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50026-2007 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 工程测量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GB50026-2007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4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06905
下载资源

GB50026-2007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50026-2007 工程测量规范

8.1.1本条是施工测量的适用范围,其中桥梁和隧道施工测量为新增内容。 8.1.3施工控制网通常分为场区控制网和建筑物施工控制网,后者是在前者或勘察阶段 的控制网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于规模较小的单体项目或当项目间无刚性联接时,可根据 实际情况,减少施工控制网的布网层次,直接布设建筑物施工控制网。 .1:4对勘察阶段控制网的充分利用,主要是基于全局和经济的考虑。投影到主施工高 程面的要求,主要是为了施工时对已知坐标和边长使用方便。 3,1,5新建的场区施工控制网不同于原有控制网下的加密网,其性质是自由网。这单所 胃的自由网,主要是指控制网的平差计算要独立进行,不受上级控制网或起始数据的影响。 亦即,坐标系统是一致的或延续的,但其精度或自身精度是独立的。 要求利用原控制网的点组对新建的场区施工控制网进行定位。点组定位的含义,是指 定位后各点剩余误差的平方和最小。小规模场区控制网,可简化定位。 工程项目的施工区一般较小,为避免施工控制网的长度变形对施工放样的影响,可将 观测边长归算到测区的主施工高程面上,没有必要进行高斯投影。

8. 2 场区控制测量

(1)场区平面控制网 8.2.2场区控制网的分级布设,不是逐级控制或加密的意思。即,一级和二级的关系只 有精度的高低之分,没有先后之分。具体作业时,要根据工程规模和工程需要选择合适的 精度等级。 为使新建的场区控制网与勘察阶段的控制网相协调,故本条规定场区控制网相对于勘 察阶段控制点的定位精度,不应大于5cm。 8.2.3控制网点位作为施工定位的依据,将在一定的时期内使用,只有这些点位标志完 好无损,才能确保定位测量的正确性。标石的埋设深度,应考虑埋至比较坚实的原状土或 冻土层下。由于埋设在设计回填范围内的控制点将无法保留,所以要求标石的理设依场地 设计标高确定。 8..2.4关于建筑方格网的建立说明如下:

SJ/T 11735-2019 产品碳足迹 产品种类规则 便携式计算机.pdf2. 4 关于建筑方格网的建立说明如下!

1由于一般性建筑物定位的点位中误差m点≤10mm,而点位误差则受场区控制点 差和放样误差的共同影响,即:

m点=m控十m放 规定放样中误差m效为6mm,则,m控=8mm 若 m=m+ o"

在边角误差等影响下有:

m m=2 O m.=ms/V2=5.66mm

控制点间的平均距离为200m,则,测距相对中误差为: ms/S=5.66/200000=1/35400,取ms/S=1/30000

由(69)式,有 m,=J2S m控P 则 mg=5. 8",取 mg=5"

基于以上估算,确定了一级方格网的基本指标,二级方格网的基本指标是在此基础上, 作适当调整确定的。 2布网法是目前较普遍采用的敷设建筑方格网的方法。其特点是一次整体布网,经统 平差后求得各点的坐标最或是值,然后改止至设计坐标位置。规模较大的网,增测对角 线有利于提高网的强度和加强检核。 轴线法的特点,是先测设控制轴线(相当于较高一级的施工控制),再将方格网分割成 几个大矩形。规范规定轴交角的观测精度为2.5”,其目的是为了减小整个网形的扭曲。 3方格网水平角观测相对勘察阶段的控制网,其测回数略有增加,观测限差提高一个 级别。 4为了确保点位归化的正确性,要求对方格网的角度和边长进行复测检查。复测检查 的偏差限值,分别取其相应等级的测角中误差和边长中误差的√2倍。 3.2.5基于施工项目对场区控制网的要求和方格网的基本精度指标,从保证相邻最弱点 精度出发,规范给出了场区导线网的基本要求,其主要指标和本规范3.3节要求是一致的。 3.2.6三角形网的技术指标,是基于相邻最弱点的点位中误差为10mm(施工要求)提出的。 以二级三角形网为例,其边长为200m,最弱边长相对中误差为1/20000。根据(70)式,其 测角中误差为:

m点P m V2S 2X 200000

3.2.7GPS场区控制网边长和边长相对中误差指标与三角形网相同。但对边长较短的控 制网,应注意观测方法,否则相对精度难以满足要求。 (II)场区高程控制网 8.2.10在通常的施工放样中,要求工业场地和城镇拟建区场地平整、建筑物基坑、排 水沟、下水管道等的竖向相对误差不应大于土10mm。因此,要求场区的高程控制网不低于 三等水准测量精度。

8.3工业与民用建筑施工测量

(I)建筑物施工控制网

8.3.2建筑物施工平面控制网是建筑物施工放样的基本控制。其主要技术指标应依据建 筑设计的施工限差,建筑物的分布、结构、高度和机械设备传动的连接方式、生产工艺的 连续程度等情况推算出测设精度指标。 建筑限差,是施工点位相对纵横轴线偏离值的限值。在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 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及各专业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GB50209等规范 中,对建筑施工限差,均作了明确的规定。其中,对地脚螺栓中心线允许偏差△限三土5mm 的精度要求最高。故,建筑物(或工业厂房)控制网的精度按此限差进行推算。 取限差的1 /2作为地脚螺栓纵向和横向位移的中误差m为2.5mm。

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第4.2.6条规定,预理地 脚螺栓的安装允许偏差△安二土2mm(对定位线而言),取限差的1/2作为地脚螺栓安装中误 差m安=lmm。 通常取定位线放样中误差m放=1.5mm,则可根据(71)式推导出控制线(两相对控制点 的连线)的中误差m控=1.73mm。 若控制线纵向误差(相邻两列线间的长度误差)和横向误差(相邻两行线间的偏移误差) 都应等于或小于控制线的测量误差,即:

就工业厂房而论,其特点是:行线之间的间距一般为6~24m,列线间距为18~48m, 列线跨距大于行线跨距。若列线跨数多,其控制线就长,建筑物控制的精度就应高。 (72)式是1个列线跨数(单跨)的情形。当列线跨数为n时, 有

ms. =m纵 XVn

二业厂房的列线间距为18~48m取S;=30m,跨数为1~5跨取n=3,则相对中误 0000;建筑物控制网的测角中误差为:

列线间最长跨距S:=48m,当n=1时,测角中误差: m.=1.73×206265"/48000=7.43",取m.=7"

最长跨距S=48m,当n=1时,测角中

根据以上推算结果,确定了一级建筑物施工控制网主要技术指标,取边长相对中误差 和测角中误差的2倍作为二级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值。 8..3.3建筑物施工控制网水平角观测的测回数,是根据本规范8.3.2条算出不同列线 跨数的测角中误差如表15,并取用2.5”、3.5”、4.0”、5”、10”作为区间,规定 出相应的测回数

表15建筑物(厂房)施工控制网测角中误差

3.3.4根据施工测量的工序,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封闭前,将外部控制转移至内部,以 日后内部继续施工的需要。其引测时规定的投点误差,一般都能做到。 3.3.5本次修订将建筑物高程控制的精度,明确为不低于四等,主要是基于建筑规模的 大小、建筑结构的复杂程度和建筑物的高度等因素综合确定的。

(II)建筑物施工放样

3.3.7施工放样应具备的资料,是施工测量部门经过历年实践总结出来的,是施工测量 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资料。 3.3.8复测校核施工控制点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和避免点位变化给施工放样带来错误, 8..3.9有关各工序间中心线测设的作法和注意事项,是根据施工测量部门的经验总结出 来的。 8.3.10在建筑物外围建立线板或轴线控制桩的目的,一是便利施工,二是容易保存。 建筑物的控制轴线一般包括:建筑物的外廓轴线,伸缩缝、沉降缝两侧轴线,电梯间 楼梯间两侧轴线,单元、施工流水段分界轴线等。

8.3.11关于建筑物施工放样说明如

1建筑物施工放样允许偏差值的规定,是依据建筑工程各专业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2~GB50209等的施工要求限差,取其0.4倍作为测量放样的允许偏差,较《93 规范》按测量元素(角度和距离)确定放样的技术要求有所改进。 对采用0.4倍的施工限差作为测量允许偏差,推论如下: 设总误差由两个独立的单因素误差组成,则中误差的关系为:

当为不同值时,相应的A、B值如表16

mz=mi+mg=m2(1+) m2 mi m,

法,采用k=0.2 时误差的比例关系比较

表16误差分配系数表

放样误差的影响限定在一个较小的合理范围,即

2施工层的标高传递较差,是按每层的标高允许偏差确定的。 8..3.12结构安装测量的精度,是根据国标建筑工程各专业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和施工 则量部门所提供的数据确定的,并经历年来实践验证是可行的(参见本规范8.3.2条文说明)。 8.3.13设备安装测量,主要指大型设备的整体安装测量。以校核和测定设备基础中心 线和基础标高为主要测量内容。

8.4水工建筑物施工测量

8.4.1施工平面控制网是施工放样的基础,对施工平面控制网的建立说明如下: 1根据多年施工测量的实践,不同规模的工程,应该采用不同等级的施工控制网做到 经济合理。 2由于水工建筑物控制网往往受地形约束较大,一级网点往往离建筑物轴线较远,通 常须用高精度导线或交会法加密,这样可使首级网点受地形制约较小些,有可能选出图形 好、精度高的网形。因此,本规范提出,施工平面控制网宜按两级布设。 3对施工控制网,由于平均边长较本规范第3章相应缩短,而其控制点的相邻点位中 误差要求不应大于10mm。根据这些条件,对测角或测距精度需要进行专门估算,其基本方 法与本规范第3章相同。 大型的、有特殊要求的水工建筑物施工项目,其通常以点位中误差作为平面控制网的精 度衡量指标,其首级网的点位中误差一般规定为5~10mm。也同时提倡布设一个级别的全面 网并进行整体平差。为了防止布网梯级过多,导致最末一级的点位中误差不能满足施工需要, 提出“最末级平面控制点相对于起始点或首级网点的点位巾误差不应大于10mm”的要求。 3.4.2首级高程控制网的等级选择,是根据水利枢纽工程的特点、坝体的类型和工程规 模确定的。精度指标是根据水利部门长期的施工经验确定的 3.4.3由于水利工程建设周期较长,所以规定对施工控制网应定期复测,以确定控制点 的变化情况,保证各阶段测量成果止确、可靠。 3.4.4关于填筑及混凝土建筑物轮廓点放样测量的允许偏差。其是参照国家现行标准《水 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DL/T5173对本规范相关内容进行修订的,将《93规范》的原 点位中误差指标改为允许偏差值,并对个别指标做了适当调整。 3.4.6水工建筑物附属设施的安装测量偏差,是参照国家现行标准《水电水利工程施下 测量规范》DL/T5173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SL52制定的

8.5.1桥梁控制精度要求与桥梁长度和墩问最大跨距有关。根据桥梁施工单位的经验统 计,一般对于跨越宽度大于500m的桥梁,需要建立桥梁施工专用控制网;对于500m以下 跨越宽度的桥梁,当勘察阶段控制网的相对中误差不低于1:20000时,即可利用原有等级 控制点,但必须经过复测方能作为桥梁施工控制点使用。 3.5.2桥梁平面和高程测量控制网等级的选取,是参照国家现行标准《新建铁路工程测 量规范》TB10101和《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中桥梁施工测量的有关规定,并 结合本规范第3章的基本技术指标确定的。 公路桥梁施工,一般要求桥墩中心线在桥轴线方向上的测量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15mm 铁路桥梁施工,一般要求主桥轴线长度测量中误差不应大于10mm。 对于大桥、特大桥,在完成控制网的图上设计及精度、可靠性估算后,顾及经济实用 因素,对其精度等级可作适当调整。 8.5.5由于桥梁施工周期较长,施工环境比较复杂,控制点位有可能发生位移,因此 定期检测是必要的

8..5.6采用极坐标法、交会法放样平面位置和水准测量方法放样高程,是较常用的放样 方法。具体作业时,在满足放样精度要求的前提下,也可以灵活采用其他作业方法。 8.5.7~8.5.9采用桥梁施工允许偏差的0.4倍(见8.3.11条说明),作为桥梁施 丁测量的精度指标。表17是根据国家现行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和《公 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071统计出的桥梁施工允许偏差。

表17桥梁施工允许偏差统计(mm

注:d为桩径、为跨径、H为索塔高度,单位均为mm。

8.6.1隧道控制网的设计,是隧道施工测量前期工作的重要内容,其主要包括洞外、洞 内控制网的网形设计、贯通误差分析和精度估算,并根据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制定作业方案。 8.6.2国内有关隧道施工测量的横向贯通误差和高程贯通误差统计见表18及表19:

表18横向贯通误差统计

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不同规范对贯通误差的要求既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本规范 表8.6.2中所选取的精度指标,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其一是因为贯通误差是隧道施工 的一项关键指标,所以本规范在选取贯通误差限差时,稍趋严格一点。其二,经过统计资 料及长期实践证明,满足规范要求不会给测量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随着GPS接收机、全 站仪在隧道施工中的广泛应用和高精度陀螺经纬仪的使用,达到此限差是不困难的。 3.6.3关于隧道控制测量对贯通中误差影响值的确定: 由于隧道的纵向贯通误差,对隧道工程本身的影响不大,而横向贯通误差的影响将比 较显著,故以下仅讨论对横向贯通误差的影响。 1平面控制测量总误差对横向贯通中误差的影响主要由四个方面引起,即洞外控制测 量的误差、洞内相向开挖两端支导线测量的误差、竖井联系测量的误差。将该四项误差按 等影响考虑,则:

ma m漏内=V2 ×

2无竖并时,为了与第1款保持一致,且洞外的观测条件较好,这里对m外仍 则洞内控制测量在贯通面上的影响为:

8.6.4~8.6.6隧道平面和高程测量控制网等级的选取,是参照铁路、公路、水利等 行业标准中关于隧道测量的有关规定,并结合本规范3、4章的基本技术指标确定的。 对于大中型隧道工程,还需进行贯通中误差的估算,使其满足规范表8.6.3的要求。 本规范不要求洞内高程控制测量的等级与洞外相一致,在满足贯通高程中误差的基础 上,洞内、洞外的高程精度可适当调剂。 8.6.7隧道洞外平面控制测量宜布设成自由网,因为自由网能很好的保持控制网的图形 结构与精度,不至于因起算点的误差导致控制网变形。 8.6.8关于隧道洞内平面控制网的建立: 1由于受到隧道形状和空间的限制,洞内的平面控制网,只能以导线的形式进行布设, 对于短隧道,可布设单一的直伸长边导线。对于较长隧道可布设成狭长多环导线。狭长多 环导线有多种布网形式,其中洞内多边形导线一般应用较多。 2导线边长在直线段不宜短于200m,是基于仪器和前、后视标的对中误差对测角精 度的影响不大于1/2的测角中误差推算而得的;导线边长在曲线段不宜短于70m,是基于 线路设计规范中的最小曲线半径、隧道施工断面宽度及导线边距洞壁不小于0.2m等参数 活算而得。在实际作业时,应根据隧道的设计文件、施工方法、洞内环境及采用的测量设 备,按实际条件布设尽可能长的导线边。 3双线隧道通过横洞将导线连成闭合环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加强检核,是否参与网的 整体平差视具体情况而定。 4气压施工的目的,是通过加压防止渗水和塌方。由于气压变化较大,必须对观测距 离进行气压改正。 8.6.10由于洞内的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必须与洞外一致,因而要进行洞内、洞外的联 系测量。联系测量的目的,是为厂获得洞内导线的起算坐标、方位和高程。竖并联系测量 只是洞内、洞外联系测量的一个途径。随着测绘技术和仪器设备的发展,竖井联系测量有 较多的方法可供选择,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应满足8..6.3条中隧道贯通对竖井联系测 量的基本精度要求。 8.6.11隧道的施工中线,主要是用于指导隧道开挖和衬砌放样

8.6.12在隧道掘进过程中,由于施工爆破、岩层或土体应力的变化等原因,可能会侵 控制点产生位移,所以要定期进行复测。 8.6.13隧道贯通后,应及时测定贯通误差,包括:横向贯通误差、纵向贯通误差、高 程贯通误差及贯通总误差,并对最终的贯通结果和估算的贯通误差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经 验,以便指导日后的隧道测量工作。 关于隧道中线的调整,应在未衬砌地段(调线地段)进行调整。调线地段的开挖初砌, 均应按调整后的中线和高程进行放样。 8.6.14由于隧道内可能出现瓦斯气体,所以常规的电子测量仪器是不能使用的,必须 使用防爆型测量仪器,并采取安全可靠的有效防护措施。必要时,须要求瓦斯监测员一同 前往配合作业。

9.1.1~9.1.3竣丁总图与一般的地形图不完全相同,主要是为了反映设计和施工的 实际情况,是以编绘为主。当编绘资料不全时,需要实测补充或全面实测。为了使实测峻 工总图能与原设计图相协调,因此,其座标系统、高程基准、测图比例尺、图例符号等, 应与施工设计图相同。 采用数字竣工图要求的提出,主要是考虑到设计、施工图多数采用数字图形式,也是 考虑到用户对竣丁总图的方便使用和将来的补充完善

9. 2 竣工总图的编绘

9.2.1、9.2.2完整充分的收集、整理已有的设计、施了和验收资料,是编绘峻下总图 的首要任务。与实地的对照检查,是为确定资料的完整性、正确性和需要实测补充的范围。 92:3由于峻十总图基本上是一种设计图的再现,因此,图的编制内容及深度也基本上 和设计图一致,本条是竣工总图编制的基本原则。 9.2.4本次修订对峻千总图的绘制,按三种情况进行分类。即,简单项目,只绘制一张 息图:复杂项目,除绘制总图外,还应绘制给水排水管道专业图、动力工艺管道专业图、 电力及通信线路专业图等;较复杂项目,除绘制总图外,可将相关专业图合并绘制成综合 管线图。 本条是简单项日竣工总图的绘制要求,是根据历年来的编绘经验确定的。 9.2.5给水管道的各种水处理设施,主要包括:水源井、泵房、水塔、水池、消防设施 等;地上、地下各种管径的给水管线及其附属设备,主要包括:检查井、水封井、水表、 各种阀门等。 9.2.6动力管道主要包括:热力管道、煤气管道等;工艺管道主要包括:输送各种化学 液体、气体的管道;管道的构筑物主要包括:地沟、支架、各种阀门,涨缩圈以及锅炉房、 烟卤、煤场等。 9.2.7电力及通信线路主要包括:地上、地下敷设的电力电信线和电缆。地上敷设方式 包括:塔杆架设、沿建(构)筑物架设、多层管桥架设等;地下敷设方式包括直埋、地沟、 管沟、管块等。 9.2.8综合管线图是对地上、地下各种专业管线在同一图中进行综合表示。当管道密集 处及交叉处在平面图上无法清楚表示其相互关系时,可采用剖面图表示,必要时,也可以 采用立体图表示。总之,以清晰表示为原则

3.1~9.3.5当工总图无法编绘时,应采用实测的方法进行。本节给出了竣 测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技术要求。

10.1.1本章是为了满足工程建设领域对变形监测的需要而编制的。修订时,增加了 些新的测量方法和物理的监测方法,也将《93规范》中变形测量一词引伸为变形监测。 为了对监测体的变形情况有更全面准确的把握,使监测数据基本能反映监测体变化的 真实情况,反映变形量(位移量和沉降量的统称)与相关变形因子间的物理关系或统计关系, 我出监测体的变形规律,合理地解释监测体的各种变化现象,比较准确地评价监测体的安 全态势,并提供较为准确的分析预报,是变形监测的目的。 10.1.2建(构)筑物在施工期和运营期的变形监测,是建设项目的一个必要环节,能及 时地为项目的施工安全和运营安全提供监测预报。因此,对重要的建(构)筑物,要求在项 的设计阶段对变形监测的内容、范围和必要监测设施的位置做出统筹安排,也应由监测 单位制定详细的监测方案。 初始状态的观测数据,是指监测体未受任何变形影响因子作用或变形影响因子没有发 生变化的原始状态的观测值。该状态是首次变形观测的理想时机,但实际作业时,由于受 各种条件的限制较难把握,因此,首次观测的时间,应选择尽量达到或接近监测体的初始 状态,以便获取监测体变形全过程的数据。变形影响因子,是对变形影响因素的细化,它 是导致监测体产生变形的主要原因,也是变形分析的主要参数。 10.1.3关于变形监测的等级划分及精度要求: 1变形监测的精度等级,是按变形观测点的水平位移点位中误差、垂直位移的高程中 误差或相邻变形观测点的高差中误差的大小来划分的。它是根据我国变形监测的经验,并 参考国外规范有关变形监测的内容确定的。其中,相邻点高差中误差指标,是为了适合一 些只要求相对沉降量的监测项目而规定的。 2变形监测分为四个精度等级,一等适用于高精度变形监测项目,二、三等适用于中 等精度变形监测项目,四等适用于低精度的变形监测项目。 变形监测的精度指标值,是综合了设计和相关施工规范已确定了的允许变形量的1/20 作为测量精度值,这样,在允许变形范围之内,可确保建(构)筑物安全使用,且每个周期 的观测值能反映监测体的变形情况。 3重大地下工程,是指开挖面较大、地质条件复杂和环境变形敏感的地下工程,其他 则为一般地下工程。 0.1:4变形监测点的分类,是按照变形监测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 求不同确定的,本规范将其分为三种: 1基准点是变形监测的基准,点位要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且须建立在变形区以外的稳 定区域。其平面控制点位,一般要有强制归心装置。 2工作基点是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使用,在观测期间要求稳定不变。其平面控制 点位,也要具有强制归心装置。 3变形观测点,直接理设在能反映监测体变形特征的部位或监测断面两侧。要求结构 合理、设置牢固、外形美观、观测方便且不影响监测体的外观和使用。 监测断面,是根据监测体的基础地质条件、建筑结构的复杂程度和对监测体安全所起

作用的重要性进行划分的。 10.1.5监测基准网布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建立变形监测的基准体系。复测的目的 是为了检验基准点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基准体系的建立,是确定监测体变形量大小的依据。但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 坏等原因,不可避免地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了验证基准网点的稳定性,对其进行定 期复测是必要的,复测时间间隔的长短,要根据点位稳定程度或自然条件的变化情况来确 定。 10.1.6变形监测网的布设,是为了直接获取监测体的变形量。变形监测周期,应根据 监测体的特性、变形速率、变形影响因子的变化和观测精度等综合确定。当监测体的变形 受多因子影响时,以其作用最短的周期为监测周期。 监测周期并非一成不变,作业过程中要依据监测体变形量的变化情况适当调整,以确 保监测结果和监测预报的适时准确。 通常,当最后的三个较长监测周期的变形量小于观测精度时,可视监测体为稳定状态 10.1.7本条是各期变形监测的作业原则,主要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从 而达到保障监测精度的目的。 10.1.10变形监测的目的是及时掌握监测体的变形情况,确保监测体在施丁或运营期间 安全,并提供准确的安全预报。所以,一旦观测成果出现本条所指的3种异常情形,要求 即刻通知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工程事故发生。 常见的建(构)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参考表20。其他类型的监测项目的变形允许值 可参考相关的设计规范,或由设计部门确定。变形监测的变形量预警值,通常取允许变形 值的75%。

表20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

注:1本表引用自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2表中数值,为建筑物地基实际最终变形允许值。 3有括号的数值,仅适用于中压缩性土。 4l为相邻柱基的中心距离,单位为mm;H为自室外地面起算的 度,单位为m。 5 倾斜,指基础倾斜方向两端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 6局部倾斜,指砌体承重结构沿纵向610m内,基础两点的沉降差 的比值。

注:1本表引用自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 2表中数值,为建筑物地基实际最终变形允许值。 3有括号的数值,仅适用于中压缩性土。 4l为相邻柱基的中心距离,单位为mm;H为自室外地面起算的建筑物高 度,单位为m。 5 倾斜,指基础倾斜方向两端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 6局部倾斜,指砌体承重结构沿纵向6~10m内,基础两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 的比值。

10. 2 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

10.2.1三角形网是变形监测基准网常用的布网形式,其图形强度、可靠性和观测精度 都较高,可满足各种精度的变形监测对基准网的要求。GPS定位技术在变形监测基准网的建 立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导线网以其布网形式灵活见长,但其检核条件较少, 常用于困难条件下低等级监测基准网的建立。视准轴线是最简单的监测基准网,但须在轴 线上或轴线两端设立检核点。 10.2.2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的布设: 1由于变形监测是以单纯测定监测体的变形量为目的,因此,采用独立坐标系统即可 满足要求。 2由于变形监测区域面积一般较小,采用一次布网形式,其点位精度比较均匀,有利 于保证基准网的布网精度。 3将狭长形建筑物的主轴线或其平行线纳入网内,是监测基准网布网的典型做法。 4大型工程布网时,应充分顾及网的精度、可靠性和灵敏度等指标的规定为新增内容,

主要是基于大型工程监测精度要求较高、内容较多、监测周期较长的考虑。 10.2.3由于监测基准网的边长较短,观测精度和点位的稳定性要求较高,采用有强制 归心装置的观测墩是较为普遍的做法。 10.2.4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1相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是制定相关技术指标的依据。它也和表10.1.3中变 形观测点的点位中误差系列数值相同。但变形观测点的点位中误差,是指相对于邻近基准 点而言;而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是相对相邻基准点而言。 理论上,监测基准网的精度应采用高于或等于监测网的精度,但如果提高监测基准网 点的精度,无疑会给高精度观测带来困难,加大工程成本。故,采用相同的点位中误差系 列数值。换句话说,监测基准网的点位精度和监测点的点位精度要求是相同的。 2关于水平位移变形监测基准网的规格。 为了让变形监测的精度等级(水平位移)一、二、三、四等和工程控制网的精度等级系 列一、二、二、四等相匹配或相一致,仍然取0.7”、1.0”、1.8”和2.5”作为相应 等级的测角精度序列,取1/300000、1/200000、1/100000和1/80000作为相应等级的 测边相对巾误差精度序列,取12、9、6、4测回作为相应等级的测回数序列,取1.5mm、3.0mm、 6mm和12mm作为相应等级的点位中误差的精度序列。 根据纵横向误差计算点位中误差的公式:

mα=L/("e) +(F)

21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精度规格估算

要说明的是,相应等级监测网的平均边长是保证点位中误差的一个基本指标。布网时, 监测网的平均边长可以缩短,但不能超过该指标,否则点位中误差将无法满足。平均边长 指标也可以理解为相应等级监测网平均边长的限值。以四等网为例,其平均边长最多可以 放长至600m,反之点位中误差将达不到12.0mm的监测精度要求。 3关于水平角观测测回数。 对于测角中误差为1.8”和2.5”的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的测回数,采用相应等级工 呈控制网的传统要求,见本规范第3章。 对于测角中误差为0.7”和1.0”的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的测回数,分别规定为12 则回和9测回(1,级仪器),主要是由于变形监测网边长较短,目标成像清晰,加之采用强 制对中装置,根据理论分析并结合工程测量部门长期的变形监测基准网的观测经验,制定 出相应等级的测回数。其较《93规范》的测回数有所减少,例如一等网的观测,规定为采 用1”级仪器,测角中误差为0.7”时,测回数为12测回。工程实践也证明,测回数在12 则回以上时,测回数的增加,对测角精度的影响很小。 另外,在国家大地测量中,测角中误差为0.7”时,将1”级仪器的测回数规定为: 三角网21测回,导线网15测回;本次修订将监测基准网的测回数规定为12测回,其较国 家导线测量的测回数15略少。 测角中误差为1.0”时,在国家大地测量中,将1”级仪器的测回数规定为:三角网 5测回,导线网10测回;在本规范第3章中,将1”,级仪器的测回数规定为12测回。本 次修订将监测基准网的测回数规定为9测回,其与国家导线测量的测回数10接近,较《93 规范》的测回数降低一个级别。 注:测回数,是按全组合法折算成方向法的测回数。 4当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网设计成GPS网时,须满足表10.2.4中相应等级的相邻基 准点的点位中误差的精度要求,基准网边长的设计须和观测精度相匹配。 10.2.6对于三、四等监测基准网,采用与本规范第3章相同的电磁波测距精度系列, 即5mm级仪器和10mm级仪器,补充了一、二等监测基准网的1mm级和2mm级仪器的测距精 度系列。考虑到监测基准网的精度较高,对测回数作了适当调整。 10.2.7三等以上的GPS监测基准网,只有采用精密星历进行数据处理,才能满足相应 的精度要求。

10.3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

103.2本条给出了不同类型基准点的理设要求,作业时,可根据工程的类型、监测周 期的长短和监测网精度的高低合理选择。 10.3.3关于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1相邻基准点的高差中误差,是制定相关技术指标的依据。它也是和表10.1.3中 变形观测点的高程中误差系列数值相同。但变形观测点的高程中误差,是指相对于邻近基 准点而言,它与相邻基准点的高差中误差概念不同。 2每站高差中误差,采用本规范传统的系列数值,经多年的工程实践证明是合理可行 的,其保证了各级监测网的观测精度。

差较差为每站高差中误差的2√2√n石倍,作为各自的限值,其中n为站数。 10.3.4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是参考了现行国家标准《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 范》GB12897、《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和本规范4.2节水准测量的相关 要求制定的。

10.4基本监测方法与技术要求

10.4.1本条列出了不同监测类别的变形监测方法。具体应用时,要根据监测项目的特 点、精度要求、变形速率以及监测体的安全性等指标,综合选用。本次修订增加了一些新 的观测方法和物理的监测方法。 10.4:2、104.3三角形网、交会法、极巫标法,是水平位移观测常采用的方法。 10.4.4视准线法主要用于单一方向水平位移测量,本条给出了作业的具体要求。 10.4.5引张线法适用于单一方向水平位移测量,对其主要构成和要求说明如下: 1引张线分为有浮托的引张线和无浮托的引张线。它由端点装置、测点装置、测线及 保护管等组成。固定端装置包括定位卡、固定栓:加力端包括定位卡、滑轮和重锤等。要 求对所有金属材料做防锈处理,或重要部件如V型槽、滑轮等要求采用不锈钢材制作。 2有浮托的引张线的测点装置包括水箱、浮船、读数尺及测点保护箱;无浮托的引张 线则无水箱、浮船。 3测线一般采用0.81.2mm的不锈钢丝。测线越长,所需拉力越大,所选钢丝的 圾限拉力应为所需拉力的2倍以上。40~80kg的拉力,适用于200~600m长度的弓张线。 0.4:6止、倒垂线法,是大项水平位移观测行之有效的方法。该方法也可在高层建筑 物的主体挠度观测中采用。对正倒垂线的主要构成和要求分别说明如下: 1正垂线由悬线装置、不锈钢丝或不锈因瓦丝、带止动叶片的重锤、阻尼箱、防锈抗 冻液体、观测墩、强制对中基座、安全保护观测室等组成。 悬挂点应考虑换线及调整方便且必须保证换线前后位置不变;观测墩宜采用带有强制 对中底盘的钢筋混凝土墩,必要时可建观测室加以保护;不锈钢丝或不锈因瓦丝的极限拉 力应大于重锤重量的2倍;在竖井、野外等易受风影响的地方,应设置直径大于100mm的 防风管。 重锤重量一般按(85)式确定: W≥20(1+0.02L) (85)

式中W一重锤重量(kg); L一测线长度(m)。 2倒垂线由固定锚块、无缝钢管保护管、不锈钢丝或不锈因瓦丝、浮体组(浮筒)、防 锈抗冻液体(变压油)、观测墩、强制对中基座、安全保护观测室等组成。 钻孔保护管宜用经防锈处理的无缝钢管,壁厚宜在6.5~8mm,内径大于100mm;观测 敦宜采用带有强制对中底盘的钢筋混凝土墩,必要时可建观测室加以保护;不锈钢丝或不 锈因瓦丝的极限拉力应大于浮子浮力的3倍。 浮体组宜采用恒定浮力式,也可是非恒定浮力式。浮子的浮力一般按(86)式确定:

10.5工业与民用建筑变形监测

10.5.1本条给出了工业与民用建筑在施工和运营期间对建筑场地、建筑基坑、建筑主 体进行变形监测的主要内容。 10.5.2拟建建筑场地的沉降观测,主要是为了确定建筑场地的稳定性。通常采用水准 测量的方法,确定地面沉陷、地面裂缝或场地滑坡等的稳定性。 0.5.3基坑支护结构的安全,是建筑物基础施了的重要保证。基坑的变形监测,具体 反映了基坑支护结构的变化情况,并为其安全使用提供准确的预报

根据经验,通常将基坑开挖深度的4%,作为基坑顶部侧向位移的施工监测预警值。监 测精度通常采用二、三等。 10.5.4由于地面大量卸载,原来的土体平衡被打破,基坑的回弹量较大,故会发生基 抗底面的“爆底”或“鼓底”现象。所以,基坑的回弹对重要建(构)筑物的影响不容忽视。 对基坑回弹观测,目前认识较统一,即测定大型深理基础在地基土卸载后相对于开挖前基 坑内外影响范围内的回弹量。本条给出了回弹观测的具体规定。 10.5.5地基土分层观测,就是测定高层或大型建筑物地基内部各分层土的沉降量、沉 降速率以及有效压缩层的厚度。 观测标志的埋设深度,最深应超过地基土的理论压缩层厚度(根据工程地质资料确定), 否则将失去土的分层沉降观测的意义。 10.5.6地下水位的变化,也是影响建筑物沉降变化的重要因素。故,对地下水位变化 比较频繁的地区或受季节、周边环境(江、河等)水位变化影响较大的地区,要进行地下水 位监测。本条为新增内容。 当地下水位的变化,成为影响建筑物沉降的主要因素时(如基坑降水或潮汐),要及时 根据地下水位的变化调整沉降观测周期。 10.5.8关于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周期和终止观测的沉降稳定指标: 1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的时间长短,以全面反映整个沉降过程为宜。 2对于建(构)筑物沉降观测,广大作业人员和建设单位,都希望规范能给出一个恰当 的终止观测的稳定指标值。 经规范组调研,不同地域的指标有所差异,基本上在0.01~0.04mm/日之间。为稳 安,规范修订采用相对较严的0.02mm/日,作为统一的终止观测稳定指标值。 3修订增加建筑物封后每3个月观测一次并持续观测一年的要求,主要是考虑多数 建筑物在封顶后一年大多都可进行竣工验收且建筑物的沉降趋于稳定(日沉降速率小于 0.02mm/日)。 10.5.9建(构)筑物的主体倾斜观测,是指测定其顶部和相应底部观测点的相对偏移值。 本条给出了采用水平位移观测方法测定建(构)筑物主体倾斜的具体规定。当建(构)筑物整 体刚度较好时,也可采用基础差异沉降推算主体倾斜的方法,参见本规范10.4.11条的 相关规定。 10.5.11 日照变形量与日照强度和建筑的类型、结构及材料相关,周期性变化较为显著, 对建筑结构的抗弯、抗扭、抗拉性能均有一定影响。因此,应对特殊需要的建(构)筑物进 行日照变形观测。本条给出了日照变形观测的具体要求

10. 6 水工建筑物变形监测

10.6.1本条给出了水工建筑物的开挖场地、围堰、坝体、涵闸、船闻和库首区、库区SN/T 5291-2021 海关放射性检测实验室建设规范.pdf, 在施工和运营期间的主要监测内容。 本规范将工矿企业的灰坝、尾矿坝等也归在此类(见本规范10.6.6条),监测内容可 参照选取、监测精度可适当放宽。 就水工建筑物的变形监测而言,本规范提倡采用自动化监测手段。目前,在国内多个 天型水工建筑物的施工和运营中都有所采用且效果良好。但对一些关键部位的自动化监测 设施,在应用初期,有必要采用与人工测读同步进行的方法,以便得到完整、准确、可靠

的监测数据。 10.6.2施工期变形监测是为保证施工安全而进行的阶段性变形监测。监测内容和监测 精度是参照国家现行标准《水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DL/T5173和《水利水电工程施 工测量规范》SL52一93对本规范相关内容进行修订的,并对个别指标做了适当调整。 10.6.3混凝土水坝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是在《93规范》的基础上,参照国家现行标 准《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DL/T5178综合制定的,并增加了挠度观测的精度要求。 10.6.4本条是水项变形观测点布设的基本要求,监测断面及观测点的布置,宜遵循少 而精的原则。 10.6.5水坝的变形监测周期,是根据我国大坝施工和大坝安全监测的长期实践经验制 定的。 本条对《93规范》的相关内容作了细化处理,可操作性更强。 在第4款中所列几种情况,是大坝变形的最敏感时期,要求增加观测次数,以取得完 整有效的分析数据,也可对主体工程设计作进一步验证。 10.6.6由于灰坝、尾矿坝是用来集中堆放工业废渣、废料等污染物的,虽然规模不大, 但其对环境的危害性较大,故提出要对坝体的安全性进行监测。变形监测可参照水坝的主 要技术要求放宽执行。 0.6.7坝项工程属主坝或夹防渗心墙,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一般相对较低。其体监测 精度可根据提防工程的级别、堤形、设计要求和水文、气象、地形、地质等条件综合确定, 10.6.8大型涵闸监测的精度指标,是参照混凝土坝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确定的。 10.6.9库区地质缺陷、跨断裂及地震灾害的监测,是为确保水利枢纽工程安全运行而 进行的一项重要监测工作,主要是为了分析评价水库蓄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周围环境的 变化对水库运行的影响等,根据影响的程度将其分为重要监测项目和普通监测项目。本条 是库首区、库区地质缺陷、跨断裂及地震灾害监测的原则性规定。

10. 7 地下工程变形监测

107.1地下工程主要是指位于地下的大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包括地下商场、地下 车库、地下仓库、地下车站及隧道等工程项目, 地下工程所处的环境条件与地面工程全然不同,由于自然地质现象的复杂性、多样性, 也下工程变形监测对于指导施工、修止设计和保证施工安全及营运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 义。实践表明,如对地下建筑物和地下隧道的变形控制不力,将出现围岩迅速松弛,极易 发生冒顶塌方或地表有害下沉,并危及地表建(构)筑物的安全。 地下工程变形监测,一般分为施工阶段变形监测和运营阶段变形监测。本条按这两个 阶段分别给出了相关的监测项目和主要监测内容。 0.7.2地下建(构)筑物和隧道的结构、基础变形,与其理设深度、开挖跨度、围岩类 别、支护类型、施工方法等因素有关。由于水土压力的变化,势必要对地面的建(构)筑物 支地下的管线设施,造成影响。本条对相关的监测项自分别给出了不同的监测精度要求。 地下建(构)筑物的监测精度,通常较地面同类建(构)筑物提高一个监测精度等级。 隧道监测精度,主要是根据铁路、公路隧道设计和施工规范中初期支护相对位移允许 值,并结合隧道工程变形监测的特点综合确定的。 受影响的地面建(构)筑物的变形监测精度,是根据该建(构)筑物的重要性和变形的敏

感性来确定的。 10.7.3地下工程变形监测周期与埋深、地质条件、环境条件、施工方法、变形量、变 形速率和监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等因素有关。就不同监测体分别说明如下: 1由于地下建(构)筑物的多样性和岩土工程条件的复杂性,因此,变形监测周期要根 据具体情况并配合施工进度确定。 2常见的隧道施工方法有新奥法和盾构法两种,根据施工工艺的不同,分别给出了不 司的监测周期要求。 对于盾构法施工的隧道,由于隧道的管片衬砌支护和隧道掘进几乎同时进行,管片背 后的注浆也能及时的跟进,该施工工艺的整体安全性较好。因此,只需对不良地质构造、 断层和衬砌结构裂缝较多的隧道断面进行变形监测。 3基坑开挖或基坑降水,会破坏周围建(构)筑物基础的土体平衡,因此要对相关建(构 筑物进行变形监测,变形监测的周期要求与基坑的安全监测同步进行。 4隧道的掘进,会对隧道上方的地面建(构)筑物造成影响,特别是采用新奥法掘进工 艺。首次观测要求在影响即将发生前进行,即在开挖面距前方监测体H+h(H为隧道埋深,h 为隧道高度)前进行初始观测。 5第5、6两款的要求,与对地面建(构)筑物的监测要求相同,也符合变形监测的基 本原则。 10.7.5、10.7.6地下建(构)筑物和隧道变形监测的变形观测点布设和观测要求: 1地下工程基准点的布设和地面的要求有所不同,根据地下工程的特点,分别给出了 也下建(构)筑物和隧道基准点的布设要求。 2地下建(构)筑物的变形观测点要求布设在主要的柱基、墩台、地下连续墙墙体、地 下建筑底板上,隧道的变形观测点要求按断面布设在贞部、底部和两腰,这些都是监测体 上的基本特征点。规范对新奥法的断面间距提出了其体要求(10~50m),由于盾构法施工工 艺的整体安全性较好,故不做具体规定,只要求对不良地质构造、断层和衬砌结构裂缝较 多部位的断面进行监测。 3变形观测方法与地面的基本相同。收敛计适用于隧道衬砌结构收敛变形测量,作业 时应注意其精度须满足位移监测的要求。 10.7.8本条对受影响的不同对象,如地面建(构)筑物、地表、地下管线等的点位布设 分别给出了具体要求。地下管线变形观测点采用抱箍式和套筒式标志,主要是防止对监测 体造成破坏;当不能在管线上直接设点时(如燃气管道),可在管线周围土体中理设位移传 感器间接监测。 10.7.9地下工程变形监测布设各种物理监测传感器(应力、应变传感器和位移计、压力 计等)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监测不良地质构造、断层、衬砌结构裂缝较多部位和其他变形敏 感部位的内部(深层)压力、内应力和位移的变化情况,为进一步治理和防范提供依据。 10.7.10在地下工程运营期间,各种位移的变化进入相对缓慢的阶段,因此,变形监测 的内容可适当减少,监测周期也可相应延长

内容。本条按桥梁的类型分别列出了施工期和运营期的主要监测项目。本节为规范新增 内容。 10.8.2特大型、大型、中小型桥梁的划分方法,可参考相关公路、铁路桥梁设计和施 工规范的划分方法确定,本规范不再另行规定。 10.8.3GPS测量、极坐标法、精密测(量)距、导线测量、前方交会法和水准测量是桥梁 变形监测的常用方法。正垂线法和电垂直梁法分别见本规范第10.4.6条和第10.4.11 条的相关说明。 10.8.4温度因素是分析研究大桥结构及基础变形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对重要的特 大型桥梁有必要建立与变形监测同步的温度量测系统,以便掌握大桥及其基础内的温度分 布与温度变化规律。水位和流速、风力和风向等是引起桥梁变形的外界因素。 10.8.5本条针对桥型、桥式、桥梁结构的不同,结合本规范表10.8.1的监测内容 分别给出了桥墩、梁体和构件(悬臂法浇筑或安装梁体、支架法浇筑梁体、装配式拱架)、 素塔、桥面、桥梁两岸边坡等不同类型的变形点位布设要求,这些都是桥梁变形监测的重 要特征部位。 10.8.6由于各种类型桥梁的施工工艺流程差别较大,建设周期也不同、跨越的形式不 司(江河、沟谷)很难做出统一的要求。因此,本规范对桥梁施工期的变形监测周期,不做 具体规定。 10.8.7对桥梁运营期的变形监测,要求每年观测1次或每年的夏季和冬季各观测1次。 这是保证桥梁安全运营的常规要求。洪水、地震、强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会对桥梁的 安全构成威胁,因此,要求在此阶段适当增加观测次数。

10.10数据处理与变形分析

10.10.2关于监测基准网的数据处理: 1观测数据的改正计算和检核计算是数据处理的首要步骤。 2良好的观测数据,是变形监测的质量保证。规模较大的网,由于观测数据量较大, 很难直接判断观测质量的高低T/CECS94-2019 建筑排水内螺旋管道工程技术规程及条文说明,因此,要求进行精度评定。精度评定,可采用本规范第3、 4章的相关方法或其他数理统计方法。 3基准网平差的起算点,要求是稳定可靠的点或点组。最小二乘测量平差检验法是点 位稳定性检验的常用方法。本规范提倡采用其他更好的、更可靠的统计检验方法。 0.10.3监测基准网和变形监测网,只是构网内涵的不同,没有等级的差异,二者的观 测方法和精度要求是完全等同的(参见本规范第10.2.4条和10.3.3条的说明),故其 数据处理方法也是相同的。 10.10.5本条是根据目前国内外变形分析的理论并结合监测工程的要求确定。其中的观 则成果可靠性分析、累计变形量和两相邻观测周期的相对变形量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的作 用分析是变形分析的基本内容,要求所有的监测项目都应该做到。回归分析和有限元分析 是对较大规模或重要的监测项目的要求。 通过准确全面的变形分析,可对监测体的变形情况做出恰当的物理解释。 10.10.6将《93规范》中按水平位移测量和垂直位移测量分别提交资料的要求,改为按 监测工程项目提交资料。 其他影响因素的相关曲线图主要有:位移量、降雨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图、位移量与降 雨量租关曲线图、位移量与地下水动态租关曲线图、深部位移量曲线图等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