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0/T 1015-2020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DB50/T 1015-2020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1.8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14217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DB50/T 1015-2020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沟头防护工程防御标准的选择应据各地不同降雨情况,分别采取当地最易产生严重水土流失的短历 时,高强度暴雨进行计算。

10. 4. 2 工程布置

当坡面来水集中于沟头且在沟边另有多处径流分散进人沟道的DB35/T 1433-2019 石油化工装置防雷检测技术规范,应在修建沟头防护工程的同时,围 绕沟边修建沟边埋。当沟头以上集水区面积较大(10hm?以上)时,应布设相应的治坡措施与小型蓄排 水工程。

10. 4. 3工程设计

当沟头以上坡面集水面积小于10hm²,沟头防护工程宜采用蓄水型沟头防护。当沟头以上集水面积 大于10hm²,沟头防护工程宜采用排水型沟头防护。排水型沟头防护措施泄水速度大,应采用砖石、 凝土等修筑消能设施。

10.5.1土壤改良工程

10.5.1.1土壤改良工程包括沙(粘)质土壤治理、酸化土壤治理、地力培肥等。 10.5.1.2过沙或过粘的土壤应通过掺粘或掺沙等措施,改良土壤质地,使其符合耕种要求。 10.5.1.3酸化土壤应通过施用土壤改良剂、补充土壤有机质、减少或避免酸性及生理酸性肥料的施用 等多种方式进行改良,使土壤pH恢复到当地正常水平。 10.5.1.4地力培肥是通过深耕深松、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等工程、农艺和生物措施,使耕 地基础地力贡献率和生产能力提高,

10.5.2污染土壤修复工程

0.5.2.1污染土壤修复是通过风险评估确定场地污染是否存在潜在健康风险及健康风险的大小 ,如果确定存在健康风险,污染源应防控,污染土壤应进行修复。 0.5.2.2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主要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修复等,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一种或多种

10.6水环境治理工程

10.6.2农田渍水在排入河道之前应增加生态净化措施,去除或者降低化肥、农药等农业污染物质含量, 防止农业污染扩散。 10.6.3在农田灌溉系统中可设置农田回归水收集工程,将灌水时渠道水质良好的退水、弃水、稻田落 干排水、灌区出露的渠系渗漏水、地下水等收集后循环利用。 10.6.4通过精准施肥和田间管理等方法,结合生态沟渠、人工湿地技术等工艺措施,从源头控制农业 面源污染和排放。

10.7.1景观生态工程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自然景观生态工程、景观提升美化工程。 10.7.2景观生态工程建设应先调查评价项目区景观生态现状和可能的污染源,开展项目区景观生态格 局、生态适宜性和生态敏感度等评价,最后提出景观生态各项工程措施。 10.7.3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应按照生态网络空间结构原理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而建设的农田生态斑块 和生物廊道,包括林地、园地、湿地、耕地,供动物运动的道路、河道、沟渠、桥涵等的生态覆被,缓 冲带以及分布与成片农田结合水系布置的生态岛等。(单列,对珍稀濒危动植物栖息地保护) 10.7.4自然景观生态工程是为保护分布于农田区域的具有其独特的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符合景观 主态学原理的自然景观而设立的工程,如天然林地、草地、水体等。 10.7.5景观提升美化工程是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建设的与区域人文相适应的符合景观美感的人工景 观,如农田亭台等建筑物、农业主体公园、观赏植物以及名胜古迹保护等。应着重展现乡村景观风貌, 采用高低和谐、疏密合理的廊道景观,提高景观的通透性和开阔度。通过植物群落式建设,利用植物花 卉、颜色、树形和树相,营造出和谐丰富的季相景观

家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规

11.1.1农村人居环境改造工程是项目区内为村庄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各项建设工程措施,包括总体层面 村庄布局对各农村居民点的空间落实;为满足基础生产生活的农宅建房、道路、市政、水系、公共服务 配套;彰显村庄特色的产业、风貌以及文化引导。 11.1.2村庄布局应遵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对农村居民点的分类原则,综合考虑农业生产、生态保护、 城市建设影响,落实农村居民点迁并、保留的空间布局,确定村庄用地规模总量,并分类提出村庄的建 设与整治要求和管理措施,具体参照GB50445。 11.1.3对于保护村庄和保留村庄,宜采用内部改造模式,在保持原有村庄风貌的基础上,进行内部改 造。 11.1.4迁并村庄包括动迁安置和平移归并。动迁安置指通过征地动迁或宅基地置换等方式进行撤并, 对民统一安置于城镇区内。平移归并指就地改造难度大、规模小、发展潜力小的农村居民点,采取农村 居民自建房的方式,归并迁建至其他区域。 11.1.5平移归并点布局在项目整治区范围内的,应不侵占永久基本农田,可对归并点预先进行土地平 整,配套相应基础设施。

11.2.1.1房屋建筑、围墙、晒谷场应退让村庄道路和水系,符合农村建房选址相关规定,并 础设施相协调, 11.2.1.2建筑形式、选材应保持风貌和格局,体现巴渝民宿的特色

11.2.1.3自然村落鼓励保持开放性,村落外围不宜设置围墙

11.2.2.1鼓励庭院降低硬化率,提高绿化水平

鼓励庭院降低硬化率,提高绿化水平。 庭院围墙宜通透、低矮、引导垂直绿化种植。

11.3.1村庄道路分为村主路、村支路、宅间路三级。 1.3.2村主路宽度应不超过8m,与外围道路至少有2个方向的连接。村支路宽度宜为3m~4m,兼有 交通和服务的功能。入户道路尽可能保证机动车的通行要求,宽度宜不小于2.5m。村庄内部巷道建议 保持其原有的风貌特质及通行功能。考虑实际交通需求,旅游、工业等功能类型村庄可建设城市道路, 一般建议设计为12m宽的城市支路。 11.3.3村内道路应以现有道路为基础,顺应现有村庄格局,保留原始形态走向,就地取材。统筹田间 道路,合建共用。如涉及市政管线敷设,道路应满足相关排管要求,

.3.3村内道路应以现有道路为基础,顺应现有村庄格局,保留原始形态走向,就地取材。统筹 路,合建共用。如涉及市政管线敷设,道路应满足相关排管要求,

11. 5. 1格局肌理

项目区所在工程类型区确定整体风貌特征,并延续其空间格局肌理。新建建筑、新挖水系需延 观环境格局和乡村的聚落特征:田块的划分与其他环境应素相互协调。

11.5.2景观绿化工程

11.5.2.1景观绿化应根据村庄实际情况采用本地果树林木花草品种,兼顾生态、经济和景观效果,与 当地的地形地貌相协调。庭院、屋顶和围墙应提倡立体绿化和美化,适度发展庭院经济。应设置围护栏 成砌石等方法保护古树名木,并设标志牌。 1.5.2.2挖潜零星用地,提高绿化率、林地覆盖率;提倡立体绿化种植。宅旁林宜见缝插绿,不留裸 土,选用0.3m~0.5m高的统一生态的围合边界。→ 11.5.2.3村庄聚集区与农田生产区之间如有条件可设置生态间隔带。村庄内部绿化包括田、路、水、 宅周边绿化工程。 11.5.2.4田、路、水旁的林网工程见本标准10.2林网工程

11.5.3道水系工程

11.5.3.1在尊重现状河道走向的基础上,根据水系专项规划、农由水利工程规定,落实市政河道的控 制要求,对河道进行优化连通,确保水面率指标, 11.5.3.2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尽可能保留现状村沟宅河,有条件的加以对外疏通,应明确现状村沟宅河 的保留、疏通或填埋方案,划示保留及规划疏通的村沟宅河岸线,

11. 6 文化风貌工程

11. 6. 1人文风源

11.6.1.1保护传统民居、古寺庙等历史遗迹;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突出不同地域特色风貌。 11.6.1.2严格保护已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对具有一定历史的,但未 列入文保单位的建筑通过规划界定进行保留保护。 11.6.1.3提倡保留村庄具有一定年代的桥梁、古建筑、古树、河埠头等生活小品,对破损处进行维护 整修,保留其原有风貌。

11.6.2.1对树龄在100岁以上的古树名木及80岁~100岁的古树后续资源应严格保护,禁止深挖深埋 工程建设应根据相关规定控制其保护范围,并进行隔离保护。 11.6.2.2通过规划界定,保留对村庄有一定影响、具有一定年代或重要象征纪念意义的植被

11. 6. 3建筑风貌

引导拆除影响环境的破旧杂乱建筑,主要包括残墙断壁、彩钢板搭建及乱堆乱放。拆除后场地平 院落空间,留出房前屋后的趣味空间

土成果应分为三大部分,包括:说明书、图件、

页目规划设计报告编制应符合TD/T1038。具体包括项目概况、建设条件调查与分析、规划设计 衣据、任务、项目规划、工程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投资预算、效益分析、土地权属调整、工程 耕地质量等别评定等内容。

1预算书包括预算编制说明、预算书、附件,应符合《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规定 2项目工程量计算应符合TD/T1039

A.1自然资源条件调查

自然资源条件调查包含下列内容: a)地形地貌。包括地貌类型、海拔高程、坡度、坡向、相对高差等。地形复杂地区应结合微地貌 单元进行分区,分区调查地形变化特点、微地貌形态分布等特征; b)气候资源。包括年均日照时数、年均气温、活动积温(≥0℃积温和≥10℃积温)、相对湿度、 无霜期、多年平均冰冻期等光热条件;年均降水量、年均蒸发量、最大暴雨量等特征值; c)土壤。包括土壤类型、质地、结构、分布状况、pH值、有机质含量、土层厚度和耕作层厚度 等理化性质,以及污染土壤分布情况; d)植被。 e)水文。包括四季降水分布、主要河流流域面积、径流量及流向、水质、洪水特征、可供水量、 水位、灌溉面积等;湖泊、水库、坑塘的总蓄水量、可供水量、灌溉面积、枯洪水位、水质等; f)地质。包括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岩体风化情况等地质条件,以及地基、边坡和围岩的稳定性 软性土等特殊土质的分布和性质等; 生态环境。包括植被的主要类型、数量、分布,动物资源,以及自然景观与生态环境状况等; h)自然灾害。包括自然灾害类型、发生频率、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及其对土地利用生产的影响等; i)其他。包括与项目建设相关的天然建筑材料的分布、储量、可采量、开采和运输条件;土源状 土壤质量、取土条件和运输距离等:工厂排污、历史遗留等环境污染情况等。

A.2经济社会条件调查

经济社会条件调查包含下列内容: a)行政区位。包括项目区四至范围、经纬度坐标等位置信息,项目区所在县(区)、乡(镇)、 村、社(小组)名称及数量; b)人口情况。包括项目区总人口数、总户数、农业人口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劳动力等; c)经济发展情况。包括地区生产总值、农业生产总值、农民纯收入、农民收入来源、地方产业发 展情况等: d)农业发展情况。包括项目区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粮食单产、农作物种植结构、 种植制度、复种指数、机械化作业程度、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土地流转情况以及当地农业科技发展 水平; e)村镇发展情况。包括城镇化水平、中心村镇分布、村庄分布形态、村庄基础设施状况、人均居 民点面积、农村社会保障情况等,

A.3历史文化资源调查

历史文化资源调查包含下列内容: a)农村环境与社会风貌。包括主要人文景观、特色民风民俗、农村生活环境、历史文化古建及乡 土特色建筑等。 b)村庄特色文化调查。包括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古树、建(构)筑物和具有地域特色以 及民族特色的建筑风貌。

A.4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包含下列内容: 土地利用现状。包括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和位置,具体可参照GB/T21010; b)耕地质量现状。包括耕地坡度、梯地状况、耕地质量等别和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c)耕地利用情况调查。包括耕地类型、作物种类、种植结构、耕作制度、耕地复种指数、单产水 平、机械化程度,土地利用率、中低产田面积、耕地地力培肥、休耕、搁荒情况及耕地利用中存在 的主要问题; d)待整治建设用地利用情况。包括建设用地类型、面积,硬化区域及硬化深度、建筑物现状、建 筑物覆盖土地及周边土地环境质量状况等

基础设施调查包含下列内容: a)交通设施。包括项目区内及周边对项目区生产生活有重要作用道路的等级、数量、分布、路面 结构和利用状况; 6)水利设施。包括水源、灌溉与排水设施的类型、数量、分布、规格、质量、运行状况和服务区 域;分析水利设施需求; c)生态环境保护设施调查。包括项目区及周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等设施的数量、分布、类 型和运行情况: d)电力通讯设备。包括项目区内及周边变电站的位置、规模、容量和相关输配电线路走向,以及 配电、用电设备的数量、容量、分布、运营方式和地下管网线、光缆的布设情况; e)已实施土地整治项目情况。包括项目区周边已建和在建的各级、各类土地整治项目和其他涉农 项目建设情况。

产业调查包含下列内容: a)种植业调查。包括项目区发展种植业的条件、种植制度和商品化程度、种植业发展方向,对土 地整治需求; b)养殖业调查。包括项目区发展养殖业的条件、养殖业类型、产出,发展方向,对土地整治需求; c)农产品加工业调查。包括项目区农产品加工品种、类型,加工设备、加工技术,加工企业规模 产值,加工业发展方向,对土地整治需求; d)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调查。包括项目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资源、发展条件,现状休闲农 业和乡村旅游模式、数量、分布、产出、未来发展方向,对土地整治需求。

村庄调查包含下列内容: a)村庄形态调查。包括项目区村庄数量、面积、分布特点;重要村庄居住户数、人数、人均居民 点面积,建构筑物状况;村庄内部配套基础设施等; b)村庄整治调查。包括村庄规划调查,可整治村庄位置、数量、整治意愿,

A.8土地整治权属调查

土地整治权属调查包含下列内容: a)土地权属调查。包括项目区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权属、地类、面积; b)土地流转调查。包括项目区土地流转地类、位置、面积、流转方式、流转用途、流转后经营方 式、成效;农户流转意愿; c)土地权属调整调查。包括项目区土地权属调整意愿、调整方式、补偿方式、权属调整异议处理

公众意愿调查包含下列内容: a)参与规划设计意愿调查。包括项目区土地权益人对土地整治的认识、土地整治需求,工程布局、 工程建设标准的意见; b)参与项目建设及建后管护意愿调查。包括项目区土地权益人参与土地整治项目建设意愿、参与 方式,建后工程管护方式、土地利用方式、产业发展的建议和意见

B.1计算灌溉水利用系数

式中:n一一灌溉水利用系数; Ⅱ一一田间水利用系数。 渠系水利用系数可用各级渠道的渠道水利用系数连乘求得, B.2计算净灌溉用水量

B.2计算净灌溉用水量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灌溉用水量计算方法

n=nn (B. 1.

式中:W一一某时段项目区净灌溉用水量(m3); A一一项目区灌溉面积(hm2); n一一项目区内该时段灌溉作物种类数; αi一一第种作物的种植比,其值为第种作物的灌溉面积与项目区灌溉面积之比 mi一一第i种作物在该时段的灌水定额(m²/hm²)。 3计算毛灌溉用水量

式中:W一一某时段项目区毛灌溉用水量(m3)

C.1水资源供需平衡计算表见表C.1

表C.1水资源供需平衡计算表 水平年:现状年远景年单位为立方米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渠道的流量计算

2. 4,As (D. I 1

Q一该渠道分出的总流量(m3/s); As—该渠道灌溉面积(100hm²); ns—该续灌渠道至田间的灌溉水利用系数。 G一该渠道单位长度水量损失率(%/km); L一该渠道工作长度(km)。 轮灌源道的设计流量可按式D3计微:(公式重新编辑)

N——该渠道轮灌组数; D.3.1续灌渠道计算公式D.4:

amA 36007tn

式中:α 主要作物的种植比例(%) m一—主要作物用水高峰期的最大灌水定额(m3/hm²); T——灌水延续天数(d); t——每天灌水小时数,一般自流灌溉取24h,提水灌溉取20h~22h; 3.2轮灌渠道计算公式D.5:

式中:符号意义同上。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渠道的设计水面高程计算

渠道进水口设计水位,可按式E.1计算:(与国标有区别,说明)

附录E (资料性附录) 渠道的设计水面高程计算

H设=H。+△h+ZLi+ZΦ

H设=H。+△h+ZLi+ZΦ

式中:H设一 渠道进水口设计水位(m); 渠道控制灌溉面积内参考点高程(m); h一 参考点与该处末级固定渠道水位的高差(m),宜取0.10m~0.20m; L 各级渠道长度(m); 各级渠道比降,渠道比降可根据地形确定,并满足不冲不淤流速要求,在局部坡度较 大的地方,应设置跌水或陡坡连接上下渠道; 水流通过渠系建筑物的水头损失(m),取值见表E.1。

表E.1渠系建筑物水头损失最小数值表

附录F (资料性附录) 渠道的水力计算

F.1灌溉渠道水力计算,可按公式F.1、F.2、F.3计算 Q = AV = Ad

附录G (资料性附录) 排水沟排涝及排洪流量计算

G.1设计暴雨历时和排除时间应根据排涝面积、地面坡度、植被条件、暴雨特性和暴雨量、河网和湖 百的调蓄情况,以及农作物耐灌水深和耐灌历时等条件经论证确定,旱作区一般可采用1d~3d暴雨从 作物受淹起1d~3d排至田面无积水;水稻区一般可采用1d~3d暴雨3d~5d排至耐淹水深。 .2农作物的耐淹水深和耐淹历时,应根据当地或邻近地区有关试验或调查资料分析确定。无试验或 调查资料时可按表表G.1选取,

SJG 55-2019 深圳市建筑起重机械防台风安全技术规程表G.1几种主要农作物的耐淹水深和耐潘历时

设计排涝模数,平坝区旱地、水田可分别按公式(G.1)和公式(G.2)计算,也可按其它经过 公式计算。

hi—水田滞蓄水深,mm; ET'——历时为T的水田蒸发量,mm; F一一历时为T的水田渗漏量,mm; T—排涝历时,d。 G.4排涝设计流量可用公式(G.3)计算:

式中:Qm一一设计洪峰流量; T一一 流域汇流时间; 洪峰径流系数; 暴雨雨力,即最大1小时暴雨量(mm/h); n一一暴雨公式指数: F一一集雨面积(km²): L一一自出口断面沿主槽至分水岭的沟道长度(km); J一一沿L的沟道平均坡度; μ一一产流参数,即产流历时内流域平均入渗强度(mm/h) m一一汇流参数; 流域特征F、L、J,暴雨参数s、n、,产流参数μ,汇流参数m计算式详见《四川省中小流域暴雨洪 计算手册》,以上参数中涉及到的重庆各区县年最大1/6小时、1小时、6小时、24小时暴雨量,年最 1/6小时、大1/6小时、1小时、6小时、24小时暴雨量变差系数,见表G.2、表G.3。

GB/T 23929-2022 低速汽车 驱动桥.pdf表G.2各区县暴雨量均值表

表G3各区具暴雨量变差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