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J476-2019 建筑工程抗浮技术标准及条文说明

JGJ476-2019 建筑工程抗浮技术标准及条文说明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9.5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09766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JGJ476-2019 建筑工程抗浮技术标准及条文说明

材料的配比形成显著增加材料重度的填充料:当无试验资料时

其采用的重度不宜小于24.0kN/

其米用的量度不直力 6.3.3由于填筑材料在不同状态下具有不同的重度,为了安全 和计算方便,本条给出了与抗浮设防水位不同相对位置关系的取 值方法。

6.3.5本条借鉴了边坡支挡结构与背后填土之间摩擦力的计算

方法,以及挡土墙与其背后填土之间摩擦系数的取值方法。 6.3.6为了充分利用工程结构或构件的抗浮、抗拉性能,实际 工程中有时利用基坑支护结构或上部结构实现抗浮效果DB37/ 3693-2019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处置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如“桩 墙合一”、支护桩与地下结构外墙之间设置可传递荷载构件或利 用支护桩上设置压顶梁等。在采取此类结构时,构件的抗拨、抗 拉或抗剪性能仍以满足其自身结构设计要求为主,其抗浮能力只 取相应设计承载力的标准值。 6.3.7本条根据国内外不同标准巾抗浮力组合工况下的组合系 数(表3)。为体现经济合理的原则,避免工程浪费,并与工程 的抗浮设计等级进行关联

工.程中有时利用基坑支护结构或上部结构实现抗浮效果,如“桩 墙合~一”、支护桩与地下结构外墙之间设置可传递荷载构件或利 用支护桩上设置压顶梁等。在采取此类结构时,构件的抗拨、抗 拉或抗剪性能仍以满足其自身结构设计要求为主,其抗浮能力只 取相应设计承载力的标准值。

6.3.7本条根据国内外不同标准巾抗浮力组合工况下的组合系

6.3.7本条根据国内外不同标准巾抗浮力组合工况下的组合系 数(表3)。为体现经济合理的原则,避免工程浪费,并与工程 的抗浮设计等级进行关联

6.4.1役板基础即使各区域可能有所差异,但总体上具有一定 的整体刚度,无论在竖向向下、向上的荷载作用,均具有相互传 弟或转移的性能,与上部结构的协同作用对结构荷载较小区域的 浮力有一定的分担作用。但由于结构形式、结构自身刚度、连接 方式、连接时机等千差万别,无法涵盖各种情形,因此,为工程 安全计,在进行抗浮稳定性计算时均未考虑其有利作用,而视为 独立的结构单元进行计算。

6.4.2沉降缝、后浇带在使用期、施工期均将结构分割成各个 独立的结构区域和结构单元,因此,在计算方法上类似于整体程 定性计算,单独列出的主要目的是提醒设计人员应分别进行稳定 性计算。

6.+.3目前地下结构底板即使同为整体,但因上部荷载分布白

6.4.3自前地下结构底板即使同为整体,但因上部荷载5

不同,可能会采用不同的厚度(厚伐板过渡到薄板甚至是抗浮 板),有时甚至相差较大,形成不同的刚度;另外,由于上部结 构形式不同或上部荷载大小不同,有时不同的域会采用不同的基 础形式(如由筱板过渡到桩基、由筱板过渡到独立基础),尽管 基础与基础的协同作用对荷载有一定的传递或分担,但由于不同 的项目具有不同的情况组合,很难给出统一规定,因此,在稳定 性计算时并未考虑其有利作用。

产生、减低浮力和设置抗浮结构或构件等,而每种技术措施文 可衍生组合出不同的抗浮治理方案,而且同一工程因其具体条件 不同,不同区域可以采用不同的治理方案,因此:在实际设计 时,应进行不同方案的比较分析,以达到经济、有效的目的。 表6.5.1中“重型混凝土”是指经过特定配比、重度大于普 通钢筋混凝土24kN/m的混合材料。 6.5.2压重法是指通过增加结构自重或在结构顶部或地下结构 内部地下结构底板上增加配重(或两者结合)满足抗浮要求的方 法,如增加梁板厚度和柱的截面积、在地下结构底板上或底板下 曾加配重等。当浮力较大、抗浮设计要求较高时:采用增加结构 自重的方法会改变结构梁板厚度和柱的截面积,造成结构空间损 失;采用地下结构内部地下结构底板上增加配重的方法时,可采 用回填大量的钢渣混凝土等重型材料,一般需要增大基础理深来 保证结构空间的使用功能不受影响,不仅会增加基坑开挖的风 险,而且会引起配重材料、土方、支护和降水工程量增加,进而

大大增加工程造价,有时甚至会发生由于所增加的配重被增加埋 深引起的浮力所抵消而起不到抗浮自的的现象。在浮力不大时, 采用这类方法施工比较方便、简单,目标明确。 由于压重法、结构抗浮法等方法有时可能影响设计使用功能 (限制室内空间、改变结构构建件的受力状态、增加施工工序、 加大结构费用等),因此,宜经建设单位同意方可采用,以避免 不能满足设计功能和增加造价及工期等问题。 6.5.3由于建筑工程自身以及与其关联的上部结构布置方式干 变方化,不可避免出现不同区域处于不同的抗浮稳定状态,从经 济合理角度考虑,不同区域可以采取不同的抗浮治理方案;但在 实现抗浮稳定性满足要求的同时,也应兼顾不同抗浮方案因控制 自标不同带来的地下结构底板受力状态的变化。 1岩石或坚硬地层选用抗浮锚杆可根据不同区域的稳定性 灵活拓置,而对上浮变形控制要求较高的工程,选择预应力抗浮 锚杆可实现有效控制变形自标; 2抗浮锚杆无论有无预应力,其锚固体直径毕竞较小,承 载能力和控制变形能力有限(本标准视为微型抗浮桩,便于设 计、控制方法与抗浮桩进行统一),因此,对浮力较大、地下水 水位变化较大的场地和上浮变形控制要求较高的T程,选用抗浮 桩方案史为有效。 3抗浮锚杆、抗浮桩的合理布置方式与其锚固结构的设计 条件密切关联,即使相同的镭固结构条件,因其控制目标不同也 会因长度、直径等不同会有多个方案。因此,抗浮治理方案的选 择及优化需要综合考虑工程特点、地质条件、场地条件和环境等 因素,同时要满足被锚固体变形、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的要求, 以保证选择最优的抗浮方案。 6.5.4排水限压法、泄水降压法及其组合法等抗浮治理方案需 要长期的维护才能维持其有效性,尤其长期监测和维护也将耗费 大量的投人,因此,需要在技术可行、安全可靠、资源节约的前

大大增加工程造价,有时甚至会发生由于所增加的配重被增加理 深引起的浮力所抵消而起不到抗浮自的的现象。在浮力不大时, 采用这类方法施工比较方便、简单,目标明确。 由于压重法、结构抗浮法等方法有时可能影响设计使用功能 (限制室内空间、改变结构构建件的受力状态、增加施工工序、 加大结构费用等),因此,宜经建设单位同意方可采用,以避免 不能满足设计功能和增加造价及工期等问题,

6.5.3由于建筑T程自身以及与其关联的上部结构布置方

要长期的维护才能维持其有效性,尤其长期监测和维护也将耗费 大量的投入,因此,需要在技术可行、安全可靠、资源节约的前 提下选用,否则难以确保与设计使用年限同期的效果。

6.5.5为了达到经济合理的效果,根据抗浮稳定状态和抗浮设 计等级,采取不同效果的抗浮治理措施,也是抗浮工程设计的基 本原则。但无论采取何种抗浮治理方案和抗浮措施,均需要采取 必要的防治措施进行配合,以保障工程安全。 6.5.6及时采取临时抢险措施是为防止危害进一步扩大,避免 造成工程结构更大的损坏,也可以减少后续加固处理的难度。当 然,临时抢险措施也可以作为后续施工措施甚至是治理措施的组 成部分,在选用时宜有所兼顾,

6.5.5为了达到经济合理的效果,根据抗浮稳定状态和抗浮设 计等级,采取不同效果的抗浮治理措施,也是抗浮工程设计的基 本原则。但无论采取何种抗浮治理方案和抗浮措施,均需要采取 必要的防治措施进行配合,以保障工程安全。

造成工程结构更大的损坏,也可以减少后续加固处理的难度。兰 然,临时抢险措施也可以作为后续施工措施基至是治理措施的 成部分,在选用时宜有所兼顾。

力状态及性能,因此必须兼顾多种因素选用治理方案。

7.1.1抗浮工程设计和施工必须具有一定的前提支撑性依据, 做到有的放失。尤其地下水浮力问题,影响因素众多、变化方 于,因此,必须在具备一定依据资料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后续的设 计和施工。 处理地基是指经过不同方式对天然地基进行处理后的人工地 基。处理地基除承载力和变形特性与天然地基有区别外,在渗透 性、重度等方面亦有别于关然地基,对地下水浮力有一定的影 响,因此必须加以掌握。

7.1.2本条仅涉及与浮力相关的设计计算或验算内容,未过多

进行低水位工况上部结构荷载作用下的抗浮构件与基础的受 力验算,主要是考虑抗浮构件可能承担上部结构竖向荷载作用对 其产生的不利影响,即确保抗浮和抗压的不同方向受力状态的性 能均能得到保障。 7.1.3由于采用地下水控制限制水位的抗浮方法的耐久性问题 比较突出,因此需要单独进行设计。 7.1.4考虑工程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和工程的重要性,有必要在 设计或施工前进行基本性能试验,为设计和施工提供符合实际条

进行低水位工况上部结构荷载作用下的抗浮构件与基础的受 方验算,主要是考虑抗浮构件可能承担上部结构竖向荷载作用对 其产生的不利影响,即确保抗浮和抗压的不同方向受力状态的性 能均能得到保障。

力验算,主要是考虑抗浮构件可能承担上部结构竖向荷载作用对

设计或施工前进行基本性能试验,为设计和施工提供符合实际 件的依据。

7.1.5本条规定了与抗浮设计等级关联的抗浮锚固构件承载

部分建筑工程可能利用群桩、群锚效应进行抗浮,抗浮桩、 抗浮锚杆间距较小时需要进行群桩、群锚的上拔静载荷试验,尤 其在缺少工程经验的地区。

7.1.6在上拨静载荷试验时理设测试元件进行构件的应力、应 变测试,主要是掌握受力与变形的关系,为地下结构底板或基码 设计提供依据,也可验证初步设计采用参数的适用性、准确性 同时又积累了地方经验参数。

7.1.7锚固构件的布置和结构设计与地下结构底板或抗浮板的

刚度密切相关,当地下结构底板或抗浮板结构已确定的前提下 必须通过不同方式布置和结构分析,以确保地下结构底板或抗浮 板的结构适宜性和安全性。

因抗浮构件的约束或抗浮构件布置方式等问题导致局部变形差及 不均匀等情况,因此,需要进行基础变形限值验算。

因抗浮构件的约束或抗浮构件布置方式等问题导致局部变形差

7.2.1浮力较小时,一定厚度的抗浮板可单独承担;而当浮力 较大,单纯使用较厚抗浮板可能改变与独立基础之间的承担上部 结构的模式时,宜与其他抗浮措施联合使用。

较大,单纯使用较厚抗浮板可能改变与独立基础之间的承担上部 结构的模式时,宜与其他抗浮措施联合使用。 7.2.3抗浮板与基础之间采用不同荷载分担形式,其内力计算 模型不同。联合设计和独立设计的内力结果及配筋均不相同。 抗浮板设计计算模型与其下是否设置有锚固构件、是否与独 立基础联合承担上部荷载密切关联,因此在进行结构受力计算分 析时,应根据其具体的约束条件选用适当的模型,尤其在对变形 有一定要求时更应如此。 中于抗浮锚杆抗拉刚度远小于抗浮桩的抗拉刚度,尤其是全 长粘结锚杆发挥承载力的前提条件是产生一定的竖向变形,因此 在抗浮板进行设计时,应对变形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裂缝及挠 度验算。预应力抗浮锚杆初始张拉应力应控制在不小于浮力设计 值,以确保在整个设计基准期内抗浮锚杆不会因浮力变化而产生 新的附加变形(锚杆其他预应力损失除外),从而符合抗浮板结 构的承载力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要求。预应力锚杆初始预应 力应作为集中荷载对抗浮板结构进行承载力与变形验算。 7.2.5软垫的作用是避免或减少由于独立基础沉降造成抗浮板 根部受力增加,其前提条件是抗浮板不分担独立基础承担的上部 荷载。 7.2.6、7.2.7增厚的抗浮板实际是一个叠合板,若新旧之间结 合面连接不当,将改变其承载模式,实际变成了双层板,即减弱 叠合的承载能力,又使其接触面变成了渗水通道(事故工程旧板 或多或少存在裂缝渗水问题),降低了防水防渗能力。

较大,单纯便用较厚抗浮板可能改变与独立基础之间的承担上

7.2.5软垫的作用是避免或减少由于独立基础沉降造成抗浮

根部受力增加,其前提条件是抗浮板不分担独立基础承担的上 荷载。

合面连接不当,将改变其承载模式,实际变成了双层板,即洞 叠合的承载能力,又使其接触面变成了渗水通道(事故工程旧 或多或少存在裂缝渗水问题),降低了防水防渗能力

7.3.1压重法主要适用于整体抗浮稳定性不满足要求或

7.3.1压重法主要适用于整体抗浮稳定性不满足要求或自重与

他抗浮措施配合使用,

7.3.2本条规定了压重法设计的基本要求

重型混凝土主要指重度大于24kN/m的混凝土,需要掺力 铁矿砂等特殊骨料,并经过单独的配比设计,主要用于室口 压重。

7.4排水限压法、隔水控压法与泄水降压法

7.4排水限压法、隔水控压法与泄水隆压法

7.4.1排水限压法与隔水控压法主要是减少地下水产生的水头差。 前者主要是利用疏排的方式将地下水水位控制在一个不需要再采取 其他抗浮措施的高程;后者则主要是减少水的连通性而控制过高水 头差的形成。减压技术措施有时可采取永久性和临时性设施的综合 利用,如利用施工阶段设置的降水并,利用基坑工程的隔水雌幕作 为永久减压措施等。需要指出,自前此类方法尚缺少定量的设计计 算方法,基本上处于概念设计阶段,有待进一步研究。

7.4.3排水限压法可分为自动减压和机械排泄减压方式。前者 为水位达到一定高度后通过设置的排水通道自行排泄,后者则需 要启动相应的设备抽排。自前,工程实践中出现的“CMC静水 压玉力释放层技术”、“建筑基底静水压力控制技术”等属于此类方 法,有些省市如上海、山东等也出台了一些地方标准。虽然实现 排水限压的方式不同,但原理上都属于排水限压法。 目前工程界对此类抗浮措施存在耐久性的质疑,在选用时应 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因为短期投入少而忽略了长期维修或维护 费用。 7.4.4本条中的“自行排水条件”主要包括场地地势高差、地 下水具有一定的坡降以及既有自行排泄口的情况

7.4.12该方法源于充分利用基坑工程中的隔水惟幕,在块

4.12该方法源于充分利用基坑工程中的隔水惟幕,在增加工

程量不大的情况下起到永久隔水减压的作用(增长渗流路径), 因此,永久性隔水雌幕的做法比临时性的基坑幕要求更高。使 用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其耐久性满足抗浮工程的要求。

7.4.17弱透水层主要是指含水量不大且与周边连通性较弱的地 层,即需要排泄的汇水量有限。 7.4.18泄水降压法在地下底板以下设置透水系统,其功能在于 过滤土壤颗粒,使压力水顺利导进集水系统后排泄

7.5.1抗浮锚杆与边坡、基坑中使用的锚杆在承载方式、受力状 态、变形要求和检测方法上均不相同,自前工程实践中采用各自 熟悉且文不统一的技术标准进行设计,存在的争议和异议较多, 因此,有必要进行系统整理和协调,以确保治理方案的合理性。 1锚杆由于其直径较小具变形相对较大,提供的抗浮力及 其发挥程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治理方案的合理性和经济 性需要考虑地下水浮力大小、结构受力及变形的要求。抗浮锚杆 的耐久性问题主要是指锚固体抗裂验算和筋体腐蚀问题。 2抗浮锚杆材料、锚具和构造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规定。如 国家现行标准《预应力锚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GB/T14370 及《预应力锚用锚具、夹具和连接器应用技术规程》JGJ85等; 为减少预应力锚杆的应力损失,应根据筋体不同类型采用最适合 的锚具。预应力抗浮锚杆由于蠕变、扰动等原因造成应力松弛后 很难维护,故对锚夹具及锚筋一锚具组装件的技术要求应从严; 为保证接头强度,螺纹钢筋不应采用焊接、绑扎或其他方法接 长。专用连接器及锚具一般采用螺纹钢筋制造商的配套产品。 3锚杆孔洞直径较小,采用波纹管后,波纹管与孔壁间隙 很小,注浆很难密实,易产生气孔及无保护层现象,容易造成金 属波纹管锈蚀;目前锚杆工程中金属波纹管应用很少,尚缺乏足

够经验,故不应采用。

载平衡、刚度调平最为经济和有效。 在黏性土及砂性土层中的普通拉力型、压力型锚杆群锚拉拔 试验结果表明,当锚杆锚固体间距为8D(D为锚固体直径)时, 抗浮力有效系数一般不小于0.97。目前国内抗浮工程中普通抗 浮锚杆直径多为100mm~200mm,同时国内外相关标准多规定 相邻锚固体间距设置为不小于1.5m,因此本条文中采用1.5m 作为可不考虑群锚效应的限值。当抗浮锚杆布置间距小于1.50m 或8D时,由于群锚效应作用单根锚杆承载力相应有所折减,折 减程度应根据群锚效应试验确定。当采用特殊类型锚杆时,其锚 杆合理布置间距也应由专门研究或试验确定。

7.5.4本条规定了抗浮锚杆锚固段长度的确定方法。

典型的岩石与灌浆体间的极限粘结强度

注:本表摘自美国PTI1996年制定的《岩层与土体预应力锚杆建议》。

表5典型的灌浆体与黏性士间的平均极限粘结强度

注:摘自美国PTI1996年制定的《岩层与土体预应力锚杆建议》。

典型的灌浆体与砂性土间的平均极限

国PT11996年制定的《岩层与土体预应力锚

SY/I0087.3等。现行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中土对钢结构的腐蚀评价指标,还有极化电流密度、质量 损失等,由于试验方法不同等原因,与现行国家标准《钢质管道 外腐蚀控制规范》GB/T21447等的评价指标不同,且这两类指 标在建筑工程中应用很少,为避免混淆,本标准建议主要采用 H值、视电阻率及氧化还原电位这三类指标。按《电力工程地 下金属构筑物防腐技术导则》DL/T5394,电流干扰程度为弱等 时,认为不对理埋地金属产生腐蚀;为中等时,结合国内岩土锚杆 (索)技术标准的有关规定可判断,采用1级隔离防腐方法能够 防范。环境及环境作用等级超过本标准第7.5.1条所示抗浮锚杆 的适用范围时,应参照本标准和有关技术标准,对抗浮锚杆的可 行性进行专项技术研究及专家论证,必要时应进行现场试验。 抗浮锚杆的防腐目标及原则是把金属筋体完全装入不透水的 保护层内,以阻止环绕在杆体周围的地下水及潮湿气体的侵入, 呆护层主要指护套、套管、波纹管等各种隔离套管及环氧树脂等 防腐涂层。锚固段的注浆体受到应力作用后容易产生裂缝,完整 生不能得到保证,故通常不宜单独作为保护层,但在注浆质量 (主要指完整性)能够得到保证且裂缝宽度较小(一般认为不超 过0.1mm~0.2mm)时,可作为保护层。构造段如果设置了止 浆塞使其没有被浆体包裹,可在锚筋张拉锁定后,对锚筋构造段 进行后注浆防腐,此时注浆体可作为保护层。但这两种情况下注 浆体均不宜单独作为I级防腐的保护层。筋体为环氧涂层钢绞线 或环氧涂层钢筋时,在制作、运输、安装及注浆等施工过程中, 环氧涂层容易受到损伤且不易被发觉;现场涂敷的环氧涂层质量 很难得到保证,故环氧涂层不宜单独作为I级防腐的保护层。防 禽油脂等非硬化液体材料作为防腐介质有一定局限性,如容易干 缩、长期稳定性不好确定、容易泄漏等,其本身就要受到防护 所以不能单独作为保护层。 临时性抗浮锚杆的防腐要求可适当降低,

本节主要结合根据现行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 94及其有关桩基设计标准的相关内容进行整理,重点是突出涉 及抗浮桩的主要内容。

本节主要结合本章其他内容和现行行业标准《既有建筑地基 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123的相关规定编制。

8.1.8肥槽回填施工质量对场地地下水的补给、排泄通道

8.5.3本条规定了抗浮镭杆钻孔和清孔的技术措施及要求。 4清除孔内岩土碎屑,宜用水反复冲洗钻孔直至孔口返出 清水为止。钻孔置放的时间越长,孔壁稳定性越差,孔壁软化降 低界面粘结强度,导致孔底沉渣过厚,故成孔后应及时清孔、下 锚、注浆。

8.5.4本条规定了抗浮锚杆杆体制作和安装的技术措施及要求

3钢筋表面除锈质量等级主要参考现行国家标《工业建 筑防腐蚀设计标准》GB/T50046确定。 4安放钢筋时应顺看钻孔方向,弯度不宜太大,以防止扭 压、弯曲;

8.5.7本条规定了抗浮锚杆张拉与锁定的技术措施及要

7本条规定了抗浮锚杆张拉与锁定的技术措施及要求。

4压力分散型或拉力分散型锚杆杆体结构组装时,必须对 各单元锚杆的外露端作出明显的标记。

9.2.1~9.2.3抗浮底板是将以水浮力为主的荷载传递到抗浮基 础的混凝土结构,严格说也是基础的一部分,其质量验收参照现 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的 有关规定。

9.3排水限压法和泄水隆压法

9.3.2传统的砂石反滤层采用2层~3层颗粒大小不同的砂、 碎石或卵石材料,顺着水流方向颗粒逐渐增大,其中粗砂或中砂 层厚度宜为0.10m~0.15m,碎石层厚度宜为0.15m~0.20m 当采用混合倒滤层时,其厚度不宜小于0.5m。组成反滤层的砂 石颗粒应是清洁的无黏性颗粒,不得含有有机质而导致滤层堵 塞。反滤层的施工质量要根据基底土层性质产格执行标准及设计 的要求,控制好反滤层的等效粒径、不均匀系数、压实系数。 9.3.3在采用排水限压抗浮措施时,导水层的作用是将地下水 排出并挡住细土颗粒,防止基底土体发生管涌或流土渗透破坏, 反滤层材料及质量是涉及排水量与耐久性的关键技术节点,处理 不好很容易堵塞失效。 土工织物反滤层材料的品种与性能是确保工程质量的主要条 件,在工程设计与应用中应予保证,应选用无纺土工织物或机织 土工织物,当采用无纺土工织物时,其单位面积质量宜为300g m²~500g/m²,抗拉强度不宜小于6kN/m。材料进场时应通过 目视、抽样送检等方法进行检查,并对出厂检验报告、出厂合格 证及进场验收记录等材料质量证明文件进行核查确认。土工织物 铺设在凹凸不平的表面,还要适应一定的地基变形而不发生破坏

土工织物反滤层材料的品种与性能是确保工程质量的主要条 件,在工程设计与应用中应予保证,应选用无纺土工织物或机织 土工织物,当采用无纺土工织物时,其单位面积质量宜为300g m²~500g/m²,抗拉强度不宜小于6kN/m。材料进场时应通过 目视、抽样送检等方法进行检查,并对出厂检验报告、出厂合格 证及进场验收记录等材料质量证明文件进行核查确认。土工织物 铺设在凹凸不平的表面,还要适应一定的地基变形而不发生破坏

失效,土工织物的延伸率、平整度、搭接宽度都应重点检测

9.3.5育沟通常采用砂石料,或砂石料内埋设无砂混凝土管 PVC打洞管、PVC软式管等透水管并外包土工布滤膜,或立体 网状的塑料芯体和外包土工布滤膜等不同的形式。土工织物反滤 层和砂石透水层的质量要求详见本标准第9.3.2条和第9.3.3 条。第9.3.6条对导水管的质量进行规定,确保导水管进水畅 通,流水畅通及排水量满足设计要求至关重要,故本节对管的规 格、材质和周围滤层材料的检验作出了规定。透水管按设计规定 的间距理置于回填的砂石滤水料中形成排水育沟,它要经受施工 价段砂石料的回填与机械辗压等外力作用和使用期地基土变形 它的这些工程特性对其外形尺寸、中空尺寸、空隙率、扁平率等 质量提出要求。

9.4.4锚杆施工为隐蔽施工工程,不仅受到穿过地层层位、场 地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还取决于施工工艺与施工管理水平,往往 存在潜在缺陷使施工质量难以满足设计要求,从而造成程事故 与重大经济损失。为此,必须加强对锚杆施工质量的检测工作。 锚杆握裹灌注体的注浆饱满度、锚杆长度是影响锚杆抗浮承载力 的重要指标。传统采用抗浮力载荷试验评定锚杆质量,只能间接 了解注浆饱满度和耗长度,具有片面性。弹性波探测法检测锚 杠锚固质量具有无损结构、操作简便、现场效率高等特点,它对 猫杆的实际锚固长度及存在缺陷能比较准确地加以评测,可以为 隐蔽丁程、重点丁程质量控制提供第一手质量检测资料。 9.4,5相对王抗浮桩来说,抗浮锚杆对王岩土地层条件及施工

9.4.5相对于抗浮桩来说,抗浮锚杆对于岩土地层条件及施工 1.艺的影响更为敏感,且受杆体强度的限制,应采取部分锚杆进 行超张拉试验,以扩大检测的比例,使得检测结果更为可靠

9.4.5相对于抗浮桩来说,抗浮锚杆对于岩土地层条件及施工

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2的相关规定执行。 国家现行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建筑地基 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2和《建筑基桩检测技术 规范》JGJ106以强制性条文规定:施工完成后的工程桩应进行 桩身完整性和基桩承载力检验。 桩身质量与基桩承载力密切相关,桩身质量有时会严重影响 基桩承载力,桩身质量检测抽样率较高,费用较低,通过检测可 减少桩基安全隐患,并可为判定基桩承载力提供参考。常用桩基 完整性检测方法有钻孔抽芯法、声波透射法、高应变动力检测 法、低应变动力检测法等。其中低应变方法方便灵活,检测速度 快,适宜用于预制桩、小直径灌注桩的检测,否则宜采用高应变 检测法,声波透射法通过预理管逐个部面检测桩身质量,既能可 靠地发现桩身缺陷,文能合理地评定缺陷的位置、大小和形态 由于需要预理管,检测时缺乏随机性,且只能用于灌注桩。 工程桩竖向承载力检验可根据建筑物的重要程度确定抽检数 量及检验方法。对抗浮设计等级为甲级和乙级工.程,宜采用慢速 静荷载加载法进行承载力检验。对满足高应变检测法适用范围的 基桩,当有静载对比试验时,可采用高应变检测法检验单桩竖向 承载力,同时应考虑抗浮承载力与受压承载力的差异,抽检数量 不得少于总桩数的5%,且不得少于5根。 9.5.4相对于抗浮锚杆来说,抗浮桩对钢筋笼的质量控制更为 严格。由于大多数工程钢筋笼都是分节吊人桩孔,在孔口进行钢 筋笼的连接,连接质量不易保证,应重点进行监控和检测。对于 扩底抗浮桩,其扩底形状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是影响抗浮承载力 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将扩底桩成孔质量的检测比例提高至25%。 设计人员还可根据项自的具体情况进一步提高检测比例。 9.5.8采用预制桩作为抗浮桩时,预制桩基本是工厂生产后运 到现场沉桩,工厂生产的质量检验由生产单位负责,但运人丁地 后,施工单位应对其外观尺寸进行抽检。预应力管桩的尺寸偏

严格。由于大多数工程钢筋笼都是分节吊入桩孔,在孔口进行 筋笼的连接,连接质量不易保证,应重点进行监控和检测。对于 扩底抗浮桩,其扩底形状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是影响抗浮承载力 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将扩底桩成孔质量的检测比例提高至25% 设计人员还可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进一步提高检测比例

到现场沉桩,工厂生产的质量检验由生产单位负责,但运人丁地 后,施工单位应对其外观尺寸进行抽检。预应力管桩的尺寸偏 差、壁厚、混凝土是否离析分层、主筋的数量与直径、钢筋混凝

土保护层、端板厚度、单节桩的垂直度等应重点检查,相关项目 指标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 准》GB50202的规定,当抽检发现有不合格者,该批不得使 用。在外观质量方面,存在蜂窝、漏浆、裂缝、不密实、露筋的 桩,其承载力和耐久性均有下降且施工过程中容易损坏,不应使 用。近年来,由于配料、工艺、养护条件等原因,有些产品的 身混凝土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主筋的直径或配筋率达不到标准 图集或设计要求,应进行控制。对于抗浮桩,接头的质量尤为关 键,重点检查电焊坡口尺寸,记录监控焊接时间。焊接后的冷却 时间应满足本标准的规定,并有必要采用焊缝探伤检查对质量进 行控制。机械接头对连接部件精度要求更高,连接部件材质、尺 寸、数量不对或发生变形,应禁止使用

10.1.1不同的抗浮措施存在不同的控制标准和施工工艺,因 此,监测方案必须依照执行。 10.1.2尽管自前对地下水浮力的分布未考虑其不均匀性,但因 位置不同,各部位因浮力等综合因素形成差异始终存在,因此, 监测应形成比较完整的剖面,也为后续考虑其不均匀性积累资料。 10.1.3水位观测是抗浮工程安全性保证的关键,应加强观测。 10.1.6近年来,由于工程抗浮失效的事故较多,其中部分事故 在发现异常情况时及时采取处置措施完全可以避免,因此,要求 进行预警。

10.2.1抗浮构件虽处于隐蔽状态,但由于目前此类问题的工程经 验和实测资料比较缺乏,因此在有条件和设计有要求时,可通过 定的方式对其工作状态进行监测,以便掌握建筑工程的抗浮稳定性。

与监测时间曲线图件来反映监测参数与监测时间的关系。 10.5.3本条规定了监测报告的内容要求。 1抗浮工程概况包括工程名称、支护结构类型、规模、施 T日期及周边建筑物平面图等; 5监测结果分析,分析监测数据的动态规律及相关性,比 较不同部位监测数据的差异性,结合地质条件和环境因素等分析 其对监测数据的影响程度。

附录C水文地质参数试验要点

C.1试验方法选择及基本要求

试验方法选择及基本要求

C.1.1根据影响半径大小及动水位下降漏斗形态,判断地下水 不同方向的连通性和各向异性,提出不同方向的渗透性参数,计 算时应注意所选用公式的边界条件和参数的代表性。 C.1.2当试验段位置埋深小于30m,或岩石强度较低,或强透 水带,且试验压力值达不到1MPa时,可适当降低压力值。

JC/T 2238-2014 水泥制品用矿渣粉应用技术规程C, 2同位素流速测并野外试验

C.2.1天然流速测并主要利用现有井孔进行同位素流速、流向 的测试,确定孔隙水系统侧向补给量。 C.2.4根据断面通过的地带孔隙水系统特征确定测并渗透流速 和流向所表征的断面长度,包括孔隙水系统与基岩山区的边界性 质、山前洪积扇的空间分布、含水介质特征、地表水体等。

C.4.1抽水试验可获取岩体的渗透性参数和查明场地岩体与其 水文地质边界间的水力联系。可采用已有观测孔进行。 C.4.2在两抽水试验孔间应布观测孔2个~3个为检验每组抽

C.4.1抽水试验可获取岩体的渗透性参数和查明场地岩体与其

C.4.1抽水试验可获取岩体的渗透性参数和查明场地 水文地质边界间的水力联系。可采用已有观测孔进行。

GB T51232-2016装配式钢结构建筑技术标准C.4.2在两抽水试验孔间应布观测孔2个~3个为检

水试验孔间的水力联系。

附录D钢筋腐蚀及混凝土劣化检测要点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