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J T 314-2022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设计标准.pdf

CJJ T 314-2022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设计标准.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CJJ T 314-2022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5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199099
下载资源

CJJ T 314-2022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CJJ T 314-2022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设计标准.pdf

13.1一般规定 13.2生态环境保护 71 13.3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 71 13.4废水、污水、废气污染防治 72 13. 5其他 73

本标准只对涉及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设计的关键术语和《城市 轨道交通工程基本术语标准》GB/T50833-2012未作规定的术 语进行定义,并与相关规范中已有的术语定义一致。

3.0.2由于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服从于城市总

3..2由手币域快速轨道交通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服从于城币忘 体规划和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工程作为城 市主城区与城市外围卫星城、外围经济中心的快速连接线路,宜 突出体现其功能定位和运输需求。也可以理解为是采用城市轨道 交通技术制式、运营模式和服务水平的快速轨道交通GB/T 37915-2019 社区商业设施设置与功能要求,属于服务 于城市公共交通的工程。但不包括基于铁路系统制式新建、扩建 或开行服务于城市的公交化运行客运列车系统标准。

3.0.3关于设计年限,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条件

3.0.4根据项目需求情况及客流特征,市域快速轨道

用站站停和大站快车的越行列车混合运行、主支线运行、跨线运 行等灵活的行车组织模式;综合考虑到直达模式的经济性和运营 代价,本标准不对直达运行模式作规定

3.0.7参照我国高铁隧道有关空气动力学的相关标准

车区域结构净空应满足空气压力变化时人体舒适度的要求,本标 准沿用国铁和地铁标准。

3.0.9一条市域快线,原则上为统一车辆参数,全线

司的设计速度。市域线穿越区域多,可根据线路条件、敷设方式 和车站间距,采用不司最高设计速度。局部段落工程条件困难 时,如在复杂城区部分线路平面半径条件不能采用高速设置,可 在满足运营功能前提下采用路段速度,以保证行车安全。

4.0.2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列车平均旅行速度受列车最高运行 速度、站间距离、行车组织模式等因素影响,不同线路会存在一 定差异。为了避免市域快线设计旅行速度过低,本标准对国内已 经开通或正在设计中的120km/h以上市域快线的平均旅行速度 值进行了统计(见表1)。同时考虑到目前很多市域快线项目有 穿越城市中心区域的规划需求,在穿越中心区地段,为争取取得 较好的客流吸引效果,不可避免出现站点布置相对较密的情况 因此,经慎重讨论和分析,确定站站停行车组织模式下线路设计 平均旅行速度值不宜低于45km/h,但针对采用的运营速度,本 标准的意图是力争得到比较高的旅行速度,以便增强市域快线与 其他交通方式的竞争力,节约旅客在途时间。本标准对大站快 车、直达列车等特殊行车组织模式下的最低旅行速度不作规定。

表1国内已运营或正在设计的市域快线平均旅行速度统计

4.0.3关于越行站的确定,重点应对各车站的车站功能及级别、 各时段总的客流乘降量、换乘客流量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确定。 例如从直观的角度判断,机场、铁路客运、天型旅游景区和大型 商住业态区等重要换乘及乘降枢纽站,可以优先排除不属于越 行站,

的基础上,根据区段客流OD分布情况,以满足越行列车出行客 流为原则进行确定。

的舒适性,但如果初期行车密度较大,可能造成初期配属车数增 多,增加初期投资,因此规定市区或者主线初期高峰时段最小行 车间隔不小于10对/h即可,较《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一 2013降低2对/h

12市域快线站间距大,

线设置间距要求,因此,故障列车的推送速度不宜低于30km/h一

45km/h;在实际运营中,运营管理部l门应完善应急响应机制,并 提高事故处理效率。 4.0.13越行站的基本配线方案有以下两种(见图1),应结合 敷设方式、车站规模、待避列车过岔等因素综合研究确定。一般 情况下,方案一适用于地下站,特别是车站两端接盾构区间的地 下站;方案二适用于高架站。在有越行线配置情况下再布置停车 线,会造成配线密集甚至无法布设,因此,越行线应具备停车线 功能。这代表如果越行站的待避线上停有故障车,则在故障车退 出正线之前,该站至少在停有故障车的径路上暂不具备越行 功能。

方案一:双岛正线外侧

方案二:双岛正线内侧

图1越行站基本配线方案

4.0.14为提高站站停待避列车侧向进出站效率,越行线宜配置 12号及以上号数道岔,其余配线的道岔号数根据实际功能需要 进行配置。 4.0.15远离主城区的远郊车站,当早晨发车时间较早,而站务 人员住家远离这种车站时,为便于站务人员按时达到工作岗位: 官左车站设署供站务人伟用的夜间驻站用房

4.0.14为提高站站停待避列车侧向进出站效率,越行线宜配置 12号及以上号数道岔,其余配线的道岔号数根据实际功能需要 进行配置。

4.0.15远离主城区的远郊车站,当早晨发车时间较早,而

人员住家远离这种车站时,为便于站务人员按时达到工作岗位 宜在车站设置供站务人员使用的夜间驻站用房。

5.1.1市域B、市域A型车格按照地铁A、B型车的外形规 格尺寸,市域D型车采用了城际动车的宽度(3300mm)和地板 面高度(1260mm),在一条线路地下线占比较天且大量采用盾 构法圆形断面的项目中,市域D型车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高 架线居多的项目中,由于轴重原因,其优势并不明显。 5.1.3表中车辆参数是目前国内通用的市域A、市域B、市域 D型车的相关参数,现阶段设计应按相应参数选取,后续车辆研 发改进后的新参数可结合工程需要进行选取。考虑到DC3000V 制式在国外工程中有应用,为提高市域快线在牵引供电制式方面 的合理性,作为可能的发展方向,本标准也一定程度地推荐规定 了采用DC3000V供电制式

6.3.4根据成都轨道交通18号线地下线空气动力学研究结论, 由于各型车3~5车门的车辆密闭性能难以做到很好的效果,圆 形隧道在120km/h~160km/h速度条件下,其区间隧道的有效 净空面积为42m²,AC25kV牵引供电制式下采用的柔性架空接 触网之接触轨距轨面高度为5000mm,接触网安装高度为 1200mm,故接触网构件安装高度为6200mm,因此从限界角度 确定的圆形隧道建筑限界直径为7200mm。另外,铁路隧道 160km/h速度目标值、开行传统铁路机车车辆(客车)的单线 隧道,其有效净空要求是42m²,因此圆形区间隧道建筑限界采 用7200mm,也可证明在同等密封效果情况下,压力波的影响可 以满足运营要求。

6.4.1站台面距车厢地板面的高差主要考虑车辆不同载荷条件 及车轮磨耗,设计中按30mm取值。 6.4.4为了减小AC25kV牵引供电制式柔性接触网安装所引起 的站台层的高度问题,成都市域快线在实际工程中就是采用轨顶 排热风道置于站台上方的设计,可以较好地将顶部构筑物至轨面 的高度控制在 6500mm以内。

7.1.4表7.1.4是按最高设计速度100km/h以上,采用最大超 高150mm、最大欠超高75mm、未被平衡离心加速度0.49m/s 等参数计算得出的数值。

7.2.4根据实际的工程案例,考虑市域快线郊区线路地形问题

7.2.4根据实际的工程案例,考虑市域快线郊区线路

限活 X我 定 本标准规定道岔可设置在坡道上,但坡度不宜大于5%o,确需设 置且条件困难的,设置的坡道不应大于10%。

8.0.1本条规定的数值是根据国铁、地铁以及市域快线行车速 度及轨道要求综合确定,设计中视不同情况对应选取。 8.0.3曲线地段轨道超高顺坡率跟运行速度有关,表8.0.3给 出了最高运行速度与超高顺坡率的对应关系,轨道设计中应按对 应关系选取。

9.1.2在有条件的车站综合设置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停车场地 及设施,有利于车站周边的客流吸引和聚集。 9.1.3市域快速轨道交通与其他轨道交通线按交通一体化发展 的需求,优先采用付费区换乘方式;当受运营管理部门或机构不 适宜采用付费区换乘时,也可在两者间设置分隔设施并可通过验 票机实现付费区直接连通换乘

9.2.2结合市域快线工程特点,其路基选用与国铁相近,因此, 推荐按国铁相关的标准和规范执行。

9.2.2结合市域快线工程特点,其路基选用与国铁相近

9.3.1本标准列车最高运行速度大于120km/h,动力系数u值 按现行行业标准《铁路桥涵设计规范》TB10002的规定取值, 不予折减。

9.3.1本标准列车最高运行速度大于120km/h,动力系数

墩顶水平位移直接影响到列车运行安全性和旅客乘车舒适度,控

9.4.8一般情况下,市域快线矿山法隧道区间断面比地铁矿山 法隧道断面大,采用上下行线分修更有利于建设安全。区间隧道 较短或者受特殊条件限制时,可采用满足消防要求的合修方案。 9.4.9本条规定了矿山法隧道的最小净距要求,并提出了宜按 照围岩地质条件、隧道断面尺寸及施工方法等因素确定的基本 原则。 9.4.10本条提出了混凝土的原材料和配比、最低强度等级、最 大水胶比和单方混凝土的胶凝材料最小用量的原则性要求,并以

照围岩地质条件、隧道断面尺寸及施工方法等因素确定的基本 原则。 9.4.10本条提出了混凝土的原材料和配比、最低强度等级、最 大水胶比和单方混凝土的胶凝材料最小用量的原则性要求,并以 表格的形式明确了隧道结构混凝土的最低设计强度等级。 9.4.14隧道洞口设置的缓冲结构除按空气动力学分析结论设置 外,洞口附近建筑物在距离和特殊环境要求条件下,也应考虑缓 冲结构的设置,避免隧道对周边环境安全产生影响

9.4.10 本条提出了混凝土的原材料和配比、最低强度等级、最 大水胶比和单方混凝土的胶凝材料最小用量的原则性要求,并以 表格的形式明确了隧道结构混凝土的最低设计强度等级。

本茶提出混凝士的原材科和配比、取低强度等级

9.5.1一级防水不得有漏水,且无水渍渗漏。二级防水所要求 到达的标准,顶部不得滴漏,其他部位不得漏水;结构表面可有 少量湿渍,总湿渍面积不应大于总防水面积的2/1000,任意 100m防水面积上的湿渍不应超过3处,单个湿渍的最大面积不 应大于0.2m²。本条规定有利于隧道和隧道内的附属结构安全

10.1隧道通风及空气压力控制

10.1.3关于空气压力的控制值,目前结合部分地区及国铁的试 验数据选取,后续结合类似项目的运营后实际测试予以修正。

10.2.1结合市域快线站间距大,区间之间不可避免存在线路坡 变最低点设置相关泵房的情况,给水排水设备采用自动化控制方 式可有效避免运营期间需人工启动相关设备,采用自动化远程控 制可有效实现给水排水设备的安全运行。

10.3.1市域快线运行时速较高,且行车密度较大,供电电源容 量需同时考虑牵引用电负荷及动力照明负荷需求,当采用交流牵 引供电系统时,进线电源电压等级需采用110kV及以上电压 等级。 10.3.3牵引网的供电方式选择与牵引负荷密切相关,市域快线 总体上来看负荷远小于高速铁路,采用带回流线的直接供电方式 一般可满足供电要求。 10.3.4~10.3.6这些条文从目前技术应用及维护管理的成熟度 方面考虑,后期牵引供电主变压器的备用方式、牵引供电系统的 供电方式、牵引供电主变压器的调压方式,可以根据技术方案的 发展及工程的实际情况需要进行选择。 10.3.8部分如穿越城市中心的市域快线,由于会出现较多地下

10.3.8部分如穿越城市中心的市域快线,由于会出现较多地

隧道区段,在隧道区段采用刚性悬挂系统,对于后期的运营维护 其优势相对明显,因此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可通过技术经济比 较,综合确定架空接触网的采用形式。

.3.13根据域快线牙邀的区域,采用直讯车号供电系犹的 其外部电源供电方案,可根据工程特点及外部电源情况综合比选 后确定。 10.3.14一般情况下,市域快线运行速度相对较高,从目前技 术应用及维护管理的成熟度方面考虑,建议采用架空接触网的供 电方式。但不排除结合部分工程的实际情况以及第三轨供电技术 的发展,通过经济技术比较后确定牵引!网采用架空接触网或第三 轨供电方式。 10.3.21当工程采用直流牵引供电系统、走行轨作为牵引回流 时,各地轨道交通工程均不同程度出现了杂散电流泄漏的问题: 部分工程还较为严重。由于工程穿越的范围较广,部分区段对于 杂散电流的泄漏及防护比较敏感,比如穿越或临近石油、燃气管 线及地方供电部门主变压器、轨道交通工程的穿越河流等特殊区 段,对于杂散电流的防护要求较高,可在原来钢轨扣件绝缘及道 未防护的基础上,牵引回流钢轨采用增大钢轨泄漏电阻的绝缘措 施,从源头上实现杂散电流防护的有效性及长效性。 Ⅲ动力照明供电系统

10.3.25随看LED照明技术快速发展,其可靠性、性价比天幅 提升,LED其有光效高、寿命长、对环境污染小、检修维护工 作量小等优点,推荐加大LED照明应用范围。照明功率密度按 不大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目标值, 高标准要求,推动照明节能,减少运营能耗。

10.4.2专用通信系统在正常运营方式时,应为运营管理提供信 息;在灾害运行方式时,应为防灾、救援和事故处理的指挥提供 保证。

10.5.3国家对信息安全非常重视,市域快线建设也是其中重要 的一环,因此在设计中应根据国家颁布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 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信息 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等相关法规和文件要求,进行防病 毒人侵、防黑客攻击等保护措施的设计。 10.5.4远期运营能力要求不一定是最大能力要求,因此设计时 按最大能力要求设计才能涵盖运营需求。

10.5.10地铁、轻轨线路大多数站间距为1km左右,一般情况 下每10个车站配置1台中央调度员工作站是通常做法,但市域 快线站间距往往数公里甚至更长,也就是线路较长但车站数较 少,在此情况下确定中央调度员工作站数量时,将线路长度因素 纳入是合理的。

10.5.14由于一些联锁系统对于基本进路只能定义一条延续进 路,这样在工程设计中可能存在保护区段的设置有“内置”和 “外置”两种情况,但无论“内置”还是“外置”,其安全防护距 离都应通过计算确定。 10.5.15要求中央和车站调度人员通过工作终端下达的安全指

10.5.15要求中央和车站调度人员通过工作终端下达的安全指

10.5.15要求中央和车站调度人员通过工作终端下达的安全

令能有效地到达ATP计算机系统和联锁系统,这样才能实现对 CBTC列车和非CBTC列车的有效的安全控制

10.7.5综合监控系统的模块化设计可以为线路扩展及其他线路 接入创造条件,还可以为更高级管理系统连接预留条件。 10. 13控制 中 心

10.13.2关于控制中心设置相对独立的进出口,主要应确保控 制中心用房的独立性和安全性。

10.13.2关于控制中心设置相对独立的进出口,主要应确保控 制中心用房的独立性和安全性。

11.2.1关于停车场的功能,必要时可承担双周/三月检和 作业。 11.2.2表中给出了车辆日常维修和定期检修的修程和周期 围值,具体设计时,应根据车辆技术条件、车辆质量和既有 基地的检修经验确定。

11.2.1关于停车场的功能,必要时可承担双周/三月检和临修 作业。 11.2.2表中给出了车辆日常维修和定期检修的修程和周期的范 围值,具体设计时,应根据车辆技术条件、车辆质量和既有车辆 基地的检修经验确定。 11.2.3车辆基地的总平布置应以车辆运用、检修设施为主体, 综合考虑维修中心、物资总库及其他配套设施的功能及作业要 求,按有利生产、方便管理和生活的原则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布 置,并应充分考虑远期的发展条件

11.2.3车辆基地的总平布置应以车辆运用、检修设施为主体

12.0.5当区间受地形和环境条件限制,采用纵向机械通风无法 满足乘客疏散所需的排烟要求时,可采用横向或半横向通风 方式。

13.1.3根据经国家环境保护部门批复的工程环境影响报告 认的噪声、振动防护距离,工程站位、风亭、冷却塔以 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地面变电所的设计应按照该防护虽 执行。

业应当优先使用清洁能源,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 的工艺、设备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和污染物无害化处理 术,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制定。

13.1.5本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 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

13.1.8施工组织设计是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 分,此阶段需要根据工程和所在区域环境特点提出施工阶段的环 境保护与水土保持措施。

13.3噪声与振动污染防治

13.3.1~13.3.5噪声、振动污染防治设计主要从降低噪声振动

源强、阻隔传播途径和受声点防护等方面提出工程治理或综合防 治措施。 1在技术、经济可行条件下,优先考虑对噪声源和传播途 径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实施噪声主动控制。包括车辆、设备选型 选用低噪声类型,加强轮轨系统维护,采用线路工程减振降噪新 技术等方面采取措施,从源头降低影响。 2阻隔传播途径主要是设置声屏障、降噪林带,合理利用 地物地貌等天然缓冲地域遮挡等措施降低噪声。 3受声点防护是采取建筑隔声、改变敏感建筑使用功能等 措施,使室内声环境符合相关标准规定。 4轨道交通振动污染防治是一项综合治理工程,需从多方 面、多角度加以综合考虑。从降低振动源强方面,选用低振动车 辆、设备,如采用弹性车轮、阻尼车轮及弹性踏面等车轮技术: 对车辆、轨道、桥梁结构或设备基础设置减振垫;米用钢轨减振 器(阻尼钢轨)、轨道减振扣件、道垫等轨道减振措施;桥梁 结构采用减振型桥梁支座、桥梁吸振器等;均可从源头降低振动 影响。另外还有设置隔振沟、隔振沟内填嵌柔性材料、隔振桩等 阻隔传播途径的减振措施,以及对建筑物基础采取减振、隔振措 施也可以有效控制振动的影响

TCCFA 00006-2016 循环再利用化学纤维(涤纶)行业绿色采购规范13. 4废水、污水、废气污染防治

13.4.1车辆基地产生的生产废水、生活污水以及沿线车站的生 活污水排放,若有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应当执行地方污染物 放标准。 13.4.2废水回用既可以有效节约和利用宝贵的淡水资源,又可 以减少污水或废水的排放量,减轻水环境的污染,还可以缓解城 市排水管道的超负荷现象。 13.4.3根据车辆基地生产车间作业特点及先进的低污染工艺设 备的应用,本条仅对产生烟尘或有害气体的设备和工艺用房提出 了污染防治要求。

13.4.3根据车辆基地生产车间作业特点及先进的低污染工艺设 备的应用,本条仅对产生烟尘或有害气体的设备和工艺用房提出 了污染防治要求

13.5.1~13.5.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 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对危险废物的收集、贮存、处置均有明 确规定。

统一书号:15112:38380 足 价:25.00元

统一书号:15112:38380 价:25.00元

DB37T 4088-2020 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分类与要求统一书号:15112:38380 正 价:25.00元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