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T 2384-2021 地震宏观观测技术规范.pdf

DB14/T 2384-2021 地震宏观观测技术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0.3 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383033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4/T 2384-2021 地震宏观观测技术规范.pdf

ICS91.120.25 CCS P 15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 14/T 2384—202

DB3710T 155-2021标准下载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地震宏观测报点建设.. 地震宏观观测类型及条件.. 地震宏观异常核实. 附录A(规范性)地震宏观测报点申请表. 附录B(规范性) 地震宏观异常观测日志.. 附录C(规范性)地震宏观测报点异常报送信息表. 参考文献.

DB 14/T23842021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山西省地震局提出并监督实施。 本文件由山西省地震标准化专家组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山西地震台。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闫计明、张淑亮、张梅、王霞、陈慧、郭文峰

DB 14/T 2384—202

本文件规定了地震宏观观测的测报点建设、类型及条件和异常核实。 本文件适用于地震的宏观观测,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18207.2一2005防震减灾术语第2部分:专业术语

GB/T18207.2一2005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地震宏观异常 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与地震发生有一定关联的自然现象。 3.2 地震宏观测报点 通过人的感官对动植物生存习性、地下水物理性质及水位升降变化等进行长期观测的固定场所,是 组成地震宏观测报网的基本单元。 3.3 活动构造 晚第四纪以来有活动的构造,包括活动断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活动隆起等。 [GB/T18207.2一2005,定义3.3.1] 3.4 活动断层 晚第四纪以来有活动的断层。 [GB/T18207.2—2005,定义3.3.2] 3.5 构造隆起区 地质历史上总体处于相对隆起状态、而构造变动不显著的构造单元。 3.6 构造盆地 一圆形或椭圆形区域,其四周地层均向中心倾斜。由于地质作用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构造盆地一般

DB 14/T23842021

在内外力作用下岩石和土层发生变形,当力的作用与积累超过岩土层内部的结合力时,岩土层发生 破裂,其连续性遭到破坏,形成裂隙(含节理和断层)。在地表由于其围压作用力减小,又具有一定的 自由空间,裂隙一般较宽,表现为裂缝。

地震发生前或发生时,岩石破裂的部分能量传入空气变成市 3.9 地光 地震发生前或发生时,受震动波及的区域上空所出现的光,

地震发生前或发生时,岩石破裂的部分能量传入空气变成声波而形成的声音。 3.9 地光 地震发生前或发生时,受震动波及的区域上空所出现的光,

未来10年内,可能存在严重破坏性地震风险并需要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区

地震宏观测报点由个人申报,县级或市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有意向开展地震宏观观测的 人员应填写《地震宏观测报点申请表》。《地震宏观测报点申请表》见附录A。

4.2.1选址应科学合理,遵循地震宏观异常的成因。 4.2.2应远离交通枢纽、主干道、码头、采石场、大型施工工地等可能直接影响动、植物正常生长活 动的声音、振动等干扰源。 4.2.3地下水地震宏观测报点周围环境不应对地下水水位、水温及水质造成影响。 4.2.4应尽量布设在构造应力易集中的部位,如活动断层的端点、拐点和多条活动断层的交汇处

在构造盆地选点时,点与点之间距离应不大于10km。若被确定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点 间距离应不大于8km

DB 14/T 2384—202

4.4.1纳入县级及以上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管理,在地震宏观测报点从事地震宏观观测和信息报送,具 有一定地震宏观观测知识的人员。 4.4.2每个地震宏观测报点应有固定的1~2名地震宏观测报员。 4.4.3地震宏观测报员应常年在地震宏观测报点驻守,具备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熟悉被观测对象的 正常状态及异常特征等,熟练掌握地震宏观异常报送内容、工作程序等。 4.4.4鼓励熟悉地表形变、电磁和气象等知识的社会人员参与无固定场所的地震宏观测报工作。 4.4.5地震宏观测报员应每季度定期巡检地震宏观测报点的观测环境和观测对象,保障其观测条件符 合要求。如观测环境、观测对象等不符合观测条件时,及时报送地震工作主管部门。 4.4.6地震宏观测报员每日对观测对象进行观测,并填写观测日志。如发现地震宏观异常时,应及时 拍摄异常影像资料留存备用,并在30min内报送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观测日志见附录B。

地震宏观测报点实行动态管理,县级或市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定期、不定期对宏观测报点进 抽查,对不满足观测条件的应及时进行清退。

地震宏观测报点宜具备视频监控,实现硬盘存储和互联网传输、电脑端和移动端动态观测和多时段 回放查阅。

5地震宏观观测类型及条件

5.1.1 根据震前出现的宏观异常种类来选择观测类型,具备固定场所观测的类型有动物、植物、地下 水等。 5.1.2 不具备固定场所观测的类型有地表形变、地声、地光和气象等。 5.1.3同一区域地震宏观测报点观测类型应多样化,一个地震宏观测报点宜具备一定数量或若干种类 的观测项目

5.2.1动物类观测条件

5.2.1.1以禽类为观测手段的,场内养殖禽类数量应不少于50只,养殖手段应以散养为主。 5.2.1.2以家畜为观测手段的,养殖规模应不少于20只,且有一定的活动场地。 5.2.1.3以水生动物为观测手段的,池塘周边应有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 5.2.1.4以其它动物为观测手段的,应满足数量和活动场地的要求。

.2.2植物类观测条件

DB 14/T23842021

物种应丰富,植物的种类不少于5种。 应常年规模化种植某种或某几种特定的植物

5.2.3.1观测井(泉)应日常使用。

5.2.4其他类型观测条件

针对无固定观测场所的观测类型,如地声、地光和地表形变等,应靠近活动断层及其附近

6.1.1动物异常:动物正常生活习性出现改变等。 6.1.2植物异常:植物不适季节的发芽、开花、结果或大面积枯萎等。 6.1.3地下水异常:井水位和水温大幅度变化、水质变色变味及水面翻花冒泡等。 6.1.4地表形变异常:地裂缝扩展加速、地表出现塌陷等。 6.1.5电磁异常:电器出现失灵、不稳定等电磁扰动现象以及地声、地光等。 6.1.6气象异常:气温、气压、降雨量等气象要素出现反常变化等。

6.1.1动物异常:动物正常生活习性出现改变等。 6.1.2植物异常:植物不适季节的发芽、开花、结果或大面积枯萎等。 6.1.3地下水异常:井水位和水温大幅度变化、水质变色变味及水面翻花冒泡等。 6.1.4地表形变异常:地裂缝扩展加速、地表出现塌陷等。 6.1.5电磁异常:电器出现失灵、不稳定等电磁扰动现象以及地声、地光等。 6.1.6气象异常:气温、气压、降雨量等气象要素出现反常变化等。

6.2.1对观测或收集到的地震宏观异常,地震宏观测报员应在30min内向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报告,同 时填写《地震宏观测报点异常报送信息表》,具体见附录C。 6.2.2异常核实工作的开展按照异常性质采取分级组织的原则。 6.2.3所有性质的地震宏观异常,县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在2h内到达现场先期开展异常核实工作 6.2.4一般地震宏观异常由县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2h内到达现场开展异常核实工作。 6.2.5重要地震宏观异常由市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12h内到达现场开展异常核实工作。 6.2.6重大地震宏观异常由省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24h内到达现场开展异常核实工作。

6.2.1对观测或收集到的地震宏观异常,地震宏观测报员应在30min内向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报告,同 时填写《地震宏观测报点异常报送信息表》,具体见附录C。 6.2.2异常核实工作的开展按照异常性质采取分级组织的原则。 6.2.3所有性质的地震宏观异常,县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应在2h内到达现场先期开展异常核实工作 6.2.4一般地震宏观异常由县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2h内到达现场开展异常核实工作。 6.2.5重要地震宏观异常由市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12h内到达现场开展异常核实工作。 6.2.6重大地震宏观异常由省级地震工作主管部门负责,24h内到达现场开展异常核实工作。

6.3.1 地震宏观异常初步核实结果由组织单位在异常核实工作结束后30min内报送上一级地 管部门。 6.3. 2 书面地震宏观异常核实报告由组织单位在异常核实结束后5d内报送上一级地震工作主

6.4地震宏观异常核实报告内容

DB 14/T 2384—202

常初步判定、环境干扰情况调查、异常分析与性

4.3.1地震宏观异常核实结论分为五种类型:①地震宏观异常;②干扰;③震后效应;④其他 地壳活动;5异常性质待确定。 4.3.2若地震宏观异常性质为待确定时,应提出下一步工作的建议和技术路径,

6.4.4参加单位及人员

包括主持单位、参加单位、异常核实工作的技术负责人、报告执笔人和主要参加人员等。

给出地震宏观异常核实报告引用的参考文献。格式如下: 作者,年份,论文题目.刊物名称,卷(期):页码

DB 14/T23842021

附录A (规范性) 地震宏观测报点申请表

地震宏观测报点申请表应符合表A.1的要求,

表A.1地震宏观测报点申请表

附 (夫 地震宏观 地震宏观异常观测日志应符合表B.1的要求。

监理交底之监理工作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docDB 14/T 2384—202

(规范性) 地震宏观异常观测日志

表B.1地震宏观异常观测日志

DB 14/T23842021

附录C (规范性) 地震宏观测报点异常报送信息表

地震宏观测报点异常报送信息表应符合表C.1的要求。

附录C (规范性) 地震宏观测报点异常报送信息表

表C.1地震宏观测报点异常报送信息表

江苏财经学院附楼施工组织设计DB 14/T 2384—202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