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T 3030-2023 林区防火专用道路技术规范.pdf

DB51T 3030-2023 林区防火专用道路技术规范.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2 M
标准类别:环境保护标准
资源ID:389665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51T 3030-2023 林区防火专用道路技术规范.pdf

ICS 65.020.01 CCSB 01

DB51/T3030—2023

林区防火专用道路技术规范

引言: 1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道路布局 横断面 路线 11 路基路面 27 排水 33 桥涵 34 10 隧道 38 11环境保护、附属设施及其它 39 附录A(资料性) 选线要点. 42 附录B(资料性) 干砌矮墙路基横断面示意图.. 45 附录C(资料性) 悬出路台横断面示意图. 46 附录D(资料性) 特殊路基处理.. 附录E(资料性) 分离式路面横断面示意图.. 53 附录F(资料性) 路面结构组合.... 54 附录G(资料性) 路面排水设施.. 55

NB/T 10682-2021标准下载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四川省林业和草原调查规划院提出、归口并解释。 本文件起草单位:四川省林业和草原调查规划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明贵、李存俐、余志宇、刘广兵、江勇、王宗刚、梁桥、李国兵、陈亮、杨 科、李雷雨、张先清、陈名亮、谢峰。 本次为首次发布。

林区防火专用道路技术规范

本文件规定了防火专用道路布局、路线平纵线形、路基路面、桥梁涵洞、隧道、环境保护、附属设 施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全省新建、改扩建森林和草原防火专用道路。 林区内纳入国家或地方交通运输路网的公路、国防公路、林区公路、厂矿道路、城镇道路等,应采 用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林区防火专用道路specialroadforfirepreventioninforestarea 在林区内,修建的以林区防火为主要用途的供汽车运输行驶的专用道路。本文件中可简称道路, 3.2 巡护道路patrolroad 在林区内,修建的用于深入林区,开展野外防火巡护,依自然地形地貌设置的自然坡道或人工阶核 式简易道路。

道路改扩建roadreconstructionandexpansion 在现有道路的基础上,为提高技术等级、通行能力或改善技术指标而进行的道路建设 改建、扩建等。

4.1.1道路的规划应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 4.1.2道路的规划应根据全省森林火险区划等级、全省森林防火建设分区综合考虑,优先规划高危区 的道路建设。应优化路网规划,加大路网建设,逐步提高路网密度,不断提升全省林区防火专用道路应

DB51/T30302023

急救援能力。 4.1.3道路的规划应遵循新建与改扩建相结合的原则,优先改扩建集材废弃路和简易路,适当连通林 区内部尽头路和新建道路。 4.1.4道路的规划应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林火阻隔系统,尽量不占或少占高质量 林分,最大限度节约高质量林地资源。 4.1.5道路的规划在地形、地质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衔接局(场)址、管护站、护林点、直 升机停机坪、取水点等,以提升道路防灭火和服务林区生态建设功能。 4.1.6道路建设应贯彻保护森林植被、节约用地、减少生态干扰的原则,道路用地范围应符合下列规 定: a)文 道路用地范围为路堤两侧排水沟的外边缘(无排水沟时为路堤、护坡道坡脚)以外,或路堑 边坡坡顶截水沟外边缘(无截水沟时为坡顶边缘)以外不小于1m范围内的土地。在有条件的 地段,林防一级道路不小于2m范围内的土地为道路用地范围。 b) 符合林火阻隔系统工程条件的路段,应根据防火工程建设规划确定的路段位置、阻隔带宽度 和长度,按照防火要求确定道路用地范围。 c)桥梁、平面交叉、交通安全设施、附属设施、避险停车区等用地,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用地 范围。 d)不良地质及特殊路基地段,需采取综合处治措施时,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用地范围。 4.1.7 道路建设应执行国家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法律法规,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道路环境保护应贯彻“保护优先、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综合治理”的原则。 b)道路建设应根据自然条件进行植被恢复、保护生态环境。 c)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或因工程施工可能造成生态环境近期难以恢复的地带,应作生态环境 保护设计。 d)道路改扩建项目应充分利用废旧材料,节约工程建设资源。 4.1.8道路需要采取分期修建方案时,应遵循统筹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进行总体设计,设计应使前 期工程在后期仍能充分利用,并为后期工程的修建留有余地和创造有利条件。 4.1.9道路改扩建时,应对改扩建方案和局部新建方案进行比选论证。采用改扩建方案时,应遵循利 用与改造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充分利用原有工程。

根据道路在林区防火路网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功能等,综合考虑道路辐射林地面积、沿线森林资 源分布状况等,道路分为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 a)主干路:在林区防火路网中起骨干作用。包括:火险区或局(场)的对外连接道路;火险区 起骨干作用的环形道路;局址与场址间的连接道路;连接多个场址的道路;航空护林防火机 场的进场道路。 b)次干路:在林区防火路网中起重要作用。包括:贯通火险区的骨架道路或连接多条支路的集 散道路;场址与场址间的连接道路;连接多个管护站、护林点等的道路。 c)支路:用于深入火险区或连接管护站、护林点等的支线道路。 注1:林区内具有社会属性或以其他功能为主的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应采用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4.3等级划分及对应的技术指标

4.3.1 道路根据交通特性分为林防 级道路 级道路 巡护道

路。 a)林防一级道路为林区内供管护、防火车辆快速通行的道路。 b) 1万 林防二级道路为林区内供管护、防火车辆较快通行的道路。 C) 林防三级道路为林区内供管护、防火车辆较快通达火险区域的道路。 d) 1人 林防四级道路为林区内供管护、防火车辆通达火险区域的道路, e)巡护道路为林区内管护人员深入林区,开展野外巡护防火的简易道路。 注2:巡护道路包括人行巡护道路、摩托车巡护道路、骑马巡护道路。 a)人行巡护道路:包括衔接瞭望塔、防火气象站等的人行道路。路线选设应尽量设在向阳的坡面上,随坡就势, 应符合通行安全的基本要求。 道路宽度宜为1.0m~2.5m,最大坡度不宜大于45°。 陡坡设置梯道,梯道踏步高度不宜大于20cm,踏步宽度不宜小于30cm。 险情易发地段应设置安全扶手,保证通行安全。 b)摩托车巡护道路:应尽量利用已有道路巡护。 c)骑马巡护道路:一般在管辖巡护区域内无固定巡护路线,宜尽量在已有道路、林间毛道、兽径的基础上择路而 行。 巡护道路具体技术标准尚待制订,目前,各地可根据实际防火需求拟定。 4.3.2道路等级划分及对应的技术指标表见表1。

表1道路等级划分及对应的技术指标表

注3:考虑到林区防火专用道路日常仅有少量管护车辆通行;火灾发生时,有指挥车、运兵车、消防车等车辆近 总的交通量较小。为最大限度减小生态破坏,降低工程规模,节约工程投资,林区防火专用道路均采月 道。但为保证运行安全,林区应加强交通管理。

道路技术等级的选用应根据道路功能、路网规划,综合考虑区域森林火险区划等级、森林防火建设 分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远景发展规划等论证确定。 a)主干路应选用林防一级、林防二级道路。 b) 次干路宜选用林防二级、林防三级道路。 C) 11 支路宜选用林防三级、林防四级道路。 d)森林火险区划等级为I级、森林防火建设分区为高危区的道路,经论证,可适当提高技术等 级或技术标准。

表2道路路网规划密度

表3设计车辆外廓尺寸

注1:根据林区防火专用道路实际通行的管护车辆、指挥车辆、运兵车辆、消防车辆等实际情况,采用JTGB01一2014 中的3种车型作为设计车辆

4.7.1设计速度的选用应根据区域森林火险区划等级、森林防火建设分区、抵达火场时限、道路功能 与技术等级,结合地形、地质、工程经济、林地、土地利用等因素综合论证确定。各级道路的设计速度 应符合表4规定

各级道路设计速度见表4。

表4各级道路设计速度

注:林防二级道路设计速度宜采用40km/h,受地形、地质等条件限制,可采用30km/h。

4.7.2同一条道路可分段选用不同的技术等级或不同的设计速度,其路段长度不宜过短。 4.7.3 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合理匹配设计速度,并采用运行速度方法对安全性能和运行快捷性进行 验

8.1 车行道路建筑限界应为道路上净高线和两侧侧向净宽边线组成的空间界线。道路的建筑限 合图1的规定。道路建筑限界内,不应有任何障碍物侵入。 道路建筑限界见图1

行车道览度;H一净工尚度;工一 一侧同览度,侧问览度为路月觅度减去0.Z5m: E一建筑限界顶角宽度,当L≤lm时,E=L;当L>1m时,E=lm。 4.8.2当设置有避车道、停车带、回车道等时,建筑界限应包含该部分相应的宽度。 4.8.3同一条道路应采用同一净空高度。林防一级道路的净空高度应为5.0m;其他等级道路的净空高 度应为4.50m。 4.8.4当路面采用非硬化路面时,净空高度宜增加20cm。 4.8.5路基、桥梁、隧道相互衔接处,其建筑限界应按过渡段处理。

a)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小于或等于0.05的地区,除有特殊要求外,可采用简易设防。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等于0.10、0.15、0.20、0.30的地区,应进行抗震设计。 C) 2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大于或等于0.4的地区,应进行专门的抗震研究和设计。 d 做过地震小区划的地区,应按主管部门审批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进行抗震设计。

C)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大于或等于0.4的地区,应进行专门的抗震研究和设计。 d 做过地震小区划的地区,应按主管部门审批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进行抗震设计。 4.9.2道路灾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道路应避开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沉降、 塌陷、地震断裂活动带等自然灾害易发区:当不能避开时,应采取综合处治措施,保证道路的安全运营。

陷、地震断裂活动带等自然灾害易发区;当不能避开时,应采取综合处治措施,保证道路的安全运

5.1.1路基标准横断面由车道、路肩(硬路肩、土路肩)等部分组成。 5.1.2路基横断面形式应根据道路功能、技术等级、地形、地质等条件确定,应采用整体

道路路基横断面形式示例如图2

5.3横断面组成及宽度

图2一般路基横断面形式

5.3.2 道路的车道数、路肩宽度、路基宽度应符合表6规定

GB/T 19889.10-2006标准下载DB51/T30302023

注:括号内数据为小客车专用

日 道路路基宽度为车道宽度与路肩宽度(硬路肩、土路肩)之和,当设有避车道等时,应计入 这些部分的宽度。 D 2 道路均采用单车道路基;受地形,地质条件限制时,可采用路基宽度最小值,积雪冰冻地区 可采用路基宽度一般值。 确定路基宽度时,硬路肩宽度、土路肩宽度的“一般值”和“最小值”应同类项相加。 注1:因防火专用道路,平时为巡护管理、仅灭火时车辆集中,交通量极小,为保护生态环境、节约投资,路基宽 度一般在4m~6.5m,均较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林区防火专用道路更应从严控制,原则上利 用老路改建,路基宽度在4.5m以下:一般控制区、实验区道路可加宽至4.5m~5.5m。

5.4.1单车道道路的路拱在降雨量较少地区,为便于施工,宜采用平坡,降雨量大地区,可采用单向 坡,路拱坡度应根据路面类型和当地自然条件确定,但不应小于1.5%。 5.4.2硬路肩、土路肩横坡的设计应按照JTGD20一20176.5.5的规定,并符合下列规定: a)直线段的硬路肩应设置向外倾斜的横坡,其坡度值应与车道横坡值相同。路线纵坡平缓,且

. 单车道道路的路拱在降雨量较少地区,为便于施工,宜采用平坡,降雨量大地区,可采用单向 路拱坡度应根据路面类型和当地自然条件确定,但不应小于1.5%。 2硬路肩、土路肩横坡的设计应按照JTGD20一20176.5.5的规定,并符合下列规定: 2 直线段的硬路肩应设置向外倾斜的横坡,其坡度值应与车道横坡值相同。路线纵坡平缓,且 设置拦水带时,其横坡值宜采用3%~4%。 b) 1 曲线路段内、外侧硬路肩的横坡值和方向应与车道相同。 C) 2 硬路肩的横坡应随车道的横坡一同过渡。 d) 土路肩的横坡:位于直线段或曲线段内侧,且车道或硬路肩的横坡值大于或等于3%时,土路 肩的横坡应与车道或硬路肩横坡值相同;小于3%时,土路肩的横坡应比车道的或硬路肩的横 坡值大1%或2%。位于曲线路段外侧的土路肩横坡,应采用3%或4%的反向横坡值。 e) 中型以上桥梁及隧道区段的硬路肩横坡值,应与车道相同。

5.5.1路基宽度小于6.5米的道路均应设置避车道3.12古武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其间距林防一级、二级、三级道路不宜超过300m, 林防四级道路不宜超过500m。 5.5.2避车道宜设置在视线相对良好、工程量较小的直线段上。 5.5.3避车道的路面、路拱坡度或曲线部分的超高应与行车道相同。 5.5.4设置避车道路段的路基宽度不应小于6.5m,有效长度不应小于20m。 避车道见图3。

6.1应根据应急救援车辆集中停靠需要,选择有利地形和地点设置停车带,其间距按实际情况确 般以不小于2km为宜,宜与避车道结合设置。 6.2停车带的设置方式同避车道,其渐变段长度不小于15m;车道加宽值为3.5m。

7.1 在道路尽头,车辆需要调换方向时,应在道路的适宜地点设置回车道,回车道分为尽端式 兼顾式回车道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