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G/TJ08-2273-2018 建筑工程施工控制技术标准

DG/TJ08-2273-2018 建筑工程施工控制技术标准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G/TJ08-2273-201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6.1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01540
下载资源

DG/TJ08-2273-2018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G/TJ08-2273-2018 建筑工程施工控制技术标准

GB50026和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的规定。

6.3.1应变监测的监测方法利仪器设备,应根据工程结构特点: 结合监测目的、监测周期、监测部位、监测频率、环境条件等因素 确定。

DB32/T 4039-2021 工贸企业安全风险管控实施评价规范.pdf6.3.2应变传感器及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应满下列要求:

1传感器的量程应与测量范围和适应,应变测量精度不应小于 满量程的0.5%,宜选用量程为设计值1.5倍~3倍的传感器。 2应变梯度较大的区域,宜选用标距较小的应变计或增爪 应变计的数量。 3应变传感器应进行温度补偿。 4应变传感器的长期稳定性应满是监测周期的要求。 6.3.3应变监测测点的设置宜与变形监测项目统筹考虑。对于 后装延迟构件和设置临时支撑的构件,应变监测应能反映施工过 程构件受力状况的实际变化,且应与施工过程结构分析结果相 对应。 所有 6.3.4应变监测频率宜满足下列要求: 个月至少监测1次。 2高层建筑每施工完成1层~4层应监测1次。 3结构施工过程中重要的阶段性时间节点宜进行1次 监测。 4结构上的荷载发生明显变化或进行特殊T序施丁时,宜 增加监测次数

6.3.5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及时近

1监测数值接近或达到预警值。 2结构应变测试值出现异常。 3出现其他影响结构安全的异常情况

6.4.1索力监测可采用振动法、磁通量法或锚下测力传感器法 进行测量。 6.4.2磁通量传感器应与索体一同标定后使用,不同材料的索 及不同截面尺寸的索应分别进行标定。 6.4.3测刀传感器精度应能达到预计索力最大值的1%,量程不 应小丁预计索力最大值的120%。 6.4.4振动法监测索力的设备要求、传感器安装、数据采集、索 力推算方法,可按现行I.海市地方标准《基于环境振动激励的桥 6.4.5测量索力时,应在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并应记录 测试的时间、温度、天气状况、施工干扰等环境条件。

6.5.1温度监测宜包括环境温度监测和结构温度监测 6.5.2温度监测可采用水银温度计、接触式温度传感器、热敏电 阻温度传感器或红外线测温仪。 6.5.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温度监测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测控技术规范》GB/T51028的规定。 6.5.4后浇带和结构合龙等与温度密切相关的T艺施T前,宜 每天定时进行施工作业面的温度监测和总结温度变化规律。 6.5.5监测结构温度的传感器可布设于构件内部或表面。当日 照引起的结构温差较大时,宜在结构迎光面和背光面分别设置传 感器。 亚

6.6.1环境风监测宜包括风速、风向、结构表面风压以及 动监测。

5.5环境风监测成果宜包括风速、风向、风压、位移和振幅等 据,并宜绘制相应曲线图

6.6.5环境风监测成果宜包括风速、风向、风压、位移和振幅

6.7.4对结构自振频率、振型和阻尼比等动力特性参数的测试

及动力响应测试应同步采集多通道的振动信号,采样频率应满足 采样定理的要求,采样数据长度应满足分析需要。 5.7.5结构动力特性测试数据的分析处理可采用频域分析法或 时域分析法。对环境激励下的非平稳随机过程,也可同时在时、 频两域进行联合分析, 6.7.6结构动力特性和动力响应影响.应根据现场的调查状况 结构及人体的容许限值,通过分析论证评价

6.8.1当结构出现裂缝时,应先分析裂缝成因,并选择影响结构 安全和耐久性的裂缝进行监测,监测内容应包括裂缝发生的位 置、分布、裂缝形态、长度、宽度及其变化情况。监测裂缝时,应绘 制裂缝形态图,同时应记录施工工况环境温度等信息

6.8.2既有建筑改造项目施T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施工监测应分为改造施工前、施工过程巾及施工完成后 三个阶段。所有 一2监测内容应包括建筑结构及周边受影响建筑结构的完损 状况及损坏趋势,且监测要求应符合现行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房屋质量检测规程》DG/TJO8一79的规定, 3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修监测应符合现行上海市工程建设 规范《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修技术规程》DG/TJ08一108的规定。

数据分析与施工过程控制

7.1.1数据分析宜具备材料特性、荷载与作川、构件受力状态、 儿何特性、环境参数等数据,数据应包括下列内容: 1材料特性包括容重、弹性模量、收缩徐变系数等。 2荷载与作用包括施工荷载、结构上的其他外部荷载与 作用。 3构件受力状态包括应力应变、索力、预应力等。 5环境参数包括温度、湿度、风力等 7.1.2监测数据用于分析前应对其真伪进行分析与判别,并应 保证监测数据的完整性。 7.1.35数据分析』施工过程控制应包括下列内容: 施工阶段永久结构及临时支撑结构安全性评定。 2永久结构施工质量的评定。 3结构施工状态判别。 4下一施工阶段结构状态预测

7.2.1监测数据分析应计入下列因素影响:

7.2.1监测数据分析应计入下列因素影响: 1混凝土结构应力应计入混凝土收缩徐变、混凝土弹性模 量变化、温度变化的影响。 2钢结构应力应计人系统温差、局部温差的影响

7.2.1监测数据分析应计入下列因素影响:

3索力应计入索垂度、边界约束条件、温差的影响。 4预应力应计人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影响 5结构标高、变形应计入不均匀沉降、系统温差、局部温差、 风荷载的影响。 7.2.2监测数据分析前,应对监测数据进行识别与修正。 7.2.3当无法确定监测数据的初始值时,应对监测参数相对增 量值进行对比,采用理论计算方法推算山其绝对值。 7.2.4结构对称位置在对称1况下的监测数据山现差异时,应 对差值进行分析,并应说明发展趋势

1施T控制实施过程中,应首先将施T监测结果与施工全 过程结构分析确立的阶段控制自标进行比较。 2当施T监测结果与阶段控制月标偏差较大且超过设定限 值时,应查找广生偏差的原因并应及时优化施工控制措施。 3当偏是山于分析模型偏离现场施工情况所致时,应结 现场实际施工状态修止正分析模型,并重新进行施工全过程结构 仿真分析。

7.3.3当结构的永久荷载(包括自重).与实测结果相差超过5% 时,应对初始有限元模型进行修正,并应重新进行施工全过程结 构分析,

7.3.4当结构的边界条件、体系转换等约束条件.与初始模型不

7.3.4当结构的边界条件、体系转换等约束条件.与初始模型不 衍时,应对初始有限元模型进行修止,并应重新进行施工全过程 结构介析

7.3.5当施工临时荷载与实际荷载相差较大时,可不对全过程

7.3.5当施工临时荷载与实际荷载相差较大时,可不对全达

7.4.1施工过程控制内容宜包括构件安装顺序与时间、构件位 置、构件形状及尺寸、索力大小、施工工艺和方案、结构移动状态 等的调整。

容一致的计算分析结果,并宜提出相应的限值要求和不同重要

容一致的计算分析结果,并宜提出相应的限值要求和不同重要程 度的预警值。

1变形、应力监测值接近或达到预警值时。 2当监测结果超过施T过程分析结果10%以上时。 3当施工期问结构出现异常荷载或作用时。

7.4.4预警值宜依据相关规范、设计要求及施工全过程结构分

析结果确定。当没有预定预警值时,可按下列规定确定: 1应力预警值按构件承载能力设定时,可设一级,分别取构 牛承载力设计值的50%,70%和90%。 (2变形预警值按设计要求或规范限值要求设定时,可设一 级,分别取规定限值的50%,70%和90%。 3预警值按施T全过程结构分析结果设定时,可取理论分 析结果的 110%

构的实际位形与设计月标位形相差较大时,应采取调整控制 施。调整控制方案应由控制单位和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共同商 制订,方案经审批后方可实施

数据进行动态比较。发现监测结果或量值与结构分析不符或偏 离较大时应进行预警。

7.4.7施工过程中,应对监测数据结果进行及时分析并反馈,且 应及时更新实时分析模型的相关参数和调整相应的施T..T艺与 方法。

8高层与高结构施工控制

8.1.1高层与高结构施T控制内容应包括基础沉降、结构标 高、水平变形、关键构件应力、关键施丁.T序和T艺。 8.1.2结构合龙、伸臂桁架固定等关键工艺的控制宜考虑温度 效应,并宜确定合适的施工温度

8.2施工过程分析和监测

8.2.1高层与高耸结构施工个过程分析内容应按本标准

条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空中连休结构、悬挂结构、悬挑结构、转换结构等受力复 杂的结构应进行施工过程结构分析,计算模型应与实际施工的顺 序节点和支座的连接方式相符,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 2施工全过程分析时构件的刚度应按其真实刚度计算,不 它按照设计规范要求进行折减。 3施工全过程分析官考虑结构沉降变形的影响。 4考虑混凝土收缩徐变的施工全过程分析的标高补偿周 期,宜取主体结构封顶后1年。 8.2.2高层与高耸结构施工个过程结构分析应给出变形与标高 控制数值以及应力控制数值。 8.2.3建筑高度超过300m的高层与高笃结构,施工全过程结构 分析应给出楼层标高补偿方法和数值以及伸臂桁架等关键构件 的应力控制数值。

8.2.4在重力作用下水平变形超过H/10000的高层一与高结 构,施工全过程结构分析应给出楼层空间变形预调整方法和数值 以及巨型斜撑等关键构件的应力控制数值。 8.2.5高层与高耸结构中延迟构件的安装,施工全过程结构分 析应给出其施T顺序和施工过程应力控制标准。 8.2.6需要借助临时支撑来完成结构施工的转换结构、悬挂结 构、悬挑结构,应通过施T全过程结构分析给出临时支撑的设置 和卸载方法、关键构件的应力、控制节点的变形,并应复核临时支 撑的刚度利强度以及支承部位的安全性

8.2.7高层与高耸结构施T监测项月应根据T程特点按表8.2.7

表8.2.7施工监测项目

★”为应监测项:“"为宜监测项;“○”为可监

8.2.8需要进行施工控制的高层与高结构,应按照本标准第 8.2.38.2.6条中的规定,对变形和应力控制的构件和节点进行 施工过程监测

筑体型之间联系构件的相对变形监测、结构关键节点的空间变形 监测,监测频次和监测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桥梁结 构监测技术规范》GB50982的规定

施工过程中内力变化较大构件、刚度分配和转换的重要构件、荷 载及边界条件变化影响较大的构件上,且应与施T全过程结构分 析结果相对应。

8.3.1结构施工工序和工艺应与原设定的施工全过程结构分析 莫型一致,当施工工况需要进行调整时,应修正结构分析模型并 重新进行相应的施工企过程分析

.3.1他 莫型一致,当施工工况需要进行调整时,应修正结构分析模型并 重新进行相应的施工企过程分析。 8.3.2结构体系为“框架一核心简一伸臂架”的高层与高箕结 构,除应按照本标准第8.2.9和8.2.10条进行变形和应监测 控制外,尚应包括核心筒领先施工层数、伸臂桁架固结方案确定 等内容的施工控制。 8.3.3高层与高笃结构标高的施工控制,应计人地基基研差异 沉降的影响。 翻 8.3.4高层与高笃结构的楼层标高补偿宜采用逐段补偿”的施 工控制方法。 8.3.5设有空中连体结构的高层与高结构,除应对每幢塔楼 进行施工控制外,尚应对空巾连体结构的施工时间、施工方法、关 构件的应力利控制节点的变形进行施1控制,并应考虑塔楼之 可的差异变形影响 洲生的美声公

8.3.2结构体系为“框架一核心简一伸臂桁架”的高层与

构,除应按照本标准第8.2.9和8.2.10条进行变形和应刀监测 控制外,尚应包括核心筒领先施工层数、伸臂桁架固结方案确定 等内容的施工控制。

构,除应按照本标准第8.2.9和8.2.10条进行变形和应力监

8.3.5设有空中连体结构的高层与高笃结构,除应对每幢塔楼

实测值的识差宜参照表8.3.6规

注:II表示结构的高度(m)

9大跨度及空间结构施工控制

9.1.1大跨度及空间结构施T前,应将结构初始边界条件与设 订或理论模型进行比较。当有偏差时,应修正施工订算模型并重 新进行结构受力分析。 9.1.2人跨度及空间结构施T控制对象应包括主体结构和临时 支撑结构。 翻 9.1.3大跨度及空间结构临时支撑设置利卸载应考虑地基承载 力利地基变形的影响

9.2施工过程分析和监测

9.2.1对索膜结构、预应力结构等需要依靠张拉成型的结构以 及施工过程中受力复杂的结构应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并应确定 各主要参数对结构受力和变形的影响程度。 9.2.2索的计算模型可根据长度(刚度)选择两节点杆(索)单 元、多节点索单元或茗多段两节点杆(索)等单元。 9.2.3对张拉成型的结构进行施工全过程结构分析时,应对初 始预应力状态中的预拉力进行模拟分析。 9.2.4大跨度及空间结构施工模拟分析应考虑边界条件以及支 撑结构对结构体系刚度和索力的影响,同时应考虑临时支撑结构 变形与主体结构变形的协调 上

工前应验算提升、顶进或牵引不同步对结构内力和变形的影响。

9.2.6大跨度及空间结构施工阶段结构监测内容应按表9.2.6 确定。

表9.2.6施工阶段结构监测内容

.2.7变形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天跨度及空结构变形测点选取在结构节点和支座位 置,索膜结构直选取在节点、索夹等位置。 2人结构变形监测应包括构件变形、结构挠度、支座竖向和水 平向位移、结构节点位移。 3在吊装及卸载过程中宜对每个工况进行监测。 4竖向位移监测时,大跨度及空间结构的支座、跨中、跨间 测点问距不宜大于30m,且不宜少于5个点。 5长悬臂结构的支座及悬挑端点应布置测点,监测点间距 不宜大于10m。 6态挂结构每层态挂点及态挂结构边缘应布置位移测点 其中悬挂结构边缘每边至少应布置1个测点。 7采用悬臂外延拼装施下的人跨度悬挑结构应对主梁的竖 向和水平向变形进行监测。

9.2.8应力及张力监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卸载施工过程监测应对构件应力设定预警值,当监测值 超山预警值时应及时预警。 2卸载施工过程中,每步卸载到位后应静止5min~10min 后采集数据。 3应变监测频率除应符合本标准第6.3.4条规定外,在吊 装及卸载过程中尚应加强监测频次。 4监测膜结构膜面预张力时,应根据施:1.:1序确定监测阶 段,膜单元均应有代表性测点,且测点应均匀分布。 5索力监测时,测点应具有代表性,且应均匀分布;单根钢 索和钢拉杆的不同位置宜有对比性测点;横索、竖索、张拉索与辅 助索均应布设测点: 业 6索网和索膜结构索力测量可采用振动法、磁通量法或压 力传感器法等。

9.2.9结构滑移、顶升、提升施1过程中,应对位移同步

均匀性进行监测 9.3施工控制 板权所 .3.1安装过程中设置临时支撑体系的大跨度及空间结构,应 通过计算确定拆除临时支撑的顺序和步骤 .3.2当临时支撑基础承载力受限时,临时支撑结构与主结构 连接处可设置恒力支托。 .3.3大跨度及空问结构施T控制内容应包括: 1索缆体系初始索长、索长变化、索力变化分析评定。 2当前及预期主体结构受力、变形分析评定。 3当前及预期临时结构受力、变形分析评定。 4结构施工状态判别。 5超出预控状态的误差后,对后续施工过程主体结构、临的

结构受力安全马几何状态的影响分析评定。 6施T控制措施实施对主体结构、临时结构受力安全与几 何状态的影响分析评定, 9.3.4单向柔性大跨度空间构施工控制可采用索力控制,也 可采用无应力索长控制。拉索的初张拉应采用索力控制,拉索的 调整宜采用无应力索长控制。 9.3.5大跨度及空间结构施T过程算理论值与实测值误差宜 参照表 9. 3.5的规定

表9.3.5大跨度及空间结构控制指标

规定的限值时,可采取下列控制措施: 1对于张拉施工成形的索膜结构的几何形态,可根据参数 敏感性分析结果以及施工模拟计算结果确定现阶段误差对最终 戎型状态的影响。误差在本标准限值范围内,可继续下阶段施 工;对于超过本标准限值的,应重新计算张拉力和儿何形态控 制值。 2对于非一次成型的混凝土结构和大跨度及空间钢结构 可通过采用调整预拱度、施加外荷载、优化临时支撑、优化施工工 艺、调整施工顺序等方法调整结构变形

差超过本标准限值时,可采取下列控制措施

1调整临时辅助设施数量和位置 3对索膜结构设置索长调节装置。 4临时加固局部构件。 5设置预拱度(施加外部荷载。

10既有建筑改造施工控制

10.1.1既有建筑改造中,当主体结构改变时,应进行施.1.控制。 10.1.2既有建筑改造前,应对建筑结构进行检测鉴定。检测及 T作内容宜包括: 1了解建筑结构改动历史、建筑使用现状、损伤状况、沉降 变形。 2确定主要结构材料力学性能。 转载翻饰 3查看抗震验算、结构安全性评定报战。 4了解周边可能带米结构安全相互影响的坏境因素(如临 近建筑、地下管线、地下空间、轨道交通等)。 5特殊结构应进行专项试验。 10.1.3既有建筑改造前应预先进行施工过程模拟分析,并应评 判、优化施工方案和确定结构监测、控制的对象。 10.1.4既有建筑改造施工控制方案,应根据建筑结构检测鉴定 报告、原结构设计图纸和改建图纸、设计工况、施工组织设计、试 验测试结果等并结合施工过程模拟分析结果编制,其巾对关键的 施工工况应有对性的施工控制措施

10.2施工过程分析和监测

10.2.1施T过程结构分析应根据既有建筑原结构图纸和改建 图纸建立分析模型。 10.2.2施工过程结构分析的材料性能参数、边界条件和构件连

接方式应根据建筑结构检测鉴定报告、关试验和现场实际情况 确定。

接方式应根据建筑结构检测鉴定报告、和关试验和现场实际情况 确定。 10.2.3施工过程结构分析的荷载大小和分布情况应根据实际 情况确定,恒载应包括主体结构、围护结构、装饰面层等的自重 活荷载应包括施工荷载、风荷载、常规使用荷载。 10.2.4施1过程分析应根据施1过程监测结果修正施1过程 分析模型、计算参数利边界条件。 10.2.5建筑改造施.1监测除常规监测项日外,宜增加结构损伤 变化监测、重要临时支撑结构受力状态监测。对于重要测点,可 增设校核点。

10.3.1 既有建筑改造施工控制的内容应包括内力控制和变形 控制。 10.3.2对主体结构拆除或扩建改造T程的施T控制,应符合下 列规定:所 合理性和安全性。 2拆除过程中,应重点监测相邻、相关结构的稳定性和已有 损伤的重要构件的安全性 3在拆建或与增层交赫施丁的过程中,应对拆建前、拆建 中、拆建后、增层施工中等关键工况进行整体和局部的应力、变形 预分析、监测和控制。 4应监测基础沉降及围护结构的裂缝及其变化, 10.3.3主体结构改造且保留外围护结构的T程,应重点监测外 围护结构的侧向变形和裂缝,同时尚应监测侧向支撑结构的稳 定性。

10.3.4既有建筑改造在拆除或扩建过程币应监测、控制基础的

整体隆起或沉降。 10.3.5改变结构传力途径的既有建筑改造施T,应监测和控制 下列内容: 1改造部位主要构件的变形。 2临时支撑结构的变形和内力。 3整个卸载过程的变形和应力。 10.3.6增加地下空间的既有建筑改造施T,应监测和控制建筑 的整体沉降或隆起、侧向变形和裂缝变化。 10.3.7既有建筑改造施工山现下列状况时,应立即停止施工 并应在查清原因且明确下一步方案后方可重新开始施工: 1现场出现原建筑结构检测鉴定报告中未涉及的影响结构 安全的情况。 3现场条件与施工过程分析假设工况不符 4在无重大施T状态和荷载变化情况下,监测结果突变。 5主要项目的监测数据超过预警值

11.0.1施工控制资料宜包括施工控制方案、施工过程结构分 报告、监测方案与监测报表、施T控制指令、施T控制阶段报告 及施工控制总结报告

DB11/T 1591-2018 城市道路日常养护作业规程1.0.2施工控制指令应符合下列

1施工控制指令应包含施工过程的相关信息。 3施1控制指令应明确下一阶段实施的外部坏境和约束条件。 4施工控制需调整或改变工艺和施工方案时,具体实施方 案应由施工单位完成,并应按相关流程审批后方能实施 11.0.3监测成果整理报告,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记录天气、施工环境等外界条件,并宜辅以照片说明。 2、原始监测数据应以双划线修改,并应签名确认。 11.0.4施T控制成果宜同时提交给施.T控制委托单位和监理 单位。 11.0.5施T完成后,应在无外部影响条件下进行施T控制项日 的终值测量,测量值可作为健康监测或后期结构维护保养的初始 数据资料。

1. 0.6施工控制成果资料应及!

附录A施工控制指令文件

录A施工控制指令文件

表A施工控制指令表(参考格式)

表B.1变形测量记录表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川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 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 载翻印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岂先应该这样做的 用词: 不树 正面词采用“宜”; 反面词采用“不它” 正面词采用“可”; 反面词采川“不可”。 2条文巾指定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时,写法为“应按. 执行”或“应符合要求(或规定)”。非必须按所指定标准执行 时,写法为“可参照…·执行”。

JGJ 459-2019 整体爬升钢平台模架技术标准1《建筑与桥梁结构监测技术规范》GB50982 2《高耸结构设规范》GB50135 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 4《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50496 5《钢结构T程施T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 6《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 7《混凝土结构设规范》GB50010 8《建筑工程施工过程结构分析与监测技术规范》JGJ/T302 10《基于环境振动激励的桥梁拉索索力测试方法》DB31/T973 11《房屋质量检测规程》DG/TJ08一79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