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CS360-2013 村镇传统住宅设计规范

CECS360-2013 村镇传统住宅设计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CECS360-2013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4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07330
下载资源

CECS360-2013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CECS360-2013 村镇传统住宅设计规范

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住宅新的功能要求等带来对已建成村镇传统 住宅的更新改造需求。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建筑和居住者全生命周 期的使用需求,兼顾当前使用和今后改造的可能,从而延长住宅的 使用寿命,节约投资。

4.0.1针对传统村镇住宅选址有一定的随意性、自主性的特点, 根据现行行业标准《镇(乡)村建筑抗震技术规程》JGJ161的有关 规定,提出选址的一些原则。 本条为场地勘察的抗震质量控制规定,符合抗震概念设计,注 意场地选择的要求。在抗震设计中,场地指具有相似的反应谱特 征的房屋群体所在地,不仅仅是房屋基础下的地基土,其范围相当 于工程群体所在地、居民小区或自然村的范围,在平坦地区面积一 般不小于1km²。地震造成建筑的破坏,除地震动直接引起的结构 破坏外,还有场地的原因,诸如:地基不均匀沉陷,砂性土(饱和砂 土和饱和粉土)液化、滑波,地表错动和地裂,局部地形地貌的放大 作用等。对于村镇住宅建筑场地,从既有村镇住宅所处场地地段 调查的统计发现,处于不利地段和危险地段的村镇房屋比例较高。 由于进行村镇住宅建筑场地勘察难于实现,本条只提出了应注意 时镇住宅建筑场地选择的原则性规定。 地震波通过场地土传播,场地土的土质和覆盖层厚度对建筑 物的震害程度影响很大。如条状突出的山嘴、高孤立的山丘以 及非岩质的陡坡等地段,地震动会有明显的加强效应,出现局部的 烈度异常区,建筑物的破坏也会相应加重。当在条状突出的山嘴、 高箕孤立的山丘、非岩石的陡坡、河岸和边坡边缘等不利地段建造 建筑时,除保证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外,建筑的抗震要求及构 造措施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1度采用。 危险地段一般指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 流及发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的部位,如地震滑坡是黄土 地区、丘陵地区及河、湖岸边等常见的震害,尤其黄土地区的地震

滑坡,在历史上有多次记录,危害极大,因此,严禁选择在危险地段 建造村镇住宅。8度抗震设防时,当场地内存在发震断裂带时,应 避开主断裂带,其避让距离为不小于200m。而软弱土的震陷和砂 土液化也是常见的震害现象,地基失稳引起的不均匀沉降对于结 构整体性较差的村镇房屋更易造成严重破坏,使得墙体裂缝或错 位,这种破坏往往贯通到基础,震后难以修复,故建议不宜在该类 地基上建造建筑,如不能避免时,则应对地基采取相应的措施。此 外,泥石流冲积区、洪水淹没区、矿产采空区等,都属于不宜进行建 设的潜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域。 除以上地质灾害危险地段以外,规划选址还应避开临近化学 污染源和辐射源的地段,如高压线走廊区等,在该类地段进行规划 建设,应满足相应安全防护距离的要求

4.0.2根据现行国家标准《镇规划标准》GB50188的有关规定

镇用地按使用性质划分为: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生产设施用 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工程设施用地、绿地、 水域和其他用地。选址宜尽量靠近公共设施DL/T 5161.9-201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第9部分:蓄电池施工质量验收,如商业服务中心、储 蓄所、畜牧站、疾控站、医疗站、幼儿园、学校等设施集中的地区,方 便生产、生活,利于节约资源;同时与居民集中生产劳动地点联系 紧密或交通方便,满足生产生活便利需求。但选址不得占用除居 住用地外的其他用地

环境,因此村镇住宅设计前期要考虑如何与环境共融,结合地形、 地貌、自然植被合理规划。根据地形特点、降水量和汇水面积等因 素确定地面排水方式,进行合理的竖向设计。在进行土方平衡时 应合理调配挖方、填方,并确定取土和弃土地点,以免乱挖乱弃,防 止毁损农田破坏自然地貌。

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是长期以来历史文化的积淀,是 具特色和最具吸引力的景观。村镇传统住宅的建设应注

4.0.7庭院是提供宜居舒适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家人或 往的重要空间,或是摆放农具的场所,规划设计庭院要依据 要和充许的土地状况,与住房建筑统一综合规划,庭院铺装 地方材料以及透水、透气的环保铺地材料,庭院种植宜与庭 结合,选用乡土植物。可选择瓜果蔬菜或药用植物,也可选 传统美好寓意的植物。

5.1.1本规范采用套型作为一户村民的居住单位进行设计。因 此,每套住宅的分户界限应明确,必须独门独户,每套住宅应包含 生活空间、辅助空间等基本功能空间。本条要求将这些基本功能 空间设计于一个宅基地之内,不得与其他套型共用或合用;这些功 能空间可以组织在一栋建筑物之内,也可分散布置在一块宅基地 上。

5.2.2为了保证村镇传统住宅的舒适性和居住者健康的需求,村

起居空间是住宅套型中的基本功能空间,考思村民的生活寸 惯,一般活动都在起居空间的特点,故起居空间的使用面积标准略 高于现行国家标准《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中的规定。 就寝空间是根据居住人口、家具尺寸及必要的活动空间确定

的,同时考虑村民建设住宅用地没有城市用地那么紧张,尽量提高 舒适度。在小套型村镇住宅设计中,充许采用一种兼有起居活动 功能空间和睡眠功能空间为一室的“卧室”,这种起居空间的卧 室需要在双人卧室面积的基础上至少增加一组沙发和摆设一个小 餐桌的面积,才能保证家具的布置,所以规定兼起居的卧室为 12m。

5.3.1我国村镇传统住宅厨房当前使用的燃料种类丰富多样。

依据其使用燃料的不同可分为:燃气型、燃气与燃煤(柴)混用型 燃煤或燃柴型三种。其中燃气型包括天然气、液化气、沼气、秸秆 气化气等。厨房的使用面积依据不同灶的组合分为上述三种情 况。村镇传统住宅厨房应设有食品加工中粗加工的操作空间,且 应考虑粗加工和家务活的操作时间较长,人坐着手工操作的空间 尺寸。这个空间尺寸不应小于1.20m×1.50m。村镇传统住宅厨 房中若带有燃煤或燃柴地锅灶的,宜考虑一定的储存煤或柴新的 空间,但要注意在炉灶周围1.0m范围内不应堆放柴草等可燃物。 本条面和指标中含有粗加工操作空间和储燃料空间的面和

5.3.2为了保证村镇传统住宅的舒适性和居住者健康的需 时考虑到厨房有火源,村镇传统住宅要求厨房采用天然采 然通风。

是分别设置的,使用既不方便,也显得很零乱,本条的规定是希望 能起到引导性的作用。

5.3.5、5.3.6厨房的各种灶在食品热加工和冷加工中均

成室内过热和潮气,因此应避免其进入其他使用空间并及时排除 室外。烟窗或烟道在平屋面伸出高度不得小于0.6m,且不得低于 女儿墙的高度。烟或烟道在坡屋面伸出高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烟卤或烟道中心线距屋脊小于1.5m时,应高出屋脊 0.6m; 2烟或烟道中心线距屋脊1.5m~3m时,应高于屋脊,且 伸出屋面高度不得小于0.6m; 3烟或烟道中心线距屋脊大于3m时,其顶部同屋脊的连 线同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不应大于10°,且伸出屋面高度不得小于 0.6m

5.3.8村镇传统住宅的卫生间除应包括洗漱、洗浴、便

本卫生要求外,还应考虑在卫生间内设置手工洗涤衣物、洗脚、存 放卫生用品、清洗用具和储水用的水缸等使用空间。这里给出的 卫生间使用面积除包括基本卫生行为所用空间面积外,还包括手 工洗涤区操作空间(1.20m×1.50m)以及设置水缸和使用污水池 的空间面积。 通风道在平屋面伸出高度不得小于0.6m,且不得低于女儿墙 的高度。通风道在坡屋面伸出高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通风道中心线距屋脊小于1.5m时,应高出屋脊0.6m; 2通风道中心线距屋脊1.5m~3m时,应高于屋脊,且伸出 屋面高度不得小于0.6m; 3通风道中心线距屋脊大于3m时,其顶部同屋脊的连线同 水平线之间的夹角不应大于10°,且伸出屋面高度不得小于0.6m。 5.3.9粪尿分集式厕所也叫“十式厕所”、“堆肥厕所”,推导粪、尿 等排泄物在自然界构成闭路循环的生态卫生观念,是一种先进的 户厕建设模式,能为农村地区解决生活、生产和环境卫生等方面的 实际问题发挥一定功用。粪尿分集式生态卫生厕所的建筑结构与 其他卫生厕所相同,由围护结构(厕屋)、储粪结构和一个粪尿分流

的便器组成;可能时单修个男士小便池,与尿收集器接通。双瓮漏 斗式厕所主要适用于土层厚、雨量中等的温带地区。双瓮漏斗式 则所主要由漏斗形便器、前后两个瓷形储粪池、连通管、后宽盖和 厕室组成。

需要储藏空间,储藏空间需要考虑日常生活用品的储藏,同时也要 考虑生产资料的储藏。户内合理设置储藏空间或位置利于提高居 室空间利用率,使室内保持整洁

5.3.12户内壁柜常因通风防潮不良造成储藏物霉烂,本条规定 对设置于底层或靠外墙、靠卫生间等容易受潮的壁柜应采取防潮 措施。

5.3.12户内壁柜常因通风防潮不良造成储藏物霉烂,本条规定

IV室外悬挑空间与露台

5.3.13室外悬挑空间与露台是儿童活动较多的地方,栏杆(包括 栏板的局部栏杆)的垂直杆件间距若设计不当,容易造成事故。根 据人体工程学原理,栏杆垂直净距应小于0.11m,以防止儿童钻 出。同时为防止因栏杆上放置花盆坠落伤人,本条要求可搁置花 盆的栏杆必须采取防止坠落措施。室外悬挑空间与露台的围护矮 谱或栏杆的防护高度是根据人体重心稳定和心理要求确定的,所 以规定了围护矮墙或栏杆的净高度。室外悬挑空间与露台在村镇 传统住宅中往往兼具生产的功能,故规定室外悬挑空间与露台均 应做有组织排水并做防水处理。因高栏杆对干栏式建筑外貌有不 利影响,在栏杆高度上,提出结合当地情况,适当降低,但应满足安 全要求。

5.3.14户内入口的过道,既是交通要道,文是更衣、换鞋和临时 搁置物品的场所,是搬运大型家具的必经之路。在大型家具中沙 发、餐桌、钢琴等尺度较大,本条规定在一般情况下,过道净宽不应 小于1.20m。通往起居、就寝空间等的过道要考搬运写字台、大

衣柜等的通过宽度,尤其在人口处有拐弯时,门的两侧应有一定余 地,故本条规定该过道不应小于1.00m。通往炊事空间、卫浴空 间、储藏空间的过道净宽考虑到村镇传统住宅往往兼具生产的特 点,也不应小于0.90m。 5.3.15户内楼梯一般在两层以上村镇传统住宅内作垂直交通使 用。本条规定户内楼梯的净宽,当一侧临空时,其净宽不应小于 0.75m;当两侧有墙面时,墙面之间净宽不应小于0.90m(见图1), 此规定是搬运家具和日常手提东西上下楼梯最小宽度。此外,当 两侧有墙时,为确保居民特别是老人、儿童上下楼梯的安全,应在 其中一侧墙面设置扶手

5.3.16扇形楼梯的踏步宽度离内侧扶手中心0.25m处的踏步 宽度不应小于0.22m,是考虑人上下楼梯时,脚踏扇形踏步的部 位。 如图 1 所示。

И牲畜及家禽饲养空间

5.3.17村镇传统住宅居住者饲养牲畜、家禽是区别于城市住宅 的重要特点。牲畜、家禽饲养空间宜独立设置。当牲畜、家禽饲养 空间与其他空间毗邻时,应从周边微气候环境特点出发,布置于下 风下水处,以免由于污染对居住者的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5.3.18、5.3.19作为兼具生产功能的村镇传统住宅,生产及经营 空间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依据生产资料的特点,进行防护。 严禁采用具有火灾、噪声、振动、污染环境的生产资料。 5.3.20生产及经营空间可能堆放货物、停车,也可进行简单的加 工工作,因此宜独立设置并有独立出入口。

5.4.1传统建筑层高的要求,应当尊重各地建房的习惯。室内净 高规定引自现行国家标准《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的规定。. 5.4.2考虑到村镇传统住宅的特点,辅助空间的净高略高于现行 国家标准《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的规定。

5.4.1传统建筑层高的要求,应当尊重各地建房的习惯。室内净

5.5.1影响建筑外观的主要元素包括建筑群体之间的体量组织, 建筑的颜色,包括屋顶、墙面、门窗等功能构件的颜色,以及一些装 饰性构件的颜色,建筑细部的设计和建造,包括门窗等功能构件的 设计和建造。所有这些,均应符合地方传统建造习惯,并能体现传 统特色。历史遗留下来的村镇传统住宅建筑改造,在改造的时候 也应在充分尊重历史的前提下,根据其文物价值,科学地完成。

6.1.1宅门是我国村镇传统住宅的主要入口形象,在不同地区村

镇传统住宅的建筑形制中,其设置要求区别较大,北京四合院的宅 门一般与倒座房结合设置,徽州民居宅门一般与高大的围墙相结 合。为突出新建住宅的传统韵味,在满足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的 条件下,鼓励参考当地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制设置宅门,在基地条件 允许时设置相对独立的宅门,无条件的可以与建筑或围墙结合

6.1.2我国村镇传统住宅中,建筑形制对宅门造型有着基本要

求,因此宅门的设计应参考当地村镇传统住宅的宅门造型,同时考 虑到村镇传统住宅构造复杂,讲究装饰,从经济适用角度出发,新 建住宝的宅门可以根据需求对构造和装饰进行简化设计。

.1.3村镇传统住宅的建筑材料一般是就地取材,方便经江 建住宅为便于体现地域特点,应优先考虑地方传统材料,若 筑材料不能满足现有规范要求时,可以考虑使用其他相关相 巴地方材料作为装饰材料使用

6.1.4宅门的整体风格应与建筑主体保持一致,为保证整体建筑 风貌,不应为突出人口形象将宅门色彩与整体建筑色彩设计不 致。

6.1.4宅门的整体风格应与建筑主体保持一致,为保证整体建筑

6.2.1村镇传统住宅墙体可分为承重墙和非承重墙,承重墙应满 足结构承载力要求,可选用砖墙、土坏墙、石墙等材料,并根据要求 建造成地方传统形式,非承重墙可选择木板、石板、编竹、土坏等材 料,并根据构造要求与主体结构进行可靠连接

6.2.2中国村镇传统住宅以群体建筑形象出现,具有典型的色彩 规律,如徽州民居的白墙灰瓦、北京四合院的青砖灰瓦、陕西窑洞 的黄土墙等,墙体选用地方传统材料一般能符合色彩要求,运用新 型墙体材料宜通过涂料、饰面等构造设计使之满足色彩要求。

6.2.3村镇传统住宅建造中有很多值得现代人学习的

、防水、防潮等构造播施,但随看着现在建筑技术的发展,人们 舒适性和安全性要求的提高,对新建的村镇传统住宅提出 的技术要求,因此新建的村镇传统住宅应满足现有规范对队 震、防火、防潮、保温等的规定。

6.2.4村镇传统住宅使用的砖、石、土、木等建筑材料,经简单加

工即可使用,直接呈现材料的真实状态,这也是村镇传统住宅的魁魅 力之一,新建村镇传统住宅宜反映材料的自然属性,采用涂料饰面 和其他饰面时要与整体建筑的色彩和材质相协调

6.3.1找国村镇传统住宅结构形式可分为砖木结构、砖混结构、 木结构、夯土结构等,由于新材料的发展和原材料限制,新建村镇 专统住宅多以砖混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主,以砖柱和钢筋混 凝土柱代替原来的木柱等,以钢筋混凝土梁代替原来的木梁。无 论如何,柱梁等结构构件的界面尺寸、间距、数量等参数应符合国 家现行有关结构标准的要求。

6.3.2村镇传统住宅中柱子按材料可分为砖柱、木柱

、石梁等,由于材料限制,新建村镇传统住宅多采用钢筋混 梁和钢柱钢梁等,在满足结构承载力要求的情况下,可以因 ,传统结构做法和现在结构做法都可以采用。

5.4.3现浇钢筋混凝土屋顶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较为成熟 先考虑使用,木结构屋架和钢结构屋架更容易体现本地传 风格,有条件的情况下鼓励使用,预制钢筋混凝土结构稳定 抗震性能差,尽量避免使用,

6.4.5新建的村镇传统住宅屋面构造应满足现有规范对防火、抗

6.5.1门窗材料选型应满足相关的节能设计要求,框料宜选择推 一使用的断桥铝合金框料,选择木门窗时应选择木框料,应有必要 的密闭措施。应选择透明玻璃,具体选料参照现行行业标准《建筑 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

使用的断桥铝合金链科, 的密闭措施。应选择透明玻璃,具体选料参照现行行业标准《建筑 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 6.5.2门窗色彩参考当地村镇传统住宅的基本形式,门窗框料进 行喷涂处理,门窗玻璃外侧、内侧或双层玻璃之间可根据需求设置 窗套、窗花等装饰。

分。以装饰部位来看,主要集中在屋脊、檐口、层间、门窗和基座等 部位,就装饰类型来看,可分为彩绘、雕刻、匾额等,按所选材质可 分为砖雕、木雕、瓦雕、油画等。为体现传统特色,新建村镇传统住 宅中宜参考当地村镇传统住宅形式进行装饰设计,宜对复杂装饰 进行简化设计。

层间、门窗洞口、门头、勒脚等部位。以北京四合院为例,屋脊装饰 包括清水脊的“草盘子”、垂脊下的“盘子”和走兽,屋脊侧面的博缝 板等,檐口部分集中厂橡头雕刻、梁彩绘等装饰、层间的叠涩和 砖雕,门窗的格栅、漏窗、砖雕等,门头的匾额、对联等,勒脚部分的 叠涩做法等。

部位,雕刻应用广泛,由于村镇传统住宅装饰较为复杂,新建村镇 传统住宅可适当简化。

6.6.4村镇传统住宅装饰材料以木、石、砖为主,由于工

大,新建村镇传统住宅可用现代装饰材料,如金属、木塑、有机复合 材料等,材料之间应有可靠连接,并与整体建筑风格相协调。

6.7.1传统建筑中根据文化习俗讲究建筑小品的布置,例如北京 四合院常在宅门位置布置门墩、影壁、抱鼓石等建筑小品,在庭院 内部设置石桌石椅、水缸等建筑小品等,这些建筑小品多数与日常 使用功能相结合,同时满足传统建筑审美需求。

6.7.2村镇传统住宅建筑小品材料多是就地取材,一般

石等地方材料,分别采用砌筑、搭接、雕刻等加工手法构

6.7.3传统建筑地面铺装同样宜就地取材,优先选用那些透水透 气的环保材料。

7.1.2本条的目的是要求村镇传统住宅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与 节能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建筑热工设计分区中所在气候区国家和地方建筑节能设计 标准和实施细则的要求。 7.1.3本条是进行村镇传统住宅节能设计总设计的原则。 7.1.4被动太阳能采暖按照南向集热方式分为直接受益式、集热 蓄热墙式、附加阳光间式三种基本集热方式,可根据使用情况采用 其中任何一种基本方式。但由于每种基本形式各有其不足之处: 如直接受益式会产生过热现象,集热蓄热墙式构造复杂,操作稍显 繁锁,且与建筑立面设计难以协调。因此在设计中,建议采用两种 或三种集热方式相组合的复合式太阳能采暖。 三种太阳能系统的集热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见表1。

表1被动太阳能建筑基本集热方式及特点

7.1.5村镇传统住宅室内通风是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改善室内热 环境的重要措施,目前村镇传统住宅外窗设计中,外窗面积有越来 越大的趋势,但外窗的可升启面积非常小,有的村镇传统住宅根本 达不到外窗开启面积的30%或25%的要求。在这样的外窗开启

面积下,欲创造一个室内自然通风良好的热环境是不可能的。为 保证居住建筑室内的自然通风环境,强调提出本条规定是非常必 要和现实的。

.2.I遮阳是控制眩光和太阳辐射进大室内的王要技术猎施,因 此,应合理选择窗户类型,降低太阳辐射,降低眩光,减少光环境污 染,以保证室内的光环境质量。减小窗眩光可采取以下技术措施: (1)工作、学习区域应减少或避免直射阳光; (2)人的视觉背景不宜为窗口; (3)为降低窗亮度或减少天空视域,可采用内遮阳或外遮阳技 术措施; (4)窗结构的内表面或窗周围的内墙面,宜采用浅色饰面。 7.2.2水平遮阳设施的宽度应根据冬季、夏季太阳高度角之差值 水平高度来设置,使其能够满足在夏季遮挡阳光直射,在冬季不会 遮挡阳光进入室内。 7.2.4遮阳设施主要包括内遮阳和外遮阳,而外遮阳能更有效地 遮挡太阳辐射。由于太阳方位角在一天中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运 动而变化,活动遮阳根据太阳高度角来调节角度以控制入光量,从 而起到遮阳挡太阳辐射的作用。尤其是屋顶天窗(包括采光顶), 东西向外窗(包括透明幕墙),应采用有效的活动遮阳措施。

遮挡太阳辐射。由于太阳方位角在一天中随着太阳在天空 动而变化,活动遮阳根据太阳高度角来调节角度以控制入光 而起到遮阳挡太阳辐射的作用。尤其是屋顶天窗(包括采关 东西向外窗(包括透明幕墙),应采用有效的活动遮阳措施。

能设计标,这一规定要求蓄热材料具有成本低、比热容大,且性 能稳定、无害,吸热放热容易的特性。 墙体、地面应采用比热容大的材料,如砖、石、密实混凝土,并 符合村镇传统住宅设计要求。条件许可时可设置专用的水墙或相 变材料蓄热。常用蓄热材料的热物理参数详见表2。

表2常用蓄热材料的热物性参数

随着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节能的影响,国际照明委员会编写了 《国际采光指南》,为设计提供了设计依据和标准。通过降低北向 房间层高,利用晴天采光计算方法设计采光,约可减小15%的开 窗面积,进而减少北向开窗面积,具有重要的节能和经济意义。在 村镇传统住宅的主要人风口,即在外门口加设一个防寒门斗,可减 少冷风进人楼内,使冷天房间更为舒适。防寒门斗的设置,首先要 考虑门的朝向问题。我国北方不少村镇传统住宅为了充分利用南 向房间,把外门(多数为单元门)朝北向开,以致在外门开或损坏

的情况下,北风天量灌人。因此,在加设门斗时,宜将门斗的入口 转折90℃,转为朝东,以避开冬天最多风向一一北向和西北向,减 少寒风吹袭。其次,还要考虑门斗的尺寸大小。门斗后应至少有 1.20m~1.80m的空间,门斗应该密封良好,在冬季起到避风防寒 作用。

(堂屋)等主要在白天使用的房间,为保证白天的用热环境,宜选用 直接受益式采暖方式或附加阳光间采暖方式。对于卧室等以夜间 使用为主的房间(卧室等),宜选用具有较大蓄热能力的集热蓄热 墙采暖方式。常用的蓄热材料分为建筑类材料和相变类化学材 料。建筑类蓄热材料包括由土、石、砖及混凝土砌块,室内家具 (木、纤维板等)也可作为蓄热材料。水的比热量大,且无毒价廉: 是最佳的显热蓄热材料,但需有容器。鹅卵石、混凝王、砖等蓄热 材料的比热容比水小得多,因此在蓄热量相同的条件下,所需体积 就要大得多,但这些材料可以作为建筑构件,不需容器或对其要求 较低。进行村镇传统住宅设计中选用太阳能集热方式时,还应考 虑村镇传统住宅的使用功能、技术及经济的可行性来确定。

7.3.3为了获得更多的太阳辐射,南向集热窗的面积应尽可能

通过能耗软件进行动态模拟,随看窗墙比的增天,采暖能耗逐 渐降低。当南向集热窗的窗墙面积比大于50%后,单位建筑面积 采暖能耗量的减少将趋于稳定,但随看着窗户面积的增大,通过窗户 散失的热量也会增大,因此,规定南向集热窗的窗墙面积比应大于 50%较为合适。

种改进,在玻璃与它所供暖的房间之间设置了蓄热体。与宜接受 益式采暖方式相比较,由于其良好的蓄热能力,室内的温度波动较 小,热舒适性较好。但是集热墙系统构造较复杂,系统效率取决于

集热墙的蓄热能力、是否设置通风口以及外表面的玻璃性能。经 过分析计算,在总辐射强度大于300W/m²时,有通风孔的实体墙 式效率最高,其效率较无通风孔的实体墙式高出一倍以上。因此在 设计中推荐使用有通风口集热蓄热墙式采暖方式,其次为附加阳光 间式采暖方式。集热效率的大小随风口面积与空气间层断面面积 的比值的增大略有增加,适宜比值为0.80左右。集热表面的玻璃 以透光系数性和保温性能俱佳为最优选择,因此,单层低辐射玻璃 是最佳选择,其次是单框双玻窗。设计集热蓄热墙时,应遵从本设 计要点。集热墙体的蓄热量取决于面积与厚度,一般居室墙体面积 变化不大,因此,对厚度做以下推荐:当采用砖墙时,可取240mm或 370mm,混凝土墙可取300mm,±坏墙可取200mm~300mm。

7.3.5附加阳光间是实体墙与直接受益式窗的混合变

阳光间增加了地面部分为蓄热体,同时减少了温度波动和光。 当公共墙上的开孔率大于15%时,阳光间内可利用热量基本上可 通过空气自然循环进入采暖房间。采用阳光间集热时,应根据设 定的太阳能节能率确定集热负荷系数,选取合理的玻璃层数和夜 间保温装置。阳光间进深加大,将会减少进人室内的热量,本身热 损失加大。

3.6蓄热体宜直接接收阳光照射,蓄热墙面和楼地面不宜

可采用砖、石、密实混凝土、水体或相变蓄热材料作为建筑蓄 热体。在利用太阳能采暖的房间中,为了营造良好的室内热环境 需要注意两点:①设置足够的蓄热体,防止室内温度波动过大 ②蓄热体应尽量布置在能被阳光直接照射的地方。参考国外的经 验,单位集热墙面积宜设置3倍~5倍集热面积的蓄热体。 7.3.7增加玻璃层数,可以加大窗的热阻,减少热损失,但同时玻 璃的透过系数及窗的有效面积降低了,从而使透过玻璃的太阳得 热量减少了。因此,究竟采用几层玻璃合适,主要根据南向集热窗

璃的透过系数及窗的有效面积降低了,从而使透过玻璃的太阳得 热量减少了。因此,究竟采用几层玻璃合适,主要根据南向集热窗 有无夜间保温以及气候条件而定。

7.4.1自然通风是我国南方地区防止室内过热采取的有效措施。 对房间通风口的面积作出规定,除了满足改善室内热环境条件外, 还能满足室内卫生要求,文能达到节约能源的自的。自然通风口 净面积S:的确定主要根据下列理由: 热压通风口的面积与进排风口的垂直距离、室内外的温差、房 间面积密切相关。表3给出了房间面积为18m²、夏季空调时段室 为温度为26℃时,不同的上下通风口垂直距离H、不同的室内外 温差△t下的进排风口的面积F。图2给出了单个通风口面积与 上下通风口的垂直距离、室内外温差的关系。

表3不同的上下通风口垂直距离H、不同的室内外 温差A下的进排风口的面积F

H(m) △ (℃) 1. 0 1. 2 1. 4 1. 6 1.8 2.0 2. 2 2.4 8 0.028 0.025 0.024 0.022 0.021 0.020 0.019 0.018 10 0.025 0.023 0.021 0.020 0.019 0.018 0.017 0.016 12 0.023 0.021 0.019 0.018 0.017 0.016 0.015 0.015 14 0.020 0.018 0.017 0.016 0.015 0.014 0.013 0.013

F,A为实际房间面积

JGJ/T480-2019 岩棉薄抹灰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标准及条文说明图2单个通风口面积与上下通风口垂直距离、 室内外温差的关系曲线

7.4.2在夏季夜间或室外温度较低时,利用室外温度较低的空气 进行通风是建筑降温、节省能耗的一个有效方法。穿堂风是我国 南方地区传统建筑解决潮湿闷热和通风换气的主要方法,不论是 在住宅群体的布局上,或是在单个住宅的平面与空间构成上,都非

常注重穿堂风的形成。 房间所需要的穿堂风应满足两个要求,即气流路线应流过人 的活动范围和建筑群与房间的风速应达到0.30m/s以上。 在烟窗效应和风塔的设计上应科学、合理地利用风压和热压, 处理好在建筑的迎风面与背风面形成的风压,注重建筑通风中庭 和通风烟效应在功能与建筑构造、建筑室内空间上的结合。 7.4.3建筑外围护结构的隔热有外隔热、结构自身隔热和内隔热 三种方式。外隔热有外反射隔热、外遮阳隔热、外通风、外蒸发隔 热和外阻隔热等;结构隔热就是靠外墙自身的蓄热能力吸热,不让 或少让进入的热量传入室内;内隔热有表面低辐射隔热、通风隔热 和内阻隔热等。三种隔热方式比较,以外隔热的效果为最好。 风的出口和人口的相对大小影响室内空气流速,出风口面积 小于进风口面积,室内空气流速增加;出风口面积大于进风口面 积,室内空气流速降低,如图3所示。因此建筑在主导风向迎风面 开窗面积,不应小于背风面上的开窗面积,以增加室内的空气 流动。

图3风的出口和人口的相对大小对室内空气流速的影响

采用浅色饰面材料的围护结构外墙面在夏季有太阳直射时, 能反射较多的太阳辐射热,从而能降低空调时的得热量和自然通 风时的内表面温度,当无太阳直射时,它又能把围护结构内部在白 天所积蓄的太阳辐射热较快地向外天空辐射出去,因此,无论是对 降低空调耗电量还是对改善无空调时的室内热环境都有重要

7.4.4夏季降温时,室内热量部分来自室内照明、家用电器设备 等内部热源,被动冷却最简单、最经济的方法之一就是减少建筑内 部热量产生。

GB/T 41066.2-2022 石油天然气钻采设备 海洋石油半潜式钻井平台 第2部分:建造安装和调试验收统一书号:1580242·278 定价:20.00元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