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 2367-2021 海洋生态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pdf

DB33/T 2367-2021 海洋生态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33/T 2367-2021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5 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352830
下载资源

DB33/T 2367-2021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3/T 2367-2021 海洋生态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pdf

ICS 01.040.07 CCS A 45

DB33/T 2367—20

echnical guidelinesfor marine ecologicalsuitability evaluati

DBJ43T 324—2017标准下载海洋生态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

本标准规定了海洋生态适宜性的评价指标、指标计算、指标分级、权重、评价等。 本标准适用于以精度不小于1km×1km的栅格单元为评价单元对浙江省所辖海域进行生态适宜性评 价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标准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 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 准。 GB/T12763.6海洋调查规范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查 GB17378.4海洋监测规范第4部分:海水分析 HY/T0273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导则

标准。 GB/T12763.6海洋调查规范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查 GB17378.4海洋监测规范第4部分:海水分析 HY/T0273海洋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导则 U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海洋生态适宜性marineecologicalsuitability 由海洋生态系统具有的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等自然属性和人口、经济、区位等社会属性所决定 的,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需求满足程度和适应能力。 3.2 生态干扰度hemeroby 生态系统内各组分的天然性受到干扰的程度,与景观自然度(landscapenaturalness,即生态系 统的天然性程度)相对,描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影响的强度,

从海洋生态环境适宜性、海洋自然资源适宜性和海洋社会经济适宜性三大方面,将海洋生态适宜性 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和要素层,共计6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20个要素 指标。 根据指标的强制性,分为必选指标和可选指标。必选指标即海洋生态适宜性评价中的必选通用指标, 可选指标则根据具体评价区域的资源环境特点和数据资料掌握程度选用

DB33/T 2367202

具体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海洋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5.1海洋生态环境适宜性

5.1.1.1群落结构

Pi一一第i种生物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 N和Pi值来源于现场调查数据,调查站位的布设根据全面覆盖、基本均匀、重点代表的原则确定, 并应该覆盖整个评价海域,调查频次至少应当满足一年一次,季节变化较大的海域应获取不同季节的调 查数据,调查和监测方法按照GB/T12763.6的有关规定执行,满足主要生态系统分布区、主要人类活动 区的评价要求。

5. 1.1.2 环境质量

用富营养化指数来表示,通过计算评价海域内实测点站位的富营养化指数数据,经克里金插值 该指标的空间分布。各实测点的富营养化指数根据公式(2)进行计算:

EI : CODXDINXDIP ×10° 4500

式中: EI一一富营养化指数; COD一一海水化学需氧量(mg/L); DIN一一溶解态无机氮含量(mg/L); DIP一一溶解态无机磷含量(mg/L)。 COD、DIN、DIP值来源于现场调查数据,调查站位的布设根据全面覆盖、基本均匀、重点代表的原 则确定,并应该覆盖整个评价海域,调查频次至少应当满足一年一次,季节变化较大的海域应获取不同 季节的调查数据,调查和监测方法按照GB/T12763.6和GB17378.4的有关规定执行,满足主要生态系统 分布区、主要人类活动区的评价要求

5.1.1.3自然岸线完整性

用该区域自然岸线保有率来衡量。 注:数据来源为浙江省和地区海岸线调查及年度公报

5.1.1.4海洋灾害风险分布

用海洋风险强度指数来表征。具体引用HY/T0273中风险评估结果

5. 1. 2生境功解

1.2.1重要保护价值

用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和重要保护对象的空间分布来表示。根据研究区内生态环境敏感程度和重要 程度划定不同保护级别的区域,采取半定量的方式确定各类型的生态保护重要性分值。其中:I类区域 包括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的重点保护区,湿地公园的湿地保育区和恢复重建 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核心区;II类区域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的生态 资源恢复区(海洋牧场、增殖放流区)和预留区,其他重要渔业水域(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 通道);II类区域即除其他四种类型之外的区域;IV类区域包括以人文景观为主的重要风景名胜区;V 类区域为沿海城市建成区、重要有居民海岛和其他优化开发区域等。 注:数据来源为浙江省和地区海洋生态红线划定方案、生态环境功能区划、保护区相关规划、旅游规划、岸线保护 和利用规划等资料

5. 1. 2. 2景观类型

DB33/T 2367202

用生态干扰度来表征,分别确定开放海域、林地、草地、滩涂、坑塘水面、未利用地、裸岩石砾地、 开放式养殖用海、水库、盐业用海、围海养殖用海、耕地、工业用海、其他工业用海、围填海、住宅用 海、交通用海、建设用海、港口用海、码头用海、固体矿产开采、旅游基础设施用海等22种类型,并依 次确定上述用海类型对景观变化的生态干扰程度,分成三大类五小类(见表2)。 域使用数据和海岛调查数据。

表2生态干扰度指数景观类型分类系统

5.1.2.3生产供给

域内实测点站位的初级生产力数据,并经克里 得到其空间分布。各实测点的初级生产力计算采用叶绿素法,按照Cadee和Hegeman提出的真光 产力简化计算公式(3)进行估算:

P一—每日现场的初级生产力(mgC/m·d); 一表层水浮游植物的潜在生产力(mgC/mh); E一一真光层深度(m),取透明度的3倍; D一白昼时间(h),即日出至日落的时间长度,取12h。 p可用式(4)计算:

5.2海洋自然资源适宜性

6.2.1.1深水岸线资源

用区域可利用深水岸线长度(km)来度量。 注:数据来源于浙江省和地区统计资料,或利用ArcGIS软件中的地理统计工具计算可利用深水岸线长度

5.2.1.2滩涂资源

.2.1.3景观文化资源

用滩涂面积(km")来度量,即平均高潮线以下低 浙江省和地区统计资料及相关规划

区内景区级别系数,来源于区域旅游发展相关的统计数据,其计算公式见式(5):

式中: Q 一一评价单元i的景区级别系数; m 一评价单元i内的景区数目; n 一一评价区域内的景区总数目: D,D,一评价单元内第i个、第j个海洋旅游景区的景区级别分值,该分值根据国家旅游局评定的 景区级别赋值确定,具体为5A级景区赋值6分,4A级景区赋值5分,依次类推,直到1A级景区赋值2分, 未定景区级别但是在评价海域又相对重要的景区赋值2分,其他赋值1分。 旅游景区相关规划

5. 2. 2. 1海洋能源

此处可利用的海洋能主要考虑风能、潮汐能、波浪能和潮流能。利用替代价值法,采用海洋能 发电量(Twh)量化海洋能源的实物量。 注:数据来源于浙江省和地区海洋和能源相关统计资料

5. 2. 2. 2矿产资源

具体指浅海砂矿面积(km) 注:数据来源于自然资源统计资料和908调查数据,

5.3海洋社会经济适宜性

5.3.1社会经济条件

5. 3. 1. 1海洋经济

用海洋产业总产值来衡量。其中,海洋经济产业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 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和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等。计算公式见式(6):

Q一—某区域海洋产业总产值(亿元); Q—某区域i类海洋产业的产值(亿元)

DB33/T 2367202

注:数据来源为浙江省和地区统计年鉴、 海洋统计资料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5. 3. 1.2 沿海人口状况

用空间人口密度来衡量区域内各地人 口的密集程度,即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可直接引用国家地球 系统科学数据中心的中国公里网格人口分布数据集

5.3.1.3区位条件

选取距区域内重要码头、港口以及大陆岸线距离的平均值作为衡量区域区位条件的重要指 内各栅格单元计算公式见式(7):

新余迎宾大道亮化工程路灯照明工程施工组织方案Dw + Dh + D. D, = 3

Dwi+Dhi+D D, = '4

式中: D 区域内第i个栅格单元的重要节点可达性(km); 区域内第i个栅格单元与重要码头的距离(km); Dhi一 区域内第i个栅格单元与重要港口的距离(km); Dei一一区域内第i个栅格单元与大陆岸线的距离(km)。 注:具体计算可用ARCGIS的缓冲区分析功能,数据来源于区域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总体规划、交通港航等规划资料

5.3.2海域利用现状

5.3.2.1海域利用程度

用现阶段已经使用的海域面积比例来衡 通过开发性的确权海域面积占管辖海域面积的比例测 算。其中,开发性的确权海域类型包括渔业用海、工业用海、交通运输用海、旅游娱乐用海、海底工程 用海、排污倾倒用海和造地工程用海。计算公式见式(8):

式中: D——某区域i类用海的面积(km") M—某区域管辖海域总面积(km²) 注:数据来源为地区海域使用确权数据。

合徐高速公路仁和集至涂山淮河大桥拆除施工组织设计5.3.2.2围填海开发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