及其顶板、底板的垂向 立置、地下水位(线)、各类源汇项、采样点位置、流场(网)、污染物垂向分布等;三维图 展示地层与地下水分布、污染物分布和污染运移情况。可通过选取典型剖面,在部面图申展 示含水层、隔水层、地下水水位和污染空间分布特征等信息,为建立场地的环境水文地质概 念模型奠定基础。 勘察综合分析中宜初步分析地层分布规律、特性及其对边坡、坑壁稳定的影响,对岩土 玉力大小、特点进行分析,为场地开挖提供支持;初步分析含水层和隔水层的透水性,当地 下水位相对较高时,对场地开挖突涌、隆起等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对水资源的保护提出建议 为采取有效的地下水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城市综合管廊土建工程施工工艺标准8.2.2编制图件的具体内容如下

1勘探孔展示勘探深度、岩性、含有物、颜色与气味、取样点位置及类型等信息; 2监测井井身结构图除应展示勘探深度、岩性、含有物、颜色与气味、取样点位置及类 型等信息外,还应展示监测井(或试验井)井深、井径、过滤管、井壁管、滤料及止水位置 材料,地下水位等信息; 3水文地质剖面图采用剖面或立体空间形式展示场地地层结构、地下水位理深等要素: 4地下水流场图采用平面图展示不同含水层水位等值线及流线情况,重点是被污染含水 的流场变化; 5场地污染分布图包括污染源分布图和场地土壤、地下水中污染物分布图。污染源分布 图主要展示场地不同类型污染源,包括点源、线源和面源的分布情况;场地土壤和地下水中 亏染物分布图主要展示土壤和地下水中不同污染物在平面上和垂向上的分布情况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