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1286-2018 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

GB 51286-2018 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GB 51286-2018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2.4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06980
下载资源

GB 51286-2018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GB 51286-2018 城市道路工程技术规范

人有时不能一次穿越道路,为了提高行人过街的安全性,需要在 人行横道中设置停留的区域。因此,规定当行人穿越机动车道的 长度大于16m时,需设置二次过街设施,同时规定了具体的设 置要求。这样既能保证行人过街安全,文有利于信号控制方案优 化,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

3.5.5快速路是连续通行的交通流,为了保证行驶的安全,人

车与非机动车同路幅布置时,如果两者的速度差大于20km/h 发生事故的概率会增加,而且事故的严重性也会增高。因此,两 者速度差较大时,应对各自的路权采用设施分隔。 3.5.7长度大于1000m,行驶机动车的隧道,考虑汽车尾气的 污染对通风的要求比较高,目前技术条件下,行人和非机动车在 隧道中通行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GTCC-087-2018 电气化铁路用70mm2~150mm2铜合金绞线-铁路专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实施细则,因此禁止与机动车在同一孔内 设置非机动车和行人通道;长度小于等于1000m的隧道,若要 求设置非机动车和行人通道时,必须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和行人 之间设置安全隔离设施,保证各自的安全。

车与非机动车同路幅布置时,如果两者的速度差大于20km/h, 发生事故的概率会增加,而且事故的严重性也会增高。因此,两 者速度差较大时,应对各自的路权采用设施分隔

3.5.7长度大于1000m,行驶机动车的隧道,考虑

染对通风的要求比较高,目前技术条件下,行人和非机动车 首中通行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禁止与机动车在同一孔 置非机动车和行人通道;长度小于等于1000m的隧道,若 设置非机动车和行人通道时,必须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和行 间设置安全隔离设施,保证各自的安全

3.5.8步行街最小宽度的规定是为了满足日常维护以及应急车

3.5.8步行街最小宽度的规定是为了满足日常维护以及, 辆通行的要求。

3.5.9近几年在绿色出行理念的倡导下,非机动车专用

3.6.13.6.3伴随看区域化、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快速发展,我 国各大、中城市交通出行需求迅速增长,道路交通面临巨大压 力,为实现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战略自标,有效引导城市交通结 构向公共交通转化,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中,必须考虑与道路相 关的公共交通通道和场站设计。

3.7公共停车场和城市广场

.1 规定广公共停车场和城市广场选址和规模确定的原 花

3.7. 2、3. 7. 3

8.1道路强度、稳定性及耐久性要求,是保证道路具有足 承载能力、抗变形能力:使道路不出现各种病害和塌陷,并 预期使用寿命的基本要求,这个基本要求应贯穿道路工程放 全过程,如原材料的检验和试验、路用材料的配合比设计、 过程的控制和检验及开放交通等各环节。

通您 定保证通蹈其有定吸 的承载能力、抗变形能力,使道路不出现各种病害和塌陷,并达 到预期使用寿命的基本要求,这个基本要求应贯穿道路工程施工 的全过程,如原材料的检验和试验、路用材料的配合比设计、施 工过程的控制和检验及开放交通等各环节。 3.8.2近儿年道路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塌陷现象较多,其中主要 原因是施工过程疏于控制,没有按照规定程序和检验标准进行检 验和验收,因此本条对易引发安全和质量事故的关键环节予以强 调以引起重视,加强规范管理。 3.8.3基坑、基槽及道路边坡、挡土墙施工,是易出现重大安 全隐惠的工序,监控量测是结构安全的重要保证,应根据地势, 环境状况、基坑深度及施工现场土壤种类等因素确定施工技术措 施和监控量测方法;对地下水的控制是安全施工的重要保证,但 同时要遵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原则。 3.8.4为保证道路结构安全,避免施工过程中地基承载力处于 极限状态,稳定和沉降是高填土路基和软基施工控制的关键因 素,应加强施期间的动态观测,保证施工期间的安全和稳定并

3.8.2近几年道路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塌陷现象较多,其

原因是施工过程疏于控制,没有按照规定程序和检验标准进行检 验和验收,因此本条对易引发安全和质量事故的关键环节予以强 调以引起重视,加强规范管理。 3.8.3基坑、基槽及道路边坡、挡土墙施工,是易出现重大安 全隐惠的工序,监控量测是结构安全的重要保证,应根据地势 环境状况、基坑深度及施工现场土壤种类等因素确定施工技术措

因是施工过程疏于控制,没有按照规定程序和检验标准进行 和验收,因此本条对易引发安全和质量事故的关键环节予以 以引起重视,加强规范管理。

极限状态,稳定和沉降是高填土路基和软基施工控制的关键因 素,应加强施工期间的动态观测,保证施工期间的安全和稳定并 使工后沉降控制在设计允许范围内。

4.1.1城市桥梁设计应符合城乡规划的要求。安全可靠、适用 射久是设计的目的和功能需求,技术先进要求城市桥梁设计积极 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丁艺、新结构,大型城市桥梁、高架道 路桥梁、立交桥梁的设计应注意工程总体的经济合理,除桥梁主 本结构的造价外,还应综合考虑桥梁附属设施、征地拆迁、施工 厂艺、建设周期、维修养护等诸多影响工程总投资的因素。城市 桥梁建设主要是解决交通功能的需求,但大多数情况下城市大型 桥梁还将成为城市中比较突出的景观建筑,设计中应对其与周围 环境的协调、总体布局的舒展、造型的美观予以足够重视。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构建资源节约 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找国的基本国策。城市桥梁是一项重要的 诚市基础设施,城市桥梁建设应在安全、适用的前提下,遵循有 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防洪抢险、抗震救灾的原则,控制工 程建设规模、工程用地、材料用量及工程投资,桥梁设计方案应 通过全面、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选用经济合理、与环境协调 的总体布局和结构造型。 4.1.2桥梁的桥下净空应符合下列规定: 1通航河流的桥下净空应按批准的城乡规划的航道等级确 定。通航海轮桥梁的通航水位和桥下净空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通航海轮桥梁通航标准》JT311的规定。通航内河轮船桥梁 的通航水位和桥下净空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内河通航标准》 GB50139的规定,并应充分考感河床演变和不同通航水位航迹 找恋化

1通航河流的桥下净空应按批准的城乡规划的航道等级确 定。通航海轮桥梁的通航水位和桥下净空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通航海轮桥梁通航标准》JTJ311的规定。通航内河轮船桥梁 的通航水位和桥下净空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内河通航标准》 GB50139的规定,并应充分考虑河床演变和不同通航水位航迹 线的变化。 2不通航河流的桥下净空应根据计算水位或最高流冰面加

安全高度确定。 3跨越道路或公路的城市跨线桥梁,桥下净空应分别符合 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37、《公路工程技 术标准》JTGBO1的建筑限界规定 4跨越城市轨道交通或铁路的桥梁,桥下净空应分别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和《标准轨距铁路建 筑限界》GB 146. 2 的规定,

4.1.3桥位附近存在燃气输送管道、输油管道及易爆和

力在4公斤/平方厘米(0.4兆帕)以上的煤气管道、10干伏以 上的高压电力线和其他易燃易爆管线”。对于按此条规定允许在 桥上通过的压力不大于0.4MPa燃气管道和电压在10kV以内的 高压电力线,其安全防护措施应分别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城镇燃 气设计规范》GB50028、《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 的规定要求,

4.1.5通航河流上桥梁的桥位选择应符合城乡规划,满足相应

1位于内河航道上的桥梁,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内河通 航标准》GB50139中关于水上过河建筑物选址的要求; 2通航海轮的桥梁、桥位选择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通航 海轮桥梁通航标准》JTJ311的规定; 3位于通航河流或有漂流物的河流中的桥梁墩台,应考虑 船舶或漂流物的撞击作用,撞击作用标准值按现行行业标准《公 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1GD60的规定取值;对临近车行道 易受汽车撞击的桥墩应考虑汽车的撞击作用,撞击作用标准值按 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O的规定取值。 必要时采取相应的防撞构造措瓶

4.1.6桥梁应根据道路的等级和使用要求设置必要的护

1桥梁人行道或检修道外侧必须设置人行道栏杆; 2对主十路和次十路的桥梁,当两侧无人行道时,两侧应 设检修道; 3对主十路、次十路、支路的桥梁,当跨越急流、天河、 深谷、重要道路、铁路、主要航道或桥面常有积雪、结冰时,外 则应米用加强栏杆; 4对快速路桥、机动车专用桥的桥面两侧应设置防撞护栏 4.1.7市区、特别是老市区受条件限制在布设引道、引桥时易 造成两侧街区出入交通堵暴,为保证消防、救护、抢险等车辆进 出畅通,应结合引道、引桥、街区支路和防洪抢险的要求布设必

4.1.8桥面与地下通道应有完善的防水、排水设施。桥面必须

设排水管将水排到地面排水系统中,不能置接将水排

通常情况下,地下通道内需设排水泵,以保证地下通道路面 车道排水畅通,减少路面薄层水影响,以保证行车安全。若地下 通道路面积水较深,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4.1.9条文规定了桥梁结构要明确设计使用年限要求,

4.1.10桥梁应根据城乡规划、城市环境、市容特点,进行绿 化、美化市容和保护环境设计。对特大型和大型桥梁、高架道路 桥、大型立交桥梁在工程建设前期应做环境影响评价,工程设计 中应做相应的环境保护设计。

4.2.1通过对城市桥梁车辆荷载标准、公路桥涵汽车荷载标准,

4.2.1通过对城市桥梁车辆荷载标准、公路桥涵汽车荷载标准, 以及两种荷载标准对梁式桥(包括简支梁、连续梁)产生的荷载 效应和荷载效应组合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结合现行行业标准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的调整结果,并进行城市桥 梁相关荷载研究后,提出本条,

4.2.2鉴于城市人口稠密,人行交通繁忙,对桥梁人行道的设

计人群荷载作出相应的规定,

不做设施分隔,道路使用过程中,还可能发生路幅调整等情况, 本条规定了非机动车荷载的取用应充分考虑使用过程行驶荷载的 可能性,避免造成桥梁结构的损伤和破坏

4.2.4作用在人行道栏杆、扶手上的荷载仅考虑人群作用。这

也是对局部构件的计算(只供计算栏杆、扶手用),不影 构件,而且规定水平和竖向荷载分别计算。

的其他荷载作出规定。其他荷载及其作用与作用效应组合均执行 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的有关规定。

4.3.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关系到结构的破坏和安全

体情况采用不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 准》GB 50153 所列等级

4.3.3独柱单支点支承的梁桥及曲线梁桥,应选用具有

4.3.3独柱单支点支承的梁桥及曲线梁桥,应选用具有

对于曲线梁桥,特别是独柱支承的曲线梁桥,在温度变化、 收缩、徐变、预加力、制动力、离心力等情况作用下,其平面变 形与曲线梁桥的曲率半径、墩柱的抗推刚度、支承体系的约束情 况及支座的剪切刚度密切相关,在设计中应采用满足梁体受力和 变形要求的合理支承形式,并在墩顶设置防止梁体外移、倾覆的 限位构造等

临近车行道,易受汽车撞击的桥梁墩及柱受汽车撞击作用的 力值、位置可按现行行业标准《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的规定取值。

构应具有足够的抗倾覆安全度,并应采取防止梁体外移、倾覆的 限位构造等措施

4.4.1我国处于世界两大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和亚欧地震 带之间,是一个强震多发的国家。我国地震的特点是发生频率 高、强度大、分布范围广、伤亡大、灾害严重。几乎所有的省 市、自治区都发生过六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自20世纪80年代 以来,国外发生的强烈地震,不仅造成了人员伤亡,而且造成了 极大的经济损失。突发的强烈地震使建设成果毁于一,引发长 期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并带来难以慰籍的感情创伤。桥梁是 生命线系统十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震救灾中,城市交通运 输网更是抢救人民生命财产和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减轻次

生灾害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对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峰值为0.05g 及以上地区的城市桥梁进行抗震设计,并应采取抗震措施。

.本观池灰找凹图 友,考感划城深的 重要性和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本看确保重点和节约投资的原 则:将不同桥梁给予不同的抗震安全度。具体来讲,将城市桥梁 分为甲、乙、丙和丁四个抗震设防类别,其中甲类桥梁定义为悬 素桥、斜拉桥和大跨度拱桥(跨度大于150m的拱桥定义为大跨 度拱桥),这些桥梁承担交通量大,投资很大,而且在政治、经 济上其有非常重要的地位:7类桥梁为城市交通网络上板纽位置 的桥梁、快速路上的城市桥梁;内类为城市主十路,轨道交通桥 梁;丁类为除甲、乙、内一类桥梁以外的其他桥梁。各类城市桥 梁按照分类进行抗震设防后,在E1地震作用和E2地震作用下 的抗震设防自标在程度上有所提高或降低。例如,虽然在E1地 震作用下各类桥梁基本无损伤,但在E2地震作用下甲类城市桥 梁的损坏是轻微甚至是基本完好的,而内类城市桥梁在E2地震 作用下可能发生破环,

的抗震设防自标在程度上有所提高或降低。例如,虽然在E1地 震作用下各类桥梁基本无损伤,但在E2地震作用下甲类城市桥 梁的损坏是轻微基至是基本完好的,而丙类城市桥梁在E2地震 作用下可能发生破坏。 4.4.3技术特别复杂的特大桥梁投资很大,在政治、经济上具 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结构周期长,需要进行非线性时程地震 支应分析。日前国家相关标准尚没有提供可供进行非线性时程地 震反应分析所需的地震加速度时程。因此应按地震安全性评价确 定这些桥梁地震动参数。 参数有较大影响,采用土层笑

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结构周期长,需要进行非线性时程地震 反应分析。日前国家相关标准尚没有提供可供进行非线性时程地 震反应分析所需的地震加速度时程。因此应按地震安全性评价确 定这些桥梁地震动参数。

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的双参数分类方法将场地划分为五 类:五类场地分别为岩石、坚硬土或软质岩石、中硬土、中软土 和软弱士,这一分类方法得到了我国工程界的普遍认同,更能反 映场地特性对地震动参数的影响。

4.4.5桥梁减震或隔震设计是通过延长结构的基本周期

地震能量集中的范围,从而降低结构的地震力。伯延长结构周期 的同时,必然使得结构变柔,从而可能导致结构在正常使用荷载 作用下结构发生有害振动、因此要求隔震结构应具有一定的刚度

和屈服强度,保证在正常使用荷载下(如风、制动力等)结构不 发生屈服和有害振动。 司时,采用减震或隔震设计的桥梁结构的变形比不采用减震 或隔震技术的桥梁大,为广确保减隔震桥梁在地震作用下的预期 性能,在相邻上部结构之间应设置足够的间隙,因此必须对伸缩 缝装置、相邻梁间限位装置、防落梁装置等进行合理的设计,并 对施工质量给予明确规定。

4.5施工 4.5.1本条规定对桥梁施工期间交通组织提出了要求,应当尽 可能少的占用现况道路资源,无其是大中型城市,由于交通流量 大,实施导改有难度等诸多因素,亦可相对缩短工期,所以应优 先采用预制化、机械化等对社会交通影响相对较小的施工工艺和 工法,以对现况交通影响最小为出发点。城市道路是城市排水的 地面主要汇集渠道,如在雨季内桥梁施工占用城市道路资源过多 势必影响城市雨水的排出,增加城市内涝危险系数。桥梁的预制 化和机械化施工,有利于缩短工期 4.5.2本条是各项工程建设施工的基本要求,对于桥梁工程 其重要,无其是近此年,桥梁类型多、跨径突破大、技术进步 决,桥梁施工技术更加复杂,对于影响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重 点部位和关键工序多,因此在施工前制定专项方案和措施是满足 安全、质量、环保要求并实现设计意图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4.5.3安全质量控制一直是桥梁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重点和难 点,本条对桥梁工程施工所需的机械设备和工装设备进行了规 定。无论是通用设备如钻机、吊车、浮吊等,还是专用设备如架 济机、缆索吊机等都必须其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整体稳定性 必须定期检查和检验,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同时应控制设备废

4.5.1本条规定对桥梁施工期间交通组织提出广要求,应当尽 可能少的占用现况道路资源,无其是大中型城市,由于交通流量 大,实施导改有难度等诸多因素,亦可相对缩短工期,所以应优 先采用预制化、机械化等对社会交通影响相对较小的施工工艺和 工法,以对现况交通影响最小为出发点。城市道路是城市排水的 地面主要汇集渠道,如在雨季内桥梁施工占用城市道路资源过多 势必影响城市雨水的排出,增加城市内涝危险系数。桥梁的预制 化和机械化施工,有利王缩短工期

地面主要汇集渠道,如在雨季内桥梁施工占用城市道路资源过多 势必影响城市雨水的排出,增加城市内涝危险系数。桥梁的预制 化和机械化施工,有利于缩短工期 4.5.2本条是各项工程建设施工的基本要求,对于桥梁工程无 其重要,无其是近此年,桥梁类型多、跨径突破大、技术进步 快,桥梁施工技术更加复杂,对于影响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重 点部位和关键工序多,因此在施工前制定专项方案和措施是满足 安全、质量、环保要求并实现设计意图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重要,无其是近些年,桥梁类型多、跨径突破天、技术进 桥梁施工技术更加复杂,对于影响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 部位和关键工序多,因此在施工前制定专项方案和措施是满 全、质量、环保要求并实现设计意图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点,本条对桥梁工程施工所需的机械设备和工装设备进行了规 定。无论是通用设备如钻机、吊车、浮吊等,还是专用设备如架 桥机、缆索吊机等都必须其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整体稳定性。 必须定期检查和检验,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同时应控制设备废 气排放、减少噪声污染,满足工艺、安全和环保要求。

4.5.4桥梁工程以往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和重大质

与模板、支架、拱架及深基坑工程相关,模板、支架及深基坑支

护的全过程控制包括从设计、施.工到最终拆除,其必须具有足够 强度、刚度和稳定性以保证具有与结构要求和工艺要求相匹配的 承载能力、抗变形能力和稳定性,同时还应足够坚固和稳定以抵 抗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震动和偶然撞击。

4.5.5安全防护是桥梁施工的重点保证措施,是基本

贯穿施工全过程,除保证施工安全和结构安全外还应 护施工所在地的生态环境,降低或减少对环境的不良

5.1.1本条对隧道设计的基本要求作了规定,强调了社会、环 境及交通功能的协调性,提出节省资源、减少与其他公用设施的 矛盾的设计要点。

5.1.2勘测、调查资料是隧道选址、总体布置和结构设计以及 编制工程投资等的设计工作的依据,应齐全、准确;地形、地 质、水文、气象、环境、地震以及交通量、交通功能、施工和营 运条件都是隧道设计应综合考虑的主要因素;通过多方案比选, 选择较为合适的推荐方案。

5.1.3隧道灾害多由交通事故引起,而交通事故往往会弓引发火 灾导致严重的事故后果。隧道防灾设计以防火灾和人员逃生 为主。

5.1.4本条规定处于抗震设防区的隧道必须进行抗震设计

5.1.5设计使用年限是设计规定的一个时期,在这一规定时期

内结构只需要进行止常维护(包括必要的检测、养护、维修等) 就能按预期自的使用,完成预定功能,即隧道主体结构在正常设 计、正常施工、正常使用、正常维护下达到的使用年限 5.1.6隧道工程建设环境复杂,施工作业条件差,隧道施工具 有特殊性。为此本条强调保护施工人员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保 证工程质量,做到文明施工

隧道总体设计非常重要,它是隧道项自建设成败的关键, 出了总体布置应满足的设计条件。隧道总体布置及配套运

本条提出了总体布置应满足的设计条件。隧道总体布置及配套运 营管理设施包括隧道营运管理中心、泵房、变电所、通风机房、

地面风井、出人口、应急车辆停车场、检查亭、收费

地面风井、出人口、应急车辆停车场、检查亭、收费卡口等。 5.2.2隧道是地下工程,建设的地质条件极为重要,它是直接 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之一,基至决定工程的成败。隧道设 计、施工过程应高度重视地质勘察工作。 5.2.3隧道平面线形的设计与地面道路基本一致,但在总体布 置、设计原则、考虑因素、相关技术指标方面有一定差异,以适 应隧道的建设要求。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隧道平曲线半径应尽 可能取大值,有利子行车视距保证及通风,避免设超高或加觉 减小结构设计和施工难度。隧道曲线半径取值还应考虑施工工 法,如盾构法隧道应尽量采用大半径曲线,沉理管法隧道应尽量 米用直线形式。 5.2.4隧道出口设置平面交叉口(包括灯控平面交叉口),会对 遂道产生交通阻滞,恶化隧遂道营运环境,造成交通安全事故;必 须设置时,应对隧道产生的交通阻滞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并采取 与隧道控制系统联控的措施进行灯控管理。如地面道路交叉口与 遂道出口的距离过近,驾驶人对交支口的识别视距不足,行车安 全隐惠极天,因此,从提高行车安全角度,应严格控制出洞口与 平面交口的距离。 5.2.5隧道内最小纵坡值应以隧道建成后洞内水能自然排泄为 原则。最大纵坡主要考虑到营运期车辆行驶安全性和运营车辆尾 气排放和通风的要求。

5.2.2隧道是地下工程,建设的地质条件极为重要,它是直按

置、设计原则、考虑因素、相关技术指标方面有一定差异,以适 应隧道的建设要求。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隧道平曲线半径应尽 可能取大值,有利于行车视距保证及通风,避免设超高或加宽 减小结构设计和施工难度。隧道曲线半径取值还应考虑施工工 法,如盾构法隧道应尽量采用大半径曲线,沉理管法隧道应尽量 采用直线形式。

5.2.4隧道出口设置平面交叉口(包括灯控平面交叉口)

遂道产生交通阻滞,恶化隧道营运环境,造成交通安全事故;必 须设置时,应对隧道产生的交通阻滞状况进行评价分析,并采取 与隧道控制系统联控的措施进行灯控管理。如地面道路交叉口与 遂道出口的距离过近,驾驶人对交支口的识别视距不足,行车安 全隐惠极天,因此,从提高行车安全角度,应严格控制出洞口与 平面交叉口的距离。

原则。最大纵坡主要考虑到营运期车辆行驶安全性和运营车辆尾 气排放和通风的要求。

5.2.6隧道横断面空间大致由交通通行空间、设施设备

全空间组成。隧道建设成本高,受既有地下设施影响制约因 施工条件复杂,横断面要素的微小变化对工程经济和可实 有重大影响宜综合考虑,优化设计。

5.2.7隧道火灾会导致严重的事故后果。布置可燃气体管道与 隧道防灾设计矛盾。

5.2.7隧道火灾会导致严重的事故后果。布置可燃气体管道与

应与车道设为不同的防火分区

应与车道设为不同的防火分区。

5.2.9隧道内通行公共电汽车、有轨电车等高密度、高

运车辆时,应做火灾工况下客流蔬散逃生分析,必要时应进行消 防疏散、救援的专项研究论证,由此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救援组织 实施流程、安全可靠的消防系统、合理的通风排烟方式、快速逃 离火场的疏散方式,以满足火灾工况下客流疏散逃生的要求。

5.3.1隧道结构形式和施工方法应根据建设茶件、地质茶件和 环境要求确定,目前主要有:用盾构法施工的衬砌结构、用沉管 法施工的管段结构、围护明挖施工的现浇结构和钻爆法开挖的复 合式衬结构。为保证设计使用年限,必须保证主体结构的强 度、稳定性和耐久性。

采用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按承载能力、正常使用状态的要求进 行计算和验算。

5.3.3隧道洞口、洞门、浅埋、偏压、断层破碎带和结构接头 处易受震害

5.3.4隧道结构耐久性设计,包括所处的环境类别的分

境作用等级等内容。隧道结构耐久性设计原则:①根据所处的环 境类别、环境作用等级,采用基于耐久性所需的混凝土原材料、 混凝土配合比、混凝主耐久性参数的指标;②采用合理的结构布 置、结构构造,以满足使用过程中检查、维护要求;③提出对混 凝土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要求。

5.3.5隧道防水设计应遵循以结构目防水为根本,以接缝防 水为重点,多道防线,综合治理”的理念,采取与其相适应的防 水措施。

5.4.1隧道通风系统设计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尚应注意对周 环境的影响,如风机噪声的影响、污染空气对洞口及通风塔周 边空气质量的影响,通风塔对景观的影响等。系统设置应考虑节

5.4.2隧道的避难设施内设置独立的机械加压送风系统,以满

防烟的要求,余压值为30Pa~50Pa。避难设施指专用避难 及其前室、独立的避难所、火灾时不能撤离的附属用房

5.4.3隧道周边无市政给水管网,需采用其他水源时,

河水、地下水等水源,要保证供水可靠,水质要满足各系 质要求。

5.4.4隧道内排水主要为排除渗水、雨水、隧道清洗水

废水等,水质各不相同,排水应分类集中,采用高水高排、低水 低排互不连通的系统就近排放,并应采取防止事故时可燃液体或 有害液体沿隧道漫流的措施。对于不能重力流排出的部分,应设 置提升泵站排出。排水纳入城市水体或城市排水管网的各类废水 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和当地排水标准的规定,

发水等,水质各不相同,排水应分类集中,采用高水高排、低水 低排互不连通的系统就近排放,并应采取防止事故时可燃液体或 有害液体沿隧道漫流的措施。对于不能重力流排出的部分,应设 置提升泵站排出。排水纳入城市水体或城市排水管网的各类废水 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关标准和当地排水标准的规定。 5.4.5隧道内火灾主要由汽车交通事故、汽车燃烧弓起,火灾 类型有A、B、C类和金属火灾,以B类火灾为主,隧道消防系 统根据火灾特点进行消防设计。市政供水设施、大然水源不能满 足隧道消防供水要求的,应设置消防水池;消防水池应设置在隧 道外。 5.4.6由于人眼视觉细胞的暗适应和明适应需要一定的转换时

类型有A、B、C类和金属火灾,以B类火灾为主,隧道 统根据火灾特点进行消防设计。市政供水设施、大然水源 足隧道消防供水要求的,应设置消防水池;消防水池应设 道外。

5.4.6由于人眼视觉细胞的暗适应和明适应需要,

,驾驶员进入隧道直至离开隧道,会遇到很多视觉问题。为 这些视觉问题,隧道日间照明和夜间照明应能提供适宜的能 等级,通过设置必要的洞口内外光照过渡设施,减少隧道洞 外亮度差对驾乘安全和行车舒适的影响。

5.4.7隧道电力负荷应根据供电可靠性和中断供电对交通安全

和紧急疏散造成的损失或影响程度确定负荷等级。应恰当地选择 符合实际水平的供电方式,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保护人员生命 安全。

术升级完善留有空间。

5.5.1隧道施工具有特殊性,为强调保护施工人员身体健康和 安全特制定本条。

5.5.1隧道施工具有特殊性,为强调保护施工人员身体健康和

以保证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

5.5.3为了强调施工的科学、系统,避免盲目施工,作出强

规定。隧道施工必须严格按照设计文件进行,但由于地质条件的 复杂性,实际的地质情况可能与设计文件所提供的地质资料并不 相符,为保证隧道施工的安全性,应做好地质预测、预报,实施 动态管理。

5.5.4隧道监控量测方案除包括在一般情况下的方案外,还应

包括可能因变形等引发塌方施工安全事故时应采取的应急监测方 案,以便满足对突发异常变形或抢险等对监控量测的需要。地质 清况不明就盲目开挖是造成塌方的原因之一,本条明确了何时必 须探明前方的地质情况

6.1.1城市道路(包括公共停车场及城市厂场)根据不同的道 路性质和规划要求、不同的沿线环境和交通特征进行的总体设计 和交通组织设计方案是道路交通设施设计的依据。同时,设计道 路交通组织方案也协调了周边路网的交通组织,交通设施设计范 围除了设计道路外还应包含周边影响范围内的相关道路,以使设 计道路与周边相关道路在交通标志标线设施上能互相指引或警 示,在交通监控系统上能互相包容和信息交换。 6.1.2城市道路交通设施涉及的专业类别多,各城市对应的城 市道路管理部门也多,交通设施设计工作较为复杂,与道路主体 工程设计存在着互为设计条件的情况。要求与道路土建工程同步 设计实施,是为了保证与主体工程设计相互协调,有利于各工程 布设合理、功能充分发挥,避免设计返工甚至是工程返工的浪 费,同时保证道路开通后的交通安全。

6.2.1交通路权概念不仅应用在交通事故处理中,更重要的是 应用在事先的交通组织和控制措施中,设置简明、正确的交通标 志和标线指示交通路权、通行规则及路径指示等信息,能达到消 除或减少交通冲突,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障道路交通安全 畅通的且的。

6.2.2交通标志设置既要实现自身功能,又不能影响道

安全。条文提出了交通标志不能侵入道路建筑限界,文不得被桥 墩、柱、树木等其他物体遮挡。如果有物体对交通标志遮挡,轻 者会引起道路上车辆车速降低,交通秩序和交通流紊乱,重者会

造成交通冲突,甚至造成交通事故。当前在各地城市道路上还是 存在着交通标志被遮挡的现象,一方面需要城市管理引起重视, 司时也必须在规范上予以明确规定。

.2.3标志的内容要简明准确,指路标志版面设计应避免信息 过载或信息不足,便于道路使用者识认。指路标志上的道路名称 和地名采用经地名管理机关确认的标准地名,根据需要也可采用 力史浴用、公众认知度高的名称。 交通标志版面颜色及反射的各项技术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道路交通反光膜》GB/T18833的有关规定。隧道内在紧急 情况下安全逃生和救险要求较高,相应的人员在识认时不具备反 射识认的条件,规定应急、消防、避险等指示标志应采用主动发 光标志或照明式标志。 指路标志版面文学可并用汉字和其他文字对照形式。根据城 市规模、性质及特点,对不同道路等级是否采用汉学和其他文字 对照,可有不同要求。但对各城市旅游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商 贸、旅游景点、国际性活动场所等处的指路标志宜采用中英文对 照形式。 标线的可视性受路面清洁程度以及天气的影响很大,尘土、 雨、雪的覆盖以及夜间条件会较大地降低标线的可视性,因此对 标线的不粘污性以及在不利天气下的视认性提出要求,以保证交 通安全和交通效率。

6.2.4交通标志结构设计应满足功能要求和安全性的要

保证结构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各种标志结构的尺寸 连接方式、土建基础等,应根据设置地点的风速、标志版面大 小、材料等由计算确定。

轮碾压和环境条件的影响作用,并应符合道路路面抗滑要求及环 保要求。

6.2.6如果快速路中央带和路侧有足够安全净距,或提

宽的无阻碍的恢复区,驶出路外的车辆就可以靠自已恢复正常行

驶,不会酿成严重事故。否则应设置防撞护栏。 根据交通事故调查,在快速路的主线分流区、快速路匝道 出口处等位置,属于危险三角区,容易发生车辆碰撞事故。快 速路分流区和匝道出口处小客车的运行速度往往不能按规定降 速,这些路段是恶性事故多发的路段。另外,互通式立体交义 匝道和隧道内主线分流端也是事故多发的路段,因此,这些部 立需设置防撞设施,以降低事故发生时对事故车辆和内部乘员 的伤害程度。

出路外的事故严重程度。在事故中,除越出路外车辆及车上人员 外,还有可能造成其他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当行驶车速相对较 高,路侧紧邻车行道有桥墩、灯杆、标志杆及其他障碍物时,或 道路外侧高差较大有跌落危险时,车辆越出路外的后果可能较严 重;车辆越出路外可能与其他车辆、集中的人群、高危险的设施 等相撞,造成严重事故或二次事故。这些情况需要设置防撞护栏 或高路缘石予以预防。

6.2.8主干路流量大、车速快CJJ/T 280-2018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筋混凝土桥梁技术标准,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必要的措 施以保证交通安全,这对于发挥主干路交通功能作用也是需 要的。

本条规定自的为防止行人意,

机动车快速行驶的道路。城市快速路或立体交叉的高标准匝道, 若没有阻隔设施,行人可能会横穿车道,而这些道路作为车流连 续流道路,驾驶员对于局部路段人流横穿车道缺芝思想准备,极 易造成人车相撞事故,因此应设置必要的隔离设施阻隔行人 穿越。

通道时,桥梁上的行人不经意间撒落硬物、桥上杂物被风吹到桥 下或桥上车辆装载的物品撒落到桥下,造成快速行驶的车辆以较 高的相对速度与硬物相撞,或散落的物品造成车辆非正常行驶

6.2.12防撞护栏是一种纵向结构设施,通过自身变形或迫使车 辆爬高来吸收车辆的碰撞能量,以到最大限度减少事故损失的 目的。防撞护栏的设置应实现以下功能: 1 阻止事故车辆越出路外或进入对尚车道: 2使事故车辆回到正常行驶方向; 3最大限度地减少乘员的伤亡; 4诱导驾驶员的视线。 防撞垫在受到车辆碰撞时,通过自身的结构变形吸收碰撞能 量,减轻对乘员的伤害程度。根据防撞垫的导向功能,可分为可 导向防撞垫和非导问防撞垫。防撞垫应具有以下功能: 1车辆正面碰撞或斜向碰撞时具有良好的吸能能力,减轻 乘客伤害程度; 2对于可导向防撞垫,车辆侧面碰撞时,能改变车辆的碰 撞角度,并将车辆导向正确方向。 防撞设施等级的选择与车辆质量、车速、车辆越出路外的危 险程度等因素有关,设计时应合理确定。

6.3.1道路使用者包括机动车、非机动车驾驶员及行人等,交 通信号灯应能被所有的道路使用者清晰、准确地识别。对于行人 信号灯,尤其要确保儿童、老人、残障人士能清晰、准确地识别 和方便地使用。 为保证交通信号能被清晰、准确地识别,城市主干路宜左右 各设1组,有利于各车道车辆的视认,并可作为故障备份。当路 口较宽导致信号灯视认距离过长时,应设置远近2套灯组。 6.3.2通常情况下,城市道路的等级规模是根据交通需求确定 的,因此道路等级与交通量成正比。考虑到交通监控系统是新兴 发展的学科,文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且国内城市经济发展 不平衡等因素,在工程建设时应结合道路交通量、管理需求和经

济能力等实际情况,参照相关规范的规定执行。 根据桥梁、隧道及道路性质将交通监控系统配置分为不同等 级,监控系统配置还应充分考虑与道路服务水平相匹配。

齐能力等实际情况,参照相关规范的规定执行。 根据桥梁、隧道及道路性质将交通监控系统配置分为不 DB11/T 634-2018 建筑物电子系统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监控系统配置还应充分考虑与道路服务水平相匹配。

统一书号:15112:31465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