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PSC 0001-2018 小城镇空间特色塑造指南

T/UPSC 0001-2018 小城镇空间特色塑造指南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6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05066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T/UPSC 0001-2018 小城镇空间特色塑造指南

以妥善保护为前提, 倡导在历史文化遗存周边 布置特色景观开放空间、 公共活动场所等,实现历 史文化遗存的活化利用与 新功能的发展衔接。

26历史文化遗存与开放空间关系示

历史文化遗存周边相邻的地块严禁出现不协调的功能GB/T 23901.2-2019 无损检测 射线照相检测图像质量 第2部分:阶梯孔型像质计像质值的测定,如有污 染工厂、危险仓库、占地较大的基础设施等

图27历史文化遗存周边出现不协调的工厂示意

严格控制历史文化遗存周边的视线廊道,避免在视廊、视域中 出现不协调、大体量的建筑。

8历史文化遗存与周边建筑关系不协

3.3塑造小城镇空间特色体系

3. 3. 1 内涵与内容

小城镇空间特色涉及自然烹赋、历史人文、经济产业、空间开 等诸多内容,应围绕“地方性”重点展开。

3.3.2特色塑造的重点区域

鼓励在山体、水系等景 观风貌较好的区域周边强 化小城镇空间特色

图29依据自身慕赋塑造小城镇特色示意

图30特色塑造重点区域示意

突出小城镇主要出入口 特色风貌塑造,突出小城镇 道路两侧绿化、建筑特色风 貌塑造,突出小城镇中心节 点、居民公共活动空间特色 风貌塑造,突出历史文化遗 存周边地区特色风貌塑造。

3.3.3特色塑造的方式

应利用现有自然资源票 赋,因地制宜,结合当地传统 文化和产业特色,延续历史 脉络,彰显和体现小城镇空 间形象。

e)历史文化遗迹周边

图30特色塑造重点区域示意(续)

图31小镇特色塑造方式示意

应利用现有自然资 源赋,因地制宜,结合 当地传统文化和产业特 色,延续历史脉络,彰显 和体现小城镇空间形 像。

3.3.4 建筑特色的塑造

建筑风貌应传承小 城镇的文脉,注重对独 特的地域文化加以创新 性体现。避免简单照搬 照抄外来的建筑形式、 符号,避免出现奇奇怪 怪、与原有风貌格格不 入的建筑物

图31小镇特色塑造方式示意

a)新建建筑中融入传统建筑元素

图32建筑特色塑造示意

3.3.5绿化景观特色的塑造

小城镇的绿化景观应避 免片面模仿大城市现代园林 景观。小城镇绿化品种宜选 圣种植养护成本低、适应性 强的乡土树种和地被植物, 形成层次丰富、季相分明、地 方特色鲜明的绿化景观。保 寺地形地貌、自然植被的原 生主性,倡导自然生态地利用 山体、水塘、树林等资源

3.6环境设施、细部特色的塑造

图33绿化景观特色塑造示意

a)使用乡土材料建成的景观小品

a)使用乡土材料建成的景观小品

图34环境设施、细部特色塑造示意

3.4保护优化小城镇生态环境

3. 4. 1 内涵与内容

小城镇本身具有良 好的生态环境,应严格保 护生态用地,并尽量采用 低影响、低冲击、低干预 的开发方式。对生态环境 受到一定破坏的区域,则 应采取生态修复的方式 进行改善。

b)体现传统文化的景观小品

c)与周边建筑不协调的欧式景观小品

图34环境设施、细部特色塑造示意(续)

图35保护优化小城镇生态环境示意

3. 4. 2 生态系统保护与控制

小城镇规划布局应 预留一定比例的绿地、水 系等生态用地,避免随意 侵占。

合理确定建设规模, 注重“点、线、面”各类生 态用地系统设计,形成网 络化的生态系统。

图36生态用地控制示意

图37网络化的生态系统控制示意

3. 4. 3生态型绿化景观

倡导建设自然适用 且养护成本低的绿化景 观,尽量减少建设生态功 效低、工程造价高的人工 大草坪、人工水景,避免 移植大树。绿化景观应自 然简朴,以本地适生品种 为主,与小城镇环境相协 调。

3.4.4低碳交通方式

b)不适宜的人工大草坪

图38生态型绿化景观示意

鼓励在小城镇发展公共自行车、电动车等低碳交通方式。

图39低碳交通方式示意

3.4.5可再生能源利用

鼓励小城镇因地制宜 地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 生能源。

3.4.6“海绵城市”理念应用

结合小城镇空间特色 塑造,应用“海绵城市”理 念,因地制宜的设置雨水花 园、植草沟、生态护坡、软质 驳岸等。

图40可再生能源利用示意

图41“海绵城市”相关技术示意

c)雨水花园结构示意

图41“海绵城市”相关技术示意(续

3.4.7生态环境修复

对遭到破环的自然景观,应尽量通过植树造林、复垦复绿、过 还湖、污染治理等手段进行修复。生态修复宜结合特色开放空间 观节点共同开展,

3.5营造小城镇宜人舒适空间

图42生态环境修复示意

图43尺度宜人的小城镇示意

3. 5. 2 整体空间形态

整体空间形态中避 免出现形态突元、体量 失衡的空间元素。

不宜设置尺度过大 的广场、绿地,避免土地 资源浪费、空间利用率 低下,宜采用小尺度绿 地、小游园、小广场等形 式,增强可达性,提高居 民利用效率。

图44体量失衡的空间元素示意

图45适宜的公共活动空间尺度示意

3. 5. 4 道路间距

小城镇镇区的道 路间距不宜超过200 米。

3.5.5主要道路宽度

图46适宜的道路间距示意

规划人口3万人以下的小城镇镇区新建主十道红线宽度最二 宜超过24米。

3.5.6街巷空间尺度

倡导在小城镇中形成空间界定感较强的街道空间。小城镇街 宽高比例(D/H)宜在1:1左右,从而营造亲切宜人的空间效果

D/H=2.5街道空间

对于现有尺度过 大导致空间比例失调 的街道,通过改变道 路断面形式,设置具 有一定高度的环境小 品、种植树木等措施 进行改造,恢复宜人 的空间尺度。

图48街道宽高比空间效果示意

图49街道空间改善示意

3. 5.7 建筑尺度

小城镇的建筑尺度 应与小城镇空间相协 调,避免片面化追求单 体建筑的“标志性”或 超前性”而造成与环境 的不协调。小城镇建筑 宜优先以低层、多层为 主,确需布局高层建筑 的,宜采用点式布局,并 适度集中。

低层、多层建筑连续面宽不宜超过80米,高层建筑连续面货 宜超过40米

图51适宜的建筑面宽示意

3.5.8 沿街建筑立面

沿街建筑风貌应保持总体风貌协调,统筹规划沿街建筑高度、 色彩、材料、檐口线、线脚、开窗形式、尺度,协调沿街建筑室外设施 如广告牌、建筑物上的各种标识、空调室外机、太阳能热水器)的设 置,但应注意避免重复雷同、单调乏味

c)沿街建筑立面协调

图52沿街建筑立面协调示意

3. 5. 9 休憩空间

休想空间的设置应符合动态及静态康乐用途的功能需求。在休 地内,应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如座椅、凉亭、厕所等,方便 使用。鼓励休憩用地与公共步行系统直接相连,以便居民前往。

图53休憩空间设置示意

3. 5. 10 慢行系统

小城镇应重视发展 漫行系统,并与公共活 动场所、服务设施等配 套有机衔接

3.6培育小城镇多元发展活力

3. 6. 1 内涵与内容

小城镇的活力有赖 于居民的生产、生活等 行为活动的使用与聚 集,并与小城镇居民的 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小 城镇的活力空间往往具 有功能混合、空间复合、 尺度宜人等特点。

图54慢行系统效果示意

图55有活力的小城镇生活示意

3.6.2用地布局的适度混合

小城镇的用地布局 宜适度混合,有利于各 种地块功能之间的沟通 与联系,增强小城镇活 力。

b)被割裂的用地 图56适度混合的用地布局示意

3.6.3基础设施网络的复合建设

小城镇的慢行交通、公共 设施、道路、绿地、水系等网络 系统宜采用复合化的建设模 式,高效地满足居民的日常生 活需求。

e)路网+水网+绿网+慢行系统+公共设施 图57多网复合布局示意

3.6.4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配置

镇区人口在3万人以 上的小城镇,宜设置镇 区、基层社区两级公共服 务设施体系:镇区人口少 于3万人的小城镇,应至 少有完善的镇区级公共 服务设施。镇区级公共服 务设施应适度集聚,基层 社区级公共设施应结合 居住区布局。

图58公共设施布局示意

小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宜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 避免简单的“沿街一层皮”

QX/T 499-2019 道路交通电子监控系统防雷技术规范图59公共设施布局方式示意

鼓励公共服务建筑的复合使用,形成多种功能(文化、休闲、运 动等)整合的综合活动中心,以利于集约用地、节省造价、增加活力。

3.6.5特色产业空间的创新培育

b)不同功能的建筑分散布局

图60多种功能整合的紧凑型综合活动中心示意

小城镇的产业发展要找准定位、挖掘特色,有机叠加文化、历 史、旅游等资源JC/T 2463-2018 水泥窑用耐火材料挂窑皮性静态试验方法,善用“互联网+”创新思维,营造创业创新环境,保持 小城镇活力,带动镇域经济发展

a)以观光农业为特色的小城镇

a)以观光农业为特色的小城镇 b)以文化旅游为特色的小城镇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