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61/T 104-2015 陕西省村镇建筑抗震设防技术规程

DBJ61/T 104-2015 陕西省村镇建筑抗震设防技术规程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J61/T 104-2015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6.2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06106
下载资源

DBJ61/T 104-2015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61/T 104-2015 陕西省村镇建筑抗震设防技术规程

4.1.1场地条件对上部结构的震害有直接影响,因此抗震设际 区房屋选址时应选择有利的地段,尽可能避开不利的地段,并 且不应在危险地段建房

4.1.2本条系在2008年《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局部 修订时增加的,针对山区房屋选址和地基基础设计,提出了明 确的抗震要求。

图1地基土质不同引起的基础变形

不同类型基础的整体性和变形性能不同,同一建筑采用不 司基础时,上部结构会因基础的不同导致不均匀破坏环,对抗震 不利,因此要求同一建筑宜采用相同类型的基础。 4.2.2地基处理的目的是采取切实有效的处理方法,改善地基 土的工程性质,使其满足工程建设的要求。首先应进行场地勘 察,调查邻近建筑、地下工程,了解建筑场地的环境情况GB 51363-2019 干熄焦工程设计标准,应 探明房屋周边以外2m范围内的地基有无古井、古墓、洞穴、旧 基础、暗塘、杂填土以及黄土的湿陷情况。若有上述情况,则 要进行地基处理。 换填垫层法,是将原基底土层(一般为软弱土层)挖除 然后用质量较好的土料(素土、灰土等)分层夯实,提高持 会的承载力,扩散应力,减少沉降量,是一种浅层处理方法, 适用于处理墓穴、空洞、古井、旧基础、暗塘等。本条对换填 垫层法的回填、夯实厚度做了明确规定。 湿陷性黄土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黄土两种 两者的区别在于自重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土体是否发生显著附

加下沉。我省湿陷性黄土分布较广泛,遇水易发生沉降,可能 造成建筑物倾斜、开裂,对于村镇建筑的浅基础,采用垫层换 填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但应保证换填的范围和深度才能达 到预期的效果。本条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做了规定。 膨胀土是一种粘性土,粘粒成份主要由亲水性强的蒙脱土 和伊利土等矿物组成,具有吸水膨胀、失水收缩、胀缩变形显 著的变形性质,遇水膨胀降起,失水则收缩下沉并干裂。当地 基土中水分发生剧烈变化时,上部结构墙体会因地基不均匀胀 缩变形产生X形剪切裂缝,形态类似于地震弓引起的裂缝,因此 膨胀土的胀缩变形文称为无声的“地震”。 当地基土为湿陷性黄土或膨胀土时,宜分别按现行国家标 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或《膨胀土地区建筑 技术规范》GBJ112中的有关规定处理。对于村镇地区的低层房 屋,建筑规模小,基础埋深较浅,对地基进行换填、砂石垫层 或土性改良等处理后,基本可以消除膨胀土地基的不利影响: 但对于湿陷性黄土,不得采用盐渍土、膨胀土、冻土、有机质 等不良土料和粗颗粒的透水性(如砂、石)材料作填料。 4.2.3基础理置深度对独立基础和条形基础一般是指基础底面 至室外设计地坪的垂直距离,简称基础埋深。基础埋深取决于 房屋的功能、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对不设置地下室的 股村镇住宅,主要取决于后者。村镇房屋层数低,上部结构荷 载较小,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相对不高,在满足地基稳定和变 形要求的前提下,基础宜浅理,使其施工方便,同时降低造价。 在季节性冻土区内,冬季地基土受冷产生冻胀,夏季升温

至室外设计地坪的垂直距离,简称基础理埋深。基础埋深取决于 房屋的功能、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对不设置地下室的 股村镇住宅,主要取决于后者。村镇房屋层数低,上部结构荷 载较小,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相对不高,在满足地基稳定和变 形要求的前提下,基础宜浅理埋,使其施工方便,同时降低造价。 在季节性冻土区内,冬季地基土受冷产生冻胀,夏季升温 后冻土融化下落,每年周而复始的进行,对地基的稳定性产生 不利的影响。因此,李节性冻土地区的基础理埋置深度宜大于地

基土的冻结深度,或根据当地经验采取有效的防冻、隔离措施。 地下水会影响地基的承载力,给基础施工增加难度,有侵 蚀性的地下水还会对基础造成腐蚀。因此,基础一般应理置在 地下水位以上。

地下水位以上。 4.2.4本规程中基础台阶的宽高比允许值取自现行《建筑地基 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 经过长期的工程实践经验是行之有效的

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

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和《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 经过长期的工程实践经验是行之有效的

4.2.5本条第一款对砖基础的构造提出了要求,为使毛石

口料石基础与地基或基础垫层粘结紧密,保证传力均匀和石块 稳,要求砌筑毛石基础时的第一皮石块应座浆并将大面向下 阶石块与下阶石块压砌长度不应小于下阶石块长度的1/2。 本条规定了采用砖基础的砂浆和砖的强度等级,是为了满 基础强度和整体性要求

4.2.6防潮层的作用是防止土壤中的潮气和水分对墙体造成侵

虫,影响墙体的强度和耐久性。在房屋墙体设置钢筋混凝土圈 或配筋砂浆带起到了加强基础整体性及防潮的作用。为了便 干施工,钢筋混凝土圈梁可兼做防潮层,

又称为地圈梁。在房屋中宜设置连续闭合的基础圈梁以增强房 室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减少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或较大振动 等对房屋引起的不利影响,使地基反力更均匀,同时还具有防 水防潮的作用。地圈梁一般用于砖混结构和砌体结构中,不起 承重作用,对砌体有约束作用,有利于抗震。 基础圈梁可采用钢筋混凝土圈梁,也可采用配筋砂浆带 二层房屋和8度区一层房屋的基础宜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其 他情况可选用配筋砂浆带

4.2.8基础宽度应依据墙体荷载和地基承载力的大小确定。

4.2.8基础宽度应依据墙体荷载和地基承载力的

条对基础最小宽度做出了规定。

4.2.9构造柱单独设置基础对村镇房屋来说,不仅提高

价,还增加了施工难度,所以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为 保证构造柱与原有基础形成可靠连接,提高结构整体性,本 条对构造柱与基础圈梁的连接作了较为严格的规定。 当基础设钢筋混凝土圈梁时,构造柱的钢筋应伸入圈梁内 并与圈梁钢筋绑扎牢靠,以保证构造柱与基础圈梁可靠连接 当基础设配筋砂浆带时,构造柱应穿过配筋砂浆带,并伸入室 外地面以下500mm。

5.1.1砌体结构房屋是我省村镇中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 由于农村施工条件所限,自行制造的圆孔楼板质量难以保证 本规程要求采用工厂生产的钢筋混凝土圆孔板作为楼(屋)盖。

平地震作用是导致砖墙承重房屋破坏的主要因素。房屋的抗震 能力除与材料、施工等因素有关外,与房屋的总高度直接相关 村镇砌体房屋与正规设计的多层砖砌体房屋相比,在结构体系 材料、施工技术等方面有较大差距,抗震构造措施由于经济水 平,远达不到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要求,因 此对其层数和高度进行控制,以保证砌体房屋的抗震能力达到 本规程设防目标的要求,

也是砌体结构房屋的一种常见破坏形式。当横墙间距较大时, 部分地震力就会垂直作用在纵墙上,纵墙呈平面外受弯的受 力状态,产生弯曲破坏。弯曲破坏的特征为水平弯拉破坏,首 先在薄弱部位如窗口下沿窗间墙处出现水平裂缝,严重时墙体 外闪导致房屋倒塌。震害表明,横墙间距越大的房屋,震害越 严重,因此应限制抗震横墙间距。

5.1.4墙体是主要的抗侧力构件,

限制,是为了防止因这些部位的破坏失效,引起房屋整体的破 坏。若采用另增设构造柱等措施,可适当放宽

限制,是为防正因这些部位的破环关效,起房屋整体的破 坏。若采用另增设构造柱等措施,可适当放宽。 5.1.5震害实践表明,房屋承重体系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其抗震 生能。相对而言,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房屋的震害较轻 纵墙承重房屋因横向支撑较少震害较重。横墙承重房屋纵墙只 承受自重,起围护及稳定作用,这种体系横墙间距小,横墙间 由纵墙拉结,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和空间刚度,因此抗震性能较 好。纵墙承重房屋横墙起分隔作用,通常间距较大,房屋的横 可刚度差,对纵墙的支承较弱,纵墙在地震作用下易出现弯曲 破坏。 不同材料墙体组成的房屋若连接不当,在地震作用下易产 生破坏,应避免采用混凝土墙与砌体墙混合承重的体系。

5.1.5震害实践表明,房屋承重体系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其抗

5.1.5震害实践表明,房屋承重体系的合理性直接景

5.1.6墙体是砌体房屋的主要承重构件和围护结构,本条中量

6墙体是砌体房屋的主要承重构件和围护结构,本条中最

小墙厚的规定是为了保证承重墙体基本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小墙厚的规定是为了保证承重墙体基本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5.2.1~5.2.2构造柱主要对砌体起约束作用,且能够提高砌 体的受剪承载力。外墙角、纵横墙交接处、大洞口边是房屋结 沟连接的关键部位和易于应力集中的部位,宜设置构造柱予以 加强。

5.2.3村镇房屋墙体在转角处缺少有效拉结,

牢固,往往7度时就出现破坏现象,8度区则破坏明显。在转角 处加设水平拉结钢筋可以加强转角处和内外墙交接处墙体的连 接,约束该部位墙体,减轻地震时的破坏。 出屋面楼梯间由于地震动力反应放大的鞭梢效应,易遭受

破坏,其震害较主体结构重,应加强纵、横墙的拉结。 后砌非承重隔墙不承受楼(屋)面荷载,也不是承担水平 地震作用的主要构件,但与承重墙和楼(屋)面构件没有可靠 连接时,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平面外的稳定性很差,易局部倒塌 伤人。因此当非承重墙不能与承重墙同时砌筑时,墙体交接处 形成受力薄弱环节,在砌筑承重墙时预先留置水平拉结钢筋 在砌筑非承重墙时砌入墙内,加强承重墙与非承重墙之间的连 接。

效加强房屋整体性,增强房屋刚度,并且可以使墙体受力均 对墙体起到约束作用,提高墙体的抗震承载力。圈梁抗震交 好,当条件许可时,宜在屋盖和楼盖处沿所有墙体设圈梁

效加强房屋整体性,增强房屋刚度,并且可以使墙体受力均匀, 对墙体起到约束作用,提高墙体的抗震承载力。圈梁抗震效果 好,当条件许可时,宜在屋盖和楼盖处沿所有墙体设圈梁 5.2.5~5.2.6为保证质量、发挥应有的作用,对现浇钢筋混 凝土圈梁和配筋砂浆带的砂浆强度等级、厚度及配筋构造要求 故出规定。当采用小砌块墙体时,由于小砌块的孔洞大,不易 配置水平钢筋,故要求在配筋砂浆带高度处卧砌不少于两皮普 通砖。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盖与支承墙体连接可靠且整体性 好,可不设置圈梁,但应在屋盖的现浇板内沿外墙周边增配通 长钢筋,并与砖墙的构造柱可靠连接。

5.2. 5 ~ 5. 2. 6

5.2.7无筋的砖砌平拱过梁或砖砌弧拱形过梁,在地震中

生破坏、出现裂缝,严重时过梁断裂,因此不应采用。配角 过梁在跨度较小时可以应用

5.2.10该条对钢筋混凝土预应力圆孔板楼(屋)盖的整件

接及其构造提出了具体要求。由于农村房屋缺乏有效的抗震 勾造措施,预制圆孔板楼(屋)盖的整体性很差。震害调查表

明,在7度地震作用下,有相当数量的房屋预制圆孔楼板纵尚 反缝开裂,有的开裂宽度达20mm。该条的规定是为了加强预制 圆孔板楼(屋)盖的整体性。

明,在7度地震作用下,有相当数量的房屋预制圆孔楼板纵向 反缝开裂,有的开裂宽度达20mm。该条的规定是为了加强预制 圆孔板楼(屋)盖的整体性。 5.2.11女儿墙和栏板属于地震时易掉落的非结构构件,掉落 时易伤人、伤物,因此应限制其高度并应与结构采取可靠拉结 措施。

5.2.11女儿墙和栏板属于地震时易掉落的非结构构件,掉落 时易伤人、伤物,因此应限制其高度并应与结构采取可靠拉 措施。

5.3.1有了合理的设计和构造措施,房屋的质量必须由施工来 保证。砖墙施工方式和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墙体的整体性和 承载力,在村镇建房中应予以足够的重视。 砖在砌筑前湿润主要是为了防止在砌筑时因砖十燥吸水使 砂浆失水,影响砖与砂浆之间的粘合。但应注意砖不应过湿, 应提前湿、表面微十即可。小砌块在砌筑前和砌筑中均不应 浇水,避免产生湿胀和日后干缩现象。 灰缝的厚度在适宜的范围内时,既便于施工文可以保证质 量、节约材料,过薄或过厚均不利于保证砌体的强度。水平灰 缝的质量直接影响墙体的抗剪承载力,应保证饱满,竖缝也应 具有一定的饱满度。 墙体的砌筑形式有多种,但均应错缝咬槎砌筑,使其具有 良好的连接和整体性。 转角和内外墙交接处是受力集中的部位,应同时砌筑以保 证整体连接,留槎处应按本条要求采取相应措施。 由于小砌块有孔洞,纵横墙交接处拉结筋在孔洞处不能很 好地被砂浆裹住,将钢筋端部设置成90°弯钩向下插入小砌块的

孔中,并用砂浆等材料将孔洞填塞密实才能起到锚固作用。 理入砖砌体中的拉结筋是保证房屋整体性的重要抗震构造 普施,应保证其施工质量。 对每日砌筑高度做出限制是为了避免砌体在砂浆凝固、强 度达到设计值前承受过大的竖向荷载,产生压缩变形,影响砌 本的最终强度。 配筋砖过梁是受弯构件,底面砂浆层中的钢筋承受拉力 必须理入砂浆层中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并保证保护层的厚度 防止钢筋锈蚀降低承载力。钢筋端部设90°弯钩埋入墙体的竖缝 中以免被拉出。

6.1.1本规程按照承重结构形式将木结构房屋分为穿斗木构 架、木柱木屋架、木柱木梁三种,这三种类型的房屋在村镇地 区被广泛采用

屋,是一种木柱与墙体混合承重的形式。

重量较轻的瓦屋面,具有结构重量轻、延性较好及整体性较妇 的优点,因此抗震性能比木柱木梁房屋要好,6、7度时可以建 造两层房屋。

增大房屋的水平刚度,提高木构件在地震作用下的抗倒塌能力

的荷载,但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墙体仍会有较大的地震作用。 窗洞角部是抗震的薄弱部位,窗间墙由窗角延伸的X形裂缝是 典型的震害现象;门(窗)洞边墙位于墙角处,在地震作用下 易出现应力集中,很容易产生破坏甚至局部倒塌;对这些部位 的房屋局部尺寸做出限制,以防止因这些部位失效造成房屋整 体的破坏甚至倒塌。

6.1.6生土墙体防潮性能差,勒脚部位容易返潮或受雨水侵饣

水防潮、通风防蛀措施非常重要。 墙体砌筑在木柱外侧有利于木柱与墙体连接构造的施工, 且便于木柱的维护检查,预防木柱腐朽。木柱下设置柱脚石也 是为了防止木柱受潮腐烂。 根据围护墙的不同种类型设置相应的圈梁或砂浆带,是墙 体的抗震构造措施,具体要求可按不同类型参照相应章节的有 关规定。

体的抗震构造措施,具体要求可按不同类型参照相应章节的有 关规定。 6.1.7双坡屋架结构体型规则,受力性能较单坡屋架结构好。 考虑到陕西大部分地区都有盖单坡房屋的寸俗,此条未严格限 制其应用,当采用单坡屋面结构时,应加强坡顶一侧与墙体的 抗震构造。采用轻型材料屋面是提高房屋抗震能力的重要措施 之一。重屋盖房屋重心高,承受的水平地震作用相对较大,震 害调查也表明,地震时重屋盖房屋比轻屋盖房屋破坏严重,因 此地震区房屋应优先选用轻质材料做屋盖。 6.1.9木构架各构件之间的拉结措施是提高木构架整体性的重 要手段,可以有效提高木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在屋架(梁) 与柱连接处设置斜撑,使木构架在横向成为几何不变体系,显 著提高了木构架横向刚度和稳定性。 设置剪刀撑可以增强木构架平面外的稳定性,提高木构架 的整体刚度,有效地传递水平地震作用。 穿斗木构架柱间横向有穿枋联系,纵向有木龙骨和標条联 系,空间整体性较好,具有较好的变形能力和抗侧力能力。但 纵向刚度相对差些,故要求在纵向设置竖向剪刀撑或斜撑,以 提高纵向稳定性。 用墙揽拉结山墙与木构架,可以有效防止山墙尤其是高大 的山尖墙在地震时外闪倒塌。

6.1.7双坡屋架结构体型规则,受力性能较单坡屋架

考虑到陕西大部分地区都有盖单坡房屋的习俗,此条未严格限 制其应用,当采用单坡屋面结构时,应加强坡顶一侧与墙体的 抗震构造。采用轻型材料屋面是提高房屋抗震能力的重要措施 之一。重屋盖房屋重心高,承受的水平地震作用相对较大,震 害调查也表明,地震时重屋盖房屋比轻屋盖房屋破坏严重,因 此地震区房屋应优先选用轻质材料做屋盖。 6.1.9木构架各构件之间的拉结措施是提高木构架整体性的重 要手段,可以有效提高木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在屋架(梁) 与柱连接处设置斜撑,使木构架在横向成为几何不变体系,显 著提高了木构架横向刚度和稳定性。

内隔墙墙顶与屋架构件拉结是为了增强内隔墙的稳定,阿 正墙体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平面外失稳倒塌

6.2.1震害表明,当木柱直接浮搁在柱脚石上,地震时木柱的 录动易引起柱脚滑移,严重时木柱从柱脚石上滑落,引起木构 架的塌落。因此应采用销键结合或结合方式以加强木柱柱脚 与柱脚石的连接。当采用混凝土基础时,可采用连接铁件加强 木柱柱脚与柱脚石的连接。销键和的截面及设置深度应满足 定的要求,以免在地震作用较大时销键或断裂、拔出而失 去作用。

6.2.2根据围护墙种类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抗震构造措施以保

证房屋的整体性和构件之间拉结牢固。

证房屋的整体性和构件之间拉结牢固

证房屋的整体性和构件之间拉结

要保证自身的连续性与构造要求,与木柱的交接处也应采取拉 结措施。

自振特性不同,在地震作用下变形性能和产生的位移不一致 构件的变形能力大于围护墙,连接不牢时两者不能共同受力 甚至会相互碰撞,导致墙体开裂、错位,严重时倒塌。所以应 加强墙体与柱的连接,提高木构架与围护墙的协同工作性能

差。在墙顶与屋架下弦连接是为了防止内隔墙平面外

6.2.6山尖墙的外闪、倒塌是常见的震害现象,加设

墙揽的设置和构造应满足一定的要求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山 墙上沿山尖至屋架跨中至少应设置五个墙揽,最高一个墙揽设 在脊標的正下方,其余墙揽可设置在標条的正下方或屋架腹杆 下弦或柱上对应的位置,房屋宽度较大时,还宜在屋架下弦 腹杆等位置加设墙揽。这样对整个墙的拉结效果更好。 选用墙揽材料时可根据当地情况,在潮湿多雨地区不宜选 用木墙揽,以免木材糟朽失去作用。同时应保证墙揽在山墙平 面外方向有一定的刚度,才能发挥对墙体约束作用,所以在选 用铁制墙揽时应采用角钢或有一定厚度的铁件(如梭形铁件) 不宜选用平面外刚度较差的扁钢

体规定,以保证穿斗木构架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

6.2.8三角形木屋架在纵向的整体性和刚度相对较差,设

6.2.8三用形不屋架在纵向的整体性和刚度相对较差,设置纵 可水平连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房屋纵向的整体性。木屋架 的腹杆与弦杆靠暗槿连接,在强震作用时容易脱,采用双面 扒钉钉牢可以加强节点处连接,防止节点失效弓引起屋架整体破 坏。 6.2.9~6.2.11规定了三角形木屋架和木柱木梁加设斜撑、穿 斗木构架加设竖向斜撑及三角形木屋架加设竖向剪刀撑的具体 故法。在重要的节点部位均应采用螺栓连接以保证连接的可靠

斗木构架加设竖向斜撑及三角形木屋架加设竖向剪刀撑的具体 故法。在重要的节点部位均应采用螺栓连接以保证连接的可靠 性。

6.3.1木柱有接头时,截面刚度不连续,在水平地震

3.1木柱有接头时,截面刚度不连续,在水平地震作用下受 了(偏心受压状态)极为不利,故木柱不得有接头。

穿斗木构架的穿枋也要在柱上开槽通过,柱截面削弱过大 时,易因强度、刚度不足引起破坏,在实际震害中是常见的破 环形式。因此对木柱开槽位置和面积做出限制以保证节点的强 度和刚度。

:1:1本早的适用池围界定任抗辰 环墙和夯土墙承重的一、二层房屋。 灰土墙指用掺有一定量石灰的土坏砌筑或夯筑成的墙体: 改性土墙是指用掺入少量改性材料(如水泥、石灰、粉煤灰或 其他土壤固化剂等)的生土混合料建造的墙体;机械筑生土 墙体是由经过配合比设计的混合土料经机械夯筑形成的墙体; 机械压制土坏墙体是用以粘土作为主要原料,加入少量辅料, 经粉碎、搅拌,采用机械压制成型、自然养护而成的非烧结块 状土坏砌筑的墙体

改性土墙是指用掺入少量改性材料(如水泥、石灰、粉煤灰或 其他土壤固化剂等)的生土混合料建造的墙体;机械夯筑生土 墙体是由经过配合比设计的混合土料经机械夯筑形成的墙体 机械压制土坏墙体是用以粘土作为主要原料,加入少量辅料 经粉碎、搅拌,采用机械压制成型、自然养护而成的非烧结块 状土坏砌筑的墙体。 7.1.2基于生土材料强度低、易开裂的特性和震害经验,应限 制房屋高度。生土房屋的抗震能力,除依赖于横墙间距、墙体 强度、房屋的整体性和施工质量等因素外,还与房屋的总高度 有直接的关系。 7.1.3生土结构房屋的横向地震力主要由横墙承担,限制抗震

房屋高度。生土房屋的抗震能力,除依赖于横墙间距、墙体 虽度、房屋的整体性和施工质量等因素外,还与房屋的总高度 有直接的关系

横墙的间距,既保证了房屋横向抗震能力,也加强了纵墙的平 面外刚度和稳定性。

7.1.4~7.1.5对房屋墙体局部尺寸最小值做出规定是为了满 足墙体抗剪承载力的要求,目的在于防止因这些部位的破坏而 造成整栋房屋的破坏甚至倒塌。抗震墙上开洞会削弱墙体抗震 能力,因此对门窗洞口宽度进行限制

7.1.6震害实践表明,房屋的震害程度与承重体系有关。相对

7.1.6震害实践表明,房屋的震害程度与承重体系有关。相对

而言,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房屋的震害较轻,纵墙承重 房屋因横向支撑较少震害较重。横墙承重房屋纵墙只承受自重: 起维护及稳定作用,这种体系横墙间距小,横墙间由纵墙拉结 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和空间刚度,因此抗震性能较好

7.1.7单坡屋面结构不对称,房屋前后高差大,地震时前后

的惯性力相差较大,高墙易首先破坏引起屋盖塌落或房屋的佳 塌;提倡用双坡屋面,可降低山墙高度,增加其稳定性;当采 用单坡屋面时,应对高度较大的后墙增加抗震构造措施,可在 前墙墙顶标高处设置圈梁

遍,主要原因是不重视地基处理,导致地基不均匀沉降使墙亿 开裂。因此,本条要求对房屋的地基应夯实,并对基础的材 和砌筑砂浆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抗剪强度低,具有一定厚度的墙体才能承担地震作用。同时, 试验表明,土坏墙、夯土墙抗剪能力相当,因此最小厚度的规 定相同。

7.2.1构造柱可以有效约束墙体,提高房屋整体变形能力, 开裂后的墙体不致倒塌

7.2.1构造柱可以有效约束墙体,提高房屋整体变形能力,使

7.2.2截面削弱过大时,易因强度、刚度不足引起破坏,

对木构造柱开槽位置和面积作出限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利 延缓地震作用下薄弱部位的破坏。

木柱伸人基础部分容易受潮,柱根长期受潮腐朽弓起截面 处承载能力严重削弱,从而导致木柱在地震中倾斜、折断,引 起房屋的严重破坏甚至倒塌。 夯土墙体的纵横墙咬槎夯筑有较好的整体性,若木构造柱 将墙体彻底分开,削弱结构的整体性

7.2.3预制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生土墙形成共同受力体系,

效提高了墙体的变形能力,改善墙体的抗震性能,增强房屋 地震作用下的抗倒塌能力。构造柱的作用主要是约束墙体 造上截面不必很大,但需与纵横墙的圈梁连接,才能发挥作

7.2.5构造柱圈梁形成框架,与生土墙形成整体。圈

最小截面尺寸外,还应特别注意圈梁拐角处的相应拉结,以及 圈梁与构造柱的拉结,若拉结失效,就丧失了圈梁的作用。

体交接处的纵横向连接,提高房屋的整体受力性能

.2.7生土墙在纵横墙交结处沿高度每隔500mm左右设一层荆

7.2.7生土墙在纵横墙交结处沿高度每隔500mm左右1

条、竹片、树条等拉结成的网片,可以加强转角处和内外均 接处墙体的连接,提高墙体的整体性,减轻地震时的破坏

7.2.8当一个洞口采用多根木杆组成过梁时,在木杆上表

用木板、扒钉、镀锌铁丝等将各根木杆连接成整体可使过奖 体受力,避免地震时局部破坏塌落。

下洞口两侧墙体易向洞口内鼓胀,在门窗洞口边缘采取构造措 施,可以约束墙体变形

7.2.10由于生土材料强度较低,为防止在集中荷载作用

体产生竖向裂缝,集中荷载作用点均应有垫板或圈梁。標条要 满搭在墙上,端標要出檐,以使外墙受荷均匀,增加接触面积。 伸入外纵墙上的挑檐木在地震时往返摆动,会导致外纵墙 开裂甚至倒塌。因此房屋不应采用挑檐木,应直接把橡条伸出 故挑檐,并在纵墙顶部两侧放置標条,固定挑出的橡条,保证 纵墙稳定。

坏,设置扶壁垛可以增强山墙平面外稳定性

接缝处是夯土墙的薄弱环节,在地震往复荷载作用下,该处最 先出现水平裂缝,施工时应在水平接缝处竖向加竹片、木条等 拉结材料予以加强,

7.2.13在两道承重横墙之间,屋檐高度处设置纵向通长水

系杆,可加强横墙之间的拉结,增强房屋纵向的稳定性;水平 系杆一般应设在跨中和跨中两侧、有屋架墙体节点处或跨中与 支座中间某个位置:生土房屋的振动台试验表明,山尖墙之间 或山尖墙和木屋架之间的竖向剪刀撑有很好的抗震效果。

7.3.1土的夯实程度与土的含水率有很大关系,当

为最优含水率时,土的密度达到最大,夯实效果最好。最优含 水量可通过击实试验确定,鉴于村镇地区条件限制,一般可按 经验取用,现场检验方法是“手握成团,落地开花”。

2为改善土料的强度和耐久性能,可在土料中掺入一定量

7.3.2为改善土料的强度和耐久性能,可在土料中掺

掺入碎草,可以增强泥浆的粘结强度,提高墙体的抗震能力。 泥浆存放时间较长时,对强度有不利影响。施工中泥浆产生泌 水现象时,和易性差、施工困难,难以保证泥浆缝的饱满度

7.3.4生土墙遇水后强度

工,墙根材料一般与基础材料相同,施工时要注意墙根的高度 满足要求,避免雨、雪和鼠类、虫蚁侵蚀,另外要注意墙根与 生土墙交界面的处理。

3.5土坏的土质和成型方法,决定了土坏质量的好坏,并最 冬决定生土墙的强度,应予以重视

终决定生土墙的强度,应予以重

7.3.6土坏墙体的转角处和交接处同时砌筑,对保证墙体白

体性能有很大作用。临时间断处高度差和每大砌筑高度的限定 是考虑施工的方便和防止刚砌好的墙体变形和倒塌。试验表明 泥缝横平竖直不仅仅是墙体美观的要求,也关系到墙体的质量。 水平泥浆缝厚度过薄或过厚,都会降低墙体强度。

层虚铺厚度,使其既能满足该层的压密条件,又能防止破坏下 结构,以求达到最佳夯筑效果。

8.1.2地震震害调查和石墙体结构试验研究表明:多层石结构 房屋地震破坏机理及特征与砖砌体房屋相似:其在地震中的破 坏程度随房屋层数的增加、高度的增大而加重。因此,基于石 砌体材料的脆性性能和震害经验,应对房屋结构层数和高度加 以控制。同时,鉴于石材砌块的不规整性及不同施工方法的差 异性,对石砌体房屋层高和总高度的限值相对砖砌体结构更为 严格。

弯承载力相对很低,横向地震作用主要由横墙承担,当房屋横 墙间距较大,而木或预制圆孔板楼(屋)盖文没有足够的水平 刚度传递水平地震作用时,一部分地震作用会转而由纵墙承担 纵墙就会产生平面外弯曲破坏。因此,石结构房屋应按所在地 区的抗震设防烈度和楼(屋)盖的类型来限制横墙的最大间距

对墙体局部尺寸进行限制,可以防止由于这些部位的失效造成 房屋整体的破坏甚至倒塌

要。震害经验表明,纵墙承重的砌体结构中,横墙间距较大 纵墙的横向支撑较少,易发生平面外的弯曲破坏,且横墙为

承重墙,抗剪承载能力较低,房屋整体破坏程度比较严重,应 优先采用整体性和空间刚度比较好的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 重的结构体系。石材为脆性材料,且受拉强度低,不适合用于 承受弯矩为主的构件。

承受弯矩为主的构件。 8.1.7圈梁和构造柱能够较大地提高砌体结构整体性和抗震性 能,这里综合考虑村镇地区经济状况和房屋抗震性能需求,以 配筋砂浆带代替钢筋混凝土圈梁,既可以降低房屋造价,又能 适当提高房屋整体性和抗震能力。

能,这里综合考虑村镇地区经济状况和房屋抗震性能需求,以 配筋砂浆带代替钢筋混凝土圈梁,既可以降低房屋造价,文能 活当提高房屋整体性和抗震能力

8.1.9当屋架或梁跨度较大时,梁端有较大的集中力作用在墙 体上,设置壁柱除了可进一步增大承压面积,还可以增加支承 墙体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

8.2.1石砌墙体转角及内外墙交接处是抗震的薄弱环节,刚度 大、应力集中,地震破坏严重。房屋墙体在转角处无有效拉结 措施,墙体连接不牢宰固,往往7度时就出现破坏现象,8度时则 破坏明显。在转角处加设水平拉结钢筋可以加强转角处和内外 墙交接处墙体的连接,约束该部位墙体,减轻地震时的破坏

8.2.2用配筋砂浆带代替钢筋混凝土圈梁,主要是

性,对经济状况好的可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要求设置钢筋 混凝土圈梁。由于同等厚度的石结构墙体相对其他材料墙体来 说质量较大,石墙体配筋砂浆带的砂浆强度等级和纵向钢筋配 置量较本规程其他结构类型的稍大。对配筋砂浆带的砂浆强度

GB/T 42175-2022 海洋石油勘探开发钻井泥浆和钻屑中铜、铅、锌、镉、铬的测定 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级、厚度及配筋做出规定是为了保证圈梁的质量

的,由于条石是脆性材料,抗弯强度低,条石过梁在跨中横向 断裂较为多见。为防止地震中因过梁破坏导致房屋震害加重, 应使用钢筋混凝士过梁或钢筋石过梁。

8.2.4设置纵向水平系杆可以加强石结构房屋屋盖系统的纵向

稳定性,提高屋盖系统的抗侧能力,改善石房屋的抗震性能 采用墙揽与各道横墙连接,可以加强横墙平面外的稳定性

较大影响,石结构房屋自重大,承受的地震作用大,其破坏与 彻体结构房屋类似,但破坏程度要重于砌体结构房屋。因此, 采取一定的构造加强措施,增强结构的整体性和空间刚度,约 束墙体的变形,对提高石砌房屋的抗震性能有明显的作用

8.3.1为了保证石材与砂浆的粘结质量,避免泥垢、水锈等杂 质对粘结的不利影响,要求砌筑前对砌筑石材表面进行清洁处 理。 根据对砖砌体强度的试验研究,灰缝厚度对砌体的抗压强 度具有一定的影响,并不是厚度越厚或者越薄砌体强度就越高 而是灰缝厚度应在适宜的范围内。 砂浆初凝后,如果再移动已砌筑的石块,砂浆的内部及砂 浆与石块的粘结面的粘结力会被破环,降低砌体的强度及整体 性,因此,应将原砂浆清理十净后重新铺浆砌筑。 石砌体的抗震性能与砌筑方法有直接关系,本条从确保石

砌体结构的整体性和承载力出发,对石砌体的砌筑方法提出一 些基本要求,既有利于砌体均匀传力,文符合美观的要求。料 台砌体和砖砌体房屋的破坏机制和震害规律类似,砌体转角处 纵横墙交接处的砌筑和接质量,是保证石砌体结构整体性能 和抗震性能的关键之一。 根据对墙体交接处同时砌筑和各种留槎形式下的接槎部位 连接性能的试验分析,证明同时砌筑时连接性能最佳,留踏步 槎(斜槎)的次之,留直槎并按规定加拉结钢筋的再次之,仅 留直而不加设拉结钢筋的最差。 8.3.3平毛石的规整程度较料石差JGJ312-2013医疗建筑电气设计规范.pdf,本条是根据平毛石的特点 提出的砌筑要求。不恰当的砌筑方式会降低墙体的整体性和稳 定性,影响墙体的抗震承载力。 石砌体中一些重要受力部位用较大的平毛石砌筑,是为了 加强该部位砌体的拉结强度和整体性。同时,为使砌体传力均

石砌体中一些重要受力部位用较大的平毛石砌筑,是为了 加强该部位砌体的拉结强度和整体性。同时,为使砌体传力均 习及搁置的楼(屋)面板平稳牢固,要求在每个楼层(包括基 础)砌体的顶面,选用较大的平毛石砌筑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