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61/T 88-2014 再生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DBJ61/T 88-2014 再生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J61/T 88-2014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920.4K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06092
下载资源

DBJ61/T 88-2014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61/T 88-2014 再生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23 《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 24 《高强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81 25 《混凝土和砂浆用天然沸石粉》JG/T3048 26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JG/T5094 27 《混凝土泵送剂》JC473 28 《砂浆、混凝土防水剂》JC474 29 《混凝土防冻剂》JC475

23 《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 24 《高强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81 25 《混凝土和砂浆用天然沸石粉》JG/T3048 26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JG/T5094 27 《混凝土泵送剂》JC473 28 《砂浆、混凝土防水剂》JC474 29 《混凝士防冻剂》JC 475

再生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1 总则 47 2 术语和符号 48 3 再生混凝土 49 3. 1 一般规定 49 3. 2 性能指标 3. 3 配合比设计 51 4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 53 4. 1 一般规定 4. 2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4.3 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55 4.4 其他承载力计算 56 5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57 5. 1 裂缝控制验算 57 5. 2 受弯构件挠度验算 : 58 6 构造规定 : 60 6. 1 伸缩缝 ... 60 6. 2 再生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60 6. 3 钢筋的锚固、连接与最小配筋率 7 多层和高层房屋设计 62 7. 1 一般规定 62 7. 2 截面设计 63 7. 3 框架的抗震构造措施 64 7. 4 剪力墙的抗震构造措施 8 再生混凝土制备、施工及质量验收 66 8. 1 制备和运输 66 8. 2 浇筑、振捣和养护 67

宁波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再生混凝土 3. 1 一般规定 3. 2 性能指标 3. 3 配合比设计 4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4. 1 一般规定 4. 2 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4. 3 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4.4 其他承载力计算. 5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5. 1 裂缝控制验算 5. 2 受弯构件挠度验算· 6 构造规定 6. 1 伸缩缝 6. 2 再生混凝土保护层厚 6. 3 钢筋的锚固、连接与 T 多层和高层房屋设计·· 7. 1 一般规定 7. 2 截面设计 7. 3 框架的抗震构造措施 7. 4 剪力墙的抗震构造措 8 再生混凝土制备、施工及质 8. 1 制备和运输 8. 2 浇筑、振捣和养护·

1.0.2本规程仅适用于掺用再生粗骨料配制成的再生混凝土房

屋建筑工程的设计指导,再生混凝土配制过程中,不掺用再生 细骨料。本规程不适用于预应力再生混凝土结构。 1.0.3本规程对再生混凝土结构设计提出了基本要求。再生混 疑土结构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相关的现行国

屋建筑工程的设计指导,再生混凝土配制过程中,不掺用 细骨料。本规程不适用于预应力再生混凝土结构

1.0.3本规程对再生混凝土结构设计提出了基本要求。再生浪

凝土结构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相关的现行国 家标准、行业标准、陕西省地方标准的规定。

3.1.1本条文对再生混凝土中所用原材料进行规定说明,

3.1.1本条文对再生混凝土中所用原材料进行规定说明,其中 再生粗骨料至少应满足《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GB/T25177中 Ⅲ类再生粗骨料要求。

T25177。由于I类再生粗骨料品质已经基本达到常用天然粗骨 料的品质,所以其应用不受强度等级限制;基于我省代表性试 验数据统计与实际工程应用,采用达到工类再生粗骨料指标要 求的产品已配制出RC40强度等级的再生混凝土,为充分保证结 构安全,达到开类产品指标要求的再生粗骨料可以用于配制强 度等级不高于RC40的再生混凝土;基于我省代表性试验数据统 计与实际工程应用,采用达到血类再生粗骨料指标要求的产品 已配制出强度等级为RC30的再生混凝土,但由于其品质相对较 差,为保证结构安全,限制其仅可用于RC25强度等级及以下的 再生混凝土,且由于吸水率等指标相对较高,所以血类再生粗 骨料不宜用于我省有抗冻要求的再生混凝土。根据《高强混凝 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281规定,高强混凝土中不宜采用再生 粗骨料。

3.1.3本条文对不同条件下再生混凝土结构的再生混凝土强度

松;当有可靠工程经验时,二类环境中的最低再生混凝土强度 等级可降低一个等级;当使用非碱活性骨料时,对再生混凝土 中的碱含量可不作限制;本条文是鉴于再生粗骨料吸水率、有 害物质含量等指标较天然骨料大而影响其耐久性或长期性能的 客观原因所提出的建议要求,耐久性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和《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 范》GB/T50476的相关规定,目前仅就再生混凝土用于设计使 用年限为50年及以内的工程作出规定,对用于更长设计使用年 限的情况,还需继续积累研究成果与工程应用数据

3.2.2通过目前已有研究成果与试验数据,再生混凝土轴心

压疲劳强度设计值、轴心抗拉疲劳强度设计值可按本规程 定取值。

3.2.3当掺用Ⅱ类、Ⅲ类再生粗骨料配制再生混凝土

省已有代表性试验数据统计提出,再生混凝土弹性模量E。以其 强度等级值(fmk)为代表,按下列公式计算:

105 E.= (N/mm²) cu,F

3.2.4通过目前已有研究成果与试验数据,再生混凝土剪切变 形模量和泊松比可按本规程规定取值

3.3.2、3.3.3由于1类再生粗骨料品质已经相当于天然骨料, 所以对于仅掺1类再生粗骨料的再生混凝土可以视其为天然粗 骨料混凝土,其抗压强度标准差可按照现行标准《普通混凝 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55的规定执行。掺用Ⅱ类、血类再生 粗骨料的再生混凝土,考虑到再生粗骨料品质的离散性导致其 对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相应增大,为了保证再生混凝土配制 强度具有较好的富余度,进一步降低再生粗骨料离散性带来的 影响,本规程对抗压强度标准差计算值的最低限值作出了相 应的下限要求。 3.3.4为保证再生湿凝土达到预期性能要求所用外加剂和探

合料应是经有关部门鉴定、批准后批量生产的产品,且其质量 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由于再生骨料的微粉含量等往往高于大然 骨料,有可能影响再生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同时砂率较高也 会影响再生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所以适当降低砂率可以在 定程度上弥补再生粗骨料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在设计基准 再生混凝土配合比时,宜采用较低的砂率

3.3.5由于再生粗骨料吸水率大的特点,再生混凝土用水量必

须考虑净用水量与附加用水量两部分。净用水量是指不考虑再 生粗骨料吸水率范围内的配制再生混凝十用水量,相应的水胶 比为净水胶比:附加用水量是指再生粗骨料吸水至饱和面十状 态所需的用水量;如采用再生粗骨料预湿处理时,可不考虑附 加用水量,此时再生混凝土用水量由净用水量确定;为保证再 生混凝土在满足设计强度的同时具有足够的耐久性能,再生混 凝土的净水胶比(或水泥用量)不宜大于(或小于)《普通混 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55所规定的最大水胶比(或最少水 泥用量);再生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中粗骨料均以十燥状态为基 准。

4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4.1.1本条对再生混凝土中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做了限定,取代 率不得超过50%,这与国内现行的其他规程是一致的。 4.1.2、4.1.3再生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相比,主要体现在材 生的不同以及由此弓引起的力学、变形方面的差异,但在结构构 牛计算方法及设计理论上面,没有本质的不同。所以,此处沿 用普通混凝土的相关设计要求

4.1.1本条对再生混凝土中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做了限定,取代

4.2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4.2.1再生混凝土结构构件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时采用的基 本假定和普通混凝土相同。现行的北京和上海地方规程均是在 此基本假定基础上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的。国内外大量 的相关研究证明,平截面假定在再生混凝土结构构件设计中 是正确合理的,另外儿条假定在研究中证明是合适的。 4.2.2再生混凝土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时,同样取等效矩形应 力图形,系数α1、β1的取值:对于I类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构件 取值完全与普通混凝土保持相同;对于类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构 件,规定最高强度等级为RC40,则α1、β1分别取1.0、0.8。

4.2.1再生混凝土结构构件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时采用

力图形,系数α1、β1的取值:对于I类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木 取值完全与普通混凝土保持相同:对于Ⅱ类再生粗骨料混凝 件,规定最高强度等级为RC40,则α1、β,分别取 1.0、0.8。

4.2.3本条文计算公式是在再生混凝土构件达到界限破坏

截面应变满足平截面假定的前提下,通过几何相似关系和材料 物理公式等推导出来的,如前所述,与普通混凝土并没有本质 上的差别,则依然沿用普通混凝土的计算公式。

用的计算方法和表达公式与普通混凝土保持统一,只是对有差 别的再生混凝十的那一项进行折减,折减程度与再生粗骨料取 代率相关。事实上,针对再生混凝土构件承载力的试验研究均 是在这样的思路下进行的。根据这样的原则,西安建筑科技大 学设计了专门研究再生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性能的相关试验 参照普通混凝土梁的数据处理方法,提出本条计算公式,经过 交核其他学者研究成果并进行可靠度计算,本条公式能够用于 再生混凝士梁受弯承载力计算

折减系数与4.2.4条保持相同

.2.6本条规定与普通混凝土规

4.2.7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针对轴心受压柱的试验研究表明,再

生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的承载力计算公式与普通混凝土类似, 日在承载力值方面低于普通混凝土,偏于安全考虑,并进行可 靠度分析,取折减系数0.9,这比现行地方规程《再生混凝土应 用技术规程》DG/TJO8中采用的折减系数稍大,

靠度分析,取折减系数0.9,这比现行地方规程《再生混凝土应 用技术规程》DG/TJO8中采用的折减系数稍大。 4.2.8针对再生混凝土大偏心受压构件,根据试验结果,在普 通混凝土大偏心相关计算公式的基础上整体乘以折减系数0.9 结果表明,能够满足承载力设计要求。关于小偏心受压构件 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执行。 0本文新

4.2.8针对再生混凝士大偏心受压构件,根据试验结

通混凝土大偏心相关计算公式的基础上整体乘以折减系数0.9 结果表明,能够满足承载力设计要求。关于小偏心受压构件, 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执行

4.2.9本条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 执行。

4.2.9本条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

4.3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4.3.1、4.3.2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针对再生混凝土梁斜截面承 载力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并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可以认 为再生混凝土梁的斜截面破坏过程、最终破坏形态、斜裂缝觉 度、承载力影响因素等与普通混凝土梁相比,没有本质区别 因此,为了防止发生斜压破坏、限制斜裂缝宽度,再生混凝 梁也有必要进行受剪截面尺寸的限制,计算公式与普通混凝土 保持相同。受剪承载力计算的截面位置,与梁截面尺寸、箍筋 及弯起钢筋等相关,规定与普通混凝士梁相同

4.3.3国内外研究成果均表明,再生混凝土斜截面受剪承

4.3.4~4.3.6给出了再生混凝土偏心受压和偏心受拉构件的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研究表明,轴向力对再生混凝士 构件的受剪承载力影响规律与普通混凝土相同。本条在普通混 疑土构件偏心受力的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对再生 混凝土部分乘以考虑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折减系数,钢筋的贡 献和压(拉)力的影响保持不变,折减系数与受弯构件的斜截 面受剪承载力折减系数相同

4.3.7、4.3.8对再生混凝土剪力墙受力特性研究相对偏少

主要根据普通混凝土剪力墙偏心受压(拉)受力规律及再生混 凝土剪力墙的反复与单调加载受剪承载力试验,对再生混凝土

部分乘以考虑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折减系数,以考虑受剪承载 力的降低。

4.4.1~4.4.3关于再生混凝土正截面承载力和斜截面承载力 计算的其他情况、扭曲截面承载力、受冲切承载力、局部受压 承载力计算方法及疲劳验算方法,可以参考现行国家标准《混 凝疑十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相关条文进行,但为了保证一定 的可靠度,考虑对相应受力情况的承载力计算值乘以系数α“以 进行相应的折减。α取值与再生粗骨料取代率有关:r=0%时 α=1.0;r=50%时,αr=0.90;当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介于0% 和50%之间时,可用线性插值的方法确定α的取值

5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

5.1.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针对再生混凝土梁的正截面裂缝

验算,进行了不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梁的试验,结果表明,在 裂缝控制方面,再生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机理相似。对于再生 混凝土构件,受拉边缘应力或正截面裂缝宽度的验算原则,应 符合普通混凝土的相关规定。

5.1.2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变化并未对裂缝宽度产生很大

响,再生混凝土裂缝宽度与普通混凝土相当。以混凝土黏结滑 移为理论基础,参照普通混凝土裂缝宽度计算公式,根据试验 数据重新拟合出平均裂缝间距1.r、裂缝间纵向受拉钢筋应变不 均匀系数出的计算公式。并提出以下系数取值:裂缝间再生混 凝土伸长对裂缝宽度的影响系数α。,对受弯和偏心受压构件取 值0.77,其他构件取值0.85;构件内力状态系数β,对轴心受 拉构件为1.1,其他构件为1.0:短期裂缝宽度扩大系数Ts,对 受弯构件和偏心受压构件,取值1.66,对偏心受拉构件和轴心 受拉构件,取值1.9;内力臂系数m取值0.83。西安建筑科技 大学对再生混凝土梁进行了三年的长期试验,给出了考虑长期 作用影响的扩大系数,取值为1.7。根据普通混凝土规范相关 条文,有α=αtt,计算得:对再生混凝土受弯、偏心受压构 件取值2.2;偏心受拉构件,取值2.7;轴心受拉构件,取值 3.0。

5.1.3本条规定了再生混凝土构件开裂截面混凝土压应力、钢

筋拉应力计算时的简化原则。采用与普通混凝土相同的处理方 式是可行的

的应力计算公式,在采取一定假定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截面上 力的平衡,得出计算公式,这一点与普通混凝土并没有本质的 区别,则采用与普通混凝土相同的计算方法

5.2受弯构件挠度验算

5.2.1再生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挠度计算原则,可以依据最

5.2.1再生混凝土受弯构件 的挠度计算原则,可以依据最小刚 度原则按照结构力学的方法计算。挠度限值与普通混凝土相同, 就可以满足结构的使用功能、外观及其他构件的连接要求

5.2.2再生混凝土受弯构件考虑

与普通混凝土保持一致。但短期刚度及考虑荷载长期作用对挠 度增大的影响系数,需要经过试验确定。

均匀系数以及截面弹塑性抵抗拒系数进行试验数据拟合分析, 得出了再生混凝土梁短期刚度计算公式。国内外研究表明,相 司条件下再生混凝土梁的挠度较普通混凝土梁大,则相应短期 刚度要低。给出的计算公式满足这一要求,对国内已有的研究 成果进行检验,满足精度要求

度进行了持续三年的长期试验,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受弯构 牛长期挠度大于普通混凝土,考虑荷载长期作用对挠度增大的 影响系数θ取值大于普通混凝土,按如下计算:当p=0时,取

9=2.4;当p"=p时,取=1.9;当p为中间数值时,按线性 内插法取用。此处,p’=A'/(bho),p=A/(bho)。对翼缘位于 受拉区的倒T形截面,θ应增加20%

6.1.1研究表明再生混凝收缩较普通混凝十显著增大,

6.1.1研究表明再生混凝土收缩较普通混凝土显著增天,再生 混凝土结构伸缩缝的最大距离较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 计规范》GB50010相应规定减少。 6.1.2本条规定与6.1.1条规定具有相关性。本条对再生混凝

混凝土结构伸缩缝的最大距离较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 计规范》GB50010相应规定减少

6.2再生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6.2.1目前有关再生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试验研究尚少。本条 现定的再生混凝土构件钢筋最小保护层厚度,遵循了与普通混 疑土构件钢筋最小保护层厚度接近或略有增大的原则,以保障 再生混凝土构件的构造合理性与结构耐久性。

6.3钢筋的锚固、连接与最小配筋率

6.3.1试验及分析表明,再生混凝土构件钢筋的锚固要求与

6.3.1试验及分析表明,再生混凝土构件钢筋的锚固要求与普 通混凝土构件相应的钢筋锚固要求基本一致,一般不需要加长 再生混凝土构件受力钢筋的锚固长度

6.3.2试验及分析表明,再生混凝土构件钢筋的连接要求

验及分析衣明, 土构件相应的要求一致时,便可满足构件受力的要求。

普通混凝土构件相应的要求一致时,便可满足构件受力的要求

7.1.1本条对多层和高层再生混凝土房屋的抗震设防标准

规定,并与普通混凝土多层和高层房屋抗震设防标准相统一 规定了再生混凝土房屋建筑适用于内类、丁类建筑,不得用于 甲类、乙类建筑,主要考虑自前再生混凝土粗骨料生产规模有 限且甲、乙类工程抗震设计要求高,不必将再生混凝土用于甲 类、乙类建筑

防的再生混凝土房屋建筑,提出了比《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相关条文略高的要求,但大多数条文仍按《建筑抗震 设计规范》GB50011 的规定执行。

7.1.3本条对现浇再生混凝土房屋适用的结构类型和

作了规定。现浇再生混凝土房屋适用的最大高度比现浇普通混 疑土房屋低,其降低比例与再生粗骨料取代率有关。第3款规 定中,包含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等于30%或50%的情况。与《建 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相关条文相比:未列入部分框支剪 力墙结构和板柱一剪力墙结构,即再生混凝土结构不宜用于部 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和板柱一剪力墙结构

7.1.4本条对现浇再生混凝土房屋的抗震等级作了规定。因已

参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对再生混凝土房屋适用的 结构类型与最大高度进行了部分调整,故本条对现浇再生混

土房屋的抗震等级相关参数也基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 做了相应调整。

7.1.5本条对再生混凝土房屋的建筑结构方案和防震缝设

7.1.5本条对再生混凝土房屋的建筑结构方案和防震缝设计作 了规定。

7.2.1试验及分析表明:再生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

7.2.1试验及分析表明:再生混凝土结构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 氏于RC25时,在一般配筋条件下可满足构件受力要求。再生混 凝土强度等级的确定应与钢筋的强度相匹配。

凝十强度等级的确定应与钢筋的强度相匹配。 7.2.2本条对再生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 效应的基本组合、结构构件的截面抗震验算、抗震变形验算作 广规定。本条规定考虑地震作用组合验算再生混凝土结构构件 的承载力时,应考虑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RE的影响,其承载力 抗震调整系数的确定与普通混凝土结构构件一致,均按《建筑 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相关条文规定执行。 7.2.3试验及分析表明,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再生混凝土梁斜 截面受剪承载力降低,在本规程4.3.3条再生混凝土梁受剪承 载力基础上折减,其折减系数大小与再生粗骨料取代率有关。 7.2.4、7.2.5本条给出偏心受压再生混凝土框架柱斜截面受 剪承载力计算公式,该公式是在非抗震再生混凝土框架柱受剪 承载力的基础上,通过对混凝土项乘以0.6后得出的。偏心受 拉再生混凝土框架柱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由于轴向拉 力对抗剪能力起不利作用,故对公式中轴向拉力项不作折减。 7.2.6试验及分析表明、再生混凝士框架节占较普通混凝土节

7.2.2本条对再生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

效应的基本组合、结构构件的截面抗震验算、抗震变形验算作 厂规定。本条规定考虑地震作用组合验算再生混凝土结构构件 的承载力时,应考虑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RE的影响,其承载力 抗震调整系数的确定与普通混凝土结构构件一致,均按《建筑 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相关条文规定执行,

截面受剪承载力降低,在本规程4.3.3条再生混凝土梁受剪承 载力基础上折减,其折减系数大小与再生粗骨料取代率有关。 7.2.4、7.2.5本条给出偏心受压再生混凝土框架柱斜截面受 剪承载力计算公式,该公式是在非抗震再生混凝土框架柱受剪 承载力的基础上,通过对混凝土项乘以0.6后得出的。偏心受 拉再生混凝土框架柱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由于轴向拉 力对抗剪能力起不利作用,故对公式中轴向拉力项不作折减。

截面受剪承载力降低,在本规程4.3.3条再生混凝土梁受剪承 载力基础上折减,其折减系数大小与再生粗骨料取代率有关。

剪承载力计算公式,该公式是在非抗震再生混凝土框架柱 承载力的基础上,通过对混凝土项乘以0.6后得出的。偏 拉再生混凝土框架柱斜截面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由于轴 力对抗剪能力起不利作用,故对公式中轴向拉力项不作折洞

7.2.6试验及分析表明,再生混凝土框架节点较普通混凝

承载力基础上折减,其折减系数大小与再生粗骨料取代率有关。

7.2.7、7.2.8再生混凝十剪力墙的反复与单调加载受剪承载 力对比试验研究表明,反复加载时受剪承载力比单调加载时降 氏约15~20%。因此,将非抗震再生混凝土剪力墙受剪承载力 乘以降低折减系数,其折减系数大小与再生粗骨料取代率有关 对偏心受拉剪力墙的受剪承载力未做过试验研究,主要基于受 力特性和偏心受压再生混凝土剪力墙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参 考一般偏心受拉构件的规律,给出偏心受拉剪力墙的受剪承载 力计算公式。

7. 2. 7、7. 2. 8

7.3框架的抗震构造措施

7.3.1本条对再生混凝土梁截面尺寸作了规定 7.3.2本条对再生混凝土梁的钢筋配置及抗震构造要求作了规定。 7.3.3试验及分析表明,再生混凝土柱的性能对保证结构整体 的安全性尤显重要。本条对再生混凝土柱截面尺寸作了规定 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相关条文比,对柱截面的宽 度和高度最小尺寸予以适当提高,以确保再生混凝土柱的抗震 安全性。

的安全性尤显重要。本条对再生混凝土柱截面尺寸作了规 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相关条文比,对柱截面 度和高度最小尺寸予以适当提高,以确保再生混凝土柱的 安全性。

7.3.4本条对再生混凝土柱轴压比限值作了规定,总体上

通混凝土柱轴压比限值略严,并考虑了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影 问。规定了柱轴压比计算时,再生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 应乘折减系数。本条文第3款规定包含了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为 30%或50%的情况。

程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规定的基础上,对再 凝士柱加密区箍筋的间距做了适当调整,以满足工程需要。

程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规定的基础上,对再生混 凝土柱加密区箍筋的间距做了适当调整,以满足工程需要。 7.3.6试验表明,再生混凝土轴压峰值应变略低于普通混凝 土。研究表明:混凝土压应变的大小与配箍特征值有关,为保 证抗震安全的塑性变形能力,用约束再生混凝土提高再生混凝 土的压应变达到普通混凝土压应变值。针对普通混凝土柱配箍 特征值入,限值,根据应变相等原则,算出再生混凝土的配箍特 征值入,限值,并作相应调整,满足抗震安全要求。

7.4.1本条对再生混凝土剪力墙厚度作了规定。

7.4.1本条对再生混凝土剪力墙厚度作了规定。 7.4.2本条对一、二、三级再生混凝土剪力墙在重力荷载代表值 作用下墙肢的轴压比作了规定。总体上,再混凝土剪力墙的轴 压比限值比普通混凝土剪力墙略严。规定当再生粗骨料取代率介 于30%与50%之间时,包含了取代率为30%或50%的情况

7.4.3本条对再生混凝土剪力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筋

了规定,并规定剪力墙两端和洞口两侧应设置边缘构件,同时 对边缘构件包括暗柱、端柱和翼墙的构造作了规定。再生混凝 七剪力墙的配筋及边缘构件设计要求基本与普通混凝十剪力墙 致,对再生混凝土剪力墙束边缘构件配箍特征值入,做了相 应调整。规定了剪力墙轴压比计算时,再生混凝土轴心抗压强 度设计值应乘折减系数。

8再生混凝土制备、施工及质量验收

满足现行国家标准《预拌混凝土》GB/T14902中规定即可。 8.1.3再生混凝土的搅拌设备与普通混凝土搅拌设备相同。由 于再生粗骨料表面粗糙,棱角较多且吸水率较高,应适当延长 搅拌时间,增强和易性。

8.1.3再生混凝士的搅拌设备与普通混凝士搅拌设备

于再生粗骨料表面粗糙,棱角较多且吸水率较高,应适当延长 搅拌时间,增强和易性。

8.1.6本条文建议对再生混凝土所用外加剂的种类和掺量进行 试验分析,并保证再生混凝土的搅拌时间,确保再生混凝土的 质量。

为了减少再生混凝土拌合物的册落度损失,应选择最佳运 输路线,中途不停顿。本条文规定,再生混凝土拌合物从搅抖 机卸料至浇入模内的间隔时间,不宜超过1h:当超出限制时 应采用有效措施,并经过试验验证,以保证再生混凝土的质量。 本条文明确规定,再生混凝土拌合物运输时,如珊落度损失较 天或离析较严重者,浇筑前应采用二次拌合,但不得加水。若 加水,即使是加人量不多,也会严重降低再生混凝土的强度 影响工程质量。

当采用搅拌运输车运送拌合物时,如发现罐内拌合物珊落 度损失严重,可在卸料前加入适量减水剂,加速转儿圈后出料。 掺入量的多少应以不影响再生混凝土质量为准

8.2.1鉴于再生混凝土干燥收缩变形较天然骨料混凝土大,为 防止再生混凝土早期收缩开裂,应特别加强对再生混凝土早期 养护。

8.2.1鉴于再生混凝土干燥收缩变形较天然骨料混凝

8.2.2为了避免离析,对再生混凝土拌合物浇筑时倾 高度做出规定,当超出后,应采用有效措施防止离析。

8.2.3再生混凝土拌合物的内摩擦力比普通混凝土的大,为保 证拌合物的密实性,本条文规定应采用机械振捣成型。

SL/T 232-1999 动态流量与流速标准装置校验方法(清晰无水印)8.2.5本条文规定了浇筑大面积水平构件时的振捣方法。厚

小于等于200mm或大于200mm时,可采用不同的振捣方式。但 最终是要保证再生混凝土的密实性。

8.2.6本条文根据《轻骨料混凝土技术规程》JGJ51,规定了

采用插入式振捣器的振捣深度和距离,以及多层浇筑插捣的注 意事项。强调连续多层浇筑时,插入式振捣器应插入下层拌合 物50mm。

8.2.8再生混凝土成型后DB21/T 3518-2021 建筑信息模型设计审查技术规程.pdf,应比普通混凝土更为注意防止表面 失水,否则可能因为内外湿差弓起收缩应力,导致表面裂缝, 820本文规定了雨生温凝土白然差护应注音的事项及拆

失水,否则可能因为内外湿差引起收缩应力,导致表面裂缝

时间,并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 的规定。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