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 5026-2014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37/ 5026-2014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37/ 5026-2014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6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04535
下载资源

DB37/ 5026-2014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37/ 5026-2014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节能。实践证明,采用热水作为热媒,不仅对供暖质量有明显的提 高,而且便于进行节能调节。因此,本标准明确规定室内供暖系统 应采用热水作为供暖系统的热媒。因此,本条文明确规定散热器 共暖系统应采用热水作为热媒。 1以前的室内供暖系统设计,基本是按95℃/70 ℃热媒参数 进行设计,实际运行情况表明,合理降低建筑物内供暖系统的热媒 参数,有利于提高散热器供暖的舒适程度和节能降耗。近年来,国 内已升始提倡低温连续供热,出现降低热媒温度的趋势。研究表 明:对采用散热器的集中供暖系统,综合考虑供暖系统的初投资利 年运行费用,当二次网设计参数取75℃/50℃时,方案最优,其次 是取85℃/60℃时。 自前,欧洲很多国家正朝着降低供暖系统热媒温度的方向发 展,升始采用60℃以下低温热水供暖,这也值得我国参考。 2本条从对地面辐射供暖的安全、寿命和舒适考虑,规定供 水温度不应超过60℃。从舒适及节能考虑,地面供暖供水温度宜 采用较低数值,国内外经验表明,35℃~45℃是比较合适的范围, 故做此推荐。 3根据不同设置位置覆盖层热阻及遮挡因素,确定毛细管网 供水温度。

5.4.2室内供暖方式及系统形式白

共用立管的分户独立循环系统能够满足住宅分户管理、检修 周节的使用需求:具有公共功能的共用立管、总体调节和检修的 闵门、系统排气装置等可以方便地设置在公共空间内,不占据套内 空间,不需入户维护管理。此种系统形式经多年实践,证明使用情 兄良好,已取得许多有益经验。 1推荐双管异程系统基于以下几点: 1)跨越管减小1号的单管系统,流经散热器的流量仅为总流 量的30%左右,因此单管系统散热器总片数多于双管系统,尤其

3)单管系统相对双管系统,恒温阀口径大、价格高,且目前适 合单管系统并且调节性能好的低阻力两通恒温阀和三通恒温阀产 品较少。 4)双管系统能形成变流量水系统,循环水泵可采用变速调节 有利于节能。 5)对于垂直双管系统CJJ/T134-2019 建筑垃圾处理技术标准及条文说明,由于采用了室温自动控制装置,可以克 服一些竖向失调带来的影响。 6)单管系统设置跨越管是为了能够对各组散热器进行调节。 )串联的散热器不宜超过6组,是为了避免阀门对散热器的 调节性能过差

有文献指出,即使同程系统通过调整管径能够达到管网水力 衡,当末端用户进行调控时,对其他用户的影响较天,即管网的 水力稳定性同程系统不如异程系统,尤其是中间支环路。

实际工程中,当因设计计算或其他原因使系统不平衡,一些散 热器不热时,异程并联环路通过阀」一般均可调节成功,但同程系 统中间支环路(不是典型的并联关系)无法调节成功的实例很多 对于异程式各环路远近不一致造成不平衡的问题,可在设计 时采用适当加大靠近末端的十管管径(十管少变径)解决:既有利 于水力平衡,文可增加系统稳定性,且与同程式系统需要较长的回 水十管比较,并没有不经济。 上述分析说明,同程式对水力计算的严格程度和复杂程度超 过异程式,目同程式难以调节也不经济。因此本条规定室内供热 系统的管道布置方式宜采用异程式布置。 2低温地面辐射供暖是国内近20年以来发展较快的新型供 暖方式,理管式地面辐射供暖具有温度梯度小、室内温度均匀、腾 惑温度高等特点,在热辐射的作用下,围护结构内表面和室内其他 物体表面的温度,都比对流供暖时高,人体的辐射散热相应减少 人的实际感觉比相同室内温度对流供暖时舒适得多。在同样的热 舒适条件下,辐射供暖房间的设计温度可以比对流供暖房间低 2℃~3℃,因此房间的热负荷随之减小。 室内家具、设备等对地面的遮蔽,对地面散热量的影响很大 因此,要求室内必须具有足够的裸露面积(无家具覆盖)供布置力 热管的要求,作为采用低温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的必要条件 有关地面辐射供暖工程设计方面的规定,应按照国家行业杨 催《辐射供暖供冷技术规程》JGJ142执行。

本条规定主要是为了有利于系统的水力平衡和实现分户热计 量。共用立管的分户独立系统,由于各并联的户内系统阻力较大 相对于传统的双管系统,实现水力平衡的条件较好,但仍应重视管 道布置和环路划分,并进行水力平衡计算。

5.4.4室内供暖系统的水力平衡要求。

由于有外网的水力平衡为基础(见本标准第5.3.4~5.3.7条 及其条文说明),目住宅的共用立管系统或地面辐射供暖系统户内 支路阻力较高,对室内供暖系统有条件通过设计手段来基本达到 水力平衡要求(各并联环路间的压力损失差额不大于15%)。因 此首先应合理划分和均匀布置环路,调整管径,严格进行计算。只 有在计算结果不满足要求时,才规定采用阀门调节等其他措施,但 没有严格限定设置静态平衡阀一种措施。对于以散热器或地面辐 时供暖为主的系统,主要指在并联环路(例如任宅分户支路)设置 静态平衡或采用具有良好调节性能的调节,并通过调试达到 要求。一些以集中空调为主的居住建筑,根据技术经济比较,也常 采用其他调控阀门。当设置静态或自力式平衡阀时,均应满足本 标准第5.3.7条的要求

4.5室内供暖系统的水力

1提出了户内系统的计算压力损失的最天建议值,有利于系 统水力平衡,也天体上与分户独立热源相适应。 2限定了应计算重力水头的系统仅为供回水温差较大的散 热器供暖系统,且高差也有限定。是考虑到空调和地面辐射供暖 系统,以及与其合用管网的散热器供暖管道均为小温差供热,重力 水头数值较小,且这些系统末端空调设备、地暖理地管网或散热器 但温阀等阻力较大,重力水头对水力平衡影响不大:而且高差较小 时重力水头数值也较小;为减少设计工作量,可不计算。在整个供 暖期内,重力水头是变量,取设计条件值的2/3,大体上是整个供 暖期内的平均值。 计算系统的总压力损失,是为了与本标准第5.3.4条相对应 达到统筹进行室内外系统整体设计的自的,

5.4.6散热器恒温控制阀的选型与设

1散热器恒温控制阀在北京地区已经使用多年,实践证明起 到维持房间舒适温度和节能的以下作用,因此一般均应设置: 1)集中热源总体调节的供热量仅是根据室外温度确定的,实 示运行中当某些房间由于太阳照射和人员聚会、使用家电等,产庄 较大的发热量时,恒温伐能动态调节伐开度,维持房间温度恒 定,充分利用自由热”。 2)当人员对室温有不同的需求时,可通过手动改变恒温阀的 室温设定值。无其是在采用分户热计量收费时,起到了显著的节 能作用。 3)由于恒温的调节作用,可减少锅炉等集中热源的供热量 在采用双管供暖系统时,恒温阀的调节作用改变了系统的总压差 当供暖循环泵采用变速调节时,可节省水泵耗能。 工程中常在主要房间设置恒温伐,卫生间厨房等次要房间不 没置。此时,由于恒温阀阻力较天,户内各房间水路严重不平衡 造成主要房间不热或次要房间过热现象。因此如果设置恒温控制 ,每组散热器均应设置。 旧是在采用通断时间面积法进行分户热计量(热分配)时,户 内的用热情况是通过户内系统总管上电动阀的调节(通断)动作 并行测量的,因此不能再在散热器上设置其他调节(温控)装置 同时,电动伐通断控制实现了户内室温的总体调节。当采用户用 然气炉的分散式供暖系统时,燃气炉设备自带温度控制器,可实现 分户控温,因此也可不设置散热器恒温控制阀。 2对于散热器恒温控制的选用和设置的具体要求: 1)双管系统采用高阻力恒温控制是为了有利于水力平衡。 2)单管系统各组散热器之间无水力平衡问题,而且为了使跨 越管支路和散热器支路获得合理的流量分配,采用两通恒温控制 阀时应采用低阻力型。

5.4.7散热器安装方式及外表面涂料的要求。 散热器罩影响散热器的散热量、散热器恒温伐对室内温度的 周节、热分配表分配计的正常工作,因此散热器应明装 当必须设置散热器罩(例如幼儿园)时,应采用感温元件外置 式的恒温阀。

5.4.8铸铁散热器的选用要习

5.4.9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室内温度控制方法

室温可控是分户热计量,实现节能,保证室内热舒适要求的必 要条件。也有将温度传感器设在总回水处感知回水温度间接控制 室温的做法,控制系统比较简单:但地面被遮盖等情况也会使回水 温度升高,同时回水温度为各支路回水混合后的总体反映,因此回 水温度不能首接和正确反映室温,会形成室温较高的假象,控制租 对不准确:因此推荐将室温控制器设在被控温的房间或区域内,以 房间温度作为控制依据。对于不能感受到所在区域的空气温度 如一些开大堂中部,可采用地面温度作为控制依据。室温控制 器应设在附近无散热体、周围无遮挡物、不受风首吹、不受阳光首 、通风十燥、周围无热源体、能正确反映室内温度的位置,不宜设 在外墙上设置高度宜距地面1.2m~1.5m。地温传感器所在位置 不应有家具、地毯等覆盖或遮挡,宜布置在人员经常停留的位置 且在两个管道之间。 1室温分环路控制是指对每个房间或功能区分别进行温度 控制,达到对每个房间或功能区域温度控制的自的。该室温控制 方式可在分水器或集水器处,分环路设置自动调节阀,使房间或区 或保持各自的设定温度值:也可在需要控温房间的加热盘管上安 装自力式恒温控制,通过恒温控制阀的温度控制器的作用,直接 改变控制阀的开度,保持设定的室内温度。为了测得比较有代表

生的室内温度,作为温控阀的动作信号,温控阀或温度传感器应安 装在室内离地面1.5m处。因此,加热管必须嵌墙拾升至该高度 处。由于此处极易积聚空气,所以要求自力式恒温控制阀组必须 具有排气功能,即在控制阀的局部高点处应有排气装置。 2总体控制是指在典型房间或典型区域安装有线或无线房 间温控器,与在分水器总供水管上的控制阀相莲,通过设定或调节 典型房间或区域的温度,来达到控制整个户内温度基本均衡的目 的。总体控制方式系统简单、投资低,伯节能效果不如分环路控制 方式好。对住宅建筑采用该方法时,设置在分水器或集水器各分 支管上的手动调节阀必须具备良好的调节性能,以便实现分室温 度调节。 总体控制主要以在分水器总进水管上设置电动控制阀为主 节可采用远程式自力式温控伐,伯不可采用内置温包型自力式温 控阀。因为控制阀直接安装在分水器进口的总管上,内置温包的 但温阀头感受的是分水器处的较高温度,很难感知室温变化,所以 般不予采用。 对需要温度信号远传的调节阀,也可以采用远程调控式力 式温度控制伐,伯由于分环路控制时需要的硬质远传管道较长难 以实现,一般仪在区域总体控制时使用,将温控器设在分、集水器 附近的室内墙面,但通常远程式自力式温度控制器关团压差较小 需核定关闭压差的大小,必要时需采用自力式压差阀保证其正常 动作。 热电式控制阀(以下简称热电阀)是依靠驱动器内被电加热 的温包膨胀产生的推力推动阀杆关闭流道,信号来源于室内温控 器。热电阀相对于空调系统风机盘管常采用的电动两通阀,其流 通能力更适合于小流量的地面供暖系统使用,目具有噪声小、体积 小耗电量小使用寿命长、设置较方便等优点,因此在以住宅为主

的地面供暖系统中推荐使用,分环路控制和总体控制都可以使用

各层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平面图中应标注加热管的管径、管长 及管间距,是为了便于散热器等末端设备订货与图纸不符时提供 准确的选型数据。单体建筑供暖工程热力入口标注供暖系统数 是为了与室外管网工程配合,并选择静态水力平衡阀、自力式流量 控制伐或自力式压差控制阀的规格,见本标准第5.3.8条及其条 文说明。

5.5.设置机械通风或空气调节系统与自然通风的天系。 一般说来,住宅建筑通风设计包括主动式通风和被动式通风 主动式通风指的是利用机械设备动力组织室内通风的方法,它一 股要与空调、机械通风系统进行配合。被动式通风(自然通风)指 的是采用“大然”的风压、热压作为驱动对房间降温。在我国多数 地区,住宅进行自然通风是解决能耗和改善室内热舒适的有效手 段,因为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过渡季室外气温低于26℃高于 18℃的小时数约占2000~3500个小时,由于住宅室内发热量小 文段时间完全可以通过自然通风来消除热负荷,改善室内热舒适 状况。即使是室外气温高于26℃,但只要低于30℃~31℃时,人 在自然通风的条件下仍然会感觉到舒适。许多建筑设置的机械通 风或空气调节系统,都破坏广建筑的自然通风性能。因此强调设 置的机械通风或空气调节系统不应妨碍建筑的自然通风。

5.5.2对分散式房间空调器能源效率等级的要求。

采用分散式房间空调器进行空调和供暖时,这类设备一般 用户自行采购,该条文的目的是要指导用户购买能效比高的产品 如果统一设计和建设单位统一安装,应按本条规定采用能效比高

日 效率(SEER)指标[W·h/(W·h)

5.5.3强制性条文。对任宅户式集中空调系统空调设备性能参 数的要求。 户式集中空调指采用一套空调主机(户式中央空调机组或多 联式空调(热泵)机组等)向一套住宅提供空调冷热源(冷热水、冷 热媒或冷热风)进行空调、供暖的方式。

机组能效比(EER)

5.5.4部分强制性条文。对集中空调系统冷源设备性能参数的 限值规定。

5.5.4 部分强制性条文。对集中空调系统冷源设

冷却水的冷源系统。另外,由于在利用地表水、地下水或地埋管中 盾环水作为冷却水时,为了避免水质或水压等各种因素对系统的 影响而采用了板式换热器进行系统隔断,这时会增加循环水泵,整 个冷源的综合制冷性能系数(SCOP)就会下降;同时对于地源热泵 系统,机组的运行工况也不同,因此,也不适用于本条文规定

5.4一1冷水(热泵)机组制冷性能系数COP、综合部分负荷 系数IPLV、综合制冷性能系数SCOP限值

:直燃机的性能系数为:制冷量(供热量)/加热源消耗量(以低位热值计)+电力消 耗量(折算成一次能)。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建筑中安装分体式空调器已 限普遍。分体式空调器的能效除与空调器的性能有关外,同时也 与室外机合理的布置有很大关系。为了保证空调器室外机功能利 能力的发挥,应将它设置在通风良好的地方,不应设置在通风不良 的建筑竖并或封闭的或接近封团的空间内,如内走廊等地方。如 果室外机设置在阳光首射的地方,或有墙壁等障碍物使进、排风不 肠和短路,都会影响室外机功能和能力的发挥,而使空调器能效降 低。实际工程中,因清洗不便,室外机换热器被灰尘堵塞,造成能 效下降甚至不能运行的情况很多。因此,在确定安装位置时,要保 正室外机有清洗的条件。

5.5.6设置排风热回收装置和双向换气装置的原则

山东地区供暖期较长、室外温度较低回收排风热能效和经济 效益都很明显,如果设置集中新风系统,应设置排风热回收装置。 当供暖或空调设施运行时,采用带热回收功能的双向换气装置有 利于改善室内环境和节省供暖空调能耗,因此推荐在住宅中使用。 5.5.7空调末端设备的室温控制

5.5.7空调末端设备的室温控制

1要求风机盘管具有一定的冷、热量调控能力,既有利于室 内的止常使用,也有利于节能。 三速开关是常见的风机盘管的调节方式,由使用人员根据自 身的体感需求进行手动的高、中、低速控制。对于大多数居住建筑 来说,这是一种比较经济可行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冷 热消耗。但此方式的单独使用只针对定流量系统,这是设计中需 要注意的。 采用人工手动的方式,无法做到实时控制,也不满足本标准对 空调自控的强制性要求。集中冷源的空调系统,风机盘管常采用 温度自动控制水路电动两通阀开团的方式,也有采用温度自动控 制风机启停方式的。由于以下原因,规定采用前者: 1)保证房间的气流组织,温控精度相对较差: 2)末端设备如果不装设水路调节阀,而空调冷(热)水循环泵 通过台数调节或变频调节流量减少时,系统总流量减少很多,伯 按比例流入不需供冷(热)的末端设备,会造成供冷(热)需求较大 的末端设备的供冷(热)不满足要求。当水泵为定流量运行时,由 于水泵运行台数减少,尽管总水量减小,但无电动两通阀的系统其 管网曲线基本不发生变化,运行的水泵还有可能发生单台超负伺 青况,严重时还会出现事敌,因此规定应设置温控水路两通电动阀。 3)用户采用独立户式冷水机组时,由于仪设置一台水泵:自系 统较小,常间断运行,对节能灯影响不大,温控方式不做强行规定。 558强制性冬文选择地源执泵系统作为住区或户用穴调

5.5.8强制性条文。选择地源热泵系统作为居住区或户用空

国家标准《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一2005 2009版)中对于“地源热泵系统”的定义为“以岩十体、地下水或 地表水为低温热源,由水源热泵机组、地热能交换系统、建筑物内 系统组成的供热空调系统。根据地热能交换系统形式的不同,地

源热泵系统分为地理管地源热泵系统、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和地 表水地源热泵系统”。2006年9月4日由财政部、建设部共同发 文“关于印发《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 ”(财建2006」460号)中第四条“专项资金支持的重点领域”中 包含以下六个方面: 1与建筑一体化的太阳能供应生活热水、供热制冷、光电转 换、照明; 2利用土壤源热泵和浅层地下水源热泵技术供热制冷; 3地表水丰富地区利用淡水源热泵技术供热制冷; 4 沿海地区利用海水源热泵技术供热制冷: 5利用污水水源热泵技术供热制冷; 6其他经批准的支持领域 要说明的是,在应用地源热泵系统时,不能破坏地下水资源 这单弓用国家标准《地源热泵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366 2005的强制性条文第5.1.1条:“地下水换热系统应根据水文地 质勘察资料进行设计。必须采取可靠回灌措施,确保置换冷量或 热量后的地下水全部回灌到同一含水层,不得对地下水资源造成 很费及污染。系统投入运行后,应对抽水量、回灌量及其水质进行 蓝测”。并弓用了国家行业标准《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 没计标准》,G26一2010的强制性条文第5.4.8条:“当选择地理 管地源热泵、浅层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地表水(淡水、海水)源热 泵系统、污水源热泵系统作为居住区或户用空调(热泵)机组的冷 热源时,严禁破环、污染地下水资源”。 如果地源热泵系统采用地下理管式换热器,要进行土囊温度 平衡模拟计算,应注意并进行长期应用后土镶温度变化趋势的预 则,以避免长期应用后土壤温度发生变化,出现机组效率降低甚至 不能制冷或供热的现象。

城市管网供水和建筑物的加压供水,都需要耗费电能等能源 因此广义上讲,节水就是节能。现行国家相关标准已经对给排水 系统设计和节水设计做了相应规定,本标准仅对涉及居住建筑给 排水系统的水泵能耗、生活热水加热能耗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 方面做相应规定,其余均应按相关标准的规定执行。

系统设计和节水设计做了相应规定,本标准仅对涉及居住建筑给 排水系统的水泵能耗、生活热水加热能耗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 方面做相应规定,其余均应按相关标准的规定执行。 5.1.2保证用水点冷热水压力平衡和稳定的技术措施。 用水点无其是淋浴设施处冷、热水供水压力平衡和稳定,能够 咸少水温初调节时间,避免洗浴过程中的忽冷忽热,对节能节水有 利。其保证措施包括:冷水、热水供应系统分区一致:减少热水管 网和加热设备的系统阻力:淋浴器处设置能自动调节水温功能的 混合器、混合阀等。 6.1.3给水系统卫生器具和器材及计量装置的选用要求。

6.1.2保证用水点冷热水压力平衡

用水点无其是淋浴设施处冷、热水供水压力平和稳定,能够 咸少水温初调节时间,避免洗浴过程中的忽冷忽热,对节能节水有 利。其保证措施包括:冷水、热水供应系统分区一致:减少热水管 网和加热设备的系统阻力:淋浴器处设置能自动调节水温功能的 混合器、混合阀等。

6.1.3给水系统卫生器具和器材及计量装置的选月

节水器材、器具指卫生器具、水嘴、淋浴器、管材及附件等,减 少用水量,相应就减少了与之相对应的能耗,具体详见现行行业 准《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T164。计量装置的设置指居住小区 内各类生活供水系统(包括给水、中水、热水、直饮水等)的任宅人 户管、各栋单体建筑引人管上设计量水表,小区内其他建筑应根据 不同使用性质及计费标准分类分别设置计量水表

.1 充分利用供水管网的水压直接供水的要求。

设有市政或小区给水、中水等供水管网的建筑,应充分利用 水管网的水压首接供水,既可减少二次加压水泵的流量和功率,这 可以减少居民生活饮用水水质污染,达到长期节能运行的效果

给水系统的水压,既要满足卫生器具所需要的最低水压,又要考 怎系统和给水配件可承受的最大水压和使用时的节水节能要求。 有的工程设计中,为简化系统,常按最高区水压要求设置一套 共水加压泵,然后再将低区的多余水压采用减压或调压设施加以 消除,显然,被消除的多余水压是无效的能耗。对于高层居住建 筑,无其是供洗浴和饮用的给水系统用量较大,完全有条件按分区 没置加压泵,避免或减少无效能耗。 对于用水点供水压力的限制,是为了节药用水,同时降低了力 玉水泵的流量和功率,并节省了生活热水的加热能耗

常用的加压供水方式有:高位水箱供水、气压供水、变频调速 共水和管网叠压供水等,从节能节水的角度比较,高位水箱和管网 叠压供水具有明显优势。但在工程设计中,在考虑节能节水的同 时,还需兼顾其他因素,例如顶层用户的水压要求、市政水压等供 水条件、供水的安全性、用水的二次污染等问题

6.2.4管网叠压供水节能技术的适用条件。

管网叠压供水系统是一些市政供水条件较好地区采用的一种 能供水系统,既节能文防水质污染,但管网叠压供水系统的使用 是有适用条件的,所以要满足关标准的规定,又要去取得相关部 的许可。

给水泵的能耗在给排水系统的能耗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止 给水泵的选择应在管网水力计算的基础上进行,从而保证水泵选

型正确,工作在高效区。变频调速泵在额定转速时的工作点应位 于水泵高效区的末端(右侧),以使水泵大部分时间均在高效区运行。 选择具有随流量增天扬程逐渐下降特性的供水加压泵,能够 呆证水泵工作稳定、并联使用可靠,有利于节水节能

6.2.6水泵房及吸水池(箱)位置的确定。

为了减少输送管网长度和阻力损失及与最不利用水点的高 差,水泵房宜设置在建筑物或建筑小区的中心部位。 当水泵和吸水池设置在建筑物地下室时,吸水池(箱)宜设在 最接近地面上用水点的地下室上部位置,尽量减少水泵的提升高 度:但要注意给水泵房位置还必须满足隔声和隔振等要求,避免在 站邻居室的止下方设置水泵:必要时可将吸水池尽量设置在地下 室上部水泵设置在远离居的地下室下部

此条是针对有些工程将部分或全部地面以上的污废水先排入 地下污水泵房,再用污水提升泵排入室外管网而提出的。这种做 去既浪费能源文不安全。

6.3.1生活热水供应系统热源的选用原则

活热水供应系统热源的选用原则 水供应系统包括集中系统和分户独立系统。系统开 择均应在建筑设计阶段以节能为原则统一考虑。

生活热水供应系统包括集中系统和分户独立系统。系统形工 和热源的选择均应在建筑设计阶段以节能为原则统一考虑。 1首选热源 利用工业余热和废热相对于太阳能,因不需根据天气阴晴 耗大量其他辅助热源的能量,无疑是最节能的。而太阳能则是耳 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因此,利用好太阳能,对于缓解月 能紧张的现状是天有作用的。如果能够合理采用太阳能热水多 统,采用高效率辅助热源,节能效果非常显著。

6.3.2本标准仅对应设置太阳能热水器的建筑物

选用做出规定和推荐,不涉及具体系统和设备的选择设计和其他 有关的规划和建筑设计内容。设计中应遵循的标准为现行国家杨 准《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50364和山东省 及各地市有关标准的相关规定。

6.3.3强制性条文。

为了避免建设开发单位为节省投资将太阳能制备生活热水交 由用户自理,导致住户无序安装太阳能热水设施,影响建筑物列 观、功能,甚至不能保证建筑安全等现象的发生,要求太阳能热水 系统必须与建筑设计同步进行,并应做到同步验收和施工。

1屋面能够设置集热器的有效面积占屋面总投影面积40% 的比值,是对不同类型的住宅建筑实例的平屋面进行统计后得出 的,此数值仅作为判定任宅是否设置供应全楼所有用户的太阳能 热水系统的参考依据。各栋建筑具体情况不同,易根据具体工程 聿筑平面的实际情况计算确定。建筑设计时,如果设置太阳能热 水系统,应使屋面建筑设计满足设置集热器的要求,详见本标准第 5.3.6条及其条文说明。 2建筑物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时的计算集热器总面积A;的 简化公式,是根据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 2003(2009年版)中的计算方法得出的。 1)基本计算公式为:

2)计算平均日用热水量Qp时,平均日热水用水定额qrp考虑 节水因素按30L/人取值:因需要计算的均为高层普通住宅(大户

型的别墅等低层建筑不需计算首接判定为必须设置太阳能热水系 统),每户用水人数天致按2.8人计。 3)确定计算集热器总面积A时,各项如下取值: (1)水的比热C 为4.187kJ/(kg·℃),热水密度p.大致 1 kg/ L 。 (2)热水计算温度t.取60℃,冷水计算温度t按山东省地表 水取4℃。 (3)太阳能保证率f取50%。 (4)集热器年平均太阳辐照量J.取17000kJ/(m²/d)。 (5)集热器年平均集热效率m:取0.4。 (6)管路和贮水箱的热损失率㎡l取0.2。 4)按间接系统考虑,将上述计算结果再增加10%的面积。 简化公式仪作为判定住是否必须设置太阳能热水系统用。

目前太阳能制备生活热水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我省各地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大都要求在住宅中强制采用太阳能热 水系统。 1强制要求采用太阳能制备生活热水的建筑形式,是考虑以 下因素确定的: 1)建筑物能够设置集热器的有效面积 住宅设置太阳能集热器的位置主要为屋面和南向或偏南向的 阳台,考虑到建筑立面处理、各户朝向的限制、对室内装修的影响、 集热器的集热效率、节水和避免采用电辅助热源等因素,强制性规 正中仅仪考虑屋面面积,对阳台不做强制要求。 条文中的“计算集热器总面积Aiz”定义,见本标准第2.0.37 条术语,确定方法见本标准第6.3.4条。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 设计规范》GB50015一2003(2009年版)计算集热器面积时,推荐

太阳能保证率为30%~80%,本标准推荐最低太阳能保证率 50%。根据对不同类型住宅的统计计算,如果为全楼所有用 应生活热水,当建筑层数不超过12层时,能够设置太阳能集热 的屋面有效面积都能够使太阳能保证率达到或超过50%,因止 高于12层的住宅建筑不需通过计算,都应全楼采用太阳能热力 统。当建筑层数超过12层时,需要通过计算确定建筑物屋面诈 集热器的有效面积是否满足供应全楼用户时太阳能保证率过 50%,如果达到也必须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实例计算结果表 对于户型面积为90m的一般股建筑,16层及其以下住宅屋面复 器太阳能保证率可以达到50%:对于天户型建筑,由于建筑物 人员密度较少,单位面积的用水量也较少,有很多20层以上白 层住宅屋面集热器太阳能保证率可以达到50%,则必须设置一 能热水系统。因此,对于我省大部分新建住,都会被强制要 置供应楼内所有用户的太阳能热水系统。 2)系统的运行能耗和系统的复杂程度等因素 对干过干超高的建筑物仅在屋面设置集热器供全楼使用白 况:当贮热水箱设在住地下机房时,与集热器之间的循环管距 长,阻力和循环泵能耗较大;当贮热水箱设在屋顶时,补水系 力较大,无其为节省造价常采用开式系统,较低区域的补水也号 提升到贴热水箱高度,用热水时再进行减压,不符合本标准 6.2.1条充分利用城镇供水管网水压和第6.2.2条避免供水力 后再减压的要求。因此,超高的建筑物集中设置太阳能热水系 盾环泵、加压给水泵的运行能耗均较大:相反,超高的建筑相风 用水量,屋面面积小,单位用水量的集热器面积小,太阳能保计 就低,相对节能量也降低:因此,水泵等运行能耗抵消太阳能白 能量的份额较大,降低了节能效果。 高层建筑中给水的压力分区有一定的要求。如果超高的文

物也强制要求必须设置供应全楼的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团式系统 需要增加分区,烂热(加热)设施、生活热水供水系统均需分别设 置:如果采用式系统,会出现各区都使用高区给水加压补水后文 减压的不节能设计(加压水泵每增加5m扬程,电机功率就会提高 档),以及冷水、热水供应系统分区不一致的不合理现象,难以实 现本标准第6.1.2条冷热水压力平和稳定的要求。多套设备和 多根管道的复杂系统相对于很低的太阳能保证率和节能量,对系 统的经济性有一定影响。 如果在超高的建筑中,一部分采用屋顶集热器集中供应的太 阳能热水系统,其他住户采用其他热源集中供应生活热水,或用户 自备分散式热水器等,由于一栋楼内出现不同的热源价格和系统 杉式,则会给系统设计、物业管理、收费等带来很多麻烦。 2建筑屋面面积满足设置集热器的面积要求时,就必须采用 供应全楼所有用户的太阳能热水系统的规定是最低条件。当不符 合面积条件时,虽然不强制,但仍应克服上述系统设计、运行、管理 夏杂等困难,宜设置太阳能热水系统。 首先应尽量在屋面集中设置集热器,产的一次热源可供全 楼所有用户使用,系统的太阳能保证率可小于50%:也可以按太 阳能保证率为50%的原则供应部分用户,例如屋顶系统可为高区 用户服务,低区可采用其他生活热水供应系统。 当工程有条件在阳台等处设置分户独立的太阳能热水系统 时,屋顶系统可为不具备阳台设置集热器的朝向用户服务。应该 主意的是,垂首安装太阳能集热器,由于偏离当地纬度,在相同太 阳能保证率条件下,面积比同样朝向时设在屋面的需要量天,应根 据有关标准和设计资料计算确定。 总之,设计人员应充分考虑系统的合理性(管道系统不应过于 复杂,应尽量减少水泵输送能耗等)和物业管理要求等因素,根据

工程实际情况确定设计方案。

工程实际情况确定设计方

从能源综合效率进行比较,热电联产的城市热网应该是最高 的,理应成为首选的辅助热源。对于住宅的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太 阳能热水箱一般设在每栋楼中,而供热机房往往在小区集中设 置,由于高温热水换热由热力集团统一管理,一般不充许分散设在 母栋楼中,因此较难在楼内首接利用城市热网高温热水作为辅助 热源:由于冬李的集中供暖系统是按气候调节水温的,与生活热水 加热需要存在矛盾,需要在供热机房再设置一套换热设备和循环 水泵,并另铺设二次室外管网,用专用的二次水对楼内太阳能活 热水进行辅助加热。除楼内的太阳能生活热水系统外,需另设集 中供热设备和外网,建设单位投资较高,因此目前这种做法在住学 建筑采用的极少。 在建筑安全分许的情况下,相比首接电加热,可采用燃气作为 集中辅助热源。不仪综合效率高于电加热,从经济角度,按自前氏 用大然气和民用电的价格计算,相同热量的铺助热源费用,采用电 能的价格是燃气的2.3倍左右。 强然使用燃气作为集中辅助热源有一定的安全限制,但天量 主宅还是可以采用的。例如根据北京市的有关规定,禁正在顶层 和中间层安装设置有压锅炉,但可以用无压或负压锅炉代替:超过 00m的高层建筑屋顶不应设燃气冷热源,但可以在100m以下的 建筑中采用;地下燃气冷热源的容量有限制,但一栋楼的生活热水 用量一般不会超过限制。 采用电辅助加热与燃气相比,可再生能源节约量为负值。因 比限制首接采用电能作为生活热水的主体热源和太阳能生活热水 系统的辅助热源。当没有其他热源条件,必须采用单一电价的电 能直接作为辅助热源时,如果采用集中辅助加热系统,按商业用电

收费,增加运行费用更多,因此宜采用集中集热,分户贮热和辅助 加热(集中一分散式)系统,层数较少的建筑也可采用分户集热 贮热、辅助加热(分散式)系统,以减少电加热费用

6.3.7集中生活热水系统的设计要求

为避免使用热水时需要放空大量冷水而造成水和能源的氵 费,集中生活热水系统应设循环加热系统。为保证无循环的供力 支管长度不超过8m,宜就近在用水点处设置供回水立管,热水 自采用在户内安装的远传电子计量或C卡仪表。当热水用水点 距水表或热水器较远时,需采取其他措施,例如:集中热水供水系 统在用水点附近增加热水和回水立管并设置热水表:户内采用 在厨房的燃气热水器时,设户内热水循环系统,循环水泵控制可 采用用水前手动开团或定时关团方式

6.3.8生活热水的供水温度应考虑安全、节能等因

集中生活热水的供水温度越高,管内外温差和热损失越大。 司时也为防止结垢,因此给出最高设计温度的限制。在保证配水 点水温的前提下,可根据热水供水管线长短、管道保温等情况确定 合适的供水温度,以缩小管内外温差,减少热损失,节约能源。

本条包括太阳能热水系统辅助热源的加热设备。选择低阻力 的加热设备,是为了保证冷热水用水点的压力平。安全可靠、构 造简单、操作维修方便是为了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和保持较高的换 热效率。设置自动温控装置是为了保证水温恒定,提高热水供水 品质并有利于节能节水。

防潮,特别是多雨、低洼地区防止水流倒灌。当只有地下一层时 应拾高配变电所地面标高。室外配变电所的外侧指独立式配变 所的外墙或预装式变电站的外壳。考虑到住宅建筑的特殊性,建 议室外变电站的外侧与住宅建筑外墙的间距不宜小于20m。

议室外变电站的外侧与住宅建筑外墙的间距不宜小于20m。 7.1.2按照靠近负荷中心的原则确定居住小区供配电系统的总 变电所与分散配置的变、配电室的布置方案,以节省低压配电主干 线路线材、降低电能损耗、提高电压质量。《供配电系统设计规 范》GB50052一2009第4.0.8条规定“配变电所应靠近负荷中 心”;《城市配电网规划设计规范》GB50613一2010第5.8.5条规 定~低压(0.4kV)配电网供电半径不宜超过150m”;《全国民用建 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部分)2009第3.1.3条第2款规定 低压线路的供电半径应根据具体供电条件,十线一般不超过 50m”:对大型公共建筑,变配电所位置设置合适,低压供电半径 可以控制在充许的150m,有些建筑因造型业态等因素影响时允许 适当放宽50m,所以综合考虑规定供电半径不宜超过200m比较合 适。末级终端配电距离在实际设计中应该能够做到,参照《全国民 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电气部分)2009第5.2.5条第2款 分支线供电半径宜为30m~50m”的相关要求。本标准为我省最 新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故要求有所提高。

7.1.3变电所设计按照国家规范与电业部门要求

能降耗、经济运行的需要,功率因数补偿不应小于0.92。对于 50kW及以上变频设备、UPS设备、医疗专用设备、调光设备,应采 用有源滤波控制措施

7.1.4设备容量较大时,宜采用10(6)kV供电,目的是降低线路 损耗。《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一2008第3.4.2条也有不 关规定。

条,作为绿色建筑电气设计应尽量达到此指标,使三相负荷比较 衡,以使各相电压偏差不致差别太大。

7.1.6电缆线芯截面小则线路阻抗大,电能损耗

度、使用寿命等因素外,还考虑到导体的载流量与直径,铝质导体 的载流量低于铜质导体。目前住宅建筑套内86系列的电源插座 面板占多数,一般16A的电源插座回路选用2.5mm²的铜质导体 电线,如果改用铝质导体,要选用4mm的电线。三根4mm的电 线在75系列接线盒内接电源插座面板,施工起来比较困难。高层 住宅建筑中明敷线缆包括电缆明敷、电缆敷设在电缆梯架单和电 线穿保护导管明敷:其阳阻燃类型应根据敷设场所的具体条件选择 用于消防设施的供电干线及应急照明线缆应按《住宅建筑电气设

计规范》JGJ242一2011第6.4.4、6.4.5条的规定执行。 7.1.9一般住户电源线路规格较小,过长距离供电致使电能损耗 曾加。18层及以上的住宅,电表分层集中设置有利于减少线路损 耗,但应与地方供电部门协商确定

7.1.10本条引人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要求。

牧频开天的节能光源。 7.2.2本条照明功率密度要求主要是针对小区公共设施和精装 修建筑,由于居住建筑户内照明除精装修设计外多属于住户个人 行为,标准不对普通住宅做出具体照度和照明功率密度值规定 应通过社会等宣传引导使居住者自觉采用节能灯具和节约用电。 7.2.3在满足房间功能要求的情况下,应以优先利用天然采光头 照明设计的首要原则。天然采光条件一般指邻近外窗、采光井、采

7.2.2本条照明功率密度要求主要是针对小区公

修建筑,由于居住建筑户内照明除精装修设计外多属于住户个 行为,标准不对普通住宅做出具体照度和照明功率密度值规定 应通过社会等宣传引导使居住者自觉采用节能灯具和节约用电

7.2.3在满足房间功能要求的情况下,应以优先利用天

照明设计的首要原则。天然采光条件一般指邻近外窗、采光井、采 光大窗等,大然采光设施一般指导光管、反光板、反光镜、集光装 置、棱镜窗、导光等装置。照明设计时,根据照明部位的自然环境 条件,结合天然采光与人工照明灯具的布置形式,合理采取分区 分组控制措施。有条件时,在天然采光的区域配置感光控制设施

当室内光线随看室外大然采光的强弱变化时,感光器根据设定的 人工照明照度标准值GB/T 50491-2018 铁矿球团工程设计标准,可自动点亮或关团具有大然采光条件或 然采光设施区域的灯具,达到节能效果

7.2.4在设计居住小区的道路、景观照明时,应根

况和小区道路、景观照明需求情况,优先选择LED等节能光源,有 条杀件时宜选择太阳能或太阳能风能一体灯具;控制可选择采用自 然光感应控制、时间继电器定时升关控制、编程智能控制等多种方 式,在需要的时间、地点提供适用的照度,控制白大不必要的开火 和夜间输出适合的光通量

原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使命。在国家有关绿色节能 律筑政策的强有力推动下,我国的家用太阳能系统产品发展迁迅速 当具备条件时,住宅建筑应提倡采用可再生持续利用的绿色环保 太阳能源,解决白天家用电器、照明用电,有效减少电能损耗

7.3.1乘客电梯宜选用永磁同步电机驱动的无齿轮曳弓引机,并采 用调频调压(VVVF)控制技术和微机控制技术。对于高速电梯 在资金充足的前提下,优先采用“能量再生型”电梯,从而提高电 梯的运行效率,

待时间,并可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电梯的运行功能应在电梯的 供货要求中提出,以便运行后的节能运行。

2019年注册道路专业案例真题(上午)7.3.3地下车库设置一氧化碳检测装置,检测到车库空气一氧

7.3.4水泵和风机在民用建筑中应用数量众多,2

是最主要的耗电设备。而这些设备都是长期连续工作,常常处于 氏负及变负运行状态,其节能潜力巨天,应采取变频控制(少 速变流量调节),提高水泵风机的可控性,加快响应速度,提高控制 精度,使其高效运行。变频控制可以有效地减轻磨损,延长设备使 用寿命,降低噪声,大大改善启动性能,也能够节约能源,从而产生 巨大的经济效益。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