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J)/T 284-2018 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应用标准

DB13(J)/T 284-2018 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应用标准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13(J)/T 284-201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529.9K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01966
下载资源

DB13(J)/T 284-2018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3(J)/T 284-2018 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应用标准

1为便于在执行本标准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充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按· 执行”"或“应符合的规定”

《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GB/T51212 《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GB/T51301 《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DB13(J)/T213

《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GB/T51212 《建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设计交付标准》GB/T5130 《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DB13(J)/T213

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应用标准

CECS 165-2004 城市地下通信塑料管道工程设计规范7.4 合同交付物 设计保障 8 72 8.1 般规定. .72 8.2 软件. 72 8.3 人员. .73 8.4 资源库 73

1.0.1BIM是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的缩写,是以建筑工 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基础,建立起多维度的建筑模型。 通过可视化模拟建筑物的真实信息,实现对工程项目设施实体与 功能特性的数字化表达。为建筑物在全生命期的进度、成本、质 量、优化以及运维管理等方面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 设计是全生命期的初始阶段,是建筑信息模型创建的起点。 本标准的编制是为了贯彻执行相关国家技术经济政策,推动、规 范和引导河北省建筑信息模型在设计阶段的应用。 1.0.2本标准是河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是具有推荐性质的基 础性的标准,应用范围适用于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应用。 1.0.3在设计阶段,建筑信息模型的应用除应遵守本标准的相关 规定外,也应遵守河北省的关于设计的建筑、结构、给排水、暖 通、电气等相关专业的标准和规定,并应遵守相应行业的法律、 法规等

1.0.2本标准是河北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是具有推荐性质的基 础性的标准,应用范围适用于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应用。 1.0.3在设计阶段,建筑信息模型的应用除应遵守本标准的相关 规定外,也应遵守河北省的关于设计的建筑、结构、给排水、暖 通、电气等相关专业的标准和规定,并应遵守相应行业的法律、 法规等。

2.0.1本标准中“建筑信息模型” “信息模型” “模型” “BIM”用词均指建筑信息模型。 2.0.2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是利用项目模型数据在全生命期内进行 设计、施工、运维等活动的过程。项目各参与方能够通过建筑信 息模型进行各种应用及信息管理。本条文仅指在设计阶段的模型 创建和应用。

2.0.6是建筑与结构专业合模后形成一个模型的专用语,精准反

2.0.6是建筑与结构专业合模后形成一个模型的专用语,精准反 快建筑与结构专业间模型的实际连接状态。

2.0.6是建筑与结构专业合模后形成一个模型的专用语,精准反

一般构造为:外墙面建筑专业的饰面、保温,中间结构专业 的配筋混凝土剪力墙,内墙面建筑专业的抹灰及内饰面。在建筑 信息模建模型表达时,其表象是一堵墙,而实质是建筑、结构专 业叠加合为一体的信息模型。结构的剪力墙模型与建筑的外保温 及内抹灰模型无缝的连接,建筑与结构模型间协调一致。这个由 建筑与结构模型合模后形成的一体模型精准地体现了墙体的实际 状态以及建筑、结构专业间的构造连接关系。 2.0.7轻量化后不包含原建筑信息模型中的非几何信息,仅保留 了模型结构和几何拓朴关系,其模型信息会大量减少,文件所占 用的空间也会小很多。用于低配置硬件及网络环境下的可视化浏 览,可在交付、评审、管理、统计、运维等过程中使用。如:可 在移动端、笔记本、手机等上面运行。 轻量化模型是冬任冬方可并章的工作模型,一自的是为了摄

了模型结构和几何拓朴关系,其模型信息会大量减少,文件所占 用的空间也会小很多。用于低配置硬件及网络环境下的可视化浏 览,可在交付、评审、管理、统计、运维等过程中使用。如:可 在移动端、笔记本、手机等上面运行。 轻量化模型是各任务方可以共享的工作模型,目的是为了提

2.0.8在设计中为满足设计任务约定,进行模型的构建,须采用 不同的BIM设计方法。 1翻模设计:采用BIM设计软件,将已有的非建筑信息模 型设计成果进行构建并完成的建筑信息模型。 翻模的目的是为了校核设计结果,提高设计质量,也可以在 项目管理及下游阶段应用。 例:对某工程项目,把设计完成的二维图纸,翻成建筑信息 模型,进行管线综合及碰撞检查。 2止向设计:依照设计任务约定,采用BIM设计及相关性 能分析软件,完成建筑信息模型,并形成设计图纸表达的过程。 全专业参与的止向设计模型建立过程为:以建筑专业模型为 基础,构建结构专业模型,形成建筑结构专业协调的一体模型, 机电设备专业模型与一体模型合模配合完成全专业建模。 设计中采用BIM协同设计平台,依设计阶段创建并深化建筑 信息模型,运用可视化、性能分析等技术,优化设计产品,实时 进行错、漏、碰、缺及规范性校核检查,使设计质量优质并精准 表达模型信息。 模型的建立可采用二维图形输入后转换三维的方法,其过程 需补充相应信息以达到快速构建模型的自的。 相关专业的性能分析,可由该专业的信息模型生成分析数据: 进行相应的计算分析,并依分析结果调整后完成模型;分别得到 的模型,须与其它专业重新进行合模,使各个专业间协调一致。 由结构分析软件建模计算生成的结构模型,必须与建筑模型 合模形成一体模型后再与其它专业协调配合完成模型

2.0.9 在设计过程中,多专业及人员共同配合、协同工作完成任

2.0.9在设计过程中,多专业及人员共同配合、协同工作完成任

.U. 务约定的工作平台。协同设计是多个不同设计团队或设计个体 致地完成设计任务的过程,

3.0.1设计过程中本标准第4章为构建BIM模型、第5章、第8 章为辅助建模、第6章、第7章为模型相关应用。 在设计阶段,也可根据工程规模、特点,进行某些特定任务 的BIM应用,例如地下车库的管线综合优化等。 3.0.2模型构件信息由几何及非几何信息组成,构件应按规范及规 程依项目需求建立,也可以采用相关方实体模型。 设计模型向施工传递并共享是BIM发展的必然方式,设计阶 段的模型数据在施工阶段经过扩充、深化、修改后,作为施工模 型应用于施工阶段,并经过继续深化后加入运维信息,为后期运 维提供服务。

3.0.3设计信息模型必须提供相关的数据接口,保证模型

3.0.3设计信息模型必须提供相关的数据接口,保证模型传递到下 游专业信息的连续,下游专业可以此进行扩充、深化、修改

相关部分的模型,整体模型是最终建立的模型,由参与专业模型 合模而成。 建模过程中,阶段信息内容不全,应为后续阶段预留补充条 件。几何信息与非几何信息应符合且不限于相应设计阶段的模型 深度的要求

2.1信息模型数据依设计方案、初设、施工图阶段顺序传递 阶段对上阶段的模型进行深化及信息修改、补充。 方案阶段:信息模型主要包含建筑形体的粗略的几何信息和

简要的非几何信息。 初步设计阶段:信息模型包含基本的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 可表现建筑物的基本形体、功能布局、内外装饰、机房设备及管 线位置。 施工图阶段:信息模型包含准确的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 能够精确表现建筑物的实际整体及细部形状、房间功能布局、内 外装饰、构造做法、构件、机房设备和管线形体尺寸及位置

4.3.1命名模型文件的名称是创建建筑信息模型的起点,是由项 目存储位置文件夹及其相应所属信息集合的字符串组成,是项目 包含内容的相关名称按规定命名后的缩写组合表达。可准确的进 行文件检索与定位,是协同设计、项目管理及全生命期应用模型 文件的基础信息。例如:项目所属“建筑专业”,命名中则以“A” 表示,目的是通过命名描述就可知晓模型文件包含的所属信息。 发中公自公级净

4.3.1命名模型文件的名称是

件夹以保存信息及共享数据。

4.3.3为协同及管理工程项目

件夹的命名宜选自文件命名中的一部分。例如:在命名的文件中 包含“年份(2018)”及“项目(001)”,则可以“2018001"命名主 文件夹。子文件夹可按专业、设计阶段根据“使用”、“共享”、“完 成"和“存档”的原则设置。

4.3.5模型的材质名在称进行属性定义中使用,不在模型文件名

中体现。统一的材质命名是向下游专业传递模型的基础。

面,为表达精确,宜与产品方、施工方共同完成模型信息 4.4.3三维信息输入应采用相关软件完成。可用二维软件输入后 补充相关信息转为三维信息模型,无论采用何种软件或建模方法 听得到的模型必须是:信息表达完整,模型精准并协调。 4.4.4合模可以在单专业模型完成后进行,也可以依项目情况在 建模过程中进行。 4.4.6为了提高系统运行速度,项目模型根据需要拆分为若干子 模型,然后按照其几何关联关系组装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建筑信 息模型。已建模型依据项目需求或工作方式,应可按专业或管理 的需求拆分为相应的任务模型

4.4.4合模可以在单专业模型完成后进行,也可以依项目情况在 建模过程中进行。 4为了相言≤法运沛底

任天人士 4.4.6为了提高系统运行速度,项目模型根据需要拆分为若于子 模型,然后按照其几何关联关系组装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建筑信 息模型。已建模型依据项目需求或工作方式,应可按专业或管理 的需求拆分为相应的任务模型

5.1.1协同设计一般可分为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内部协同又分

为专业内协同和专业间协同,外部协同则是与全生命期相关过程 的协同。 协同平台应具备以下功能:文件的存储、更新及版本记录, 权限的分级设定,数据的共享和传输,数据安全维护。 协同平台基于网络,是对信息模型进行共享信息、确定管理 规则、设定访问机制的工作桌面。协同工作是在此基础上,设置 文件存放位置、访问权限和网络传输方式,对设计过程指导和约 束,是减少问题发生、提高设计质量及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 对于一般设计项目,应按设计阶段在每阶段进行协同设计。 即:方案、初设、施工图三个阶段

5.1.2协同设计使得整个设计团队的工作实现无缝连接,设

员专注于本专业的设计和优化,全程参与并协同完成模型建立。 制定协同工作流程,规范设计方法,是协同设计的保证。设 计流程宜按如下进行: 1 输入源文件进行项目设计评审。 2 建立专业模型并验证 3 专业间互提资料确认模型。 4 参与专业合模。 5设计交付物的确认。

5.1.3内部协同是专业内部共同完成约定的任务模型过程,模型

信息写入同一数据源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为保证实时的数据共享,建立统一的数据源模型。 2进行项目策划,分配设计任务,保证各设计者协同工作顺 畅有序。 3根据硬件配置,制定模型文件建立及存储方式,避免超负 荷运行带来工作损失。 4设置互不十涉的协同工作权限,非权限方不能修改。 5.1.4外部协同应能从下游专业平台获取需求信息,并为下游提 供数据源。应遵循如下原则: 1对外的数据交换协作过程,宜采用专业的协同设计平台软 件或数据交换软件完成。 2协同中,保持与深化模型协调一致,保证模型数据的安全 性及可追朔性。 3异地协同,受带宽的影响,应采用阶段的或定期的数据交 互方式,以保证并行工作的数据传输效率,使协同工作能够正常 进行。

5.2.2项目团队设计过程中应进行组织协调管理,并进

5.2.2项目团队设计过程中应进行组织协调管理,并进行以下工 作: 1 制定项目计划和协同流程实施细则,并监督执行。 2 组织相关专业沟通协调工作。 跟踪设计进度,审查参与方模型的完成及模型质量

4根据项目计划,收集、发布模型信息, 5.2.3设计阶段是输入建立信息模型的过程,主要内容包括: 1根据国家、地方、行业现行相关规范、标准、文件和项目 方合同、要求等资料进行设计。 2 按项目计划及项目协同流程建立模型。 3 进行专业提资,配合专业内、外协同工作。 41 根据相关专业要求,导入或提交所需的模型数据文件。 5生成本专业交付物,且交付物应符合本标准第7章及 GB/T51269的有关规定。 6进行或配合基于模型的可视化、性能分析、集成调整、量 化统计等各种应用,优化本专业设计。模型应用应符合本标准第 6章的相关规定。

5.3.2一般情况下,文件管理权限分级分为不可访问、只读和编 辑,也可根据项目需要,增加权限的类型。协同工作环境内的权 限应与文件架构、用户角色、工作任务等关联;当文件架构、用 户、任务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调整权限。划分权限工作范围时, 应尽量避免重叠,对于重叠部分,应制定权限交互的规则

5.3.4协同平台划分工作区宜满足以下要求:

1编辑区是各设计小组的独立工作区域,该区域用于对文件 进行编辑。 2共享区是各设计小组间的过程交互区域,满足一定交互条 件的编辑区文件提交到该区,供其他设计小组参考。

3发布区是各专业文件的公开发布区域,该区域内发布的文 件应已完成质量确认。 4归档区是各设计小组的节点交付区域,该区域存放包括编 辑区、共享区以及发布区的需归档内容。 在多专业协同设计过程中,各专业模型间应进行设计条件交 互。为满足交互过程中动态设计变更和数据参照的准确性,BIM 设计方应建立交互过程的协作方式和各专业的动态审查方式

5.3.5协同设计的结果是共同完成约定设计任务模型

BIM设计过程中,模型可按项目功能、单体、楼层、专业、系统 等进行拆分。拆分模型时应充分考虑应用的便利性,对模型进行 合理拆分,使应用对象能快速提取。不同的系统和类型可以快速 组合,模型与应用的数据高利用率交互,同时数据实现分段、分 区域、分类型的分析。 拆分模型宜按如下规定进行: 1根据项目的实际要求选择模型拆分方法,并应考虑模型在 后续阶段的用性。可以根据项目的需求、特点,按专业、楼层、 功能区等对建模任务等进行拆分。 2各单个拆分模型之间,模型内容不应重复。 3模型拆分应考虑各种BIM应用,使拆分模型经不同组合 后能满足各种应用要求。 4拆分方法应考虑专业内模型设计人的分工及专业间协同 工作。 5拆分前,应核对并统一各拆分模型之间的定位参照关系。 6外部协同的拆分应依照参与方的需求进行,深化后模型须 进行合模。

5.4.2对模型文件按设计阶段进行校审,保证设计质量,应遵

5.4.2对模型文件按设计阶段进行校审,保证设计质量,应遵 循: 1计算书应依所用软件进行数据及相关参数设置的校对。 2在设计的每一阶段,验证信息模型,并按第4章建模深 度审香模型的深度是否满足要求。 3设计校审可采用轻量化模型,宜建有校对信息数据库, 记录模型版本号、校对痕迹,可追溯校审记录。 4校审者核对修改结果,消除审批提示,提交设计人。 5综合各专业模型的结果,校对后提交专业负责人。

6.1.1可视化是信息模型的直接展现,

6.1.1可视化是信息模型的直接展现,设计中的环境、场地、设

6.1.1可视化是信息模型的直接展现,设计中的环境、场地、设 施、构件以及各专业信息模型间的协调关系明确,还可进行模拟、 曼游、虚拟现实,表现模型效果。 可视化贯穿于各设计阶段,为设计、管理、决策提供直观的 依据,

6.1.4表6.1.4所列项目为目前各设计阶段常用的技术应用,可

根据BIM技术的发展和工程实际情况相应增减。部分技术应用点 不仅适用于本表所列阶段,也可适应其他阶段,根据项目实际情 况确定。应按阶段确定技术体现深度

6.2.1性能分析的常用技术包括:节能、日照、风环境、光环境 声环境、热环境、交通疏散、结构静动力等分析应用。 在项目的论证期,宜以性能分析结果为主要依据开展项目。

5.3.11 集成技术包括:碰撞检测、管道综合、空间布局优化等。

5.3.1集成技术包括:碰撞检测、管道综合、空间布局优化等。 集成的过程为专业设计合模,可依项目情况在设计中开展,也可 在各专业模型完成后进行。

集成是在现阶段的硬件配置下,各专业间在阶段模型完成后 合模调整完成设计模型的建立。随看硬件设备配置的提升,专业 间的模型协调应实时进行,即:集成在专业设计过程中完成。 6.3.2采用统一的平台,可准确的反映出各专业模型之间的空间 关系。按照第5章设计协同的要求进行调整,包括检查设计各阶 段各专业搭建模型的错漏碰缺,合模后空间位置关系,梳理、调 整模型使各专业协调一致。应根据设计内容的重要性设置模型构 件的优先级,在保证各专业设计意图的条件下,调整设计内容。 集成的结果除满足一般设计要求外,还应实现对设计内容的优化 6.3.3在项目全生命期中后续阶段,例如施工阶段中大型或特殊 设备安装,应在设计阶段预先考虑孔道的预留等

5.4.1量化统计技术包括:面积明细表统计、材料设备清单统计 表、指标数据表等。

6.5.1模型成果是基于软件设计平台的三维表达,生成

6.5.1模型成果是基于软件设计平台的三维表达,生成的图 按二维制图标准对模型视图内容提取后的加工和处理。在形 纸时,应与模型表达内容一致

.5.1 长成窗凯 按二维制图标准对模型视图内容提取后的加工和处理。在形成图 纸时,应与模型表达内容一致。 6.5.2依当前情况,可根据建设单位的要求或设计单位的制图标 准生成图纸。BIM视图具有直观性及部切性,利用视图生成详细 图纸信息,是对二维图纸的补充。对建立制图标准的设计单位, 应按照国家标准,深化企业模型制图标准,同时保证二维制图标

现图形成二、三维共同表达的图面,三维模型视图表征空间关系 二维则为细部详述

6.5.4在终端上使用模型生成的图纸时,为使用方便,

7.1.1设计交付按设计阶段划分,应包括:方案设计、初步设计、 施工图设计交付。每阶段按第4章模型深度要求提交相应的模型 数据、图纸及说明等。交付的数据模型宜做为后续设计阶段至施 工、运维等应用的基础信息。 7.1.2模型数据是信息模型成果数据文件(含阶段性成果或节点 成果)辅以模型说明文件,设计图纸为由信息模型生成的二维纸 质设计文件包括计算书、信息表格、设计说明以及建筑信息模型 视图。

7.2.3设计中专业模型交付是上下游间的交付,上下游

设计中专业模型交付是上下游间的交付,上下游专业均使 建筑信息模型进行设计,也可采用轻量化模型辅助交付

7.4.4为保护知识产权设计方应在合同交付内容上,明确模型中 相关信息的权属。

7.4.4为保护知识产权设计方应在合同交付内容上,明确模型中

8.1.1进行BIM设计,依生产能力需求应建有支撑软、硬件运行 的工作环境。主要包括:为BIM设计所需的软件,支持软件运行 及协同工作的硬件设备,满足模型信息数据传输的网络。 8.1.2通过互联网异地协同,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连接,例如: VPN方式。互联网带宽速率应满足需求并可进行数据安全配置管 理。

GB 50089-2018 民用爆炸物品工程设计安全标准设计中应采用:建模、轻量化、性能分析及BIM设 同平台等软件。

8.2.1设计中应采用:建模、轻量化、性能分析及

不同软件功能应有专门要求。 建模软件: 1建模软件应满足设计及其它阶段的信息传递需求。 2建模软件宜具有二次开发功能。 3建模软件应提供开放的模型信息接口,以利于模型信息的 外部传递。 性能分析软件: 生成模型或从模型中提取信息数据,作为分析依据

2计算分析、生成结果模型 3结果模型与原模型合模。 轻量化软件: 1轻量化软件是满足各方评审要求的交互平台,应与协同平 台信息共享。具有设计项目的内部评审及外部交互功能。 2可将所用设计项目模型轻量化处理,滤除无关信息。 3轻量化后模型数据应满足与原模型数据的一致性,并可在 较低硬件配置下进行应用。 BIM设计协同平台: 1模型数据和信息应能通过协同平台管理、共享。 2协同平台应能够提供各方参与、互动、信息交换,保证各 方协同工作。 3协同平台应确保数据的安全存储及传输。 4协同平台宜支持移动终端

8.3.1BIM设计是未来应普及的设计技术,全员开展BIM设计 是设计企业的方向。应按发展进程需求,进行人员策划,积累技 术能力。

8.4.2为方便、快捷、准确的建立信息模型南京某体育场基础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应构建模型构件及

3.4.2为方便、快捷、准确的建立信息模型,应构建模型构件及 自定义的资源库。自定义库是以构件库为基础的构件集合,应按 需求构建。

构件库的建立应满足以下要求: 1构件模型应与模型深度等级具有对应关系。 2构件资源库应对构件的内容、深度、命名原则、分类方法、 数据格式、属性信息、版本及存储方式等方面进行管理,构件的 分类及编码宜在构件名称或属性中体现。 3建立构件管理制度,实现构件的创建、收集、编辑、存储、 搜索、使用、废除等有效管理。 4构件的二维表达及出图应符合国家二维制图标准的要求, 5厂商提供的构件应符合建模深度标准,并满足主流建模软 件的使用。 6构件库宜划分为通用构件库和专业构件库,应有统一的目 录树,以方便管理和查找,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