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ECS 497-2017 既有建筑评定与改造技术规程

T/CECS 497-2017 既有建筑评定与改造技术规程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T/CECS 497-2017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6.5 MB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199995
下载资源

T/CECS 497-2017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CECS 497-2017 既有建筑评定与改造技术规程

E.1.1针对超声概率法缺陷检测中的不足,本附录提出 于节点等区域缺陷检测的超声波综合因子判定法,本方法 于其他复杂形状或内部钢筋密集的混凝土结构物缺陷检测

E.1.1针对超声概率法缺陷检测中的不足,本附录提出了可用

E.1.2综合因子判定法超声检测设备和现场检测的基本条件与

E.1.3超声测缺属于间接的测试方法GB/T 1844.1-2022 塑料 符号和缩略语 第1部分:基础聚合物及其特征性能.pdf,综合因子判定法也不例

E.2换能器的布置和数据的采集

E.2.1梁柱节点区域的形状复杂,测试面互相交错且区域较小, 需要获取不同测线方向的多组测试面的测试数据,在综合因子判 定法中需要测试的区域为构件,每一组相对测试面为一个测位,每 个测位由所属测面上的行、列测点组成,每个构件需要多组测位数 据。测位的合理布置无为重要。 选取最优化的测试方案的原则为:第一,尽可能充分利用可检 测表面,扩大测线覆盖范围,减少盲区:第二,重点布置在同一楼层 节点区域的立柱表面;第三,尽可能使不同测位的测线方向正交或 呈一定角度的相交,以利于缺陷的空间定位;第四,首选对测或斜 则方式,包活水*斜测和纵向斜测,在对测或斜测时,测点间距和 测线角度相同的测点为一组测位;必要时也可采用角测与扇形扫 描,在角测和扇形扫描测试中,各测点的相对测试面间距与测线角 度均不同,要适当控制测距和测角的离散

测点的间距取100mm较为合适。当构件具有两组成对的测试面 时,可构成空间的网格,此时需要编号体现测点所属测面、行和列 的区别。

E.2.3采集的有效波形信号段要求波形完整,幅度不超

31测试数据处理后获得用 队咋定 雷速、波幅、与标准子波的幅度谱差和互相关系数。 E.3.3角测或扫描测试时,同一个测位中各测点的测距与测线 角度均不相等,波幅值不具有可比性,分析时不宜采用波幅值。因 此本条的波幅修正仅限于*面内的正对和斜对布置换能器的波幅 测定。 测点接收波首波的波幅,表征传播过程中声波能量的衰减程 度,幅度越高,表明声波能量的衰减较小,混凝土的密实性较高 波幅(dB)为无量纲的相对值,如果将各测位波幅数据合并分析处 理时,为保证波幅的可比性,需要对测距不等的测点的波幅测量 值A。进行修正,可减少不同测位之间因测距不等造成波幅值的差 异,提高不同测位之间波幅值的可比性。修正的精度与衰减系数 取值有关,但是由于同一测位的测距相等,波幅修正值相等,波幅 的修正不影响同测位测点之间的相对比较结果,因此对波幅的修 正精度不做过高要求。

声速、波幅、与标准子波的幅度谱差和互相关系数 E.3.3角测或扫描测试时,同一个测位中各测点的测距与测线 角度均不相等,波幅值不具有可比性,分析时不宜采用波幅值。因 此本条的波幅修正仅限于*面内的正对和斜对布置换能器的波幅 测定。 测点接收波首波的波幅,表征传播过程中声波能量的衰减程

子波的幅度谱对应频率的幅度之差的*方和,表示测点i幅度谱 与标准子波幅度谱的各种频率的幅度变化量的*方和,幅度谱差 越小表明接收波的幅度谱与标准子波的幅度谱越接*,混凝土的 密实性越高。而主频偏移仪表示接收波的主频的变化。由于梁柱 节点和钢筋密集区等混凝土构件内部缺陷的检测中影响因素较 多,从而减弱了主频的漂移程度与缺陷性质大小的相关性,也就是

说作为判定缺陷的频率参量,幅度谱差比主频更为敏感和有效。 截取波段过短未能包含首波之后的全部直达波组,无法*映 出直达波组的完整信息,造成漏判:截取波段过长包含了直达波组 之后的后续波,而波线覆盖范围以外的其他声界面(缺陷或结构边 界)的二次*射波会叠加到后续波中,影响对传播声线范围内缺陷 的判断,造成错判。例如:对于50kHz的超声信号,在0.4采样间 隔下,从首波到达时刻起截取150样本点,约为3个完整周期波形。 标准子波与接收波的采样间隔公t以及截取的采样数据个数 致,从而保证标准子波的幅度谱F()与接收波的幅度谱 F(i△f)所对应的频率间隔和频率个数都是一致的。 本条第2款接收波与标准子波的离散傅立叶变换后的频谱也 就是经过傅立叶变换后的复信号。本条第3款的接收波幅度谱和 示准子波的幅度谱即复频谱取幅度后得到的幅度与频率之间的关 系。本条第4款的测点与标准子波的幅度谱差FC.即测点i幅 度谱与标准子波幅度谱对应频率的幅度值之差的*方和。 接收波幅度谱和标准子波的幅度谱即复频谱取幅度后得到的 幅度与频率之间的关系。 E.3.5计算测点i的互相关系数采用的接收波与标准子波的波 段采样数据与第E.3.4条计算幅度谱差时截取的采样数据一致。 波形互相关系数描述接收波直达波组与标准子波之间的相似程 度,R,越高,接收波与标准子波的相似程度越高,波形的畸变越 小,混凝土的密实性越高。 接收波与标准子波的互相关系数计算中标准子波波形样本的 起始点为首波起跳点,改变接收波计算起始点,即改变接收波与标 准子波的相位差会导致互相关系数的变化,因此以接收波起跳点 为中心前后小范围移动样本点,作为接收波的计算起始点,并分别 计算出m个互相关系数R,(m),其最大值为接收波与标准子波相 立一致时的互相关系数,以此作为该测点的接收波与标准子波的 互相关系数。

E.4.1超声波综合因子判定方法是在按照第E.3节对测

超声波综合门 行数据处理获得测点声速、波幅、与标准子波的幅度谱差以及 关系数后,进一步依序计算出声波参数因子、合并因子、综合 。综合因子是对测点缺陷判断的最终因子。本条概括了测点 因子的计算过程。

并行数据处理获得测点声速、波幅、与标准子波的幅度谱差以及互 相关系数后,进一步依序计算出声波参数因子、合并因子、综合医 子。综合因子是对测点缺陷判断的最终因子。本条概括了测点综 合因子的计算过程。 E.4.2声波参数i是带量纲的物理量,声波参数因子Y,是将声 波参数转换为取值为0~1的无量纲的数值,最小因子为0,对应 混凝密实性最差部位,最大因子为1,对应混凝土密实性最好部 应。因本条的3个声波参数因子的计算方式相同,可以用一个公 式予以表示,但各因子需要分别计算。 由于幅度谱差因子取值大小与混凝土密实性的对应关系与其 也三种声参数因子相*,即取值越大,对应混凝的密实性越差 为保证所有声参数因子取值与混凝土的密实性的对应关系的一致 生,将幅度谱差因子取为与1的差值。 E.4.3测点i的合并因子C为该测点各声参数判定因子的加权 和。由于所有声参数判定因子均为取值为0~1的无量纲的数值 且与混凝土的密实性的对应关系一致,因此可以加权求和后作为 该测点的合并因子。对可靠性低的声参数可降低其加权值,对不 具备使用条件的声参数其加权值应取为0,如角测或扫描测试时 由于波幅值不具备可比性,将波幅加权值CA取为O。 E.4.4测点综合因子是对测点合并因子的归一化处理,测点缘 合因子是取值为0~1的无量纲的数值,最小因子为0,对应混凝 土密实性最差部位,最大因子为1,对应混凝土密实性最好部位 崇合因子*映多种声参数与混凝密实性的综合相关性,可以较 好地避免或降低了使用单一声参数判定时发生的错判和漏判的情 兄,也免除了各种声参数判定结果互相不一致时难以最终判定的 困惑。

.伙元 由于所有声参数判定因子均为取值为0~1的无量纲的数 与混凝主的密实性的对应关系一致,因此可以加权求和后价 测点的合并因子。对可靠性低的声参数可降低其加权值,对 备使用条件的声参数其加权值应取为0,如角测或扫描测 于波幅值不具备可比性,将波幅加权值cA取为O。

合因子是取值为0~1的无量纲的数值,最小因子为0,对应混凝 土密实性最差部位,最大因子为1,对应混凝土密实性最好部位 崇合因子*映多种声参数与混凝王密实性的综合相关性,可以较 好地避免或降低了使用单一声参数判定时发生的错判和漏判的情 兄,也免除了各种声参数判定结果互相不一致时难以最终判定的 困惑。

E.5缺陷的分析与判断

E.5.1本条提供了综合因子的数据间隔,对于介于数据间隔之 间的综合因子,可通过舍入方法,将其归为与其差值较小的数据间 隔。

E.5.2本附录提出的综合因子判定方法和本条提出的综合因子 分布色谱图,自前已有专门的软件可以对测试数据进行全部分析 并绘制色谱图

分布色谱图,目前已有专门的软件可以对测试数据进行全部分析,

E.5.3测位综合因子色谱图表征该测位混凝土质量(密实

缺陷的边界是内部缺陷在该测位测试面的投影,但其空间位置不 能确定。当具有多个相互垂直或形成一定夹角测位的综合因子分 布图或色谱图时,不仅可以起到相互校核的作用,还可以判定缺陷 的空间位置和大体的形状,

附录F钢材强度的里氏硬度检测方法

F.1.1我国的建筑结构用钢材主要有现行国家标准《碳素结构 钢》GB/T700中的Q235钢和现行国家标准《低合金高强度结构 钢》GB/T1591中的Q345钢。以往的研究表明:金属硬度与强度 之间存在着相关的关系,里氏硬度与钢材强度也存在着相关性,运 用这一相关性推断钢材抗拉强度是一种可行的无损检测技术。

人 F.1.2过去认为里氏硬度测试结果的离散性较大。*年来的 毕调查表明;建筑结构钢强度本身的离散性就比较大,造成钢材强 度离散性较大的主要原因是钢材局部的微观缺陷。本条所称的缺 陷为明显可见的缺陷,不是造成钢材强度离散性较大的微观缺陷

F.1.2过去认为里氏硬度测试结果的离散性较大。

F.2.2选取3个不同部位进行检测是为了防止钢材材质不均 匀。要求向下测试是为了减小换算带来的影响。颤振振动和曲 率半径过小也会对测试结果造成影响

中规定试样的每个测量部位一般进行5次试验,数据分散不应超 过*均值的主15HL,现场检测时如果只测5个点,难以保证数据 分散不超过*均值的15HL。经计算对比,现场测试9个点,取 中间5点,一般能够保证数据分散不超过*均值的士15HL,这样

不必立即在现场计算和补点。故本条根据试验的经验规定每一测 区测试9个点。 同一测点只能测试一次,若重复测试,则后者的硬度值高于前 者,因为经冲击后该局部位置较密实,再次冲击时吸收的能量较 小,使表面硬度值偏高从而会引起较大的误差

F.3.2由于现场检测条件的限制,有时不能满足垂直方向检测 钢结构构件表面的要求,需按照规定进行修正。表F.3.2源于国 家标准《金属里氏硬度试验方法》GB/T17394一1998。 F.3.3根据编制组的试验研究,不同钢板的厚度对单氏硬度测 试值有影响,随着钢材厚度的减小,单氏硬度值降低。表F3.3 的修正值是根据规程编制组的试验得出的

F.3.2由于现场检测条件的限制,有时不能满足垂直方向检测 钢结构构件表面的要求,需按照规定进行修正。表F.3.2源于国 家标准《金属里氏硬度试验方法》GB/T17394一1998。

是编制组根据几大钢厂300多组试样的里氏硬度值和抗拉强度试 验值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的,由于数据量有限,待进一步积累 大量数据可进行修正。

G.2仪器及基本操作要求

土组合结构中型钢构件的主要探测方式。纵向测试法的优点是 由于表层钢筋在纵向测试时电磁波有效*射面积很小,不会形成 开口向下的双曲线形式的异常,从而避开了表层钢筋对深层钢构 件*射信号的干扰,深层型钢构件为金属板状结构,电磁波有效*

G.3钢构件及其形状的探测

G.3.2本条第1款的规定适用于矩形的构件。本条第4款要求

G.3.3本条提出的初步判断适用于外包混凝为矩形截! 牛。本条第2~4款是在初步判断混凝土内存在钢构件后, 构件截面形状的判断方法。

G.3.4深度高档测试曲线对钢筋分辨率下降,但测试曲线在中

G.3.4深度高档测试曲线对钢筋分辨率下降,但测试曲线在中 间区域有一个比较高的背景值,是对理置较深钢材的*应。以此 作为钢构件形状判定的依据之

H形钢构件主控尺寸的测定

G.4.2雷达横向测试法受到表层钢筋影响较大.翼机

.2雷达横向测试法受到表层钢筋影响较大,翼板*射异

G.4.2雷达横向测试法受到表层钢筋影响较大.翼板*射异常 区被钢筋*射断开,容易造成误判,且*射波能量相对较弱;纵向

区被钢筋*射断开,容易造成误判,且*射波能量相对较弱;纵向

测试法图面较为干净,避开了表层钢筋对深层型钢探测的影响,翼 板边界*射清晰,有利于翼板宽度尺寸的判定。

H.0.1本附录所称的振动包括造成既有建筑出现损伤或造成人 员感觉不适,以及影响仪器设备使用等的晃动和振动。 H.0.2既有建筑的振动特性是基本的测试项目。本条所指的振 动特性是包括主体结构、围护结构、非承重墙等共同影响下的既有 建筑的振动特性。有些环境作用在既有建筑的动力效应与在围护 结构上动力效应明显不同,如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瞬时风等,此时 应测试围护结构的振动特性

H.0.3有些振动源发生的频率较高,如重载车辆、设备的。

H.0.8由于地面振动的行波过程,建筑内部的动力响应

ISO2631等的规定,对既有建筑之中人员受影响程度进行评价,

附录J热箱法检测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

1.1.1本条所称匀质构造的围护结构是指现浇混凝土、小型砌体 (实心砖)等,可在围护结构内外表面附加单一匀质材料、构造均匀 的保温层(无穿透腹丝、燕尾槽等构造),如现浇混凝土墙体十聚苯 板薄抹灰保温体系;非均匀构造指各种空心砌体,可附加各种均 *、非均匀保温层,如空心砌块干有燕尾槽保温板体系或空心砌块 十保温板体系。被测部位尺寸要求在该尺寸范围内围护结构表面 *整,温度场均句,无热工缺陷

J.1.2当室内外*均空气温度之差大于等于10℃时,可

热箱进行检测;当室内外*均空气温度之差小于10℃时,应在被 测围护结构室外表面安置冷箱,以降低被测墙体室外的温度。对 室内外温差的规定是为了保证得到传热的条件

J.2.1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检测是在相对十燥的情况下检测的,在 雨雪天气检测时,围护结构材料吸水,会导致检测结果偏大:在室 外刮风的时候:风会从围护结构表面带走热量,使被测围护结构表 面热量散失快于正常水*,也会导致检测结果偏大。检测时如被 则围护结构处于潮湿状态,应将围护结构烘干后再进行检测;围护 结构传热系数检测宜在冬季采暖期,被测部位保温系统施工完工 至少60d后,选择连续采暖至少7d的房屋进行。非采暖期检测 时,可以采用人工加热或制冷方式达到所需的室内外温差。 1.2.2传热系数检测需要在被测围护结构两侧保持一定温差的 情况下进行,在此温差作用下,热量从高温侧传导至低温侧,测量

J.2.2传热系数检测需要在被测围护结构两侧保持

情况下进行,在此温差作用下,热量从高温侧传导至

出围护结构两侧的空气温差和通过单位面积围护结构表面传导的 热量,经过计算,即可得到该部位的传热系数。这个温差需要通过 设定室内空气温度来保证,根据被测围护结构的理论计算传热系 数(有设计资料可根据设计计算书等资料查询,无设计资料的根据 被测围护结构材料及各层材料厚度计算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室外 气候情况及其近期变化进行调整,传热系数小的,温差宜设置较 大,传热系数大的,温差可适当调小。在检测过程中不宜发生室外 温度高于室内温度的情况,如有,则需剔除该部分及相邻时间段温 差不满足要求的部分数据

J.3.1本条第1款在现场操作时,采用配合竣工图现场观察的方 法,现场检查被测部位是否存在开裂、填充墙内部存在梁柱等构造 不一致的情况。第2款是保障检测部位的构造为单一构造,不是 两种不同材质构造组成,保证检测的结果是一种构造围护结构的 专热系数,而不是两种及以上不同材料、构造的围护结构的混合效 应,这将导致检测结果无效,并且要排除被测围护结构内部是否存 在如管线等的其他缺陷:在操作中可以使用红外温度计在围护结 构表面,每隔一定距离测试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各点之间温差不 超过0.5℃,可认为温度场均匀;或者使用红外热像仪对被测围护 结构内表面进行拍摄,消除太阳辐射影响、热工缺陷,热像图中没 有属于热工缺陷的颜色突变,同一颜色仅有深浅变化、各点温差不 超过0.5℃,可认为温度场均匀。第3款要求被测部位围护结构 各层是同一材料,构造相同,保温层没有缺陷,在操作中使用红列 热像仪拍摄被测围护结构内表面,红外热像图中没有突然变化为 红、黄、百色的部位,各点温差不超过1℃可认为没有热工缺陷 当检测围护结构有热桥时,热箱的边缘距热桥的距离应是被测围 护结构厚度5倍以上或不少于600mm。温度传感器在太阳照射 下,会导致检测数据偏高,影响检测结果,解决办法是选用既有建

筑的北向围护结构作为检测部位,其次可选择东向围护结构:屋 面、南向、西向外墙等受太阳辐射影响较大的部位需要检测时,可 以采取临时遮挡措施,在检测完成后拆除。第5款是针对空心砌 本砌筑的围护结构,由于砌体构造的问题,导致上下楼层围护结构 空心砌体之间的空心部分连通,在检测过程中上下楼层之间的空 心部分形成上下空气对流,使得热箱和室内加热的热量散失,影响 检测结果。 J.3.2用红外热像仪检测被测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场分布情况 红外热像图中围护结构表面温度场颜色分布均匀、规律,没有颜色 的突然变化没有热工缺陷,可以认为温度场分布均匀。 J.3.3本条第1款,因为热箱法检测需要控制室内与热箱内温度 一致,使得热箱不能像热流计一样可以安装在室外,只能安装在室 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热箱不充许安装在室内,只能从室外检测 时,则必须在被测部位周边搭建封闭空间,形成一个模拟室内环 境,采用热箱法进行检测。第2款是为了保证不会因为热箱内外 空气渗透导致计量的热箱发热量与实际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量不 符。 J.3.4本条第1款是说明冷箱的安装位置,由于冷箱是用于模拟 室外环境,因此只能安装在围护结构外表面:第2款是为了保证热 箱发出的热量能够全部传导至冷箱内,热箱与冷箱之间的空气温 差由热箱发出的热量与冷箱冷源供冷维持,因此,冷箱与热箱必须 中线基本重合,冷箱单边尺寸大于热箱300mm。 J.3.5本条是说明在设备安装过程中各个温度点安装布置要求 第1款是围护结构内、外表面温度传感器布置,以及为了保证检测 的准确性以及可靠性,防止围护结构表面温度传感器在设备安装 过程中脱落,外物遮挡造成传感器测温失准需要采取的措施:第2 款是热箱内空气温度布置测点位置:第3款是室内空气温度布置 测点位置;第4款是室外空气温度布置测点位置及为防止太阳辐

筑的北向围护结构作为检测部位,其次可选择东向围护结构;屋 面、南向、西向外墙等受太阳辐射影响较大的部位需要检测时,可 以采取临时遮挡措施,在检测完成后拆除。第5款是针对空心砌 本砌筑的围护结构,由于砌体构造的问题,导致上下楼层围护结构 空心砌体之间的空心部分连通,在检测过程中上下楼层之间的空 心部分形成上下空气对流,使得热箱和室内加热的热量散失,影响 检测结果

J.3.2用红外热像仪检测被测

红外热像图中围护结构表面温度场颜色分布均勾、规律,沟

.3.3本条第1款,因为热箱法检测需要控制室内与热箱内温度 致,使得热箱不能像热流计一样可以安装在室外,只能安装在室 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热箱不允许安装在室内,只能从室外检测 时,则必须在被测部位周边搭建封闭空间,形成一个模拟室内环 境,采用热箱法进行检测。第2款是为了保证不会因为热箱内外 空气渗透导致计量的热箱发热量与实际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量不 符。

J.3.4本条第1款是说明冷箱的安装位置,由于冷箱是月

外环境,因此只能安装在围护结构外表面;第2款是为了保 发出的热量能够全部传导至冷箱内,热箱与冷箱之间的空 由热箱发出的热量与冷箱冷源供冷维持,因此,冷箱与热箱! 线基本重合,冷箱单边尺寸大于热箱300mm。

第1款是围护结构内、外表面温度传感器布置,以及为了保证检测 的准确性以及可靠性,防止围护结构表面温度传感器在设备安装 过程中脱落,外物遮挡造成传感器测温失准需要采取的措施:第2 款是热箱内空气温度布置测点位置:第3款是室内空气温度布置 则点位置,第4款是室外空气温度布置测点位置及为防止太阳辐 射影响采取的措施;第5款是在采用冷箱时,室外温度测点布置的

特殊要求;第6款是检测时,被测围护结构所在房间有大尺寸外 窗,为避免太阳辐射对室内空气温度测点产生过多影响,造成检测 误差采取的措施。

,室内空气温度与热箱内空气温度相等或相近。另一个必 是室内空气温度与室外空气温度在检测过程中始终保 以上正向温差,不会产生反向温差

条件,室内空气温度与热箱内空气温度相等或相近。另一

J.3.7本条是热箱法检测过程中需要记录的数据,在数

时,分析各测点温度,应保证室内空气温度近似等于箱内空 度,箱内空气温度大于内表温度、内表温度大于外表温度,列 度大于室外空气温度,这样才能形成稳定的一维传热,不符 温度趋势的数据就不符合一维传热条件

J.3.8本条是热箱法一般检测过程所需要的检测时间和

录时间间隔,在工程竣工验收时,一般情况下被测围护结构还未达 到干湿平衡状态,需要相应延长检测时间。从检测数据看,传热系 数曲线变化由急剧缩小到趋于平缓,相邻24h检测结果相差不超 过5%即可。在数据处理时,由于室外空气温度受太阳辐射影响, 检测数据可能会有部分数据达不到J.2.2条的规定,该部分及相 时间段数据需要舍弃,使得最终的数据数量不一定达到24h的 整倍数。

附录K热像仪检测外墙饰面层粘接缺陷

0.1本条有色彩变化的饰面层是指单块饰面材料上有色米 ,由不同颜色块材构成的饰面层不属于此例。

.1取得试样胶体的强度后,可根据有关规律推断硅酮结 硅酮结构密封胶的粘接强度

胶或硅酮结构密封胶的粘接强度

胶或硅酮结构密封胶的粘接强度

附录M建筑地面抗滑系数现场检测方法

M.0.4测区要大致平整,不应有明显的凸凹,测区地面不应有油 垢、粉末或碎屑等。 M.0.9 对地面温度进行限制,是避免地面结冰对测试结果产生 影响。

M.0.4测区要大致平整,不应有明显的凸凹,测区地面不应有油 垢、粉末或碎屑等。 M.0.9 对地面温度进行限制,是避免地面结冰对测试结果产生 影响,

附录N标准构件承载力分项系数的方法

N.1.1采用构件承载力的分项系数Y.符合基于可

N.1.1采用构件承载力的分项系数.符合基于可靠指 方法的基本原理。确定构件承载力的分项系数必须具有批 件承载力的试验数据

N.1.2构件承载力的相关参数包括构件承载力的可靠指标β.,

构件承载力的分项系数和构件承载力变异系数。在 参数中,。可依据构件承载力的试验数据分析确定,也 靠指标β分解成作用效应的可靠指标β。和构件承载力的 标β.时的关键参数。

N.1.3构件分项系数,与β.和,相关,欲确定。必然要确定

βR。国家现行有关标准只有构件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可靠指标 β,没有构件承载力的可靠指标βR。因此需要将可靠指标分解成 作用效应的可靠指标β和构件承载力的可靠指标β。在有些分 解可靠指标的方法中还分析确定作用效应的分项系数和作用 效应的变异系数。等参数。

N.2.1预先确定作用效应的可靠指标β。是成功分解可靠指标重 要的步骤。国际标准和欧洲规范采用了直接分解可靠指标的方 法,作用效应的可靠指标β为0.7β,构件承载力的可靠指标β为 0.83。本规程建议的β。为2.05。当作用随机变量可以用正态分 布近似描述时,β为2.05对应荷载或作用的超越概率为2%。 N22按照直接分解可靠指标的方式无需确定作用效应的分

项系数和作用效应的变异系数。与作用效应可靠指标β。之间 的联系。当β。为2.05时,依据直接分解可靠指标隐含的规则,β 十β~β,对于延性破坏构件(β=3.2)β为2.46,对于脆性破坏 构件(β=3.7)β为3.08。直接分解可靠指标的方法适用于可靠 指标β对应的随机变量不能近似为正态分布的情况和构件承载力 的变异系数,未知的特定情况。当可以确定构件承载力变异系 数时,有必要确定作用效应的分项系数。和作用效应的变异 系数。。式(N.2.2)的主要作用是依据已知的可靠指标β。和作 用效应分项系数分析确定作用效应变异系数。其中作用效 应的分项系数等于作用的综合系数。作用的综合系数可 通过综合分析每类荷载分项系数及该类荷载占总荷载的比例 5确定。

N.2.3本条规定分析确定作用的综合系数的方法。例如自 重基越的公预至数为1 2 球而活并越的公预互激头 白重期

N.2.3本条规定分析确定作用的综合系数.的方法。例如自

重荷载的分项系数为1.3,楼面活荷载的分项系数为1.5,自重荷 载是楼面活荷载的两倍时,按式(N.2.3)计算得到的为1.37。 将1.37带人式(N.2.2)的%,当β。等于2.05时得到。等于 0.18。只有8和β都有确定的数值时,才能从可靠指标β中 分离出构件承载力的可靠指标βR。这里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式 N.2.2)中β。的取值为2.05,但并不表明分项系数1.3和1.5都 能满足β。等于2.05的要求。例如分项系数为1.2,楼面活荷载的 分项系数为1.4,目重荷载的权重为0.65,楼面活荷载的权重为 0.35时,为1.27,。等于0.132。从分析确定构件承载力可靠 指标的式(N.2.2)可以看到,当β和取得确定的数值时,。和 。取值小则β。和Y。必然有相应的增大。

N.3构件承载力的变异系数

N.3.1当结构有批量的构件承载力的试验数据时,

3.1当结构有批量的构件承载力的试验数据时,这些数据 于分析构件承载力的变异系数。。每类构件的变异系数并

相同,因此需要针对每类构件分析确定变异系数。这里所说的每 类构件是指轴拉构件、轴压构件等。有关国际性标准也有基于构 牛承载力试验数据进行设计的建议,但是这些标准的试验数据主 要用于确定构件承载力的分析模型;没有用于确定构件承载力的 变异系数。

N.3.2采用试验值与模型计算值比值是确定同类构件承

异系数有效的方法之一。这也是以构件承载力试验数据为基准分 析确定构件承载力模型常用的方法

件承载力分析模型不定性因素影响的措施。计算模型采用材料强 度和儿何量的实际值除了要使计算值接近试验值之外,还要表明 材料强度和儿何量不是构件承载力的随机变量,而是构件承载力 数的基本变量取得实际值后的名义变量参数。这些名义的变量 是构成构件承载力函数变异性。。的主导因素。本条第2款采取 的调整措施,要尽量减小材料强度、儿何量以及其他参数等本身的 不定性和模型不定性对。的影响。这种分析方法可以称为对构 牛承载力函数的逼近,也可称为多元非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 V.3.4趋近于1.0表明材料强度不定性、几何参数不定性和 模型不定性对模型计算值的影响已经降到相对比较小的程度。 N.3.5取各种.趋近于1.0时的S·min作为样本的标准差。在 消除了材料强度不定性、儿何参数不定性和模型不定性等的影响 因素后,。可以称为构件承载力的不确定性变异系数。 V.3.6表N.3.6列出了混凝土构件承载力的变异系数,这些系 数经过了适当的调整,调整的自的是要考虑样本的不完备性。国 家标准《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68一84得到的混凝土构件 承载力的变异系数为:抗拉构件为0.10,抗弯承载力为0.10,大偏 压破坏构件为0.13,轴压构件为0.17,小偏压破坏构件为0.15: 受弯构件斜截面破环为0.19。普遍大于表N.3.6所列数值,据分 析,《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68一84的.包含了材料强度

不定性和模型的不定性因素。从以下的分析可知,。。偏高会 增大,并使。增大。

构件承载力的可靠指标和分

N.4.1当可靠指标β对应的随机变量可以近似用正态分布描述 时,分解随机变量的基本公式为β=(一)/V%+。式 的可靠指标β,和构件承载力的分项系数。。式(N.4.2)表述了 YR与之间的关系。 N.4.2式(N.4.2)表明%可依据β和计算确定,也就是说 把式(N.4.2)代人式(N.4.1)之后式(N.4.1)只有β。一个待定的 参数。式(N.4.2)同时又是分析确定分项系数的公式,也就是说 从式(N.4.1)分析确定的可靠指标β需要经过适当的调整,才能 用于计算分析构件承载力的分项系数。 N.4.3本条与第5.3.10条的规定相同。在确定变异系数8,时 使用了材料强度和几何参数的实际值,。依据,计算确定。既 有结构构件的几何量参数和材料强度可以确定,在评定时使用 与材料强度和几何参数的实际值,可以保障可靠指标不会受到影 响。式(N.4.3)中的nmod一般是国家现行有关标准专门设置的保 守性措施,通常隐含在材料强度或一些参数之中,用于解决结构构 件承载力与试验构件承载力计算模型的不定性。一般情况下应保 留该模型不定性系数或参数,

N.4.1当可靠指标β对应的随机变量可以近似用正态分布描述

式(N.4.2)代人式(N.4.1)之后式(N.4.1)只有β一个待定 数。式(N.4.2)同时文是分析确定分项系数的公式,也就是 式(N.4.1)分析确定的可靠指标β需要经过适当的调整,才 于计算分析构件承载力的分项系数

使用了材料强度和几何参数的实际值,依据计算确定。既 有结构构件的几何量参数和材料强度可以确定,在评定时使用 与材料强度和几何参数的实际值,可以保障可靠指标不会受到影 响。式(N.4.3)中的nmod一般是国家现行有关标准专门设置的保 守性措施,通常隐含在材料强度或一些参数之中,用于解决结构构 件承载力与试验构件承载力计算模型的不定性。一般情况下应保 留该模型不定性系数或参数

附录 P 围护结构的瞬时风速

P.0.1所谓基准期对应的风速值应该是记录到的最大风速,与 重现期没有关系。 P.0.2目前各地气象台站也记录3秒钟的瞬时风,当其记录值 大于本附录提供的数值时,应取其提供的瞬时风速计算围护结构 的基本风压。

附录Q部分材料制品的燃烧热值

Q.0.1部分粉末状的固体材料也可引发爆灯

分粉末状的固体材料也可引发

录R既有建筑改造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

R.1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的类

R.2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的范围

R.2.2本条规定的核算项目可分成两天类,第一类为加固改造 活动直接消耗的资源产生的温室气体;第二类为生产加固改造工 程所用材料、制品和设备等物化的温室气体,也就是生产和制作材 料、制品和设备消耗的资源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本条第6款的“替 换的设备设施”不包括被替换的既有建筑原有设备设施

等运行直接消耗的资源所产生的温室气体,第二类为设备设施直 接产生的温室气体;第三类为物化在材料设备中的温室气体。考 到我国城乡建设的特定情况GB/T 13871.6-2022 密封元件为弹性体材料的旋转轴唇形密封圈 第6部分:弹性体材料规范.pdf,将这三类细分为公用和用户自用 两种情况

能系统、地热系统、生物能系统(沼气池)等,其抵消的温室气体排 放按负值计算。

R.3温室气体排放的核算方法

R.3.4本条不包括公共区域设备包含的物化温室气体,该项物 化温室气体的计算已包括在式(R.3.2)的QME之中。 R.3.6公共区域设备消耗资源产生的温室气体Q和用户设备 消耗资源产生的温室气体Q的计算方法相同。 R.3.7公共区域设备使用中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Qo和用户设 备使用中直接排放的温室气体温室气体Q的计算方法相同。 R.3.8核算时DB41/T 1879-2019 电站锅炉内部检验规程,如果当地具备了将生产出来多余的能源供给社 会使用的条件(例如家庭电力上网),当建筑本身的可再生能源产 量足够大时,建筑运行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Q可能成为负值;如 果不具备将单体建筑生产的可再生能源供给社会的条件,则建筑 运行阶段的温室气体排放Qo最低值为零

资源及建筑材料的温室气体排

R.4.1R.4.2本附录中提供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为参考值。 在进行建筑的维护和改造过程中取用材料,构件、设备的温室气体 排放因子时,需要考虑其温室气体清单的时效性,即随着时间的推 进,因生产技术发展更新、生产过程中能耗的排放因子变化产生的 材料、构件、设备温室气体清单变化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