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T 15-197-2020 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实时安全监测技术规范.pdf

DBJ/T 15-197-2020 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实时安全监测技术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3 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219991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T 15-197-2020 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实时安全监测技术规范.pdf

26 3 基本规定 .28 4监测项目, ..32 4.1一般规定 .32 4.2仪器监测. .39 4.3巡视检查. ...40 5监测点布置 ..42 5.1 一般规定 5.2支撑结构.. 5.3立杆基础. ..43 6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 .44 6.1一般规定 6.2立杆轴力监测. ..45 6.3水平位移监测. .46 6.4倾斜监测 6.5沉降监测 ..46 6.6现场监测 .47 监测频率 8监测报警 .51 9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 59

1.0.1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现代建筑的规模越来 越大,高净空、大跨度的现浇混凝土结构也越来越多,高大模板支撑结构具有通 用性强、施工方便、整体刚度较好、承载能力较大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种高净 空、大跨度的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过程中。 由于高大模板支撑系统具有搭设高度高、杆件受力复杂、荷载大及影响因素 多等特点,容易发生失稳倒塌事故,给施工现场带来巨大的安全威胁。根据我国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公布的的房屋市政工程安全事故情况通报,近几年模板 事故发生的较大及以上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如表1:

市政工程发生的较大及以上模板事故发生情

从历年数据可以看出,模板塌事故已成为较大及以上建筑市场安全事故之 首,房屋市政工程重大危险源。2018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危险性较大 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第37号),明确将混凝土模板支撑工程纳入 危险性较大分部分项工程,因此,现场工程监测十分必要。 基于上述情况,随着传感、通讯技术的进步以及工程经验的累计,对高大支 模工程的浇筑施工过程采用连续实时的监测,能达到减少工程事故发生,降低生 命财产损失的目的,但监测工作仍需做到以下几点: 1技术领先。本规范所要求或推荐的方法能达到高大支模施工过程中监测 数据的真实、实时和连续性要求,能够达到为信息化施工提供依据的目的。 2数据可靠。通过监测仪器、设备的数据采集,能正确反映高大支模支撑 结构、立杆基础等的真实变形和受力情况,为监测预警提供可靠基础数据

3经济适用。本规范所要求或推荐的监测工作,对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不 增加较大的成本支出,在经济性上尽量做到与传统监测措施等同或略高于其成 本,在有效性方面大大优于传统监测措施。 1.0.2本条是对本标准适用范围的界定。本规范适用于房屋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 相关工程中的高大支模工程的实时安全监测JGJ/T 69-2019 地基旁压试验技术标准,对于其他范围内类似工程应根据其 具体条件酌情参考本规范相关内容。 1.0.3高大支模工程为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监测方案为 现场监测实施的依据,必须根据项目的规模、支架搭设形式以及作业环境、施工 场地周边环境等因素综合制定,在实施过程中按各方审核完成的方案严格执行, 1.0.4高大支模工程需要遵守的标准有很多,本规范只是其中之一;另外,有关 国家现行标准中对高大支模工程监测也有一些相关规定,因此本条规定除本规范 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定。与本规范有关的国家现行规范、规程主要

3.0.6高大支模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应包含施工监测相关内容。根据住建部《

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第37号)第三章第十条:危大工程实行 分包的,专项施工方案可以由相关专业分包单位组织编制。根据本规范3.0.2条相 关规定,高大支模工程需委托有能力的机构进行第三方监测,因此,第三方监测 实施方案须由第三方监测机构编制。高大支模实时监测方案在整个监测过程中起

到重要作用,本条款要求在监测方案经监理审核通过的前提下,邀请相关专家对 方案进行专项方案评审,评审的主要目的为: 1保证监测方案的可行性。高大支模工程实时安全监测以自动化监测为主 监测方案中设备配置应与测点数量适应,测量精度与传感器精度匹配,测量周期 与设备续航能力适配;同时,监测设备的安装、拆除需与监测站、监测自动化系 统协调,并同时考虑作业安全、传输信号屏蔽等多种影响因素,通过专项方案评 审,保证监测方案的可行性。 2保证监测方案的有效性。高大支模工程实时安全监测涉及结构、测量、 通讯、岩土、等专业知识,现场测点布设应能反应支架结构、支架基础薄弱环节 的变形情况,监测周期应能覆盖施工过程中最危险阶段,监测频率应能保证数据 的连续性,监测报警值应能根据工况的差异达到有效预警的目的,因此,须通过 专项方案评审对方案相关内容进行有效性评价,以保证方案的有效性。 3.0.7第三方监测单位应严格按照审定后的监测方案对高大支模进行监测,不得 任意调整监测项目、测点数量及监测频率等监测参数。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下列 情况需调整监测方案后再予以实施: 1现场高大支模搭设与专项施工方案不符。高大支模工程应按照评审通过 的专项施工方案施工,但现场模架施工往往与专项施工方案不符,如基础形式不 符、纵横杆间距和步距不符、施工构造不符等,当出现诸如以上和专项施工方案 不符合情况时,需同步变更监测方案或现场整改完成后才能实施监测。 2浇筑部位不在监测方案范围内。现场浇筑部位不包含于监测方案范围内 的,如局部超限梁、飘板、屋面等,在该遗漏部分监测前,需调整原监测方案或 增补该遗漏部位监测方案,然后方可实施。 3专项施工方案有重大变更。当因结构设计变更或者采用新的支架搭设方 式而导致原专项施工方案发生重大变更时,专项施工方案需从新编制并组织专家 评审,相应的监测方案也需要从新编制并组织评审。 因客观原因需对监测方案作调整时,应按照方案变更的程序和要求进行完善 后方可组织实施。

成果的准确与及时反馈,第三方监测单位应建立有效的信息化处理和信息反馈机 制,将监测成果准确、及时地反馈到建设、监理、施工等有关单位。当监测数据 达到监测报警值时,第三方监测单位必须立即通报建设方及相关单位,并对现场 作业人员发出区域警示,以便建设单位和有关各方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参 建单位应认真对待第三方监测单位的报警,以避免事故发生。 3.0.9本条为本规范对监测设备、传感器的保护要求。高大支模施工过程中,支 架内部在施工情况下一般不允许测量人员进行测点维保,但施工过程中往往存在 水泥浆,混凝土渗漏及施工振动等因素使测量传感器出现松动、损坏等情况,导 致测量数据不连续、不完整甚至失误报警等情况。因此,在测量传感器安装过程 中,应拧紧传感器连接扣件,宜对传感器、天线、连接线等用保鲜膜、塑料袋等 防水材料进行包裹,同时悬挂颜色明显的反光标识牌,便于测点查找和提醒其他 施工单位作业人员协助维保。 3.0.10第三方监测单位在监测结束后,应向建设方提供监测竣工资料,其中: 1监测方案应是各方审核批准后的最终实施方案,包括方案正文、专家评 审表、修改意见以及监测方案现场各方审核流程表;

1监测方案应是各方审核批准后的最终实施方案,包括方案正文、专家评 审表、修改意见以及监测方案现场各方审核流程表; 2监测报告可以根据合同的要求按照施工进度编写。监测报告应包含各施 工部位的阶段性简报及项目完工后的整体报告,监测报告应与监测方案要求内容 对应。实时安全监测中各监测项目监测频率可达1Hz,数据量庞大,可在平稳阶 段增长原始数据表列间隔,但两次表列数据最长间隔不宜超过30min。 建设方应按照有关档案管理规定,将监测竣工资料组卷归档。另外,监测过 程的原始记录和数据处理资料是唯一能反映当时真实状况的可追溯性文件,第三 方监测单位也应归档留存

规范编制过程中,编制组收集了80个高大支模工程事故案例,具体案 例详见表4.1。

筑市政工程施工模板支撑系统失稳塌事古

日纳得高支模塌事故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女

1高大支模专项施工方案编制不完整,且未经专家论证。施工现场仍存在 大量不按专项施工方案施工和无设计、无专项施工方案施工的行为,高支模设计 方案生搬硬套,专项施工方案与现场实际情况不符,缺乏针对性,不注重细节 出现了施工图纸和技术规范规程不符的情况,或者凭经验盲目施工的现象。脚手 架模板塌较大事故中均存在不按专项施工方案搭设,立杆间距大、无扫地杆及 剪刀撑,钢管管壁厚度与设计壁厚不一致等问题。 2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忽略安全交底。高支模专项施工方案和技术要点 无书面技术质量安全交底记录,导致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专项施工方案技术交 底没有针对项目技术人员、质检员、安全人员及高支模作业人员,没有明确高支 模施工的技术要点及安全注意点。交底时对专项方案的具体内容、要求及注意点 等向被交底人员没有进行详细讲解,对被交底人员所提出的具体操作问题没有得 到合理的解决等。 3专项方案所选取的材料规格与现场实际选用材料不一致。计算书中所选 取的材料与现场实际使用材料不相符情况的较多。主要表现在所使用的钢管、扣 件、顶托等构配件的规格和质量与设计要求不符。具体如下:钢管壁厚与计算书 中不一致、钢管材质达不到Q235标准、钢管锈蚀严重,有效壁厚变小、钢管初 始弯曲和变形较大、扣件和顶托质量不符合标准等。 4不按高支模专项施工方案施工,施工过程把关不严。立杆底部基础承载 能力与垫木方案设计要求不符,立管未全部落地搭设;立杆间距、横杆步距偏大, 出现偏心荷载;水平拉杆与扫地杆未按要求设置;竖向剪力撑和水平剪力撑未按 方案合理设置:高支模架体未与建筑物有可靠连接:扣件的紧固度不符合要求

顶托目由端长度偏长;安全网和安全防护设施未按要求设置。 5混凝土浇筑不科学。有柱的时候未先浇筑柱砼,导致支撑结构的稳定性 差;梁高超过700mm的未分层浇筑;梁、板或梁板柱同时浇筑;砼浇筑过程中 尧筑方式没有采用由中部向两边扩展的浇筑方法导致模板支架不均衡受载;在模 板上堆放集中荷载使得实际施工荷载超过方案设计荷载;发现支架下沉、弯曲, 松动等变形情况时,未及时停止砼浇筑并采取应急措施进行人员撤离和相应加固 措施。 6后期拆模过早或拆模顺序不当。拆模时砼末达到拆模强度就进行拆模: 或者没有严格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拆模,而是出现了两层同时拆除或后搭先 拆的违法施工行为。 通过文献调研和工程实例分析发现高大支模工程塌表现形式分为两种:整 本塌倾覆;局部塌、倾覆。工程事故中往往也存在两种混合破坏形式。原因 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1支撑结构立杆失稳造成的整体(局部)珊塌破环。立杆的失稳破环是由于 立杆的抗侧刚度以及支撑结构的整体稳定性较差造成的,包括立杆顶部失稳、立 杆底部失稳和立杆轴向失稳三种类型。通常情况下这种塌破坏形式的发生比较 突然,在整体或局部塌破坏前没有征兆,破坏性很大。 2支撑结构支架破坏造成的整体(局部)塌破坏。支撑结构的架体破坏 主要是由钢管的连接处发生破坏造成的,局部的破坏会导致局部承载能力不足 从而引发为支撑结构大范围局部塌或者整体塌。 3支撑结构地基沉降变形造成的整体(局部)塌破坏。由于地基的承载力 不足,发生不均匀沉降或者局部沉降过大,导致支撑结构失稳而发生塌。 4支撑结构侧移过大造成的整体(局部)倾覆跨塌破坏。支撑结构发生侧移 通常是在风荷载、施工活荷载等水平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在侧向约束体系设置不 够的情况下,支撑结构的抗侧刚度不足,引发塌破坏。 综上所述,将高大支模工程监测分为仪器监测和巡视检查。 4.1.1现场监测应采用仪器与视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多种观测方法互为补充, 相互验证。仪器监测可以取得定量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以目测为主的巡视检 查更加及时,可以起到定性、补充作用,从而避免片面地分析和处理问题。出于 经济考虑,测点不能完全覆盖整个高大支模区域,通过巡视检查,可以对监测相 对薄弱区域,进行补充

4.1.2本条将高大支模工程现场监测的对象主要分为二类:支撑结构(支架) 立杆基础,特殊情况下其他应监测对象,其中: 1支撑结构。一般也称为支架结构,也就是高大支模工程中的立杆、横杆 纵横杆、剪刀撑等共同搭设的临时承载结构。支撑结构将模板、钢筋、混凝土等 固定荷载及施工荷载传递至基础。 2立杆基础。立杆基础是高大支模工程中总荷载的承载体系,一般有加固 地基、既有梁板、钢结构(贝雷架)等。 3其它监测对象一般指与支撑结构或立杆基础变形相关的其他对象,如跨 线桥施工中作为支架固定连接的桥墩、抱柱施工中的既有柱、与既有构件连接的 连接件或多层连支浇筑情况下的下层支架等。 4.1.3高大支模工程监测是一个系统,系统内的各项目监测有着必然的内在联 系。在高大支模加载的过程中,其力学效应是从各个侧面同时展现出来的,如倾 斜、沉降、轴力之间存在着必然的相互联系,它们共存于同一个集合体。限于测 试手段及现场条件,某一单项的监测结果往往不能揭示和反映高大支模的整体情 况,必须形成一个有效的、完整的、与施工工况相适应的监测系统并持续跟踪监 测,才能提供完整、系统的测试数据和资料,才能通过监测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 作出准确地分析、判断,为信息化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在保证高大支模工程安 全的前提下,通过周密的考虑,抓住关键部位,优化监测方案,做到重点观测 项目配套。

4.1.2本条将高大支模工程现场监测的对象主要分为二类:支撑结构

系。在高大支模加载的过程中,其力学效应是从各个侧面同时展现出来的,如倾 斜、沉降、轴力之间存在着必然的相互联系,它们共存于同一个集合体。限于测 式手段及现场条件,某一单项的监测结果往往不能揭示和反映高大支模的整体情 况,必须形成一个有效的、完整的、与施工工况相适应的监测系统并持续跟踪监 测,才能提供完整、系统的测试数据和资料,才能通过监测项目之间的内在联系 作出准确地分析、判断,为信息化施工提供可靠的依据。在保证高大支模工程安 全的前提下,通过周密的考虑,抓住关键部位,优化监测方案,做到重点观测 项目配套。

高大支模工程监测项目的选取是本规范的重难点之一。表4.2列出了高大支 模工程仪器监测的项目,监测对象为支撑结构及立杆基础。支撑结构监测项目包 : 1立杆轴力。该项目对浇筑施工过程中立杆轴向受力进行监控,预防因混 凝土浇筑路径不符合要求、局部骨料过量堆积或者其他因素引起的立杆轴向受力 过大导致的立杆失稳进而发生局部塌事故 2水平位移。该项目监测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支架的局部或者整体水平向变 形,预防支架因局部或整体变形过大导致的结构失稳

3倾斜。该项目监测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支架的局部或者整体水平向变形, 司水平位移互为验证、补充,特殊情况下可相互换算。 4沉降。该项目监测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支架的局部或者整体竖向变形,预 防因局部竖向位移过大导致的支架失稳。 立杆基础监测项目为: 沉降。该项目包含绝对沉降和差异沉降,监测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立杆基础 产生的竖向变形,预防因差异沉降过大导致支架的局部或整体失稳;差异沉降由 相邻沉降测点沉降差和距离计算得到。 监测项目的合理选取体现了监测的科学性和经济性,高大支模工程支架形 式、基础形式多样,在监测项目选取时,应根据项目特点具体分析,合理选取监 测项目。

4.3.3巡视检查的任何异常情况都可能是事故的预兆,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发现

间题要及时汇报给建设方及相关单位,以便尽早作出判断和进行处理,避免引起 严重后果。

5.1.1本条是规范对测点布设的原则性规定,测点的位置应尽可能地反映监测对 象的实际受力、变形状态,以保证对监测对象的状况作出准确的判断。测点布设 于关键位置包含两层含义:支撑结构、立杆基础构造薄弱或复杂位置;施工荷载 较大或施工流程复杂部位,其中: 1支撑结构。支撑结构薄弱点一般为支架四角;超限梁1/4、1/2及3/4跨 部位;双向板板中;主、次梁相交部位;梁悬挑、边梁中部;支架基础、顶部标 高差异大,如斜坡屋面等;无稳定固定连接件部位;支架顶部、中部位置。 2立杆基础。基础薄弱点一般为处理土地基、基础承载力差异变化过渡段 悬挑型钢、悬跨贝雷架、多层连支浇筑施工下层既有结构梁板。 5.1.2本条为高大支模工程测点布设指导性规定,适用于非特殊形式或荷载变化 的高大支模工程。对于支架高度较高、梁板荷载超限较多、基础较弱等特殊情况 在相应部位应予以增加布设。另外,测点水平间距10~15米为范围值,对于浇筑 施工构件荷载整体较大,如混凝土板厚度较大,或者基础承载力较弱,如处理土 地基等,建议采用水平间距小值。 本规范为便于监测数据分析,建议相同监测部位的各监测项目按组布设:布 设于同一构件或邻近构件;同一部位测点安装做到平面集中、上下对应。 5.1.5因现场情况复杂多变,方案内约定测点布设位置并非与现场测点完全对 应,但仍需按本规范5.1.1及5.1.2相关要求布设。现场测点布设位置可适当调整, 因此,在测点安装完成后需及时绘制现场测点布设图,便于在监测出现异常时可 及时查找异常部位并分析判断高大支模安全状态

5.2.2本条为立杆轴力传感器安装要求。轴力计上下承力面若接触不均匀,会导 致轴力计偏心受压、设备失稳,进而导致轴力测量值失真或者轴力计掉落的情况 发生。因此,现场测量中需注意以下问题:

1托撑与轴力计接触面一般较为平整,不存在问题;但轴力计顶部楞梁往 往为双拼钢管或其他型钢,导致轴力计与楞梁接触面不平整,受力不均匀。根据 工程经验,可在轴力计顶部增加垫块,垫块可为预制钢板或现场木模板切割的方 板。 2轴力计安装前,需将托撑拧松下调,轴力计、垫板放置完成后,再将托 撑上调至垫板与楞梁紧密接触为止。该过程应注意托撑不应过分调高,否则会导 致周边立杆与楞梁接触面松动甚至脱离,该轴力计安装立杆会过度分担其周边立 杆的荷载,导致轴力检测值异常。 5.2.3水平位移、倾斜监测主要量测支撑结构水平方向变形,鉴于支架高度较大, 为准确反应支架变形,规范要求在支架竖向线性布置测点,且竖向各测点间距不 宜大于6米(常规支架水平杆步距为1.5米,在支架竖向一般3~5个步距) 高大支模工程在浇筑过程中平面上具有两个方向(X、Y)变形,因此本规范建 议对支架的平面变形采用双向变形测量。目前,高大支模自动化测量设备中倾斜 测量传感器倾角仪具备双轴测量功能,可同时实现双向测量

5.3.1立杆基础沉降测点间距宜为10~15m,从而与支撑结构上下对应,便于支 架变形整体分析。当以岩石地基、地下室底板或稳固的既有梁板为立杆基础时, 可适当减少测点,但为便于分析基础不均匀沉降,建议沉降点布设以2点为一组 进行布设,且2点间距不大于10~15m。

6.1.1本条给出的监测方法是实际生产活动中较为普遍使用的方法。本条对这些 监测方法中使用设备的精度指标、作业要点和限差等作出了相应规定。同时,本 条还建议根据实际生产,结合高大支模的规模、作业环境、设计要求等,应因地 制宜,选择适合现场的监测方法,在特殊情况下,与可选择不同监测方法相互验 证。

监测方法中使用设备的精度指标、作业要点和限差等作出了相应规定。同时,本 条还建议根据实际生产,结合高大支模的规模、作业环境、设计要求等,应因地 制宜,选择适合现场的监测方法,在特殊情况下,与可选择不同监测方法相互验 证。 6.1.2《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 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建办质(2018)31号)将高大支模列入危险性较大的 分部分项工程范围并要求实施观测,《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房屋市 政工程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粤建规范(2019) 2号)要求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同时进行监测及人工现场巡视检查。为 提高监测有效性,监测数据的获取方式应连续、实时,以保证其时效性,达到防 灾减灾之且的

6.1.2《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

6.1.2《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实施<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

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建办质(2018)31号)将高大支模列入危险性较大的 分部分项工程范围并要求实施观测,《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房屋市 政工程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粤建规范(2019) 2号)要求对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同时进行监测及人工现场巡视检查。为 提高监测有效性,监测数据的获取方式应连续、实时,以保证其时效性,达到防 灾减灾之具的。

.3参考点、基准点、工作基点布设及稳

1采用全站仪进行位移观测时,基准点是进行高大支模工程监测工作的基 出和参照,基准点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在监测全过程中应保持稳定可靠,因此应尽 量选择远离监测对象的稳定点。同时,基准点数量应满足稳定性观测的最低要求 工作基点是为了便于实施监测而在监测对象邻近位置埋设的相对固定点。基准点 及工作基点的布设,应便于保护积淀,同时要兼顾测量作业的安全问题。 2采用传感器方式进行位移监测时,传感器宜设置于建(构)筑物本身的 既有混凝土柱、剪力墙等固定结构或稳定设施的基准桩上。对于高大支模体系邻 近有承载力特征值满足设计要求的岩石山体、钢筋混凝土建(构)筑物,可作为 立移传感器的参考点使用。 3全站仪进行观测时变形监测网中基准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观测,一般 通过重复观测并使用统计检验的方法进行分析。由于高大支模工程监测工作周期 短,本条建议变形监测网的稳定性观测周期与监测点观测周期一致,对其保持动 态评估

6.1.4监测仪器、传感器和软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精度与量程存在线性关系,应结合高大支模工程的各监测参数容许值来 确定其量程,再结合其线性关系来确定传感器的精度选型。良好的稳定性、可靠 生是选择仪器的基础条件。 2后备电源是为提升监测仪器续航能力的保障措施,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 现设备因断电而无法进行数据采集的情况,从而保障监测数据实时、连续。传感 器的自动识别功能便于作业人员通过设备编号查找设备现场安装位置,利于监测 数据分析。 3监测软件的应用利于实现数据实时采集和及时处理,免去过多的人工干 扰,及时预警。 4监测中投入使用的设备应保证其处于正常状态。须定期核查和报送具有 资质的计量单位检定。核查记录、计量单位出具的有效检定或校准证书应妥善保 管备查。 5仪器需指定专门人员进行管理并建立设备台账,定期定时维护、清洁保 养。 615监测初始值的采焦是全过稳中的最其础工作,直接关系到监测项目累计值

的可靠性,也关系到项目预警值的合理性。因此,初始值采集工作应得到足够重 视。而监测仪器、传感器、通讯硬件和数据系统的稳定性及可靠性是监测初始值 采集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监测硬件应通过疲劳检验、耐久检验等稳定性测 试,监测软件应当通过 行以测试其可靠性

6.1.6初始值采集需满足两个条件:

1现场工况稳定。现场支架、模板、钢筋、预压及其他工作已经完成,在 无其他荷载明显增加且支架变形相对稳定情况下,可进行初始值采集。 2初始值需多次采集。初始值应在稳定工况下进行多次数据采集,该数据 不仅仅是后继监测数据的计算基准,也是工况稳定的判断依据

6.2.1本条文对监测仪器选型给出指导性建议,一般情况下应优先选择荷载传感

6.2.2本条对监测仪器的监测参数提出具体要求,同时也对其量程提出强制性要 求,旨在满足任何条件下仪器的分辨率和精度指标,以保证传感器能在极端情况 下测得有效数据。

6.2.2本条对监测仪器的监测参数提出具体要求,同时也对其量程提出强制性要

6.2.3对监测仪器的安装位置提出具体要求,以保证监测结果的可靠性

6.2.3对监测仪器的安装位置提出具体要求,以保证监测结果的可靠

6.3.1本条对水平位移监测的监测仪器给出指导性意见,在现场条件充许时,优 先采用位移传感器进行自动化观测。若现场无既有固定结构或稳定点作为位移传 感器参考点时,在满足监测精度、频率等要求的前提下可采用其他方法进行观测, 目前,带自动照准功能的测量机器人以及激光测距仪等也都可采用。根据现场应 用环境选择合适的测量设备,有利于高大支模工程变形的监测,也有利于多种测 量方法进行互鉴、互补。

感器参考点时,在满足监测精度、频率等要求的前提下可采用其他方法进行观测 目前,带自动照准功能的测量机器人以及激光测距仪等也都可采用。根据现场应 用环境选择合适的测量设备,有利于高大支模工程变形的监测,也有利于多种测 量方法进行互鉴、互补。 6.3.2本条对位移传感器的量程、精度等作出指导性规定。 6.3.3本条对位移传感器的参考点的选择给出指导性建议。 6.3.4本条对位移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安装方向、安装初始值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测点安装时,安装初始值应考虑支架正负变形的情况,正负方向量程余量均应满 足支架变形控制值的要求,因此,位移传感器量程宜为控制值的3~6倍。

6.3.2本条对位移传感器的量程、精度等作出指导性规定。

6.3.4本条对位移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安装方向、安装初始值等提出了具体要求。 测点安装时,安装初始值应考虑支架正负变形的情况,正负方向量程余量均应满 足支架变形控制值的要求,因此,位移传感器量程宜为控制值的3~6倍。 6.3.5当采用全站仪方式监测位移时,应符合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的有关规定

高大支模工程倾斜监测是所有监测项目中现场实施受限最少的项目,也是最 为直接的监测参数,与水平位移监测互补、互鉴。通过平面、立面的网格布设 对高大支模支架进行立体的变形监测,结合单点和整体的数据分析,能及时发现 浇筑施工过程中支架局部和整体变形

6.5.1本条建议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优先采用位移传感器或静力水准进行自动化 观测,在满足精度、频率等要求的前提下,新的测量技术可应用于沉降监测。

6.5.2一般来说,高大支模工程临时支撑结构基础沉降监测控制值为10~15mm, 因此,传感器量程应在30mm~60mm。目前,传感器多为满量程精度,量程与 精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为:n%xF·S,其中:n为常数。 6.5.3本条1~3款主要对位移传感器的安装过程中的关键点提出了具体要求, 实际生产活动中需严格遵守其作业流程,以保证其安装科学合理,从基本上确保 监测数据的有效性

6.5.4本条文1~2主要对静力水准传感器的安装过程中的关键点提出具体要

6.5.4本条文1~2主要对静力水准传感器的安装过程中的关键点提出具体要 求。

6.6.1高大支模工程事故发生的时间延展性大大低于其他诸如基坑类项自,本规 范内所有监测参数的设置均围绕保证监测时效性这一目的。为保障监测时效性 监测信息化必不可少。通过建立监测站及自动化系统,可实现连续、实时的测量 数据采集,同时,为迅速进行数据反馈及协作联动,可配置网络平台实施同步远 程监测

程监测。 6.6.2高大支模工程实时安全监测的作业流程涉及高空作业,如测点安装、拆除 工况巡查等,因次,现场作业人员必须进行安全交底,且监测单位应对各高空作 业人员的高空作业能力予以确认,各高空作业人员尽量具有高空作业资格证。 6.6.3本条对监测站的建设提出具体要求。一是满足现场人员作业安全要求,二 是满足现场监测作业条件要求,三是不能阻碍现场施工,根据以上三个要求提出 具体措施。 6.6.4本条为保证监测系统安全而采用系统亢余做法。 6.6.5本条对监测系统功能提出具体要求,需要指出的是该1~5条款所明确的 内容均是基础性功能,在任何条件下均应满足 6.6.6本1~3条文规定了监测系统正式投入使用之前必须完成的程序,确保监测 数据的真实性。

6.6.2高大支模工程实时安全监测的作业流程涉及高空作业,如测点安装、拆除、 工况巡查等,因次,现场作业人员必须进行安全交底,且监测单位应对各高空作 业人员的高空作业能力予以确认,各高空作业人员尽量具有高空作业资格证。 6.6.3本条对监测站的建设提出具体要求。一是满足现场人员作业安全要求,二 是满足现场监测作业条件要求,三是不能阻碍现场施工,根据以上三个要求提出 具体措施。

6.6.5本条对监测系统功能提出具体要求,需要指出的是该1~5条款所明确的 内容均是基础性功能,在任何条件下均应满足 6.6.6本1~3条文规定了监测系统正式投入使用之前必须完成的程序,确保监测 数据的真实性。 6.6.7本条提出现场工况与监测结果建立联系,并对监测数据异常时的工作程序 提出了程序性要求,以保证监测数据的有效性。

高大支模工程施工工期短,荷载加载快,支撑结构复杂,在浇筑过程中,监 测数据需保证监测数据实时、连续,并覆盖整个浇筑施工高危过程。历年的高大 支模塌工程事故表明,塌发生历时时间短。同时目前监测数据分析表明塌 过程中支架变形、荷载增大明显呈阶梯状变化,如图7.0.1、图7.0.2及图7.0.3, 各阶梯变化阶段为荷载、变形急剧变化阶段,历时5~10min不等。为了能连续, 及时监测到支架塌阶段各参数变化,目前各传感器数据采集频率普遍最高达到 1Hz。同时,考虑到高大支模工程荷载加载非瞬间完成,支架在荷载作用下变形 需稳定时间及设备续航能力等因素,本规范根据施工进度及特殊工况对监测频率 进行了差异性设置

图7.0.1立杆轴力时程变化曲线图

图7.0.2立柱倾斜时程变化曲线图

图7.0.3支架沉降时程变化曲线图

7.0.1对高大支模的监测频率提出具体要求,可参考本规范7.0.3条予以实施, 并结合工程实际,以能够满足安全需要为前提,确定适合本工程的监测频率。 7.0.2本条对高大支模的监测周期提出具体要求,明确开始监测与结束监测节 点,明确高大支模工程现场监测结束时间节点需同时符合两种工况: 1混凝土浇筑施工完成,无新增荷载且作业面施工人员清场。混凝土浇筑 完成后,支架固定荷载施加完成,支架顶部荷载达到最大,但混凝土结构尚未具 备强度,支架变形接近峰值,整个高大支模系统处于危险阶段。施工人员清场 方面是避免人员作业对支模系统增加其他可能引起支架突变的因素,另一方面是 避免即使在支架塌过程中的人员伤亡。 2监测数据无持续增大趋势。支架变形、立杆基础沉降及立杆轴力在浇筑 施工完成后变化曲线一般趋向于平缓,本条要求监测数据需无持续增大趋势或趋 向于稳定时,才能结束现场监测工作,避免因其他因素如降雨、大风等导致的支 架塌事故。 7.0.3本条对高大支模监测频率确定方法提出具体意见,应在实际工作中切实遵 守,并对监测数据未出现异常情况下的各施工节点的监测频率给出参考值。目前 普遍采用自动化测量传感器进行各参数数据采集,为达到监测数据连续的目的 本规范建议自动化测量设备监测频率不低于2次/min;同时,对于因场地受限导 致部分自动化设备无法使用的,采用智能型全站仪等设备进行补充量测的,该项 目测量频率建议不低于1次/10min,该项目测量只是特殊条件下的增补措施,不能完全 替代其他监测项目采用自动化测量。 7.0.4本章节对高大支模施工环境中出现1~7的假设性条件时,应在常规监测

频率的前提下加密观测,至于加密倍数,应视假设性条件的严重程度而定。

表8.0.1监测报警值

其他无现行规范有类似的规定。编制组在调研的前提下,应用有限元软件对 10余个工程案例进行理论计算,建立了高大支模工程的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 支撑结构的模态振型、轴力、应力及位移。然后针对支架立杆缺陷、钢管扣件连 接强度、支撑结构沉降变形、支撑结构侧移等四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这些因素 对支撑结构整体稳定承载力的影响。理论计算得到一些初步成果,具体为: 1支架沉降。当基础出现不均匀沉降时,支架竖向变形范围是8.2~8.7mm; 当基础无出现不均匀沉降时,竖向变形范围是1.9~3.7mm,可以近乎认为支架变 形(除弹性变形及安装间隙意外)基本由基础不均匀沉降引起。 2水平位移角及倾斜。案例计算得到的高大支模的水平变形范围是 5.7~13.3mm,立杆倾斜(节点相对水平位移与节点相对高度之比)范围是 1/226~1/254。 3立杆应力比。当立杆应力比超过1.0时,说明立杆的承载力不满足设计 要求。因此,建议立杆应力比一级预警按1.0控制,二级预警按0.9控制,三级 预警按0.8控制。 编制组在编制过程中,通过收集广东省内100个高大支模实时监测案例,具

DB1310/T 248-2021 美丽乡村 生活垃圾管理规范.pdf体项目及数据如表8.0.2、表8.0.3及表8.0.4。

高大支模实时安全监测案例(支架高度<8

表8.0.3高大支模实时安全监测案例(8m≤支架高度<12m)

将以上100个工程案例中支架水平位移、支架沉降及支架倾斜最大变形值进 行数据统计,根据监测值数据大小进行百分比占比统计,如图8.0.1、图8.0.2和 图8.0.3

图8.0.1立杆倾斜监测数据统计柱状图 56

图8.0.3支架沉降监测数据统计柱状图

由图8.0.3分析可知,在收集的监测案例中,占比96%的项目支架沉降最大 监测值小于10mm;占比81%的项目支架沉降最大监测值小于6mm;占比48% 的项目支架沉降最大监测值小于4mm。编制组典型案例理论计算支架水平位移 值范围为8.2~8.7mm。考虑到规范的适用性,并结合其他规范、计算,拟定支架 沉降报警值为8mm,根据具体项目情况可在70%~150%区间内对其进行调整, 对于支架高度较大的项目取高值。 8.0.1监测报警是高大支模监测系统的核心功能,而报警值又是触发监测报警必 不可少的条件。因此监测报警值必须设置且应为具体的数值,不应是一个数值区 间或者模糊的表述。设计方对于高大支模工程的设计思路、构件承载及变形等均 为最熟悉单位,因此,本规范要求支架各监测报警值由设计确定。 8.0.2高大支模工程实时监测的目的是对设计参数的验证,是其生命周期内的在 线式“体检”,但必须是在不影响其本身功能和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本条对监测实 施过程提出具体要求,以保证浇筑结构本身不受监测实施过程影响。 8.0.3对于高大支模本身结构来说,其位移、沉降、轴力等参数都有变形或受力 的阈值。设计方经过验算得出具体数值,按照一定比例折算后给出监测报警值 监测的累计变化量指标是实际变化量接近报警值的最直观反映,是数据分析展示 环节的核心指标。 8.0.5本条提出的1~5预设性情况,实际工程总中,当在其中任何一个或者几 个情况在实际中出现时,应触发危险报警,启动应急避险措施。

9.0.1本条对高大支模监测从业技术人员提出具体要求,以保证监测数据得到及 时有效分析。 9.0.2对高大支模监测工作的现场测量人员、数据分析人员岗位职责、第三方监 测单位职责、技术成果的出具等提出具体要求,以保证监测成果的严谨性。明确 监测报告的盖章要求。 9.0.3对监测数据的获取方式提出具体要求,以保证监测数据的时效性及合理 性。 9.0.4对监测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的处理措施提出具体要求,以保证高大支模 工程和周边环境安全。 9.0.5对监测数据的分析环节提出具体要求,以保证监测数据分析的科学合理 性,使其真正具备指导施工,保证工程安全的作用。 9.0.6对监测成果表格式给出可行性建议,一般情况下应具备格式中提到的基本 内容。 9.0.9对监测报告的内容提出具体要求,维持独立性和完整性GB 50425-2019 纺织工业环境保护设施设计标准,以保证其存档价 值。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