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 24-2020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输变电.pdf

HJ 24-2020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输变电.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7 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221652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HJ 24-2020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输变电.pdf

根据交流架空输电线路的架线型式、 设高度、 线间距、导线结构、额定工况等参数,计 围工频电场、工频磁场的分布及对电磁环境敏感目标的贡献。交流架空输电线路工频电场强度的

测模式参见附录C;交流架空输电线路工频磁场强度的预测模式参见附录D。 根据直流架空输电线路的架线型式、架设高度、线间距、导线结构、额定工况等参数,计算其周围 合成电场的分布及对电磁环境敏感目标的贡献。双极直流架空线路合成电场强度的预测参见附录E中 的计算方法。

8.1.2.3预测工况及环境条件的选择

模式预测应给出预测工况及环境条件SL/T 800-2020 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清晰无水印,附条文说明),应针对电磁环境敏感目标和特定的工程条件及环境条件,合 理选择典型情况进行预测。塔型选择时,可主要考虑线路经过居民区时的塔型,也可按保守原则选择电 磁环境影响最大的塔型。

8.1.2.4预测结果及评价

预测结果应以表格、趋势线图的方式表述。预测结果应给出最大值,并给出最大值、符合限值的 应位置,给出典型线路段的电磁环境预测达标等值线图。 对于电磁环境敏感目标,应根据建筑物高度,给出不同楼层的预测结果。 通过对照评价标准,评价预测结果,提出治理、减缓电磁环境影响的工程措施,必要时提出避让电 磁环境敏感目标的措施,

8.1.3交叉跨越和并行线路环境影响分析

多条33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架高输电线路出现交叉跨越或并行时,可采用模式预测或类比监测 的方法,从跨越净空距离、跨越方式、并行线路间距、环境敏感特性等方面,对电磁环境影响评价因子 进行分析。并行线路中心线间距小于100m时,应重点分析其对电磁环境敏感目标的综合影响,并给出 对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8.1.4电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根据现状评价、类比评价、模式预测及评价结果,综合评价输变电建设项目的电磁环境影响, +LT

8.2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8.2.1线路类比评价

8.2.1.1选择类比对象

线路的噪声影响可采取类比监测的方法确定,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类比评价。类比对象应选择上 建设规模、电压等级、容量、架线型式、线高、环境条件及运行工况类似的项目,并充分论述其

8.2. 1.2监测方法及仪器

安照GB12348的规定选

8.2.1.3监测布点

a)类比线路噪声贡献值。对类比对象应以导线弧垂最大处线路中心的地面投影点为监测原点 直于线路方向进行,测点间距不大于5m,依次监测至评价范围边界处。 b)类比声环境敏感目标。在类比对象周边的声环境敏感目标适当布点进行定点监测,并记录 与类比对象的相对位置。

8.2.1.4类比分析评价结论

类比结果应以表格或图线等方式表达。 根据线路噪声影响的类比监测结果,分析线路噪声贡献值,预测线路噪声的影响范围、满足对应标 准的范围、最大值出现的区域范围,并对其正确性及合理性进行论述。预测线路对周边声环境敏感目标 的影响程度,必要时提出采取的减缓和避让措施,

8.2.2模式预测及评价

8. 2. 2. 1 预测模式

对于变电站、换流站、开关站、串补站的声环境影响预测,可采用HJ2.4中的工业声环境影响预 则计算模式进行。主要声源的源强可选用设计值,也可通过类比监测确定。 进行厂界声环境影响评价时,新建建设项目以噪声贡献值作为评价量;改扩建建设项目以噪声贡献 直与受到现有建设项目影响的厂界噪声值叠加后的预测值作为评价量。 进行敏感目标声环境影响评价时,以声环境敏感目标所受的噪声贡献值与背景噪声值叠加后的预测 值作为评价量。

8.2.2.2预测结果及评价

预测结果应以表格和等声级线图的方式表达, 对照标准,评价预测结果。

8.2.3声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在现状评价、类比评价、模式预测及评价的基础上,综合评价建设项目的声环境影响,提出噪声 减缓的工程措施,必要时提出避让声环境敏感目标的措施。

8.3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

根据评价工作等级的要求和现场调查、收集资料以及区域水体功能区划,主要从生活污水水量、处 理方式、排放去向、受纳水体以及处理达标情况等方面对变电站、换流站、开关站、串补站污水回用量、 排放量、排放或污水清运情况的分析。 换流站存在冷却水外排时,应结合其主要影响因子分析对受纳水体的影响;外排冷却水如作为农业 用途时,需对全盐量(mg/L)、水温(℃)等进行分析。

8.4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对变压器、高压电抗器、换流器等设备在突发性事故情况下漏油产生的环境风险进行简要分析, 沂事故油坑、油池设置要求,事故油污水的处置要求,

保护设施、措施分析与论

9.1环境保护设施、措施分析

针对环境影响或建设项目内容提出明确、具体的环境保护设施、措施。对输变电建设项目产生 物(如污水、固体废物等)的收集、管理和处置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要求。 各项环境保护设施、措施应明确责任单位、环境保护职责和完成期限,

9.2环境保护设施、措施论证

根据同类或相同设施、措施的实际运行效果,认证建设项目采取环境保护设施、措施的可行性 性和可靠性。没有实际运行经验的,可提供相关实验数据。

9.3环境保护设施、措施及投资估算

在设计、施工、运行阶段,分别列出环境保护设施、措施的具体内容、责任主体、实施方案,并估 算其投资金额,明确资金来源。 环境保护投资应包括为预防和减缓建设项目不利环境影响而采取的各项环境保护设施、措施的建设 费用、运行维护费用,还应包括直接为建设项目服务的管理费用、监测费用、科研费用及其他必要费用 等。

10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环境管理应从环境管理机构、施工期环境管理、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运行期环境管理、环境保护培 训、与相关公众的协调等方面做出规定。 环境管理的任务应包括:环境保护法规、政策的执行,环境管理计划的编制,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 管理,提出设计、施工和设备采购文件的环境保护内容及要求,环境质量分析与评价,环境保护科研和 技术管理等。 应根据建设项目管理体制与环境管理任务设置环境管理体制、管理机构和人员。 应提出降低或减缓因临近线路,由静电引起的电场刺激等实际影响的具体要求,并建立该类影响的 应对机制,

10.2.1环境监测任务

10.2.2监测点位布设

监测点位布设应针对施工期和运行期受影响的主要环境要素及因子。监测点位应具有代表性, 选择已有监测点位

10. 2. 3监测技术要求

a)监测范围应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区域相符; b)监测位置与频次应根据监测数据的代表性、生态环境质量的特征、变化和环境影响评价、建设 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要求确定; c)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和环境监测标准分析方法; d)监测成果应在原始数据基础上进行审查、校核、综合分析后整理编印; e)应对监测提出质量保证要求。

对输变电建设项目的建设概况、环境现状与主要环境问题、污染物排放情况、主要环境影响、公众 意见采纳情况、环境保护措施、设施、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等内容进行概括总结,结合环境质量目标要 求,明确给出建设项目的环境可行性结论。 对存在重大环境制约因素、环境影响不可接受或环境风险不可控、环境保护措施经济技术不满足长 期稳定达标及生态保护要求的输变电建设项目,应提出环境影响不可行的结论

输变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专项设置和编制要求

输变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专项设置和编制要求

输变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一般应包括工程分析、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其中生态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以上时设专题,声、大气、固废、地表水作一般性分析,振动、地下水、 电磁的内容不涉及),运行期环境影响评价(其中电磁、声设专题,地表水、固废、环境风险作一般性 分析,大气、振动、地下水的内容不涉及),环境保护设施、措施分析与论证,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等专项。 各专项内容除A.2中已进行单独说明外,均按本标准正文中相应内容编写。

A.2.2.1编制依据

A.2.2.1编制依据

分列现状评价因子和预测评价因子,给出各评价因子所执行的环境质量标准、排放标准或控制限值 评价因子可按本标准4.4中表1要求选用;评价标准可按本标准4.5节要求选用。 A.2.2.3评价工作等级 A.2.2.4评价范围 A.2.2.5 环境敏感目标 A.2.2.6 评价重点 A.2.3 建设项目概况与分析 A.2.3.1 项目概况 A.2.3.2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A.2.3.3 生态影响途径分析 A.2.4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A.2.4.1 区域概况 A.2.4.2 自然环境 A.2.4.3 电磁环境 A.2.4.4声环境 A.2. 4. 5生态 A.2.4.6地表水环境

分列现状评价因子和预测评价因子 评价因子可按本标准4.4中表1要求选 A.2.2.3评价工作等级 A.2.2.4评价范围 A. 2. 2.5 环境敏感目标 A. 2. 2. 6 评价重点 A. 2. 3 建设项目概况与分析 A. 2. 3. 1 项目概况 A. 2. 3. 2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A. 2. 3. 3 生态影响途径分析 A. 2. 4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A. 2. 4. 1 区域概况 A. 2. 4. 2 自然环境 A.2. 4. 3 电磁环境 A.2.4.4声环境 A.2.4.5生态 A.2.4.6地表水环境

A.2. 5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A.2.8.1环境管理

A.2.9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A. 2. 10附件和附录

附件应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委托书(或合同、或中标通知书等)、环境现状及类比监测质量保证文件: 还可包括输变电建设项目依据文件、相关主管部门批文或意见、引用文献资料及其他必要文件、资料等。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输变电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格式和要求

B.1报告表的格式 B.1.1封面格式

项目名称: 建设单位 (盖章)

B.1.2编制单位和编制人员情况

按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编制监督管理办法》(生态环境部令第9号)中的规定执 行。

B.1.3报告表正文格式

B.2专题评价及附件附图

B. 2. 1专题评价

应设电磁环境影响专题评价,其评价等级、评价内容与格式按照本标准有关电磁环境影响评价要求 进行。 进入生态敏感区时,应设生态专题评价,其评价等级、评价内容与格式按照本标准有关输变电建设 项目生态影响评价要求进行。

B.2.2环境影响报告表应附以下附件、附图

附件1可研或初步设计批复 附件2其他与环境影响评价有关的文件 附图3地理位置图(含站和线路,反映行政区划、水系等) 附图4 变电站(或开关站、串补站、换流站)总平面布置示意图 附图5 线路路径示意图 附图6环境保护设施、措施布置图 附图7各专题评价所需图件

相应地电荷也是复数量!

矩阵关系即分别表示了复数量的实部和虚部两音

C.2计算由等效电荷产生的电场

U,=UiR+jUi

O, = Qir + jQi.....

为计算地面电场强度的最大值,通常取设计最大弧垂时导线的最小对地高度。 当各导线单位长度的等效电荷量求出后,空间任意一点的电场强度可根据叠加原理计算得出, 点的电场强度分量E,和E,可表示为:

式中:xi,y—导线i的坐标(i=l、2、...m); m一一导线数目; Li,L'一一分别为导线i及其镜像至计算点的距离,m。 对于三相交流线路,可根据式(C8)和(C9)求得的电荷计算空间任一点电场强度的水平和垂直 分量为:

根据导线的对称关系,可知:

几22 = 元33 = 11 123 = 132 = 212

依此写出电位系数矩阵

则按式(C1)可得:

则按式(C1)可得: [Ur]=[2][Qr] [U]=[][Qi]

4.750.710.29 2] = 0.71 4.75 0.71 2元80 0.290.71 4.75

上述两矩阵方程求解,可得等效电荷的矩阵值:

计算P点处工频电场强度的水平分量和垂直分

各导线的坐标如图C.5所示,则由P点(x=15m,y=1m)坐标可得:

实部电荷Q在P点产生的场强水平分量

虚部电荷Q,在P点产生的场强水平分量为

直流架空输电线路合成电场强度的简化理论计算

决定直流输电线路环境影响的重要参数是离子流密度和由导线上电荷、空间电荷共同产生的合成电 场强度。由于线下整个空间存在因电晕产生的大量空间电荷,使这种计算变得相当复杂。 本标准推荐采用解析计算办法,采用Deutsch假设,认为空间电荷不影响场的方向,仅影响其大小。

E.2.1空间电荷只影响场强幅值而不影响其方向,即Deutsch假设。

式中: Es——空间电荷存在时合成电场强度,kV/m; A一一合成电场强度与标称电场强度的比值,标量函数; E一标称电场强度,kV/m。

E.2.2电晕后导线表面电位保持在起晕电压值VOGB/T 51338-2018 分布式电源并网工程调试与验收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当导线对地电位为V时,导线表面的A值为A

月逐步镜象法或模拟电荷法,沿无空间电荷场强的电力线计算无空间电荷下场强E。 量函数A的计算

E.3标量函数A的计算

P。——导线表面电荷密度,nC/m3,可用弦截选代法求出; ?——无空间电荷时空间某点的电位,kV; n 积分变量。

E.4合成电场强度Es的计算

Es按(EI)式计算。

2019年注册道路工程师模拟试卷专业案例-1Es按(E1)式计算。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