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J)/T 301-2019 基桩内力测试技术规程

DB13(J)/T 301-2019 基桩内力测试技术规程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13(J)/T 301-2019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82.6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04478
下载资源

DB13(J)/T 301-2019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3(J)/T 301-2019 基桩内力测试技术规程

一钢筋主筋;2一上端焊接垫块(可采用?10钢筋代替); 一垫块宽度30mm;4一焊接部位;5一电阻应变式及振弦式传感器: 6一传感器钢制连接杆;7一绑扎部位(可采用绑丝); 8一下端焊接垫块(可采用?10钢筋代替)

A.0.3光纤式应变计绑扎方式

GB T41681-2022管道用Y型铸铁过滤器.pdf图A.0.3光纤式应变计绑扎连接图

1一钢筋主筋;2一上端垫块(可采用Φ10钢筋代替): 3一垫块宽度30mm;4一上端绑扎部位(可采用尼龙绑扎带或绑丝): 一光纤式应变计;6一传感器钢制连接杆;7一下端绑扎部位(可采用尼 龙绑扎带或绑丝):8一下端垫块(可采用Φ10钢筋代替)

滑动测微计测试记录表 共页第页

L.0.3光纤传感器测试记录表共页第更

C.0.1当标定截面失效时,可根据桩身混凝土的实际强度查表 C.0.1确定Ees

附录C混凝土弹性模量参考值

衬录C混凝士弹性模量参考值

表C.0.1混凝土弹性模量参考值

C.0.2当桩身强度介于表中强度等级之间时,可按线性内插计 算Ecs C.0.3当采用混凝土参考弹性模量计算桩身内力时,应在试验 结果中做必要说明

附录D分析曲线样式示例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充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 “应按……执行”或“应符合……的规定(或要求)”

1为便于在执行本规程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 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采用“可”。 2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 “应按……执行”或“应符合……的规定(或要求)”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3《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4《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 5《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 6《金属粘贴式电阻应变计》GB/T13992 7《土工试验仪器岩土工程仪器振弦式传感器通用技术 条件》GB/T13606 8《滑动测微测试规程》CECS369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54 2.1术语.. 2.2符号... ..55 基本规定.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测试法 ..58 4.1一般规定 4.2测试仪器和元件安装 4.3现场测试. 5振弦式传感器测试法 5.1 一般规定. ..60 5.2测试仪器和元件安装. ...61 5.3现场测试. ..63 6滑动测微计测试法.. ..4 6.1 一般规定 ..64 6.2测试仪器和元件安装.. 6.3现场测试. 7光纤式应变计测试法.. ..6 7.1 一般规定.. ..6 7.2测试仪器和元件安装. ..66 7.3现场测试 ...8 测试数据整理和分析.. ...69

8.1计算桩身轴力. 8.2桩身侧摩阻及压缩量计算 ...71 8.3数据分析.. ..72 8.4测试报告。 .74

1.0.1基桩竖向抗压内力测试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作业,尤其对 于施工工艺较复杂的钻孔灌注桩,基桩内力测试是试桩的重要内 容,规范和完善测试过程及资料整理,对于提高试验桩成果质量 意义重大。 1.0.2本规程对桩竖向抗压内力测试过程进行了规定,静载试验 应按照《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的要求进行,通常采用 慢速维持荷载法。 1.0.3不同的桩身内力测试方法均有一定的适用条件,应结合试 进要求及试桩现场的条件选用适用的内力测试方法,以满足设计 要求并经济合理。 1.0.4本规程是对《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基桩内力测 试方法的细化和补充。

以《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为基础,结合检测经验 及行业惯例,对规程中涉及的相关概念和作法进行统一定义。 2.1.1~2.1.5近年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极大丰富了桩的内力测 试方法,在传统的电阻应变式传感器、振弦式传感器基础上,光 纤技术及物理应变测试技术也达到了实用化程度,故本规程将这 些新技术收入,以丰富基桩内力测试手段。 2.1.6桩身等效弹性模量标定是桩身竖向抗压内力测试的基础, 确定桩身等效弹性模量是计算桩身轴力的前提。桩身材料本身近 似弹性,决定了其弹性模量在一定的荷载范围内呈现弹性,在桩 顶附近的无摩阻段某个已知截面布置标定截面,获得桩身的应力 和应变数据,然后根据虎克定律线性拟合得到桩身等效弹性模量。 2.1.7对于摩擦桩而言桩身能够被压缩是桩能够提供侧摩阻的前 提,桩的压缩量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桩身摩阻的发挥程度。计算桩 的压缩量基于分级荷载作用下桩身材料的近似弹性,逐段应用虎 克定律计算截面位移。 2.1.8侧阻软化是桩身位移导致的结果,当桩身相对桩侧土发生 滑动时,伴随大的位移量,桩侧摩阻发挥到极限,侧阻开始降低 这种软化现象在不同土质条件下会有所不同。 2.1.9桩端阻力开始发挥作用时,说明桩侧阻力已经不能承受栅 顶的新增荷载,桩身轴力分布由三角形向梯形过渡,该临界状态

过应的桩顶竖向抗压荷载是桩端阻力开始发挥作

2.2.1~2.2.4本规程涉及符号标识较多,分别按测试方法和物理 量的性质进行分类标识,这样便于理解和应用。

3.0.1基桩内力测试的目的是为了验证设计指标或其它科研需 要,力求对影响桩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进行有效控制,故桩的设置 必须与设计要求一致,以便降低因桩本身参数的变化而误导对桩 的认识。 3.0.2对于混凝土而言,其材料的微观状态表现为非均质,力学 宏观表现为非完全弹性和分级荷载作用下的近似弹性。这就决定 了采用弹性力学理论研究和观测桩的受力变形特征应在一定的宏 观尺度和一定的荷载条件下进行。因此选择内力测试方法和测试 元器件应符合客观条件的限制。每种测试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 传感器宜采用工厂预制并校准。 3.0.3不同的桩身内力测试方法所用的仪器和传感器性能有一定 差异,测试范围、分辨力、精度也略有不同,除滑动测微计属于 直接测试变形的方法外,另外三种方法均是通过某个物理量换算 成桩身应变。对于一次性的桩身内力测试,本规程所列的几种方 法无实质性差别,但对于多次或长期(例如监测)进行的内力测 试,几种方法是有差别的,应甄别对待。 3.0.4图3.0.4是内力测试时应遵循的工作程序, 3.0.5基桩设计参数、地质资料是设计传感器埋设位置的依据, 桩孔情况,成桩概况是资料分析解释的已知数据。资料搜集的越 全、越准确,传感器安装位置的设计才能做到合理,资料整理的 难度会降低,成果的可靠性才能有保证。 3.0.6试验方案是指导基桩内力测试的纲领性文件,其中传感器

的安设应编写详细的实施方案,对传感器的保护措施应与所采用 的测试方法有针对性。施工过程中涉及传感器的安设测试人员应 旁站指导并结合方案要求对施工过程提出意见和建议。 3.0.7使用前传感器和二次仪表应进行校准,以满足测试结果可 靠性和溯源的要求。使用环境恶劣或使用不当使传感器和二次仪 表受损时应加强期间核查,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和改正。 3.0.8每个传感器所处的位置和环境条件是不同的,故每个传感 器的初始状态并不一致,荷载作用前后其特性反应只能与其自身 对比才能客观反应其状态变化。为使传感器的初始背景值更可靠, 需多次观测平均,避免偶然误差的影响,同时作为静载试验的 部分,桩的内力测试应与静载试验保持一致的测试精度,

4电阻应变式传感器测试法

4.2测试仪器和元件安装

4.2.1根据试验预估最大加载量,选取不低于1.2倍加载量量程 的电阻应变计,且能与相对应的钢筋进行配套使用。 4.2.2~4.2.16电阻应变式传感器需在基体上贴片,基体材料弹性 模量应稳定,贴片后电阻应变计及其连接线缆的绝缘电阻应大于 200MQ,传感器焊接至钢筋笼后,绝缘电阻应大于50MQ并做好 可靠的防潮、防压等防护措施。测试过程中要对传感器进行校准, 用于后期内力测试计算。根据地质条件与桩径等适当的选取位置 理设传感器并设计测试线缆长度。测试线缆沿钢筋笼内侧主筋, 并做好线缆保护。安装前对传感器进行测试,测试传感器是否损 坏,如果损坏进行更换。在下设钢筋笼完毕和灌注完毕后分别进

行联机测试,检查传感器是否完好,并做好记录。如果损坏,在 条件充许的状况下应进行传感器更换,以保证数据质量。桩身养 护期间,做好线缆的防护工作,确保最后试验能够完好、精确、 正常测试。传感器线缆及其编号在基桩开挖及处理过程中极易损 坏,造成无法识别其埋藏深度,采用线缆的不同颜色可以建立与 埋深的对应关系,当线缆断裂时可作为一种补救手段。

4.3.1~4.3.5测试时,宜采用多通道电阻应变仪,进行测量读取 各截面测试数据。正确记录各通道对应的截面理深与传感器编号。 测试加载前及卸载后电阻应变计空载值,了解传感器的状态是否 正常。

5.1.1振弦式传感器适应能力强,对于灌注桩需提前预制在钢筋 笼纵向主筋上;对于闭口管桩需在成桩后,采用后装填芯法安装 在桩体内的钢筋骨架上。 5.1.2~5.1.4传感器应力转换可按照传感器出厂的标定公式进行 计算,必要时,应复测部分传感器的标定公式。通常传感器的灵 敏度比较接近,同层传感器随荷载增量的变化呈现近似相同的增 量变化,而下层传感器随荷载增量的变化应小于上层传感器同级 荷载增量时对应的变化量。当出现明显的异常数据时应做出标记 以确定取舍。 算例:某级荷载下,某个深度的3个钢筋应力计实测的频率 (vi)分别为:1790、1760、1727,传感器的初始读数(vo)为 1793、1764、1730。根据三个传感器的标定公式计算结果分别为:

平均值qi=0.245kN,对于极差超过30%的数据应做取舍。例 如本例中0.289可考虑舍去,则平均值为0.223kN。 计算时,应根据钢筋应力计的受力状态(压或者拉)分别代 入不同的公式进行计算。由于传感器的标定状态和其实际工作状

qi(1790)=0.212(kN) qi(1760)=0.289(kN) qi1727)=0.233(kN)

平均值qi=0.245kN,对于极差超过30%的数据应做取舍。例 如本例中0.289可考虑舍去,则平均值为0.223kN。 计算时,应根据钢筋应力计的受力状态(压或者拉)分别代 入不同的公式进行计算。由于传感器的标定状态和其实际工作状

态有一定区别,可能造成其零点的漂移(增大或者缩小),但并不 影响其标定关系,因此在其工作状态下必须在受力前测读新的零 点,据此计算钢筋力。

5.2.1、5.2.2振弦式传感器的二次仪表是频率仪,其量程应大! 传感器的量程。振弦式传感器属于点测式传感器,故需进行安装 定位,定位方法通常采用钢筋骨架。考虑到预制桩施工过程中容 易对传感器造成损伤,故对于闭口管桩可采用工后填芯的办法进 行传感器安装,填芯前先将传感器绑扎在钢筋骨架上(方法同灌 注桩),然后用注浆管注入低强度流态细骨料混凝土,待强度达到 要求即可试验

5.2.3接长杆应与传感器标称直径一致,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应力 集中。与钢筋笼主筋的联接方式对传感器的成活率有一定影响, 串联方式直接测试了主筋的受力情况,因此相对而言精度较高, 但由于在钢筋笼运输、起吊过程中,传感器要承受不同程度的弯 矩,容易造成传感器损坏,成活率会受到影响。而并联方式间接 测试了混凝土中的应力,传感器本身引起的截面配筋率的变化会 使测试的应力与无传感器时有一定差异,因此采用并联方式时需 要用小直径的传感器,以便降低这种影响。采用并联方式时,传 感器在整个安装过程中承受的外力很小,不容易造成损坏,成活 率较高。

5.2测试仪器和元件安器

传感器安设的深度除了参照地层界面外,还应

专感器之间的距离。因为摩阻的发挥进程与桩顶者

也与离开桩顶的距离有关。当地层层厚较大时,即使是同一土层, 其上下部位摩阻的发挥进程也会因上下部位位移的不同而表现出 明显差异,因此在深度方向适当加密观测可获得更真实的桩身摩 阻表现,同时也可提高桩身压缩量的计算精度。 5.2.5标定截面的设置决定了桩身轴力及其后续计算结果的合理 性。标定截面的代表性很重要,如果标定截面与桩身其他部位存 在明显差异,其标定的弹性模量将不能真实代表桩身其他部位的 材料特性,计算结果会出现异常。因此有钢护筒的部分不能设置 标定截面。

5.2.10焊接过程是对传感器产生损伤的主要环节之一,因此焊接 完成后应对传感器进行联机检查,出现损坏时应更换。传感器损 坏时,其数值的稳定性和初始读数都会发生变化,根据其联机状 态判定其是否正常。 5.2.11~5.2.16下设多段钢筋笼时,传感器的线缆要在下设过程 中绑扎,布线方式应选择安全可行的方法。安装前对传感器进行 测试,测试传感器是否损坏,如果损坏进行更换。在下设钢筋笼 完毕和灌注完毕后分别进行联机测试,检查传感器是否完好,并 做好记录。如果损坏,在条件允许的状况下应进行传感器更换, 以保证数据质量。测试过程中要对传感器进行校准,用于后期内 力测试计算。根据地质条件与桩径等适当的选取位置埋设传感器 并设计测试线缆长度。测试线缆沿钢筋笼内侧主筋,并做好线缆 保护。桩身养护期间,做好线缆的防护工作,确保最后试验能够 完好、精确、正常测试。传感器线缆及其编号在基桩开挖及处理 过程中极易损坏,造成无法识别其埋藏深度,采用线缆的不同颜 色可以建立与埋深的对应关系,当线缆断裂时可作为一种补救手 段

5.3.1~5.3.5传感器较多时,采用单通道观测仪需频繁接拆线缆 很不方便,宜采用集成多路转换器进行读数。传感器编号与埋深 对应。卸载结束后所读的传感器空载值与加载前的空载值均做记 录,以了解传感器的状态是否正常,

6.1.1本方法需要预制测管到桩身上,除灌注桩及非高温养护的 实体混凝土预制桩可预先随钢筋笼骨架预制在桩体内,其余如预 制管桩均需沉桩后采用填芯法后装测管。 6.1.2滑动测微计属相对应变观测设备,每次观测需与初值对比 才能得出应变值。另外仪器的零点和探头标定系数需在专用的标 定筒进行标定。 6.1.3数据采集仪显示的数值是测试单元的长度,故变形和平均 应变均通过与初值的对比得到,该方法对于初值的测试很重要。 初始读数:

本方法测试的变形和应变是某一段的均值。

6.2.1滑动测微计测头属于精密仪器,其对长度的分辩率达1微 米,故应轻拿轻放,防止损坏。 5.2.2~6.2.13测管安装是关系到该方法测试效果的关键,应选择 合格的测管进行安装。对于灌注桩测管随钢筋笼预制到桩体内, 对于管桩需沉桩后将测管安装到管芯内并用低强度流态混凝土填 芯固定测管,钢管桩可采用套管保护加填芯法法安装测管。填充 材料可选用水、水泥、膨润土的混合物

5.3.1~6.3.5该法灵敏度较高,仪器的测试和保养应按规定程序 进行。另外应变受温度的影响也较明显,需采用平均叠加降低于 扰的影响。每次加载前后均需测试桩体应变,为保证测管能完成 这种重复的测试,测管的保护很重要,每次测完应将测管孔口封 闭,防止吊入杂物。测试过程中若发现测孔内杂质较多,应用高 压清水进行冲洗。

6.2测试仪器和元件安装

图1钢管桩测管浇筑方法

7.1.1光纤本身不耐高温,故不适用高温养护预制桩。对于灌注 桩和闭口管桩均在成桩前后常温状态安设,实践上容易实现。目 前常用的光纤分两种,一种是分布式光纤,代表为布里渊散射光 时域反射监测技术,简称BOTDR;另一种是点测式光纤,代表 为光纤光栅传感器,简称FBG。当今,光纤传感技术发展迅速, 许多应用有待开发。 7.1.2、7.1.3BOTDR型传感器和FBG型传感器所基于的原理均 是应变与光参数的线性关系,分布式光纤的定位精度没有定点式 的光栅光纤高。两种传感器均需与空载时的初始光学参数做对比, 故加载前应做初始值观测

7.2.1光纤传感器解调仪应与所用传感器匹配,传感器和解调仪 测试范围应满足混凝土可能产生的极限应变的量值大小,量程应 有至少20%的富余量。 7.2.2对于灌注桩,光纤可随钢筋笼骨架的纵向主筋埋设,由于 BOTDR型光纤能自定位,故只需分段绑扎到纵向主筋即可,而 FBG光栅光纤则需根据地层的埋深进行定位设计,方法同传感 器。对于闭口管桩可采用后装法安装传感器,即沉桩后采用管芯 内钢筋骨架定位然后用低强度混凝土填芯处理,也可在桩外壁预

7.2测试仪器和元件安装

先刻槽,将光纤传感器粘结在沟槽内,再沉桩。对于后装法,无 论是填芯还是刻槽,均对桩本身抗压承载力有一定影响,试验结 果应考虑这种影响。 7.2.3FBG型传感器需事先根据地层情况人为定位,预制到所需 要的位置,并与纵向主筋平行;施工时避免损坏传感器;可使用 尼龙带或绑丝捆扎传感器,并在传感器两端分别捆扎,捆扎时缓 慢用力,防止损伤光纤;尽量减少埋入混凝土的光纤熔接点,提 高传感器的存活率:连接传感器的光纤应有一定余量,避免光纤 受力过大;光纤转弯时,其转弯半径应大于光纤自身直径的20 倍。 7.2.4、7.2.5BOTDR型光纤有自定位功能,可不受地层界限限 制。光纤本身属光学器件,应避免人为使光纤的出现大的弯曲, 影响光的传播。标定截面应具有代表性,故凡是存在对桩的应力 应变产生明显畸变的部位,均不适用于做标定截面。 7.2.6光纤应变计的数目决定了每层传感器测试数据的可靠性, 通常单一的传感器无法评价其测试数据是否有效,因此光纤应变 计布置数量应与电阻式应变计及振弦式传感器保持一致。 7.2.7光纤应变计的线长应有适当余量,以防在起吊钢筋笼时产 生过大的线缆应变而使线缆破损,预留余量与电阻式应变计及振 弦式传感器预留余量相同。 7.2.8光纤应变计在钢筋笼下设前必须进联机测试已确保光纤数 据稳定,光纤线路通畅。 7.2.97.2.11光纤应变计是一种精度高但材质较为脆弱的传感 器,下设钢筋笼过程也是光纤应变计最容易出现损坏的环节,应 注意严格防护,在钢筋笼下设完毕后必须进行联机测试来检查传

感器的工作状态,发现异常时采取处理措施,以保证传感器的成 活率。桩身养护过程中,桩头的线缆应防潮,防晒,防锈,防盗 等

7.3.1~7.3.4桩在受力时产生的应变由光纤传感器转化为光学参 数的变化,由解调仪反馈回来,光学参数的增量与应变的大小成 正比,故需先确定桩不受力时的空载状态,对应的光学参数的初 值,用加载后的光学参数与初始值比较,换算产生的应变值。 7.3.5加卸载过程结束后,妥善保护好线缆,当对数据有疑问时 可重新核对,必要时复测。

8.1.1通常标定截面设置在桩顶附近,根据力的平衡关系:

式中:α——标定截面应力(kPa); Ap——为标定截面面积(m); 一为标定截面应变。 根据最小二乘法的原理可拟合得出桩的弹性模量Ecs值。 8.1.2除了采用本规程推荐的标定弹性模量方式计算桩身轴力 外,当标定截面损坏失效或用于初步分析时尚可采用如下轴力计 算方法:

1混凝土弹性模量查表法 根据混凝土的强度,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 (即本规程附录表C.0.1)将混凝土弹性模量设定为定值计算桩身 轴力。 2K值法 适用于直接测力的方法,在标定截面用下式的线性拟合方式, 采用与Ecs类似的最小二乘法计算K值,再计算桩身各部位的轴 力

式中:Qi一一第i级荷载(kN); qi—与荷载Q:对应的标定截面的钢筋力(kN)。 8.1.3、8.1.4轴力计算是摩阻计算及压缩量计算的基础,因此轴 力计算结果应基本符合变化规律:自上而下轴力逐渐衰减,分级 荷载作用下轴力曲线不应交叉。当出现异常轴力曲线时,应分析 出现异常的原因并给予修正处理,以保证轴力计算结果的合理有 效。

弹性材料的本构关系遵从虎克定律,因此脱离变形去分析力 是无法得到正确结果的,反之撤开力去谈变形也是片面的。引入 桩身变形参数来分析桩身的各种力学表现才能得出更切合实际的 结果,成果才能更有说服力,故本规程注重荷载和变形的协调分 析。 8.2.1公式(8.2.1)是对下面理论式的简化处理:

现行《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对于摩阻测试采用的 是分段平均摩阻力计算法,即桩身测试元件都安装在土层的分层 界面上,根据相邻两层测试元件位置的轴力差值,求得对应两层 传感器间的桩侧土总阻力值,进而计算单位面积的桩侧土摩阻力 值。显然根据此方法计算的桩侧土摩阻力分布仅仅是一种对理论 公式的简化(假定计算段桩身轴力按线性分布)和近似,当地层 均匀性差或者层厚较大时,采用式(8.2.1)计算对于理论式的满 足程度变差,造成计算误差增大DB34/T 2845-2017 大型游乐场所防雷技术规范,因此实际实践中观测截面之间 的距离不宜过大,一般不应超过5d。 8.2.28.2.5公式(8.2.2~8.2.3)是对下面理论式的简化变形处 理:

与摩阻计算公式的要求是类似的,为提高计算精度,观测截 面之间的距离不宜过大,一般不应超过 5d。

8.2桩身侧摩阻及压缩量计算

公式(8.2.1)是对下面理论式的简化处理:

8.3.1、8.3.2桩周土对桩身产生摩擦力是桩土协同变形的结果, 桩身弹性压缩量是桩土之间相对位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桩 土之间相对位移量的增加,桩周分层摩阻力逐步发挥并最后达到 限,此时随着桩土之间位移量的增大,桩身摩阻不再增大甚至 发生软化现象。当极限摩阻小于最大摩阻时,存在侧阻软化现象, 摩阻发挥充分;当极限摩阻等于最大摩阻时,桩侧摩阻发挥不充 分。 通过侧摩阻随桩身截面相对位移量的变化曲线,可构造符合 实际的桩周土侧阻软化模型,进而可通过该模型进行基桩桩顶加 载过程的模拟

8.3.3、8.3.4在桩顶荷载传递到桩底时,桩底会出现明显位移, 则计算的桩身总压缩量So与观测的桩顶沉降S会出现明显偏离, 据此特征可实现桩端阻力启动荷载的定量分析

Ⅱ桩端阻力启动荷载定量分析

8.4.1桩竖向抗压应力测试过程是一项复杂的作业过程,既需要 现场人员精心操作外,繁杂的资料处理过程更需要有深厚理论基 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完成。能够完整完成本项作业的技 术人员应该具备的理论基础包括:高等数学、数理方程、土力学、 材料力学、线性代数、计算方法等理论基础。桩竖向抗压应力测 试提供资料的准确性依赖于对已知条件的掌握程度,已知条件越 丰富,对测试数据的分析更有深度,分析成果的可靠性也才有保 证。例如成孔质量测试结果、标定截面的代表性对于轴力转化的 精度是至关重要的,而测试截面的间隔则对于公式离散化处理时 产生的误差会产生一定影响。 8.4.2、8.4.3轴力分布曲线是最基本的测试成果,由其微分、积 分分别得到摩阻分布曲线和压缩量分布曲线,由轴力分布数据和 摩阻分布数据分别与压缩量分布数据组合,产生力与变形的多种 组合效果管道布置图设计手册,可实现桩周摩阻力、桩端阻力以及各截面承载力等的 多样化分析。

统一书号:155160·1634 定价:20.00元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