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17741-2005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宣贯教材)

GB 17741-2005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宣贯教材)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GB 17741-2005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712.9K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02111
下载资源

GB 17741-2005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 17741-2005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宣贯教材)

源区以外的地震活动。一般潜在震源区的震级上限是按半个震级单位为间隔来划 分的,所以本底地震的震级可以按本地震带内各潜在震源区最低的震级上限减去 半个震级单位来确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底地震并不是特定的地震类型,而是对具有上述特征的地震 的一种工程意义上的划分,目的是采用特定的工程处理办法来考虑其对厂址的影 响。 各地的地震构造环境不同,本底地震的强度也不尽相同,华北地区可定为 5.5级;华南地区可定为5.0级;西部地区的某些地震带(如,川滇、昆仑等) 可定为6.0级。 在CPSHA方法中,本底地震发生率是指地震带内潜在震源区以外地震的年平 均发生率。 在实际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对于弱地震活动区,应重视本底地震的影响

潜在震源区内最大地震震级; 一构造类比结果; 古地震强度; 一一地震活动图像判定的结果: b)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按0.5级分档 c)按各潜在震源区资料依据的充分程度和相应各震级档地震发生的可能性 大小确定空间分布函数。 1.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与地震带震级上限的关系。前面论述 率趋于零的最大震级值。由于潜在震源区是实际参与计算的离散化的空间积分单 元,因此,其震级上限可以看作分段的震级积分上限,它小于等于地震带的震级 上限值,同样是潜在震源区内发生概率趋于零的最大震级值。 在以0.5个震级单位为间隔划分震级档的情况下,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Mu 简单处理成最高震级档的上边界值。潜在震源区的震级上限通常取为5.5、6.0、 6. 5、7. 0、7. 5、8. 0 和 8. 5 级

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是根据潜在震源区本身的地震活动和地震构造特征,与 潜在震源区划分同时确定的, 潜在震源区震级上限确定的主要依据有两条:一是具有足够长时间和相对完 整的历史地震资料的地震带,地震活动经历了一个以上的活动期,地震分布状况 足以反映地震带的地震活动特征,则对地震带内的历史地震记载相对较丰富的潜 在震源区GB/T 12085.6-2022 光学和光子学 环境试验方法 第6部分:砂尘.pdf,其最大历史地震足以代表该潜在震源区未来地震发生的上限震级时, 则可以直接采用历史最大地震震级;二当历史最大地震活动不足以代表潜在震 区可能发生地震的上限震级时,可根据地震构造特征进行构造类比外推,认为与 已知地震发生区具有相似地震构造条件的潜在震源区,可具有相同的震级上限 直。当进行构造类比时,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关于地震构造条件的统计结果,并应 考虑统计不确定性。在实际工作中,应综合考虑上述两条原则。 2.潜在震源区各震级档空间分布函数 在CPSHA方法中,地震带内不同部位(潜在震源区)各震级档地震发生概率 不同,空间分布函数就是表示地震活动空间不均匀性的参数。空间分布函数通常 表示成fimj。在同一地震带内对某一震级档mj,Jinmi 满足归一条件,即: i= 震级档mj表示震级范围为(m,±△m),△m=0.5。 对于小震级档,往往发震构造标志比较模糊,不同区域活动性上的差异难以 区分,因此,通常不分更细的档次;较高的震级档的发震构造标志尽管较为清晰 亘统计样本少,对其发震能力的判断难以达到0.5级的精度,因此,7.5级以上

10.4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

10.4.1应给出地震动参数超越概率曲线 10.4.2计算地震动反应谱时,周期点的分布应能控制反应谱形状,数目应不少 于15个。 依据全概率公式完成对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超越概率计算。基于潜在震源区参 数的场点超越概率计算公式为

i=1 k=1 i=1 A,

在离散情况下,m分成N档;mj表示震级范围为(m,±Am)的震级档; 第k个地震带被划分成Ns个潜在震源区;Ji.m,为第k个地震带内第i个潜在震 源区第mj档的地震空间分布函数。Aki为第k个地震带内第i个潜在震源区的面 积。 通常所谓的超越概率曲线。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计算需要给出给定年超越概率水 平P的场点的地震动参数值。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输出地震动参数的不同,取决于所采用的衰减关系的类 型,但不同地震动参数的概率危险性分析计算过程是一致的。常用地震动参数类 型有:地震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水平向竖直向)、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水 平向/竖直向),有些特殊工程,如生命线工程,有时还需要提供地震动峰值速度 等地震动参数。在进行反应谱的计算时,周期范围应当满足工程特点的需要,为 了可靠地限定反应谱的形状,周期点数不应少于15个,并且应注意这些周期分 布应相对均匀。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中,每个环节都存在不确定性,往往对结果会产生较大 的影响。对于地震安全性要求较高的重大工程,应充分考虑不确定性的影响 在目前实际应用的概率计算程序中,已经考虑了衰减关系的回归参数的不确 定性。 对于其他方面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可根据结果对参数变化的敏感性分析来 考虑对计算结果的适当的调整。 I级工作,可以针对潜在震源区划分、地震活动性参数等的认识不确定性 形成多种可能方案,分别计算,对结果用“逻辑树”的方法处理 10.6结果表述 10.6.1I、ⅡI、IⅢI级工作应以表格形式给出对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起主要作用 的各潜在震源区的贡献;IV级工作应说明起主要作用的潜在震源区。

10.6.1 I、Ⅱ、IⅢI级工作应以表格形式给出对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起主要作用 的各潜在震源区的贡献;IV级工作应说明起主要作用的潜在震源区。 10.6.2根据工程需要,应以图和表格的形式给出不同年限、不同超越概率的地

震动参数。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的地震动参数峰值结果应表示成不同年限(如1 年、50年、100年)的超越概率曲线,并以表格形式给出不同概率水准的地震 动峰值结果。 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的地震动参数反应谱结果应表示成不同概率水准 的反应谱曲线,并用表格形式给出反应谱值。 周围地震构造环境对场址的影响,在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中是通过潜在震源 区地震活动性参数方案体现的,参数方案是否合适,直接影响到概率分析计算结 果的合理性。通常场址周围潜在震源区对工程场址的地震危险性贡献情况,反映 了参数方案对场址周围地震环境特点的认识。如果这一认识与地震环境特征、历 史地震影响特征一致,则概率分析的结果具有合理性,可以接受,否则结果是不 合理的,需要进行调整。因此,I、IⅡ、II级工作应给出对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 起主要作用的潜在震源区的贡献表,对于IV级工作应说明起主要作用的潜在震源 区。

区域性地震区划工作的基本规定如下

区域性地震区划工作的基本规定如下

1应根据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结果,编制

采取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来编制区域性地震区划图,不仅符合地震科学 的水平,也符合工程抗震设计的需要,是当前国际上通用的地震区划方法。同时 采取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编图与国家颁布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相一致,与现 行的抗震设计规范相衔接。因此,本标准规定区域性地震区划采用地震危险性概 率分析方法,并要求根据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结果编图。采用地震危险性分析方 法进行分析计算时,应符合本标准第10章的有关规定。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结 果一般是指计算控制点的特定超越概率水平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或峰值速度

地震区划的概率水平应根据工程的特性和

与全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相比,区域性地震区划涉及工程对象具有更高的重 要性或抗震设计具有特殊要求。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对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 防标准也有不同要求。因此,本标准规定根据工程特性和重要程度确定地震区划 的概率水平。在一般情况下,长输管线等线状工程中的一般工程的抗震设防,要 求提供50年超越概率10%的地震区划结果

11.1.3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应符合第5章的规定

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的工作内容、工作深度应该符合第5章中关 于II级工作的有关要求。区域范围应包括区域性地震区划范围外延不小于150km 的范围。基础图件的比例尺一般应大于编制全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所采用的基础 图件的比例尺(1:2500000),具体比例尺应根据区划目的、工程特性及重要性 确定,并应与所编制地震区划图的比例尺相匹配。研究报告除给出基础图件的示 意图外,还必须给出相应比例尺的地震构造图等相关基础图件

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应符

对于针对特定行政区域一般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区域性地震区划,不需要开 展专门的近场工作。但在得到地震区划的初步结果后,应对重要的分区界线附近 的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性进行更为详细的工作,以保证区划图的精度。 对于针对长输管线等重要工程中的一般建设工程的区域性地震区划,应在管 线两侧25km内开展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工作,工作内容和深度应满足 第6章有关要求。对虽然位于25km以外,但对区划结果有重要影响的活动断裂

和发震构造,也应进行详细的研究工作。研究报告除给出基础图件的示意图外, 还必须给出相应比例尺的地震构造图等相关基础图件

适用于区域性地震区划的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一般情况下应包括地震动峰 直加速度衰减关系和峰值速度衰减关系,以满足双参数标定反应谱的需要。衰减 关系的适用范围指地震区划范围及外延不小于150km的区域。具体地震动衰减关 系的建立和适用性分析应符合第8章的有关规定。在同时考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衰减关系和峰值速度衰减关系时,还要注意两个衰减关系间的匹配,特别要注意 不同震级段和震中距所形成的地震动反应谱的合理性。如果采用与中国地震动参 数区划图一致的原则,即不同的场地地震动反应谱的确定,采用不调整反应谱的 高度,只调整反应谱特征周期的方法,则不宜直接使用现有的平均场地地震动参 数衰减关系,应使用基岩地震动参数衰减关系,区划结果采用本标准第14章的 方法处理。如果一定使用一般场地土层的地震动衰减关系或采用基岩场地的地震 动参数衰减关系,则必须同时给出不同场地条件地震动反应谱的调整方法,并进 行相应的论证工作

11.1.6计算控制点的间距,应不大于地理经纬度0.1°。在结果变化较大的地

区域性地震区划是在计算控制点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的基础上编制的。控制 点密度是影响区划精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分析计算中应保持足够数量与合理分 布。控制点布置的基本原则是保证区划的精度。本标准要求间距不小于0.1°, 根据需要加密控制点,特别是结果变化较大的分区界线附近或等值线密集的区 域。

区域性地震区划结果表述应符合下面规定:

11.2.1地震区划比例尺宜采用1:500000

本条文为推荐性条款。一般情况下,区域性地震区划的比例尺要根据区划目 的、工程特性及重要性确定。对于长输管线等线状工程的地震区划,其近场地震 沟造图的比例尺应不小于1:250000,考虑到各种不确定性的影响,地震区划编 图比例尺一般可采用1:500000。研究报告必须提供相应比例尺的成果图件。

本条文为推荐性条款。一般情况下,区域性地震区划的比例尺要根据区划目 工程特性及重要性确定。对于长输管线等线状工程的地震区划,其近场地震 图的比例尺应不小于1:250000,考虑到各种不确定性的影响,地震区划编 例尺一般可采用1:500000。研究报告必须提供相应比例尺的成果图件

11.2.2地震区划采用分区线和等值线表述

区域性地震区划采用分区线或等值线的方式表述。如果采用等值线方式表 述,应同时给出插值方法,以便于工程使用。对于线状工程的地震区划,应给出 各个分区点的地理坐标,以方便工程使用。 采用多参数进行地震区划时,分区界线的确定要同时考虑参数之间的协调 性,其中要特别注意多参数确定的抗震设计反应谱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1.2.3根据计算结果确定分区界线时应考虑下列因素:

11.2.4应编写地震区划图说明

区域性地震区划图说明应包括:编图技术思路和技术方法,所使用资料的来 源、精度,清楚地说明区划结果的表示方式和内容、使用范围以及使用过程中应 注意的事项等

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和地震地质灾害评价是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目 标,其结果作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的依据。 场地地震动参数与地震震源特性、地震波从震源传播至场地的途径及介质特 性有关,同时还与局部场地条件有关。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中,首先应进行地震 危险性分析计算确定地表自由基岩场地的地震动参数,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场地 地震反应分析,以考虑局部场地条件对工程场地地震动的影响。场地地震地质灾 害的评价应基于区域和近场区特别是场地及附近范围内的地震地质调查和评价 结果、工程场地的地震动参数计算分析结果,结合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勘测资料采 用经验方法评估或理论计算方法计算分析,评定其可能性及影响范围与程度

12.1场地地震动参数和时程的确定

场地地震动参数和时程的确定作为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结果,为 工程抗震设防提供依据。应根据工程结构特点及抗震设计的需要,首先选取合适 的地震动描述量,包括地震动参数和地震动时程,而后基于地震危险性分析及场 地地震反应分析计算结果,确定场地地震动参数值,必要时还应确定场地地震动 时程。应注意对于不同的工程,抗震设防所要求的场地地震动描述量不同,因此 对于每一特定的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必须有针对性地选取工程抗震设 计所需要的地震动描述量

12.1.1场地地震动参数应包括场地地表及工程建设所要求深度处的地震动峰

场地地震动参数包括场地地震动峰值(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及峰值位移)、 反应谱和时程强度包络函数等。 应根据建设工程的结构特点选择与工程结构设计相适应的参数。地震动峰值 加速度和加速度反应谱是最常用的地震动参数,这些参数对于地震影响主要为惯 生力作用的地面结构工程是合适的,但对地震影响主要为非惯性力作用的地下结 构工程并不合适,如埋地管线工程。因此,必须结合工程结构的特点及地震影响 模式选择相应的场地地震动参数,并确定参数值。对于埋地管线之类的工程,应 选用地震动峰值速度、峰值位移等;对于超高或大跨等自振周期很长的结构工程

还应考虑长周期反应谱值, 对于基础埋藏较深的地面结构工程(包括桩基结构工程)或地下工程,工程 抗震设计不仅需要场地地表地震动参数,更需要工程基础或结构埋置深度处即工 程结构设计所要求深度处的地震动参数值,以便为工程抗震设计提供合理的地震 输入。因此,应给出场地地表和所需深度处的场地地震动参数值。具体的深度位 置应与工程抗震设计人员共同来确定

12.1.2反应谱宜以规准化形式表示

a)1级工作,应综合考虑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方法的结果确定场地地震动参 数; b)II级和III级工作,应根据概率方法的结果确定场地地震动参数, 对于工程区及附近范围的场地为自由地表基岩场地或场地分类属于I类场 地的情况,不存在或可不考虑工程场地局部土层条件对地震动影响的问题,地震 危险性分析计算得到的基岩地震动将代表工程场地的地震动。因此,可根据地震 危险性分析结果直接确定场地地震动参数值。 I级工作,场地地震动参数值应按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方法的计算结果来综合 确定。这些计算结果包括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方法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给出的自由 基岩场地的地震动参数值,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加速度反应谱和时程强度包络 函数参数值等。这里所指的综合确定方法包括:统一考虑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方法

的计算结果,取计算反应谱(包括地震动峰值)外包络谱参数值(以多折线形式 给出)作为场地地震动参数值;分别考虑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方法的计算结果,取 各自计算反应谱(包括地震动峰值)外包络谱参数值分别作为场地地震动参数值。 具体工作中,应根据工程结构设计计算的要求选取相应的综合确定方法。 I级和地震小区划工作,场地地震动参数值应按概率方法的计算结果来确 定。概率方法地震危险性分析的计算结果为自由基岩场地地震动参数值,如地震 动峰值加速度、加速度反应谱参数和时程强度包络函数参数值等,取自由基岩场 地地震动反应谱计算值(包括地震动峰值)的均值拟合谱参数值作为场地地震动 参数值。

12.1.4土层场地,应建立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模型,进行场地地震反应

于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结果确定场地地震动

对于工程场地及附近范围场地为覆盖土层场地的情况,存在工程场地土层条 件对地震动影响的间题,对此应进行场地地震反应分析计算,给出工程场地地表 及所要求深度处的地震动,基于计算分析结果确定场地地表及所要求深度处的地 震动参数值。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计算的基本思路是: 1.以地震危险性分析所给出的自由基岩表面地震动参数值为目标,人工合成 地震动时程,并确定场地地震反应分析计算的输入地震动。 I级工作,自由基岩表面地震动反应谱值应按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方法的计算 结果分别确定;II级工作,自由基岩表面地震动反应谱值应按概率方法的计算结 果确定;地震小区划工作,自由基岩表面地震动反应谱值应按概率方法的计算结 果确定,小区划范围较大时,应根据不同位置的自由基岩表面地震动反应谱值的 差异情况,划分不同的分区范围并确定分区自由基岩表面地震动反应谱值并以此 确定分区计算输入地震动。 2.建立与工程场地相对应的场地计算力学模型,如一维场地计算模型,二维 场地计算模型或三维场地计算模型。 3.利用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数值计算方法,计算工程场地在已知计算输入地震 动情况下的反应,并给出场地地表和不同深度处的地震反应时程及相关的(加速 度)反应谱和其它参数值。 对于每一工程场地包括地震小区划场地,需要进行多个钻孔场地力学模型和

多个输入地震动时程样本的组合情况的场地地震反应分析计算。 4.综合评判多个钻孔场地力学模型和多个输入地震动时程样本组合情况的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计算结果,以确定场地地震动参数值。综合评判通常采用对计 算地震动反应谱值的平均拟合方法或外包络拟合方法。 由于场地地震反应计算中,利用人工地震动合成技术给出计算输入地震动时 程,每一人工合成的地震动时程均只能看作是给定反应谱对应的一个样本时程, 要提高反应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在场地地震反应分析计算时,应利用多条样本时 程作为计算输入地震动。I级工作要求不少于5条,II级和地震小区划工作要求 不少于3条。 5.根据综合评判结果确定场地地震动参数值。 I级工作,场地地震反应分析计算分为以确定性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和概率 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计算地震动作为输入的两种情况,计算结果包括工程场地 地表及所要求深度处的地震动参数值,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加速度反应谱(包 括多阻尼谱)和时程强度包络函数参数值等。场地地震动参数值应根据反应计算 结果综合确定。这里所指的综合确定方法包括:(1)统一考虑上述两种情况的计 算结果,对两种情况下不同的钻孔模型和输入地震动样本时程的计算场地地震动 反应谱(包括地震动峰值)进行外包络拟合,并取外包络谱参数值作为场地地震 动参数值;(2)分别考虑上述两种计算的结果,分别对每一种情况下不同钻孔场 地力学模型和输入地震动样本时程的计算场地地震动反应谱(包括地震动峰值) 进行外包络拟合,并取外包络谱参数值,分别作为场地地震动参数值。应根据工 程结构设计计算的要求选取相应的确定方法。 II级和地震小区划工作,场地地震反应分析计算以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的计算地震动作为输入,计算结果包括工程场地地表及所要求深度处的地震动参 数值,如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加速度反应谱和时程强度包络函数参数值等。场地 地震动参数值应根据反应计算结果确定,其确定方法为取对应不同的钻孔模型和 输入地震动样本时程的计算场地地震动反应谱(包括地震动峰值)均值拟合谱参 数值作为场地地震动参数值。地震小区划工作,小区划范围较大时,应根据场地 地震反应所给出的小区划范围内不同位置的场地地震动反应谱值(包括地震动峰 直)的差异情况,确定不同分区范围及相应的场地地震动反应谱值(包括地震动 峰值)。

12.1.5应根据工程需要,依据场地地震动参数合成场地地震动时程。

12.2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模型的建立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模型即场地力学模型的确定是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的关键 间题,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资料是确定场地力学模型的基础。I级、II级和地震小 区划工作中涉及到场地地震反应分析计算,考虑工程场地条件对地震动的影响以 确定工程场地地震动参数。本节对如何建立工程场地合适的力学模型做出了具体 规定,明确了对于不同的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情况需要建立地震反应分析的一维场 地模型、二维场地模型或者三维场地模型的要求,也给出了分析模型中地震输入 界面确定的原则。 12.2.1I级、II级工作和地震小区划,地面、土层界面及基岩面均较平坦时 可采用一维分析模型;土层界面、基岩面或地表起伏较大时,宜采用二维或三维 分析模型。 在地面、土层界面及基岩面均较平坦的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情况下,水平成层 土层模型能合理地反映场地条件,可采用一维场地模型;而在土层界面、基岩面 或地表起伏较大时,水平成层土层模型不能合理地反映场地条件,需要采用二维 场地模型或三维场地模型。 一维场地模型是一种半无限弹性均匀基岩空间上覆盖水平成层土体的模型 它时一种理想化的场地力学模型。假定土层沿两个水平方向均匀不变,而仅沿竖 向分层变化(层内无变化)。虽然一维场地模型是理想化的场地力学模型,但从 工程近似的角度它能用以模拟局部范围内地面、土层界面及基岩面较平坦的场 地。因此,对于大多数局部场地或大面积场地(如城市区划场地)的局部范围它

适用。对于局部场地地面、土层界面及基岩面起伏较大的情况,由于场地土体特 生沿水平向变化显著,以一维场地模型进行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则难以模拟场地条 牛对地震动的影响。因此,对于局部范围内地面、土层界面及基岩面在一个水平 方向较平坦而在另一个水平方向起伏较大的场地,宜采用二维场地模型;对于局 部范围内地面、土层界面及基岩面在两个水平方向起伏均较大的场地,宜采用三 维场地模型

12.2.2确定地震输入界面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a)1级工作应采用钻探确定的基岩面或剪切波速不小于700m/s的层顶面 作为地震输入界面; b)II级工作和地震小区划应采用下列三者之一作为地震输入界面 一钻探确定的基岩面; 一剪切波速不小于500m/s的土层顶面; 一一钻探深度超过100m,且剪切波速有明显跃升的土层分界面或由其 他方法确定的界面。 对于不同级别的工作,地震输入界面确定的要求有所不同。对于I级工作 当钻探已揭示出土层下卧基岩层时,应选择基岩层顶面作为地震输入界面;如果 钻探未能揭示出土层下卧基岩层,则应选用剪切波速不小于700m/s的土层层顶 面作为地震输入界面。对于Ⅱ级和地震小区划工作,当钻探已揭示出土层下卧基 岩层时,应选择基岩层顶面作为地震输入界面;如果钻探未能揭示出土层下卧基 岩层,则应选用剪切波速不小于500m/s的土层层顶面作为地震输入界面;对于 深软覆盖土层场地情况,在钻探深度超过100m时所揭示出土层剪切波速值仍小 于500m/s时,可选择剪切波速有明显跃升的分界面或由其它方法确定的界面作 为地震输入界面。 无论是一维场地模型、二维场地模型或三维场地模型,模型中均涉及到地震 输入界面的确定问题。地震输入界面指的是,场地计算模型中(假想)弹性均匀 基岩空间与非均匀土层的交界面。该界面在场地地震反应分析计算时作为引起界 面内土体反应的地震输入(地震入射波)的输入界面,同时它又是界面内土体反 应能量(地震波)向无限远处辐射的传递界面,即地震波由界面内通过界面向外 专播后不再返回界面内。真实地球介质中并不存在这一个理想的界面,一般来讲 即使地下很深处的基岩,其波速值也并非常值而是随深度发生变化,且存在波速

值突变面,它们不能完全满足弹性均匀基岩空间的假设。这些介质的突变界面将 对上、下行至界面处的地震波具有反射作用。因此,适当地设定地震输入界面对 正确地计算场地地震反应十分重要。严格上讲,地震输入界面应具有两个基本特 性:①地震输入面以外的介质应为基岩或足够坚硬且非线性较小的土体;②地震 输入界面之下介质的波速值与其上部的土层的波速值之间应满足一定的比值条 件。特性①用以保证地震输入界面之下介质为线性或近似线性介质;特性②用以 保证以弹性半无限空间介质来模拟界面之下的真实介质的精度。 基于这些考虑,规范中给出了相应的地震输入界面确定的原则。700m/s和 500m/s的剪切波速值相当于一般性基岩和坚硬土层的经验剪切波速值,这些经 验数据为目前工程界所公认和采用。但无论选择多大剪切波速值的土层(包括基 岩层)顶面作为地震输入界面,它均应尽可能是界面上下土层之间波阻抗比值(p 下Vs下/p上Vs上)较大(如大于2)的土层分界面,且其下不存在较小波速值的土层 地震输入界面确定中由其它方法确定的界面作为地震输入界面,指的是需根 据物探等其它手段或邻区相关深孔资料确定的基岩面等。在进行原位波速值测定 时其波速值尽量测至基岩深度处,这将为计算力学模型中的计算地震输入面的确 定提供依据。若钻孔深度超过100m时,剪切波速仍小于500m/s,规范规定了在 此条件下可以终孔,并应进行专门研究。对于这些钻孔,在确定场地模型的计算 地震输入面时,应首先采用近似估计方法弥补所缺波速值,而后确定计算地震输 入面。波速值的近似估计见后面的场地土层模型参数确定一节所述,

12.2.3选用二维或三维分析模型时,应考虑边界效应

当采用二维场地模型或三维场地进行场地地震反应分析计算时,应设置人工 边界,以考虑边界效应即对地震输入界面处波传播的模拟, 设置人工边界的目的在于利用有限空间分析方法处理地震输入界面外的无 限空间问题。取满足某种条件的人工边界,使之能代替人工边界以外介质的作用 以尽可能模拟波在人工边界处的完全透射效应。因为人工边界是在原连续介质中 设置的一种虚拟边界,该边界处实质上不应出现波的反射。人工边界处理方法有 许多种,如远置人工边界方法、粘性边界方法、旁轴近似方法、一致传递边界方 法、无穷元方法及透射人工边界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并结合人工边界内点运 动的求解方法选用合适的人工边界。

12.3场地士层模型参数的确定

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模型参数包括土层剖面描述参数及土体力学性能参数,它 门是土层厚度(空间三维变化)、土体密度、土体S波(剪切波)与P波波速、 土体动力非线性关系,即剪变(或压缩)模量比与剪(或轴)应变关系曲线、阻 比与剪(或轴)应变关系曲线。这些参数均可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勘测与试 验结果确定

12.3.1I级工作应根据土力学性能测定结果确定模型参数。

对于1级工作,应根据场地分层岩土静力和动力特性实际测定结果直接确定 场地计算模型的所有参数,包括场地计算模型分层土的厚度、密度值、波速值及 剪变(或压缩)模量比与剪(或轴)应变关系曲线、阻尼比与剪(或轴)应变关 系曲线,以准确地反映真实的场地条件

12.3.2II级工作和地震小区划应由土力学性能测定结果及相关资料确定模型

I级和地震小区划工作,应利用钻孔资料和土静力与动力特性实测资料直接 确定控制性钻孔的场地计算模型参数,包括分层土的厚度、密度值、波速值;对 钻孔揭示的自然分层中代表性土层应取样并进行动三轴或共振柱试验,以直接确 定这些土层的剪变(或压缩)模量比与剪(或轴)应变关系曲线、阻尼比与剪(或 轴)应变关系曲线;非控制性钻孔的场地计算模型参数确定中,当实测资料不足 时,可根据土的常规物理力学性能或岩(土)性指标,采用经验关系确定相应的 模型参数。对于深度大于100m的那些控制性钻孔在其100m以上深处(地震输入 界面之上)没有实测波速值或非控制性钻孔没有实测波速值的情况下,确定相应 的计算力学模型参数时应采用近似估计方法弥补所缺波速值。波速值的近似估计 分两种情况:①对具有土性描述的钻孔,如果此钻孔附近有完整钻孔波速值的测 点,则可以采用土性及深度类比方法估计此钻孔所缺波速值;如附近无完整钻孔 波速值的测点,可以采用本地或工程地质条件相类似的其它地区的波速值随土类 及埋深变化的统计经验关系式,估计此钻孔所缺波速值;②对于深部无土性描述 的钻孔,则应利用钻孔附近其它钻孔的土性描述及波速值资料勾画出此钻孔周围 的土层分层面分布图,并由此得到此钻孔深部的土性描述,而后利用土性及深度 类比方法依据附近钻孔波速资料估计此钻孔所缺深部波速值,并确定计算地震输 入面。在采用近似估计方法弥补所缺波速值和地震输入面后,应进行波速值和地

震输入界面位置的不确定性对场地地震反应的影响分析

12.4输入地震动参数的确定

输入地震动参数指场地地震反应分析计算中地震输入界面处的入射地震波 参数,它反映的是地震震源特性、地震波从震源传播至场地的途径及介质特性对 场地地震动的影响。本节给出了输入地震动参数和地震动时程确定的原则和方 法。

12.4.11级工作的基岩地震动参数应按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方法得到的结果确

I级工作,基岩地震动参数应分别按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方法的计算结果确 定。这里的计算结果包括计算给出的自由基岩场地的地震动参数值,如地震动峰 直加速度、加速度反应谱和时程强度包络函数值等。分别考虑确定性方法和概率 方法的计算结果,取各自反应谱(包括地震动峰值)外包络谱参数值分别作为基 岩地震动参数值

12.4.2II级工作和地震小区划的基岩地震动参数应按概率方法得到的结果确

II级和地震小区划工作,基岩地震动参数应按概率方法计算给出的自由基岩 场地的地震动参数值确定,包括峰值加速度、加速度反应谱和时程强度包络函数 值等。取计算地震动反应谱(包括地震动峰值)均值拟合谱参数值作为基岩地震 动参数值。

12.4.3合成适合工程场地的基岩地震动时程,应符合下列要求:

a)1级工作,反应谱的拟合应符合GB50267一1997中第4.4.2.3条的规定 b)II级工作和地震小区划,反应谱的周期控制点在对数坐标轴上应合理分 布,个数不得少于50个,控制点谱的相对误差应小于5%;应给出三个以上相互 独立的基岩地震动时程。 不同级别的工作,基岩地震动时程合成的要求有所不同。对于I级工作,反 应谱的拟合应符合GB50267-1997《核电站抗震设计规范》中第4.4.2.3条的 规定;对于I级和地震小区划工作,应给出三个以上相互独立的随机样本时程 反应谱拟合周期控制点数不得少于50个,周期控制点应大体均匀地分布于周期 的对数坐标上,控制点谱的相对误差应小于5%。

12.4.4本地有强震动记录时,宜充分利用其合成适合工程场地的基岩

程。 本地有强震动记录时,宜充分利用强震动记录作为基岩地震动合成送代拟合 的初始时程,以充分利用实际强震动记录中所带有的地震动相位特性信息

12.4.5应按基岩地震动时程幅值的50%确定输入地震波

在确定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的地震输入时,地震输入界面处的输入地震波应按 自由基岩地震动时程幅值的50%确定。 对于弹性均匀介质半无限空间问题,地震动场在自由表面处的值为入射波场 直的二倍,基于这一理论结果对实际问题进行近似处理,则是规范中规定地震输 入界面处的输入地震波应按自由基岩地震动时程幅值的50%确定的依据

12.5场地地震反应分析与场地相关反应谱的确定

采用与工程场地相适应的场地力学模型(一维、二维或三维场地模型),利 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在已知场地力学参数及计算地震动输入的情况下,可以给出 场地不同位置(包括不同深度处)地震反应的地震动时程,而后计算出地震动时 程对应的场地相关反应谱,并考虑输入地震动随机样本时程的差异对场地相关反 应谱值的影响,采用取包络谱或平均反应谱值的方法给出计算场地地震动相关反 应谱。另外,因为直接计算所得场地地震动相关反应谱曲线形状较复杂,为了便 于结构地震反应分析计算,场地地震动相关反应谱通常以规准化形式给出。一般 况下,标定反应谱值为计算反应谱的平均拟合值,而对于核电站等十分重要的 工程场地,标定反应谱值为计算场地反应谱的外包线值

12.5.1一维模型土层厚度应划分得足够小,使层内各点剪应变幅值大体相等,

计算可用等效线性化波动法。 一维场地计算模型中,在钻孔波速测试确定了等波速层分层厚度后,实际计 算时还应对各等波速土层进行计算细分层,以获得足够小的计算土层厚度,确保 计算土层层内各点剪应变幅值大体相等,以在计算中合理地反映较厚土层中不同 深度位置土体的非线性程度的差别。理论上讲,计算土层厚度值越小计算反应精 度越高。然而,计算层厚越小其计算量越大。为此,取一个计算量尽可能小且能 获得足够的计算精度的计算层厚度值是必要的。根据理论分析及计算经验,计算 土层厚度值控制在所考虑的有效地震波最短波长的1/20~1/5范围内,计算土层 厚度与土层的波速值成正比例关系。 基于已有工作的实践经验,采用等效线性化处理土体的非线性问题具有一定

的理论依据和合理性,规范中仍然规定了可以采用等效线性化波动法进行场地地 震反应分析计算。开展场地地震反应分析计算的另一类方法则是直接的非线性时 域方法。直接的非线性时域方法进行场地地震反应分析计算已在一些工程场地地 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得到了应用,直接的非线性时域方法具有为更为合理地反映土 体非线性特性对场地地震动影响的物理过程的优势,特别是对于具有较厚覆盖土 层的场地及地震动输入强度较大(如基岩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大于0.20g)的情况 因此,利用直接非线性时域方法进行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成为发展的趋势。 基于一维场地模型的场地地震反应分析计算包括水平向和竖向反应计算。是 否进行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的竖向反应计算取决于工程抗震设计要求,

12.5.2二维及三维模型采用有限元法求解时,有限元网格在波传播方向的尺寸

12.5.2二维及三维模型采用有限元法求解时,有限元网格在波传播方向的尺寸

基于二维场地模型或三维场地模型的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方法有多种,规范中 针对推荐的有限元方法,其中包括有限元有限差分方法,规定了具体的场地计算 模型要求。如采用有限元法求解,有限元离散场地计算模型中有限元网格在波传 播方向的尺寸应在所考虑的有效地震波最短波长的1/12~1/8范围内取值,以确 保场地地震反应计算中所考虑的地震动高频成分计算结果的精度

12.5.3应根据场地反应分析得到的地震动时程,计算场地相关反应谱

应根据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得到的地震动时程,计算场地相关地震动参数,包 括场地地表及工程建设所要求深度处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加速度反应谱和时程 强度包络函数等。

据计算所得到的场地相关反应谱,综合确

应综合分析不同钻孔场地力学模型和不同地震动输入情况下的场地地震反 应分析计算结果,包括场地地表及不同深度处的地震动计算结果,确定场地地震 动参数。场地地震动参数中反应谱宜以规准化形式表示,如采用建筑抗震设计规 范中的标准反应谱的形式

12.6工程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场地地震地质灾害是由地震动或断层错动引起的可能影响场地上工程性能 的场地失效。震害经验表明,具不良地质条件的场地,常诱发产生各种地质灾害。 地震地质灾害主要包括三大类:①由于地震动作用导致的对工程有直接影响的工 程地基基础失效,包括饱和砂土液化、软土震陷等;②由于地震动作用导致的对

12.6.2根据断层活动性调查结果,评价断层的地表错动特征及其对工

12.6.2根据断层活动性调查结果,评价断层的地表错动特征及其对工程场地的

6.2根据断层活动性调查结果,评价断层的地表错动特征及其对工程场地的

地震小区划是对某一特定区域范围内地震安全环境进行的划分、预测这一范 围内可能遭遇到的地震影响的分布。 地震小区划的目的是为城镇、厂矿企业、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土地利用规划的 制定提供基础资料,为城市和工程震害的预测和预防、救灾措施的制定提供基础 资料,为地震小区划范围内的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提供设计地震动参数

地震小区划应包括地震动小区划和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 地震小区划与全国地震区划相比有共同之处,都是为一般建设工程提供抗震 设防要求、为抗震设计提供设计地震动参数。但工作的细致程度、工作深度和工 作内容有很大差别。全国地震区划是在平均场地条件下对全国范围内的地震安全 不境进行的区域划分。地震小区划是对某一城镇、厂矿或开发区范围内的地震安 全环境进行的划分、预测这一范围内可能遭遇的地震影响的分布,包括设计地震 动参数的分布和地震地面破坏的分布。因此,地震小区划应包括地震动小区划和 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 地震小区划必须针对具体场地做更加深入细致的工作,针对性更强、考虑的 因素更多、精度要求更高。与全国地震区划相比,地震小区划具有以下特点: a)地震小区划重视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特别是局部的场地条件对地震破坏 作用的影响。大量的震害经验表明,地震破坏作用在几百米以至几十米以内也可 能出现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引起的。除了最重要的地表 土层的影响外,局部地质构造环境和地形的影响也得认真考虑。因此,在地震小 区划工作中必须深入细致地进行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以了解场地的地震 工程地质条件。 b)地震小区划要更为详细地研究周围的地震活动环境、地质构造环境,分 析近场区范围内的地震活动特征、鉴定活动构造的活动性质。 c)进行较全国地震区划更为详细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并把地震环境和场地 条件密切地结合起来,选择合适分析的计算模型,进行土层地震反应分析。 d)区分不同的地震破坏作用,对地面断裂错动、滑坡、崩塌、地基土液化

和软土震陷等地震地质灾害进行评价。 e)编制比例尺远大于全国地震区划的图件,通常视地震小区划范围的大小来 先择合适的比例尺,如某些范围较小的地震小区划的图件比例尺达到1:50000~ 1:10000。

13.2地震动小区划 13.2.1地震动小区划应包括地震动峰值与反应谱小区划。 地震动小区划的结果是用于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加固及予测结构振动 破坏等的地震输入,即提供一套设计地震动参数,主要包括地震动峰值和反应谱 所以地震动小区划应包括地震动峰值与反应谱小区划。 地震动小区划基于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所给出的场地地震动参数结果,同时还 需要考虑小区划范围内的地形、地貌和岩土性质的特点,即工程地质单元的分区 结果,经综合分析后,按照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大小与反应谱的形状进行划分: 地震动小区划可以是分区的,也可以是等值线而容许内插。地震动小区划的结果 可以以两套小区划图及一些表格数据给出。一套图给出场地地震加速度峰值的分 布,另一套图给出加速度反应谱的特征周期分布,表格给出与加速度反应的特征 周期分布图相对应的放大系数反应谱平台高度值等。 13.2.2地震动小区划应符合下列要求: a)根据工程场地工程地质分区图,选择有代表性的控制点或工程地质部面 地震小区划工作应按本标准7.1的要求进行场地勘测,并编制工程地质分区 图。应充分收集、分析和整理小区划范围内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地形地貌等 资料,进行现场工程地质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勘察,包括物化探、坑槽 探和钻孔等,详细勘测小区划范围内的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编制工程场地工程地 质分区图。在每个工程地质单元分区内,选择能代表本分区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和 持征的地震反应计算控制点或地质剖面。控制点应能控制场区内各个不同的工程 地质单元及其边界,并注意适当均匀分布。为了编制地震动参数分区图或等值线 图,还应注意控制点应有适当的密度分布,特别是在边界线或分界线附近。 在自由基岩场地的工程地质单元分区内,选择的有代表性的控制点就是地震 危险性分析的计算点;在第四纪复盖的土层场地的工程地质单元分区内,计算控 制点的选择应结合区内的工程地质钻孔,选择有代表性的控制性钻孔,对控制性 贴孔应进行场地土分层前切波波速测最,对典型场地不同类型和不同度的土层

地震动小区划的结果是用于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加固及予测结构振动 破坏等的地震输入,即提供一套设计地震动参数,主要包括地震动峰值和反应谱 所以地震动小区划应包括地震动峰值与反应谱小区划。 地震动小区划基于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所给出的场地地震动参数结果,同时还 需要考虑小区划范围内的地形、地貌和岩土性质的特点,即工程地质单元的分区 结果,经综合分析后,按照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的大小与反应谱的形状进行划分, 地震动小区划可以是分区的,也可以是等值线而容许内插。地震动小区划的结果 可以以两套小区划图及一些表格数据给出。一套图给出场地地震加速度峰值的分 布,另一套图给出加速度反应谱的特征周期分布,表格给出与加速度反应的特征 周期分布图相对应的放大系数反应谱平台高度值等

13.2.2地震动小区划应符合下列要求

a)根据工程场地工程地质分区图,选择有代表性的控制点或工程地质剖面。 地震小区划工作应按本标准7.1的要求进行场地勘测,并编制工程地质分区 图。应充分收集、分析和整理小区划范围内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和地形地貌等 资料,进行现场工程地质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勘察,包括物化探、坑槽 探和钻孔等,详细勘测小区划范围内的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编制工程场地工程地 质分区图。在每个工程地质单元分区内,选择能代表本分区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和 持征的地震反应计算控制点或地质剖面。控制点应能控制场区内各个不同的工程 地质单元及其边界,并注意适当均匀分布。为了编制地震动参数分区图或等值线 图,还应注意控制点应有适当的密度分布,特别是在边界线或分界线附近 在自由基岩场地的工程地质单元分区内,选择的有代表性的控制点就是地震 危险性分析的计算点;在第四纪复盖的土层场地的工程地质单元分区内,计算控 制点的选择应结合区内的工程地质钻孔,选择有代表性的控制性钻孔,对控制性 钻孔应进行场地土分层剪切波波速测量、对典型场地不同类型和不同深度的土层

取样并进行室内土动力学参数测定、取得包括动剪切模量和滞回阻尼比等土的动 力性能随剪应变变化关系的参数。 b)按12.1~12.5的规定,计算控制点或工程地质剖面的地震反应,确定控 制上的地震动参数。 对选择的每个工程地质分区内的有代表性的计算控制点,应按本标准 12.1~12.5的规定,进行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确定控制点上的地震动参数。计 算控制点或剖面是自由基岩场地时,应根据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确定场地设计地 震动参数;计算控制点或剖面是土层场地时,应根据场地土力学性能测定结果及 相关的资料,建立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模型,确定场地土层模型的参数,进行场地 土层地震反应分析,依据地震反应分析结果确定场地地震动参数。在场地地震反 应分析中,当地面、土层界面和基岩顶面较为平坦时,可采用一维场地地震反应 分析模型;当土层厚度变化较大,地面、土层界面、基岩顶面起伏变化较大时, 不仅要考虑场地土的竖向非均匀性,而且应考虑局部场地条件的横向非均匀性 因此,宜采用多维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模型

力性能随剪应变变化关系的参数。 b)按12.1~12.5的规定,计算控制点或工程地质剖面的地震反应,确定控 制上的地震动参数。 对选择的每个工程地质分区内的有代表性的计算控制点,应按本标准 2.1~12.5的规定,进行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确定控制点上的地震动参数。计 算控制点或剖面是自由基岩场地时,应根据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确定场地设计地 震动参数;计算控制点或剖面是土层场地时,应根据场地土力学性能测定结果及 相关的资料,建立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模型,确定场地土层模型的参数,进行场地 土层地震反应分析,依据地震反应分析结果确定场地地震动参数。在场地地震反 应分析中,当地面、土层界面和基岩顶面较为平坦时,可采用一维场地地震反应 分析模型;当土层厚度变化较大,地面、土层界面、基岩顶面起伏变化较大时: 不仅要考虑场地土的竖向非均匀性,而且应考虑局部场地条件的横向非均匀性 因此,宜采用多维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模型。 3.2.3应根据控制点上的地震动参数,并结合工程地质单元分区结果,编制给 定概率水平的工程场地地震动峰值和反应谱分区图或等值线图 在地震小区划所涉及的场地范围内,加速度峰值大小及反应谱形状的变化 般主要来自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差异,所以在编制地震动小区划图时,要根据确 定的计算控制点的地震动参数,并结合工程地质单元分区结果,综合分析编制给 定的概率水平的工程场地震动峰值和反应谱小区划图。小区图的比宜不小于 :250000,对某些占地范围小的地震小区划图比例尺宜采用1:50000~1:10 00,不同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要求给定的概率水平不同,对一般建设工程的地 震小区划工作中,设防地震的概率水平通常取50年超越概率63%、10%和2~3%。 地震动小区划的结果可以是分区图或者等值线图,地震动峰值和反应谱分区 图或等值线图,应能提供地震小区划范围内任一场地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参 数。 地震动小区划分区图应根据场地工程地质单元分区和控制点上的地面地震 动参数,把小区划范围划分为若于个小区,并在每个小区内确定平均意义上的地 震动参数。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编图简单、与工程地质单元结合紧密、在工程地质 单元划分合理的基础上对控制点的密度要求不高,结果便于工程应用。弱点是地

在地震小区划所涉及的场地范围内,加速度峰值大小及反应谱形状的变化 般主要来自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差异,所以在编制地震动小区划图时,要根据确 定的计算控制点的地震动参数,并结合工程地质单元分区结果,综合分析编制给 定的概率水平的工程场地震动峰值和反应谱小区划图。小区图的比宜不小于 1:250000,对某些占地范围小的地震小区划图比例尺宜采用1:50000~1:10 000,不同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要求给定的概率水平不同,对一般建设工程的地 震小区划工作中,设防地震的概率水平通常取50年超越概率63%、10%和2~3%。 地震动小区划的结果可以是分区图或者等值线图,地震动峰值和反应谱分区 图或等值线图,应能提供地震小区划范围内任一场地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参 数。 地震动小区划分区图应根据场地工程地质单元分区和控制点上的地面地震 动参数,把小区划范围划分为若于个小区,并在每个小区内确定平均意义上的地 震动参数。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编图简单、与工程地质单元结合紧密、在工程地质 单元划分合理的基础上对控制点的密度要求不高,结果便于工程应用。弱点是地

震动参数值在边界上不连续、有突然跳跃,每个小区内的地震动参数是平均值 与各控制点的计算值之间离散较大。 地震动小区划等值线图可以直接根据各控制点计算得到的地震动参数进行 绘制。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直接,不需要按工程地质单元分区给定平均的地震动参 数值,数值连续无跳跃。弱点是控制点要有足够的密度,与工程地质单元分区结 合不紧密,当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复杂时,等值线图绘制困难。

地震动小区划等值线图可以直接根据各控制点计算得到的地震动参数进行 绘制。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直接,不需要按工程地质单元分区给定平均的地震动参 数值,数值连续无跳跃。弱点是控制点要有足够的密度,与工程地质单元分区结 合不紧密,当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复杂时,等值线图绘制困难。 13.2.4相邻分区或两条等值线,地震动峰值的差别宜不小于20%,反应谱特征 周期的差别宜不小于0.05s。 在地震动小区划结果的实际使用过程中,相邻分区或两条等值线地震动峰值 和反应谱特征周期的差别太小,对工程抗震设计和其它的应用来说实际意义不 大,差别太小既没有必要也使用不上;同时,在地震安全性的评价工作的分析计算 过程中,存在地震活动参数的不确定性、潜在震源划分方案的差异、地震动衰减 关系的偏差、场地模型和参数确定的误差等等,这些因素最终将直接影响到场地 地震动参数的精度,考虑地震动参数的精度,也不宜把数值分得过细。因此在地 震动小区划图的编制过程中,相邻两区或两条等值线,地震动峰值的差别宜不小 于20%,反应谱特征周期的差别宜不小于0.05秒

13.2.5应编写地震动小区划图说明。

完整的地震动小区划除了给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反应谱两套图表外,还应 认真编写地震动小区划图说明,介绍地震动小区划图编制的技术要求、技术思路 和技术方法,编制过程中所使用资料的来源、资料的精度,清楚地说明地震动小 区划结果的表示方式和内容、地震动小区划结果的使用范围以及使用过程中要注 意的事项等

13.3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

地震的破坏作用多种多样,极其复杂,不同地质条件的场地在不同地震作用 下会产生不同程度及类型的地震地质灾害。为了对城市或矿等范围内不同场点 的地震地质灾害评价结果进行综合表述,需要进行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在进行 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时,应结合场地地质条件对某种或某几种类型的灾害作重点 分析,并基于场地地震地质灾害评价结果给出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图, 13.3.1应按12.6条的规定,评价工程场地地震地质灾害的类型、程度及其分 布

地震地质灾害主要是由不良地质环境条件在地震的作用下,由地震力触发造 成地质体的破坏而形成的。因此,评价工程场地地震地质灾害时,应按12.6条 的规定,判别地震时地质不良环境与地质体破坏的危险所在,并结合区内已发生 过的地震地质灾害特征,判别不同工程地质单元内地震地质灾害类型与其分布, 根据评价区工程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地震地质灾害判别标准DB31T 1223-2020 一次性食品安全封签管理技术规范.pdf,预测这些地震地 质灾害的强度或破坏程度

13.3.2应编制给定概率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图

在工程场地控制点或剖面上,分别标明给定概率水平地震作用下不同类型地 质灾害的程度指标,勾画出严重、中等、轻微和无四种不同等级灾害的分区界限 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图的比例尺选择宜与地震动小区划图一致,但结合灾害 类型和具体工程,图件比例尺可以适当放大、缩小。 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图上所表示的地震地质灾害类型可以是综合性的,如砂 土液化、软土震陷、地震断层等都在一幅图中表示出来;也可以是单一类型的地 震地质灾害小区划图,如砂土液化分布图等。表达方式上除了平面图之外,宜以 必要的柱状图与剖面图辅助说明

3.3应编写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图说明

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除了给出相关的图件外,还应认真编写地震地质灾害小 区划图说明,介绍图件编制的技术思路和技术方法,编制过程中所使用资料的来 源、资料的精度,说明地震地质灾害小区划的分区原则和依据,说明各分区内潜 在地震地质灾害类型、程度及空间分布,并介绍地震地震灾害小区划结果的使用 范围以及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等

an. = k.a.

DB4407/T 72-2021 标准编制说明编写规范.pdf表14.1加速度分档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