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51350-2019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

GB/T 51350-2019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GB/T 51350-2019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3 MB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199325
下载资源

GB/T 51350-2019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T 51350-2019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

经济比选确定较优方案。对手复杂项自或非常规项目,当相关参 数维度增加后,技术方案的组合方式也很多,通过设计师及专家 经验很难获得所需要的最优方案。这时宜采用优化设计软件,使 用多参数优化算法:自动寻优选取方案。建筑方案和技术策略评 价时,要考虑建筑全寿命期成本:综合平衡初投资和运行费用及 其他外部效益。

规划与建筑方案设计

7.1.5城市及建筑群的规划设计与建筑节能关系密切。近零能 耗建筑设计首先要从规划阶段开始:在城市规划时,通过控制建 筑密度、区域微气候营造等角度创造近零能耗建筑发展的前提条 生:在建筑群规划时,应考虑如何利用自然能源,冬季多获得热 量和减少热损失,夏季少获得热量并加强通风。具体来说,要在 冬季控制建筑遮挡以加强日照得热,并通过建筑群空间布局分 新:营造适宜的风环境,降低冬季冷风渗透:夏季增强自然通 风,通过景观设计,减少热岛效应,降低夏季新风负荷:提高空 调设备效率。通常来说,建筑主朝向应为南北朝向,有利于冬季 得热及夏季隔热,有利于自然通风。主入口避开冬季主导风向: 可有效降低冷风对建筑的影响。 7.1.6近零能耗建筑应遵循“被动优先”的设计原则,通过建 筑设计手段降低建筑能耗,然后采用主动节能技术进行优化补 充。在很多情况下,通过被动式建筑设计降低建筑能耗具有一次 性的特点,与采用主动节能技术相比:不需要考虑设备效率下 降、调试使用不当、设计工况与实际工况偏离等常见问题。 充分运用被动式建筑设计手段进行初步设计方案是定量分析 的基础,只有在通过因地制宜地分析,以“被动优先:主动优 化”为原则:结合不同地区气候、环境、人文特征,根据具体建 筑使用功能要求,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关然采光、太阳得热,控 制体形系数和窗墙比等,才能为后续定量分析优化打下坚实的基 础,为最终获得最优设计策略提供依据

7.1.9夏季过多的太阳得热会导致冷负荷上升,因此外窗应考

太阳得热系数(SHGC)的调光玻璃进行通阳。可调节外通阳表 面吸收的太阳得热,不会像内遮阳或中置阳一样传人室内,并 且可根据太阳高度角和室外天气情况调整遮阳角度,从通阳性能 来看,是最适合近零能耗建筑的遮阳形式。 固定遮阳是将建筑的天然采光、遮阳与建筑融为一体的外通 阳系统。设计固定遮阳时应综合考虑建筑所处地理纬度、朝尚 太阳高度角和太阳方尚角及遮阳时间。水平固定外遮阳挑出长度 应满足夏季太阳不直接照射到室内,且不影响冬季李日照。在设置 固定遮阳板时,可考虑同时利用通阳板反射自然光到天进深的室 内,改善室内采光效果。 除固定通阳外:也可结合建筑立面设计:采用自然遮阳指 施。非高层建筑宜结合景观设计,利用树木形成自然遮阳,降低 夏季辐射热负荷。 南尚宜采用可调节外遮阳、可调节中置通阳或水平固定外通 阳的方式。东尚和西尚宜采用可调节外遮阳设施:或采用垂直方 同起降遮阳百叶帘DL/T 5586-2020 换流站辅助控制系统设计规程,不宜设置水平遮阳板。设置中置遮阳时,应 尽量增加遮阳百叶以及相关附件与外窗玻璃之间的距离。 选用外遮阳系统时:宜根据房间的功能采用可调节光线或全 部封闭的遮阳产品。公共建筑推荐采用可调节光线的阳产品 舍住建筑宜采用卷闸窗、可调节百叶等遮阳产品。 7.1.10建筑进深对建筑照明能耗影响较大,对于进深较天的房 间,应通过采光中庭和采光竖并的设计,引入自然光。此外,可 考虑利用光导管、导光光纤等导光设施引入自然光,减少照明光 源的使用,降低照明能耗。 7.1.11采用下沉广场(庭院)、天窗、光导管系统等,可改善 地下车库等地下空间的采光,减少照明光源的使用:降低照明 能耗。 7.1.12近零能耗建筑设计时,宜结合建筑立面及屋顶造型效 果,设置单晶硅、多晶硅、薄膜等多种光伏组件,充分利用太阳 能资源

7.1.13在近零能耗建筑节能设计时必须对围护结构热桥进行处 理。近零能耗建筑中的热桥影响占比远远超过普通节能建筑:因 此热桥处理是实现建筑超低能耗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 热桥专项设计是指对围护结构中潜在的热桥构造进行加强保 温隔热以降低热流通量的设计工作,热桥专项设计应遵循下列 规则: 1避让规则:尽可能不破环或穿透外围护结构: 2击穿规则:当管线需要穿过外围护结构时,应保证穿透 处保温连续、密实无空洞: 3连接规则:在建筑部件连接处,保温层应连续无间隙: 4几何规则:避免几何结构的变化,减少散热面积 7.1.14锚栓相对保温层导热系数更大,热桥效应明显,应采用 保温材料进行断热处理.可按图2设计。

图2断热错栓安装方法

以最常见的挑空调板为例:空调板需要保证与主体墙的连 接力学性能,因此一般采用非保温性能的连接件连接,这就需要 近零能耗建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连接处的断热桥处理,可按图3 设计。

穿墙管是外墙的一个热工薄弱环节,容易造成较大的热桥效 应和较差的气密性结果,穿墙风管可按图4设计 7.1.15外遮阳需要可靠连接的同时也成为破坏窗墙结合部保温 构造的潜在危险因素之一,因此外遮阳的设计必须与外墙和外窗 的节能设计联合起来。活动外遮阳侧口可按图5设计。 7.1.16屋面保温做法可按图6设计。女儿墙保温做法可按图7 设计。排气管出屋面可按图8设计。落水管可按图9设计。 7.1.17地下室顶板保温构造做法可按图10~图12设计

图5活动外遮阳及外窗安装方法

图7突出屋面女儿墙及盖板保温构造做法

图8出屋面管道保温构造做法

图11非供暖地下室顶板保温构造做法2

图12非供暖地下室顶板保温构造做法3

7.1.18建筑气密性是影响建筑供暖能耗和供冷能耗的重要因素, 对实现近零能耗自标来说,由于其极低的能效指标,由单纯围护结 构传热导致的能耗已较小,这种条件下造成气密性对能耗的比例大 福提升,因此建筑气密性能更为重要。良好的气密性可以减少冬季 冷风渗透,降低夏季非受控通风导致的供冷需求增加,避免湿气侵 人造成的建筑发霉、结露等损环,减少室外噪声和室外空气污染等 不良因素对室内环境的影响,提高居住者的生活品质。建筑围护结 购气密层应连续并包围整个外围护结构:如图13所示。 7.1.20对近零能耗建筑来说,在正常的设计和施工条件下,外 门窗的气密性对建筑整体的气密性影响较大,做好外门窗的气密 性是实现建筑整体气密性目标的基础之一。 7.1.22围护结构洞口、电线盒和管线贯穿处等部位不仅仅是容

易产生热桥的部位,同时也是容易产生空气渗透的部位,其气容

性的节点设计应配合产品和安装方式进行设计和施工。电线盒气 密性处理可按图14设计

图14电线盒气密性处理示意

如采用大然气热电联供相比手直接燃烧供热有更高的综合能 源效率,以及基于可再生能源或低品位热源的“低温供热、高温 供冷”的高效供能方式等。 供热供冷系统应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 用。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地源热泵及空气源热泵等。除 满足供热和新风处理要求外,应优先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满足 供热或生活热水需求。采用太阳能光伏系统,可直接进一步降低 建筑能源消耗。 7.1.26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负荷变化幅度较大:满负荷运行时 间占比不高:进行变负荷调节时往往为变速调节,而各种变速调 节形式中,变频调速的节能效果最佳。自前适应各种电机形式变 锁调速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且成本逐渐降低:投资增量回收期大多 低于4年,具有较高的经济性。另外变频调速还具有启动方便 延长设备寿命、运行噪声低等附加收益。 7.1.27应根据建筑冷热负荷特征:对其新风再热和除湿问题进 行专项设计,选取更节能的技术方案及措施。近零能耗建筑热漏 比出现变化:采用传统冷冻除湿方法进行新风处理,可能导致送 风温度过低,需要对新风进行再热处理:因而导致能耗增加,因 此需要优化确定。除冷冻除湿外,还包括液体除湿、固体吸附式 除湿、转轮除湿和膜法除湿等方式

江新风热回收及通风系统

VI新风热回收及通风系统

7.1.28设置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不仅能够满足室内新风量供 应要求,而且通过回收利用排风中的能量降低建筑供暖供冷需求 及系统容量,实现建筑近零能耗目标,这是近零能耗建筑的主要 持征之一。通过其良好的围护结构及气密性等设计,可有效降低 建筑的冷热负荷及全年能耗。冬季供暖时依靠建筑内的被动得 热,其供暖需求可进一步降低,这使得仅仅使用高效新风热回收 系统,不用或少用辅助供暖系统成为可能。 高效新风热回收系统通过排风和新风之间的能量交换:回收

利用排风中的能量,进一步降低供暖供冷需求,是实现近零能耗 自标的必要技术措施。 新风机组能量回收系统设计时:应进行经济技术分析:选取 合理技术方案。新风机组设置旁通模式:可实现当室外空气温度 低于室内温度时,直接利用新风系统进行通风满足室内供冷 需求。 工程应用中对卫生间排风有回收后排放和直接排放两种方 式:设计时应根据卫生间排风的使用时间、对节能的量化分析和 热回收装置结构特点:综合考虑确定。 7.1.29新风热回收装置按换热类型分为全热回收型和显热回收 型两类。由手能量回收原理和结构不同,有板式、转轮式、热管 式和溶液吸收式等多种形式。设计时应选用高热回收效率的 装置。 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夏季室外空气相对湿度和熔差大, 选用全热回收装置与显热回收相比具有更好的节能效果:严寒和 寒冷地区,全热回收装置同显热回收装置节能效果相当,显热回 收具有更好的经济性,但全热回收装置有利于降低冬季结霜的风 险,并有助于夏季室内湿度控制。因此热回收装置的类型应根据 地区气候特点: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确定。新风热回收 效率不应低手本标准的技术指标要求。 7.1.30随看人门对细颗粒物(PM,.5)影响人体健康认识的逐 斩深入,室内细颗粒物(PM2)浓度已成为室内环境质量的重 要指标之一。对手建筑中人员长期停留的房间,参考世界卫生组 织第三个过渡期自标值,室内PM2s浓度24h平均值不宜超过 37.5μg/m,这与欧美现行室内空气品质要求的限值当。在室 外空气质量不理想时,在新风热回收系统设置低阻高效的空气净 化装置:不仅为室内提供更加洁净的新鲜空气,也可有效地降低 室外污染天气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同时也可减缓热回收装置 因积尘造成的换热效率下降。空气效化效率应满足本标准第 6.2.9条的要求。

7.1.31严寒和寒冷地区应采取防冻保护及防结霜措施,当新风 温度过低时,热交换装置容易出现冷凝水结冰或结霜,堵塞蓄热 体气流通道或者阻碍蓄热体旋转,影响热回收效果。可安装温度 传感器,当进风温度低于限定值时,启动预加热装置、降低转轮 转速或开启旁迪阀门。 7.1.32居住建筑新风系统宜分户独立设置且可调控,通过监测 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或颗粒物浓度指标,按用户需求进行供应。设 计中也可以根据户型面积、房屋产权及管理形式进行合理设计。 7.1.33只有减少的新风处理能耗低于自身运行能耗时,新风热 回收装置才经济节能。设置旁通管,可以根据最小经济温差(烩 差)控制新风热回收装置的开启:降低能耗。 7.1.34新风热回收、排油烟机等机组未开启时与室外连通的 风管上设置的保温密闭团型电动风阀应关闭严密,不得漏风。 7.1.35建筑节能不应降低人体舒适度要求。厨房在做饭时间会 产生大量的油烟和水蒸气,且瞬时通风量大,应设立独立的排油 烟补风系统:降低厨房排油烟导致的冷热负荷。设置独立补风系 统时,补风引入口应设保温密闭型电动风阀,且电动风阀应与排 油烟机联动。厨房宜安装团门器,避免厨房通风影响其他房间的 气流组织和送排风平衡 设计中应对补风管道尺寸进行校核,避免补风口流速过高造 成的噪声同题。补风管道应保温:防止结露。补风口尽可能设置 在灶台附近,缩短补风距离。补风系统不应影响油烟排放效果

7.1.361ED照明光源近年来发展迅速,是发光效率最高的照 明光源之一,是适宜近零能耗建筑的高效节能光源。当选用 .ED光源时,其性能稳定性、一致性方面应满足相关标准的要 求。此外,在降低照明能耗的同时,应保障视觉健康,光源颜色 的选取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的 要求。

7.1.37电梯能耗是建筑能耗的主要组成部分。选择电梯时, 应合理确定电梯的型号、台数、配置方案、运行速度、信号控 制和管理方案,提高运行效率。当两台及以上电梯集中设置 时,应具备群控功能,优化减少轿厢行程。当电梯无外部召唤 时,且电梯轿厢内一段时间无预设指令时,应自动关闭轿照 明及风扇,降低轿厢待机能耗。采用变频调速拖动以及能耗回 债装置,可进一步降低电梯能耗,从经济效益上考虑,推荐在 楼层较高、梯速较高、电梯使用频次高的近零能耗建筑中 使用。

7.1.38为分析建筑各项能耗水平和能耗结构是否合理,监测关 键用能设备能耗和效率,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以实现 建筑的近零能耗自标,需要在系统设计时考虑建筑内各能耗环节 的实现独立分项计量。在设置能耗计量系统时,应充分考虑建筑 功能、空间、用能结算考核单位和特殊用能单位,并对不同系 统、关键用能设备等进行独立计量。 对于居住建筑的户内计量,常规设计每户设置的分户计费电 能表只能实现该户总耗电量的计量。为进一步统计近零能耗建筑 的实际能耗情况:为后续优化近零能耗建筑运行,评估近零能耗 建筑实际使用效果,提供基础数据,建议对手典型户型的照明、 空调、插座等项能耗进行分项计量。为兼顾增量成本和样本数 量:计量户数不宜少手同类型总户数的2%,不少手5户 建筑的低能耗必须在保障建筑的基本功能和舒适健康的室内 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因此应针对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的不同性 质,设置室内环境监测系统,对温度、湿度、二氧化碳等关键室 内环境指标进行监测和记录。室内环境监测系统应对室内主要功 能空间进行监测:当室内房间较多时,可分层、分朝向、分类型 进行监测,每层每个朝向的各类型房间,宜至少选取一个进行监 测,监测数据应能上传到管理平台

为对建筑实际使用过程中的气象条件、人员数量、使用方式 等因素进行分析并与设计工况进行对比,以发现系统向题并进一 步提升系统节能运行水平,宜对室外温湿度、太阳辐照度等气象 参数进行计量,并宜对公共建筑使用人数进行统计。 能耗和环境监测系统应具有分析管理功能:对建筑室内外环 境和建筑各项能耗进行记录和分析,定期提供能耗账单和用能分 新报告,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制定节能策略: 充分发掘节能潜力

7.1.39楼宇自控系统可对建筑内的主要用能设备进行自动控

近零能耗建筑楼宇自控系统应实现传感、执行、控制、管理 等功能。传感、执行部分中应包含信息采集和现场执行等设备 根据系统要求实时收集现场数据,为系统内及系统间的协调运行 提供数据基础:控制部分中的自动控制器,应能根据现场传感器 获得的运行参数及管理系统提供的控制指令,实现对现场执行设 备运行参数的自动计算,并将需求指令发送给现场执行设备:管 理软件或设备应实现将不同功能的自控制系统集成,实现不同子 系统间数据的综合共享,进行数据分析,提出优化策略。 楼宇自控系统应能根据末端多种需求实时调节供应设备的使 用时间及工况调节,延长设备使用寿命,提高系统运行效率,降 低能源资源消耗 7.1.40近零能耗建筑应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实现照明系统 的低能耗运行。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中宜设置照度、人体存在等感 探测器,实现建筑照明的按需供给。针对走廊、楼梯间、【门 厅、电梯厅、卫生间、停车库等公共区域场所的照明,应优先选 择就地感应控制和集中开关控制结合的方式。针对开放式办公空 间、报告厅等场所照明多功能、多场景的要求,宜通过智能照明 系统,实现照明设备根据室内功能需求及环境照度参数,按预设 模式或优化控制计算结果,优化调节灯具亮度值。

7.1.41近零能耗建筑需要更精细的节能控制,建筑供冷供暖

表4人员密集场所室内二氧化碳体积浓度要求

严寒和寒冷地区应采取防冻保护措施,当新风温度过低时, 热交换装置容易出现冷凝水结冰,堵塞蓄热体气流通道或者阻碍 蓄热体旋转。可在排风侧安装温度传感器,当进风温度低于限定 值时,启动预加热装置、降低转轮转速或开启旁通阀门。 只有在热回收装置减少的新风空调处理能耗足以抵消热回收 装置本身运行能耗及送、排风机增加的能耗时,运行热回收装置 才是节能的。因此应采用最小经济温差(焰值)控制新风热回收 装置。当夏季工况下室外新风的温度(熔值)低于室内设计工 况,或者冬季工况下室外新风的温度(熔值)高于室内设计工况 时,不启动热回收装置。新风系统宜与外窗进行联动控制,以最 大限度利用自然通风,减少风机和空调能耗

7.2.1近零能耗建筑施工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节能工程 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411及其他相关施工质量验收标准要 求,此外,近零能耗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标准高于普通建筑,每个 细部节点需要针对性的精细化设计与更专业化的施工操作,相对 于传统施工方式,施工工艺更加复杂,对施工程序和质量的要求 也更加严格,需要选择施工经验丰富、技术能力强的专业队伍承

担。在欧美,近零能耗建筑项自开发与建设的整个过程是由掌握 核心技能且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专业团队进行设计、施工、工程 质量管理与控制。相比之下,国内专业团队在近零能耗建筑各方 面水平仍停留在初级阶段,需要对现场工程师、施工人员、监理 人员等进行专项施工培训,帮助相关人员快速掌握相关关键技 术、熟悉相关的施工工艺,以实现近零能耗建筑专业化施工,保 障工程质量。这也成为近零能耗建筑项自流程中不可缺失的关键 环节。 专项施工方案应包括外门窗安装、地面保温施工、外墙外保 温施工、屋面保温施工、暖通空调系统安装、气密性措施施工 包括因施工工艺选择产生的可能影响房屋气密性的孔洞的处理方 案)等技术内容:重点包括外墙和屋面保温做法、外门窗安装方 法及其与墙体连接部位的处理方法:以及外挑结构、女儿墙、穿 外墙和屋面的管道、外围护结构上固定件的安装等部位的处理措 施:并提供与设计单位书面确认的热桥位置及断热桥措施施工详 图和施工工艺,室内气密层位置及处理措施施工详图和施工工艺。 施工前,应进行现场实际操作示范,对现场工程师、施工人 员、监理人员进行专项培训。专项施工培训包括了解材料和设备 性能,现场实际操作示范,掌握施工要领和具体施工工艺,经培 训合格后方准上岗。 7.2.2围护结构保温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主材保温材料外, 锚栓、胶粘剂、玻纤网等辅材质量以及其是否与主材匹配,直接 影响保温工程质量。特别对外保温系统,应进行外保温系统耐候

围护结构保温施工前,应具备以下条件: 1)基层墙体已验收合格。墙体基面上的残渣和脱模剂应清 理干净,并采用抹灰等方式找平,墙面平整度超差部分 应剔凿或修补,基层墙体上的施工孔洞应已堵塞密实并 进行防水处理。墙体基面的尺寸允许偏差见表5。

表5墙体基面的尺寸充允许偏差

2)穿透保温层的设备或管道的连接件、穿墙管线应采用 断热桥做法安装完毕井验收合格。 3)屋面保温施工前,底层防水层应已施工完成并通过验 收。铺设保温层的基层应平整、燥、干净:穿过屋 面结构层的管道、设备基座、预理件等应已采用断热 桥措施安装完成并通过验收。 4)地面保温施工应在主体结构质量验收合格后进行。基 层地面应平整坚实,弹出标高线 2当发现有较大的缝隙或孔洞时,保温层应拆除重做。如 果仅为保温板外部表面缝隙或局部缺陷,可用发泡保温材料进行 填补。防火隔离带与其他保温材料应搭接产密或采用错缝粘贴, 降免出现较大缝隙,如缝隙较大,应采用发泡严密封堵。变形缝 施工时应先垫衬适当厚度保温板,并填塞发泡聚乙烯圆棒(条) 后再用建筑密封营密封:或者在变形缝内垫适当厚度保温板后采 用固定变形缝配件进行密封。 保温层应采用断热桥镭栓固定。断热桥镭栓安装应至少在保 温板粘贴24h后进行。当基层墙体为钢筋混凝主时,锚栓的铺固 深度不宜小于50mm:当基层墙体为加气混凝土块等砌体结构

时,锚栓的锚固深度不宜小于65mm。安装锚固件时,应先向预 打孔洞中注入聚氨酯发泡剂,再立即安装锚固件。 3墙体外结构性悬挑、延伸等宜采用与主体结构部分断开 的方式,如女儿墙、阳台板和空调室外机安装板。围护结构上悬 挑构件的预埋件与基层墙体之间的保温隔热垫块厚度应符合设计 要求,且不宜小于50mm。当悬挑构件为钢筋混凝土时,连接件 宜采用断桥隔热形式:不应出现结构性热桥。 应对管线穿外墙部位进行封堵,并应要善设计封堵工艺,确 保封堵紧密充实。穿透围护结构的管道(包括电线或电缆)的预 留洞口或套管直径应满足设计要求,且大手管道直径至少 100mm,以满足保温密封要求。PVC管道、金属管道与墙体洞 口周围缝隙宜采用岩棉填实,也可采用填缝PU发泡胶。墙体两 则管道使用适合管道直径的密封套环或包裹防水密封胶带,并用 专用胶贴在墙体洞口四周:密封好管道后再进行抹灰。穿墙(楼 板)管道与保温层连接处应安装止水密封带。 出屋面管道应进行断热桥和防水措施处理,预留洞口应大手 管道外径并满足保温厚度要求。伸出屋面外的管道应设置套管进 行保护,套管与管道间应设置保温层。 外墙金属支架安装时:应在基墙上预留支架安装位置,金属 支架与墙体之间设置不小手20mm的硬性隔热材料,并完全包 覆在保温层内。以雨水管为例,先将特制金属构件固定在基墙 上,金属构件与墙体间设置隔热材料:金属构件包裹在保温 层内。 4装配式夹心外墙板竖缝应采用同材质同厚度的保温条填 充。保温条要求切割面平整:安装后控制保温层缝隙小手2mm。 保温条安装时可在每层墙板顶部设置支撑未块,防止其下滑。保 温条应填满竖向缝隙,且与墙面同高度。横缝可采用聚氨酯现场 发泡或块状保温材料进行填充。

7.2.4外门窗安装要点:

门窗结构洞口尺寸允许偏差应符合表6的规定。

表6建筑门窗洞口尺寸允许偏差

2外门窗口保温要点: 1)保温板应覆盖部分窗框,覆盖宽度不小手20mm,如 果开启扇外侧安装纱窗,留出纱窗的安装位置。 2)应在门窗洞口四角保温板上沿45°方向加铺400mm× 200mm增强玻纤网。增强玻纤网应置于大面玻纤网的 内侧。 3)保温板与窗框之间的缝原应用专用收边条密封或填塞 膨胀止水带后再用密封材料密封。 4)当设计有窗台板时,外保温与窗台板两端及底部之间 的缝隙应先用膨胀止水带填塞,再进行密封处理。 5)窗洞口阳角部位宜采用角网增强。 3室内侧粘贴气密性材料,避免水蒸气进人保温材料:室 则采用防水透汽材料处理:以利于保温材料内水汽排出。粘贴 气密性材料、防水透汽材料在门窗框型材四角应预留出 mm~20mm的富余量,以使更好地与基层墙体粘结:实现气 层连续。防水透汽材料和气密性材料施工环境温度宜在0℃ 上。 2.6气密性保障应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在施工工法、施工程 、材料选择等各环节均应考,尤其应注意外门窗安装、围护 构洞口部位、砌体与结构间缝隙及屋面檐角等关键部位的气密 处理。施工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在外墙面和屋面上开口:如确需 口,应尽量减小开口面积,并应协商设计制定气密性保障方 ,保证气密性。 1当基层为混凝土、砂浆等材料且需抹灰覆盖气密性材料

时,宜采用无纺布基底的气密性材料。粘贴气密性材料前应清理 基面,粘结基面应平整干燥,不得有灰尘、油污。发泡聚氨酯 普通胶带等材料不得作为气密性材料便用。 2当建筑为框架结构时:一次结构与二次结构的交界处应 钻贴气密性材料,且室内抹灰厚度不应小手20mm;当建筑为现 尧混凝土结构时,外墙上的模板支护螺栓孔应用水泥砂浆封堵, 并在室内粘贴气密性材料进行密封;当建筑采用预制构件时,预 留的吊装孔应用水泥砂浆封堵,并在室内粘贴气密性材料进行密 封。预制构件的拼缝处应粘贴气密性材料。 3混凝王梁、柱、剪力墙与填充墙的交界处应粘贴气密性 材料,并用工具直起始端滑动压至末端,气密性材料应与基层粘 贴紧密,不留空隙。所用工具不得有尖角破环气密性材料。粘贴 于水泥墙面上的最小宽度为50mm,密封膜自身的最小搭接长度 为50mm。气密性材料粘贴完成后,应进行室内抹灰,抹灰层应 覆盖气密性材料和填充墙,抹灰厚度应不小手20mm,并应有相 关的抗裂措施,满足室内装修相关标准的规定。 1)外门窗安装部位气密性处理要点: ①D窗框与结构墙面结合部位是保证气密性的关键 部位,在粘贴隔汽膜和防水透汽膜时要确保粘贴牢固 严密。支架部位要同时粘贴。 ②在安装玻璃压条时,要确保压条接口缝隙产 密如出现缝隙应用密封胶封堵。外窗型材对接部位 的缝隙应用密封胶封堵。 ③门窗扇安装完成后,应检查窗框缝隙,并调整 开启扇五金配件,保证门窗密封条能够气密闭合。 2)围护结构开口部位气密性处理要点: ①纵向管路贯穿部位应预留最小施工间距,便手 进行气密性施工处理。 ②当管道穿外围护结构时,预留套管与管道间的 缝隙应进行可靠封堵。当采用发泡剂填充时,应将两

端封堵后进行发泡,以保障发泡紧实度,发泡完全干 透后,应做平整处理,并用抗裂网和抗裂砂浆封堵严 密。当管道穿地下外墙时,还应在外墙内外做防水处 理,防水施工过程应保持干燥直环境温度不应低 于5℃。 ③管道、电线等贯穿处可使用专用密封带可靠密 封。密封带应灵活有弹性,当有轻微变形时仍能保证 气密性。 ④电气接线盒安装时,应先在孔洞内涂抹石膏或 粘结砂浆,再将接线盒推入孔洞,保障接线盒与墙体 嵌接处的气密性。 5室内电线管路可能形成空气流通通道,敷线完 毕华后应对端头部位进行封堵,保障气密性。 4气密层施工处理应在热桥处理后,内部装修前实施。由于 近零能耗建筑对气密性要求较高:且气密层破环之后修复难度大 气密层施工应在热桥处理后进行,避免气密层因热桥处理相关工序 破坏。气密层施工在内部装修前施工的自的是方便在施工面未隐 蔽时,进行气密性检测或检查,以便在发现缺陷的位置进行整改 袋配式建筑外墙板存在大量的板缝,板缝既是保温薄弱环节文是气 密性薄弱环节。装配式建筑外墙板通常采用夹心保温板或者预制板 十外保温形式。对手夹心保温板,其保温层在内叶板和外叶板之间, 内叶板通常作为气密层。在外墙板施工时应预先完成无热桥处理以 保证保温层的连续,然后进行气密性施工。对手预制板十外保温形 式,应对预制板缝进行完善的气密性处理。 7.2.7近零能耗建筑装配式夹心保温外墙板竖缝和横缝气密性 处理,应根据建筑结构形式的差异采用适宜的气密性措施。 1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外墙板内叶板板缝建议采用现浇混凝

7.2.7近零能耗建筑装配式夹心保温外墙板竖缝和横缝气密性

1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外墙板内叶板板缝建议采用现浇混凝 土方式,此方法不仅可以保证建筑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还使其 具有良好的气密性。混凝土浇筑前应采用防水胶带或防水卷材对 夹心保温层拼缝粘贴牢固,以防止浆料进入保温层缝隙中。横缝

7.2.9机电系统施工除应符合国家现行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外,

1穿出气密区域的管道和电线等均应预留井做好断桥和气密 生处理,避免因机电系统施工产生新热桥和影响围护结构的气密性 水系统管道、管件等均应做良好保温,无其应做好三通、紧 固件和阀门等部位的保温,避免产生热桥。 2施工期间风系统所有散开部位均应做防尘保护,包括风 道、新风机组和过滤器。

3新风机安装应固定平稳,并有防松动措施,吊装时应有减 派措施。风管与新风机应采用软管连接。室内管道固定支架与管道 接触处应设置隔声垫,防止噪声产生及扩散,也可避免产生热桥。 室内排水管道及其透气管均应进行隔声处理,可采用外包保 温材料的方式进行隔声。 7.2.10本条规定对主要材料及设备进场时应进行质量检查和 验收。 1 外墙保温材料进场检查项目见表7。

表7外墙保温材料进场检查项目

2外门窗、建筑幕墙(含采光顶)及外遮阳设施进场检查 项目见表8。

外门窗、建筑幕墙(含采光顶)及外遮阳设施进

3重点检查外门窗用防水透汽膜、防水隔汽膜的类型、规 格及性能是否符合设计或相关标准要求, 4需重点核查新风系统热回收装置、冷(热)源机组、空 调(供暖)末端设备等产品的节能性能检测报告。 5照明设备进场检查项自包括:照明光源初始光效、照明 灯具镇流器能效值、照明灯具效率、照明设备功率、功率因数和 谐波含量值。 6太阳能热利用或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设备进场检查项目 包括:太阳能集热器的安全性能及热性能、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发 电功率及发电效率。 7.2.13供暖通风与空调节能工程、照明节能工程安装调试完成 后:应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系统节能性 能检验并出具报告。受季节影响未进行的节能性能检验项目,应 在保修期内补做。 1供暖通风空调与照明系统节能性能检测应包括下列内容 1)室内平均温度: 2)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水力平衡度: 3)照度与照明功率密度。

2可再生能源系统性能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热工性能检验应包括太阳能集热 系统得热量、太阳能集热系统效率、太阳能热利用系

统的总能耗及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太阳能保证率。

统的总能耗及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太阳能保证率。 2)地源热泵系统整体验收前,应进行冬、夏两李运行检 测,并对地源热泵系统的实测性能作出评价,

7.3.1建筑的节能性能在其漫长的运行阶段体现,对建筑进行 科学的维护、管理、运行是保证近零能耗建筑在运行阶段能够达 到设计意图的关键环节。因此,每个近零能耗建筑都应根据自身 的设计特点和建筑功能特性:制定有针对性的维护、管理、运行 方案,保证近零能耗自标的实现。运行管理手册应包含建筑围护 结构构造特点及日常维护要求,设备系统的特点、使用条件、运 行模式、参数记录及维护要求,二次装修应注意的事项等所有与 建筑运行、维护、管理相关的信息。除满足本节要求外,还应满 足现行国家标准《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管理规范》GB50365的规 定。根据建筑的使用情况可将手册涉及的工作内容分别落实于管 理人员、用户或公共区域提示信息。 7.3.2建筑的运行管理人员或使用者需要明确建筑设计中与节能 和环境相关的各项设计意图,在不同季节、不同气候条件和使用情 况下,制定并实施相应的运行策略:以保证建筑运行的节能效果。 7.3.3近零能耗建筑立足精细化设计,正式投入使用之后,建 筑是否能够按设计意图实现高舒适度低能源消耗,取决手能否在 最初投入使用的儿年进行持续的系统调适。 本条文所指的“调适”包含了建筑峻工验收后的初步“调 试”。“调试”是工程峻工后确认系统各部分联合运转正常的工作 环节,即对各个系统在安装、单机试运转、性能检测、系统联合 试运转的整个过程中,采用规定的方法完成监测、调整和平衡工 作。除此之外,“调适”的重点工作在手建筑正常投人使用后在 各典型季节性工况和部分负荷工况下,通过验证和调整:确保各 用能系统可以按设计实现相应的控制动作,保证建筑正常高效 运转。

建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近零能耗建筑更是要求多系统 联动控制,因此,建筑最初投入使用的阶段对系统的持续调适是 保证*零能耗建筑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如果条件允 许,本标准建议调适工作贯穿最初使用的三个完整年,以便使建 筑各系统达到最佳运行效果。 当*零能耗建筑的功能发生变化时,意味看房间冷热负荷 更用时间表都发生了改变,此时必须对系统进行重新调适。如果 有必要,还应对系统进行局部功能的增减,否则建筑无法正常 使用

7.3.4*零能耗建筑是以高性能围护结构为技术前提的,建筑

1建筑的节能性能是在其运行阶段体现的。建筑的运行数 居是衡量建筑是否达到设计能耗水*的依据。运行过程中对建筑 各用能系统能耗数据的监测是对*零能耗建筑最基本的要求。此 外,建筑的使用情况、人员数量、使用方式与设计的一致性、实 际的气象条件等因素,都影响建筑的实际运行能耗。因此对上述 信息的监测记录是完成建筑能耗分析的基础。 2建筑的年运行数据通过与本建筑历史运行数据的对比或 与本气候区类似建筑的横向对比,都有助于发现建筑运行的问 题,并确定运行改进的方向。 能耗数据分析时,建筑的设计工况和实际使用情况往往存在 较大差距,分析*零能耗建筑是否达到其设计能耗水*时,应根 据建筑使用情况、人员数量、使用方式及实际气象参数与设计工

况的各物理量对照,建立数学模型对建筑能耗实测值进行标准化 修正。 建筑能耗数据分析一般应区分不同能源种类,按计量的分项 进行对照分析及总量分析,并结合使用情况、天气情况和运行情 况等寻找造成差异的原因。 3*零能耗建筑在自前阶段代表了我国建筑节能的最高水 *,也是我国建筑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和自标,其在全社会的示范 意义和对行业引导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因此,*零能耗建筑的 管理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项是运行数据向社会的公示。 7.3.8建筑使用者的行为*惯是影响建筑能耗的要素之一。对 手住宅类或个人办公室等私人空间,建筑使用者应在入住前了解 *零能耗建筑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对于公共空间,物业管理部门 应在醒自处设公告牌,以便长期和短期使用该空间的人员能够及 时了解与节能有关的用户注意事项。 用户手册中宜包括*零能耗建筑特点的介绍,并对用户使用 时的注意事项进行提示。注意事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避免在外围护结构打膨胀螺栓或钉子。如有孔洞发生: 需利用填缝剂立即封堵。 2在供暖季,白天需要太阳得热加热房间,不应遮挡窗户, 并打开活动通阳设施。夜间应关闭活动外阳装置,避免室内向 外的辐射散热。窗户应保持关闭状态,只有在新风系统关闭或室 内人员过多起空气品质不佳时,窗户可短期开启:空气品质恢 复正常后应重新关闭。 3在供冷季,白天应关窗并放下遮阳装置,主动减少太阳 辐射得热:夜间和早上可开窗通风。 4过渡季宜关团新风系统,开窗通风。 5始终保持送风口、过流口和排风口畅通,不要随意 封堵。 6定期检查新风进口风阀、排油烟机的排风自闭阀、门窗 密封条等是否完好,保证建筑气密性

8.1.1为保证*零能耗建筑的实施质量,推动其健康发展,需 要通过评价技术,对其设计、施工及运行全过程进行核查和管 理,进一步保证质量。当建筑设计完成后,应对其整个设计过程 并行评价:设计部分的重点是评价建筑是否采取了性能化设计方 法:能效指标是否达到本标准要求:当建筑建造完成后:应对其 整个建造过程进行评价,建造部分的重点是评价建筑采取的“* 零能耗施工措施:当建筑工验收运行一年后:应评估其运行 效果。实际工程中,由手*零能耗建筑相比常规建筑,在设计、 施工等方面均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在评价方法,以及对评价人员 格要具备的专业技能上也有不同要求。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 *零能耗建筑检测评价标准》(编制中)更为详细地规定了不同 类型建筑检测和评价方法,亦可参考执行。 8.1.2建筑的能效指标是以单栋建筑为基准设计和确定的,因 比相关评价也应基手整栋建筑。 8.1.3本标准第5章分别给出广*零能耗建筑、超低能耗建筑 和零能耗建筑的能效指标要求,当建筑没有达到*零能耗建筑的 要求时,可按照超低能耗建筑的能效指标对其是否送到超低能耗 建筑给予评价:若建筑优于*零能耗建筑能效指标的要求,且满 足本标准第5.0.5条第2款或第5.0.6条第2款时,则可对其是 否达到零能耗建筑的要求进行评价。

8.2评价方法与判定

8.2.1围护结构关键节点包括外保温构造、无热桥处理方法、 门窗洞口密封、气密层保护措施等:节能措施包括是否采用热回

收新风系统、高效用能系统,厨房及卫生间通风是否采取补风措 施等。 评价中能效指标的核算应以*零能耗建筑软件模拟计算的结 果为基础:计算软件应与性能化设计采用的计算软件相同,并提 供相应计算报告。

8.2.2峻工验收前应对建造质量进行评价,评价采用性能检测

1建筑气密性能对手实现*零能耗自标非常重要。良好的 气密性可以减少冬季冷风渗透,降低夏李非受控通风导致的供冷 指求增加,避免湿气侵人造成的建筑发霉、结露和损环,减少室 外噪声和空气污染等不良因素对室内环境的影响,提高居住者的 生活品质。本标准附录E给出了检测的具体要求。 2、围护结构热工缺陷检测方法应按现行行业标准《居住建 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32的相关要求进行。 3新风热回收是*零能耗建筑必不可少的节能措施,其性 能水*直接影响*零能耗建筑的能耗水*。为此,需要对新风热 回收装置性能进行检测。 4高性能节能产品是指满足国家相关产品标准直主要节能 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的产品。对采用获得高性能节能标识 认证)或绿色建材标识(认证)直在有效期内的产品:在评价 时:可直接认可其产品性能。 5若施工阶段建筑围护结构材料、暖通空调和照明设备等 影响建筑能耗的因素发生改变:将会对建筑能耗产生重大影响。 为保证评价的真实性和合理性,需要根据新的输人参数,采用* 零能耗建筑能耗计算软件对建筑能效指标重新进行计算。 8.2.3建筑投入运行后:宜对其效果进行评估。运行效果评估 应在*零能耗建筑峻工验收后,并投入正常使用(使用率宜送到 60%以上)二年后进行。运行效果评估是对建筑实际运行情况的 反映:可作为应用各种节能技术效果的评价参考,不作为是否送 到*零能耗建筑标准的判定依据,

通过运行效果评估可以改进和优化建筑的实际运行。实测显 示,经过优化运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零能耗示范 楼暖通空调和照明实际运行能耗为21.6kWh/(m²·a),节能率 天到80%:沈阳建筑大学中德节能示范中心采暖制冷能耗为 87.4kWh/(m²:a),节能率达到83.4%,均比初始运行时有显 者的提高。由于公共建筑运行有规律可循,且监测系统完善,通 寸运行效果评估对其优化运行策略及能效提升具有显著促进作 用,敌要求对公共建筑“应”进行运行评估。对居住建筑考虑 影响因素较多,运行情况复杂:操作难度大,故要求“宜”对居 住建筑进行运行评估, 8.2.4、8.2.5公共建筑室内CO现场检测可类比室内温湿度布 点方式,采用专门仪器测量。其他相关参数检测应按国家现行标 准《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77、《居住建筑节能检测 标准》JGJ/T132、《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照明 则量方法》GB/T5700及其他相关标准要求进行。 1对住宅建筑,每户电表难以做到分项计量,可参照以下 方式进行拆分: 1)集中供暖 ①年供暖能耗以分栋或分户热计量表计量数据为 依据,考虑热源效率及输送效率后折算到耗电量。 ②年供冷空调能耗以栋或户用电表数据为依据: 以过渡季耗电量计算得到基准耗电量,供冷季耗电量 减去供冷季的基准耗电量即为供冷耗电量。年供冷耗 电量按本标准附录A中提供的能源换算系数折算。 2)独立电(含空气源热泵)供暖空调系统 1年供暖空调能耗以栋或户用电表数据为依据: 以过渡季耗电量计算得到基准耗电量:供暖季耗电量 减去供暖季的基准耗电量即为供暖耗电量。年供暖耗 电量按本标准附录A中提供的能源换算系数折算。 ②年供冷空调能耗同1)中的②。

①年供暖能耗以栋或户用燃气表计量数据为依 据:以过渡季耗气量计算得到基准耗气量,供暖李耗 气量减去供暖季的基准耗气量即为供暖耗气量。年供 暖耗气量按附录A中提供的能源换算系数折算。 ②年供冷空调能耗同1)中的②。 3当供暖空调系统采用不同能源时,应通过换算将能耗计 量单位进行统一。 4年照明能耗应按每栋或户灯具功率和使用时间进行计算。 5建筑能耗综合值和建筑综合节能率按本标准附录A进行 计算。 8.2.6施工图设计审查完成后应进行设计判定;竣工验收前, 在施工质量评价完成后,应结合设计判定进行综合判定。判定 时,应根据本标准第5章能效指标要求,给出分类评价结果,即 是*零能耗建筑,还是超低能耗建筑或零能耗建筑

附录A能效指标计算方法

附录A能效指标计算方法

WS/T 486-2015 弓形虫病的诊断在我国商业电梯的招标文件中普遍参考该标准:我国检测机构已 经依据该标准开展相关测试和认证工作。标准中得机的能量需求 等级和运行时的能量需求等级见表9和表10。基准建筑的电梯 能效等级按照《电梯能源效率》VDI4707中C级确定

A.1.6A.1.10 建筑中可再生能源系统形式多样,本标准规定

广常用的可再生能源系统利用量的计算方法:其他可再生能源系 统,如吸收式热泵、太阳能光电空调等可参照第A.1.7条的原 则进行计算。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计算公式中分子为建筑实际利用 的可再生能源量。比如生物质锅炉,其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应是生 物质锅炉提供给建筑的有效供热量,而不是生物质锅炉消耗的生 物质燃料的热量:同样:太阳能供热或供冷量也是指其有效供热 或供冷量:而不是太阳能集热器的集热量 算例):某建筑A,年供暖耗热量为32kWh/(m:a),年 供冷耗冷量为10.7kWh/(m·a),年生活热水热负荷为 15.8kWh/(m·a)。供暖和供冷共用冷热源为地源热泵,地源 热泵机组供暖电耗为10kwh/(m:a)、供冷电耗为2.7kWh/ (m·a):生活热水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辅助热源为生物质锅 炉,太阳能热水供热量为14.0kWh/(m²:a):照明电耗为 6kWh/(m²:a),电梯能耗为4kWh/(m:a)。建筑本体光伏发 电量为4kwh/(m·a),计算该建筑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率。 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的计算过程:

5计算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为: RER,= 22+15.8+4X2.6 48.2 = 57% 32±10.7±15.8±6X2.6±4X2.6 84.5

附录B*零能耗公共建筑能耗值

附录C 围护结构保温及构造做法

附录D外门窗设计选型及热工性能

附录E建筑气密性检测方法

E.1.1建筑气密性现场检测受到的影响因系较多,为保证测试 结果能够准确反映建筑整体气密性水*,完善、统一的测试和数 据处理方法必不可少。目前压差法是*零能耗建筑气密性检测应 用较多的方法,为此本附录仅对采用压差法的建筑气密性检测最 基本的要求进行了规定,以保证检测质量。实际工程中,建筑气 密性检测除采用压差法外NY/T 3755-2020 豌豆品种真实性鉴定 SSR分子标记法,也可采用示踪气体法。正在编制的中 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建筑整体气密性检测及性能评价标 准》更为详细地规定了不同类型建筑气密性检测和分级评价方 法,亦可参照执行。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