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T 443-2018 再生混凝土结构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JGJ/T 443-2018 再生混凝土结构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JGJ/T 443-201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3.6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198527
下载资源

JGJ/T 443-2018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GJ/T 443-2018 再生混凝土结构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再生混凝土结构技术标准

目1总则342术语和符号,352.1术语352.2符号363基本规定373.1一般规定373. 2材料403.3再生混凝土保护层433.4伸缩缝443.5结构构件444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464.2配合比设计:465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476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497多层和高层再生混凝土房屋·507.1一般规定507. 2构造措施50低层再生混凝土房屋·538. 1一般规定538.2基本构造要求548.3单排配筋剪力墙548.4装配式单排配筋剪力墙579施工及质量验收609.1制备和运输609.2浇筑、振捣和养护6033

2.1.1再生骨料混凝土,与现行行业标准《再生骨料凡

:1再生有科王YY/T 0803.1-2022 牙科学 根管器械 第1部分:通用要求,与现行行业标准《再生有科应用技不 规程》JGJ/T240的定义“掺用再生骨料配制而成的混凝土” 致,同时规定本标准指仅掺用再生粗骨料配制而成的混凝士:并 简称再生混凝土。

1.2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与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用

1骨料》GB/T25177的定义“由建(构)筑废弃物中的 、砂浆、石、砖瓦等加工而成,用于配制混凝土的、粒径 75mm的颗粒”相符合,但考虑砖瓦强度较低,本标准未 (构)筑废弃物中的砖瓦。

2.1.3再生混凝土结构,与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

》GB50010对混凝土结构的定义“以混凝土为主制成的给 括素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等

2.1.4再生混凝王构件,与再生混凝土结构的定义相对应。

规程》JGJ/T240的定义“再生骨料混凝土中再生粗骨料 粗骨料总用量的质量百分比”相符合,其中“再生骨料氵 ”,改用本标准第2.1.1条的“再生混凝土”

术规程》JGJ/T240的定义“再生骨料混凝土中再生粗骨料用量 占粗骨料总用量的质量百分比”相符合,其中“再生骨料混凝 土”,改用本标准第2.1.1条的“再生混凝土”。 2.1.6附加用水量,与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 GB/T25177中“吸水率”的定义“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饱和面

土,改用本标准第2. :1杀的再生馄士 2.1.6附加用水量,与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 GB/T25177中“吸水率”的定义“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饱和面 十状态时所含水的质量占绝干状态质量的百分数”相符合,其 中,再生粗骨料饱和面干状态时所含水的质量即为附加用水量。

符号主要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给出的。定义了再生混 疑土强度折减系数α。,α取值由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确定。试验分 析表明,荷载长期作用下再生混凝土构件裂缝附加增大系数和变 形附加增大系数相差不大,敌定义了荷载长期作用下再生混凝士 构件裂缝、变形附加增大系数α,包括荷载长期作用下再生混凝 土构件裂缝附加增大系数α、荷载长期作用下再生混凝土构件变 形附加增大系数α0。

3.1.1再生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的主要区别在于混凝

全部粗骨料用再生粗骨料取代,由于再生粗骨料界面特征与天然 石子有明显差异,要保证混凝的质量,首先要保证再生粗骨料 的质量。规定再生粗骨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土用再生粗 骨料》GB/T25177的规定,对保证再生粗骨料的质量是非常必 要的。

3.1.3本条对预应力再生混凝土构件做了规定。规定

粗骨料可用于任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规定Ⅱ类、

3.1.4本标准规定的房屋结构,除与现行国家标准《混

3.1.5编制组的试验表明,再生混凝土构件的徐变比

土构件略大,再生粗骨料取代率是影响再生混凝土构件徐变的关 键因素,设计中应综合考虑荷载长期作用下同一楼层同类构件变 形的均匀性和承载力需求,施工中应考虑同一楼层同类构件采用 同类混凝土便于施工。本条规定要求:(1)各楼层可全部采用再 生混凝土构件,也可下部楼层采用普通混凝土构件、上部楼层采 用再生混凝士构件,各楼层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采用普通混凝王 或再生混凝土:(2)区分水平构件板、水平构件梁、竖向构件

柱、竖向构件剪力墙四类构件,规定同一楼层同类构件应采用同 类混凝,主要考虑:水平构件与竖向构件受力状态不同;水平 构件板多数为工厂预制的楼板和屋面板,限于水平构件板的厚 度,所掺用粗骨料最大粒径通常小于梁,水平构件板采用的混凝 土强度等级也可以与梁不同,所以水平构件区分了板和梁:竖向 构件柱、竖向构件剪力墙,虽同是竖向构件,但墙与柱的轴向应 力不同,应充许采用不同的再生粗骨料取代率:(3)同一楼层中 司类再生混凝土构件,应采用同类再生粗骨料和相同配合比的再 生混凝土,便于施工。

3.1.6现行行业标准《再生骨料应用技术规程》JGJ/T240有

关再生粗骨料的技术要求适用于本标准,但规定的采用Ⅱ类再生 粗骨料可配置的再生混凝土强度等级限值为C40不适用本标准 编制组采用IⅡ类、Ⅲ类再生粗骨料制备了C50~C70的高强再生 混凝土,并开展了材料和构件的受力性能试验,为本标准规定采 用Ⅱ类、Ⅲ类再生粗骨料可配置不宜高于C50的再生混凝土提 供了依据。C50及以下再生混凝土的应用,既可满足现行国家标 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对绿色建筑评价的要求 又可满足绝大多数房屋结构的设计需要

3.1.7本条规定将再生混凝七房屋结构和普通混凝土

3.1.8在本标准第3.1.7条规定的基础上,本条进

混凝土房屋和普通混凝土房屋建筑的结构分析方法相统一,便于 设计应用。

.1.9本条规定将再生混凝土房屋抗震设防的分类与标准

3.1.10本条规定将再生混凝土房屋设计应遵循的主要标准规范

与普通混凝土房屋设计的主要标准规范相统一,包活现行行业标 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的有关规定。在国家现 行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高层建筑混凝土

结构技术规程》JGJ3规定中,没有涉及低层再生混凝土房屋的 设计要求,本标准则作为重点提出相关规定

3.2.1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

3.2.1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规定: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采用强度等级 4100MPa及以上的钢筋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预应 力混凝士结构的混凝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月不应低于 C30。编制组试验研究表明,在合理的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下,钢 筋与再生混凝土的粘结性能和钢筋与普通混凝土的粘结性能接 近。偏于安全考虑,为确保钢筋与再生混凝土共同工作性能,本 条规定的钢筋再生混凝土结构的再生混凝土强度等级和预应力再 生混凝士的混凝土强度等级要求有所提高

生混凝土强度等级的确定方法与普通混凝土强度等级的确定方法 及标准可相统一,也便于应用。

3.2.3由于1类再生粗骨料与天然粗骨料的各项性能指标

相同,本条规定了仅掺用类再生粗骨料的再生混凝王强度可按 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规定取值,且 构件受力和变形计算中再生混凝土强度不折减

3.2.4研究和设计实践表明,再生混凝土构件承载力计算方法

与公式宜与普通混凝土构件承载力计算方法与公式相统一。本条 规定将再生混凝土构件承载力计算方法与公式和普通混凝土相统 一,并规定了掺用Ⅱ类、Ⅲ类再生粗骨料再生混凝土的轴心抗压 强度标准值、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轴心 抗拉强度设计值的确定方法,即采用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 构设计规范》GB50010取值乘以再生混凝土强度折减系数α.的 方法。编制组的原型试件试验表明,不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和不 同受力条件下,各类再生混凝土构件的承载力与相同强度等级的 普通混凝土构件承载力基本相同,影响的关键因素也主要是再生

骨料制备的再生混凝土,当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30%时α。取 0.95,当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100%时α。取0.85,当再生粗骨料 取代率介于30%和100%之间时可用线性内插法确定α。的取值。 这里,考虑了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0时α。应为1.0,同时综合分 析确定了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100%时α为0.85,线性插值得到 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30%时α为0.955,近似取α。为0.95。再 生混凝构件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时,将再生混凝士强度的标 准值和设计值按规定乘以折减系数α。之后,可直接用普通混凝 土构件的承载力计算方法与公式进行计算:简化了再生混凝土结 构构件的设计,便于工程设计人员应用

3.2.6编制组较系统地进行了

综合分析编制组试验和国内外相关试验研究,规定了再生混凝土 弹性模量的确定方法。由于工类再生粗骨料与天然粗骨料性能基 本一致,本条规定了掺用工类再生粗骨料的再生混凝土,其受压 和受拉弹性模量E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B50010采用。同时规定,掺用Ⅱ类、Ⅲ类再生粗骨料的再生 昆凝土的受压和受拉弹性模量E宜通过试验确定:当缺之试验 资料时,给出了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30%、100%时再生混凝土 弹性模量值,表3.2.6中数据是综合分析并简化后给出的 表3.2.6中,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30%时再生混凝土弹性模量为 相应普通混凝土的0.90倍,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50%时再生混 凝土弹性模量为相应普通混凝土的0.87倍,再生粗骨料取代率 为100%时再生混凝土弹性模量为相应普通混凝土的0.80倍 安照本标准第3.1.4条的规定,多层和高层再生混凝土房屋的再 生粗骨料取代率宜为30%~50%,再生混凝土弹性模量为相应 普通混凝土的0.90倍~0.87倍;低层再生混凝土房屋的再生粗 骨料取代率宜为50%~100%,再生混凝土弹性模量约为相应普 通混凝土的0.87倍~0.80倍。

3.2.7试验表明,再生混凝土的剪切变形模量和弹性

值关系与普通混凝土接近,泊松比也接近。故规定了再生混凝土 的剪切变形模量G可按相应弹性模量值的40%采用,再生混凝 土泊松比v可按0.2采用

3.2.8研究表明,再生粗骨料混凝土在温度作用下的

通混凝土差异不天。敌规定了再生混凝土的温度线膨胀系数、比 热容和导热系数宜通过试验确定。当缺乏试验条件或技术资料 时,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取值

3.2.9本条规定,将再生混凝

3.2.9本条规定,将再生混凝土结构应根据设计使用年限

3.2.101类再生粗骨料与天然粗骨料性能基本一致,本条规定 了掺用工类再生粗骨料的再生混凝土结构的适用环境、设计使用 手限和采取的措施可与普通混凝土结构一致。 3.2.11、3.2.12规定了掺用Ⅱ类、Ⅲ类再生粗骨料的再生混凝 土结构适宜的环境类别及设计使用年限;规定再生混凝土结构及 勾件设计使用年限不应超过50年,这与自前房屋结构设计使用 年限一致:强调再生混凝土结构宜在一类、二类环境中应用,不 得在四类、五类环境中应用;编制组试验表明,140mm厚的再 生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比240mm厚的传统砖墙承载力、延性 和抗震耗能能力均大幅度提高,因此,对于主要用于村镇住宅的 低层再生混凝土房屋结构,规定其可用于三类环境。同时规定, 再生混凝土结构及构件应采取的耐久性措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混凝士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

3.2.13规定掺用Ⅱ类、Ⅲ类再生粗骨料的再生混凝王,其再生

3.2.14编制组试验研究表明,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构件

再生混凝土共同工作性能与普通混凝土构件基本相同;本条对再 生混凝土结构用钢筋作了规定,并将再生混凝土结构对钢筋性能 的要求与普通混凝土结构对钢筋性能的要求相统一。

3.3再生混凝士保护层

3.3.1由于工类再生粗骨料与大然粗骨料的各项性能指标基本 相同,本条规定了掺用I类再生粗骨料的再生混凝土构件中混凝 土保护层厚度应写普通温游士结构一致

3.3.2规定了掺用Ⅱ类、Ⅲ类

筋保护层最小厚度,并遵循了与普通混凝土构件混凝土最小保护 层厚度相等或略有增大的原则,以保证再生混凝土构件与普通混 疑土构件同时应用时二者配筋构造设计协调,并且通过提升再生 混凝主品质的方法保证耐久性的要求。本条第1款的规定与现行 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相关规定一致。本 条第2款规定,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的再生混凝土结构,当再 生粗骨料取代率不大于50%时最外层钢筋的保护层厚度与现行 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相关规定一致;当 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大于50%时最外层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对于 一类、二类环境与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相关规定一致,对于三类环境比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 构设计规范》GB50010相关规定增加5mm且保护层不超 50mm,以防止混凝土开裂。本标准规定多层和高层混凝土房屋 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宜为30%~50%:低层混凝土房屋再生粗骨

料取代率宜为50%~100%。低层房屋主要为单排配筋再生混凝 土剪力墙住宅结构,而单排配筋剪力墙钢筋的保护层厚度较大, 所以设计中绝大多数的再生混凝士构件钢筋保护层最小厚度要求 与普通混凝土一致。表3.3.2中环境类别与现行国家标准《混凝 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的规定一致。

3.4.2掺用Ⅱ类、Ⅲ类再生粗骨料的钢筋再生混凝土结构,虽 再生混凝土比普通混凝土收缩变形略大,但在粗骨料取代率不大 于50%的情况下,对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的要求宜与普通混凝 王结构一致。本标准规定了多层和高层再生混凝土房屋再生粗骨 科取代率宜为30%~50%,这种情况下多层和高层钢筋再生混 疑土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要求与普通混凝土结构一致;同时 考虑今后发展,规定了当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大于50%时伸缩缝 的最大间距宜比普通混凝土结构适当减小

3.5.2编制组进行了掺用Ⅱ类、川类再生粗骨料的不同再生米

3.5.3研究表明,再生混凝土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

率要求可与普通混凝土构件要求相同,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相关规定

3.5.4编制组进行了各类再生混凝土构件受力性能试

3.5.4编制组进行了各类再生混凝构件受力性能试验,以此 为基础并参考国内外再生混凝土构件受力性能研究资料,规定了 再生混凝土板、梁、柱、梁柱节点、牛腿、墙、叠合构件、预埋 牛及连接件的设计,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十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相关规定执行,同时设计计算中应考虑再生混凝士强 度折减系数α。。本条规定将再生混凝土构件与普通混凝土构件 的设计方法相统一,便于推厂应用。 3.5.5混凝土预应力楼板、屋面板和梁在房屋结构中应用较为 广泛。本条规定了有粘结预应力再生混凝士楼板、屋面板和梁的 设计方法,考虑再生混凝土强度折减系数α后,与现行国家标 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相关规定相统一。 3.5.6编制组试验表明,混凝王强度等级相同的再生混凝土构 件与普通混凝土构件的受力性能非常接近,钢筋与再生混凝土的 粘结强度和钢筋与普通混凝王的粘结强度也很接近,再生混凝土 构件在工厂预制更有利于保证质量。本条规定了装配式、装配整 本式再生混凝土结构中各类预制构件及连接构造的设计、生产与 施工要求,考虑再生混凝土强度折减系数α后,与现行国家标 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关规定相统一,有利于 装配式再生混凝土结构与装 普通混凝土结构的协同发展

广泛。本条规定了有粘结预应力再生混凝士楼板、屋面板利 设计方法,考虑再生混凝土强度折减系数α。后,与现行国

3.5.6编制组试验表明,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同的再生

件与普通混凝土构件的受力性能非常接近,钢筋与再生混凝土的 粘结强度和钢筋与普通混凝土的粘结强度也很接近,再生混凝土 构件在工厂预制更有利于保证质量。本条规定了装配式、装配整 本式再生混凝土结构中各类预制构件及连接构造的设计、生产与 施工要求,考虑再生混凝土强度折减系数α后,与现行国家 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相关规定相统一,有利于 装配式再生混凝土结构与 普通混凝土结构的协同发展

4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4.2.2本条规定了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尚应符合的其他规

4.2.2本条规定了再生混凝士配合比设计尚应符合的其他规定, 包括:再生混凝士应采用质量法进行配合比计算,总用水量应为 争用水量和附加用水量之和,净用水量宜根据班落度和粗骨料最 大粒径按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十配合比设计规程》JGI55 确定。附加用水量应采用再生粗骨料饱和面干吸水量,再生混 的总用水量中当再生粗骨料采用预湿处理后可不考虑附加用水 量。附加用水量蕴藏在再生粗骨料内部,对再生混凝王的工作性 能不起作用,净用水量才是影响再生混凝士的最主要因素。净用 水量的确定,宜先根据落度和粗骨料最大粒径按现行行业标准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确定单位体积混凝土参考 用水量,在此基础上适当调整。进行再生混凝土配合比计算时应 以饱和面干骨料为基准,如需以自然含水状态骨料为基准进行计 算时则应进行相应的修正,这些规定经过了大量试配研究。 4.2.3编制组研究结果表明,在胶凝材料固定条件下,再生粗 骨料吸水率越大、取代率越高,再生混凝土的强度越低:如果采 用净水胶比计算再生混凝土的强度,其误差可高达35%;如果 采用总水胶比计算再生混凝土强度,其试配误差一般小于10% 可见附加水胶比(总水胶比减净水胶比)可以很好地折减再生骨 科品质缺陷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再生粗骨料的品质划分的主要 衣据之一是再生粗骨料的吸水率,吸水率可以反映出再生骨料表 面粘附老砂浆的多少和老界面的情况。采用总水胶比计算再生混 凝土的强度,实现了与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 程》JGJ55相关计算方法相统一。

4.2.3编制组研究结果表明,在胶凝材料固定条件下

5.0.4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再生混凝土结构构件正截面

5.0.4综合分析国内外相关研

承载力、斜截面承载力、扭曲截面承载力、受冲切承载力、局部 受压承载力计算: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士结构设计规范 B50010相关规定执行:但相应计算公式中再生混凝土强度应 乘以折减系数α。考再生混凝土强度折减后,本条规定将再 生混凝土结构构件承载力计算方法与普通混凝土结构构件相 统一。 5.0.5本条规定了掺用Ⅱ类、Ⅲ类再生粗骨料的有粘结预应力 EE

再生混凝土楼板、屋面板和梁的设计,应进行承载力计算,并应 对施工阶段进行验算,考虑对再生混凝土的强度和弹性模量折减

后,其承载力计算和施工阶段验算方法与现行国家标准《混凝王 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规定的有粘结预应力普通混凝土楼板、 屋面板和梁相统一。

6.0.2编制组研制梁徐变性能试验的二次杠杆加载装置,进 行广掺用卫类、血类再生粗骨料且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分别为 33%、66%、100%的截面高300mm、截面宽200mm、净跨 3000mm的再生混凝士梁和普通混凝士梁荷载长期作用下的受弯 生能比较试验;编制组还进行了再生混凝梁的徐变性能试验: 试验表明,再生混凝土梁的徐变挠度增大系数与普通混凝土梁的 余变挠度增大系数比值小于1.1,相应正截面裂缝的宽度也近仪 与挠度成比例变化。研究表明,荷载长期作用下再生混凝土构件 裂缝附加增大系数和荷载长期作用下再生混凝土构件变形附加增 大系数是相关的、接近的,但不一定相等,为了简化计算分析: 本标准定义了荷载长期作用下再生混凝土构件裂缝、变形附加增 大系数αo,这一定义将荷载长期作用下再生混凝土构件裂缝、变 形附加增大系数统一化,并统一用α表示,αe取值的确定方法也 一致。 6.0.3掺用1类、川类再生粗骨料的混凝土受弯构件,再生粗 骨料取代率为0时α应为1.00,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30%时αe 取1.03,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100%时α取1.10,三者符合线 生变化规律,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介于30%和100%之间时α取值 可按线性内插法取用。 6.0.4~6.0.7掺用1类、血类再生粗骨料的钢筋再生混凝土和 预应力再生混凝士构件,按裂缝控制等级进行受拉边缘应力或止 载面裂缝宽度验算及受弯构件考虑荷载长期作用影响的挠度验 算,考虑再生混凝土强度折减系数α。和荷载长期作用下再生混

7多层和高层再生混凝土房屋

7.1.2本条规定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7.1.4本条规定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CB

7.1.5抗震试验研究明,再生混凝土柱、框架、剪力

剪力墙的承载力和抗震性能与普通混凝土结构接近,本条将再生 昆凝土结构构件的抗震承载力验算方法与普通混凝土结构构件相 统一。

7.2.2考虑结构构件受力要求,钢筋与再生混凝土必须有良好 的粘结性能。规定了掺用Ⅱ类、血类再生粗骨料的再生混凝土多 层和高层结构的混凝土最低强度等级,对于一级抗震等级的框架 梁、柱及节点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5,其他各类结构构 牛不应低于C3O;与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10(2015年版)的第11.2.1条规定的一级抗震等级 的框架梁、柱及节点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30,其他各类 结构构件不应低于C20相比,以及与本标准第3.2.1条规定的 钢筋再生混凝土结构混凝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5、采用强度等 级400MPa及以上的钢筋时不应低于C30的要求相比,对再生 昆凝土强度等级的要求有所提高。本标准第3.2.1条规定的预 应力再生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40,且不应低 于C35”仍适用。

尺寸构造做了规定。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对普通混凝土柱截面尺寸构造相比,总体略严。主要考虑 再生混凝土柱轴压比的限值比普通混凝土柱有所减小,相同设计 条件下相应柱的截面尺寸应有所增大,但再生混凝王柱的剪跨比 及矩形截面柱长边与短边的比值要求与普通混凝土柱要求一致。

7.2.4再生混凝土柱为关键竖向构件,设计中有效控制

凝土轴压比是保证结构抗震延性的关键。规定了掺用Ⅱ类、Ⅲ类 再生粗骨料的再生混凝土多层和高层结构柱的轴压比限值,该轴 玉比限值比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 2010(2016年版)表6.3.6柱轴压比限值有所减小,再生粗骨 料取代率30%时一、二、三、四级结构柱轴压比限值小0.05 再生粗骨料取代率50%时一、二、三、四级结构柱轴压比限值 小0.10;当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介于30%和50%之间时,柱轴压 化限值可按线性内插法取值。同时规定,建造于N类场地的高层 建筑,柱轴压比限值应适当减小。当为异形柱框架时,框架柱的 钟压业阻值应降低005平用

7.2.5再生混凝土剪力墙为关键竖向构件,设计中有效

对一、二、三级混凝土剪力墙墙肢轴压比限值相比,再生粗骨料 取代率30%时轴压比限值小0.05,再生粗骨料取代率50%时轴 玉比限值小0.10,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介于30%和50%之间时轴 压比限值按线性内插法采用。由于本标准规定的再生混凝土房屋 最大高度限值约为普通混凝土房屋最大高度的2/3,通常实际工 程中再生混凝土剪力墙墙肢的轴压比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8.1.2编制组进行了单排配筋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试验研究

8.1.2编制组进行了单排配筋混

表明单排配筋再生混凝土剪力墙结构非常适于建造村镇低层住 宅。试验表明,140mm厚的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50%~100% 的再生混凝土剪力墙比传统240mm厚的砖墙抗震性能大幅度提 高。本条规定了低层再生混凝王房屋剪力墙结构可采用单排配筋 剪力墙结构。村镇建筑多数为三层及三层以下的低层住宅,量大 面广。低层剪力墙住宅结构的墙体较薄,相同建筑面积下使用面 积增大,较薄的混凝土墙体采用单排配筋比双排配筋施工简便月 抗震性能良好

8.1.3编制组进行过钢筋混凝土多层异形柱框架结

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异形柱截面肢厚150mm,肢高与肢厚比 为4,经合理设计可满足8度烈度区异形柱结构设计要求。规定 参用Ⅱ类、Ⅲ类再生粗骨料的低层再生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异 形柱截面肢厚不宜小于140mm、肢高与肢厚比不宜小于3,可满 足抗震要求

应根据设防类别、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 级,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规定,并规定了低层再生混凝土房

8.2.1低层住宅单排配筋剪力墙厚度为140mm时,剪力墙连 梁截面宽度也为140mm;同样,考虑梁截面宽度与剪力墙厚度 相等时,便于建筑设计中室内不出楞,同时考虑建筑设计和结构 设计要求,规定了梁的截面宽度不宜小于140mm。为防止梁剪 切破坏,规定了梁的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手4。 8.2.2、8.2.3与本标准对多层和高层再生混凝土框架柱截面尺 寸相比,低层再生混凝土框架柱截面的尺寸减小;再生混凝土异 形柱框架适宜低层住宅设计,规定了异形柱截面尺寸要求,并规 定异形柱设计应符合《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149的 规定;无论是矩形柱还是异形柱,规定柱剪跨比宜大于2,目的 是防止柱剪切破坏。 8.2.48.2.5本条规定低层再生混凝土结构前力墙宜设置端柱

8.2.1低层住宅单排配筋剪力墙厚度为140mm时,剪力墙连 梁截面宽度也为140mm;同样,考虑梁截面宽度与剪力墙厚度 相等时,便于建筑设计中室内不出楞,同时考虑建筑设计和结构 没计要求,规定了梁的截面宽度不宜小于140mm。为防止梁剪 切破坏,规定了梁的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不宜小手4。 8.2.2、8.2.3与本标准对多层和高层再生混凝土框架柱截面尺

寸相比,低层再生混凝土框架柱截面的尺寸减小;再生混凝土异 形柱框架适宜低层住宅设计,规定了异形柱截面尺寸要求,并规 定异形柱设计应符合《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149的 规定;无论是矩形柱还是异形柱,规定柱剪跨比宜大于2,自的 是防止柱剪切破坏。

或翼墙,并且规定低层再生混凝土剪力墙厚度构造要求,以防止 剪力墙平面外破坏,同时可提高剪力墙的抗震性能

8.3.1编制组进行了空腔聚苯模块单排配筋再生混凝土剪力墙 原型试件抗震性能试验研究:试件混凝剪力墙厚度130mm 空腔聚苯模块两侧壁厚各60mm:每侧抹灰各20mm,复合墙体 总厚290mm。结构表明:复合剪力墙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单 非配筋剪力墙聚苯模块和面层砂浆的存在可显著提高剪力墙的抗 震能力。按照本条规定,外墙宜采用外侧保温的板式模块或内列 两侧保温的空腔式模块单排配筋再生混凝土剪力墙,内墙为户内 墙体对保温性能要求低于外墙,内墙可采用普通单排配筋再生混 疑土剪力墙。自前用得较多的保温模块是板式聚苯保温模块和聚

8.3.4编制组进行了系列单排配筋剪力墙与另一方

筋剪力墙节点构造可靠性的抗震性能试验,包括L形连接节点 构造、T形连接节点构造、十字形连接节点构造的剪力墙试件, 每种连接节点构造试件又分为工程轴方向、与工程轴呈45方向 施加低周反复荷载两种加载方向,较好反映了不同方向地震作用 下对剪力墙节点构造的抗震需求。试件节点设计仅采用了简单的 构造钢筋方式,节点位置均未设置暗柱,试验表明,所有试件均 未发生节点破坏,而是发生了墙体的损伤破坏。本条规定,大大 简化了低层房屋单排配筋剪力墙L形节点、T形节点、十字形 节点的连接构造,其构造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得到了相应抗震性能 试验的验证。

H 式验的验证。 8.3.5多数情况下低层房屋单排配筋再生混凝土剪力墙与楼板 车接时,对剪力墙的配筋不需要加强。设计中不需要加强时可不 加强,需要加强时可按本条规定采用增设竖向短钢筋的方法加 强,该加强构造措施比采用双排配筋加强的构造对较薄墙体容易 实施。 8.3.6多数情况下低层房屋单排配筋再生混凝土剪力墙与屋 面板连接时,对剪力墙的配筋不需要加强。当需要加强时,可 安本条规定采用增设弯折短钢筋的方法加强。规定弯折短钢筋 申入剪力墙及屋面板的长度要求,自的是加强它们共同工作的 性能。 8.3.7工程中单排配筋剪力墙和双排配筋剪力墙可以根据受力 需要灵活采用,低层房屋单排配筋再生混凝土剪力墙与另一方向 的双排配筋剪力墙相连时,二者的连接节点应有简便可靠的构 造,本条规定了单排配筋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与双排配筋剪力墙 连接的构造要求。

8.3.5多数情况下低层房屋单排配筋再生混凝土剪力

连接时,对剪力墙的配筋不需要加强。设计中不需要加强时可不 加强,需要加强时可按本条规定采用增设竖向短钢筋的方法加 强,该加强构造措施比采用双排配筋加强的构造对较薄墙体容易 实施

面板连接时,对剪力墙的配筋不需要加强。当需要加强时,口 安本条规定采用增设弯折短钢筋的方法加强。规定弯折短钢筋 申入剪力墙及屋面板的长度要求,自的是加强它们共同工作的 性能。

8.3.7工程中单排配筋剪力墙和双排配筋剪力墙可

需要灵活采用,低层房屋单排配筋再生混凝土剪力墙与另 的双排配筋剪力墙相时,二者的连接节点应有简便可靠 造,本条规定了单排配筋剪力墙水平分布钢筋与双排配筋剪 连接的构造要求,

连接的情况,其节点连接应采取简便可靠的构造,本条规定了低 层房屋单排配筋再生混凝土剪力墙与边框柱连接的构造要求,连 接构造示意见图2

预留圆孔浆锚连接试件的工作性能试验。预制剪力墙装配连接构 告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上下层预制剪力墙节点连接全部采用构造 钢筋约束预留圆孔浆锚搭接连接,同层预制剪力墙节点连接全部 装配:第二种是上下层预制剪力墙节点连接全部采用构造钢筋药 束预留圆孔浆锚搭接连接,同层预制剪力墙节点连接在140mm× 40mm节点区域设置构造柱现浇连接。装配式单排配筋剪力墙 试件的连接构造:上下层预制剪力墙水平和竖向单排钢筋直径相 等,钢筋直径分8mm、10mm、12mm三种;上下层预制剪力墙 竖向分布钢筋错位布置,错位距离为竖向分布钢筋间距的0.5 音,即上层剪力墙预留圆孔位置在竖向分布钢筋之间:上层剪力 尚连接区域预留圆孔直径为50mm:预留圆孔的高度比墙体厚度 140mm高25mm,即下层剪力墙竖向钢筋伸入上层剪力墙预留 员孔的高度为165mm;下层剪力墙竖向连接钢筋采用了墩头钢 筋,墩头直径为1.5倍钢筋直径,墩头高度为0.5倍钢筋直径: 上层预制剪力墙预留圆孔高度范围加50mm为预留圆孔构造钢 筋约束区,构造钢筋约束区采用间距50mm,直径6mm的双排 分布钢筋代替了单排水平分布钢筋,在预留圆孔两侧20mm用 直径4mm的箍筋约束双排水平分布钢筋:上下层预制剪力墙装 配时,接缝处采用20mm的灌浆料座浆,下层预制剪力墙竖向 受力墩头钢筋插入上层剪力墙预留圆孔后用灌浆锚固。系列试验 表明:由于所采用的灌浆料的强度明显大于剪力墙混凝士强度。 敦头钢筋与预留圆孔内的灌浆料圆柱可牢靠地连接在一起:灌浆 料形成的圆柱周边与预留圆孔接触的粘结面积远远大于墩头钢筋 与灌浆料圆柱接触的面积,故灌浆料圆柱与预留圆孔粘结力显著 天于钢筋与灌浆料圆柱粘结力:墩头钢筋锚固长度仅为墙体厚度 加25mm的条件下,墩头钢筋与灌浆料圆柱锚固性能试件的 拔试验结果为墩头钢筋拉断破坏:上下预制剪力墙连接区域可有 效地传递水平剪力且竖向受力钢筋连接性能可靠。本标准规定的 装配式单排配筋再生混凝土剪力墙构造钢筋约束预留圆孔浆锚搭 接连接构造简便,受力可靠,并得到了系列试验验证。上下预制

剪力墙构造钢筋约束预留圆孔浆锚搭接连接构造示意见图4。6图4上下预制剪力墙构造钢筋约束预留圆孔浆锚搭接连接构造1一钢筋笼:2一上层墙体;3一钢筋墩头;4一预留孔灌浆;5一坐浆层:6一竖向钢筋:7下层墙体试验研究表明:装配式单排配筋再生混凝土剪力墙与同条件下现浇单排配筋再生混凝土剪力墙相比,承载力为现浇剪力墙的90%以上,同层预制剪力墙节点连接在140mm×140mm节点区域设置构造柱现浇的装配式剪力墙抗震延性好于同条件下的现浇剪力墙。实际工程中,低层单排配筋剪力墙结构的承载力显著高于传统的砖房结构,抗震承载力容易满足设计要求。59

9.1.1、9.1.2研究和工程实践表明,再生混凝土的制备对综合 技术要求较高:鉴于其在搅拌、运输等环节上与天然骨料混凝 要求相同,宜采用预拌方式生产,因此对再生混凝土的制备和运 输要求满足现行国家标准《预拌混凝土》GB/T14902中规定 即可。 9.1.3、9.1.4研究和工程实践表明,再生混凝土的搅拌设备与 普通混凝土搅拌设备相同。由再生粗骨料表面粗糙,梭角较多 且吸水率较高,适当延长揽拌时间可增强和易性。 9.1.5、9.1.6为了保证再生混凝土的质量,规定了再生混凝士 半制前,应测定砂、石含水率并根据测试结果调整材料用量,提 出施工配合比,规定了再生混凝土运输要求。

输要求满足现行国家标准《预拌混凝土》GB/T14902中规定 即可。 9.1.3、9.1.4研究和工程实践表明,再生混凝土的搅拌设备与 普通混凝土搅拌设备相同。由于再生粗骨料表面粗糙,棱角较多 且吸水率较高SD 339-1989 钛材管板焊接技术规程,适当延长揽拌时间可增强和易性。

9.2浇筑、振捣和养护

9.2.1、9.2.2规定了在浇筑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再生混凝土的 均匀性和密实性,散落的再生混凝土严禁用于结构构件的浇筑, 这是保证再生混凝土质量的关键

9.2.3试验表明,为了避免离析,对再生混凝王拌合物浇筑时 项落的自由高度做出规定,当超出后,应采用有效措施防止 离析。

9.2.4再生混凝土拌合物的内摩

为注意防止表面失水,否则可能因为内外湿差引起收缩应力,导 致表面裂缝。再生混凝土干燥收缩变形较天然骨料混凝土略大

为防止再生混凝土早期收缩开裂,应特别加强对再生混凝土早期 养护。规定了再生混凝土浇筑成型后应加强养护QC/T 629-2021 汽车遮阳板,并根据环境和 天气情况采取适宜的养护方法

统一书号:1511232444 定价:16.00 元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