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T15-170-2019钢结构施工及质量验收规程

DBJT15-170-2019钢结构施工及质量验收规程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DBJT15-170-2019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39.9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13308
下载资源

DBJT15-170-2019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JT15-170-2019钢结构施工及质量验收规程

.4.2焊接开始和焊接熄弧时由于焊接电弧能量不足、电弧不稳定,容易造成气孔、弧

8.4.3环境温度越低,金属材料变得越脆,在低温环境下焊接时容易造成母材冷裂纹的 产生。

4.8焊接后的层状撕裂对结构的安全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且该缺陷的修复极其 ,应尽可能避免该缺陷的产生。一般对板厚方同承受较大焊接应力的钢板,当板厚 35mm时,应选用Z向性能钢板。在焊接时应尽可能避免在钢板厚度方向上焊接较 充量的接头,选用低氢焊接材料,制定合理的焊接次序,降低接头的焊接应力,减 状撕裂产生的机率。

意进行返修焊接,应报告焊接工程师进行原因分析,找出裂纹产生原因,制定正确的防 止措施和焊接返修工艺后按工艺进行修复,以避免裂纹重复出现及裂纹的进一步扩展。

8.5.1由于现场焊接不同于工焊接,受外部环境影响及施焊位置限制,需采取相应的 捍接工艺措施GB 38189-2019 与通信网络电气连接的电子设备的安全,来保证焊接质量。大厚度钢板(S≥80mm)坡口焊接以及受现场装配 影响,接头坡口不能满足CO2气体保护焊要求时,用CO2气体保护焊可能造成根部未焊 透现象产生,可采用手工焊条打底,然后再用CO2焊接。当对接头焊缝有外观要求时, 宜采用焊条电弧焊或药芯焊丝CO2气体保护焊盖面。 现场焊接接头处于较高拘束状态下或在环境温度低于0℃的条件下进行焊接时,应 采取提高接头的预热温度、采用超低氢焊接材料等措施进行焊接,当焊缝方法为焊条电 弧焊或药芯焊丝气体保护焊时,应做好低氢焊条或药芯焊丝的防潮、烘焙等措施。 现场焊接工艺流程宜符合图1的规定:

图1现场焊接工艺流程

8.6.1焊缝在结构中所处的位置不同,承受荷载不同,破坏后产生的危害程度也不同, 因此对焊缝质量的要求理应不同。如果一味提高焊缝的质量要求将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参照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根据承受荷载不同将焊缝分成动载和 静载结构,并提出不同的质量要求。同时要求按设计图及说明文件规定荷载形式和焊缝 等级,在检查前按照科学的方法编制检查方案,并由质量工程师批准后实施。设计文件 对荷载形式和焊缝等级要求不明确的应依据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

及《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的相关规定执行,并须经原设计单位签认。 4焊接接头在焊接过程中、焊缝冷却过程及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产生裂 纹,但目前钢结构用钢由于生产工艺及技术水平的提高,产生延迟裂纹的几率并不高, 司时,在随后的生产制作过程中,还要进行相应的无损检测。为避免由于检测周期过长 使工期延误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本规程参考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 规定外观检测应在焊缝冷却以后进行。由于裂纹很难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因此在外观检 测中应用放大镜观察,并注意应有充足的光线。 5无损检测是技术性较强的专业技术,按照我国各行业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考核管 理的规定,1级人员只能在2级或3级人员的指导下从事检测工作。因此,规定1级人 员不能独立签发检测报告。 6本条参考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引入允许不合格率的概 念,事实上,在一批检查个数中要达到100%合格往往是不切实际的,既无必要,也浪 费大量资源。本看安全、适度的原则,并根据近儿年来钢结构焊缝检验的实际情况及数 据统计,规定小于抽样数的2%为合格,大于5%时为不合格,2%~5%之间时加倍抽检, 不仅确保钢结构焊缝的质量安全,也反映了目前我国钢结构焊接施工水平。 8.6.2焊缝的质量检验包括外观检验和焊缝内部无损检测,外观检测包括焊缝外观缺陷 检测和焊缝几何尺寸测量两部分,无损检测必须在外观检测合格后进行。 3I、II类钢材产生焊接延迟裂纹的可能性很小,因此规定在焊缝冷却到室温进 行外观检测后即可进行无损检测。、类钢材若焊接工艺不当则具有产生焊缝延迟裂 纹的可能性,且裂纹延时间较长,有些国外规范规定此类钢焊接裂纹的检查应在焊后 48小时进行。考虑到工厂存放条件、现场安装进度、工序衔接的限制以及随着时间延长, 产生延迟裂纹的几率逐渐减小等因素,本规程参考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焊接规范》GB 50661,对III、IV类钢材及焊接难度等级为C、D级的结构,规定以24h后无损检测的 结果作为验收的依据。对钢材标称屈服强度大于690MPa(调质状态)的钢材,考虑产 生延退裂纹的可能性更大,故规定以焊后48h的无损检测结果作为验收依据。 4目前钢结构节点设计大量采用局部熔透对接、角接及纯贴角焊缝的节点形式, 除纯贴角焊缝节点形式的焊缝内部质量国内外尚无现行无损检测标准外,对于局部熔透 对接及角接焊缝均可采用超声波方法进行检测,因此,应与全熔透焊一样对其焊缝的内 部质量提出要求。 参考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对承受静荷载结构焊缝的超声波 验测灵敏度及评定缺陷的充许长度作了适当调整,放宽了评定尺度。这样做的主要目的: 是区别对待静载结构与动载结构焊缝的质量评定;二是尽量减少因不必要的返修造成 的浪费及残余应力。

8.6.3参考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焊接规范》GB50661,承受疲劳荷载纟

检验标准基本采用了现行行业标准《铁路钢桥制造规范》TB10212及《公路桥涵施工技 术规范》JTG/TF50的内容,增加了磁粉和渗透探伤做为检测表面缺陷的手段,

9.2.1连接件螺栓扎应按本规程第6章的有关规定进行加工。螺栓扎扎距超过第6章判 定的允许偏差时,可采用与母材相匹配的焊条补焊,并应经无损检测合格后重新制孔, 每组孔中经补焊重新钻孔的数量不得超过该组螺栓数量的20%。人 9.2.4经处理后的摩擦面应采取防止沾染脏物和油污的保护措施,严禁在高强度螺栓连 接处摩擦面上做标记

9.3.2根据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755要求,普通螺栓紧固后 露丝扣不少于2扣,美标等国外标准中也有充许螺栓与螺母平齐的情况。 9.3.4自攻螺钉分自攻自钻螺钉(带自钻头)和非自攻自钻螺钉两种,本条适用于非自 攻自钻螺钉;而自攻自钻螺钉是不需要预钻孔的。 9.3.5射钉的穿透深度是指射钉尖端到基材表面的深度

9.4.1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连接副由一个螺栓、一个螺母和两个垫圈组成,扭剪型高强 度螺栓连接副由一个螺栓、一个螺母和一个垫圈组成。 9.4.2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用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大六角螺母、垫圈技术条件》GB/T 1231和《钢结构用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GB/T3632规定高强度螺栓的保质期6个月。 在不破坏出厂状态的情况下,对超过6个月再次使用的高强度螺栓,需重新进行扭矩系 数或紧固轴力的复验,合格后再使用。 9.4.3在选择高强度螺栓连接副长度时,一般规定以螺栓拧紧后外露2扣~3扣螺纹为 标准。螺纹不露出或陷入螺母对螺栓连接性能有不良影响,但外露过长则不美观、不安 全、不经济,甚至影响螺栓的紧固和施工的困难。 9.4.5由于板厚公差和构件制作尺寸的误差及安装偏差等原因,连接接头摩擦面间会产 生间隙,有间隙一侧的螺栓紧固力就会有部分以剪力的形式通过拼接板传向较厚板 则,造成有间隙一侧摩擦面间的止压力减少,摩擦承载力减低。因此,接触面间隙要控 制在1.0mm以内,在1.0mm~3.0mm按要求处理。 9.4.6构件安装时,应用冲钉来对准连接节点各板层的孔位,用临时螺栓和冲钉是保证 安装精度的必要措施。

扭矩系数的变化和螺纹损伤的概率,并由于螺栓安装至终拧相隔时间较长,构件内 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如下雨等)严重影响高强度螺栓终拧预拉力的准确值,因此

高强度螺栓连接副禁止兼作临时螺栓。 9.4.8对于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连接副,垫圈设置内倒角是为了与螺栓头下的过渡圆弧 相配合,因此在安装时垫圈带倒角的一侧必须朝向螺栓头,否则螺栓头就不能很好与垫 圈密贴,影响螺栓的受力性能。对于螺母一侧的垫圈,因倒角侧的表面较为平整、光滑, 拧紧时扭矩系数较小,且离散率也较小,所以垫圈有倒角一侧应朝向螺母。) 9.4.9高强度螺栓强行穿入必然损伤螺纹,影响扭矩系数从而达不到设计的预拉力。用 气割扩孔随意性太大,切割面粗糙,严禁使用。修整后孔的最大直径和修孔数量作强制 性规定是必要的。 9.4.10过大孔,对构件截面局部削弱,且减少摩擦接触面,与原设计不一致,需经设 计核算。 9.4.11高强度螺栓安装时,摩擦面表面的清洁质量将影响构件摩擦面的抗滑移系数。 因此,规定了严禁在雨中作业和构件污染状态下的处理方法。 9.4.13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采用扭矩法施工时,影响预拉力因素除扭矩系数外,就 是拧紧机具及扭矩值,所以规定了施用的扭矩扳手和矫正扳手的误差。 9.4.14高强度螺栓连接副在拧紧后会产生预拉力损失,为保证连接副在施工阶段达到 设计预拉力,在施拧时必须考虑预拉力损失值,施工预拉力比设计预拉力增加10%。 9.4.15高强度螺栓紧固应分二次进行,第一次为初拧,第二次为终拧,这是因为接头 板材总有些翘曲和不平造成板层之间的不密贴。当高强度螺栓连接节点有两个以上螺栓 时,先紧固的螺栓就有一部分预拉力损耗在钢板的变形上:当近螺栓紧固板缝消失后: 其预拉力就会松弛。为减少这种损失,提高螺栓预拉力的均匀受力,一般规定高强度螺 栓紧固至少分两次进行,即初拧和终拧。对于大型螺栓群当单排(列)螺栓数量超过15 个或接头刚度较大、翘曲严重的接头需分多次进行紧固。 9.4.16在某些情况下,高强度大六角头螺栓也可采用转角法施工。大量转角试验是在 用一层芯板、两层盖板基础上得出,所以作出三层板规定。本条是参考国外(美国和日 本)标准及中治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试验研究成果得出。作为国内第一次引入转角法 施工,对其适用范围有较严格的规定,应符合下列要求: 1螺栓直径规格范围为:M16、M20、M22、M24; 2螺栓长度在12d(d为螺栓公称直径)之内; 3连接件(芯板和盖板)均为平板,连接件两面与螺栓轴垂直; 4连接形式为双剪接头(一层芯板加两层盖板); 5采用转角法施工前应按本规程第9.4.2条检验合格,按本规程第9.4.15条初拧(复 )。 9.4.17扭剪型高强度螺栓连接副不进行扭矩系数检验,其初拧(复拧)扭矩值参照高 强度大六角头螺栓连接副扭矩系数的平均值(0.13)确定。 9.4.18高强度螺栓施拧要按顺序进行,这是因为一般连接板都有些翘曲不平的误差 随意紧固从一端或两端开始紧固,会使接头产生附加内力,也可能造成摩擦面间空鼓 影响摩擦力的传递。 9.4.21考虑到在进行施工质量检查时,高强度螺栓的预拉力损失大部分已经完成,故

在检查扭矩计算公式中,高强度螺栓的预拉力采用设计值。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

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5中终拧扭矩的检验是按照施工扭矩值的土10%以内为合格, 由于预拉力松弛等原因,终拧扭矩值基本在1.0~1.1倍终拧扭矩标准值范围内(施工 丑矩值=1.1倍终拧扭矩标准值)。 9.4.23由于螺纹损伤等原因,螺栓拧入螺栓球的螺纹长度不足1.1d时。也就是通常所 兑的未拧紧(假拧),当网架结构受力后,该节点会松动,造成结构变形(挠度)增大, 以致超过设计允许的范围

10.1.1构件出厂前预拼装应按照设计或合同要求进行;但对连接形式复杂、外形尺寸 不易保证的构件,应根据企业自身加工质量控制情况,合理进行预拼装,预拼装前应编 制工艺文件。 10.1.2当工艺要求通过预拼装确定部分装配定位尺寸或钻孔位置时,可在预拼装定位 后继续完成加工,再进行检查验收。 10.1.3对于同一类型构件较多时,因制作工艺没有较大的变化、加工质量较为稳定, 在满足设计和合同要求情况下,可选用一定数量的代表性构件进行预拼装。对于构件尺 寸和编号都相同的构件,宜能互换,如通过预拼装确定了具体安装位置而不能互换时, 应对构件进行标记或给出单独的构件编号和安装位置,并和安装现场做好沟通。 10.1.4预拼装方法选择主要根据构件预拼装单位的尺寸范围和场地条件确定。 10.1.5为保证预拼装测量的准确性,构件应在自由状态下进行拼装。每一根构件(特 别是较大构件)与胎架的接触点不得小于2处。

10.2.1根据预拼装范围内构件的结构特点、空间坐标系的高差,按照最大限度降低预 拼装胎架高度、方便构件定位测量的原则,合理选择预拼装的基准面,可最大限度降低 预拼装胎架高度、方便构件定位测量;根据场地条件、起重设备等选择合适的预拼装几 可形态,预拼装的几何形态主要包括立装、卧装、倒装等,除空间结构为立体预拼装并 可设卡、夹具外,其他结构一般均应进行平面预拼装。 10.2.5为配合现场的安装,宜做好各连接接口处的对合标记、中心线、对合线、标高 线、水平线标记,并用中心冲标记,提交监理验收。同时做好各种数据的测量记录表, 提供现场安装用。

L0.3数字化预拼装

10.3.2数字化预拼装具有速度快、精度高、节能环保、经济适用等优点,但目前数字 化预拼装的方法和过程还不统一。采用三维设计软件,将钢结构分段构件控制点的实测 三维坐标,在计算机中模拟拼装形成分段构件的轮廓模型,与深化设计的理论模型拟合 比对,检查分析加工拼装精度,得到所需修改的调整信息。经过必要校正、修改与模拟 拼装,直至满足精度要求。

构件在检查验收时处于自由状态,应拆除与构件连接的临时强行固定和拉

10.4.1为使构件在检查验收时处于自由状态,应拆除与构件连接的临时强行固定和拉 紧装置。

10.4.2构件预拼装如为螺栓连接时,所有节点板均应装上,除检查各部尺寸外,还应 采用试孔器检查板叠孔的通过率。 10.4.3本条规定了预拼装的偏差值

.1.3构件的包装设计经常被企业忽视,构件制作完全符合设计要求,却因包装不 起不良后果,造成经济损失,故包装设计因引起企业的充分重视。 11.3运输 .3.3防止构件运输变形是主要关键,在制定运输方案时应重点考虑防范措施,

12单层多高层钢结构安装

12.2.1所谓综合安装法:系自先吊装各列钢柱及其柱 (桁架)及托梁(托架),随吊随调整,然后再逐节间地依次吊装屋架、天窗架及其水 平和垂直支撑、屋面板等构件,随吊随调整固定,如此逐段逐节间进行,直至全部安装 完厂房结构的施工方法, 12.2.5吊车梁的校正应在屋盖吊装完成并固定后进行,以免因屋架吊装校正引起钢柱 跨间移位。校止可用十斤顶、撬杠、钢锲、倒链、花篮螺栓等工具进行。 12.2.6钢屋架吊装机械可用履带式起重机、塔式起重机或榄杆起重机等进行。钢屋架 的绑扎点要保证屋架吊装的稳定性,否则应在吊装前进行临时加固。当钢屋架与钢柱的 翼缘连接时,应保证屋架连接板与柱翼缘板接触紧密,否则应垫入垫板使其密贴。钢屋 架校正时,垂直度可采用挂线锤的方法检验,弯曲度可用经纬仪加标尺或拉紧测绳进行 检验。 12.2.9单层钢结构安装过程中,采用临时稳定缆绳和柱间支撑对于保证施工阶段结构 稳定非常重要。要求每一施工步骤完成时,结构均具有临时稳定的特征。 12.2.11由于制作和吊装的需要,对整个建筑应从高度方向须划分若干个节。在吊装时, 除须保证单节框架自身的刚度外,还须保证自升式塔式起重机(特别是内爬式塔式起重 机)在爬升过程中的框架稳定。 12.2.12可将高层钢结构在立面上划分为若干节框架(一般以三层为一节)。多数节的 框架其结构类型基本相同,这类框架可称为标准节框架,其余框架可称为特殊节框架。 特殊节框架不同于标准节框架。由于其建筑和结构上的特殊要求,其施工有不同的要求, 如设备层、结构加强层、底层大厅、旋转餐厅层、屋面层等,为此应制定特殊构件吊装 的施工技术方案。 节间综合安装法是针对标准节框架而言,施工时首先选择一个节间作为标准间。安 装若干根钢柱后立即安装框架、次梁和支撑等,由下而上逐间构成空间标准间,并进行 校正和固定。然后以此标准间为依靠,按规定方向进行安装,逐步扩大框架,直至该施 工层完成。 构件分类大流水安装法是在标准节框架中先安装钢柱,再安装框架梁,然后安装其 他构件,按层进行,从下到上,最终形成框架。国内目前多数采用此法,主要原因是: 1影响钢构件供应的因素多,构件配套供应有困难; 2在构件不能按计划供应的情况下尚可继续进行安装,有机动的余地: 3管理工作相对容易。 两种不同的安装方法各有利弊。但是,只要构件供应能够确保,质量又合格,其生 产工效的差异不大,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并与设计单位沟通协调,制订伸臂架安

12.2.18柱顶的标高误差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钢柱制作误差; 2吊装后垂直度偏差造成: 3钢柱电焊对接造成焊接收缩; 4钢柱与混凝土结构的压缩变形; 公开 5基础的沉降。 调整的方法是:如果标高偏高,在后节柱上截去相应的误差长度;如果标高偏低, 在后节柱增加相应的误差长度。 由于钢柱截短相对繁琐,因此施工时应将柱顶标高尽可能控制在负公差内。 高层钢结构安装时,随看楼层升高结构承受的荷载将不断增加,这对已安装完成的 竖向结构将产生竖向压缩变形,同时也对局部构件(如伸臂桁架杆件)产生附加应力和 弯矩。在编制安装方案时,根据设计文件的要求,并结合结构特点以及竖向变形对结构 的影响程度,考虑是否需要采取预调整安装标高、设置构件后连接固定等措施。

13.1.1本章适用于空间格构结构、悬索结构、膜结构等大跨度空间钢结构的安装工程。 确定大跨度空间结构安装方法要考虑结构的受力特点,使结构完成后产生的残余内力和 变形最小,并满足原设计文件的要求。同时考虑现场技术条件,重点使方案确定时能够 考虑到现场的各种环境因素,如与其他专业的交叉作业、临时措施实施的可行性、设备 吊装的可行性等。 本条列出了几种典型的大跨度空间钢结构的安装方法: 1高空散装法适用于全支架拼装的各种大跨度空间钢结构,也可根据结构特点选 用少支架的悬挑拼装方法; 2分条或分块安装法适用于分割后结构的刚度和受力状况改变较小的大跨度空间 钢结构,分条或分块的大小根据设备的起重能力确定; 3滑移法适用于能设置平行滑轨的各种大跨度空间钢结构,尤其适用于跨越施工 (待安装的屋盖结构下部不充许搭设支架或行走起重机)或场地狭窄、起重运输不便等 情况,当大跨度空间钢结构为大面积大柱网或狭长平面时,可采用滑移法施工; 4整体提升法适用于平板空间钢结构,结构在地面整体拼装完成后提升至设计标 高、就位; 5整体顶升法适用于支点较少的大跨度空间钢结构,结构在地面整体拼装完成后 顶升至设计标高、就位; 6整体吊装法适用于中小型空间钢结构,吊装时可在高空平移或旋转就位: 7折叠展开式整体提升法适用于柱面网壳结构,在地面或接近地面的工作平台上 折叠起来拼装,然后将折叠的结构用提升设备提升到设计标高,最后在高空补足原先去 掉的杆件,使机构变成结构; 8高空悬拼安装法适用于大悬挑空间钢结构,目的为减少临时支承数量。 13.1.5采用整体顶升法、整体滑移法、整体提升法施工时,瞬时的加速度会对被提升 构件或结构以及提升支架产生附加动荷载,建议提升加速度应控制在0.1g以内。 13.1.6温度变化对钢构件有热胀冷缩的影响,因此应选取适当的时间段进行结构的合 拢施工,避免次应力的产生。 13.1.7确定拆撑顺序和步骤的目的是为了使主体结构变形协调,荷载平稳转移。为了 有效控制临时支撑的拆除过程,对重要的结构或柔性结构宜进行拆撑过程的内力和变形 监测

.2.1螺栓球节点与支座或屋面系统支管焊接时,应按照焊接工艺要求进行预热。 球节点和支座焊接时的预热比较方便,但和屋面系统的支管焊接时由于螺栓球已和

导致预热困难,施工时应加以注意,以保

13.2.3吊装法施工 1当被吊装的结构不能保证其刚度时应采取临时加固措施。 2其目的是使结构能满足受力及变形要求。相邻两拔杆或相邻吊组的合力点间的 提升高差充允许值可取吊点间距离的1/400,且不宜大于100mm,或通过验算确定。 13.2.4高空滑移法施工 4从滑移对象分,可分为工作平台滑移法和结构滑移法。工作平台滑移法是指采 用在地面或楼面设置滑轨,将结构拼接在工作平台上,由工作平台在滑轨上移动,从而 将结构滑移至设计位置的方法。从滑移物的大小分,可分为单元滑移法和区间累计滑移 法。 5从滑移所需动力源相对于滑移物的位置分,可分为牵引法和顶推法。牵引和顶 推力宜有10%~20%的富余。滑移时应防止由静摩擦力转为动摩擦力时的突然滑动。从 滑移的轨迹分,文可分为直线滑移法和旋转滑移法。旋转滑移法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滑移 方式,施工时应有较好的控制内外滑移轨迹的施工措施。

13.2.3吊装法施工

13.2.5提升法施工

提升阶段的验算内容应包括被提开结构的整体稳定性,提升支架的强度和稳定 性以及结构柱的强度和稳定性。 3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提升设备有足够的负荷能力,防止意外因素的干扰影响施工。 当采用电动螺杆升板机提升时,负荷能力的折减系数可取0.7~0.8,其它设备通过试验确 定。 4相邻两个提升点允许升差值应符合下列规定:使用升板机时,为相邻点距离的 1/400,且不大于15mm;使用穿心式液压千斤顶或钢索式液压提升千斤顶时,可为相邻 点距离的1/250,且不大于25mm。最高点与最低点充许升差值:使用升板机时应小于 等于35mm;使用穿心式液压千斤顶或钢索式液压提升千斤顶时,应小于等于50mm。 也可通过验算确定相邻两提升点和最高与最低提升点的允许升差值。

13.2.6顶升法施工

4丝杠干斤顶时可取0.6~0.8;液压千斤顶时取0.4~0.6。各干斤顶的行程和提升速 度必须一致; 5允许升差值可按以下值选取: 1)小于相邻两个顶升用的支承结构间距的1/1000,且不应大于15mm; 2)支承结构上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千斤顶时,取千斤顶间距的1/200,且不应大于 10mm。 6~7这是为了保证被顶升结构与支座能顺利对接。

13.2.7折叠展开法施工

1当网壳提开全设计高度附近,机构接近瞬变状态。瞬变发生时部位的运动速 度很快,提升力迅速减小,提升索松弛,网壳杆件内力增大直至破坏。在施工中必须采 取有效措施防止机构出现瞬变。 2~3若分块机构在提升过程中,可动铰不共线、铰线不平行或者提升不同步,都 会导致结构内部产生附加内力,对结构整体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安装和提升过程中

14.1.1本章适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和一般构筑物的组合楼盖与组合平台结构中压型金 属板制作和铺设施工,也可作为浇筑混凝土所需的永久性模板用途的非组合板的压型金 属板施工。对于屋面、墙面压型金属板铺设也可参照施工,但应结合其接点施工的特点 加以铺设。 14.1.3钢筋桁架金属楼承板验收内容包括:楼承板的型号是否与图纸相符合;出厂合 格证、钢材检验报告等质量证明文件;外观质量、几何尺寸及钢筋架的构造尺寸是否 符合设计图纸要求;钢筋桁架外观质量、钢筋桁架与底模的焊接外观质量是否符合相关 要求。

14.1.1本章适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和一般构筑物的组合楼盖与组合平台结构中压型金 属板制作和铺设施工,也可作为浇筑混凝土所需的永久性模板用途的非组合板的压型金 属板施工。对于屋面、墙面压型金属板铺设也可参照施工,但应结合其接点施工的特点 加以铺设。

14.1.4钢筋桁架楼承板吊运时应轻起轻放,不得碰撞,防止钢筋桁架楼承板变形,软 吊带必须配套,多次使用后应及时进行全面检查,有破损则需要报废更新。 14.1.5为防止楼承板堆积过高,自身重量将楼板压变形

14.2.2对于表面有涂层的压型金属板,其涂层的完整与否直接影响压型金属板的使用 寿命。

14.3.1使用专用吊具吊装而不采用钢丝绳直接捆扎压型金属板是为了避免损坏压型金 属板。吊点应保证压型金属板变形小于规定的要求。 若考虑安全隔离因素,对每一节钢结构也可按上、下、中的楼层顺序依次铺设压型 金属板。 采用火焰切割的方法易导致压型板的切割边缘不平整。

鉴于楼承板施工过程中出现过安全事故,本条就关键的安全措施提出两点要求,但 不限于该两点要求,施工过程必须满足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安全要求。

14.4.6组合楼盖中的压型金属板是楼板的基层,在高层钢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中明确 现定了支承长度和端部锚固连接要求 4.4.7压型金属板在支承构件上的可靠搭接是指压型金属板通过一定的长度与支承构 牛接触,使该接触范围内有足够数量的紧固件将压型金属板与支承构件连接成一体

15.1.1影响涂层质量的因素很多,不仅与设计的涂装体系(涂料类别、涂层厚度等) 有关,而且与涂料本身的质量、涂装施工等均有关系;另外由于涂装防腐寿命在施工阶 段无法测量,所以在钢结构施工过程中常作为特殊工序进行控制。根据影响涂层质量的 因素,对涂装施工的各个阶段进行控制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施工前,应按照设计文件、 标准规范和防腐或防火涂料产品使用说明书的要求,编制涂装施工规程或管理要领书和 检查计划进行管理和控制。 15.1.2~15.1.3内容与《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5中的有关规定是 致的。 15.1.7由于钢结构涂装施工所使用的涂料,大多数会产生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挥发性 物质,且易燃易爆,所以对施工环境、个人防护、防火等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 以做到安全、文明施工。

15.2.1防腐蚀涂装设计是做好防腐蚀涂装工程的关键环节,针对当前钢结构工程设计 中此部分内容常有缺失或过于简单的情况,本条对其内容和技术要求的大纲作出了具体 规定。 15.2.2根据相关标准与工程经验,本条提出了作好钢结构防腐蚀涂装设计应综合考虑 的要素和进行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并优化选用长效防腐措施的要求。本着“预防为主, 防护结合”的原则,设计人员应明确钢结构的防腐决不是简单的涂料防护,而是一个完 善防护体系的设防;同时,由于对防腐蚀涂装重视不足,传统的设计概念往往是只考虑 初期投资费用,片面要求经济上的低成本,而忽视了后续使用、维修的费用,直接导致 钢结构工程耐久性的降低和工程最终总成本费用的增加。而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则是考 虑全寿命周期内,所有费用和设计预期性能优化的比选关系,在此分析与优化基础上确 定设防标准更为科学、合理。由分析可知,对永久性承重钢结构应采用较严格的除锈标 准和长效防护方案。 15.2.3大量工程经验表明,质量好的钢材表面处理,对保证涂装防护效果至关重要, 除锈效果不同的基层,其涂层使用寿命的差别达2~3倍。本条强调了首先在采购钢材 时,对钢材初始表面质量等级应有明确的要求,对主要构件和薄壁结构不应低于B级: 再是对钢材表面除锈质量等级也应从严要求,规定了应保证的最低除锈等级。同时从四 配的合理性考虑,承重结构一般不应再采用手工除锈方法,因其质量和均匀度均难以保 证,若必需采用时则应严格要求其除锈等级达到St3级的顶级要求。 15.2.5现用于钢结构的防腐蚀涂层可分为普通防腐涂料类涂层和喷、镀金属涂层上加 防腐蚀涂料的复合涂层两大类。为了保证涂层具有综合良好的防腐性能,设计应选用合

15.2.3大量工程经验表明, 寸保证涂装防护效果全天 除锈效果不同的基层,其涂层使用寿命的差别达2~3倍。本条强调了首先在采 时,对钢材初始表面质量等级应有明确的要求,对主要构件和薄壁结构不应低 再是对钢材表面除锈质量等级也应从严要求,规定了应保证的最低除锈等级。同 配的合理性考虑,承重结构一般不应再采用手工除锈方法,因其质量和均匀度均 证,若必需采用时则应严格要求其除锈等级达到St3级的顶级要求。

理配套的复合涂层组合,其底涂层、中间涂层和面涂层应各具自身功能特点,同时能相 互良好的结合。本条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提出了 徐层配套要求并于。选用时,应注意配套中关于除锈质量等级、涂层厚度等匹配的技术 要求。 15.2.6经验表明,潮湿环境会极大地促使锈蚀的发生,特别是湿度反复变化的条件下 影响更大,相关标准均规定了考虑腐蚀分级影响的限值湿度为60%。故建筑师在室内环 境设计时,宜保持结构使用环境常态为湿度较小状态,必要时应采取局部强制通风、降 湿排湿或防结露等防护措施,

表10钢材的除锈方法和除锈等级

表11各国除锈等级对应关系表

15.4.1参照相关标准,本节将涂料防腐涂装、热浸锌、热喷涂同意归类为防腐涂装。 15.4.2油漆材料安全数据手册(MSDS)涵盖了油漆的识别数据,识别数据、材料性质、 物理及化学性能、饱和蒸汽浓度、火灾危害及防护装备资料、健康危害资料、运搬储存 方法、紧急应变、泄漏及废弃物处理等信息,这对安全管理和正确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3涂料作为一种化工产品,在施工、干燥、固化过程中受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 的影响非常敏感,因此必须严格控制。控制的项目包括施工环境的温度、相对湿度、钢 板表面温度和露点温度等。

除了规程中规定的环境因素外,还要考虑底材和涂料温度。在阳光下和在冬李施工 时,除要考虑环境温度外,还要控制钢板温度。其原因是: 1)夏季阳光下,钢板温度过高会产生气泡、针孔和橘皮等外观缺陷; 2)冬季钢板温度过低,即使天气晴好,有时也会在钢板表面细孔处产生肉眼看 不见的冰霜,这对涂层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严重时会发生涂膜脱落的现象。特别是 环境温度低于0℃时,更加要严格控制涂装施工。 8重涂间隔的控制主要涉及最小和最大涂装间隔,以及涂层长时间暴露后的情况。 徐装间隔与温度、涂料类别、漆膜厚度、涂层道数、施工方法等有关,一般涂料使用说 明书中均有规定或说明。 最小重涂间隔是指涂料达到可以进行下一道涂层施工的最短时间,这取决于前一道 涂层的干燥和硬度状态。对最大重涂间隔而言,主要取决于表面温度,对附着力的影响。 这是因为超过最大重涂间隔,漆面变得光滑坚硬,这时不得做表面拉毛处理,以增加涂 层之间的结合力。另外,有些涂料对重涂间隔要求并不重要,只是出于对底漆保护的要 求,而将重涂间隔适当控制。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环氧系和聚氨酯类涂料,对湿气和二氧化碳非常敏感,特别在低 温和高湿的环境里,会在表面产生黏性物质而影响后道漆的附着力。 11涂装后的检查包括外观检查、干膜厚度、附着力、漏涂点等项目 1)王膜厚度测量方法和判定原则应符合表12的规定:

表12防腐涂装干膜厚度测量方法和判定原则

2厂干膜厚度测量 干膜厚度测量方法有两种:破坏性检查和非破坏性检查。 干膜厚度的破坏性检查是用锋利的刀片划破漆膜,然后用特制的显微镜观察并计算 漆膜厚度。 钢结构领域主要以非破坏检查为主,即使用干膜测厚仪进行测量。常用的仪器有磁 性测厚仪、电子测厚仪、涡流测厚仪。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方法有ISO2898和美国的SSPC PA2,为了便于测量和判定,规程采用了SSPCPA2给定的方法和原则。 3)附着力测试 当设计或合同要求时,应进行漆膜附着力的测试,测试方法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色 漆和清漆漆膜的划格试验》GB/T9286或《色漆和清漆拉开法附着力试验》GB/T5210 的规定执行。 涂层的附着力包括两个方面,即涂层和金属基体的附着力,涂层间的附着力。涂层 附着力的测试方法和相关标准见表13。规程规定了最常用的划格法和拉开法两种。

表13涂层附着力测试方法和标准

16.2.2本条规定了四种定位放线的测量方法,选择测量方法应根据仪器配置情况自由 选择,以控制网满足施工需要为原则,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如下: 1直角坐标法适用于平面控制点连线平行于坐标轴方向及建筑物轴线方向时,矩 形建筑物定位的情况: 2极坐标法适用于平面控制点的连线不受坐标轴方向的影响(平行或不平行于坐 标轴),任意形状建筑物定位的情况,以及采用光电测距仪定位的情况; 3角度(方向)交会法适用于平面控制点距待测点位距离较长、量距困难或不便 量距的情况: 4距离交会法适用于平面控制点距待测点距离不超过所用钢尺的全长且场地量距 条件较好的情况。 16.2.3本条规定的允许误差的依据为现行国家规范《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的轴线 竖向传递允许偏差的规定,以及现行国家规范《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GB50205 施工要求限差的0.4倍。竖向投测转点在50m~80m之间选取时,当设备仪器精度低时 取小值,精度高时取大值。

5.3.3对于建筑物标高的传递,要对钢尺进行温度、拉力等的校正。引测的充允许偏 参考《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第8.3.11条的有关规定

7.1.1本章适用于高层结构、大跨度空间结构、高算结构等大型重要钢结构工程,按 设计要求和合同约定进行的施工监测。 17.1.4整个结构安装施工时期从结构第一个零部件安装开始,到建筑物竣工为止。 17.1.5结构施工过程监测参数的确定,依赖于具体的施工技术方法,应与实际实施的 施工方法完全一致;当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方法有变更时,应重新进行施工过程模拟计 算,并应重新评估监测参数及其测点布置。 结构施工所采用的技术方法,应通过施工过程模拟计算验证能够保证施工过程安全 及结构的施工精度。对于特殊或新型钢结构施工技术方法,应针对具体施工技术方案进 行施工过程模拟计算,尚宜根据计算结果补充其他必需的监测参数。 17.1.7结构施工过程中,反映结构施工系统失效特征的现象通常主要包括:结构失稳、 体系几何瞬变、构件应力及支座反力的突变; 17.1.8结构施工过程监测,可按下列要求选择监测仪器: 1构件或零部件的应变,可采用应变计测量; 2结构变形或位移,可采用全站仪、经纬仪等仪器测量,测量方法应符合本标准 第16章及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755第15章的规定; 3移动单元的运动,可采用加速度传感器测量; 4施工现场环境,可采用温度计、湿度计及风向风速仪测量。 17.1.9施工过程监测测点的布置,除根据施工过程模拟计算结果确定外,尚需根据施 工现场具体条件和施工安装程序与环境状况进行修正和调整

.1结构施工过程监测的仪器和设备,应符合下列要求: 1量程及频率,应满足实际工程施工监测的要求; 2灵敏度及分辨率,应满足实际监测测试的要求; 3采集或输出数据的精度,应满足施工过程监测与控制的要求; 4采集或输出的数据,应准确、稳定: 5应具有抗腐蚀性与抗电磁波干扰性能; 6使用寿命应不小于结构的施工周期 7供电方式宜灵活多样: 8应技术成熟、性能可靠; 9宜体积小、重量轻。 同时,结构施工过程监测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1数据采集设备与监测元件的性能应匹配:

17.2监测仪器和设备

2数据采集频率与传输速度应符合具体工程监测的要求: 3系统应具有无线传输数据的功能; 4系统应具有实时数据接收、处理与分析、传输的功能; 5系统应能为施工过程实时控制提供有效的监测数据; 6当监测数据采集或传输出现故障或中断时,系统应能及时报警。 17.2.2监测仪器和设备的布置方式,应根据被监测结构或构件的几何特征、受力特点 与移动或变形模式确定,

17.3数据采集与处理

17.3.1结构施工过程监测数据采样的间隔或周期,应反映结构状态随施工进程的连续 变化特征,一个施工安装步骤内至少应采集一次监测数据。 17.3.3对结构施工过程的实时监测数据,应实时判定其有效性,并应及时确定和标记 异常数据,且宜及时确定异常数据产生的原因。结构施工过程监测数据的有效数值,可 采用图形、表格、曲线的方式实时显示。提供结构施工过程监测数据的有效数值时,应 给出其误差界限及适用范围。 17.3.4对于连续的监测数据链,可采用回归拟合的方法获得有效数值及其曲线;对于 因某种故障而导致数据采集中断或部分数据缺失的数据链,宜根据故障原因及缺失数据 的特征或类型,选择相应的插值方法补偿缺失数据,并得到有效数值及其曲线。 17.3.5对结构施工过程的实时监测数据及经过分析处理的有效数据,应根据施工步骤 和数据类型进行存储,由此形成结构施工过程监测数据库。结构施工过程监测数据库的 则点位置与数量、数据类型和格式,应符合结构使用阶段健康监测与结构性能状态评定 的要求

17.4施工状态评估、预警与控制

17.4.2结构施工系统的受力状态,应根据主要施工监测参数的有效数值确定,并应与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比较判定。 17.4.3结构施工系统安全性预警监测参数的临界值,应通过结构施工过程模拟计算并 结合国家现行《钢结构设计标准》GB50017确定。对于强度条件控制的构件或节点的 监测参数,可取材料屈服强度作为临界值:对于稳定性控制的构件或结构,可取稳定性 计算得到的临界荷载作为监测参数的临界值;对于具有移动或运动特征的施工过程,可 取最大移动速度或动力稳定临界状态对应的参数值作为监测参数的临界值。 17.4.5主体结构安装偏差及变形,应根据施工监测的有效数值确定。 17.4.7结构施工过程的伺服控制,宜分两级进行预警。当施工监测参数有效数值的偏 差(绝对值)达到充许偏差的0.9倍时,宜仔细检查产生偏差的原因;当施工监测参数 有效数值的偏差(绝对值)达到或超过允许偏差时,应停止施工,且应查明产生偏差的 原因,并应修正或调整施工技术路线。 结构施工监测参数有效数值的偏差,应根据施工监测参数的有效数值与施工过程模 拟计算数值的差值确定。

18.1.2钢结构施工单位应建立必要的工程文件质量管理责任制度和计算机管理系统。 通过施工过程的运行、内部的审核与评审,找出工程文件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制定 改进措施加以跟踪检查与落实,使其不断提高工程文件编制与管理质量的基本保证。 18.1.4由于钢结构施工单位在工程项目中的施工范围内容属于分部(子分部)工程, 因此其在工程文件编制的内容只是单位(子单位)工程中一分部,在工程文件分类立卷 后应向合同发包方移交。 18.1.6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程文件与资料的管理,故作此规定

18.2工程文件编制的质量要求

18.2.1建筑工程文件归档范围包括工程准备阶段文件、监理文件、施工文件、竣工图、 工程峻工验收文件等内容。其中施工文件分8类。施工工程文件内容和深度应按现行的 国家规范和项自所在地关于建筑工程质量峻工资料的规定与要求进行编制。 18.2.2工程质量检查验收时,对主控项目检查验收不能满足“验收规范”规定或一般 顶目超过验收偏差限值的样本数量不符合“验收规范”规定,应及时进行处理。允许施 工单位在采取相应的措施后重新验收,如能符合“验收规范”规定和设计要求或在不影 响安全和主要使用功能条件下符合技术处理方案和协商文件要求的验收,应认为验收合 格。 18.2.3根据国家现行标准规定和施工实际情况与条件,对工程施工质量检查、验收记 录表格内容填写作了一定的质量要求。 1目前“现场验收原始记录”可采用移动验收终端原始记录或采用手写检查原始 记录,建议使用移动验收终端原始记录形式。 手写检查原始记录的填写必须是手工填写,禁止机打;移动验收终端原始记录生成 后必须有效储存、评定,严禁擅自修改。参加现场检查的施工单位专业工长、专业质量 检查员和专业监理工程师应分别由本人共同签署确认该原始记录。 “现场验收原始记录”应在钢结构分部工程竣工验收前存档备查,以便建设、施工, 监理等单位及监督部门对验收结果进行追溯、复核。 2根据《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中关于分部工程、分项工程, 检验批划分的代码规定,对质量验收记录表的填写提出要求: 1)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的填写 (1)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的编号统一为11位数的数码编号,其表示方法如下所 示,其中,分部工程、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检验批的代码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 收统一标准》GB50300中关于分部工程、分项工程、检验批划分的规定代码进行,

X ? X XXX 各检验批验收的资料顺序号 检验批的代码 分项工程的代码 子分部工程的代码 分部工程的代码 (2)应正确填写本次检验的检验批部位、容量; (3)应按规范和设计要求填写本次检验批抽查规定的最小抽样数量和实际抽样数 量; (4)应按本次检验批规定的条文验收项目填写检查记录。其中主控项目应按“验 收规范”要求作文字说明,一般项目应填写抽查数量、合格数量、整改情况; (5)检查结果中,主控项目一般以“√”符号表示合格,“×”符号表示不合格: 般项目应统计合格数量的百分比后填入; (6)“施工单位检查结果”栏内填写“主控项目全部合格,一般项目符合验收规 范要求”或“符合要求”等评语。分别由专业工长和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本人签名确认; (7)当本次检验批逐项抽查验收合格时,专业监理工程师应及时在“监理单位验 收结论”栏填写“合格”或“同意验收”结论,并由本人签名确认。 2)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表格的填写 (1)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表的编号统一为6位数的数码编号,其表示方法为:

分部工程的代码 (2)应正确填写本次检验的检验批部位、容量; (3)应按规范和设计要求填写本次检验批抽查规定的最小抽样数量和实际抽样数 量; (4)应按本次检验批规定的条文验收项目填写检查记录。其中主控项目应按“验 收规范”要求作文字说明,一般项目应填写抽查数量、合格数量、整改情况; (5)检查结果中,主控项目一般以“√”符号表示合格,“×”符号表示不合格 般项目应统计合格数量的百分比后填入; (6)“施工单位检查结果”栏内填写“主控项目全部合格,一般项目符合验收规 范要求”或“符合要求”等评语。分别由专业工长和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本人签名确认; (7)当本次检验批逐项抽查验收合格时,专业监理工程师应及时在“监理单位验 收结论”栏填写“合格”或“同意验收”结论,并由本人签名确认。 2)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表格的填写 (1)分项工程质量验收记录表的编号统一为6位数的数码编号,其表示方法为:

其中,分部工程、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的代码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 准》GB50300中关于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划分的规定代码进行。V (2)表格中“序号”栏的填写按检验批的排列顺序依次排号进行,当检验批项目 多于一贞时,则增加表格,顺序排号, (3)表格表头所列工程名称等其他各栏项目内容,检验批名称、容量、部位/区域, 施工单位检查结果栏由施工单位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填写,对检验评定合格的检验批在 “施工单位检查结果”栏内填写“符合要求”或“验收合格”; (4)在“说明”栏中,应说明该分项工程所含检验批的质量验收记录是否完整; (5)由施工单位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组织进行自检,分项工程合格后在“施工单 位检查结果”栏内填写“符合要求”的结论,并由本人签名确认; (6)由项目专业监理工程师组织对分项工程各检验批检查项目内容逐项审查,对 同意项在“监理单位验收结论”栏内填写“合格”结论; (7)对同意验收的分项主程,项目的专业监理工程师应及时在分项工程“监理单 位验收结论”栏内签署“合格”或“符合要求”结论,并由本人签名确认。 3)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表格的填写 (1)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记录表的编号统一为2位数的数码编号。其中,分部工程 的代码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中关于分部工程 划分的规定代码进行。 (2)表格中“序号”栏的填写按分项工程的排列顺序依次排号进行SL/T 232-1999 动态流量与流速标准装置校验方法(清晰无水印),当分项工程 项目多于一页时,则增加表格,顺序排号。 (3)表格表头所列工程名称等各栏项目内容,子分部工程名称、分项工程名称、 检验批数量由施工单位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填写,其应与检验批、分项工程的名称相 致,有分包单位时应填写分包单位全称(与合同及图章相一致)。 (4)检查内容填写: ①施工单位对检查合格的分项工程在“施工单位检查结果”栏内填写“符合要求” ①质量控制资料的项目填写前,应按《钢结构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核查记录》对质 量控制资料逐项进行核查,其内容为: a、查资料是否齐全,有无遗漏; b、查资料的内容有无不合格项; C、查资料横向是否相互协调一致,有无矛盾; d、查资料的分类整理是否符合要求,案卷目录、份数数及装订等有无缺漏; e、查各项资料盖章签字是否齐全,日期是否符合施工逻辑,签名是否为本人签署 核查合格后,施工单位应在“施工单位检查结果”栏内填写资料的份数和核查意见,

监理工程师应在“监理单位验收结论”栏内填写“合格”。 ③安全和功能检验结果的项目填写前,应按《钢结构分部(子分部)工程有关安 全和功能检验和见证检测项目》规定逐项进行核查,其内容为: a、查工程施工过程中,是否对规定或确定的检验项目全部进行了检测; b、要逐一对每份检测报告进行核查。检查检测报告的检测方法、程序是否符合有 关标准的规定;检测结论是否达到规范的要求;检测报告的审批程序及签字是否完整等; C、凡是按规范规定或约定需要在钢结构分部(子分部)工程竣工时进行抽样检测 的项目,应在钢结构分部(子分部)工程竣工验收时进行检测,并达到合格要求。 当确认能够基本反映工程质量情况,达到保证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的要求后,施工 单位应在“施工单位检查结果”栏内填写资料的份数和“检查合格”,总监理工程师应 在“监理单位验收结论”栏内填写“合格”。 ④观感质量检验结果的项目填写前,由总监理工程师组织对观感质量进行验收, 并确定观感质量等级。当达到“好”或“一般”时,则视为合格,可在“观感质量”验 收意见栏内填写质量等级; ③“综合验收结论”填写前,由总监理工程师与各方协商,确定符合规定时在表 各栏分项填写,并在“综合验收结论”栏填写“钢结构分部工程验收合格”; 6签字栏 按规定参加分部工程质量竣工验收的有关单位代表亲自签名,表示确认并负质量责 任。

18.3工程文件收集范围与整理

18.3.1~2工程文件的收集范围应符合本单位工程承接范围和合同约定的工资料归档 文件内容要求。 18.3.3形成工程竣工后档案的工程文件不全部是竣工验收时所需要的工程文件。其归 当内容各有不同的范围要求,在收集、整理时应分别立卷。对不属于归档范围、没有保 存价值的工程文件,在竣工验收合格后,可由文件形成的施工单位自行组织销毁。 18.3.5形成工程竣工档案的工程文件应至少为三份(其中二份应为原件),该三份 工档案工程文件应属于施工单位今后向合同发包单位移交的工程文件,并应按归档范围 要求分别立卷。 18.3.6施工资料必须齐全完整,这是质量验收的必要条件。正常情况下施工资料不应 缺失,但由于管理不善等各种原因导致施工资料缺失,其将影响工程正常的竣工验收。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本条规定可以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对施工资料缺失部分按有关标 准进行相应的实体检验或抽样试验,此检验报告可用于工程验收。 对于建设手续不全,违章建筑等工程不能用本条规定完成工程竣工验收。 18.3.9钢结构工程工图的编制应同时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设工程文件归档规范》 GB/T50328和项目所在地的有关规定进行。 18.3.10归档案卷的构成在现行国家标准《建设工程文件归档规范》GB/T50328和项目 所龙地右羊圳空市 航空无发文衣品助空

18.4工程声像、电子文件的编制

GTCC-099-2018 动车组外风挡-铁路专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检验实施细则18.4工程声像、电子文件的编制

长期保存与管理工作。 18.5.3由于钢结构施工单位所承担的施工项目往往来自施工总包单位或建设单位,其 施工工程文件只是单位工程文件的一部分,应由施工总包单位或建设单位统一整理归 当。 18.5.4根据建设工程的程序和工程特点,制作单位在钢构件出厂时应先提供构件出厂 质量证明及钢结构安装单位所须的制作工程质量资料文件,其余可在钢结构分部工程通 过竣工验收后进行移交。

18.5.4根据建设工程的程序和工程特点,制作单位在钢构件出厂时应先提供构件出厂 质量证明及钢结构安装单位所须的制作工程质量资料文件,其余可在钢结构分部工程通 过竣工验收后进行移交。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