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T 935-2012 单井循环换热地能采集井

DB11/T 935-2012 单井循环换热地能采集井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11/T 935-2012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45.3K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01358
下载资源

DB11/T 935-2012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1/T 935-2012 单井循环换热地能采集井

DB11/T 9352012

单井循环换热地能采集井

DB13(J)T210-2016:海绵城市建设工程技术规程Technical Code for Single Well of Geothermal Energy Collection with Circulation Heat Exchange

with Circulation Heat Exchange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11/T 9352012

引言 范围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设计. 施工 工程验收 附录A(规范性附录)井用水胎密封装置和应用该装置的集热井

DB11/T 9352012

DB11/T 9352012

井循环换热地能采集井工程技术

本标准规定了单开循 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为建筑物供 系统的单井循环换热地能采集井工程

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DB11/T 9352012

a)有蓄能颗粒采集井,见图1。循环水由置于隔热管底部抽水区的潜水泵抽出,进入热泵机组放热或 吸热后,由热泵机组返回进入地能采集井的上部加压回水区内。水流在有蓄能颗粒的环形空间内 向下流动至抽水区,透过隔热管下部的花管部分进入隔热管,再由潜水泵抽出。

图1有蓄能颗粒地能采集井示意图

)单一水层无蓄能颗粒地能采集井,见图2。密封装置结构及安装见附录A。井水由置于隔热管 抽水区的潜水泵抽出,进入热泵机组放热或吸热后,由热泵机组返回进入隔热管上部的加压

DB11/T 9352012

区,通过花管流出地能采集井外与周围岩土体进行热交换后,通过隔热管下部的花管进入隔热管 内再由潜水泵抽出。上述抽水区和加压回水区应在同一水层内,实现同层回灌。 多水层无蓄能颗粒地能采集井,见图3。密封装置结构及安装见附录A。在多水层地质结构的地区 可采用两个或多个井上下叠加的结构。

图2单一水层无蓄能颗粒地能采集井示意图

4.1.2地能采集井设计应包括下列内容

图3多水层无蓄能颗粒地能采集井示意图

图3多水层无蓄能颗粒地能采集井示意图

a)搜集拟建地能采集井(井群)地区的水文地质资料,进行现场踏勘 b)确定地能采集井的类别:有蓄能颗粒地能采集井或无蓄能颗粒采集井; c)地能采集井区的范围、确定地能采集井的数量和位置; d)确定地能采集井的结构; e)确定循环水量、供热(冷)功率

4.1.3地能采集井位置应根据拟建地能买

a)靠近机房; )地能采集并位与建(构)筑物应保持足够的距离,以保证建筑物的安全和地能采集并的正常

DB62/T 2961-2018 救灾物资储备库管理操作规程.pdfDB11/T 9352012

c)相邻两口有蓄能颗粒地能采集井的距离不宜小于8m,相邻两口无蓄能颗粒地能采集井的距离不宜 小于10m; d)对于地能采集并群,应最大限度地保持地能采集井的中心连线的方向与当地地下水流方向垂直。 .1.4地能采集井结构设计宜包括下列内容: a) 地能采集井直径和深度; b) 蓄能颗粒材料种类、规格和数量; 隔离膜和阻水换热壁的结构、性能; 9 d) 导流板的结构和位置。

c)相邻两口有蓄能颗粒地能采集井的距离不宜小于8m,相邻两口无蓄能颗粒地能采集井的距离 小于10m d)对于地能采集井群,应最大限度地保持地能采集井的中心连线的方向与当地地下水流方向重 地能采集井结构设计宜包括下列内容:

JGJ/T 443-2018 再生混凝土结构技术标准(完整正版、清晰无水印).pdfa)地能采集井直径和深度; b) 蓄能颗粒材料种类、规格和数量; C 隔离膜和阻水换热壁的结构、性能; d)导流板的结构和位置。

4.2地能采集的结构设计

表1有蓄能颗粒地能采集井参数表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