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pdf

05-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pdf
仅供个人学习
反馈
标准编号:
文件类型:.pdf
资源大小:99 M
标准类别:建筑工业标准
资源ID:216155
下载资源

标准规范下载简介

05-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pdf

1.很好2.较好3.一般4.较差5.很差 6.不知道 总体评价低于小学,偏较差。 其中湖里和开元评价最低,同安和 集美评价最高。

1.很好2.较好3.一般4.较 差5.很差6.不知道 总体评价略低于幼托,一般。 其中湖里和开元评价最低,同安和 集美评价量高。

1.很成功2.较成功3.不太成功, 失误不少4.不成功5.说不清 总体评价都较成功,其中思明和同 安评价最高,湖里、集美和鼓浪屿评价 量最低。

1.非常丰富有价值 2.较丰富 有价值3.有一定资源和价值 4 资源不够丰富,价值不大 总体评价认为资源较丰富且有 保护价值。鼓浪屿和思明评价最高, 集美评价最低。

1.非常丰富有价值2.较丰富 有价值3.有一定资源和价值 4 资源不够丰富,价值不大 总体评价认为资源较丰富且有 保护价值。鼓滚屿和思明评价最高GBT 50311-2016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集美评价最低。

2004/08 五101

城市人口发展预测的系统优化与政策建议 佛山城市的案例 Systemic Method on Urban Population Foreca in Metropolitan Foshan

02总塑五棚2004/08

一、城市人口预测的系统优化方法

全设用地指标设定,以及分析未来城市社会的环境信 好,也就可以对城市未来的“极限人口容量”与满足 偏好的“适宜人口容量”形成判断。 ●在对“就业空间”约束的判断中,前提是不 会有大的经济波动,以及产业、行业结构能按照预订 目标调整提升:在对“适宜空间”约束的判断中,前 提是能够准确把握未来城市社会的环境偏好。而这在 实际上都是充满了变数的。可见,对于佛山城市发展 的人口与空间规模,是无法通过任何预测模型进行准 确预测的。我们只能根据大都市区的发展趋势,对其 进行较为定性的判断或粗略的框定,并建议通过相关 制度与政策进行控制和引导。 二、佛山市人口与社会结构的现状分析 新佛山市由“原佛山、顺德、南海、高明、三水” 五个城市经行政区划调整合井而成。 1:人口现状与发展特点 (1)人口概况 据“五普”数据,2000年年底,佛山全市共有 常住人口533.77万人,户籍人口为328.35万人,常 住人口中外来人口为240.29万人,外来人口在常住 人口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达45.02%。而按照常住 人口统计,2000年佛山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75.06 %。各区人口情况见表1

城市空间规模主要取决于它的“人口规模”以及 “人均用地指标”,其中,“人均用地指标”完全是 个经验设定。对于人口规模”来说,在自由的经 济空间中,它的弹性是非常大的,所以在确立城市空 间发展规模时,关键在于对城市人口规模有所把握。 本文认为,佛山作为制造业城市,对其“未来人口规 模”的判断,可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是城市 “就业空间”的“岗位约束”:二是城市区划内“适 宜空间”的“资源约束” · ““就业空间”约束是影响城市人口规模的首 要因素。随着国家的城市人口政策调整,人口的流动 性将日渐趋于平常,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城 市的人口是否增长,将取决于它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 这样, “就业空间”也就对人口规模具有了决定意义。 对未来“就业空间”约束的判断,主要基于三方面的 分析:一是经济规模的增速以及规划年限内的可能 GDP总量:二是地区产业升级的趋势分析,以及未 来产业的可能结构:三是在未来各产业门类中,其从 业者可能的人均GDP。这样,通过预测地区未来的 GDP总量、产业结构,以及不同产业门类中的人均 GDP水平,就可以对城市未来的“就业规模”有所 判断。 在确定区划范围内, “适宜空间”约束对城 市人口规模也将发生重要的影响。随着城市规模的扩 大,土地的稀缺性也将随之增强。因此,当城市人口 在跨过某一规模门槛后,又将取决于其“土地空间” 在适宜的状态下所能容纳的“人口总量”及相应的建 设总量。对未来空间约束的判断,主要基于四方面的 分析:一是地区适宜建设用地的总量:二是地区生态 环境保护的要求;三是地区内不同地段的人均建设用 地指标:四是城市社会的环境偏好,或者说对空间环 境拥挤的承受能力。这样,通过用地资源评价、人均

常住人口中非农业户籍人口比例较高,而外来人

口中的非农业户籍比例很低,仅为8.4%,这一定程 度上反映了佛山市的外来人口素质不高。就区级城区 的“户籍人口”规模而言,2000年佛山有47.17万人: 顺德主城(容桂、大良、伦教)有42.09万人:南海(桂 大沥、盐步、黄歧、三山港)有39.20万人:三水(西 南、河口、金本、青歧)有17.95万人:高明(荷城、 西安、三洲)有14.41万人(图1、2)。 (2)人口变动 建国以来,佛山市人口呈持续增长的态势(图3、 4)。1980年全市户籍人口为237.6万,到2000年达 328.4万,二十年净增90.8万从常住人口的情况看, 1990年全市四普统计得常住人口数为300.3万人,而 2000年五普的常住人口数为533.8万人,十年间净增 加了233.5万人 总体来说,佛山市的人口增长有如下特征: ●户籍人口稳步增长,增长率逐渐下降 20世纪90年代,佛山市的户籍人口平稳增长, 增长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1992年为23.7%,1995 年为17.6%,2000年为9.8%,2001年为1.02%。平 均年增长率为16.7% ●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但仍然是户籍人 口增加的主要原因 佛山市人口的自然增长串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1990年佛山市户籍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12.68%, 1995年为10.05%,1998年为8.27%,2000年为5.70 %。但总体来看,佛山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高于机械增 长率,这是户箱人口增加的主要成因。 ●户籍人口机械增长率在20世纪90年代上半 期达到高峰 户籍人口的机械增长率由1991年的5.29%,激 增到1992年11.16%的最高值,后逐渐回落,1995年 为7.52%,1997年为5.24%,2000年为4.11%, 2001年为5.72%。 ●流动人口数量快速增加 1990年常住外来人口为24.94万人,2000年为 240.29万人,占2000年常住人口总数的45.02%,以 上数据还未包括居留时间在6个月以下的流动人口。 尽管两次普查对常住人口的口径有所不同,还是可以 看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是佛山市的流 动人口快速增加的原因。 24

39岁之间,这反映了年轻男性劳动力在佛山的集聚。 职业构成中第二产业在业人口比重相当高 根据佛山市“五普”,2000年佛山市劳动人口 参与率为80.4%,失业率为4.7%,相对于全国水平 而言,就业形势较好。人口就业的非农化比重较高, 为87%。其中,第二产业在业人口比重相当高,为 59.3%,并且绝大部分集中在制造业,第三产业人口 比重为28.0%,第一产业为12.7%。 常住人口是由常住户籍人口与常住外来人口两部 分构成,这两部分人群的职业构成存在不同特征:外 来人口就业以工业为主,服务业、农业等行业的分布 较少。而户筛人口三次产业的就业分布情况分别光

人口年龄构成呈劳动力密集型人口结构 据“五普”统计,2000年佛山市常住人口中65 岁上人口的比重仅为4.94%。(按联合国标准,在5% 以下,为年轻型结构)劳动年龄人口(男16~59岁,女 16~54岁)比重为74.1%,明显高于我国60%左右 的平均水平,呈劳动力密集型人口结构(图5)。 ●人口性别构成中男性比例偏高 2000年,佛山市常住人口的性别比是109.91 男性比例偏高。与“二普” (1964年)时的93.91 “三普”(1982年)的100.00,“四普”(1990年) 时的99.29相比较,近十年来,佛山市的男性人口比 重明显提高了。男性人口增加的年龄段集中在26~

12000年佛山备县市主城区人口

图3建国以来佛山各县市户籍人口发展变化图

2004/08总第五辅103

21%、44%、35%可见,佛山市第 就业人口以本地户籍人口为主,而第二产业中外来人 口占有约三分之二的比例(图6)

图62000年佛山市常住在业人口行业分布图

(4)外来人口情况 ●外来人口数量十年增长了近9倍 随着制造业的发展,佛山市成为一个外来人口大 量、快速案集的城市。1990年外来人口数为24.94万 人:2000年佛山市533.77万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 数为240.29万人,占常住人口数的45.02%,十年 增长了近9倍。 ●外来人口空间分布较集中 2000年佛山各市的外来人口空间分布如表2。从 总量上来看,外来人口在南海市数量最多,比例近半; 顺德、佛山市区次之:而三水、高明两市相对很少。 从外来人口分布密度来看,佛山市区最为集中;南海、 栖德密度相当:而三水、高明两市相对很小。

00年信山市外来人口空间分布情况

省外外来人口居多 2000年,佛山市的外来人口中,来自本省其他 县市的人口占27.92%,来自广东省外的人口占64.12 %。这些移入人口必然使佛山的社会阶层结构及社会 文化发生变化,特别是近65%的广东省外的人口的 流入,使佛山市在传统的闽南文化基础上,增添了多

总第五辅2004/08

外人口的行业以务工为主 据“五普”统计,佛山外来人口主要从事工业生 产。由于资料有限,在此仅以佛山市区和顺德市为例 :两地区外来人口均以就业为主要目的,探亲、旅 游等其他目的比例很少:并且就业方向以工业生产为 主,其比例均在70%以上,而从事务农、经商等其 它行业的人数较少。外来人口的行业分布情况表明, 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图8)。 外来人口的具有很强的流动性 佛山市的外来人口具有很强的流动性,概括地说, 具有“流动性强,总量平衡”的特点,以季度为时 间单位考察佛山市外来人口的流动状况,1999年第

●外来人口呈年轻化特征 通过1995年后迁入佛山的人口的年龄构成来看, 劳动年龄人口(男16~59岁,女16~54岁)比例达 到92.1%,特别是年轻人口比重很高,16~34岁人 口的比重高达77.4%。迁入佛山的人口带有明显的年 轻化的特点。 ●外来人口多无自有居所 限于资料,仅以佛山市区为例。通过图7可以看 出,大部分外来流动人口居住在工作单位,住所在单 位内部和工地现场的比例达到65%;租房屋居住 的人数为23%

1000年佛山市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分

图72000年佛山主城流动人员居住情况表

二至第三季度,佛山市域登记流动人口数由131万人 变为140万人,在此过程中流出人口33万人,流入人 来人口的流动性很强,并以春节期间为峰值, 2.人力资源 (1)劳动力结构类型 人力资源呈典型的“制造型”城市的特征,就业 结构呈“二三一”结构,大量就业人口集中在第二产 业,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则略显不足。 (2)专业技术人员 对佛山市2000年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情况与其他 城市及进行比较,可见佛山市专业技术人员总量大大 低于广州、上海,同时也低于苏州、无锡等城市。从 专业技术人员的构成来看,以初级人才居多,高级人 才少(图9、表3)专业人才、特别是高级专业人 才的不足,可能成为制约佛山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从佛山市专业技术人员的空间分布看,主要集中在顺 德、南海和佛山市区,顺德占有近42%的比例。然而, 就高级专业人才的分布看,佛山市区的比例最高,而 顺德最低,反映了顾德的专业人才总量大,但初级人 才居多(表4)

图9佛山等城市专业技术人才数量比较 (2000年

(3)受教育程度 近10年来,佛山受高等教育的绝对人数增加了: 但与其他地区相对比较则在比例上大大降低了,仅达 到全国平均水平,大学程度人口的比例不到广州、深 圳、珠海等城市的一半(表5),这与佛山城市的经 济发展速度很不相称。如何把佛山由一个“人口大 市”变为“人才强市”是佛山未来的城市发展战略需 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4)教育事业 截至2001年,佛山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两所, 分别是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与顺德大学,另外,成人毅 育也具有相当的规模(表6)。与其他城市相比较而 言,佛山具有一定的办学规模,但相比之下,普通高

力劳动者与非体力劳动者由于投入要素(即智力投入) 的附加价值之间比差很大,导致经济差距拉大。教育 程度越高,收入越高的趋势比较明显:第二,由于科 层组织的发展,导致管理者与非管理者的经济社会差 距在拉大。一般而言,职位越高,收入越高:第三, 部门差异的影响,一般而言,工业行业低收入人员的 比例最高,金融保险业高收入人员的比例最高,党政 机关中等收入人员的比例最高,教科文行业紧跟其后。 制度性结构的影响:如所有制、户籍制、政府资 源配置权力等,都对社会阶层分化有着显著的影响。 表现为:第一,单位所有制性质的影响,一般集体企 业低收入人员比例最高、行政机关中等收入人员比例 量高、三资企业高收入人员比例最高:第二,户箱制

等教育的发展水平不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 周边城市以及无锡等规模相当的城市。 3,社会阶层结构 (1)社会阶层结构的含义与特征 一般而言,对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定性,标准有 二:一是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来分析:二是从 社会的阶层结构来分析。相对而言,第二种分析在社 会分析方面更为贴切。经济体制转轨的过渡期,必然 会出现社会分化的景象,即整体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 同时,部分人的生活水平相对下降面成为相对贫困人 口。以下着重从职业因素和制度结构来分析佛山的社 会阶层结构。 职业因素表现为:第一,社会科技进步,使得体

表3佛山市与基他城市专业技术人员只称比例比较(2000年)

表4佛山市专业技术人员具市分布情况表

表5佛山市与其它城市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2000年,草位:人

表6佛山市各类学校基本情况一览表(2001年)

2004/08总第五棚105

度的影响,一般本地的在职人员经济和社会地位相对 较高,而外来人口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尤其 是外来流动人口,“农民工”即使从事同样的工作, 但在工资、劳保和福利等方面明显不如城市工人。 (2)社会阶层结构形态:呈典型“制造型”城 市特征 如果把工业化发展型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比作“橄 榄形”,那么佛山的“橄榄形”就业结构比较腹肿, 呈典型“制造型”城市特征,第二产业非常发达,而 第三产业的发育程度则略显不足(表7、8): (3)社会阶层基本构成:中下层人员比例偏高 的“金字塔型 目前根据社会阶层划分的一般标准,对佛山市就 业人口作阶层划分,其特征为上层人员比例相对其他 地区面言偏低,而中下层人员比例偏高,呈现“金字 塔”型(表9): 表现在工资水平上,2001年,佛山全市在岗职 工的平人均工资为13845元(图10)。工资水平与周 边城市比较而言,不仅远远低于深圳、广州的工资水 平。也落后与珠海、中山等市

图10:2001年佛山与周边城市年人均工资情况 (单位:元/年人)

三、佛山城市化发展的人口规模预测与社

1.人口规模预测 目前,佛山市的可建设用地比率约为36%,总 量约为1370平方公里,用地不是未来佛山人口发展 规模的瓶颈。在人口规模预测中主要考虑人口的自然 变动、人口迁移的规律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等因素。 (1)综合现有《佛山市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 《顺德市市城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南海市 城乡体化规划》,《三水市总体规划一市域城 镇体系规划》,《高明市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 可获佛山市2010、2020的人口预测数(表10)。

106总解五折2004/08

(2)“就业规模”取向的人口预测 佛山作为制造业城市,“就业规模约束”是影响 城市人口规模的首要因素。随着人口政策转变,在自 由的经济空间中,人口的流动将日浙趋于平常,因此, 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城市的人口是否增长,将取决 于它所能提供的就业机会。 目前,佛山市的常住人口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 分是目前占常住人口总数55%的户箱人口(本地人 口),历年的户糖人口变动情况显示,户箱人口呈平 稳增长的态势。因而,对于这部分人群的未来规模, 是可以通过统计外推法进行预测的。另一部分则是目 前占常住人口总数45%的外来人口,具有“大进大出, 流动性强,总量平衡”的特点,这部分人口受产业发 展的“就业空间约束”非常强烈。可见,未来佛山的 人口规模主要取决于市域的产业发展情况。在此对佛 山市的人口规模预测分为两部分 户籍人口(本地 人口)与外来人口。在人口测算中,将现有户籍人口 作为本地人口来考虑,未来户籍制度对外来人口数量 的影响通过外来人口带誉系数的变化来反映,而不拘

表7佛山市在业人口中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

表8就业结构类型划分标准

表10各县市已有规划人口预测情况一览表

表10各县市已有规划人口预测情况一览表

械增长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但由于受1962~1978 年生育高峰的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不可能大幅下降。 1998,1999,2000,2001年佛山市户箱人口的自然 增长率分别为8.27%,8.46%,5.70%,4.48%;机 械增长率分别为4.26%,4.62%,4.1%,5.72%. 预计至200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在5.0%左右,机械 增长率在5.5%左右。则: 2005年户籍人口(本地人口)=350.18万人: 佛山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已 进入“后期高增长阶段-低位静止阶段”的过渡期, 并且先于全国的平均发展水平,在此,预计 2005~2010年佛山人口自然增长率在4.5%左右,机 械增长率在5.5%左右:2010~2020年人口自然增长 率在4.5%左右,机械增长率在5.0%左右。则: 2010年户籍人口(本地人口)=368.04万人: 2020年户第人口(本地人口)=404.54万人。 外来人口发展规模预测 在此所指的外来人口是社会意义上的,尽管这部 分人口可能因为户箱制度的改革而拥有当地户籍。目 前佛山市有大量外来人口,2000年外来人口占常住 人口数的45%,其中以就业为目的的约占总量的90% ~95%,鉴于佛山一、三产业以本地人口为主,外来 人口以务工为主,通过第二产业增加值与外来人口的 相关性对外来人口规模进行预测,适当考虑第三产业 规模扩大以及户箱制度改革对外来人口规模的影响。 外来人口预测模型如下:

俄无得上三市劳动力系数与劳动生产率影响系数比较

为5%,第二产业为10%,第三产业为5%。 外来人口带卷系数增量:目前外来人口的带春系 效约为0.282,未来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更多外来 人口将转为户籍人口,外来人口的家庭数量、规模会 增大,同时产业升级会带来人口素质的提高、收入的 增加和社会关系的稳定,从而带誉系数有所增加。预 2005年,外来人口带誉系数为0.29,增量为0.008; 2010年,外来人口带誉系数为0.34,增量为0.058; 2020年,外来人口带券系数为0.39,增量为0.108。 GDP年均增长率:过去四年即1998~2001年间, 佛山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分别为8.00%、6.55 %、14.80%、11.09%。根据<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十五”期间,国内 生产总值年均递增9%左右。 预计至2005年,佛山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9 %~10%:借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周边国家的发 展历程,预计2005~2010年,佛山市国内生产总值 年均递增6%~7%:2010~2020年,佛山市国内生 产总值年均递增6%。 产业结构:2000年佛山的三次产业比重为6.9: 52.6:40.5。根据《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 个五年计划纲要》: 至2005年佛山的三次产业比重为6:46:48: 预计2010年佛山的三次产业比重为5:40:55 预计2020年佛山的三次产业比重为5:37:58。 预计至2005年,佛山市国内生产总值约为1393 ~1458亿元:2005~2010年,佛山市国内生产总值 约为2553~2604亿元:20102020年,佛山市国内 生产总值约为4571~5021亿元则预测未来佛山市 外来人口规模为 2005年外来人口=283.46~296.70万人2010 年外来人口239.88~271.88万人: 2020年外来人 口=202.19~222.10万人。 ●人口综合预测 综合以上,对预测结果进行汇总,总的原则是以 就业规模取向的人口预测结果为主,已有的规划作为 参考。可以看出已有规划对2005年人口规模的预测 偏低,事实上“五普”常住人口总数已达到534万人, 超过了2005年预测结果的低值530万人。 未来佛山的人口规模发展走势可以概括为, “总

5%,第二产业为10%,第三产业为5%。 外来人口带誉系数增量:目前外来人口的带春系 约为0.282,未来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更多外来 口将转为户籍人口,外来人口的家庭数量、规模会 曾大。同时产业升级会带来人口素质的提高、收入的 错加和社会关系的稳定,从面带卷系数有所增加。预 2005年,外来人口带着系数为0.29,增量为0.008: 2010年,外来人口带誉系数为0.34,增量为0.058; 2020年,外来人口带券系数为0.39,增量为0.108。 GDP年均增长率:过去四年即1998~2001年间, 韩山市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分别为8.00%、6.55 6、14.80%、11.09%。根据《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十五”期间,国内 生产总值年均递增9%左右。 预计至2005年,佛山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9 6~10%:借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周边国家的发 展历程,预计2005~2010年,佛山市国内生产总值 年均递增6%~7%:2010~2020年,佛山市国内生 产总值年均递增6%。 产业结构:2000年佛山的三次产业比重为6.9: 52.6:40.5。根据《佛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 个五年计划纲要》: 至2005年佛山的三次产业比重为6:46:48: 预计2010年佛山的三次产业比重为5:40:55 预计2020年佛山的三次产业比重为5:37:58。 预计至2005年,佛山市国内生产总值约为1393 1458亿元:2005~2010年,佛山市国内生产总值 约为2553~2604亿元:2010~2020年,佛山市国内 生产总值约为4571~5021亿元,则预测未来佛山市 外来人口规模为: 2005年外来人口=283.46~296.70万人2010 年外来人口239.88~271.88万人: 2020年外来人 口=202.19~222.10万人。 ●人口综合预测 综合以上,对预测结果进行汇总,总的原则是以 就业规模取向的人口预测结果为主,已有的规划作为 参考。可以看出已有规划对2005年人口规模的预测 偏低,事实上“五普”常住人口总数已达到534万人, 超过了2005年预测结果的低值530万人。 未来佛山的人口规模发展走势可以概括为, “总

2004/0B总第五辆107

2004/0B总第五辆107

2004/0B总第五辆107

量增长平稳,结构趋向优化”。随着佛山的产业发展 由单一的“劳动密集型”逐渐向集约化,技术含量逐 渐提高,外来人口的素质将逐步提高。而鉴于产业升 级需要一个过程来实现,因而,外来劳动力将依然有 增加的惯性。未来佛山的人口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表 12): 第一阶段,惯性扩张期(至2005)。产业升级 战略开始实施,低文化素质劳动力大量进入依然是人 口的主导增长因素。2005年人口规模约为620~640 万人; 第二阶段,过渡期(2005~2010)。产业升级 战略初见成效,外来人口由“数量”型向“质量”型 转变,人口规模略有升高。2010年人口规模约为630 ~650万人; 第三阶段,稳定期(20102020):新兴 产业具有较为稳固的基础,人口规模较为稳定。 2020年人口规模约为640~660万人。 总人口在各佛山地区的分布,依然具有一定 的弹性,与未来佛山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 空间扩展政策等因素都有关系。在此,仅作租略 的预测(表13)。 2,城市化评价 (1)城市化水平 据五普统计,佛山市按常住人口统计的城市化水 平为75.06%,高于全国水平(约37%),已达相当 高的程度。人口非农化率更是达到了87.33%(表 4)。实际上许多农业人口居住在城镇里。有大量 农村户的外来人口在佛山城镇中工作、生活,成为

表142001年佛山各县市城市化水平(按户铺人口计)

(2)城市化特征:不完全的“就地城市化 据五普统计,2000年在业人口中从事第二产业的 人口比重达59.3%,而1990年只有39.7%,劳动

(2)城市化特征:不完全的“就地城市化 据五普统计,2000年在业人口中从事第二产业的 人口比重达59.3%,而1990年只有39.7%,劳动

08总第五2004/08

密集型制造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通过农 村股份合作制改革,一方面集中农村资源发展乡镇经 济,另一方面,也让农民成为股民,享受定期的分红 收益。在有固定收入的基础上,许多佛山农民或是务 工,或是办厂、经商,做起生意人,而成为了城市人。 特别是南海东部、佛山市区与顺德地区,以各级公路 为骨架,已经形成了城镇建设的连绵区。城乡界限模 ,呈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尽管目前佛山的许 多农民已脱离土地,但在社区管理、文化观念等方面 还没有实现城市化,也就是说存在着城市化不完全的 现象。在佛山市区、南海、顺德等地区存在着大量“城 中村”的现象。 3.城市社会发展战略 (1)战略目标:由“生产型城市”向“家园城市” 转变 佛山市的社会阶层呈现扁平的“金字塔”型,中 下层、下层人员的比例高达84%。而各国的发展经 验表明,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态是中间大、两头小 的概榄型结构,中间阶层占大多数。按照佛山目前的 经济发展水平,其中下层人员比例过高。并且两极分 化严重,户籍职工的平均月工资在700~1000元左右。 两极分化现象与84%的中下层、下层人员的低工资, 很难保证居民的福利与生活水平,同时,上百方的外 来务工人员居住在工作地点(约占流动人口的65%), 收入不高,很难融入城市生活。 可以说,佛山对于大多数的居民来说,是一个“生

产型的城市” 社会阶层结构决不仅仅是一个“公正”的问题, 更反映着产业发展的阶段、产业结构、发展后劲以及 社会的进步程度。今后的课题是,要逐步把佛山从一 个“生产型的城市”转变为一个安居乐业的“家园城 市”;要提高大多数人的生活质量,使城市的经济发 展让大多数人收益。 (2)战略措施一: “外引内优的人力资本 积累 未来佛山的人力资本积累,应本着“外引内优” 的原则,一方面吸引外部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大力 培养本地的人才,特别是经验丰富的的技术人才。吸 引外部人才需要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转变企业发 展与用人观念;更需要以广阔的视野,聘请外来专家、 鼓励技术合作与引入外部技术。而对于佛山这样的劳 动密集型制造业城市而言,培养本地人才,特别是熟 练经验的技术人才也尤为重要。 (3)战略措施二: “内外联合”,构筑学习型 城市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普及教育,从而 建立高质量的终身教育体系,孕育终身学习的文化氛围, 构筑“学习型城市”。佛山教育事业的发展宜采取“内 外联合”的策略,充分发挥大区域的教有资源。“不 求所在、但求所用”,发展联合办学,短期培调,兼 职聘用,远程教育,函授教育等新型开放的办学模式, 实现人才的内部优化,进而培育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表13分区人口预测汇总表

表13分区人口预测汇总表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进步,城市规划也需要不 断的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促进社会经济环 境的发展。在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中,人口分析与 预测有着一定的意义,它使空间战略的制订以及实施 能够基于具体的人口规模与社群,以更为人本化与科 学化的理念与方法推进城市规划实践。以上仅是初步 的认识与经验总结,在这一领域还有待更多的探索与 实践。茶

2004/08总美五109

问:您作为一个社会学家,请问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城市和我们普通人看城市有什

10总第五精2004/08

问:但是,在我们目前的城市规划实践中,对于社会规划方面的考虑还比较欠制

沈教授:是的。据我了解,同济大学的规划系是国内第一个试图把urbanplan ning和socialplanning结合起来考虑的院校。而国外尤其是欧美在这方面已经形成了 较为成熟的做法。1990年代初我赴MIT(麻省理工大学)访问,他们有一个系叫做Ur panstudy&urbanplanning,很多教授来自历史系、社会学系、人类学(anthrop ology)系,相比而言,真正城市规划师出身的教授很少。那时他们在做Boston的城市 规划,就采用了多学科的眼光,通过追溯城市社会的发展历史来安排现实的城市社会。 从我的观点来看,城市的本质是一个具有特定特性的社会。我所称的这个城市是指 现代城市,因为城市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各个阶段有不同的含义。我们现在所讲的, 不管是city也好,urban也好,显然跟古代的城市相比是两回事,中国如此,欧美也是 这样,比如古希腊的state,与现在的西方城市也是完全不同的含义。 问:说到城市,我们总会将乡作为一个对立的面进行考虑,也就是城乡二元社会, 从乡村社会到城市社会,很早以前,韦伯就提出,这是一个“除魅”的过程,我们今天 仍在谈现代化、工业化、工业后、后工业等这些社会学的概念,在这样的趋势下,我们 看到,在欧美的大都市区,城乡之间已经没有明确的界限,同时,在中国也开始有这样

沈教授:城市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其古今一致 的地方在于一定地域范围内人口密度超过乡村。就现 代城市的概念而言,是一种现代工业城市、现代政治 城市、现代商业城市,其最大特点是欧美国家发展出 来的现代性。而现代性的本质就是马克斯·韦伯提出 来的ration(理性),这个理性延续了2o0多年。而 现在,当我们对理性进行反思,会发现实际上理性让 我们的人类社会丧失了很多很多的东西。固然理性带 来了经济生活的繁荣,使得物质生活突飞猛进,生产 力相对农业时代而言是不可比拟的:但从人文的观点 看,丧失了人与人之间一种传统情感关系,因为理性 最早来源于市场经济(注:非人格的市场),也就是 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每个人都在追求利益最大 化,市场中存在看不见的手在进行调节,在市场中的 人际关系逐渐变成以降低交易成本为目的的相互利用 关系。 中国过去的情况是理性一直不足,现在开始强调 理性,而同时对于理性的反思也在进行,也就是说, 西方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潮在中国现阶段同时并存,因 此情况格外复杂。比如目前我们也在讨论城市带,城 市带的出现同时也意味着生态将发生很大的危机。国 外的城市拓展,也不一定完全是孤立的城市化,比如 英国利物浦大学的civicdesign系,他们花很多精* 在研究反城市化和郊区化上,人们居住在乡村地域, 但享受的是城市生活的标准。我们说工业理性,它给 我们带来两个巨大的问题:一个是人文精神的丧失, 二是对于自然生态的破坏。也就是说,在理性的光环 下实际上掩盖着很多人类进步的缺陷,因此,很多社 会学家不仅对理性甚至对人类是否进步都提出了疑问。 由于缺乏人文精神,社会必然会产生危机。因为现代

城市社会结构的动*机制是契约和法律,它不同于乡 村,乡村的本体性或本质性的是人的情感的天然联系。 在这个意义上,德国滕尼斯(Tonnies)认为社区是 自然的,是人的本质意志,而社会是人造的。

问:是不是也存在一个理性的温用问题,因为天 家对于理性过渡崇拜,结果导致理性的僵化?

沈教授: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不过理性的本质就 是追求效率。打个简单的比方,现在的白领阶层,前 三十年是用健康在换金钱,后三十年是用金钱换健康。 而从生态的意义上、人文的意义上也是这样。现在到 了丰衣足食的阶段后,人们开始反思过去的情感性的 关怀在哪里。总的来说,在城市发展的长河里,封建 时代的城市是一种结构性的和功能性的,而到了现代 工业社会后,由于商品经济和分工化协作的出现,使 得社会复杂化,它体现了人类的进步,也使人类走入 了很多误区,最突出的表现就在上述的两个方面。 回到中国的现实,我们的路如何走?要研究这个 问题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解放后的城市发展历史,规 划也好,建设也好,我们城市生活的起点和归宿是什 么?欧美17、18世纪,现代城市的兴起是来自于生产 *推动,而我们今天城市建设既要满足提升中国经济 地位的要求,又要满足对于城市究竟是什么,城市建 设究竟是为了什么等问题的回答。我作为一个社会学 家的看法是,即便目前经济水平较低,我们的出发点 和归宿仍旧必须是城市居民的生活,这也是从全球眼 光和中国特定历史时期来看的。这一点与十六大提出 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一致的。 检讨中国建国后城市走过的道路,比如北京最初 的规划,主要考虑不同的功能分区,比如海淀区主要 布置文化教育,朝阳区主要布置工业等,但是,几十 年之后我们发现,我们这样考虑却忽略了下一代的社 会流动。这也是中国单位所有制形式的起源吧。

2004/08总第五楼111

问:当时的考感主要是从建筑的角 国外以前也是这样做的,典型的如《雅典宪章》的功 能分区,前苏联也是这样做,而我们又是主要受到前 苏联的影响

112总第五辅2004/08

问:目前,国家正在加强对于开发区溢用土地的 监察*度。 沈教授:关键是需要监察的量太大,势必影响到 监察的*度。目前的市场不完备加上操作又欠规范, 因此,问题显得相当复杂。城市的建设究竟是为了什 么,在城市规划中应该有理论上的系统阐述和原则确 定,尤其是对于人文的考虑是很必要的。当前的城市 规划在这方面仍旧是很欠缺的。

人口的社会特性分析。人口的特性包括三个方面,其 一是自然特性,如性别、年龄等;其二是社会特性, 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分层(stratification),尽管社 会分层的标准,各个国家各个学派都不相同,但根本 的理论是每个人都有他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和表达,相 互之间需要协调,又要把各个层次之间的冲突限制在 一定范围内,即在社会发展可容纳的框架之内,因此, 要做出相应的社会制度性安排,能够把各个层次分布 在城市特定的社会空间内,社会分层基本上是群体之 间的分析;其三是文化特性,这是我个人的看法,这 种文化特性不一定表现为阶层性,它是群体和地域文 化两者之间的结合,比如上海是一座移民城市,这就 表现得十分明显,在这个城市里,苏北人有苏北人的 文化,宁波人有宁波人的文化,等等。社会学里有一 个很著名的研究,就是“城市是一个风俗饼”,就是 地方风俗到了这里之后,又被接纳,又被排斥,原有 的custom或者folklore在这里遭到了破碎,破碎后重 新拼装,得到一个新的、综合型的文化形态。

问:沈老师刚才提到的人口的社会分层特征和 化特征,应该也可以从实体空间上来做这方面的研究。

些方面可 做得更好? 些方面还有欠缺

作,您认为 做得更好?或是说我们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 沈教授:我们过去在项目中社会学与城市规划的 合作,应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这种成功经验的背后 是两种知识系统的交流和互补,从未来更好合作的前 景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得到重视:首先是从学 校教育与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两个系科的学生在课 程上可以考虑跨学科内容的选择,包括两个学科的课 程相互交流开设,造就复合型人才不是从一个专业到 另一个专业,而应该是学科知识体系的相互交融,甚 至有可能的话,孕育出一个新的专业与学科,比如我 前面提到的城市规划社会学;第二,在规划的实践方 面,双方在项目合作中相互之间参与不够,应该形成 一种更有机的、内在的结合方式;最后,城市规划和 社会学这两类学科结合的理论和技术应该加强宣传, 让全社会有所认识和得到承认,特别是要让政府规划 部门也认识到这一点。

是问者:最后士分感谢沈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

沈教授:对,从城市规划角度也可以考虑这方面 的研究。

一、背景 英国是区域规划的起源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 开展大都市区战略规划研究与实践的国家之一,积累 了丰富的规划编制与实施经验。由于受到了国内外宏 观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影响,英国战略规划 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起伏涨落的历程。 二战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英国的区域规划蓬教 发展,20世纪60年代大伦敦理事会(GreatLondor Council)等专门负责大都市区发展与管理问题的战 略性机构相继诞生。随着1971年城乡规划法的修订, 洁构规划成为大都市区战略规划的主要类型,主要着 眼于大都市区的长远发展与宏观战略部署。然而当时 的区域规划组织协调机构的运行比较僵化,沿循固有 的标准,体现中央政府区域规划部门的目标和愿望。 而且由于地方政府70%以上的经费来自于中央政府, 因此,国家干预程度很深,战略规划体系反映出一种 传统等级制的政治体系和决策系统:每一级规划部门 都为其下级规划部门制定战略,同时又妥到其上级规 划部门的制约。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里根一撒切尔 主义的盛行,英国公共生活最为显著的一个待征就是 政府职能私有化的扩张,这在规划层面导致了地方政 府作用的边*化,大都市区议会与中央政府之间不可 避免的发生政治冲突,最终使得在80年代初期大 敦和其他大都市郡议会相继被废除,然而事实证明, 在公共政策领城中鼓励采纳市场规律对提高政策的协 周性和战略性收效甚微,结果直接造成了一些大型项 目无法规划实施、投资无法加以协调、环境无法得以 保护,种种迹象表明,重新确立一种新型的区域战畸

14总第五辨2004/08

14总第五辨2004/08

职责与权*,当然政府对其规划职责和权*也制定了 相关的指引和建议。大伦敦政府作为一个新的公共机 构,是服务伦教全市范圈的战略性政府,它的首要目 的是促进大伦教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改善。市 长负责伦教的战略性规划编制,包括构思伦敦的空间 发展战略—即《伦敦规划》一 一同时管理执行这一 战略。2000年7月,大伦敦政府成立伊始就开始着手 准备大伦教空间发晨战略一 一《伦敦规划》的相关工 作。整个规划编制历时将近44个月,主要经历了以 下三个阶段: 阶段1—《通往伦教规划》(2000.7~2001,5): 《通往伦敦规划》主要目的在于协商伦敦的远景和宏 观政策方针,指导《伦教规划草案》的准备。协商结 果以及市长的意见收录在《通往伦敦规划的回应》 (2002.6)中。 阶段2—《伦教规划草案》(2001,6~2002.6) 2002年6月草案出版,与此同时可持续评估也已完成。 此后,经历了一个为期三月的协商期,期间所有的回 应(以及市长对这些回应的意见)被一个政府任命的 小组汇报给了市长。这一小组在2003年三四月对伦 敦规划草案举行一个公众评测(E.I.P.)。评测检测 了这一战略的合理性、有效性以及与其他战略、政府 政策的一致性,检测报告于2003.6呈交市长。 阶段3— 一《伦敦规划》(2002.6~2004,2) 基于《伦教规划草案》所奠定的主要政策导向,《伦 教规划》于2004年2月出版,成为为伦敦20年发展准 备的第一部法定的(statutory)战略性规划,市长 认为尽可能早的编制一部填补伦教长期发展方针方面 缺口的规划对于伦教的发展极为重要。当然这一规划 不可道免的意味着要平衡所有的战略方针的可能覆盖 的所有详细层面。与此同时,战略性的政策框架和数 据资源经常改变,准备这一规划需要考虑所有目前的

三、伦敦规划的定位与角色

1,伦敦规划的定位 大伦教政府法(Act)1999要求伦教规划仅处理 对大伦教具有战略重要性的事务,取代现存的战略指 引(SPG),各自治市镇规划一般必须服从。大伦敦 政府法同时要求伦敦规划考虑以下三个相关主题:伦 教人的健康、机会的均等、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具体伦敦规划的定位与作用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伦敦规划是一个战略性规划,为伦敦的未来 发展构建一个综合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完整框架,展 望15~20年; ●伦教规划将市长其他方面的战略体现在物质 形体和地理空间层面,包括应对不断变化的宏观区位, 提供土地利用管理与发展的框架,考虑与之紧密联系 的基础设施的改善,特别是交通等; ●伦敦规划提供伦教区域背景,从而使各自治 市镇在此背景下制定各自地方规划政策: ●伦教规划提出规划实施和筹资的建议; ●伦教规划是伦敦对欧洲空间规划指引的回应 和对欧洲结构基金(EuropeanStructuralFunds) 的连接。 此外,伦敦规划将提供一种战略性方法以解决伦 敦所面对的诸多重要问题。它: ●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在此框架中所有利益 群体在伦教的未来中都能够规划各自活动以实现最佳 效益; 使伦敦人可以在次区域层面参与他们城市未 来的塑造: ●确保政策在不同问题与地域之间的连贯性和 整体性; ●向世界发布一个强烈的信息,伦敦拥有一个 充满活*和自信远景。 2.伦教规划的角色

的是市长对子伦敦 的深刻认识,现任市长背·利文斯通(KenLiving stone)认为,伦敦人口在过去15年和未来5~10年 的快速增长对伦敦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图1~图 4),但为了保持并改善伦敦的生活环境,这些增长 必须在不侵蚀现有绿带(greenbelt)和伦教内城绿 色空间的基础上被吸纳:实现保持伦敦的城市个性、 生活质量以及快速的经济增长等目标的同时,不得破 坏城市的历史遗迹:为了支撑这一增长过程,伦敦必 须在10年多一点的时间内对现有高度紧张的基础设 施进行现代化改造,以补偿过去30年的投入不足。 基于以上认识,市长提出其指引所有战略的远景 构想(vision):在增长、公平和可持续发展三个相 互交织的主题下,将伦敦发展为一个典范的、可持续 的世界城市(anexemplary,sustainableworld city), ●增长:强劲、多元、长期的经济增长; ●公平:社会包容性以给予所有伦敦人同样的 机会分享伦敦未来的成功: ●可持续发展:根本性的改善伦敦的环境和资 源利用状况。 2.战略目标 为了使三大远景构想能够在所有战略中得到充分 的贯彻实施,市长同时制定了五个共同主题以适用每 战略:民享之城、紫荣之城、公平之城、可达之城、 绿色之城(acityforpeopleaprosperouscity

纳国家宏观政策、担负国际职责。伦敦规划则作为所 有这些战略的综合框架。这些战略包括:交通(2001.7 出版)、经济发展(2001.7出版)、生物多样性 (2002.7出版)、空气质量(2002.9出版)、城市 污染管理(2003.9出版)、周边噪音(2004.3即将 出版)、文化(2003.3协商草索),能源战略也已 制定,预计2004出版,此外青少年发展战略也已制 定(2004.1)。 伦敦规划需要考虑欧洲空间发展展望(ESDP) 和其他欧洲方针。ESDP制定了一个在广泛的欧洲背 景中进行规划的体系框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努*创造均衡的城市体系,它对欧洲的城市发展影响 深远。伦敦规划相应的还必须阐明已考虑《大伦敦政 府法1999》和《乡镇规划条例2000》,以及所有相 关的欧洲方针和英国法规,政府建议与区域规划指引。 规划中涉及一体发展规划(UDPs)的内容应被视为 包括所有替代一体发展规划(UDPS)的法定规划文件。 此外,伦教市长具有在伦敦促进机会均等的法定 职责,因此伦教规划中的建议和政策实施时必须考虑 到种族关系修正法2000》、《残障歧视法1995》 和其他相关政府政策建议。 四、伦敦规划的主要内容

四、伦敦规划的主要内容

2004.08总五线115

16热第五2004/08

二、墨尔本及其城市规划历史概述

墨尔本(Melboume)位于澳大利亚的东南海滨, 濑菲利普港湾(PortPhilipBay)顶端的亚拉(Yarra) 河口,是维多利亚州的首府。作为澳大利亚的第二大 城市,墨尔本也是澳洲最大的工业城市和文化艺术中 心。辖区总面积6129平方公里,人口约350万,占维 多利亚州总人口的3/4。根据伦敦Economist InteligenceUnit最新的全球城市评选,墨尔本被评 为“世界上最适合居住的城市”之一。 墨尔本于1842年设镇,1847年设市。在维多利 亚州发现黄金以前,墨尔本只是个小城市,人口不过 几万人。1851年在该市西北100公里处的巴拉菜特发

0益第五菱2004/08

现大金矿后,大批金著和移民涌入,先后在几个重 要城镇修通了铁路,使这个小城市迅速发展起来,人 口猛增至数十万。 1922年墨尔本成立了大都会规划委员会 (Metropolitan Town Planning Commission), 1929年提交规划报告,内容涉及防止土地溢用、保 护房地产业、缓解交通拥挤、合理布局开散空间等。 1954年墨尔本及大都会工务局(MMBW,The Melbourne and Metropolitan Board of works) 编制了第一份墨尔本大都市区规划(Melbourne MetropolitanPlanningScheme),其中调述了构 建地区商业中心的设想。 1971年,为了防止因城市的郊区化而削弱内城 和中心商业区,墨尔本及大都会工务局出台了“墨尔 本大都会区域政策规划(PlanningPoliciesforthe MelbourneMetropolitanRegion)",确定了保

和形(Wedges)的郊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将城市 **区的发展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1970年后期至20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持续不 景气,澳大利亚的经济也处于萧条期。为了强调城市 的凝聚*和集约发展,保住内城和CBD地区,1980 年墨尔本及大都会工务局通过制定规划战略进一步强 化了1954年的关于地区中心的政策,鼓励现状建成 区域内的发展,并致力于居住、交通、就业与社区设 施的可达性改善。1983年新的区划鼓励在14个指定 区域内发展办公业,并控制办公用地在其他区域的任 意发展,1987年发表了名为“望造墨尔本的未来 (ShapingMelbourne'sFuture)的大都市政策, 内容涉及增长模式、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城市环境、 开发的领域及未来发展的模式及实施策略等,在内涵 上进一步强化了1980年的发展战略。 20世纪90年代初,保守党在联邦及州掌权后, 深取了很“务实”的政策。维多利亚州政府总理明确 提出以经济和就业增长为最优先的目标。为了刺激经 济发展,维多利亚州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新政策,包 括调整墨尔本市的行政区划,将墨尔本市的一些重点 建设项目置于州的直接控制之下:任命专门负责重大 开发的大项目部长(MinisterforMajorProjects): 府筹资建立赌场、州博物馆、会展中心等。在强化 中心城区的同时,对郊区的发展采取了现实的态度, 发表了“居住在郊区(LivingSuburbs) 的21世 纪大都市区发展政策,并全面放宽了规划控制与赋 地方层面较多的决策权。

二、“墨尔本2030”的制过程 维多利亚州政府基础设施部(Departmentof nfrastructure)于1999年12月开始编制“墨尔本 2030(Melboume2030)”。2000年10月发表了“墨

、“墨尔本2030发展战略的作用及其

与城市规划的天系 “墨尔本2030”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在于引导 政府部门的基础设施投资、公共设施选址、土地使用 与政策制定。该战略为各地方政府提供一个明晰的规 划背景框架,地方政府必须在这个背景框架内来进行 下一步的规划以满足地方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让公 众了解未来墨尔本都会区及其周边区域将发生什么样 的变化。因此,该战略为私营部门、地方政府及个人 的投资与寻找发展机会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并树立起 信心 战略中包含着政府对于许多与土地使用和交通规 划相关问题的立场,覆盖了31个地方政府行政区。 相关的政策将被编入“维多利亚规划指引(Victoria PlanningProvisions)中,并由地方政府和相关规 划机构赁彻实施。如果地方规划与“墨尔本2030 有冲究,则需要者虚进行相应的调整。

1,与周边区域一体化发展 墨尔本与周边城市与地区的联系正日益密切(图 2),在维多利亚州政府一体化发展(UinkingVictoria) 的战略引导下,对于城镇间交通通讯设施的投资不断 增加,量尔本与周边的Geelong、Ballarat和 Bendigo等市镇已经建立起方便的高速公路、铁路、 通讯网络联系。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同时也使得一些 较小的镇和农村地域被纳入墨尔本都会区的通勤范围 内,部分人口随之向这些地区转移。 2002年,维多利亚州政府发表了名为“维多利亚

62万个家庭(图4)。目前家庭存在小型化以及居 面积不断增大的趋势(平均每户建筑面积从1984年 的169.2m增大到2001年的226.72m),“墨尔本 2030”发展战略需要考虑如何在容纳新增人口的同时, 眼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减小生态足迹(ecologica ootprint),保证基础设施的协调增长,保持墨尔 本作为一个著名宜层城市的环境品质。

3.协调基础设施投资 城市的增长需要有大量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 资作为支撑。“墨尔本2030”将为协调新基础设施 的选址与管理,实现成本最低、环境影响最小、经济 社会效益最大化而提供战略框架。

1.规划范围 “墨尔本2030"中所指的“墨尔本”为以下三 部分所共同组成(图5):((1)西港和菲利普港湾的腹 地范围:(2)墨尔本31个地方政府所管辖的范围,包 活一些城市边缘的农地;(3)“墨尔本2030”确定的 城市发展边界,该边界将城市发展限制在墨尔本建成 区、指定的发展区、卫星城,以及部分海湾区。 2.战略构想 “在未来的30年内,墨尔本将新增100万人口,进 步巩固其作为世界最适宜居住、最具魅力和活力的 城市的地位(inthenext30years,Melboumewil growbyuptoonemillionpeopleandwill consolidate its reputationasoneofthemost ivable.attractiveandprosperousareasinthe world for residents,business and visitors) 3.指导原则 规划指导原则在充分考虑“墨尔本2030”的可实

22益第五幢2004/08

22益第五幢2004.08

of metropolitan growth

·对汇水区 产资源开采区、高附加值农地等实行极其严格的控制, 不允许进行城市开发(图14) 目标四:更具活力的城市(amoreprosperous city)

地区优先考虑农业、保护区、交通设施以及旅游业等 的发展,对于居住等开发建设活动实行更严格的控制 措施,以实现紧清式的发展JGJ/T 474-2019 住房公积金资金管理业务标准,减少开发对于环境的影

24总第五棚2004/08

土地使用和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要与重 要的交通出入口相结合,保证港口和机场的交通可达 性和高效的人流、物流运输,保持维多利亚州作为澳 大利亚重要物流中心的地位(图15)。 ●合理设置产业区。为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 产业集群以及重要物流企业提供足够的发展机会,包 括充足的土地供应、良好的公路、铁路、机场、海港 交通条件等(图16): ●墨尔本中心区将继续保持其作为都会区商务、 商业零售、文化娱乐中心的地位,同时,适量进行居 住开发,提高内城活力。 目标五:高品质的场所(agreatplacetobe) ? 提升城市设计质量,提高环境的宣居性与吸 引力。 · 保护文化特性、邻里特征和场所特征,保护 历史地区和历史文脉。 ●提高社区安全性,鼓励促进安全性的邻里设 计,通过优秀的设计创造富有魅力、易于步行和多样 化的社区环境(图17、图18)。 ●提升开散空间的质量并实现合理布局,保证 公共开放空间不被侵占。规划在菲利浦海湾西岸等地 建立新的公园,通过新公园的开辟提高公共空间网络 连续性(图19)。 ●保护海岸海滩环境并提高公共可达性,改善 菲利普港洁和西港的娱乐设施服务水平。

墨尔本地区仅有9%的机动车出行是道 而“维多利亚州一体化发展”战略中提出,到2020 年公交出行比例应达到20%。“墨尔本2030将致 力于提高人们对于公共交通DB11/T 1580-2018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应急资源调查规范,自行车交通和步行交通 方式的使用。 ●在现状地面公交和轨道交通网络的基础上建

2004/08总管五楼125

126总第五幢2004/06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