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J)/T 8323-2019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评价标准

DB13(J)/T 8323-2019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评价标准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672.9K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07290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13(J)/T 8323-2019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评价标准

可靠的锁具和锁点布置,提高门窗的密闭性能。被动式超低能耗 建筑外围护结构不宜采用玻璃幕墙。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建筑施工图纸、节能计算书: 评价查阅建筑竣工图纸、节能计算书、产品型式检验报告、验收 记录和影像资料、材料的出厂合格证明及进场复检报告。

5.1.8本条适用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居住建筑公共区域一般不供暖,其围护结构按本标准要求设 置外墙保温和高性能保温气密门窗等措施,如此在整个被动区内 公共区域的室内环境就取得了可靠保证。主要功能区域根据居住 环境要求再进行气密区域划分,从用户实际使用情况和便于运行、 测试出发,一般将住宅每户细分为独立的气密区域,并保证用户 单独使用和分户能耗降低,分户墙及与公共区域之间的隔墙、楼 板、分户门等分隔部位,要求按本标准设置保温、隔声、气密等 措施。 应结合具体使用功能的供能、用能方案,综合考虑便于节能 运行管理的方案,合理划分气密区域。根据公共区域范围,在非 供暖区域与供暖区域之间的内墙、楼板及分隔门处,按本标准要 求采取相应的保温、隔声、气密等措施。分隔供暖与非供暖空间 的楼板在条文中作出了规定,指的是地上室内空间供暖空间与储 物间、管道间、闷顶等非供暖空间相分隔的楼板。对于接触室列 空气的楼板、悬挑楼板应视同外墙进行设计。 居住建筑的楼梯间、电梯厅、走道、入口门厅等公共区域设 置供暖时,与居住功能单元之间的隔墙、楼板、分户门等分隔部位

的保温性能要求可适当降低,但其隔声及气密性能仍应满足本标 准要求。 被动区域是指符合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要求的围护结构所包 围的区域。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建筑施工图纸、节能计算书; 评价查阅建筑竣工图纸、节能计算书、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和 影像资料、材料的出厂合格证明、型式检验报告、进场复检报告

JGJ 91-2019 科研建筑设计标准 5.1.9本条适用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预评价、评价。不设变 形缝的建筑本条不参评

5.1.9本条适用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预评价、评价。不设变

形缝的建筑本条不参评。

变形缝两侧是保温的薄弱部位,加强对变形缝部位的保温处 理,避免变形缝两侧墙体出现结露,减少通过变形缝的热损失。 变形缝的保温措施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变形缝内满填保温材料 墙体及屋面周边封闭,将两侧墙体及缝内保温层视作一个复合构 造整体,其整体传热系数不应大于0.6W/(m?·K)。另一种是仅 在沿变形缝处外墙及屋面周边或内墙开洞口周边一定深度范围内 填充保温材料,使变形缝形成一个与外部空气隔绝的密闭空腔 单侧墙体传热系数不应大于1.2W/(m2.K)。保温材料燃烧性能 等级应为A级,周边封闭的填充深度应自主体外墙表面向内延伸 不小于缝宽3倍,目不小于300mm,同时变形缝应做好防水、密 闭措施。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建筑施工图纸;评价查阅建 筑竣工图纸、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和影像资料、材料的出厂合 格证明、型式检验报告、进场复检报告。

外围护结构应进行削弱或消除热桥的设计,保证保温层连续。 设计应遵循下列规则: 1避让规则:外装饰构件与外墙之间的连接件、锚固件等不 应破坏或穿透外围护结构; 2击穿规则:当管线等必须穿透外围护结构时,应在穿透处 增大孔洞,保证足够的间隙进行保温填充: 3连接规则:保温层在建筑部件连接处应连续无间隙; 4几何规则:减少围护结构形体凹凸变化,减少散热面积。 外墙无热桥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突出外墙的空调板、墙肢等构件和突出屋面的女儿墙、柱、 构架等构件,应采用保温材料将外凸构件全包覆。 2悬挑的开敬阳台、雨蓬等挑板部位宜采取挑梁断板的形式 进行断热桥处理,降低与主体的接触面积,且冬季挑梁部位外墙 内表面无结露。 3穿过外墙的管道,与预留洞(套管)间应预留保温空间: 确定周边墙面温度满足墙面温度与室内温度差值不大于3℃。 4固定保温层的锚栓应采用断热桥锚栓。 5外墙上不宜固定导轨、龙骨、支架等可能导致热桥的构件: 必须固定时,应采取有效隔断热桥措施;构件穿透保温层时,保 温层与构件之间必须进行密封处理。 6外墙外保温系统中的穿透构件与保温层之间的间隙,应采 取有效保温密封措施。 屋面无热桥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屋面保温层应与外墙的保温层连续,不得出现结构性热 桥; 2对女儿墙等突出屋面的结构体,其保温层应与屋面、墙面 保温层连续; 3管道穿屋面部位应采取断热桥措施,确保屋顶内表面温度 满足墙面温度与室内温度差值不大于3℃。 地面、非供暖地下室顶板处的无热桥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高于室外地坪500mm以下部分的外墙外保温系统,宜采 用耐腐蚀、耐冻融性能较好的材料,且应从地上外墙连续粘贴至 地下室外墙,并向下延伸至当地冻土层以下。 2不供暖地下室顶板的保温层设置于地下室顶棚或底层楼 面垫层中时,地下室顶棚及外墙、内隔墙均应做保温处理;保温 处理应从外墙、内隔墙与顶板交角处向下侧墙体延伸,延伸长度 及保温厚度应由计算确定,且延伸长度不宜小于1000mm; 室外雨水管的安装应采取下列措施: 1雨水口组件与女儿墙或屋面板预留洞之间应设保温隔热 层; 2雨水管与墙体之间的固定应采用无热桥连接。 3屋面雨水管宜设在建筑外保温外侧,如必须设在室内时 雨水管应进行保温处理。 外窗洞口宜设置金属窗台板对保温层进行保护,其安装应符 合下列规定: 1金属窗台板与窗框之间应有结构性连接,并采取密封措 施:

2金属窗台板下侧与外墙保温层的接缝处应采用预压膨胀 密封带密封; 3金属窗台板应采取抗踩压措施; 4金属窗台板应设滴水线。 女儿墙等顶部保温层宜设置金属盖板保护,金属盖板与围护 结构基层的连接应采取阻断热桥的措施 悬挑构件可采用板与主体结构断开的设计方式。 当采用金属构件作为外墙设施的连接件时,金属构件与基墙 的连接处应采取无热桥处理措施。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建筑施工图纸(应包括热桥 处理做法)、项目技术方案;评价查阅建筑竣工图纸(应包括热 桥处理做法)、项目技术方案、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和影像资 料。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建筑施工图纸、受力计算书: 评价查阅建筑竣工图纸、受力计算书、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和 影像资料。

气密层是由防水隔气材料、抹灰层、气密性部件等形成的防 上空气渗漏的连续构造层。常规的钢筋混凝构造、砌体构造结合 不低于20mm的连续抹灰层、具有气密性能的门窗、气密膜等均 可作为气密层。 粘贴防水隔汽膜(透汽膜)时,应先将防水隔汽膜(透汽膜, 粘贴与门窗框上,此部位较为平整,且容易实现,要求粘贴最小

宽度为15mm;防水隔汽膜(透汽膜)与基层墙体粘贴时易出现 褶皱、粘贴不牢等问题,因此要求50mm的粘贴宽度。 气密层上设置的电线盒、管线贯穿处等部位是容易产生空气 渗透的部位,其气密性的节点设计应配合产品和安装方式进行设 计。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建筑施工图纸、项目技术方 案;评价查阅建筑竣工图、项目技术方案、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 录和影像资料、材料的出厂合格证明及进场复检报告、外窗气密 性检测报告、建筑气密性检测报告

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的新风负荷占比较大,采用高效热 回收功能的新风系统能有效降低建筑的供暖能耗,从而实现超低 能耗目标。 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具有良好的建筑气密性,在关闭门 窗的情况下,人们已不能通过房屋渗透得到足够的新鲜空气,加 之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能耗指标控制严格,故在供暖和供冷 季节都不允许开窗通风,因此应考虑系统运行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为每户单独设置新风和排风系统。 排风量越接近新风量,热回收效果会越明显,同时为保证室 内止压,排风量应小于新风量,考虑到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气 密性较好,故要求排风量应不低于新风量的90%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优异的气密性及极低的能耗,决定其需 设置可控的通风系统,通风造成的能耗需通过通风系统的高效热 可收来降低。针对河北省所属的严寒和寒冷地区,可根据项目具 本情况选用显热或全热回收的新风机组。 新风热回收系统应充分考虑冬季防冻、结霜风险,同时应优 化气流组织,避免冬李冷风直吹人员驻留区域。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暖通空调施工图纸、计算分 折报告:评价查阅暖通空调峻工图纸、计算分析报告、产品出人 合格证明、产品型式检验报告,投入运行的项目尚应查阅运行记 录及运行数据计算分析报告

5.1.14本条适用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在室外扬尘、雾霾等污染天气时,为确保健康、舒适的室内 环境,通风系统应具备针对PM2.5的过滤措施,同时考虑到过滤 器维护、更换成本。 在室外进风口(或设备新风进口)、室内回风口(或设备回 风口)、热回收装置进风处设置低阻高效的空气净化装置,空气 净化装置对大于等于0.5um的细颗粒物的一次通过计数效率宜高 于80%(即高中效过滤器),且不应低于60%(即中效1型过滤 器),并应设置预过滤器。过滤效率按照《空气过滤器》GB/T14295 的相关要求执行。 本条规定了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使用的热回收装置的温 度交换效率(显热交换效率)、熔交换效率(全热交换效率)及 风机的用电水平,丛而满足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对能源需求

的限制。本条中的数据测试于实验室工况下,为热回收装置的额 定效率。 严寒和寒冷地区,冬季采用全热回收装置有利于保持房间湿 度、降低排风结霜风险等优势。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优异的气密性及极低的能耗,决定其需 设置可控的通风系统,通风造成的能耗需通过通风系统的高效热 回收来降低。针对河北省所属的严寒和寒冷地区可根据项目具体 情况选用显热或全热回收的新风机组。 在室外扬尘、雾霾等污染天气时,为确保健康、舒适的室内 环境,通风系统应具备针对PM2.5的过滤措施,同时考虑到过滤 器维护、更换成本,应设置两级过滤,室外新风引入口至新风机 组之间设置粗效过滤器,过滤等级为G4,机组内部应设置高中效 过滤器,过滤等级不低于高中效,过滤效率按照现行国家标准《空 气过滤器》GB/T14295中相关要求执行。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暖通空调施工图纸;评价查 阅暖通空调竣工图纸,新风系统热回收装置检测报告。

5.1.15本条适用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与室外相连的通风管路应安装密闭阀门,并与系统联动,保 证建筑的气密性;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施工图纸:评价查阅峻工图 纸、产品出厂合格证明、产品型式检验报告、调试记录、并现场 核实。

5.1.16本条适用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预评价、评

寸房或公共卫生间的公共建筑不参

由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密闭性好、厨房排烟系统风量大 如不采取补风措施,室内将形成较大的负压,影响房开后启以及 空调系统、卫生排水系统等的正常运行,严重时还可能从排水系 统中反味,因此应设置独立的补风系统,或考虑设置补风措施 但须处理好油烟系统不开启时的防漏风、防“热桥”问题及补风 系统开启时补风管的保温及防结露问题。厨房排风不宜进行排风 热回收,宜直接排出室外。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施工图纸:评价查阅峻工图 纸、相关检测报告、产品出厂合格证明、产品型式检验报告、调 试记录、现场核实。 5.1.17本条适用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预评价、评价。非全装 修的居住建筑应评价其公共空间。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宜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实现低能耗 运行。LED照明光源近年来发展迅速,是发光效率最高的照明光 源之一,建议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时选用,但是目前发光二 极管灯在性能稳定性、一致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建筑应在 保障视觉健康的同时降低照明能耗,在光源颜色的选取上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第4.4节要求。 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宜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实现低 能耗运行。针对走廊、楼梯间、门厅、电梯厅等公共区域场所的 照明,应优先选择就地感应控制,其次为集中开关控制,以保证 安全需求。照明设备应根据人员情况自动调整灯具开关状态,同 时根据空间功能需求及环境照度参数,自动调节灯具亮度值,以 满足环境设计标准。

修的居住建筑应评价其公共空间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宜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实现低能耗 运行。LD照明光源近年来发展迅速,是发光效率最高的照明光 源之一,建议在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时选用但是目前发光二 极管灯在性能稳定性、一致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建筑应在 保障视觉健康的同时降低照明能耗,在光源颜色的选取上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第4.4节要求。 被动式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宜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实现低 能耗运行。针对走廊、楼梯间、门厅、电梯厅等公共区域场所的 照明,应优先选择就地感应控制,其次为集中开关控制,以保证 安全需求。照明设备应根据人员情况自动调整灯具开关状态,同 时根据空间功能需求及环境照度参数,自动调节灯具亮度值,以 满足环境设计标准。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包含电气照 明系统图、电气照明平面施工图)、设计说明(需包含照明设计 要求、照明设计标准等)、建筑照明功率密度计算分析报告;评 介查阅相关竣工图、设计说明(需包含照明设计要求、照明设计 准措施等)、建筑照明功率密度检测报告,并现场核实。

5.1.18本条适用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施工图纸;评价查阅工图 纸、产品出厂合格证明、产品型式检验报告,现场核实。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施工图纸;评价查阅竣工图 纸、产品出厂合格证明、产品型式检验报告,现场核实。

对于公共建筑,要求采用集中冷热源的公共建筑,在系统设 计(或既有建筑改造设计)时必须考虑使建筑内各能耗环节如冷 热源、输配系统、照明、热水能耗等都能实现独立分项计量;对 非集中冷热源的公共建筑,在系统设计(或既有建筑改造设计) 时必须考虑使建筑内根据面积或功能等实现分项计量。这有助于 分析建筑各项能耗水平和能耗结构是否合理,发现问题并提出改 进措施,从而有效地实施建筑节能。 对于住宅建筑,不要求户内各路用电的单独分项计量,但应 买现分户计量。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施工图纸;评价查阅峻工图 纸、产品资料、设备材料表。

月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预评作

本条是在本标准第5.1.6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提升建筑非透 明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以最少的供暖空调能源消耗提供舒适室内 环境。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建筑施工图纸、节能计算书: 评价查阅建筑工图纸、节能计算书、围护结构主体部位传热系 数检测报告、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和影像资料、材料的出厂合 格证明及进场复检报告,

5.2.2本条适用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是在本标准第5.1.7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提升建筑透明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以最少的供暖空调能源消耗提供舒适室内环 境。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建筑施工图纸、节能计算书: 评价查阅建筑竣工图纸、节能计算书、产品型式检验报告、验收 记录和影像资料、材料的出厂合格证明及进场复检报告。

5.2.3本条适用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暖通空调设计文件;评价查 阅暖通空调竣工图纸、产品出厂合格证明、产品型式检验报告, 现场核实。

本条1款,对于采用分体空调和多联机空调(热泵)机组的 本款可直接得分,对于设置新风机的项目,新风机需参与评价: 本条第2款,对于非集中采暖空调系统的项自,如分体空调、多 联机空调(热泵)机组、单元式空气调节机等,本款可直接得分 本条主要判断参评项目是否采取了大温差空调制冷系统,或

电气设备的节能选型及控制措施,对于实现电气系统节能起 看关键的作用。 第1款,人工照明随天然光照度变化调节,不仅可以保证良 好的光环境,避免室内产生过高的明暗亮度对比,还能在较大程 度上降低照明能耗 第2款,要求所用配电变压器满足现行国家标准《三相配电 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20052规定的节能评价值, 油浸式配电变压器、千式配电变压器的空载损耗和负载损耗值均 应不高于能效等级2级的规定。照明产品、水泵、风机等其他电 气设备也满足现行相关国家标准的节能评价值。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相关设计说 明;评价查阅相关峻工图,相关设计说明、相关产品型式检验报 告。

5.2.6本条适用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要求设置电、气、热的能耗计量系统和能源管理系统。 建筑至少应对建筑最基本的能源资源消耗量设置管理系统。但不 司规模、不同功能的建筑项自需设置的系统大小及是否需要设置 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 对于公共建筑,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电气等各部分能源应进 行独立分项计量,并能实现远传,其中冷热源、输配系统的主要 设备包括冷热水机组、冷热水泵、新风机组、空气处理机组、冷 却塔等,电气系统包括照明、插座、动力等。对于计量数据采集 频率不作强制性要求,可根据具体工作需要灵活设置,一般在10 分钟/次到1小时/次之间。 对于住宅建筑,鉴于分户之间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私密性的特 点,不便对每户能耗情况实行细化监测和管理,但仍应对单元或 楼栋整体能耗情况有所了解以便整体统筹管理;而公共区域主要 由物业管理单位运行维护和管理,故主要针对其公共区域提出分 项计量与管理要求(如公共设备用电、动力用电、走廊和应急照 明用电、室外景观照明用电等);对于住户仅要求每个单元(或 楼栋)设置可远传的计量总表。 计量器具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 和管理通则》GB17167要求。在计量基础上,通过能源管理系统 实现数据传输、存储、分析功能,系统可存储数据均应不少于 年。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用能系统、自动远传计量系 统、能源管理系统的设计说明、系统配置等设计文件,重点审核 能源管理系统能否实现数据传输、存储(可存储数据不少于一年)、

分析功能。评价除查阅预评价所要求内容外,还应查阅有关产品 型式检验报告。投入使用的项目,尚应查阅管理制度、历史监测 数据、运行记录。

5.2.7本条适用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本条对由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生活热水比例、空调用冷量和热 量比例、电量比例进行分档评分。当建筑的可再生能源利用不止 种用途时,可各自评分并累计,当累计得分超过15分时,应 取为15分。本条涉及的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应为可再生能源的 净贡献量。 对于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生活热水比例,住宅可沿用住户比例 的判别方式。如采用太阳能热水器等提供生活热水的住户比例达 到表5.2.7所要求的数值,即可得相应分(但仍需校核太阳能热水 系统的供热能力是否与相应住户数量相匹配)。对于公共建筑以 及采用公共洗浴形式的住宅建筑,评价时应计算可再生能源对生 活热水的设计小时供热量与生活热水的设计小时加热耗热量。 对于可再生能源提供的空调用冷/热量以及电量,评价时可计 算设计工况下可再生能源冷/热的冷热源机组(如地/水源热泵)的 共冷/热量(即将机组输入功率考虑在内)与空调系统总的冷/热负 荷(冬季供热目夏季供冷的,可简单取冷量和热量的算术和), 发电机组(如光伏板)的输出功率与供电系统设计负荷之比。运 行后应以可再生能源净贡献量为依据进行评价,即应该扣除辅助 能耗(如冷却塔、必要的输配能耗或电加热等),再计算可再生 能源的全年冷/热贡献量和可替代电量。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计算分析报 告;评价查阅相关工图、计算分析报告、产品型式检验报告。

6.1.1本条适用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评价。

《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施工及验收规程》DB13(J)/T238从制度 措施及材料设备、墙体工程、门窗工程、屋面与楼地面工程、验 收等方面规范施工管理,统一验收标准,确保被动式超低能耗建 筑施工质量。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评价查阅项目工验收证明文件

专项施工方案应包括外门窗安装、地面保温施工、外墙外保 温施工、屋面保温施工、暖通空调系统安装、气密性措施施工(包 括因施工工艺选择产生的可能影响房屋气密性的孔洞的处理方 案)等技术内容,重点包括外墙和屋面保温做法、外门窗安装方 法及其与墙体连接部位的处理方法,以及外挑结构、女儿墙、穿 外墙和屋面的管道、外围护结构上固定件的安装等部位的处理措 施。并提供与设计单位书面确认的热桥位置及断热桥措施施工详 图和施工工艺,室内气密层位置及处理措施施工详图和施工工艺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评价查阅施工组织方案

主要材料及设备宜包括下列内容: 1)保温材料; 2)外门窗、建筑幕墙(含采光顶)及外遮阳设施;

3) 防水透汽材料、气密性材料; 4) 供暖与空调系统设备; 5) 照明设备; 6) 太阳能热利用或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设备等。 主要材料及设备进场检查和验收

外门窗、建筑幕墙(含采光顶)及外

3重点检查外门窗用防水透汽膜、防水隔汽膜的类型、规格 及性能是否符合设计或相关标准要求。 4需重点核查新风系统热回收装置、冷(热)源机组、空调 (供暖)未端设备等产品的节能性能检测报告。 5照明设备进场检查项目包括:照明光源初始光效、照明灯 具镇流器能效值、照明灯具效率、照明设备功率、功率因数和谐 波含量值。 6太阳能热利用或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设备进场检查项目 包括:太阳能集热器的安全性能及热性能、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发 电功率及发电效率。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评价查阅主要材料及设备进场验收记录 产品的出厂合格证明及进场复检报告。

条适用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白

隐蔽工程检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2厂牙透保温层的设备或官道的连按件、牙墙官线应采用 断热桥做法安装完毕并验收合格: 3)屋面保温施工前,底层防水层应已施工完成并通过验 收。铺设保温层的基层应平整、干燥、干净;穿过屋面结构层的 管道、设备基座、预理件等应已采用断热桥措施安装完成并通过 验收; 4)地面保温施工应在主体结构质量验收合格后进行。基 层地面应平整坚实,弹出标高线。 2当发现有较大的缝隙或孔洞时,保温层应拆除重做;如果 仅为保温板外部表面缝隙或局部缺陷,可用发泡保温材料进行填 补;防火隔离带与其他保温材料应搭接严密或采用错缝粘贴,避 免出现较大缝隙,如缝隙较大,应采用发泡严密封堵;变形缝施 工时应先垫衬适当厚度保温板,并填塞发泡聚乙烯圆棒或条后再 用建筑密封膏密封;或者在变形缝内垫适当厚度保温板后采用固 定变形缝配件进行密封。 保温层应采用断热桥锚栓固定。断热桥锚栓安装应至少在保 温板粘贴24h后进行。当基层墙体为钢筋混凝土时,锚栓的锚固 深度不宜小于50mm。当基层墙体为加气混凝土块等砌体结构时, 锚栓的锚固深度不宜小于65mm。安装锚固件时,应先向预打孔 洞中注入聚氨酯发泡剂,再立即安装锚固件

采用岩棉带薄抹灰外保温系统时,岩棉带的宽度不宜小于 200mm。 3墙体外结构性悬挑、延伸等宜采用与主体结构部分断开的 方式,如阳台板和空调室外机安装板。围护结构上悬挑构件的预 理件与基层墙体之间的保温隔热垫块厚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且不 宜小于20mm。当悬挑构件为钢筋混凝土时,连接件宜采用断桥 隔热形式,不应出现结构性热桥。 应对管线穿外墙部位进行封堵,并应妥善设计封堵工艺,确 保封堵紧密充实。穿透围护结构的管道(包括电线或电缆)的预 留洞口或套管直径应满足设计要求,且宜大于管道直径至少 100mm,以满足保温密封要求。PVC管道、金属管道与墙体洞口 周围缝隙宜采用岩棉填实,也可采用填缝PU发泡胶,墙体两侧 管道使用适合管道直径的密封套环或包裹防水密封胶带,并用专 用胶贴在墙体洞口四周,密封好管道后再进行抹灰。穿墙(楼板 管道与保温层连接处应安装止水密封带。 出屋面管道应进行断热桥和防水措施处理,预留洞口应大于 管道外径并满足保温厚度要求:伸出屋面外的管道应设置套管进 行保护,套管与管道间应设置保温层。 外墙金属支架安装时,应在基墙上预留支架安装位置,金属 支架与墙体之间垫不小于20mm的硬性隔热材料,并完全包覆在 呆温层内。以雨水管为例,先将特制金属构件固定在基墙上,金 属构件与墙体间用隔热垫片;金属构件包裹在保温层内;金属构 件内部填充高效保温材料。

4装配式夹心外墙板竖缝应采用同材质同厚度的保温条填 缝,保温条要求切割面平整,保温条安装后控制保温层缝隙小于 2mm。保温条安装时可在每层墙板顶部加一木块支撑,以防止其 下滑,保温条应填满竖向缝隙,且与墙面同高度。 横缝可采用聚氨酯现场发泡或块状保温材料进行填充。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评价查阅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和影像 资料。 6.1.6本条适用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评价。非装配式建筑本 条第5款不参评。 气密性保障应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在施工工法、施工程序、 材料选择等各环节均应考虑,无其应注意外门窗安装、围护结构 洞口部位、砌体与结构间缝隙、及屋面檐角等关键部位的气密性 处理。施工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在外墙面和屋面上开口,如必须升 口,应尽量减小开口面积,并应协商设计制定气密性保障方案, 保证气密性。 1当基层为混凝土、砂浆等材料且需抹灰覆盖气密性材料 时,宜采用无纺布基底的气密性材料。粘贴气密性材料前应清理 基面,粘结基面应平整干燥,不得有灰尘、油污。发泡聚氨酯、 普通胶带等材料不得作为气密性材料使用。 2当建筑为框架结构时,一次结构与二次结构的交界处应粘 贴气密性材料,且室内抹灰厚度不应小于20mm;当建筑为现浇 混凝土结构时,外墙上的模板支护螺栓孔中间填充聚氨酯发泡 两端用不小于30mm的膨胀水泥封堵,宜在室内粘贴气密性材料 进行密封;当建筑采用预制构件时,预留的吊装孔应用水泥砂浆

封堵,并在室内粘贴气密性材料进行密封。预制构件的拼缝处应 粘贴气密性材料。 3混凝土梁、柱、剪力墙与填充墙的交界处宜粘贴气密性材 料,并用工具自起始端滑动压至末端,气密性材料应与基层粘贴 紧密,不留孔隙。所用工具不得有尖角破坏气密性材料。粘贴于 水泥墙面上的最小宽度为50mm,密封膜自身的最小搭接长度为 50mm。气密性材料粘贴完成后,应进行室内抹灰,抹灰层应覆盖 气密性材料和填充墙,抹灰厚度应不小于20mm,并应有相关的 抗裂措施,满足室内装修相关标准的规定。 外门窗安装部位气密性处理要点: 1)窗框与结构墙面结合部位是保证气密性的关键部位 在粘贴隔汽膜和防水透汽膜时要确保粘贴牢固严密。 支架部位要同时粘贴: 2)在安装玻璃压条时,要确保压条接口缝隙严密,如出 现缝隙应用密封胶封堵。外窗型材对接部位的缝隙应 用密封胶封堵; 3)门窗扇安装完成后,应检查窗框缝隙,并调整开启扇 五金配件,保证门窗密封条能够气密闭合。 围护结构开口部位气密性处理要点: 1)纵向管路贯穿部位应预留最小施工间距,便于进行屋 密性施工处理; 2)当管道穿外围护结构时,预留套管与管道间的缝隙应 进行可靠封堵。当采用发泡剂填充时,应将两端封堵 后进行发泡,以保障发泡紧实度,发泡完全干透后,

应做平整处理,并用抗裂网和抗裂砂浆(或采用气密 性材料)封堵严密。当管道穿地下外墙时,还应在外 墙内外做防水处理,防水施工过程应保持干燥且环境 温度不应低于5℃; 3)管道、电线等贯穿处可使用专用密封带可靠密封。密 封带应灵活有弹性,当有轻微变形时仍能保证气密性: 4)电气接线盒安装时,应先在孔洞内涂抹石膏或粘接砂 浆,再将接线盒推入孔洞,保障接线盒与墙体嵌接处 的气密性; 5)室内电线管路可能形成空气流通通道,敷线完毕后应 对端头部位进行封堵,保障气密性。 4由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对气密性要求极高,且气密层破 环之后修复难度大。气密性施工应在热桥处理后进行,目的是避 免由于先施工气密层,后续工序将气密层破坏,导致维修困难。 但气密性施工应在内部装修前进行,例如门窗洞口安装时、尚未 抹灰或盖上饰面板前,以便能够发现漏点的地方及时补救。另外, 本条工序安排也符合一般施工流程。装配式建筑外墙板存在大量 的板缝,板缝既是保温薄弱环节又是气密性薄弱环节。装配式建 筑外墙板通常采用夹心保温板或者ALC板+外保温形式。如对于 夹心保温板,其保温层在内叶板和外叶板之间,内叶板做气密层。 在外墙板施工时必须先进行无热桥处理保证保温层的连续性才可 进行气密性施工,否则先将内叶板板缝封堵,将增大填充保温层 缝逢隙施工难度,而且极易破环气密层。 5装配式结构气密性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

1)装配式剪力墙结构外墙板内叶板竖缝宜采用现浇混凝 土密封方式,横缝应采用高强度灌浆料密封。 2) 装配式框架结构外墙板内叶板竖缝和横缝均宜采用柔 性保温材料封堵,并应在室内侧进行气密性处理。 3) 外叶板竖缝和横缝处夹心保温层表面宜先设置防水透 汽材料,再从板缝口填充直径略大于缝宽的通长聚乙 烯棒。板缝口宜灌注耐候硅酮密封胶进行封堵。 装配式夹心外墙板与结构柱、梁之间的竖缝和横缝应 在室内侧设置防水隔汽层,再进行抹灰等处理

在室内侧设置防水隔汽层,再进行抹灰等处理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评价查阅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和影像 资料。 6.1.7本条适用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评价。无外遮阳项目本 条不参评。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评价查阅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和 资料。

6.1.7本条适用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评价。无外遮阳项目本 条不参评。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评价查阅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和影像 资料。

6.1.8本条适用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评价。

机电系统施工除应符合国家现行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外,还应 重点控制以下环节: 1穿出气密区域的管道和电线等均应预留并做好断热桥和 气密性处理,避免因机电系统施工产生新的热桥和影响围护结构 的气密性。 水系统管道、管件等均应做良好保温,无其应做好三通、紧 固件和阀门等部位的保温,避免发生热桥。

2施工期间新风系统所有开部位均应做防尘保护,包括风 道、新风机组和过滤器。 3新风机安装应固定平稳,并有防松动措施,吊装时应有减 振措施。风管与新风机应采用软管连接。室内管道固定支架与管 道接触处应设置隔音垫,防止噪音产生及扩散,也可避免发生热 桥。 室内排水管道及其透气管均应进行隔音处理,可采用外包保 温材料的方式进行隔声。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评价查阅机电系统检查验收记录和影像 资料。

6.1.9本条适用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评价

对非全装修的项目,气密性测试应在主体施工结束、门窗安 装完毕、内外抹灰完成后进行气密性测试报告作为评价依据。对 于全装修项目,应以全装修工程完毕后进行的气密性测试报告作 为评价的依据。 一般来讲,围护结构整体气密性满足本标准要求即可,但设 计阶段对气密性进行优化的项目,应满足施工图纸中的指标要求 依据现行河北省《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施工及验收规程》 DB13(J)/T238建筑气密性测试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1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气密性测试抽检样本应符合下列规定: 1)居住建筑应选取位于不同楼层的不同户型的单元房作 为测试样本。首层、顶层的抽检样本不得少于1套, 抽检单元房的样本量不得少于整栋建筑住宅总量的 20%,且不得少于3套。抽检楼梯间的样本量不得少

于整栋建筑楼梯间总量的50%,且不得少于1个; 2)公共建筑应进行建筑整体气密性测试。 2建筑气密性测试方法应符合下列规定: 测试方法宜采用结合红外热成像仪的鼓风门法: 2) 测试前必须关闭所有外门窗,封闭所有墙上的通风孔 以及与户外连接的管道门部件: 3) 测试过程中,当测试结果不合格时,应及时查找建筑 物的渗漏源并进行处理。 3当室内外压差为50Pa时,建筑每小时的换气次数应按下 公式计算:

供暖通风与空调节能工程、照明节能工程安装调试完成后, 应由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系统节能性能检 验并出具报告。受季节影响未进行的节能性能检验项目,应在保 修期内补做。 1 供暖通风空调与照明系统节能性能检测应包括下列内容 室内平均温度: 2) 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水力平衡度; 3) 照度与照明功率密度。 2可再生能源系统性能检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1)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热工性能检验应包括太阳能集热 系统得热量、太阳能集热系统效率、太阳能热利用系 统的总能耗及太阳能热利用系统的太阳能保证率。 2)地源热泵系统整体验收前,应进行冬、夏两季运行检 测,并对地源热泵系统的实测性能作出评价。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评价查阅施工设计文件中机电系统的综 合调试和联合试运转方案、技术要点、施工日志、调试运转记录、 系统性能检测报告。

6.2.1本条适用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评价。

0.2.1本条适用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评价。 施工过程中,宜借助红外摄像仪,对外门窗与墙体连接部位 外挑结构、女儿墙、管道穿外墙和屋面部位、以及外围护结构上

固定件的安装部位等典型热桥部位处理效果进行检查。对门窗与 墙连接等典型部位或典型房间进行局部气密性检测,及时发现薄 弱环节,改善补救。施工过程中气密性检测可采用压差法或示踪 气体法。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评价查阅围护结构热工缺陷检测报告、 过程气密性检测记录、影像记录,

本条适用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

施工是把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由设计转化为实体的重要过 程,为此施工单位应进行专项交底,落实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重 点内容。 实施设计文件中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重点内容主要包括:保 温隔热性能和气密性更高的围护结构关键节点构造及做法、热桥 处理、高能效设备系统、可再生能源利用等。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评价查阅施工单位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 重点内容的交底记录、施工日志。

5.2.3本条适用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评价。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评价查阅产品购买合同、工程决算清单、 高性能节能标识或绿色建材标识证书、产品检验报告。

6.2.4本条适用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评价。

建筑使用寿命的延长意味看更好地节约能源资源。建筑结构 耐久性指标,决定着建筑的使用年限。施工过程中,应根据被动 式超低能耗建筑设计文件和有关标准的要求,对保障建筑结构而 久性的相关措施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是竣工验收及被动式超低能 耗建筑评价时的重要依据。 对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装修装饰材料、设备,应按照相应 标准进行检测。 本条规定的检测,可采用实施各专业施工、验收规范所进行 的检测结果。也就是说,不必专门为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实施额 外的检测。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评价查阅建筑结构耐久性施工专项方案 和检测报告,有关装饰装修材料、节能、环保设备的进场检测记 录和有关的检测报告。

5.2.5本条适用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评价

条适用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白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规定绿 色施工的等级,地方标准也设置了类似的绿色施工级别。本条将 主管部门授予的“绿色施工优良等级”认定或“绿色施工示范工 程”认定作为评分依据。 第2款,减少混凝土损耗、降低混凝土消耗量是施工中节材 的重点内容之一,我国各地方的工程量预算定额,一般规定预拌 混凝土的损耗率是1.5%,但在很多工程施工中超过了1.5%,其 全达到了2%~3%,因此有必要对预拌混凝土的损耗率提出要求。 第3款,钢筋是混凝土结构建筑的大宗消耗材料。钢筋浪费 是建筑施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设计、施工不合理都会造成钢筋 浪费。我国各地方的工程量预算定额,根据钢筋的规格不同, 般规定的损耗率为2.5%~4.5%。根据对国内施工项目的初步调查 施工中实际钢筋浪费率约为6%。因此有必要对钢筋的损耗率提 出要求。 第4款,现浇混凝土构件,施工时采用铝模体系,可确保构 件表面的平整度,避免二次找平粉刷,从而节约材料,降低材料 消耗。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评价查阅绿色施工实施方案、绿色施工 等级或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的认定文件,混凝土用量结算清单、预 拌混凝土进货单,施工单位统计计算的预拌混凝土损耗率,现场 钢筋加工的钢筋工程量清单、钢筋用量结算清单,钢筋进货单, 施工单位统计计算的现场加工钢筋损耗率、铝模材料设计方案及 施工日志。

长适用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

6.2.7本条适用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评价

建设工程保险在国际上已经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制度,比如法 国的潜在缺陷保险(IDI)制度、日本的住宅性能保证制度,保险 般承保工程竣工验收之日起一定年限(如10年)之内因主体结 沟或装修设备构件存在缺陷发生工程质量事故而给消费者造成的 损失,通过保险产品公司约束开发商必须对建筑质量提供一定年 的长期保证,当建筑工程出现了保证书中列明的质量问题时, 通过保险机制保证消费者的权益。通过推行建设工程质量保险制 ,提高建设工程质量。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评价查阅建设工程质量保险产品保单 核查其约定条件和实施情况。

7.1.1本条适用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评价。在项目投人使用 前评价,本条不得分。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是以高性能围护结构为基础前提,因此 当建筑围护结构及气密性遭到破坏后要及时修复,并应定期对建 筑热工性能进行检验,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确保围护 结构性能良好。 维护和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避免在外墙或屋面上固定物体,保护保温系统完整性: 如必须固定,则必须采取防止热桥的措施: 2应注意外墙内表面的抹灰层、屋面防水隔气层及外窗密封 条是否完好、气密层是否遭到破坏。若发生气密层破坏,应及时 修补; 3应定期检查外门窗关闭是否严密,中空玻璃是否漏气,锁 扣等五金部件是否松动及其磨损情况。每年应对门窗活动部件和 易磨损部分进行保养; 4当建筑的门窗洞口或其他气密部位进行了改造或施工时 峻工后应对建筑气密性进行重新测定: 5宜定期对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进行检验,对于热工性能减退 明显的部位应及时进行整改。

本条评价方法为:评价查阅建筑检查维修保养记录,若建筑 气密部位进行了改造或施工,则还需提供气密性测试记录、围护 结构整改记录,并现场核实。 7.1.2本条适用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评价。在项目投入使用前

气密部位进行了改造或施工,则还需提供气密性测试记录、围护 结构整改记录,并现场核实。 7.1.2本条适用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评价。在项目投入使用前 评价,本条不得分。 建筑的运行管理人员或使用者需要明确建筑设计中与节能和 环境相关的各项设计意图,在不同季节、不同气候条件和使用情 况下,制定并实施相应的运行策略,以保证建筑的运行的节能效 果。需要强调的是,设备安全和建筑环境的保证是建筑运行的前 提,建筑的运行管理工作任务是在此前提基础上力求减少能源消 耗。 本条评价方法为:查阅建筑运行管理方案(含项目概况、用 能系统介绍、运行管理制度等)、集中供暖空调系统控制手册 系统运行记录,并现场核实。 7.1.3本条适用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评价。在项自投入使 用前评价,本条不得分。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立足精细化设计,正式投入使用之后 建筑是否能够按设计意图实现高舒适度低能源消耗,取决于能否 在最初投入使用的几年进行持续的系统调适。系统调适应符合下 列规定: 1 应覆盖主要的季节性工况和部分负荷工况; 2 应覆盖中控系统及所有联动工作的用能系统和建筑构件 3系统调适应从正式投入使用开始延续至第三个完整年度 市

4建筑使用过程中,当建筑使用功能发生重大改变,或对用 能系统进行改造后,应在建筑恢复使用的第一个年度重新进行系 统调适。 本条文所指的“调适”包含了建筑竣工验收后的初步“调试” “调试”是工程竣工后确认系统各部分联合运转正常的工作环节 即对各个系统在安装、单机试运转、性能测试、系统联合试运转 的整个过程中,采用规定的方法完成测试、调整和平衡工作。除 此之外,“调适”的重点工作在于建筑正常投入使用后在各典型 李节性工况和部分负荷工况下,通过验证和调整,确保各用能系 统可以按设计实现相应的控制动作,保证建筑止常高效运转。 建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更是要求 多系统联动控制,因此,建筑最初投入使用的阶段对系统的持续 调适是保证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止常运行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如果条件允许,本标准建议调适工作贯穿最初使用的三个完整年 以便使建筑各系统达到最佳运行效果。 当被动式超低能耗的建筑功能发生变化,意味着房间冷热负 荷、使用时间表都发生了改变,此时必须对系统进行重新调适 如果有必要,还应对系统进行局部功能的增减,否则建筑无法正 常使用。 本条评价方法为:评价查阅建筑能源系统调适记录。 7.1.4本条适用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评价。在项目投入使用前 评价,本条不得分。

由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具有气密性较好的围护结构, 系统成为机械通风模式下室内外唯一的空气交换通道,新风

的正确运行,对维持室内健康舒适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条评价方法为:评价查阅新风系统运行管理计划及运行维 护记录。

7.1.5本条适用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评价。在项目投入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在围护结构及建筑用能系统方面做了很 大提升,但是建筑使用者的正确使用也是影响建筑能耗的关键 因此,建筑管理部门应编写用户使用手册,正确引导建筑使用者 认识到行为节能的重要性及积极作用,避免人为的不必要建筑能 源浪费情况。 用户使用手册内容应涵盖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特点及用户日 常使用中应注意的事项,倡导行为节能的措施等。 本条评价方法为:评价查阅用户使用手册及影像资料

7.1.6本条适用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评价。在项目投入使用

1建筑的节能性能是在其运行阶段体现的。建筑的运行数据 是衡量建筑达到设计能耗水平的依据。运行过程中对建筑物各用 能系统的能耗数据的监测是对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最基本的要 求。此外,建筑的使用情况、人员数量、使用方式与设计的一致 性、实际的气象条件等因素,都影响建筑的实际运行能耗。因此 对上述信息的监测记录是完成建筑能耗分析的基础。 2建筑的实际使用情况各异,实际每一年的气象参数与设计 气象参数也存在差距,因此建筑的运行者或使用者需要定期对运

行能耗进行分析以及时发现建筑能耗异常情况或进一步提升系统 节能运行优化的空间。建筑的设计工况和实际使用情况往往存在 较大差距,分析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是否达到其设计能耗水平时, 应根据建筑使用情况、人员数量、使用方式及实际气象参数与设 计工况的各物理量相对照,建立数学模型对建筑能耗实测值进行 标准化修正。 建筑能耗数据分析一般应区分不同能源种类,按计量的分项 进行对照分析及总量分析,并结合使用情况和天气情况、运行情 况等寻找造成差异的原因。 3建筑的年运行数据通过与本建筑历史运行数据的对比或 与本气候区类似建筑的横向对比,都有助于发现建筑运行的问题 并确定运行改进的方向。 4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各系统实现理想的节能运行是一个 在调适中不断完善的过程,当系统状况与实际使用需求出现较大 偏差时,应该进行全面的再调适。 5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在目前阶段代表了我国建筑节能的 最高水平,也是我国建筑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其在全社会 的示范意义和对行业引导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因此,被动式超 低能耗建筑的管理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项是运行数据向社会的公 示。 本条评价方法为:评价查阅建筑运行参数记录、建筑能耗数 据纵向及横向对比分析情况、建筑能耗信息公示情况影像记录并 现场核实。

前评价,本条不得分。当被评价项目不存在租用者时,第2款直 接得分。 管理是运行节约能源、资源的重要手段,必须在管理业绩上 与节能、节约资源情况挂钩。因此要求物业管理单位在保证建筑 的使用性能要求、投诉率低于规定值的前提下,实现其经济效益 与建筑用能系统的耗能状况、水资源和各类耗材等的使用情况直 接挂钩。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更是节能的有效方式。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评价查阅物业管理机构的工作考核体系 文件、业主和租用者以及能源管理企业之间的合同。 7.1.8本条适用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评价。在项目投入使用 前评价,本条不得分。 信息化管理是实现建筑物业管理定量化、精细化的重要手段, 对保障建筑的安全、舒适、高效及节能环保的运行效果,提高物 业管理水平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采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完善的 建筑工程及设备、能耗监管、配件档案及维修记录是极为重要的。 本条第3款要求相关的运行记录数据均为智能化系统输出的电子 文档。应提供至少1年的用水量、用电量、用气量、用冷热量的 数据,作为评价的依据。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评价查阅针对物业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文 件,能耗档案记录文件,并现场核查物业管理信息系统。 7.1.9本条适用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评价。在项目投入使用 前评价,本条不得分。

前评价,本条不得分。当被评价项目不存在租用者时,第2款直 接得分。 管理是运行节约能源、资源的重要手段,必须在管理业绩上 与节能、节约资源情况挂钩。因此要求物业管理单位在保证建筑 的使用性能要求、投诉率低于规定值的前提下,实现其经济效益 与建筑用能系统的耗能状况、水资源和各类耗材等的使用情况直 接挂钩。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更是节能的有效方式。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评价查阅物业管理机构的工作考核体系

接挂钩。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更是节能的有效方式,

7.1.8本条适用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评价。在项目投入

信息化管理是实现建筑物业管理定量化、精细化的重要手段, 对保障建筑的安全、舒适、高效及节能环保的运行效果,提高物 业管理水平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采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完善的 建筑工程及设备、能耗监管、配件档案及维修记录是极为重要的 本条第3款要求相关的运行记录数据均为智能化系统输出的电子 文档。应提供至少1年的用水量、用电量、用气量、用冷热量的 数据,作为评价的依据。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评价查阅针对物业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文 件,能耗档案记录文件,并现场核查物业管理信息系统。 719本条适用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评价。在项且投入使用

7.1.9本条适用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评价。在项目投入

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服务于建筑使用者JGJ 475-2019温和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应对建筑使用者对 建筑用能情况及室内环境等方面的满意程度进行问卷评估。根据

问卷结果制定改进计划和措施并实施,无其针对使用者不太满意 的调查内容。 本条评价方法为:评价查阅使用者满意度调查工作记录、评 估报告及整改方案、实施影像记录。

7.2.1本条适用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建筑碳排放计算及其碳足迹分析,不仅有助于帮助被动式超 低能耗建筑项目进一步达到和优化节能自标,而且有助于进一步 明确建筑对于我国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量。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 我国也有了较为成熟的计算方法和一定量的案例实践。在计算分 析基础上,再进一步采取相关节能减排措施降低碳排放,做到有

的放失。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作为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载体, 理应将此作为一项技术措施同步开展。 建筑碳排放计算分析包括建筑固有的碳排放量和标准运行工 况下的碳排放量。预评价和投入使用前的评价,主要分析建筑的 固有碳排放量;对于投入运行一年的建筑,主要分析在标准运行 工况下建筑运行产生的碳排放量。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建筑固有碳排放量计算分析 报告(含减排措施);评价建筑固有碳排放量计算分析报告(含 减排措施),投入使用的项目尚应查阅标准运行工况下的碳排放 量计算分析报告(含减排措施)

DB34/T 3326-2019 古建筑白蚁防治技术规程7.2.4本条适用于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预评价、评价。

建筑信息模型(BIM)是建筑业信息化的重要支撑技术。BIM 是在CAD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维模型信息集成技术。BIM 是集成了建筑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的工程数据模型,能使设计 人员和工程人员能够对各种建筑信息做出正确的应对,实现数据 共享并协同工作。 BIM技术支持建筑工程全寿命期的信息管理和利用。在建筑 工程建设的各阶段支持基于BIM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可以极大地 提升建筑工程信息化整体水平,工程建设各阶段、各专业之间的 协作配合可以在更高层次上充分利用各自资源,有效地避免由于 数据不通畅带来的重复性劳动,大大提高整个工程的质量和效率 并显著降低成本。因此,BIM中应至少包含规划、建筑、结构 给排水、暖通、电气等5大专业相关信息。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指导意见

的通知》(建质函【2015】159号)中明确了建筑的设计、施工、 运行维护等阶段应用BIM的工作重点内容。其中,规划设计阶段 主要包括:①投资策划与规划:②设计模型建立:③分析与优化 4设计成果审核。施工阶段主要包括:①BIM施工模型建立;② 细化设计:③专业协调:4成本管理与控制:5施工过程管理: ③质量安全监控:地下工程风险管控:8交付工模型。运营 维护阶段主要包括:①运营维护模型建立;②运营维护管理,③ 设备设施运行监控:(4)应急管理。评价时,规划设计阶段和运营 维护阶段BIM分别应至少涉及2项重点内容应用,施工阶段BIM 应至少涉及3项重点内容应用,方可得分。 一个项目不同阶段出现多个BIM模型,无法有效解决数据信 息资源共享问题,因此当在两个及以上阶段应用BIM时,应基于 司一BIM模型开展,否则不认为在两个阶段应用了BIM技术。 本条的评价方法为:预评价查阅相关设计文件、BIM技术应 用报告:评价查阅相关竣工图、BIM 技术应用报告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