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SY 1686-2014 油气田地面工程标准化设计技术导则.pdf

Q/SY 1686-2014 油气田地面工程标准化设计技术导则.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Q/SY 1686-2014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4.3 M
标准类别:机械标准
资源ID:369806
下载资源

Q/SY 1686-2014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Q/SY 1686-2014 油气田地面工程标准化设计技术导则.pdf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企业标准

Q/SY16862014

GB/T 39298-2020 再生水水质 苯系物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pdf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oil and gas field surface facility standardization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发布

Q/SY 16862014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油气田特点及建设模式 油田油气集输与处理 气田集输与处理 地下储气库 采出水处理与注水 铺助工程

Q/SY 16862014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 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标准化委员会石油石化工程建设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 司规划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汤林、李秋忙、李庆、孙铁民、班兴安、丁建宇、张效羽、刘飞军、云庆 巴玺立、李冰、王春燕、李文地、罗秀清、纪红、高雄、董光喜、杨艳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 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标准化委员会石油石化工程建设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 同规划总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汤林、李秋忙、李庆、孙铁民、班兴安、丁建宇、张效羽、刘飞军、云庆 巴玺立、李冰、王春燕、李文地、罗秀清、纪红、高雄、董光喜、杨艳。

Q/SY 16862014

油气田地面工程标准化设计技术导则

气田地面工程标准化设计技术导贝

程标准化设计引导采用的先进、适用技术。 本标准适用于中国石油所属陆上油气田和滩海油气田地面工程标准化设计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SY/T6769(所有部分)非金属管道设计、施工及验收规范 SY/T7513出矿原油技术条件 Q/SY1688 油气田地面工程视觉形象设计规范 Q/SY1689 油气田非金属管道应用导则 中国石油油气田生产作业区综合公寓标准化设计规定(试行)油勘【2011】155号 中国石油油气田基层生产队部标准化设计规定(试行)油勘【2011】155号

3.1油田特点及建设模式

一次建成产能规模大,单井产量较高、井站多、管网系统复杂、生产期较长的整装油田,地面建 设模式宜为整体建设、功能齐全、系统配套

3.1.2分散小断块油田

地面建设产能规模较小,产建区域较分散的小断块油田,地面建设模式宜为短小串简、配套 就近。

井数多、单井产量低、注水水质要求较高、注水压力高、生产成本较高的低渗透油田,地面建 式宜为单管集油、软件计量、恒流配水

原油中沥青质和胶质含量较高、黏度较大、 热采开采,生产成本高的稠油油田,地面建设模式 高温密闭集输,注汽锅炉分散布置与集中布置相结合,软化水集中处理,污水回用锅炉

Q/SY16862014

Q/SY16862014

处于沙漠或戈壁荒原的油田,自然环境条件恶劣,社会依托条件差的沙漠油田,地面建设模式 优化前端、功能适度,完善后端、集中处理

靠近陆地、水深较浅的油田。潮差、风暴潮、海流、冰情、海床地貌和工程地质复杂的滩海 ,地面建设模式宜为简化海上、气液混输,完善终端、陆岸集中处理

3. 1.7三次采油油田

通过采用各种物理、化学方法改变原油的黏度和对岩石的吸附性,以增加原油的流动能力,进 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三次采油,地面建设模式宜为集中配制、分散注入、多级布站、单独处理。

3.2气田特点及建设模式

3. 2. 1高压气田

气相中重烃会发生相态变化,在地层中 凝析油,地面建设模式宜采用油气水三相混输、加热与注醇统筹优选、集中处理工艺;对采用循王 气开发方式的凝析气由,注气装置与处理装置宜合建

3. 2. 5 含 H,S 气田

3. 2. 6高含 CO,气

含量高、井口压力低、单井产量低、稳产期长的煤层气田,地面建设模式宜为排水采气、井间 增压集输、集中处理。

Q/SY 16862014

4.1.1油田地面工程标准化设计应优先采用单管不加热(串接)集油工艺。当不能采用单管不加热 (串接)集油工艺时应结合油品物性、产液特点和环境特点,优化集油系统进站温度参数,宜高于并 接近脱气原油凝固点。 4.1.2单井计量应优先采用软件量油,采用软件量油应定期对计量精度进行标定;当软件量油不能 满足要求时,可在计量站采用多通阀选井、两相计量气液产量。 4.1.3稠油油田单井计量宜采用多通阀选井、称重式计量装置。 4.1.4对于腐蚀性强的土壤或输送腐蚀性强的介质,集输管道宜采用非金属管道。选用非金属管道 应符合Q/SY1689和SY/T6769的要求。 4.1.5应积极采用油气混输技术,优先采用成熟的“一体化集成装置”,优化简化集油系统。 4.1.6油田集输工程基础模块包括但不限于井场模块、集油阀组模块、计量分离模块、进站阀组模 块、分离设备模块、加热设备模块、组合装置模块、存储设备模块、机泵设备模块、油气计量模块、 清管设备模块、加药装置模块

4.2.1高含水原油脱水应先进行游离水脱除,二段宜采用三相分离脱水器实现热化学沉降脱水;低 含水原油宜采用一段脱水工艺。 4.2.2低产、低渗透小断块油田设计规模一般较小,原油脱水宜采用经济适用的“多功能组合装 置”,从而简化处理工艺。 4.2.3普通稠油脱水宜采用两段热化学动态沉降脱水工艺。 4.2.4三相分离脱水器用于中、低含水原油的脱水,脱水后原油含水率达到SY/T7513的要求;当 1台三相分离脱水器检修时,其余三相分离脱水器负荷不大于设计处理能力的120%时,可不设备用。 三相分离脱水器的台数不宜少于2台。 4.2.5加热设备宜优先采用真空加热炉和分体相变加热炉。原油脱水、稳定、外输等供热应统一考 虑热能平衡、集中供热。 4.2.6各油由应采用或研制(筛选)与不加热集输相配套的低温破乳剂。 4.2.7选择原油稳定工艺应对产品收率、能量消耗、操作费用、基建投资、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综 合对比分析后确定。在原油中C,~C.含量大于2.5%(质量分数)时,宜选择微正压闪蒸工艺 4.2.8各油由宜相对集中建设原油稳定装置。原稳不凝气宜与伴生气一并处理。 4.2.9伴生气处理工艺应对产品收率、能量消耗、操作费用、基建投资、经济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 对比分析后确定。 4.2.10蒸汽驱和SAGD开发的油田应充分利用热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热能损耗。 4.2.11油气处理工程基础模块包括但不限于预脱水模块、原油脱水设备模块、伴生气脱水设备模 快、凝液回收设备模块、原稳装置模块、换热设备模块、存储设备模块、机泵设备模块、计量模块、 收发球设备模块、装车设备模块、加药装置模块、稠油排砂模块、卸油模块、大罐抽气装置模块、制 冷单元设备

Q/SY16862014

5.1.1气田集输流程宜优先采用气液混输,宜采用集气站集中加药;低压低产气田宜采用井下节流、 差压计量、井间串接工艺;含H2S,CO,气田宜优先采用湿气集输、碳钢+注缓蚀剂防腐方案;煤层 气田应采用井间串接、湿气集输、增压输送工艺;采气管线应优先采用PE管。 .1.2天然气集输工程基础模块包括但不限于井场模块、集配气模块、加热模块、压缩机模块、(计 量)分离模块、计量外输模块、自用气模块、收发球装置模块、放空模块、阀室模块、加药模块、污 水回收模块、脱水模块、段塞流捕集器

综合服务中心工程静压桩专项施工方案Q/SY 16862014

6.1.1井口流程应简化,采气工艺采用节流、间歇注防冻剂工艺,防冻剂宜采用甲醇。井口距集注 站/集配站较近时,节流阀可设在集注站/集配站内。 6.1.2应对注采井的注气量、井产物的油气水产量进行计量。根据井产物的组成和特点,可以采用 注采双向计量、注采分别计量方式,需要单独计量井产物时,宜采用轮换计量方式。根据布井方式和 集注工艺,计量设备仪表可以设在井场或集注站/集配站。 6.1.3单井注气、采气管线或注气、计量管线宜合一设置。 6.1.4井场宜采用移动式注甲醇;丛式井场可设置固定式注甲醇装置。 6.1.5应设置注采井井下安全阀和地面紧急切断阀两级关断,共同承担保护采气树和地面注采管线 的任务,紧急切断阀能接受集注站远程控制, 6.1.6井口只设放空接口,不设放空立管等设施

6. 2采出气处理工艺

6.2.1采出气需要控制烃露点和水露点时,宜采用注。 再生循环利用。在采出气C含量较高时,经过技术经济论证也可采用丙烷辅助制冷工艺。 5.2.2进站温度较高时,宜进行预冷,预冷器宜采用空冷器 5.2.3露点控制装置的气一气、气一液换热设备宜选用绕管式换热器或串联管壳式换热器。 6.2.4为提高液相分离效果,分离设备内宜设置加热盘管。 6.2.5低温分离器内部应设高效聚结元件

6.3.1注气过滤分离系统应采用高效过滤分离设备,宜采用两级过滤分离,即旋风/旋流分离和过滤 分离。 6.3.2注气压缩机人口压力根据输气管网运行压力分析确定,注气压缩机出口压力按最高井口注气 玉力和注气管道摩阻确定,并考虑1MPa~2MPa设计余量。 5.3.3中小型储气库宜采用往复式压缩机,在供电条件充许的情况下,优先采用电动机驱动。大型 诸气库论证后可选用离心式压缩机,驱动方式经比选后可选择电动机、燃气透平、燃气发动机。 6.3.4注气压缩机的数量应根据注气量及变化范围综合优选确定;往复式压缩机一般不少于2台, 且不宜设置备用机组。 6.3.5注气压缩机房及配套空冷器应进行噪声治理,噪声治理措施主要包括隔声、吸声、减振、消 雷等,具体噪声治理指标应满足当地环保部门的要求。 6.3.6注气压缩机房采用全封闭式厂房,宜采用外置风机,风沙大的地区需考虑防沙措施

6. 4 辅助工艺系统

6.4.1 乙二醇再生系统优先采用间接加热再生方式,乙二醇闪蒸分离器的闪蒸气尽量回收利用。 6.4.2生产供热宜采用热媒加热系统。 6.4.3 放空系统应按照分区延时泄放的原则,合理确定放空系统规模和放空气量。 6.4.4排污系统应采用密闭式排放系统。

NY/T 1220.4-2019 沼气工程技术规范 第4部分:运行管理Q/SY16862014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